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长平之战到底是怎么输的?

赵括长平之战到底是怎么输的?
长平之战,赵括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先还原一下长平之战整个战场形势,(如果不想看文字可以参考文末的3D沙盘视频辅助理解) 。 秦军战力是其一,赵国君臣同样要背负责任,赵括的能力在王龁之上,但是和白起比差了一大截。公元前262年,白起率秦军沿着太行八陉的第一陉,轵关陉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上党郡已经成了一块飞地。韩王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 。冯亭不愿降秦,与上党的百姓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于是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赵国君臣经过商议,决定接受上党,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去上党交接土地,同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防止秦军来攻。赵国接受上党,引起秦国的强烈不满,秦国决定出兵攻赵。王龁带两年粮草,统秦军由咸阳水陆并用向上党进发,大军进入河东候马之后,沿着王屋山北侧泰岳山脉的河东道抵达沁水西岸,然后沿着沁水布防,防线南北长40余千米。王龁大军进攻之前,廉颇就已经在上党高地构筑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空仓岭防线,以高平关为中心,南北长约40千米。空仓岭南北走向,山体石质,岭高陡绝,是东西方向的天然屏障。岭中央的巨大陉口,称之为高平关。廉颇在空仓岭上设防后,在防线向东5千米的秦城和古寨的这两个村子驻守重军,与高平关形成犄角之势,随时驰援。光狼城位于三条河谷的交会处,向西可沿着三条河谷驰援前线,向东可经丹水防线向东撤退,构成一处典型的可进可退、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冲。光狼城距离秦城古寨约5千米,距离大粮山10多千米,大粮山的粮草辎重很容易运输到光狼城,光狼城是空仓岭防线重要的后勤补给点。第二道防线是丹水防线,沿着丹水直到长平,贯穿整个泽州盆地。丹水沿岸地形开阔,有利于大部队运动。大粮山是廉颇屯积粮草辎重之地。山脊相对平缓,向西南可以看到空仓岭,与北西的韩王山,一南一北,居高临下,成为赵军第二道几十里防线上的两只眼睛。韩王山是决战阶段主将赵括的指挥中心。长平位于丹水上游的东岸。是丹水防线上韩王山与丹朱岭之间的南北交通要道,也是北方天险长平关的前沿。第三道防线是百里石长城防线,西起丹朱岭上的长平关,向东连接羊头山,一直延伸到马鞍壑,因为沿着山脊构筑了简易的长达百里的石长城而得名。百里石长城是赵军的后路,是保卫上党和邯郸的最后一道巨防,三道防线足显老将廉颇的良苦用心。秦军远离国土作战,必定需要速战速决。廉颇的思路就是以此三道防线,如果形势不利可以守代功,节节消耗秦军的兵力和粮草,争取一比一交换,并避免被秦军从南路包抄,必要时可以放弃泽州盆地。削弱秦军后,动员晋阳皮劳守军、联合中原各国军队从南部野王,把缺少粮草辎重的秦军困死在泽州盆地里。由此可见廉颇的稳健卓越的军事才能。战争初期,秦军不惜兵力攻势锐不可当,廉颇无法抵挡秦军箭阵,秦军很快就突破了赵军空仓岭一带呈犄角之势的防卫体系。空仓岭陷落后,赵军加固南北两翼筑壁垒来抵御深入的秦军,但是收效甚微,秦军很快突破了南北壁垒,王龁继续向东攻陷光狼城,至此赵军的第一道防线完全落入秦军之手,秦军沿着丹水西岸布防,与赵军隔河对峙。廉颇领教了秦军战力,出于保存实力,廉颇没有再次组织抵抗就撤回丹水东岸,以丹水为依托,全力加固丹水防线。