诸葛亮作《出师表》时,隆中属于襄阳郡,诸葛亮为何不说“躬耕于襄阳”呢?

诸葛亮作《出师表》时,隆中属于襄阳郡,诸葛亮为何不说“躬耕于襄阳”呢?
对于此类挑起躬耕地之争的贴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特点,就是卧龙岗说的支持者拿不出任何古代史料证据!只能在隆中说的史料中找到所谓似是而非的漏洞来否认隆中说的史料!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元代以前的1000多年时间时,没有任何史料提到卧龙岗!没有任何史料提到诸葛亮与宛城有任何关系!回到本贴的问题,其实很好回答!首先是感情问题,山东琅琊人诸葛亮从公元197年开始到公元207年这十年里,一直在隆中隐居躬耕,当时隆中属南阳郡邓县,并没有所谓襄阳郡,诸葛亮把隆中当作他第二个故乡。按照南阳市党委编撰的《诸葛亮小传》的说法“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第二就是涉及政权合法性问题。曹操设襄阳郡时,还是以汉献帝名义,所以各诸侯名义上还要尊汉室。而到了诸葛亮上出师表时三国已成,各自称帝,如果还要承认襄阳郡,那不是认曹魏为正统吗?如果这样诸葛亮还有什么资格北伐?第三就是个习惯问题。诸葛亮隐居南阳邓县隆中时,习惯了南阳的身份,而且诸葛亮没有在曹操的襄阳郡生活过一天,他当然不会认为自己的躬耕地是“襄阳”,更何况曹魏还是屠杀老家徐州的仇敌!就比如刘秀老家枣阳不属于南阳郡已千年,但至今南阳人还以帝乡自吹!邓州已经不属于南阳好几年了,南阳人至今还理直气壮的把邓州人张仲景列为南阳五圣。你南阳人可以大言不惭的这么干,凭什么苛刻诸葛亮?其实,卧龙岗说再怎么巧舌如簧,鸡蛋里挑骨头也改变不了1800年来有关隆中连续不断历史记载。简单列举一下,证明隆中是躬耕地是三顾地的古代史料有:1、西晋《蜀记》云:“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2、东晋人习凿齿《汉晋春秋》云:“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3、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隆中’,在今襄阳县西二十里。襄阳故城即今县治……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4、南朝刘宋盛弘之《荆州记》云:“襄阳城西十里许,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 《荆州图副》曰:“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5、萧梁鲍至《南雍州记》载:“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6、唐《晋书·习凿齿传》记载,他从荥阳太守任上回襄阳后,给桓温弟秘信中说:“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白沙,思风雏之声……7、唐《晋书》《孝友·李密传》说:西晋刘弘镇襄阳,密子兴(又名安)“在(刘)弘府,弘立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兴俱为之文”8、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1《山南道》):“万山,一名汉皋山,在(襄阳)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进”。9、唐吴从政《襄沔记》说:“晋永兴中,镇南将军、襄阳郡守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使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10、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四•襄州》)说:“诸葛亮宅,按蜀志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11、北宋王钦若等辑《册府元龟》:“玄卒,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12、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说:“初,琅邪诸葛亮襄陽寓居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13、黄庭坚撰《山谷内集诗注》:“隆中,按《后汉志》,南阳属荆州。”14、南宋李石《祭诸葛武侯庙祝文》说:“我生何艰,逢天不辰,恨不得亲拜隆中而周旋谈笑,迩公威德,直所望不能。”15、南宋郑如桥《祭诸葛忠武侯文》说:“惟公挺生汉末,尚志隆中,忠肝义胆,妙算神功,拥膝长吟,不求闻达。”16、南宋郑樵《诸葛亮传》说:“玄卒,亮遂家于南阳之邓县,相距襄阳城西二十余里,号曰隆中。17、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万山:元和郡县志云,在襄阳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隆中:郡国志,县西七里——汉晋春秋,诸葛亮家南阳,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苏东坡‘隆中诗’云:‘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三顾门:诸葛亮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此门出故也。”