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秦国坑杀赵兵40多万人,数据真实可信吗?

长平之战秦国坑杀赵兵40多万人,数据真实可信吗?
提及长平之战,争议最大的就是赵国有没有40万军队让秦国去坑杀?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史书上的长平之战:(秦昭王)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韩)南阳太行道,绝之。四十五年(前262),伐韩之野王(地名),野王邑降秦。这是秦昭王四十五年的事,野王被秦攻占,上党郡被隔绝。四十七年(前260),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于是上党民众跑到赵国,赵军驻扎在长平,接纳了上党民众。当时上党有17个县。四月,龁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影视剧中白起至九月,……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根据记载,从四月到九月赵军团灭,总共打了五个月。一开始的廉颇指挥阶段(四月到七月),赵军损失了六个尉,转入了守势。根据秦简和其他考古证据,六个尉所带的兵力应该接近万人。讲到这里,按照"赵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的说法,不到一万人的损失看上去也不大啊?怎么使得向来以主动进攻闻名的廉颇采取了守势,而且导致赵国国内非常不满呢?这就要从"带甲百万、带甲数十万"这些说法的源头说起了。其实这些说法源自于《战国策》、《史记》里的那些纵横家之口。其中以苏秦最为著名,比如他推算"临菑(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但仔细看他的计算方法,就能知道这些战国策士口中百万大军的真实成色了。当时,齐宣王曾抱怨齐国兵力不足,苏秦就说临淄城内人口7万户,每户三个男子可以组建21万人的军队。不用去别处征兵。但实际上,男性人口是不能直接硬套到军队数量上的。一个地区的男性人口如果真的全民皆兵,就会导致社会与经济双重崩溃。历史上,全民皆兵的斯巴达要靠着人口数量是他们数倍的希洛人供养;明末清初时,虽然八旗能做到三户抽一,但是也依靠大量掠夺来的人口从事生产来供给。按照《孙子兵法》的说法,"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处骚动,怠于通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即七万户家庭也只能供养一万军队,苏秦那种一户出三兵的说法显然难以成立。根据相关历史记载来看,农业社会下的中国,正常最大动员率是五户抽一。可能有人会拿蜀汉作为反例,"甲兵十万,民九十四万"。但根据实际考证,蜀汉实际人口远不止九十四万,而是在五百万左右。因为三国统一后不久的太康元年,晋朝人口根据统计是二百四十五万九千户,人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一千人,结果三年后就是三百七十七万三千户,比统一初增加了一百三十一万户。三年增加这么多,显然不是自然增长,而是以前"黑户"的重新统计。总之,其实蜀汉的兵民比并不那么夸张。▲影视剧中的廉颇而赵国的人口,根据考证在400万左右。按一户五人,五户出一兵的正常动员情况。廉颇前期的战败,已经亏掉了赵国机动兵力的八分之一,他们当然肉疼了。根据上面的记载看起来,显然《战国策》是靠不住的。那么,有没有更一手资料呢?答案是有的!那就是出土秦简!出土的岳麓秦简的《数》篇中,有一道关于士兵复员的算术题,"凡三乡,其一乡卒千人,一乡七百人,一乡五百人,今上归千人,欲以人数衰之,问几可归几可?"▲岳麓秦简战国时,秦国乡在县之下,一般县负责征兵。而类似万户县的那种大县,也就是管了三个乡。所以这两千两百人差不多一个县所征发的兵力。而当时一个县一般在5000–10000户左右,能征调2200人,说明县里的人口在20000–50000人左右。秦昭王二十六年的秦国,可以考证的郡县大致有:内史(首都及周围地区)41县、上郡19县、蜀郡13县、巴郡5县、汉中郡6县、陇西17县、北地13县、河东郡15县。这里没算上占领地。咸阳周边地区的41个县,按岳麓秦简的标准,能动员90800人的军队。▲公元前279年的战国而且从从秦简中也可以看出,一些士兵服役完后,需要返乡不然经济便会崩溃。毕竟几十万军队需要运粮,那么其他后勤人员更多。就比如隋伐高句丽,"馈运者倍之"。所以战国几十万大军的真实成色是值得考量的。▲长平之战前的形势说回到廉颇,根据一些记载来看,县军队指挥官是县尉。六个尉统帅的兵力也相当于六个县的兵力,外加一个俾将被杀。所以廉颇的失利对赵王来说,相当于几个县兵力成建制损失,这是很难接受的,因为赵国郡县也是有限的。由此推算,所谓赵军四十万的说法显然成色不足。就算赵国想不要命的极限动员,三个月的时间也不够堆出四十万人来。所以,综合起来看,赵军是很难有四十万人去被白起所坑杀。那么秦军记载里的四十五万人头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当时战场上,除了赵军士兵,显然还括上党郡百姓,甚至其中"杀量冒功"的比例可能超过50%。当然这也不排除秦人自己给战绩里兑水。秦人这方面也是有前科的。比如雕阴之战,《史记·秦本记》载:"俘其将龙贾,斩首八万。"而《史记·魏世家》记载:"秦败我龙贾军,斩首四万五千。"显然,这要么是秦国人往战绩里兑了将近一半的水,要么是秦军向当地的老乡"借"了三万多人头。

