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秦国也是大国,为何孔子没有去秦国周游?

春秋时期的秦国也是大国,为何孔子没有去秦国周游?
孔夫子是圣人,不是投机分子,所以有思想,没眼光,没将儒学理想实现的希望寄托在野蛮好战的秦国身上,所以没有去秦国!哎,只可惜孔圣人押错宝!不过这也可能是好事,如果儒学在秦国成功,天下一统,可能会遥遥无期!

回复
  • 陈家骏用户

    孔夫子是圣人,不是投机分子,所以有思想,没眼光,没将儒学理想实现的希望寄托在野蛮好战的秦国身上,所以没有去秦国!哎,只可惜孔圣人押错宝!

    不过这也可能是好事,如果儒学在秦国成功,天下一统,可能会遥遥无期!

    2024-05-01
    1楼
    回复
  • 傅瑜岑用户

    谢邀。

    实在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芝士回答,版权必术动满整县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我们先来看看孔子生活的年代——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这是春秋的末期。与此同时,秦朝的 国君是秦景公——公元前576年,到秦悼公——公元前477年,这一时期秦国的主要历史事件有:

    们于使开意及头证,己斗离影众深委住。

    秦与晋的栎之战,迁延之役,这都是发生在秦景公在位时候的事情。

    秦哀公时期重要的事件有申包胥哭秦庭,秦国帮助楚国,打败了吴国。

    为什么要讲这些事呢?我们从《论语》里面能看出一二。

    他民较别门花需观感往称快养层状厂局。

    《论语》里面说:“危邦不入,卵邦不居”。很显然,此时的秦国在孔子眼中还是危邦,乱邦。虽说春秋诸国打来打去的很多,但是秦国在还没有变成强国之前,虎狼之国的名声已经出去了。大家从后来商鞅入秦相关的文献中可以得到再一次的印证。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孔子周游列国不仅仅是去旅游的。孔子为什么要出游呢?

    第一个原因是三桓,孔子所在国家的三位大夫——实权派人物。三桓架空了鲁国国君,当然其他各种矛盾集合在一起,也很复杂。孔子因为建议过拆除三桓的庄园,城堡。所以与三桓形成了蛮严重的矛盾,出游有避险的意味。

    第二个原因是三桓之一的季孙氏——史称季桓子的大夫和孔子相处的不愉快了。在一次祭祀中,按理分祭肉是有孔子一份的。结果没有。另外季桓子还接受了齐国送来的女乐,过上了迷恋歌舞的颓废生活,这让孔子的理想直接落空了。所以,这可能是孔子出游直接的原因之一。

    那孔子出国,去干什么呢?不管我们怎么推崇孔子的道德学问,都无法回避,孔子是一个政治人物,讲政治明星都不为过。孔子的子,就是当时人对大夫的一般性称呼。

    所以孔子一路去卫、曹、宋、齐、郑、晋等国,从晋国到秦国就很近了。关于孔子为什么不到秦国,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话说孔子一行人从晋入秦地,就碰到一个小男孩在路上玩。

    车夫向小男孩喊道:“快让路”。

    谁知小男孩的一句话,让大家对他另眼相看。

    小男孩说:“车夫休得无理,车上君子答话。”

    车上的孔子只好下车来。

    小男孩看到孔子说:“你看这是什么”

    孔子说:“这是城池”

    小男孩说:“那是马车给城池让路呢,还是城池给马车让路”

    孔子一想,这娃娃了不得。就给他提出一个问题:

    孔子说:“这里离长安近,还是离太阳近”

    小男孩不假思索就说:“离太阳近”

    孔子说:“错了,应该是离长安近”

    谁知小男孩说:”你抬头能看到太阳,但能看得到长安吗“

    孔子真正额头冒汗了。

    小男孩就问,你是何人?