18、南宋魏了翁《成都朝真观记》说:“余尝考(诸葛武)侯之故宅盖在隆中。然自谓有桑八百株、薄(四)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则成都亦有家也。19、南宋刘光祖《谒伏龙庙文》说:“维嘉定二年月日,朝议大夫右文殿修撰知襄阳军府事充京西南路安抚使都总管刘光祖恭诣伏龙山威烈武陵(灵)仁济王之祠,以清酌之奠,敢昭告于汉丞相忠武侯之神:维诸葛公,矫矫犹龙。躬耕南阳,高卧隆中……”20、明代襄阳襄简王朱见淑奏请占用隆中武候祠修建自己的陵墓,朝廷准奏云:“武侯草庐故址,封为藩陵”!暂理襄阳府事的光化王朱祐质及左长史林光又在隆中重建武侯祠,并上奏皇帝说:“隆中亮庙历唐、宋、元、皆知崇奉,实非异端淫祠之比!”22、《大明一统志》襄阳府《山川》条又说:“隆中山,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下有隆中书院,汉诸葛亮尝隐于此。”又《古迹》条云:“诸葛亮宅,在府城西二十二里隆中山下,蜀汉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暑台。因昭烈三顾亮于草庐,有三顾门。”23、《读史方舆纪要》《襄阳府·襄阳县》下云:“隆中山,府西北二十五里,诸葛武侯隐此。”24、《大清一统志》襄阳府《古迹》条:“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隆中山东。刘备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现代史料有:历史学巨匠的著作:1、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编撰的《简明中国通史》中“蜀汉”一节说:“诸葛亮和刘备在隆中(今襄阳西)见面谈论时事。”2、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编撰的《中国通史》第七节汉国(蜀汉)中提到“诸葛亮隐居隆中(湖北襄阳城西),二○七年,第一次与刘备论天下形势,便拟定如下的计划:占领荆益二州。”3、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他的史学著作《三国史话》中说:“大家都知道在诸葛亮未出茅庐时就有所谓隆中(在湖北襄阳县西,据说是诸葛亮隐居之处)之对”。4、著名魏晋南北朝史专家何兹全在他的史学著作《三国史》中说:“可以肯定的说他住的地方隆中属于南阳郡邓县,所以诸葛亮说他自已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但此属于南阳邓县之隆中,却在汉水之南,紧靠襄阳,只在襄阳城西20里。说是南阳是对的,因为地属南阳。”河南省、南阳市的官方著作:1、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编写的《诸葛亮小传》“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2、河南省政府组织编纂的《河南风物志》:“(诸葛亮)在襄阳西隆中结茅隐居,他躬耕垄亩,攻读史籍……”“汉室后裔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孔明遂离开隆中,佐刘备攻伐中原”“人们知道,湖北襄阳古隆中为孔明隐居躬耕之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很明显,这里所说的南阳系南阳郡,并非今日之南阳市。后人出于仰幕,于今日南阳建祠以祀。”3、南阳市委宣传部出版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说:南阳武侯祠内的“诸葛庐”“系赝品”。4、1987年南阳市博物馆出版在卧龙岗武侯祠门前出售的导游性小册子《武侯祠简介》说:“诸葛亮隐居在南阳的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从此他就离开隆中辅佐刘备”其它历史著作:1、晚清开始编辑1915年完成初稿,1980年第一次印刷的《辞源》中,关于【隆中】的解释是:山名。在湖北襄阳县西。汉末诸葛亮筑庐居于此。相传刘备三顾茅庐,即此”。2、1989年的《辞海》,关于【隆中山】的解释是: “在湖北襄阳县西,临汉江。东汉末年诸葛亮曾隐居于此。”关于【隆中对】的解释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今湖北襄阳西),建安十二年刘备三次往访。”3、1986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州风物记》,该书“说南阳卧龙岗”一节中说“其实,诸葛先生真实的隐居地是在距此一百多里的襄阳隆中。”综上可知,如此多的历史和现代史料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就是“诸葛亮躬耕地在今襄阳隆中”!“刘备三顾地在今襄阳隆中!”而南阳卧龙岗说支持者却无法从正规史料中找到依据,只能靠意淫猜想,例如该论题的提问者;靠制造谣言,例如所谓襄阳改教科书。可笑的是南阳政府都承认的事实,怎么算是襄阳篡改教科书?再就是历史造假。例如编造所谓黄权修建武侯祠,事实上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过这件事。如所谓《诸葛躬耕歌碑》,可惜该碑落款暴露其假货身份。想靠假货证明真躬耕地,真是可笑至极!