至此长平之战第一阶段结束,赵国13万甲士损失3万,上党军队7万损失2万。赵国军队剩下15万。秦国王龁的17万甲士损失5万,剩下12万。廉颇固守阵地一连坚守3年,实力强而急于求战的王龁却一筹莫展,始终不能跨越丹水一步。秦军久攻不下,赵国也无法退敌,两国对峙消耗了巨大的粮草辎 公元前260年决战前夕,赵国中反间计,赵国主将秘密换为赵括,之后秦国主将也秘密换为白起。秦国向长平新增甲士数万,长平前线的秦国甲士共有17万、运粮民兵约40万,总兵力将近60万。赵国投入甲士15万,运粮民兵25万,总兵力40余万,赵括将民兵分为三拨,其中10万民兵驻守韩王山,10民兵万驻守大粮山,最后5万民兵驻守百里石长城。决战开始时,赵括一心求战,白起的5万精兵在长平附近佯败后撤650-1,把赵括15万精兵的注意力吸引到韩王山长平附近的丹水西侧,导致丹水东岸大粮山一带兵力空虚。赵括大军乘胜追击后撤的秦军,并斩杀秦军数万。白起沿着山丘加固丹水西侧的防御650-2和赵军在丹水西岸形成稳固对峙,与此同时,白起派遣2.5万精兵从东北空仓岭迂回到赵军百里石长城防线背后,切断了赵军的粮道和援兵,封锁长平关至故关一线,另外用5000骑兵乘乱从大粮山附近泫氏强行渡河,650-3不恋战,目标直指故关,与包抄百里石长城的2.5万部队会师,打通了泫氏至故关的通道,随后配合固守在丹水西侧的秦军,牢牢控制了泫氏至故关一线。泫氏至长平关一线的赵军在丹水西岸无法突破秦军的纵深壁垒,并与大粮山南线部队失去联系。赵括意识到局势不利,开始率部渡河返回,秦军主力追击撤退的赵军,并且组织2万5千名士兵的敢死队进行侧翼突击。赵军在韩王山10万民兵的帮助下,击退了前来阻击的秦军,双方损失惨重,赵军两次突围15万精兵损失了7万。至此,韩王山及长平附近的8万赵国精兵和10万民兵,被秦军主力包围在以韩王山为中心约60千米范围的三角形地带。赵军在长平的主力部队兵多将广却无粮草辎重;大粮山南线部队具有大量粮草辎重却兵力甚少而且没有主将。赵军战力迅速削弱,通讯断绝,无论北线、南线均不能有所作为,均陷入等待救援的困境。围困赵国数十万军队,对秦军来说并非易事,秦军伤亡和赵军旗鼓相当。战争焦灼之时,秦王嬴稷亲自到河东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调往长平,这支河东援军由轵关陉、野王、和太行八陉第二陉的太行陉一路从南部绕到大粮山,参与包围大粮山的10万赵国民兵,并且另一部分北上到达百里石长城东部,协助主力切断来自邯郸方面的一切救援。在如此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赵军并没有惧怕秦军,赵军广大将士作了最坚苦英勇的抵抗,赵军主力在被困不久之后就断粮,赵军食尽战马之后相互食死去的同伴,顽强抵抗40多天。最后赵括赤膊上阵,亲自率领能行动的士兵强行突围,被秦军所杀。主将一死,赵军中活下来的伤兵弱卒民兵20多万全部投降武安君。武安君将年纪小的240人放归赵国,其余20多万全部坑杀。至此为期三年的长平之战结束,赵军全军覆没,前后损兵45万,秦军前后伤亡30多万,秦军虽然赢得战争,但是死伤过半可以说是惨胜,这场战役双方投入总兵力多达百万之众,如此大战古今罕见。秦国的胜利,是有秦国国力和优越制度的支撑,是秦国君臣高度重视和拼死努力的结果。长平之战,赵军将士战斗力并不在秦军之下,赵国并不是没有胜算。从宏观战略上分析,长平之败,赵孝成王和赵国高层负最主要责任,赵括则背起了黑锅。秦国君臣在宏观战略上的布局远非赵国君臣能比,赵国君臣少有作为,决战前夕因为粮草短缺而急于求成,并且也没有说服中原各国来驰援长平。从军事上分析,面对迅速崛起的强秦大军,廉颇在情况不明时,通过试探,确定了自己的战略,国运系于一线,首先立于不败,然后再求胜,廉颇作为军事将领,不失大将风范。赵括上任后短短三个月,秦军就以歼灭战的形式将赵军全军歼灭,要知道,在战国时期的通讯指挥远不及现代,几乎打不了大规模歼灭战,但是在赵括的指挥下,秦军做到了。成王败寇是中国几千年不变的真理,作为全军指挥,赵括注定要为这场决定华夏历史的大决战负起责任,一个纸上谈兵的恶名已经不足轻重了。