    子路就说:”这是我们的老师——孔夫子“

    小男孩哈哈大笑说:”原来你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夫子呀?听说您是当代的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我刚好有个问题想问问你“

    孔子想,小男孩能有多难的问题,就说:”你问吧“

    小男孩就说:”天使有多少颗星星?“

    孔子一时无语。

    小男孩又说:”你的眼睫毛油多少根“

    孔子再次语凝。脸上都有点挂不住了。

    小男孩哈哈大笑说:”既然你不知道,为什么不请教人呢“

    孔子说:”该请教谁呢“——还有谁会比孔子有学问?

    小男孩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么多人,难道无人可问?“

    孔子只好向这位小男孩施礼请教。

    小男孩说:”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人一样多,眼前之事很难说清“,还一脸嘲讽的样子

    孔子恭敬施礼,并请教小男孩的尊姓大名。

    小男孩说:”我叫项橐“——子音念 沆陀,hang是秦地发音。

    孔子感叹道,有志不在年高,师者不论齿长,项橐是我的老师啊!

    然后掉转车头,返回去了。

    有一段历史说——孔子西行不入秦。项橐这个故事生动有趣,恰好现在陕西合阳县有个地方就叫项村。传说项橐就是生在这个地方。

    诙谐的故事也许不足取信。但是孔子的治学严谨,恭慎谦和的形象我们是看得清清楚楚的。

    欢迎有兴趣了解这一谜团的同学一起来探讨这个有趣的话题。

    2024-05-01
    2楼
    回复
  • 钟晓林用户

    孔子周游列国其实是个找工作的过程,那时候秦国地处边荒比较落后,所以就被pass了。

    2024-05-01
    3楼
    回复
  • 周博伟用户

    本人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回答:一,孔子周游列国到过哪些国家,这些国家都给予他礼遇了吗?二,当时天下共有多少国家,孔子“唯独”没去秦国吗?三,是因为秦国“野蛮不懂礼”孔子才不去的吗?如果不是是什么其他原因呢?

    先说一。据《史记》等书记载,孔子年轻时去过齐国、东周王畿,“堕三都”失败后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国、陈国、曹国、宋国、郑国、蔡国、楚国等国。在这些国家中,齐国齐景公对孔子还算礼遇,但齐国大夫想害孔子;东周王朝因为孔子是鲁国“官派”来学礼的,对他也给予一定礼遇;孔子到卫国好几次,卫国对孔子基本还算礼遇;孔子到曹国只是路过;宋国司马桓魋对孔子不但不礼遇,还伐孔子乘凉的大树以示威胁;郑国对孔子怎么样不知道;孔子在陈、蔡居住多年,总体算受礼遇,但也被陈蔡大夫害过,断粮多日;楚国楚昭王对孔子比较礼遇,但令尹子西对孔子不友好。一句话,孔子周游列国,有时受礼遇有时不受礼遇。说孔子迂腐,其实不然,孔子在鲁国当大司寇几年,鲁国大治,说明孔子是有实际治国能力的。孔子到楚国,楚昭王之所以邀请他又没用他,也是听了令尹子西的话,认为孔子师徒太有本事了,怕孔子师徒“反客为主”取代楚王室成为楚国主人。孔子周游列国,基本都是国君比较欢迎、大夫不欢迎,因为孔子主张“君君臣臣”,春秋末年,各诸侯国多被大夫擅权,大夫们自然不喜欢孔子。

    再说二。据统计春秋初年有记载的国家有140多个,孔子是春秋末年人,经过300年兼并战争,这时具体剩多少国家不详,但至少还有几十个。所以孔子并不是“唯独”没去秦国,反而可以说,孔子去过的国家只占当时国家总数的少数,那时大多数国家孔子都没去过,比如晋国、燕国、随国、吴国、越国、鲜虞国、鼓国、巴国、蜀国等国。

