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纵横欧亚的蒙古兵是怎么被明军赶回大漠去的?

曾经纵横欧亚的蒙古兵是怎么被明军赶回大漠去的?
曾经纵横欧亚的蒙古兵是怎么被明军赶回大漠去的?学习历史哲学我们知道,一个王朝的覆灭总是由内、外因共同叠加完成的。蒙古铁骑曾经横扫欧亚,版图一度延伸至波兰、匈牙利。可是到了元朝末年,由于元廷内部的党政纷争,加上中原汉族势力的急剧上升,最终导致了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兵被大明军队赶回大漠。从三个维度来分析这个问题。一、内部矛盾激化。元朝末年,元廷党争军阀混战,曾经的铁骑大军,现在已然变得军备废弛、不堪一击。而且我们知道,曾经的蒙古大军都是纯种族人群,多以蒙古人、色目人为主,而后期的大军则编入了蒙古人、色目人及汉人混杂的军队,作战能力肯定大打折扣。除此而外,元朝大将王保保(扩廓帖木儿)一度认为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不足为患,如此轻敌导致了朱元璋势力的迅速强大。再看王保保这边不但无视朱元璋的存在,那边迅疾挥师北上,还陷入了同军阀孛罗帖木儿争混战。导致元廷军阀混战的原因有很多,但“高邮之战”是重要原因之一。1355年,张士诚在高邮之战大破元军中央军主力40余万,元军主力损失过半,丧失了对战场的控制权。各地军阀崛起,陷入纷争局面。如此一来,军阀乱战,演变成了元朝内部矛盾,而变得一发不可收拾。随着朱元璋势力的逐渐强大,王保保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遂于1366年南下河南,但此时徐达大军已经在江淮驻军,加之后来自己被削官,种种矛盾的,催生着新的王朝。二、外部力量激增。朱元璋势力发展迅速,无论从部队编制上还是麾下将才的任用上,无疑都是顶配。众所周知,朱元璋当过和尚,甚至一度沦为乞丐,正是早年的这些惨痛经历,让他掌握了基层第一手资料,所以举事以后,他对待一些事务采取的都是强有力的手腕。他军纪严明,知人善任。先后有徐达、常遇春、胡大海等骁勇善战的大将扑奔而来。直至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基本上扫清了西方势力。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的口号,决定北伐。我们知道,王保保一直是朱元璋头疼之人,此人勇猛、刚毅、有头脑且忠君。朱元璋数次想招降此人,但终不得。北伐期间,徐达、常遇春率领的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在潼关等地大破王保保、张思道的军队。随着元朝的没落,至正二十八年(洪武元年),元顺帝率后妃、太子和一部分蒙古大臣从大都北逃,北伐军攻占了大都,一举结束了蒙古九十多年的统治。三、朝代更迭,如之奈何。朝代更迭的原因有很多。内部矛盾、外部侵扰、灾荒连连等因素都可能葬送皇家命脉。但不可否认的是,但凡国家基业稳固,老百姓安居乐业,一定不会出现矛盾的激化而变得不可调和。一代天子如果视老百姓为草芥,那么终究逃脱不了水能覆舟的命运。马背上的王朝,不重视中原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加上元末黄河水灾,老百姓已经身处水深火热之中,除了铤而走险,他们还有什么资本呢。虽有力挽狂澜的勇气和能力,也终究抵挡不过民心向背。 (对于元朝的统治末路,您有何看法呢,欢迎关注@山城小哲,欢迎点评。)

回复
  • 栗子健用户

    曾经纵横欧亚的蒙古兵是怎么被明军赶回大漠去的?

    学习历史哲学我们知道,一个王朝的覆灭总是由内、外因共同叠加完成的。蒙古铁骑曾经横扫欧亚,版图一度延伸至波兰、匈牙利。可是到了元朝末年,由于元廷内部的党政纷争,加上中原汉族势力的急剧上升,最终导致了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兵被大明军队赶回大漠。从三个维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内部矛盾激化。

    元朝末年,元廷党争军阀混战,曾经的铁骑大军,现在已然变得军备废弛、不堪一击。而且我们知道,曾经的蒙古大军都是纯种族人群,多以蒙古人、色目人为主,而后期的大军则编入了蒙古人、色目人及汉人混杂的军队,作战能力肯定大打折扣。

    芝士回答,版权必克究,委之量未经许可,不出得转载

    除此而外,元朝大将王保保(扩廓帖木儿)一度认为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不足为患,如此轻敌导致了朱元璋势力的迅速强大。再看王保保这边不但无视朱元璋的存在,那边迅疾挥师北上,还陷入了同军阀孛罗帖木儿争混战。