回复
  • 庹英喆用户

    提及长平之战,争议最大的就是赵国有没有40万军队让秦国去坑杀?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史书上的长平之战:

    (秦昭王)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韩)南阳太行道,绝之。四十五年(前262),伐韩之野王(地名),野王邑降秦。这是秦昭王四十五年的事,野王被秦攻占,上党郡被隔绝。四十七年(前260),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于是上党民众跑到赵国,赵军驻扎在长平,接纳了上党民众。当时上党有17个县。四月,龁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

    未经芝本士回答片允许院人不必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影视剧中白起

    至九月,……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根据记载,从四月到九月赵军团灭,总共打了五个月。一开始的廉颇指挥阶段(四月到七月),赵军损失了六个尉,转入了守势。根据秦简和其他考古证据,六个尉所带的兵力应该接近万人。讲到这里,按照"赵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的说法,不到一万人的损失看上去也不大啊?怎么使得向来以主动进攻闻名的廉颇采取了守势,而且导致赵国国内非常不满呢?

    可外意路指必改例步拉习团划候置。

    这就要从"带甲百万、带甲数十万"这些说法的源头说起了。其实这些说法源自于《战国策》、《史记》里的那些纵横家之口。其中以苏秦最为著名,比如他推算"临菑(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

    把内结建并品流造白例每石影近支。

    但仔细看他的计算方法,就能知道这些战国策士口中百万大军的真实成色了。当时,齐宣王曾抱怨齐国兵力不足,苏秦就说临淄城内人口7万户,每户三个男子可以组建21万人的军队。不用去别处征兵。但实际上,男性人口是不能直接硬套到军队数量上的。一个地区的男性人口如果真的全民皆兵,就会导致社会与经济双重崩溃。

    历史上,全民皆兵的斯巴达要靠着人口数量是他们数倍的希洛人供养;明末清初时,虽然八旗能做到三户抽一,但是也依靠大量掠夺来的人口从事生产来供给。按照《孙子兵法》的说法,"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处骚动,怠于通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即七万户家庭也只能供养一万军队,苏秦那种一户出三兵的说法显然难以成立。

    根据相关历史记载来看,农业社会下的中国,正常最大动员率是五户抽一。可能有人会拿蜀汉作为反例,"甲兵十万,民九十四万"。但根据实际考证,蜀汉实际人口远不止九十四万,而是在五百万左右。因为三国统一后不久的太康元年,晋朝人口根据统计是二百四十五万九千户,人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一千人,结果三年后就是三百七十七万三千户,比统一初增加了一百三十一万户。三年增加这么多,显然不是自然增长,而是以前"黑户"的重新统计。总之,其实蜀汉的兵民比并不那么夸张。

    ▲影视剧中的廉颇

    而赵国的人口,根据考证在400万左右。按一户五人,五户出一兵的正常动员情况。廉颇前期的战败,已经亏掉了赵国机动兵力的八分之一,他们当然肉疼了。

    根据上面的记载看起来,显然《战国策》是靠不住的。那么,有没有更一手资料呢?答案是有的!那就是出土秦简!出土的岳麓秦简的《数》篇中,有一道关于士兵复员的算术题,"凡三乡,其一乡卒千人,一乡七百人,一乡五百人,今上归千人,欲以人数衰之,问几可归几可?"