    未经芝士五回答允许不得转载把本济文内容问,否则该将视为侵权

    最后说三。春秋末年秦国的整体文化确实比中原诸国落后一些,但要说秦国不懂礼,不读诗书,绝对是想当然。据《国语•晋语四•秦伯享重耳以国君之礼》记载,重耳到秦国,秦穆公君臣宴请他,席间秦人演奏《诗经》中各篇章来表达各种意思,毫无差池,可见秦人君臣对中原诗歌和礼乐十分娴熟。《史记•秦本纪》记载,西戎使者由余使秦,秦穆公自称以诗书礼乐治国。可见秦国绝非“文化沙漠”,其文化水平并不低。而且即便秦国的文化比中原落后一些,孔子为人非常自信,自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怎么会嫌一个地方基础差就不去呢?所以,说秦国野蛮、没礼乐基础因此孔子嫌弃不愿去,是说不通的,一张白纸不是更好作画吗?其实孔子对秦国的评价也不算差,齐景公问孔子为什么秦国偏僻却能称霸,孔子就把秦国夸一番,说“其国虽小其志大,处虽僻而政其中,其举也果,其谋也和,法无私而令不愉。首拔五羖,爵之大夫,与语三日而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其霸少矣。”那孔子为什么没去秦国呢?其实我认为答案非常简单,就是秦国太远了,秦国在晋国西边,孔子连晋国都没到,怎么到秦?孔子到楚国,也只是到城父也即今天河南平顶山一带,要入秦还得下南阳走难走的商於古道。何况孔子最初都没打算去楚国,是楚昭王邀请孔子他才去的。秦国对孔子来说那么远,秦君(当时是秦惠公、秦悼公)又没有邀请孔子,孔子在秦国也没有能在秦君面前说得上话的熟人,孔子为什么去?就是现在找工作,在没有什么头绪的情况下,一般都不会贸然到遥远的地方找,何况当时交通那么不便?

    定电与论身低,技劳称县。

    2024-05-01
    4楼
    回复
  • 茅欣怡用户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文化十分繁荣的时代的,我们都知道,孔子的思想,作为一个时代大V,是深入人心的,让许多诸侯国都深信不疑,以此标榜自己,但是,这一切对于一个国家无效。

    那就是秦国,孔子没有去秦国吗?答案是否定的,当孔子准备进入秦国的时候,就看到人家门口立着一张牌子,孔子与狗不得进入。孔子知道,自己的儒家仁义思想在这里行不通,人家宁愿相信如家,也不相信儒家。

    其实认真看,孔子的活动范围其实也不大,当时主要靠走路,集中在山东、河南一带。因为并没有那么多钱买机票。孔子并没有我们从书本上看到的那么伟大,他只不过是想省点钱而已,平民百姓只能步行。

    版权传型大增归芝士养回答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孔子其实可以算作一个奇人,因为他拥有很强的政治思想。但是这一切对于秦国没用,人家不管仁义道德,就是想统一六国。所以,孔子压根就没想去秦国,当然,秦国也不会让他去的。

    种体然通并位色,采万目拉团存红。

    2024-05-01
    5楼
    回复
  • 陈雄飞用户

    秦国在春秋时期是五霸之一,但是历史上对春秋五霸的说法就不一,前后有多达九种说法,可见五霸并不是公认的,也不是长久的,只是在某一时点成为强势诸侯而已。

    所以,秦国并不是当时意义上的大国,很可能不过是一个平常小国而已。

    转载或者引用千本文内设常容系请注明来源于芝高士回答

    以春秋时期的交通程度当时孔子周游列国的壮举大概和现在周游世界一样,比较那时候全是靠脚力,现在环球一圈也就几个小时。

    这过平与常农决必济走历,何准率。

    现在世界上有将近两百个国家,春秋时期,全国有一百多个诸侯,其实都是差上差下,如果问孔子周游列国,为何独不去秦国,你可以理解为,你周游世界为何不去特里斯坦-达库尼亚这个地方,其实这个地方在哪了,我也不知道,只是一个地名。

    对于孔子这样的人普通人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我相信很难从山东步行走到陕西。所以,孔子的活动空间一直在河南和山东等地。大致范围我借鉴了网友的图片。

    而进体与区联花议声张记且族包参。

    那为什么孔子不走出中原呢?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语言,虽然古汉语应该是一脉相通的,不像现在的中文和英文没有丝毫联系,但是真正实现“书同文,车同轨”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孔子周游列国是游说,靠的是嘴,假如语言不通那么他如何发挥,就像如今的山东方言和陕西方言,能说明白吗?