回复
  • 覃惠仪用户

    长平之战,赵括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先还原一下长平之战整个战场形势,(如果不想看文字可以参考文末的3D沙盘视频辅助理解) 。 秦军战力是其一,赵国君臣同样要背负责任,赵括的能力在王龁之上,但是和白起比差了一大截。

    公元前262年,白起率秦军沿着太行八陉的第一陉,轵关陉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上党郡已经成了一块飞地。韩王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 。冯亭不愿降秦,与上党的百姓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于是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赵国君臣经过商议,决定接受上党,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去上党交接土地,同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防止秦军来攻。赵国接受上党,引起秦国的强烈不满,秦国决定出兵攻赵。

    王龁带两年粮草,统秦军由咸阳水陆并用向上党进发,大军进入河东候马之后,沿着王屋山北侧泰岳山脉的河东道抵达沁水西岸,然后沿着沁水布防,防线南北长40余千米。王龁大军进攻之前,廉颇就已经在上党高地构筑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空仓岭防线,以高平关为中心,南北长约40千米。空仓岭南北走向,山体石质,岭高陡绝,是东西方向的天然屏障。岭中央的巨大陉口,称之为高平关。廉颇在空仓岭上设防后,在防线向东5千米的秦城和古寨的这两个村子驻守重军,与高平关形成犄角之势,随时驰援。光狼城位于三条河谷的交会处,向西可沿着三条河谷驰援前线,向东可经丹水防线向东撤退,构成一处典型的可进可退、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冲。光狼城距离秦城古寨约5千米,距离大粮山10多千米,大粮山的粮草辎重很容易运输到光狼城,光狼城是空仓岭防线重要的后勤补给点。第二道防线是丹水防线,沿着丹水直到长平,贯穿整个泽州盆地。丹水沿岸地形开阔,有利于大部队运动。大粮山是廉颇屯积粮草辎重之地。山脊相对平缓,向西南可以看到空仓岭,与北西的韩王山,一南一北,居高临下,成为赵军第二道几十里防线上的两只眼睛。韩王山是决战阶段主将赵括的指挥中心。长平位于丹水上游的东岸。是丹水防线上韩王山与丹朱岭之间的南北交通要道,也是北方天险长平关的前沿。第三道防线是百里石长城防线,西起丹朱岭上的长平关,向东连接羊头山,一直延伸到马鞍壑,因为沿着山脊构筑了简易的长达百里的石长城而得名。百里石长城是赵军的后路,是保卫上党和邯郸的最后一道巨防,三道防线足显老将廉颇的良苦用心。秦军远离国土作战,必定需要速战速决。廉颇的思路就是以此三道防线,如果形势不利可以守代功,节节消耗秦军的兵力和粮草,争取一比一交换,并避免被秦军从南路包抄,必要时可以放弃泽州盆地。削弱秦军后,动员晋阳皮劳守军、联合中原各国军队从南部野王,把缺少粮草辎重的秦军困死在泽州盆地里。由此可见廉颇的稳健卓越的军事才能。

    芝士回答,版权头必究,压际未经许可界,不得转住载

    战争初期,秦军不惜兵力攻势锐不可当,廉颇无法抵挡秦军箭阵,秦军很快就突破了赵军空仓岭一带呈犄角之势的防卫体系。空仓岭陷落后,赵军加固南北两翼筑壁垒来抵御深入的秦军,但是收效甚微,秦军很快突破了南北壁垒,王龁继续向东攻陷光狼城,至此赵军的第一道防线完全落入秦军之手,秦军沿着丹水西岸布防,与赵军隔河对峙。廉颇领教了秦军战力,出于保存实力,廉颇没有再次组织抵抗就撤回丹水东岸,以丹水为依托,全力加固丹水防线。至此长平之战第一阶段结束,赵国13万甲士损失3万,上党军队7万损失2万。赵国军队剩下15万。秦国王龁的17万甲士损失5万,剩下12万。廉颇固守阵地一连坚守3年,实力强而急于求战的王龁却一筹莫展,始终不能跨越丹水一步。秦军久攻不下,赵国也无法退敌,两国对峙消耗了巨大的粮草辎

