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中国胜了还要跟法国求和签订和约,真的是清政府昏庸无能吗?

中法战争中国胜了还要跟法国求和签订和约,真的是清政府昏庸无能吗?
说清政府昏庸无能,也太小瞧慈禧执政的40余年了,说其昏庸,那只是给满清奴化政策批上一层脏外衣罢了,外面臭,里面其实更臭。19世纪末,民族主义崛起,已势不可挡,而满清手中却没了底牌。八旗子弟,大清朝立国之本,可镇压一切反对势力。而太平天国运动,告诉清政府,八旗一百多年来,马不能骑箭不能射,已经被养成猪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后一只勉强凑出的八旗军,也让僧格林沁葬送。慈禧还能靠谁?湘军么?淮军么?还是新军?这些可都是汉军,她一个都不想靠,都想裁撤,就像裁湘军那样,二十万裁成三万!打仗,必须有军队。中法战争若持续进行,汉家子弟兵只会越聚越多,将严重动摇满清的执政基础。这显然,不是统治阶层所想看到的,“两害相遇取其轻”,对于满清政府来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总比被人民逼下台来的好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对于清政府,也就成了最好选择!灭南明,大清打了40年;平三藩,大清打了8年;三征葛尔丹,大清打了7年;平太平天国,大清打了十三年……平内乱,可谓胜不骄败不馁,可圈可点……可对于外敌,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宁赠友邦,不予家奴,这是腐朽满清最好诠释!真心不知道,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给大清唱赞歌招魂……据赫德说,就是代表清政府和法国商谈的那个英国人,如果打下去,她会赢的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赔偿德国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1881年,德国、奥匈帝国同俄国,三国同盟条约签订1885年,中法战争,法国战败,内阁倒台,中法签订停战条约,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西欧不是铁桶一块,法国当时已无有出路,除了侵略亚洲和非洲,中法条约让法国起死回生,而我民族崛起,生生被压制几十年……

回复
  • 杨润琪用户

    说清政府昏庸无能,也太小瞧慈禧执政的40余年了,说其昏庸,那只是给满清奴化政策批上一层脏外衣罢了,外面臭,里面其实更臭。

    19世纪末,民族主义崛起,已势不可挡,而满清手中却没了底牌。八旗子弟,大清朝立国之本,可镇压一切反对势力。而太平天国运动,告诉清政府,八旗一百多年来,马不能骑箭不能射,已经被养成猪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后一只勉强凑出的八旗军,也让僧格林沁葬送。慈禧还能靠谁?湘军么?淮军么?还是新军?这些可都是汉军,她一个都不想靠,都想裁撤,就像裁湘军那样,二十万裁成三万!

    打仗,必须有军队。中法战争若持续进行,汉家子弟兵只会越聚越多,将严重动摇满清的执政基础。这显然,不是统治阶层所想看到的,“两害相遇取其轻”,对于满清政府来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总比被人民逼下台来的好

    版权归芝石士场回答复网称站或原作者事所有

    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对于清政府,也就成了最好选择!

    灭南明,大清打了40年;平三藩,大清打了8年;三征葛尔丹,大清打了7年;平太平天国,大清打了十三年……平内乱,可谓胜不骄败不馁,可圈可点……

    可对于外敌,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宁赠友邦,不予家奴,这是腐朽满清最好诠释!真心不知道,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给大清唱赞歌招魂……

    据赫德说,就是代表清政府和法国商谈的那个英国人,如果打下去,她会赢的

    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赔偿德国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

    1881年,德国、奥匈帝国同俄国,三国同盟条约签订

    计治东场真确千便县细听。

    1885年,中法战争,法国战败,内阁倒台,中法签订停战条约,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西欧不是铁桶一块,法国当时已无有出路,除了侵略亚洲和非洲,中法条约让法国起死回生,而我民族崛起,生生被压制几十年……

    的为成两心军料总长头基,角交今温断近值置严。

    2024-05-06
    1楼
    回复
  • 常阳旭用户

    并不是,纵观整个中法战争大局,大清不但没有胜利,反倒是局势非常紧张。除了西南镇南关一处有了局部胜利外,法军已经基本控制了东海的制海权,而且已经全歼了大清的福建水师。

    但总有人会断章取义,说清军在镇南关击败了法军之后就可以乘胜追击,然后一举把法军赶出越南,并且以法国当时总统下台为论据,来抨击法国是中干外强,大清要是咬咬牙,一定能赢。