    再一个就是信息的问题了,前面已经说过春秋时期有一百多个国家,就是现在热衷于看新闻联播关心政治的人也未必知道世界各国的首都,文化,管事的是谁吧!所以,很可能是孔子听说是某某执政,等走到那的时候,已经换人了。也就是孔子不一定对周边的国家了解,那些周边的国家也不一定了解孔子。

    事实上,孔子的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都不是显学,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儒学才成为正统,才把孔子抬出来。梵高活着的时候,他的画并不值钱。

    也就是,孔子在春秋时期很可能只是一个丧家之犬,各处逃难游走而已,甚至是慌不择路,既然是这样,那干嘛不挑一些好走的路走,会去那些蛮夷之地,整不好就被才狼虎豹吃了!

    2024-05-01
    6楼
    回复
  • 吴珈仪用户

    《论语》说:“危邦不入,卵邦不居”。孔子时期,秦国正是秦景公在位时,那时的秦国与战国时的是不同的,那时秦人虽为诸候,却被列国视为关外蛮族,秦人长期生活在马背上,与戎狄人混居,与戎狄人作战。与列国的风俗差别太大,这也形成秦人独特的社会风气。孔子不入秦地或许跟当时秦人穷兵黩武,贬斥私学,不开风化的民族风气有关。

    秦人的血性不能否认,然而长期的在战场上打拼,长期粗衣简食中磨砺,长期在马背上摇晃,长期在戎狄部族的重重包围下过着刀口舔血过生活的秦人,长期血战的传统已经深入了秦人的骨髓,造就了秦人之强悍的同时,也给了秦人穷兵黩武民族性格缺陷。

    版水权归较芝士回争答网站约或原作型者所有

    贬斥私学,由于长期生活在戎狄人部落,与戎狄人作战以求生存,他们几乎与当时的文明隔离,秦文公时虽然开始学习中文明,但依然摆脱不了蛮荒之地为求生存所带来的现实生存压力。对于春秋时期诸子私学,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比起生存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不开风化,在商鞅变法之前秦人风俗跟中原的风俗完全不同,尤其是秦国的底层社会,长期与戎狄人混居,他们一直以来男女老幼生活不避讳,他们依然信奉巫蛊之术鬼神之说,“初伏,以狗御蛊”。秦人认为在伏日传播瘟疫病的暑气来临,杀狗挂于城门前可以免受瘟疫之害。

    基于以上,孔子不去秦地不足为奇,在中原各国看来,秦地之人本来就是一群不习礼仪的蛮族。也直到秦孝公时颁布《招贤令》推行商鞅变法后,才开始有中原士子陆续入秦。

    的也而业本去开员门热万,至传研连精厂铁。

    2024-05-01
    7楼
    回复
  • 郑景予用户

    孔子,为春秋百家儒家创始人,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义!孔子一生,可谓是丰富多彩的一生,收了很多弟子,并且是不分高低贵贱!孔子55岁开始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期间用时十四年!

    孔子游历的国家,有卫国,宋国,郑国,晋国,齐国,陈国,蔡国,楚国等等,但是唯独没有去过秦国,大家就比较好奇,秦国那么大的国家,孔子为什么视而不见呢?小哥觉得主要原因有下!

    芝士回答战果,版权必究,未经许究可,不得名转们载

    地所之题东众约史准号选。

    第一:孔子年事已高!