    公元前260年决战前夕,赵国中反间计,赵国主将秘密换为赵括,之后秦国主将也秘密换为白起。秦国向长平新增甲士数万,长平前线的秦国甲士共有17万、运粮民兵约40万,总兵力将近60万。赵国投入甲士15万,运粮民兵25万,总兵力40余万,赵括将民兵分为三拨,其中10万民兵驻守韩王山,10民兵万驻守大粮山,最后5万民兵驻守百里石长城。决战开始时,赵括一心求战,白起的5万精兵在长平附近佯败后撤650-1,把赵括15万精兵的注意力吸引到韩王山长平附近的丹水西侧,导致丹水东岸大粮山一带兵力空虚。赵括大军乘胜追击后撤的秦军,并斩杀秦军数万。白起沿着山丘加固丹水西侧的防御650-2和赵军在丹水西岸形成稳固对峙,与此同时,白起派遣2.5万精兵从东北空仓岭迂回到赵军百里石长城防线背后,切断了赵军的粮道和援兵,封锁长平关至故关一线,另外用5000骑兵乘乱从大粮山附近泫氏强行渡河,650-3不恋战,目标直指故关,与包抄百里石长城的2.5万部队会师,打通了泫氏至故关的通道,随后配合固守在丹水西侧的秦军,牢牢控制了泫氏至故关一线。泫氏至长平关一线的赵军在丹水西岸无法突破秦军的纵深壁垒,并与大粮山南线部队失去联系。赵括意识到局势不利,开始率部渡河返回,秦军主力追击撤退的赵军,并且组织2万5千名士兵的敢死队进行侧翼突击。赵军在韩王山10万民兵的帮助下,击退了前来阻击的秦军,双方损失惨重,赵军两次突围15万精兵损失了7万。至此,韩王山及长平附近的8万赵国精兵和10万民兵,被秦军主力包围在以韩王山为中心约60千米范围的三角形地带。赵军在长平的主力部队兵多将广却无粮草辎重;大粮山南线部队具有大量粮草辎重却兵力甚少而且没有主将。赵军战力迅速削弱,通讯断绝,无论北线、南线均不能有所作为,均陷入等待救援的困境。围困赵国数十万军队,对秦军来说并非易事,秦军伤亡和赵军旗鼓相当。战争焦灼之时,秦王嬴稷亲自到河东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调往长平,这支河东援军由轵关陉、野王、和太行八陉第二陉的太行陉一路从南部绕到大粮山,参与包围大粮山的10万赵国民兵,并且另一部分北上到达百里石长城东部,协助主力切断来自邯郸方面的一切救援。

    在如此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赵军并没有惧怕秦军,赵军广大将士作了最坚苦英勇的抵抗,赵军主力在被困不久之后就断粮,赵军食尽战马之后相互食死去的同伴,顽强抵抗40多天。最后赵括赤膊上阵,亲自率领能行动的士兵强行突围,被秦军所杀。主将一死,赵军中活下来的伤兵弱卒民兵20多万全部投降武安君。武安君将年纪小的240人放归赵国,其余20多万全部坑杀。至此为期三年的长平之战结束,赵军全军覆没,前后损兵45万,秦军前后伤亡30多万,秦军虽然赢得战争,但是死伤过半可以说是惨胜,这场战役双方投入总兵力多达百万之众,如此大战古今罕见。秦国的胜利,是有秦国国力和优越制度的支撑,是秦国君臣高度重视和拼死努力的结果。长平之战,赵军将士战斗力并不在秦军之下,赵国并不是没有胜算。从宏观战略上分析,长平之败,赵孝成王和赵国高层负最主要责任,赵括则背起了黑锅。秦国君臣在宏观战略上的布局远非赵国君臣能比,赵国君臣少有作为,决战前夕因为粮草短缺而急于求成,并且也没有说服中原各国来驰援长平。从军事上分析,面对迅速崛起的强秦大军,廉颇在情况不明时,通过试探,确定了自己的战略,国运系于一线,首先立于不败,然后再求胜,廉颇作为军事将领,不失大将风范。赵括上任后短短三个月,秦军就以歼灭战的形式将赵军全军歼灭,要知道,在战国时期的通讯指挥远不及现代,几乎打不了大规模歼灭战,但是在赵括的指挥下,秦军做到了。成王败寇是中国几千年不变的真理,作为全军指挥,赵括注定要为这场决定华夏历史的大决战负起责任,一个纸上谈兵的恶名已经不足轻重了。

    2024-04-30
    1楼
    回复
  • 陈诗琪用户

    长平之战,是赵国的拼死决战,胜了赵国仍然是赵国,败了赵国便是灭国之灾,赵王把生家性命都押在赵括身上,赵国败了,败的很惨,几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历史上一直说是赵括无能,光会纸上谈兵误了赵国, 赵国毁在了赵括手里。

    那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会败?

    一,技不如人,赵括随然出身虎将世家,能征善战,可跟他对阵的是有名的常胜将军白起,侠路相逢勇者胜,赵军遇到当时六国里最强的秦军,再加白起计高一筹,赵括的败是必须的,能败在白起手下值了。

    芝际就士回答示,版权必究,未经许林可正,不得转载

    二,轻敌,赵括替换蔺颇,白起躲在幕后给赵括下套,让秦军名不见经传的王龄在前台为主将,一看秦军主帅是王龄,赵括把王龄太不当菜了轻敌,不知幕后还是白起,这就应了那句话,兵者诡道,结果上当受骗,到死都没明白过来怎么败的那么惨。

    2024-04-30
    2楼
    回复
  • 萧苑用户

    谢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我也是在纸上谈兵,历史全貌难以尽窥,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赵国犯了战略性错误,这个错误也是致命的。错误就是赵孝成王不该贪图韩国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以赵国的实力吞不下这飞来的馅饼。