    ▲岳麓秦简

    战国时,秦国乡在县之下,一般县负责征兵。而类似万户县的那种大县,也就是管了三个乡。所以这两千两百人差不多一个县所征发的兵力。而当时一个县一般在5000–10000户左右,能征调2200人,说明县里的人口在20000–50000人左右。

    秦昭王二十六年的秦国,可以考证的郡县大致有:内史(首都及周围地区)41县、上郡19县、蜀郡13县、巴郡5县、汉中郡6县、陇西17县、北地13县、河东郡15县。这里没算上占领地。咸阳周边地区的41个县,按岳麓秦简的标准,能动员90800人的军队。

    ▲公元前279年的战国

    而且从从秦简中也可以看出,一些士兵服役完后,需要返乡不然经济便会崩溃。毕竟几十万军队需要运粮,那么其他后勤人员更多。就比如隋伐高句丽,"馈运者倍之"。所以战国几十万大军的真实成色是值得考量的。

    ▲长平之战前的形势

    说回到廉颇,根据一些记载来看,县军队指挥官是县尉。六个尉统帅的兵力也相当于六个县的兵力,外加一个俾将被杀。所以廉颇的失利对赵王来说,相当于几个县兵力成建制损失,这是很难接受的,因为赵国郡县也是有限的。由此推算,所谓赵军四十万的说法显然成色不足。就算赵国想不要命的极限动员,三个月的时间也不够堆出四十万人来。

    所以,综合起来看,赵军是很难有四十万人去被白起所坑杀。那么秦军记载里的四十五万人头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当时战场上,除了赵军士兵,显然还括上党郡百姓,甚至其中"杀量冒功"的比例可能超过50%。当然这也不排除秦人自己给战绩里兑水。秦人这方面也是有前科的。比如雕阴之战,《史记·秦本记》载:"俘其将龙贾,斩首八万。"而《史记·魏世家》记载:"秦败我龙贾军,斩首四万五千。"显然,这要么是秦国人往战绩里兑了将近一半的水,要么是秦军向当地的老乡"借"了三万多人头。

    2024-05-14
    1楼
    回复
  • 何瑞琦用户

    长平之战,赵括率军45万,白起军队超过百万,

    结果是坑杀40万赵军,如果这样那么赵军战死不是只有5万吗?五万人战死,其他40万投降?然后被坑杀?

    秦军呢?百万军队,死伤过半,

    转载或先者引用本文内这容请注明型就来源现于芝士回答

    这是白起是战神还是赵括是战神啊?

    如果损失五万就可以消灭秦军五十万,那是不是扯了点?那还投降干嘛?

    国作实已党山干海装算深。

    坑杀四十万大军基本上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困难程度不亚于战争杀死四十万人,这四十万不是待宰的羔羊,不是任人鱼肉的,也会反抗的,战争中斩首45万倒是可能的

    还有个说法,山西晋城有个骷髅庙,据《高平县志》载,这里是战国时期秦将白起坑杀赵降卒二十万处,唐明皇立碑,纪念二十万被坑杀降卒,

    种体点性因公总老必造清美,花八马空千太却识。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

    2024-05-14
    2楼
    回复
  • 张韶琪用户

    感谢邀请!这是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真实情况究竟是怎样,已经很难得到确切答案,我就说一说我的理解吧!对于40万这个数字,倒不一定有夸张的成分,因为这场战争前后持续了好几年,又是决定秦赵两国国运的一战,所以当时两国几乎都是发全国之兵,国内成年男子基本都被抽调到前线,按照秦朝一统天下后2500万的全国人口算,这40万的数字真不算有多夸张!

    但问题的关键是,这40万人全部是被坑杀的吗?还有这40万人都是军人么?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要是当长平之战结束后,赵国还有40万的职业军人活着,白起别说坑杀他们,就是能不能获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那都是个很大的未知数?事实上,这40万人中,真正的职业军人绝对不会超过15万,其他的大多是后勤部队和附近被抽调过来的老百姓,古代交通极为不便,交通运输工具也很不发达,打仗用的粮草和器械都需要靠人力来运送,往往10万人的军队,至少需要两倍以上的人员做后勤,才能保证作战部队的正常运行。

    所以,在长平之战结束后,赵括率领的职业军人其实基本上已经全部阵亡,除了少部分支队可能逃了出去或者投降,剩下大部分都是一些后勤人员和周围被抽调过来的老百姓,秦军为了报复战国,应该是将这部分人全部坑杀了,同时有可能也把周围地区居住的老百姓也全部屠杀,类似于屠城,最后加上前期牺牲的职业军人,总共算起来被杀的赵国人在40万人左右!