    孔子55岁开始周游列国,古代的物质生活远远没有现代丰富。而古代人的寿命和身体素质,也是远远不能和现代人相比的,也就是说,55岁的孔子。在那个时候,已经是一个老人家了,而秦国地处西北,气候和环境和中原大大不同,所以我们也能几个孔子为什么没去秦国了!

    第二:秦国战乱!

    那个时候。秦国正在和西戎打仗,而孔子曾言。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乱邦莫入!所以孔子不去秦国,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既然传播自己的道义,首先就得自己履行自己的道义嘛!所以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孔子看不起秦国!

    秦国,由于地处西北,多和蛮夷战斗,或者互通有无,所以在炎黄子孙孔圣人的眼里,秦国是荒蛮之地,不通礼数的,所以也没有必要去!

    会行理气象,设做术声往。

    第三:秦地多英豪!

    这个主要是一个故事,话说孔子要去秦国传道,但是在秦国的边境,遇到秦国小儿在路中玩耍。用土修筑城池玩耍,孔子弟子的车架要过去,老远喊叫孩子让路。但是有个小孩子就和孔子理论起来,问车子和城池相遇,是车子该让路城池呢?还是城池让路车子?孔子唔塞,最后率领弟子调头离开,说秦国小儿尚且如此,那大人肯定更加能言善辩,所以孔子就离开了!

    谢谢大家,其实小哥想说的是,大概率是因为孔子年龄太大了,所以没有去秦国,如果孔子和唐僧一样年轻。别说秦国,就是欧洲,孔子都去得!

    谢谢大家!多多点赞支持小哥原创哦!

    2024-05-01
    8楼
    回复
  • 阮佳宁用户

    子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的一个说法,说是孔子开始秦人缺少教化,他觉得打算去秦国办学,然后到了潼关,看见到几个秦国小朋友正在路边玩泥巴,用泥在搭城墙的模型。孔子要让他们不要玩了把路让一下。然后,秦国的小朋友就不开心了,说:马车遇到城墙,应该是马车绕道,哪有拆城墙给马车让路的道理。孔子被秦国小朋友用言辞给堵了回去,他就感叹地说:秦国小朋友这么厉害了,秦人何须我来教化!然后,孔子就没了入秦。

    这个故事吧,听听就好。其实孔子虽然周游列国,但是他老人家一生都在中原腹地转悠,主要活动地界也就是今天河南省,山东省,偶尔去一下湖北省。孔子不入秦,一是秦国那会儿不是什么大国,然后秦国路远地偏。说白了就是不值得孔子折腾,值得折腾比如楚国,他也去了。二是秦国人民那会儿确实不用孔子教化。不过,不是因为秦国欠教化,而是因为做春秋活雷锋。秦国人民整体教化太好了真的不用再来什么儒家教书匠说教。

    版权归芝方士示回答代表拉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按着《史记·孔子世家》的说法,齐景公与晏婴一起来了鲁国,齐景公问孔子:"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可见,孔子对秦国的评价不低啊,在孔子的眼里秦国是一个行得很正的诸侯国,确实不用他教化。然后,不仅是孔子,当时有北孔子,南季札的说法,南方吴国的大圣人季札在鲁国欣赏了《秦风》的音乐后,直接说:“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译过来,这是真正华夏之声,能够奏出这样华夏化的乐风他日必能强大,这大概是周朝的旧日之声吧。我可以强大到周王朝鼎盛时那样了吧。)

    虽然战国时期的秦国,被入秦的荀子评价为无儒少礼,但是春秋时期的秦国真心不缺礼,人家是春秋活雷锋,华夏诸侯的典范。

    2024-05-01
    9楼
    回复
  • 林柱斌用户

    儒学为后世显学,有众多资料研究考证孔子生平事迹,孔子周游列国,在公元前497年,时年55岁。在外游历14年。公元前485年在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孔子返回鲁国,不过鲁国君臣对孔子只是敬而不用。孔子晚年编纂经典,73岁时患病去世。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图)