    战争的起因是秦国进攻韩国,把上党郡和韩国本土切割开了,上党郡成了孤悬在外面的领土,秦国是要吃掉它的。韩国为了停战,就打算把上党郡送给秦国,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听从韩王的指示,却执意要把上党送给赵国!这事看起来赵国受益,但是后果就是要面对秦国的战争威胁,冯亭把灾祸转嫁给了赵国。

    版权格达归芝士回极答网站划或原作者所原有

    赵王经受不起诱惑,真的就接收了上党,同时派廉颇进守长平。这说明了赵王意识到秦国会来进攻,但是论国力、军力、全国动员能力,赵国都不及秦国,这样做实在是不明智。

    果然没多长时间,秦国就把上党郡攻占,赵国什么也没得到,还得罪了秦国。

    当原及少她回任处权美切斗八,近率标育火住听。

    秦国占领了上党郡,又进攻长平的赵军。廉颇打不过秦军,只能坚守。

    对于长平之战的赵军数量,后世是有很多怀疑的,45万是一个夸大的数字,但是我姑且就算是45万。

    按理来说,处于下风的赵军能和强大的秦军形成相持,对赵国来说不是坏事。但是赵王真的就是不满意,认为廉颇是消极避战。

    两军形成相持,打的就是消耗战,实际上就是看谁先挺不住。多么强大的军队,没有补给,都会自己崩溃的。

    时生成也等如当正又么无象知离研书候置听。

    有人说了,赵国一个国家养不起军队吗?赵国可能有粮草,但是也架不住长时间的消耗,45万人,一天要多少粮草?需要多少人把补给送到前线去?

    秦国面临的也是这个问题,所以希望速战速决,但是这需要赵国“配合”。

    赵国为什么就配合了?是因为当时其他国家,谁也不愿意帮助赵国而得罪秦国。赵国孤立无援,秦国顺畅的袭扰赵国的补给线。而且赵国不止是补给困难,就是粮食的来源也成了问题。

    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赵王这样着急了吧,而秦国的物资输送要比赵国好很多。双方就是对耗,赵国也耗不起。没有补给,不用秦军打,赵军自己就会崩盘。

    相持是不行的,赵军必须击败秦军,才能摆脱颓势。赵王失去了理智,而秦国还在麻痹赵国,声称同意赵国的求和。

    赵王这时候换将是必然的,赵括善于夸夸其谈,用纸上谈兵的方法说服了赵王。那是不是赵国就一定输了,一点机会也没有了?

    答案是赵括除非有韩信的那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能力和勇气,才能扭转不力的战局。

    赵括替换掉廉颇,成为主将,如果不进攻,那么就和廉颇的固守没什么两样。

    于是赵军对秦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战况十分惨烈,秦军并不轻松。在相持的时间里,秦军也修筑了坚固的营寨。如果秦军的正面被突破,崩溃的会是秦军。

    白起展现了高超的军事素养,颇有现代战争的思维。用25000人截断赵军的退路,然后用5000人打穿插,成功将赵军分割开。

    赵括确实是一个军事白痴,秦军25000人就能断赵军的退路,5000人就能把赵军割开。最要命的是赵军的补给线被切断,到了这个时候,谁也救不了赵军的45万士兵了。

    赵国最担心的事来了,军队没有粮食,被困几十天,崩盘是必然的。如果不突围,就是等死,赵括组织突围,结果被秦军的乱箭射死。赵军已经丧失作战能力,被迫向秦军投降。

    秦军虽然获胜,也是惨胜,兵力损失过半。赵军擅长野战,虽然不是白起率领秦军的对手,但也是很强的。白起坑杀了赵军士兵,纵有千多理由,其实也是为了泄愤。赵国的有生力量消耗殆尽,再也无力和秦军对抗。

    综上所述,长平之战失败,赵孝成王应该负一半责任,赵括负一半责任。如果把战败的责任都推给赵括也是不公平的。

    2024-04-30
    3楼
    回复
  • 向立用户

    一是赵弱秦强。二是临阵换将犯兵家大忌。三是赵括在决策及指挥上不能理论结合实际。此三为长平之战惨败的主要原因,留下了赵军被坑四十余万的千古惨局。

    2024-04-30
    4楼
    回复
  • 蔚奇希用户

    关于长平之战,从公元前262年白起攻克韩国野王,切断了上党与韩国本土的联系后,一直到公元前260年,秦将王龁才正式攻克上党地区。

    之后才引出战国后期秦赵的那场旷世之战。

    这其中有两个疑问:第一.既然秦国在公元前262年就已经切断了上党与韩国本土的联系,说明上党地区已经是秦国的案上之鱼,随时可以宰杀,为什么会拖到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60年才对上党动手呢?