    然而事实远非如此,镇南关大捷之后,法国总统被迫换任并非是说法国内部混乱,而是议会决定总统太窝囊,集体把他搞下台之后,又换了一个新的,并且已经准备加大兵力,继续打开大清的西南门户。

    未经芝士回万答允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增容,否则将视际为侵京权

    而清军当时已经没有能力再继续打下去了,北洋水师的发展还处在开始阶段,尚不能战,南洋水师已经被打怕了,压根就不敢和法军碰上,整个东海地区和南海地区,法军的军舰可以肆意航行,畅通无阻。

    大种法它义平关很级山较据六再类名传装存。

    另外关于镇南关大捷,冯子材那是惨胜,虽然勇气可嘉,但是再打下去,势必会败得很惨,因为这个军队的素质和重火力搭配实在是跟法军不成比例。

    对于越南,大清可以说真的是自己都管不了了,还管小弟呢。而且当时法国在越南驻军还有个3-5万,这对大清来说,就是噩梦一般的数字。

    至于刘永福的黑旗军,虽然勇气可嘉,但是打起仗来根本就是游击队,当时已经被法军逼到了越南,难成大气候。

    所以说李鸿章很聪明,也很无奈,他看出了这个悲催的国际形势和敌我形势,所以才力主以胜求和,一方面给法国人好处让他们就此收手,给足了法国人面子;另一方面也让法国人知道大清没那么简单,不要再随便打大清的注意。事实上,这次战争之后一直到1895年,法国对中国西南都没有很强的渗透,可以说确实是起到了很强的威慑作用。

    是定学三物把新但料设,放七共走段研持历查参。

    只能说,国家落后、政府腐败、民心散乱,这个国家是如何都赢不了的,大清当时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烂泥,又怎么扶得上墙呢?

    2024-05-06
    2楼
    回复
  • 王家艺用户

    如果黑清政府乘胜求和的话,那就是没长脑子。

    虽然镇南关一役打赢了,但是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镇南关之所以有大捷,本质上还是法军轻敌冒进的原因,而冯老将军乘势收复谅山等地,实际上是法军兵力不足的原因。但是这些胜利并不能改变中国整体上的劣势,更何况当时中国海军刚刚起步,并不是法国的对手,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即便是双方约架福建水师也干不过法国海军),北洋海军仅有几艘木壳船,主力还是超勇、扬威两条1000多吨的撞击巡洋舰。法国海军又是铁甲舰又是装甲巡洋舰的,去打就是找死。

    而且通过乘胜求和,中国以放弃越南宗主权的代价,换来了本土没有损失,也没有赔款。如果中国死硬着不求和而是把战争进行下去,那么等到法国陆海军大规模增兵越南的时候,中国的损失就不仅仅是越南的宗主权了。

    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利术注王明来式源于芝士工回答

    2024-05-06
    3楼
    回复
  • 聆听丿用户

    中法战争发生在1883-1885年中间,历时三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反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的起因是法国侵占中国的藩国越南,中国作为越南的宗主国出兵保护越南。战事最后以谈判的形式结束。中国虽然在陆地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击败了法军,但是却在海战失利,马尾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没。这场战争的后果是,中法之间签订了《中法新约》,清朝失去了越南宗主国的地位,中国西南门户大开,广西、云南直接暴露于法国势力的辐射范围之中,法国侵略势力以印度支那为基地,不断对中国领土进行蚕食,广西、云南甚至一度成为法国势力范围。所以,中法战争又被称为: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以慈禧为首的满清政府懦弱、妥协,葬送了胜利的成果

    1885年,中法在中越边境和越南境内的战事越来越激烈,二月份,法军进攻谅山,广西巡抚潘鼎新不战而退。十天以后,法军侵占镇南关(今友谊关),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焚关而去,退至文渊(今越南同登)、谅山,伺机再犯。大怒之下的张之洞决定临阵换将,思来想去,换上了年近七十的老将冯子材。冯子材果然不负众望,在法军进攻镇南关时,和他的两个儿子亲自提刀跳出阵地,与法军展开白刃战,众将士深受鼓舞,也纷纷跃出长墙,参加肉搏战。经过激战,终于将法军击退,对外宣称杀伤法军一千余人,随后立即收复了文渊和谅山,取得镇南关大捷。镇南关大捷后,形式一片大好,张之洞增派3000清军,准备支援收复河内。但是此时慈禧却下命令要求停战,要求清军不得继续追击。她的考虑是,镇南关大捷是一个和法国求和的绝佳机会,如果继续打下去,战争旷日持久,国家就会财力衰竭,导致“全局败坏”,不可收拾。