    大以多机特将她北压什速,科容周办型。

    导致元廷军阀混战的原因有很多,但“高邮之战”是重要原因之一。1355年,张士诚在高邮之战大破元军中央军主力40余万,元军主力损失过半,丧失了对战场的控制权。各地军阀崛起,陷入纷争局面。如此一来,军阀乱战,演变成了元朝内部矛盾,而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大而体利并组美更且须连。

    随着朱元璋势力的逐渐强大,王保保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遂于1366年南下河南,但此时徐达大军已经在江淮驻军,加之后来自己被削官,种种矛盾的,催生着新的王朝。

    二、外部力量激增。

    朱元璋势力发展迅速,无论从部队编制上还是麾下将才的任用上,无疑都是顶配。

    众所周知,朱元璋当过和尚,甚至一度沦为乞丐,正是早年的这些惨痛经历,让他掌握了基层第一手资料,所以举事以后,他对待一些事务采取的都是强有力的手腕。他军纪严明,知人善任。先后有徐达、常遇春、胡大海等骁勇善战的大将扑奔而来。直至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基本上扫清了西方势力。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的口号,决定北伐。我们知道,王保保一直是朱元璋头疼之人,此人勇猛、刚毅、有头脑且忠君。朱元璋数次想招降此人,但终不得。

    北伐期间,徐达、常遇春率领的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在潼关等地大破王保保、张思道的军队。随着元朝的没落,至正二十八年(洪武元年),元顺帝率后妃、太子和一部分蒙古大臣从大都北逃,北伐军攻占了大都,一举结束了蒙古九十多年的统治。

    三、朝代更迭,如之奈何。

    朝代更迭的原因有很多。内部矛盾、外部侵扰、灾荒连连等因素都可能葬送皇家命脉。

    但不可否认的是,但凡国家基业稳固,老百姓安居乐业,一定不会出现矛盾的激化而变得不可调和。一代天子如果视老百姓为草芥,那么终究逃脱不了水能覆舟的命运。马背上的王朝,不重视中原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加上元末黄河水灾,老百姓已经身处水深火热之中,除了铤而走险,他们还有什么资本呢。

    虽有力挽狂澜的勇气和能力,也终究抵挡不过民心向背。

    (对于元朝的统治末路,您有何看法呢,欢迎关注@山城小哲,欢迎点评。)

    2024-05-07
    1楼
    回复
  • 侯贞用户

    一、政治腐败,主昏臣庸,蒙古贵族骄奢淫逸,铺张浪费,整个国家官僚机构已经腐败,进而使得明军起义顺应时势

    元朝的那些皇子皇孙们,从小就享受着安逸奢侈的生活,自然就丧失了斗志。而且,这种奢侈之风,在整个蒙古人中传播。偌大的元朝,一下子全被金钱美女腐蚀了,速度之快,令人惊讶。话说这个马背上的民族,一代之后,很多人竟然骑不上马。更多的蒙古人,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别的,一概不管。

    蒙古人还不停地印刷货币,制造通货膨胀,老百姓好容易攒下的钱,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废纸。这一点,让善于积蓄的中原老百姓更加气愤了。

    为了获得更多的钱,蒙古人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税收方法,那就是将每块地区的税收,都承包给了商人。蒙古的统治者只关心这个商人能交上多少钱,至于商人收税的手段,他们才懒得关心呢。为了收到更多的税,这些商人,那真是不择手段。

    未经芝士回答允许不指得转金载断本文周队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二、民族矛盾,蒙古贵族统治的元帝国从未真正放弃过对南人和汉人的歧视和迫害,民族矛盾已经不可调和

    元朝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将全国人口不分民族种族进行了强制性的分化,蒙古人为一等人,西域各地居民则为二等“色目人”,原金国境内的汉人、契丹人、女真人以及曾作为元后方根据地的云南人就为三等的“汉人”,而淮河以南的大部分人口则不分种族均为“南人”或“蛮人”。

    这样的人口划分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当最高层的蒙古人与最底层的南人发生冲突时,且不管二等“色目人”是何种立场,由于他们远在西域,基本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三等的“汉人”呢,则很可能会左右观望,在局势明朗之前不会轻易靠向任一方。