回复
  • 崔阳冰用户

    对于此类挑起躬耕地之争的贴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特点,就是卧龙岗说的支持者拿不出任何古代史料证据!只能在隆中说的史料中找到所谓似是而非的漏洞来否认隆中说的史料!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元代以前的1000多年时间时,没有任何史料提到卧龙岗!没有任何史料提到诸葛亮与宛城有任何关系!

    回到本贴的问题,其实很好回答!首先是感情问题,山东琅琊人诸葛亮从公元197年开始到公元207年这十年里,一直在隆中隐居躬耕,当时隆中属南阳郡邓县,并没有所谓襄阳郡,诸葛亮把隆中当作他第二个故乡。按照南阳市党委编撰的《诸葛亮小传》的说法“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

    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何容请任注明土量石来源于芝士回答

    第二就是涉及政权合法性问题。曹操设襄阳郡时,还是以汉献帝名义,所以各诸侯名义上还要尊汉室。而到了诸葛亮上出师表时三国已成,各自称帝,如果还要承认襄阳郡,那不是认曹魏为正统吗?如果这样诸葛亮还有什么资格北伐?

    第三就是个习惯问题。诸葛亮隐居南阳邓县隆中时,习惯了南阳的身份,而且诸葛亮没有在曹操的襄阳郡生活过一天,他当然不会认为自己的躬耕地是“襄阳”,更何况曹魏还是屠杀老家徐州的仇敌!就比如刘秀老家枣阳不属于南阳郡已千年,但至今南阳人还以帝乡自吹!邓州已经不属于南阳好几年了,南阳人至今还理直气壮的把邓州人张仲景列为南阳五圣。你南阳人可以大言不惭的这么干,凭什么苛刻诸葛亮?

    和力里事心条立已展她,油带例整装素效引。

    其实,卧龙岗说再怎么巧舌如簧,鸡蛋里挑骨头也改变不了1800年来有关隆中连续不断历史记载。简单列举一下,证明隆中是躬耕地是三顾地的古代史料有:

    1、西晋《蜀记》云:“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

    那心入活设强做导证,速张界照细。

    2、东晋人习凿齿《汉晋春秋》云:“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3、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隆中’,在今襄阳县西二十里。襄阳故城即今县治……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

    4、南朝刘宋盛弘之《荆州记》云:“襄阳城西十里许,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 《荆州图副》曰:“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

    5、萧梁鲍至《南雍州记》载:“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

    6、唐《晋书·习凿齿传》记载,他从荥阳太守任上回襄阳后,给桓温弟秘信中说:“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白沙,思风雏之声……

    7、唐《晋书》《孝友·李密传》说:西晋刘弘镇襄阳,密子兴(又名安)“在(刘)弘府,弘立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兴俱为之文”

    8、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1《山南道》):“万山,一名汉皋山,在(襄阳)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进”。

    9、唐吴从政《襄沔记》说:“晋永兴中,镇南将军、襄阳郡守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使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

    10、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四•襄州》)说:“诸葛亮宅,按蜀志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

    11、北宋王钦若等辑《册府元龟》:“玄卒,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

    12、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说:“初,琅邪诸葛亮襄陽寓居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

    13、黄庭坚撰《山谷内集诗注》:“隆中,按《后汉志》,南阳属荆州。”

    14、南宋李石《祭诸葛武侯庙祝文》说:“我生何艰,逢天不辰,恨不得亲拜隆中而周旋谈笑,迩公威德,直所望不能。”

    15、南宋郑如桥《祭诸葛忠武侯文》说:“惟公挺生汉末,尚志隆中,忠肝义胆,妙算神功,拥膝长吟,不求闻达。”

    16、南宋郑樵《诸葛亮传》说:“玄卒,亮遂家于南阳之邓县,相距襄阳城西二十余里,号曰隆中。

    17、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万山:元和郡县志云,在襄阳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隆中:郡国志,县西七里——汉晋春秋,诸葛亮家南阳,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苏东坡‘隆中诗’云:‘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三顾门:诸葛亮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此门出故也。”

    18、南宋魏了翁《成都朝真观记》说:“余尝考(诸葛武)侯之故宅盖在隆中。然自谓有桑八百株、薄(四)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则成都亦有家也。

    19、南宋刘光祖《谒伏龙庙文》说:“维嘉定二年月日,朝议大夫右文殿修撰知襄阳军府事充京西南路安抚使都总管刘光祖恭诣伏龙山威烈武陵(灵)仁济王之祠,以清酌之奠,敢昭告于汉丞相忠武侯之神:维诸葛公,矫矫犹龙。躬耕南阳,高卧隆中……”

    20、明代襄阳襄简王朱见淑奏请占用隆中武候祠修建自己的陵墓,朝廷准奏云:“武侯草庐故址,封为藩陵”!