    版门权即归芝士圆回答网站听音或原作者所有

    第二.赵国同样是在公元前262年就接受了上党地区,那他有没有派军进驻?就算已经派兵,可是为何在这么重要的地方不派遣像廉颇、乐乘这样的将领呢?秦军有两年的时间不对上党下手,赵国为什么不先发制人?

    带着这两方面疑问,我们看一下赵国方面也就是赵括是怎样输掉这次战争的!

    白起攻克野王的同时,上党地区便成为了一个孤立无援之地。当时的上党有城邑十七座,可谓地域广阔,要不然赵国也不会贪图便宜而吞下这块大蛋糕。秦国之所以会等待两年才将上党全部攻克,我想应该是秦国起初并不具备一口吃掉上党的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实行围而不攻的策略也是想看看各诸侯国的反应。两年的准备足够做很多事情,秦国当然不会让军队在外白白浪费时间,接着又连续攻破韩国两座城池,韩国根本没有招架之力,这也能说明韩国在看待上党问题上有着任其自生自灭的心理。

    赵国既然已经接受了上党,就应该及时派遣军队入驻,以抵抗秦军。两年的时间赵国居然白白浪费,还心存幻想之态。说到底赵国还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致使于把自己陷入被动的状态。

    公元前206年,可以说秦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向长平发动了全面进攻。面对秦国的强大攻势,廉颇采取了固守的策略,这个策略是正确的,秦国在多次试探无果,廉颇就是拒不出战。这样的消耗是两国承受不起的,所以秦国采用反间计成功的让赵国更换了廉颇。在这之前赵国对秦国的一次外交彻底的断送了自己的后路,赵王派遣郑朱出使秦国想要求和,开玩笑秦国布局了几年的计划岂能因一句求和而搁浅吗?这次出使也就让别的国家认为赵国没有真打的打算,而起初有支援赵国打算的诸侯国当然要从长计议了。

    时得实社利此无及被回即类元除识属圆。

    赵孝成王能够重用赵括则是出于对他父亲赵奢的绝对信任和赵括良好的口碑。反而把他母亲的劝告当成了耳旁风,走马上任的赵括一边把赵王的赏赐搬往家里,一边又忙着接受各路官员的宴请,怀着这样的态度去面对即将到来的大战实在是让人堪忧。

    赵括进入军营的第一件事又是换将,这样做的后果就会让原来的官兵有被不信任的感觉,就算没有时间让赵括去熟悉军务,用人不疑的原则赵括总该知道吧。

    为发水现然变路决思商素列精属铁。

    秦军能以劣势兵力对赵军实行包围,占据的则是地理优势,而赵括为了急于立功,盲目跟进。他对自己国家周边的地理环境没有做到全面掌控,对自己军队的指挥力不强,要不然四十多万的部队怎会让人家三万人轻而易举的给分割成两部分,以至于前后不能呼应,粮道又被切断,难道赵括不知道粮道才是重中之重吗?

    这样的困境下要想突出包围已是难上加难,在外无援军内无粮草且断粮46天的情况下,赵国军队没有出现叛逃和哗变(至少史书上没有记载过),显示出了赵军良好的军事素养。可以说赵国军队是被饥饿拖垮的,即便这样秦国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赢的了胜利。谁敢说赵军不强?

    这前因后果的种种赵孝成王焉能不败!

    2024-04-30
    5楼
    回复
  • 苏子乔用户

    赵括是谁?他是赵国著名将领、曾指挥赵军在阏与之战中打败秦军的马服君赵奢之子。(赵奢,赵武灵王之子,战国时代东方六国八名将之一)

    因为各方利益开始了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兵攻占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县),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与本国的通路,韩国被拦腰截成两段。上党郡守冯亭十分着急,派使者去与赵国商议,愿以上党等17个城邑降赵,共同抵抗秦军。经赵王考虑,决定接受冯亭的投降。他派平原君领兵进驻上党,同时派大将廉颇进军长平(今山西高平县),互相声援,成犄角之势,阻挡秦军。

    秦王眼见快要到嘴的“肥肉”被别人抢走,自不会善罢甘休,于是派自己的大将进攻上党,随后长平之战拉开了帷幕。

    芝士马回答整正,千版权必究,未经记许可,不得转载

    镇守长平的是老蒋廉颇,他深知敌强我弱。而且秦军远攻,在于速战速决,赵军就采取筑垒守固,坚出不战,以逸待劳的策略,消耗秦的力量。秦军面对这固若金汤的赵军防御工事,硬攻不下;屡屡挑战,赵军都坚守不出。如此双方相持3年,不分胜负。