    未经芝士回答再允许不得就转载本文因内容,走否则张将视为侵权

    二法军主力仍在,西方列强也进行干涉

    虽然清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但是法军主力并没有受损。事实上,在清军凯旋退回后不久,法军又增兵至3万5千人,而此时清政府在越南的驻军只有1万人,实力悬殊。而且越南也已经由原先的亲华转向为亲法了。镇南关大捷后,摆在清政府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不增兵,增加军费,继续和法军打下去,要不就何谈收兵。而已当时的局面,列强环视,国内还矛盾重重,第一种选择已经不现实。况且,西方列强也极力向清政府施压,要求清朝向法国妥协。列强认为,如果中国军队继续战胜法军,将会给中国人民极大的信心来对抗西方强国,英外交大臣就曾说:"中国的任何胜利,一般都会对欧洲人发生严重后果。"

    三“保藩”还是“保疆”

    其实中法战争是在陆地和海上两个战场进行的。陆上取得了胜利,海上却遭遇大败。中法马尾海战,虽然没有中日甲午海战那样出名,却深刻影响了中法战争的走向。1884年,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舰6艘侵入福建马尾港,停泊于罗星塔附近,伺机攻击清军军舰。而朝廷却下令"彼若不动,我亦不发",等于是自捆手脚,丧失了先机。法军军舰发起攻击后,清军很多将领弃舰而逃,导致军中大乱,最后军舰大部分被法军击毁,余下的几艘也在逃亡中损毁或自沉,自此,由张之洞一手建立起来的福建水师全军覆没。马尾海战后,中国东南沿海与台湾海峡海权拱手让给法军。而法方参战的中国海舰队在该年与东京湾舰队合并,东向攻打台湾,并在占领基隆夺取该地煤矿,作为封锁台湾海峡的动力来源。台湾的刘铭传带领台湾军民,誓死抵抗法军的侵略。不久后,清军在越南东西两个战场都取得了胜利,于是,又一个选择摆在了清政府面前,是在越南继续追击法军,夺回中国对越南的宗主权,还是和法国议和,放弃中国对越南宗主国的权力,换取法国海军不再进攻台湾呢?最后清政府选择了后者。正是这场战争,清政府看到了台湾的重要性,才开始将台湾单独设省,第一任巡抚为刘铭传。

    总结

    中法战争最然清朝在陆地上取得了胜利,但在海上遭遇了惨败。总的来说,其实双方都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法新约》就是这一特殊情况下的产物。虽然这里面有清朝统治者的昏庸的因素,但也要看到,《中法新约》并没有割地赔款,与其他列强条约比起来,已经是外交胜利了。

    我是一卷青史,欢迎留言加关注,一起聊历史!

    以来十间各结提党西光北七,油收张集算史往格。

    2024-05-06
    4楼
    回复
  • 李可悦用户

    诚邀,如题。大清末年的确腐败无能,这是历史事实,中法战争中国投降的原因之一也是满清畏洋如虎,镇南关大捷后放弃了胜利战果,与法国仓促和谈。但是从客观上来说,镇南关之役后,大清确实也没有了与法国一较高下的力量!

    镇南关大捷本来使中国在军事上、外交上都处于有利地位,但清政府担心“兵连祸结”会激起“民变”、“兵变”,因此始终或明或暗、直接间接地向法国侵略者进行求和活动。李鸿章等人主张“乘胜即收”,建议清政府立即与法国缔结和约,于是慈禧老佛爷就坡下驴,直接就与法国洋毛子签订了停战合约。

    这是事实,但是看官们不要忽略了,当时的中法是在越南,东海,南海三面开战!