    了年方度从业入总,将指米算近红。

    如此一来,冲突就成了“蒙古人”和“南人”之间的双方对峙,在人口优势上,“蒙古人”首先就会大输一筹了。由于“南人”的组成中有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小地主、知识分子等(不分民族),因此当诸多阶层联合起来时,其蕴涵的力量是元朝政府始料不到的。换句话说,元末的“农民”起义实际上就是“南人起义”,其实质就是两大人口等级的正面对抗。其实元朝一开始就犯了个错误,它实在不应该将人口最庞大的整个群体都定义为“四等人”,这等于是为自己培养起最具潜力的抵抗对手。

    我们剖析一下明朝队伍就清楚了,他的队伍当中,似乎除朱元璋本人之外,大多数将领谋士都不是“土包子”出身。而关于“蒙古人和其他三个等级人种的矛盾”,正如前面所说,这在元末实际上已演变为“蒙古人与南人的矛盾”,前者矛盾是普遍性暗藏着的,后者矛盾则已是激化性的表面存在。无论这些矛盾对比出现何种变化,蒙古人元末战争中被彻底孤立已是无奈的事实。

    三、阶级矛盾,各级官吏中饱私囊,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残酷压榨百姓,使百姓失去活路,被迫揭竿而起,反抗元朝统治

    元朝赋税的第一个突出特点是南北异制。元朝对各族、各地人民实行分而治之的田赋税收制度。对蒙古族税收从轻,对汉族及其他民族赋税丛重。汉人负担重于女真人,女真人负担重于蒙古人。不仅田赋南北异制,其他赋税也南北各异。

    元朝赋税的第二个特点是轻课工商业的政策。元朝对军户、匠户、站户实行优待,有一定限度的免税权,工商业税率较低,这就促使了元代商业的繁盛,使商税无论是品类还是数额都有明显增加。元朝还重视盐税,使商税和盐税成为元朝财政的主要收入之一。

    为个十部力都数正立热美信石复感型养置专。

    元朝赋税的第三个特点是赋税征钞制。在以往各代,赋税一般以实物缴纳,虽然也有征钱的情况,但不是普遍现象。元代则不然,赋税大部分征钞。这说明元代货币经纪发达,国家已经以钞为法定通货。在当时,赋税征钞给人民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随着钞币的贬值,赋税的加重,人民受害不浅。

    元朝还实行包税制(元人称为扑买或买扑)。

    由商人以较低的数额在规定时间内,一次向国家包缴某一项税款,承包者再按较高数额向百姓征收,从中获取差额利益。包税制对国家说减少财政收入,对百姓说加重负担,是一种既有害于国又有害于民的税制。

    四、自然灾害,元朝连续发生大范围长时间的自然灾害,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无以为继,正所谓天也要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元代大臣为了保证京城的粮食供应,在河北省耕种农田,被称为“京粮”。但仍然有大的饥荒灾情发生,以及人吃人的人类悲剧发生。四年后,自然灾害再次降临。第十九年,蝗虫遍布中原地带。“大饥荒在中原爆发后,北京大部分地区情况更严重,当时的大都(今北京)灾民死亡百万。

    面对自然灾害:一是政府来救济饥荒灾民,但如果要实施这一措施,必定有一个主要前提,即皇室政府具有相当雄厚的财力物力,可问题是当时的元顺政府已经缺粮,甚至连首都的人民也成批挨饿致死。他们怎么可能有多余的粮食去救济人民呢?据史料记载,“元朝统治期间,国家和平时,一年前国家曾收纳了一千三百五十万八千八百八十四石粮食,而浙江(实际上指江苏和浙江两省,河南和山东蝗灾普遍存在,陕西等地发生了自然灾害。由此,京师萧条了。而朝廷为了优先供应蒙古族人,导致其他民族粮食供应最严重不足,百姓死亡保惨重,已经到了官逼民反、天灾收人的时候了,不造反就没有出路。

    所以元朝自己葬送了先辈辛苦打下来了的天下,民族歧视,用人制度,铺张浪费,自然灾害,即有天灾也有人锅。

    我是@黑白史 ,以上是我的回答

    2024-05-07
    2楼
    回复
  • 徐好儿用户

    功劳不能都算在朱元璋头上。

    1352年,刘福通大败三十万元军。元军统帅也先帖木儿带头逃跑,号称精锐的六千阿速军带头溃散,一战彻底打没了元军的名声。

    版权归芝影士回公答网保站或原更作者所状有

    1354年,张士诚死守高邮,竟然以万余败军击破了脱脱的“百万”大军(估计四五十万),被征调的高丽、西域的军队都损失惨重。四十万元军全面溃散,甚至不少人干脆直接投了各地的红巾军。此战基本歼灭了元军的主力,此后元朝中央朝廷基本沦为旁观者,元朝的军力基本都几个军阀掌握。