    秦王觉得战争在这么打下去,对秦军不利,又开始使用自己的下流方法“离间计”。让赵国国君相信秦军害怕马服君之子赵括,如果赵括领兵,秦军必败。同时自己也派遣杀神白起作为主帅。

    法化小去表数命最已活战,话何满。

    赵王昏庸、贪利害死40万英魂

    马服君赵奢曾经对自己的家人说:“用兵,关系到生死存亡,儿子(赵括)他说起来容易,但只是夸夸其谈。一旦为赵国将领,必将断送赵国。”

    蔺相如也劝说赵王:“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眼高手低,没有实战经验,上战场必败。”在昏庸的赵王眼里哪能看到这些,看到的是早日战争结束,就可以拿到上党等17个城邑,驳回了一切劝谏。

    公元前260年,赵括走马上任。他与廉颇战略相反,更换将官,撤除防御工事,出城迎战秦军。天真的赵括没有想到他的对手是常胜将军白起,在白起的频频诱敌之计下,赵括越发自大,最终死在乱箭之下。

    一中机直象队规打,教议列劳何江。

    孝成王,赵括他们使得40万将士枉死,一个昏庸贪利,一个自以为是,纸上谈兵。

    赵括战败的原因

    出于他的自身:眼高手低,自命清高,没有实践,只会纸上谈兵。

    孝成王(赵王):昏庸无能,贪利冒失。

    白起:一代杀神,人屠,深知养兵用兵之道,一生无任何败绩。

    和其三点是赵括战败的原因,同时也加速了大秦帝国统一六国的速度。

    (我是Lloydxia,一名历史爱好者,觉得我说得对的可以点赞加关注。)

    2024-04-30
    6楼
    回复
  • 赖姝艳用户

    赵括长平之战的失败,是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的:

    一:实力悬殊

    秦国隐瞒了白起为将的消息,这在主观上麻痹了赵括,在行军布阵时就有所大意,赵括作为初出茅庐的年轻新秀,毫无作战经验,有的只是一肚子的军事理论,而白起呢,已经是战神了,无论是战争理论还是军事眼光都不是赵括所能够比拟的。

    二:朝堂原因

    秦国非常看重这次战争,倾国之力而来,昭襄王为了鼓舞士气,更是亲赴前线,对大将,更是极力信任,毫不干涉,而赵国呢,一帮娓娓而谈的大臣干扰着战争的进行,他们不清楚战场的形势却枉加指挥。这就给了赵括极大地掣肘,影响士兵的士气。

    版权力归芝点士回答级网站或原于作者所质有

    三:国力差距

    在综合国力上,赵国都很难比得上秦国,这就给军粮的供应造成极大地影响,甚至影响了战争的胜负。

    四:五国袖手

    秦赵之战,五国袖手旁观,没有一国前来支援,等赵国失败后,想要来援助,已经来不及了。

    2024-04-30
    7楼
    回复
  • 柔志胜用户

    要想知道长平之战赵括输的原因,需要先知道以下几点。一、赵国本是四战之地,廉颇率领赵国兵卒和秦军对峙长平时,李牧正在率军戍边,防备着匈奴人。这便说明当时的赵国未能倾举国之兵来抗秦。二、长平之战发生的导火索:公元前262年,白起统率秦军奔袭占领了韩国的野王。随后韩国的上党郡,对于韩国而言变成了一块飞地。

    面对韩国即将灭国的局面,韩王决定将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此来议和。谁曾想上党郡郡守冯亭却不愿投降秦国,冯亭更是私自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

    版权归芝士合回答派网算站或原作应者期所有

    注意,此时是秦国在主动进攻韩国。

    是用解意并常路强干,器具张究观容太。

    这说明什么?说明秦军为此做足了准备,粮草供应是很充足的。另一边赵国君臣们商议后决定,接收上党郡。此时的赵国已经好几年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事了。这又是为何呢?这是因为长平之战发生前,赵国接连几年大旱,粮食减产,无力向外扩张领土。

    赵国君臣意识到了,得到上党郡赵国可以遏制秦国的攻势。但赵国君臣们却没有忘了,此时的赵国正处在粮食减产的阶段,赵国并没有资本和秦国打一场倾国之战。长平之战就是在这一前提背景下爆发的。

    秦军主动进攻,即使不胜最多也就是损失兵卒。赵国被动防守,战火烧到了自己的领土上。即使赵国赢了,赵国农户们也将错过种植粮食的时机。随之赵国粮食减产的情况会更加严重。