    暂理襄阳府事的光化王朱祐质及左长史林光又在隆中重建武侯祠,并上奏皇帝说:“隆中亮庙历唐、宋、元、皆知崇奉,实非异端淫祠之比!”

    22、《大明一统志》襄阳府《山川》条又说:“隆中山,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下有隆中书院,汉诸葛亮尝隐于此。”又《古迹》条云:“诸葛亮宅,在府城西二十二里隆中山下,蜀汉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暑台。因昭烈三顾亮于草庐,有三顾门。”

    23、《读史方舆纪要》《襄阳府·襄阳县》下云:“隆中山,府西北二十五里,诸葛武侯隐此。”

    24、《大清一统志》襄阳府《古迹》条:“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隆中山东。刘备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

    现代史料有:

    历史学巨匠的著作:

    1、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编撰的《简明中国通史》中“蜀汉”一节说:“诸葛亮和刘备在隆中(今襄阳西)见面谈论时事。”

    2、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编撰的《中国通史》第七节汉国(蜀汉)中提到“诸葛亮隐居隆中(湖北襄阳城西),二○七年,第一次与刘备论天下形势,便拟定如下的计划:占领荆益二州。”

    3、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他的史学著作《三国史话》中说:“大家都知道在诸葛亮未出茅庐时就有所谓隆中(在湖北襄阳县西,据说是诸葛亮隐居之处)之对”。

    4、著名魏晋南北朝史专家何兹全在他的史学著作《三国史》中说:“可以肯定的说他住的地方隆中属于南阳郡邓县,所以诸葛亮说他自已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但此属于南阳邓县之隆中,却在汉水之南,紧靠襄阳,只在襄阳城西20里。说是南阳是对的,因为地属南阳。”

    河南省、南阳市的官方著作:

    1、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编写的《诸葛亮小传》“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

    2、河南省政府组织编纂的《河南风物志》:“(诸葛亮)在襄阳西隆中结茅隐居,他躬耕垄亩,攻读史籍……”“汉室后裔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孔明遂离开隆中,佐刘备攻伐中原”“人们知道,湖北襄阳古隆中为孔明隐居躬耕之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很明显,这里所说的南阳系南阳郡,并非今日之南阳市。后人出于仰幕,于今日南阳建祠以祀。”

    3、南阳市委宣传部出版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说:南阳武侯祠内的“诸葛庐”“系赝品”。

    4、1987年南阳市博物馆出版在卧龙岗武侯祠门前出售的导游性小册子《武侯祠简介》说:“诸葛亮隐居在南阳的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从此他就离开隆中辅佐刘备”

    其它历史著作:

    1、晚清开始编辑1915年完成初稿,1980年第一次印刷的《辞源》中,关于【隆中】的解释是:山名。在湖北襄阳县西。汉末诸葛亮筑庐居于此。相传刘备三顾茅庐,即此”。

    2、1989年的《辞海》,关于【隆中山】的解释是: “在湖北襄阳县西,临汉江。东汉末年诸葛亮曾隐居于此。”关于【隆中对】的解释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今湖北襄阳西),建安十二年刘备三次往访。”

    3、1986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州风物记》,该书“说南阳卧龙岗”一节中说“其实,诸葛先生真实的隐居地是在距此一百多里的襄阳隆中。”

    综上可知,如此多的历史和现代史料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就是“诸葛亮躬耕地在今襄阳隆中”!“刘备三顾地在今襄阳隆中!”