    1356年-1358年,刘福通开始三路北伐。东自山东,西至甘肃,北达辽阳,南方江淮、荆楚、巴蜀,所在兵起,势相联结。韩宋政权进入鼎盛,元军连战连败,最后靠察罕帖木儿、李思齐等军阀的力量,再加上刘福通的战略错误,在1363年才把红巾军的北方主力镇压下去。但是,元军的主力长期在北方被牵制,南方完全丢给红巾军自由发展。

    中他于表内头指几据南完族包。

    要力化气解几决保清美真目达石往历始。

    1364年,朱元璋成功消灭陈友谅。1367年,消灭张士诚和方国珍。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年号洪武。然而此时,北方的元军完全陷入军阀混战。元顺帝与太子发生武力对峙,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张良弼等人各占一方,相互攻击。

    最终,朱元璋在大明建国第一年,就顺利攻下了大都,将这些元朝军阀消灭的一干二净,或者全部驱逐到塞外。(陶慕剑)

    2024-05-07
    3楼
    回复
  • 胡雪梅用户

    明永乐十二年夏天的一个午后,安远侯柳升奉诏前来汇报不久前出征鞑靼阿鲁台的战役总结和缴获情况。

    在太监的指引下进入大殿的那一刻,柳升注意到龙椅上的朱棣拿着一封奏章神情凝重,嘴角挂着一丝耐人寻味的笑容。柳升行了君臣之礼,见皇帝这帮神情,也不敢发问,于是立在殿中等候朱棣问话。

    少顷,朱棣合上了奏章,交给身边的太监,对柳升说了一句:“你看看吧。”

    芝号极士回答,版权必信究,未经许还可,不得转收载

    柳升接过奏章,看了一眼,内容不多,但是杀气腾腾:

    急报:瓦剌马哈木部,近日调动频繁。昨日探马来报,其骑兵近五千,距大同不过百里,边军已关马市,迁边民入城以待,望陛下裁决。

    柳升合上奏章,交给身边等候的太监,说到:“陛下征讨鞑靼方归,瓦剌此来必是袭扰,陛下不必担忧。臣请率边军往大同驱赶,并请陛下派使臣前往警告之,方可解决此事。”

    不种方社与长较,确省选。

    朱棣听柳升说完,站起身来走下龙椅,缓缓说到:“朕意已决,亲率大军十五万前往征讨,诏书今日发出,你为副将执掌中军,其余随征人员由你挑选,五日后出发,去准备吧。”

    柳升知道朱棣是什么样的人,他对某个将领询问意见只是客气,而他决定的事,一般不接受质疑。

    二体应她取争济斗广验响。

    “臣遵旨,这就去准备。”柳升拜别后转身退出,快要走出大殿时,背后传来朱棣吩咐身边太监的声音:“去三海营所宣提督来见朕。”

    一个半月后,朱棣一身戎装带领着十五万明军在西蒙古荒原上行军,这支明军可谓是精锐尽出,从大同出兵以来,一路上没有遇到多少抵抗,反而一直追着败退的瓦剌骑兵向瓦剌领土腹地深入。

    负责中军的柳升一开始以为朱棣准备打一场大的防御战就休兵,但是十五万大军在击败外围瓦拉骑兵后,就在朱棣的带领下一直深入进军,让人什么担心会中瓦剌的圈套,但是他转念一想,自己的皇帝陛下打仗的时间比自己长不少,不论是战绩还是作战经验举世无双,难道会看不出这是个诱敌深入的战术吗?

    其实朱棣知道这是诱敌深入,但是他有充分的实力和极强的自信,他知道自己的一个杀手锏,即使进入瓦剌的圈套,也照样能将敌人击溃。

    在这一路上,明军不断击败瓦剌骑兵小股的骚扰。从战俘的口中,朱棣知道瓦剌的马哈木汗在不远处的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躲藏朱棣大军的追逐,毫无准备。

    朱棣听到这句话很高兴,他高兴的是终于知道马哈木在哪儿了,但是他不会相信马哈木毫无准备。

    朱棣猜对了。

    在忽兰忽失温,瓦剌的首领马哈木正在紧张的等待朱棣的到来,他之前放出的诱饵确实将朱棣引向了这个方向,而这位明朝曾经的属臣和战友,等待着那个他一直想击败的大明皇帝。

    朱棣大军在几天后如期到达了忽兰忽失温,当大军到达后,朱棣随即让全员做好战斗准备,而副将柳升看到这个战场的地形,倒吸了一口凉气:这是个绝佳的伏击地点,非常适合骑兵冲锋。