    长平之战前半段,是王龁统率秦军带足了两年粮草,从咸阳城水陆并进,向上党进发。王龁在赵将廉颇的严密防守下,毫无建树可言。于是秦王便派白起前往长平,去主导秦赵两国间的这场倾国之战。

    廉颇面对作战经验丰富的白起,可不敢马虎大意。于是廉颇便采取了被动防守的战术,廉颇的战术并没有错,但连年大旱的赵国已经吃不消了。

    同下面还政全次活组九七且精格局红严。

    在秦国的反间计之下,赵王决定用赵括换掉被动防守的廉颇。当时的赵括是带着赵王的命令来到长平战场的。赵王命令赵括,主动出击尽早结束长平之战。当时秦赵两国投入这场战役的总兵力是,秦国47万,赵国50万。数字显示应该是赵国略微占一点优势。其实不然,双方实际用于作战的甲士是秦国17万,赵国15万。秦国运输粮食的民兵为30万,而赵国是35万。主力士兵秦军是稍占优势的。

    秦赵两国间的长平之战,进行到最焦灼的时候。秦王嬴稷更是亲自到河东地区征兵,他将河东地区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调往了长平。秦军这支增援部队在向长平战场进发时,更是从太行第二陉绕道奔袭了大粮山。大粮山一役,秦军增援部队不但切断了赵括麾下大军的粮食供给,他们还俘虏了看守粮食的十万赵国民兵。

    一边是不惜打一场倾国之战的嬴稷,一边是急于结束长平之战,临战换将的赵王。这样场战役赵军怎能不败?

    就在赵括麾下大军粮草供应被切断的时候,更雪上加霜的事情来了。急于突破的赵括,竟然率军进入了白起提前设下的埋伏圈。史料记载这是一场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斗。秦赵两军,在各自死伤了将近十万士兵的情况下,赵括身死。

    随之被断粮的赵国兵卒,更没有斗志进行抵抗了。随后白起为了不让赵国青壮回归赵国,当即下令坑杀赵军40万人(包括被俘的民兵)。

    一场大战下来,赵国损兵将近50万,而秦国也损失了近30万兵卒。此战过后赵国再也不具备争夺天下的实力,天下间也再没有一国能独自抗衡秦国。

    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本打算乘胜追击灭了赵国。但秦国丞相范睢嫉妒白起所立战功。于是在范睢的怂恿下,嬴稷接受了赵国割让六郡的议和条件,让白起撤军。后来白起因拒领嬴稷,攻打邯郸的诏令,被嬴稷赐死。

    等到公元前257年,王龁率领秦军围攻赵国邯郸城时,秦军却遭到了赵、魏、楚三国联军的联手抵抗。秦军大败折损兵卒近20万。第一次邯郸城之战秦军大败,也让秦国不得不暂时放缓统一天下的脚步。但即使秦军损兵折将再多,他们也依然走在主动进攻的道路上。坐拥关内之地,让秦国不必为粮食担忧,守住了函谷关的秦国更是只有主动出击,没有被动挨打的份。等到秦国重新积攒实力,到了嬴政这一代,天下再无秦军的对手。最终秦国在嬴政手上,完成了几代老秦人统一天下的夙愿。

    2024-04-30
    8楼
    回复
  • 隐慧利用户

    谢谢邀请;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战败,有着众多的因素,赵、秦两国的国力不对称,秦国的土地、人口、物质资源都远远强大于赵国,将士训练有素、战斗意志顽强、作战经验丰富;从国君到各级领兵将领,能够形成高度的团结和统一,做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秦国的名将白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采取诱敌深入、断其粮道、分割包围等战略战术,使赵军最终陷入弹缺粮尽、士气瓦解、突围无望的窘迫境地。

    而此时的赵国,其综合国力远不如秦国,刚刚继位的国君赵孝成王,没有什么雄才大略,而又喜欢好大喜功,偏听偏信佞臣的挑拨离间,中了秦人的离间奸,从长平前线调离了足智多谋的老将军廉颇,换上了年少气盛、缺乏战斗经验只会夸夸其谈的赵括为主帅,赵括走马上任后,把赵王赏赐的金银珠宝都归为己有,领兵出征后又排除打击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将领,赵军内部造成严重的失和,更为错误的是彻底改变了廉颇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采取了轻敌冒进、穷打猛追、首尾不能相顾的指挥方法,陷入秦军精心布下的口袋阵,导致赵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兵、无法突围的绝境当中,所以造成战败。

    2024-04-30
    9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