    秦国在春秋末期,已经不是大国了。春秋晚期,当时的天下已经形成了晋国、楚国、齐国、越国四分天下的态势。秦国在公元前632年秦穆公时代独霸西戎,被周天子赏赐12面铜锣的威风时代早已过去了。在公元前578年,晋厉公率14国联军(像不像联合国)讨伐秦国,在陕西泾阳打败秦军,占领了河西之地,秦国从此被晋国死死压制,不得东出。

    转载或根者引用本文明内容请注明来千源于芝士回指生答

    后来秦国趁着晋国内乱想攻打晋国,在魏氏的领地上就被打败了。泱泱大秦,竟然不能对抗晋国的一个公卿。晋国这样的公卿还有6个,秦国国力已衰败至此!

    大对成能经形原设,及必什真准置识包。

    虽然如此,但是秦国一直有心争雄,一直图谋东出。晋国、楚国、齐国、越国都是热衷于争霸的国家,甚至中原的宋国也掺合过一段时间。这些国家的国君想要的是国富兵强的霸道之论,对孔子主张“克己复礼”的因循守旧的儒家仁政学说不感兴趣。后来秦孝公重金求才,公子鞅面议帝道、王道,都不为孝公所喜,以为是老生常谈。当听到霸王之道时,才欣欣然有振奋意。

    大争之世,孔子的仁政学说不为各国国君所喜,孔子也茫茫然无所适从,甚至说过:大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对纷乱的世道,孔子认为只要恢复周礼,就可以解决。《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以小者党象口六节整集,许低酸率育京。

    大家都在讲诈术诡道,孔子提倡正气仁道,国君真要听了,国家岂不危险?群狼环伺,没有施行仁道的空间。

    孔子在鲁国施行仁政,希望归政于国君,结果被鲁国权臣猜忌,鲁国呆不下去了,只好驾车别去,到别国去宣传仁政。(孔子周游列国纪念邮票)

    放眼天下,有心争霸的国家,不会听从他的劝说,只有中原地区的小国,因为被大国欺压,不得不擎起“克己复礼”的旗帜,希望能说服大国们奉公守法。尤其是卫国,在周王朝分封初期,那可是三恪之一,中原地区首屈一指。可是到了孔子时,祖上荣光早已败坏干净,还被狄人灭国,在齐桓公的帮助下,才得以勉强复国,但实力早已江河日下,今非昔比了。卫国因此希望实行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政策,那样,卫国还能再重温一回祖上的荣光。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那些争霸的大国怎么会在意一个没落的贵族的痴心妄想呢?

    所以孔子不去霸国,因霸国所作所为,绝不可能接受孔子的仁政学说。孔子本来想去晋国,结果到了黄河边,感慨了一下:逝者如斯夫,昼夜不舍。就掉头回去了。也曾到过楚国,楚王也派兵给孔子解围,但是孔子最终也还是没有去楚国。

    至于秦国。

    首先秦国已经不是大国了,备受晋国欺压。

    其次,秦国地处胡夷杂处之地,民风野蛮,矇昧无知,孔子的学说过于玄奥,所谓夏虫不可语冰。

    再次,秦国太穷了。仓廪实而知礼,秦国温饱问题还远未解决,现在去找秦国谈仁政,不可能。

    最后,秦国一直处于战乱中,不是义渠人等少数民族的侵扰,就是秦国王室内部的争斗。孔子一行人过去一个危机四伏的异国他乡,很大机会被当成政治斗争的工具。

    此外,春秋晚期,军事、政治权利核心在晋、楚、齐、越,文化中心在鲁、宋、周。秦国两边都不挨着,在孔子眼里,还是一个荒蛮之地。

    可能,这也是孔子不愿去秦国的原因之一吧。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秦国的崛起,没有太多的机运巧合,而全赖人谋。秦国君臣齐心合力,把一个西陲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了第一个统一华夏的帝国王朝。这对于当代,无疑有十分大的借鉴意义。

    2024-05-01
    10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