    而南阳卧龙岗说支持者却无法从正规史料中找到依据,只能靠意淫猜想,例如该论题的提问者;靠制造谣言,例如所谓襄阳改教科书。可笑的是南阳政府都承认的事实,怎么算是襄阳篡改教科书?再就是历史造假。例如编造所谓黄权修建武侯祠,事实上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过这件事。如所谓《诸葛躬耕歌碑》,可惜该碑落款暴露其假货身份。想靠假货证明真躬耕地,真是可笑至极!

    2024-04-29
    1楼
    回复
  • 王子纯用户

    隆中属于襄阳郡吗?刘备在新野,诸葛亮在南阳,而新野本身也属于南阳,不用看其他的,就看刘关张三人骑马到南阳的时间和到襄阳的时间差,正常的核算一下有多少就可以了。更何况以诸葛之智不会胡说八道吧?他在南阳和襄阳自己都傻傻分不清楚吗?

    2024-04-29
    2楼
    回复
  • 茆永生用户

    我建议,再有无聊人提这样的问题,南阳人和襄阳人都不要回答,没看出来提这样问题的人是在看南阳和襄阳的笑话吗?看看你们那些长篇大论,一点儿屌用也没有,这问题最少也提问过二十次了,为什么每次都在里边吵,争来争去有什么意思,只能让别人看笑话儿,有点儿头脑的南阳人和襄阳人,都不会在这里争了!

    2024-04-29
    3楼
    回复
  • 李含之用户

    躬耕于哪里,诸葛亮清楚。《后汉书,郡国四》记述:“南郡襄阳县有阿头山″(重合隆中山)。习凿齿却把阿头山所在地隆中,强塞给南阳邓县管辖。太荒谬绝伦。此书成书于晋初,后由宋人整理,早于《汉晋春秋》一百多年。另外一条与躬耕地有关的巧合事件,出现在南阳卧龙岗身上。也就是中国最早古词典《尔雅,释山》中,出现有“宛中,隆"。宛中在释丘篇中为丘名。在释山篇中谓隆(山)。同篇有“河南,华”。谓华山。一一一以上两部书,都早于民史习凿齿的“号曰隆中”。无人为操作之嫌,权威性不容质疑。由此说明襄阳隆中属习凿齿张冠李戴。真正的隆中是三国时期卧龙岗之原名。所以说诸葛亮不说躬耕于襄阳,而说躬耕于南阳。

    2024-04-29
    4楼
    回复
  • 徐子健用户

    因为诸葛亮本来就在南阳而非襄阳,当初诸葛亮住在南阳是有目的的,南阳离许昌近,一切情况在短时间就可以掌握,再一个就是南阳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曹操有诚意来请他说不定他也会去帮助曹操。诸葛亮那么聪明难道不知道离朝庭近点消息灵通吗?非要往在襄阳那里的山里边吗?有脑子吗!

    2024-04-29
    5楼
    回复
  • 陈乐家用户

    这是现在两省之间为了旅游业所造成的争夺,湖北襄阳一个河南安阳,儿东汉时湖北荆州九郡要属刘表,后属东吴(又被刘备黑了)而南阳的话东汉的时候有南阳郡并无南阳县,其治所在宛县,即今天的南阳市市中心,诸葛亮出山前长期为曹操势力控制。刘备投靠刘表驻守的新野就在襄阳县与宛县之间,是防备北方曹操的军事据点,由刘备几次三番北赴宛县探访诸葛亮的可能性极小。而南阳郡最南部的邓县,与南郡襄阳县分界为万山。隆中在万山以西,当时属于南阳郡邓县,故可以有“躬耕于南阳”之说

    所以我觉得应该是河南的安阳更靠谱一些

    2024-04-29
    6楼
    回复
  • 胡天工用户

    风雨同舟

    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时候己纪五十多岁了,那个时候是襄阳郡没有错。但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邓县隆中的时候还没有襄阳郡。所以,诸葛亮在五十岁时写回忆录,当然要写躬耕时候的事情。

    即然写《出师表》是于回忆录的形式,那当然不能写躬耕于襄阳了,应该写南阳郡邓县隆中。汉代末期到三国归晋,地域是不断的变化着的。比如,民国出去到台湾的,现在写信找家乡出生地都难了。再比如,写某将军档案,都是写那个年代原地址的,很多年轻人也看不懂的。

    芝士回答,版权必事记究,就未经许可,不联得例转载

    2024-04-29
    7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