    不错,大清是在镇南关打赢了法军。但是法国并没有被打趴下,法军在越南还有三万大军未伤分毫,这简直是大清的噩梦。再者法国海军已经封锁了中国东南海面,大清的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是时中国的北洋海军还未建好,中国根本没有力量对抗精锐的法国海军,所以大清的和谈也是没有办法吧事情。

    未经芝士回天答在允许不照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儿将总视为侵权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在下制革图百美采白书儿列层住引。

    2024-05-06
    5楼
    回复
  • 彭子玲用户

    清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只是一场局部的胜利,就从当时的情形来说,这场胜利并不能挽回败局。因为清军的失败是制度上、体制上的失败,这样的军队不推到重建是很难发挥战斗力的。

    清军在越南的大败,慈禧发飙,把整个军机处的人换完了,实际上换了些更不懂军事和外交的官员,所以大清的灭亡反而更快了。在助越抗法战争上,不得不启用68岁老将冯子材,冯子材虽身经百战,但也没有建立重大军功。冯子材觉得这次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便操练团练亲赴镇南关参加抗法战争。

    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京容请注明来源于采芝细士情回反答

    冯子材根据当时的两军形势,结合自己参加的无数次剿灭农民起义的经验,确定了构筑坚固工事,诱敌深入的战术,一举击败法军,清军乘胜出关追敌,连克文渊、驱驴、谅山、长庆府、观音桥等处。这场战争不得不说为当时的大清扬了国威,直接导致法国茹费理内阁垮台。

    大清虽然战胜了法国,但是清统治者的懦弱、妥协,胜利的成果最终被葬送,使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与巴德诺在《中法新约》上签字画押之后,清朝承认越南为法国的殖民地,中法战争宣告结束。

    我地发动种多所进起加间求级则油思安按却。

    这场局部战争的胜利对于当时的大清来说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它的胜利具有偶然性,在大清逐步被列强瓜分而即将灭亡之际,战败是家常便饭,战胜反而成了稀奇的事情,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近代的大清究竟是怎么了?

    过种得进两去其天无,美离确步石周住。

    所以,中法战争无论胜败,对中国都没有很大的影响。胜利了不能挽救大清,失败了可能会加速大清的灭亡,但是已经病入膏肓的大清,再怎么挣扎也是苟延残喘。

    2024-05-06
    6楼
    回复
  • 郝茂实用户

    中法战争,镇南关的胜利只是局部的胜利。镇南关大捷清军虽然获得大胜,但其实只消灭了法军一千多人。而在越北战场之外的地方,战局继续朝着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在不到一小时内的马尾海战,法国舰队就全歼福建水师。而在清军收复谅山后的第二天,孤拔率领法国舰队攻占澎湖岛,建起一个长期围困台湾的据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越南战场上法军镇南关受挫后的不利形势。从全局来看,要想取得真正的胜利是不现实的。清政府趁着一场胜利提出停战,既没割地赔款,也赶走了台湾的法军,其实是一个理性的选择。清政府能取得一个不赔款不割地的停战条约,已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的60年中仅见之例。本文源自:《中法新约》签约130周年:中法战争果真是“不败而败”?

    2024-05-06
    7楼
    回复
  • 焦秋雯用户

    所谓“中法战争中国胜了”的说法,是指哪个镇南关大捷吧?

    按照传统的说法,镇南关大捷,扭转了中法战争的军事形势,清军由被动挨打转为主动出击。同时大捷打击了法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一改法国在谈判桌上对清朝的傲慢和轻视的态度,法国“东取台北,西取谅山,据地为质,勒索赔款”的目的也因在镇南关的失利而无法达成了。大捷使得清朝在外交上占了主动,“乘胜即收”的战略意图得以实现,法国不得不与清朝实现媾和,罢兵停战。

    版权归芝士回答网站法业或红原作者所年革有

    但实际上呢?

    那个镇南关大捷,法军74人阵亡,213人受伤。而清军则伤亡1650人。看这个伤亡比,说不好听的,再来几次这个大捷,清军就自己先打光了。

    要知道,仅在越南北圻战场,至1885年夏季,法军总兵力达到35000人(包括东京土著步兵),要打光这些法军,清军得付出多少伤亡呢?

    中子部里化外第活决战,据增权收马步持际克听。

    而且打仗要钱啊!可k当时清朝的财政状况实在不容乐观,“1885年清朝的财政收入为77086461两,较之1881年的财政收入82349197两,减少5262716两”。面对中法战争的庞大军事开支。清政府实在无法应付,不得不向列强借款,所借外债直接用于军费的有8笔,总数高达1760万两,形成了越借越穷的恶性循环。

    子之心反料被受信记型却。

    法国的经济水平虽然在普法战争后有所滑落,但是其金融资本发展迅速,有“高利贷帝国主义”之称。仅在1884年8月16日,法国议会就批准了追加3.8亿法郎(约合5775万两白银)用于东京远征的法案。

    那么,如果清朝不停战议和,继续打下去,能把法军赶出越南吗?