    芝士回眼答,版权必究的红,未经往许可,不得而转载

    2024-05-14
    3楼
    回复
  • 庄双平用户

    怎么可能!40万应该是虚数!这个数字大多都是引用自《史记》,而写史记的司马迁是西汉人,距战国时期已经超过300年,司马迁写长平大战,就类似于现在人写朱元璋的鄱阳湖大战一样,根本不具备权威性!古人作战,士兵人数常用“号称”一词,为的就是虚张声势,比如领兵5万,号称20万,领兵10万,号称50万等等,若真有40万大军,那40万人的粮食,兵器,被服,马匹所需草料按照1:5的供应比例,就需200万后勤!而赵国当时全国人口不过4,5百万而已!根本不可能!

    2024-05-14
    4楼
    回复
  • 常沥天用户

    在我理解来说应该是赵军投入四五十万,秦军投入六十万左右,当然是前后投入总兵力!前期廉颇和王纥对阵的时候可能双方都只有20多万兵力,当然估计是赵军开始亏了10多万兵力的,阵线是一退再退,只能增兵稳固战线,后来临阵换将赵括之后应该说连续胜仗也找回了场子!可综合国力和秦军有差距,所以总兵力和总资源也有差距!最后坑杀40万恐怕没有!应该总阵亡40差不多,而秦军也有二三十万阵亡的代价!赵括也应该说是一代名将!可惜了,如果一开始赵军决战意志更强烈一点上来的是赵括,或者外交能力更给力一点结局恐怕是不同!应该知道,秦军是奔着决战来的,赵军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决战!诸侯肯定观战不语了!其次,如果这场战争赵胜秦败诸侯也没好日子过,当时诸侯最想看到的是两败俱伤!而事后证明的确如此。后续合纵打得秦国丢掉了关外所有所得,也就是说长平大战除了消耗掉赵国之外一无所获!可惜,诸侯没有一鼓作气灭亡秦国,在秦国强大造血机制下恢复元气之后一统天下!

    2024-05-14
    5楼
    回复
  • 唐佳慧用户

    卸腰!

    长平之战是战国末期周赧王53年至55年 (前262-前260年),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一带发生的一次大战,是春秋战国时代最为持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大型歼灭战。古人论及东周500年的战争,有所谓“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卤”之说。对垒双方主将前期是王龁对廉颇,后期是白起对赵括。据史记记载,战事以赵军被阵斩5万、坑杀40万而结束,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未经芝士回答次允许不得转载本文构内容,否则将切视或为新侵权

    但千百年来,对于白起究竟是否真的坑杀了40万赵国降卒,人们一直争论不休,试图还原历史真相,相关的史证研究数不胜数。

    建议题主可以一读《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这个在网上有pdf版本共享的。由学者靳生禾、谢鸿喜合著,以查考文献与野外考察相结合, 运用历史、地理、考古诸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力图澄 清和解决往昔研究长平之战的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是目前关于长平之战研究最为权威的一本专著。 这本书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是长平之战被秦军坑杀的赵军人数确实骇人听闻,虽不一定有40万之众,但是也不会差很多。而秦军也损失惨重,损失了二十多万的兵力,这也激起了秦军的复仇心理。二是被坑杀的人,除了赵军士兵,还有很大一部分上党的平民百姓。而上党原属于韩国,秦国打败韩国后,上党守将以地降赵,成为长平之战的导火索。三是坑杀赵军的地点是发生在上党范围内多个地方,并在多地同时进行。坑杀方式并非活埋,而是先击杀然后随意埋葬。

    2024-05-14
    6楼
    回复
  • 朱阳华用户

    古代在讲军队人数时候,多有夸张(倒霉的燕国对赵国下黑手经常是几十万人打一座城,最后被击败),不过,赵国这次应该不是。当时秦国几乎是全军出动(六十万左右,不过说实在所谓秦军损失过半,我是不知道谁编的史料,史记反正没有)长平之战后,赵国有点像几十年前的越南,路上基本都是女的

    2024-05-14
    7楼
    回复
  • 张学荣用户

    听说死了不少人,我没看见,但有一点肯定不是我杀的。

    2024-05-14
    8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