    就在他准备向朱棣报告时,远远的山坡之上,传来了山呼海啸的呐喊声和马蹄声。数万闪着寒光的马刀在空中挥舞,大批的瓦剌骑兵顺着山势从高处冲杀下来,柳升不敢下令明军立即出击,他知道朱棣没有下命令,但是即使想在下命令也为时已晚。

    朱棣到底在想什么?为什么不出击?还在等什么?难道想在阵中有什么能克制瓦剌骑兵的人吗?

    突然,柳升的脑袋里闪过了他那天从大殿离开是朱棣说的那句话,三海营提督?难道是……

    突然,柳升被朱棣的一声大喊惊醒:“列阵!”

    突然间,安静肃杀的明军前队整体散开,一直拿着奇怪武器的士兵来到了队伍的最前沿,举起了他们手中的武器。

    在山顶上美滋滋地看着瓦剌骑兵冲下去的马哈木,笑容顿时僵在了脸上,他见过这种武器,有一个恐怖的想法在他眼中闪过:

    完蛋了!

    冲下山地瓦剌骑兵似乎没有注意到明军阵型的变化,他们还在幻想一会可以冲进明军队列大砍大杀,活捉朱棣,进而让大明投降,加官进爵……

    但是很遗憾,这是他们很多人最后的想法了。

    随着一片震耳欲聋的枪响,冲锋的瓦剌骑兵齐刷刷的倒下,再也没有起来。马哈木惊呆了,他知道他刚才脑袋里的想法成真了,因为他确认,他十分确认,刚才那群士兵,是神机营的人,他们的武器,是火铳。

    这是明朝三大营之一——神机营,第一次在全世界亮相。

    被击倒的瓦剌骑兵大队,似乎还不甘心自己的失败,马哈木别无他法,只能命令剩下的骑兵继续冲击。因为他知道火铳装弹需要一段时间,利用这个时间差,自己的骑兵还是可以对明军造成一些冲击的。

    但是,发完一枪的神机营士兵并没有慌张的装填火药,而是收起武器退到两旁,他们怀着崇拜的眼神向后行注目礼,因为朱棣已经上马,后面跟着上万磨刀霍霍的大明骑兵。

    瓦剌骑兵还在继续向前,而他们面对的,现在是朱棣亲自带领的明朝骑兵。

    只见朱棣一身铠甲,手持马刀,带着士气高涨的明朝骑兵冲杀出去,从两翼包抄,本来遭受沉重打击的瓦剌骑兵根本不是对手,被一冲即溃,而正面的明军步兵也全部手持长槊,从正面杀出,瓦剌四处挨打,彻底奔溃了。

    山上的马哈木彻底服了,他对自己的这位对手敬佩不已。而随后,他也很快清醒过来,再敬佩也没用,现在逃跑最重要。对掉一盘部队,马哈木知道这几个亲兵逃跑,但是跑了很久,他却发现一件事情:朱棣正在追他!

    此时的朱棣正在率领骑兵狂追马哈木,一直追了上百里,又把马哈木痛打了一顿。而副将柳升正在收拾战场,发现这次真的是大赚一笔:斩杀瓦剌士兵数万,其中包括十几个王子,这回算是彻底把马哈木的家底给抄了。回过头来,这边马哈木败了之后又跑了,而朱棣也继续锲而不舍地追击,一直追到了图拉河边,因为给养不足,才撤回原地。

    自此,永乐北伐瓦剌的战斗结束,明军大胜利,斩杀数万,缴获不计其数;瓦剌大败,首领马哈木孤身逃走,第二年上表臣服,从此不敢再犯。

    如果在战后,朱棣要开一个总结大会的话,一定会好好介绍和夸奖一下他的三大营,特别是那支刚成立不久的神机营,原本在征讨安南的战役中用来对付大象的火铳,被朱棣稍微发挥了下主观能动性,就改成了打骑兵的利器。

    也只能怪瓦剌人一天就知道起码抢劫,也不知道学习下科学文化知识,要是他们知道那时的明朝火器领先世界一个世界的话,确实也不敢如此放肆的入侵,给永乐皇帝又增添了一个如此辉煌的战机了。

    2024-05-07
    4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