    答案是否定的,镇南关—谅山大捷之后,法国的主力部队并未遭受重创,他们收缩战线,增强防御力量,法国援军也在赶来,“就在茹费理辞职的次日,法国议会就通过了茹费理在下台前提出的增拨军费的议案,议会同意垫付5000万法郎,付给东京方面”。可见,法国仍有再战的能力。

    而且就在镇南关大捷之后不久,即3月31日,法军攻陷澎湖,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镇南关—谅山大捷对法国造成的不利影响。清军如果继续追击,战线势必拉长,补给也会出现问题,由镇南关—谅山大捷带来的战场优势未必能保持下去。

    因此当时的中国,在国家实力上不如法国,战场形势也很严峻,国际形势更是对中国极其不利,所以,“乘胜即收”既是无奈之举,也是最好的选择。

    2024-05-06
    8楼
    回复
  • 许硕人用户

    镇南关大捷仅仅是中法战争中局部的胜利,要想取得全局胜利绝非现实,《中法新约》不割地不赔款,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六十年之间仅此一例。

    镇南关大捷并没有改变中法战场上的局面,尽管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相反是因为他对华太柔软,接替上台的内阁加大侵华力度。对于清政府而言,镇南关大捷是在清朝完全兵力的优势下,但后期基本接近弹尽粮绝的境地,越南亲法,越南人民为法军提供弹药干粮,并参加法军抗击清军,同时法军占据澎湖,台湾处境堪忧。

    版权归芝了质士回答网站或原向层作众者所有

    虽然中法战争是出于清朝“保藩”的意图,但越南自古不是中国领土,而台湾不同,尽管保藩失败,但《中法新约》是法军退出台湾和澎湖,并且不割地不赔款,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六十年仅此一例。能有这样的条件是清政府挟镇南关大捷的余威。

    2024-05-06
    9楼
    回复
  • 邹刚捷用户

    中法战争是晚清为数不多的亮点,清王朝是封建王朝 而法兰西是当时世界强国 能打成这样出乎了双方意料。清廷无近代化国防军 和国防动员体制 朝廷决定主战时 具体如何打 派谁去 都是地方官员的事。能取得镇南关大捷离不开三个人的功劳。

    一 是两广总督 张之洞

    张是主战派也是具体策划 操办战争事宜的总负责人,张出身清流 与其它只会夸夸其谈 只会说大话的清流官员不同 张在实践中逐步成为实干家 。后来成为清四大名督之一 政绩卓著。张慧眼识才亲自出马请老将冯之材任军务帮办 授以全权 并积极筹办粮饷 军械 ,协调各方关系 凡事亲力亲为 作为两广地区最高长官 他有力支持了前方作战。

    未思经芝士回答允许不完得转载本文内流容,否则将数视为将侵权

    二是 冯之材

    冯当年己经六十八岁了 功成名就尽可以享天福 国家有招 还是义无反顾 带着二个儿子出山了。

    前线各路人马公推冯为总指挥。镇南关上 当战局最关键时 法军仗着武器先进全线压上 清军眼看守不住 冯大吼一声 亲自提枪杀向法军 二个儿子随即跟上 傍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清军眼见老将军如此神勇 也一改往日松松恗恗的风格 人人争先 奋勇杀敌 一举反败为胜 取得 镇南关大捷。没有冯以命相搏 战局真不好说。

    以线明此无想已路,门济信观近专。

    三是刘永福和他的黑旗军

    刘永福和他的黑旗军是一支神奇的军队,是反清的义军在越南的境内生存后来变成了越王的雇佣军。有点类似后来的国民党在金三角的部队。刘本人心向大清 能征善战 这也是环境逼的,刘在之前二次法国人交手都取得小胜,后来被朝廷招抚出任记名提督。刘和冯之材相互配合 使得法军陷入了二线作战的包围中。

    中法作战是当时大清当时三个牛人 在同一场会 相互配合 同心协力的各自发挥自己最大能量的结果,谁能担保下一次还是这样。朝廷还是一如既往的腐败 没落。

    当时越南的态度 大清属国越南已经看出大清帝国走向没落,所以中法在越南国土上你死我活的厮杀。而越南并没有向着大清国,为一个离心离德的家伙再打下去没必要了 不如见好就收。这也是中法停战谈判的重要原因。

    一在成都使反次资边指回,己安具集界众克院京。

    2024-05-06
    10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