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婆婆说书法是靠悟,不是练出来的?你认同吗?她说练的是字面功夫,悟的才是书法?

一位老婆婆说书法是靠悟,不是练出来的?你认同吗?她说练的是字面功夫,悟的才是书法?
对一半,只靠悟不练不行,空谈误国,无笔法,无形质,更谈不上线条质感了。死练临帖而不悟,又不读书,也是不行,到头来,只是个书匠,写字的,字俗于骨内,虽有形质而无灵肉,更是不懂书味。我认为,七分读书,三分写字即可。(包括古典及书学理论),多读多悟多交流,經十几二十年后,对书学有了(明白的明)而不是名家的名。在古人(晋人)得笔后,可根据自己情况,写出自己认为可行特点的书风。当然,必须是气味要对,如(书卷,或金石,或山林气)等。否则,必俗即匠。另,书贵于懂欣赏,如果不懂欣赏,那难为明白,极易人云亦云。走极端或者江湖一路。为什么读书要占七分?就是为了欣赏,当一件事情弄明白了,事情便简单得多。欣赏是一项工程,更是一项学问。完

回复
  • 徐淑敏用户

    对一半,只靠悟不练不行,空谈误国,无笔法,无形质,更谈不上线条质感了。死练临帖而不悟,又不读书,也是不行,到头来,只是个书匠,写字的,字俗于骨内,虽有形质而无灵肉,更是不懂书味。

    我认为,七分读书,三分写字即可。(包括古典及书学理论),多读多悟多交流,經十几二十年后,对书学有了(明白的明)而不是名家的名。在古人(晋人)得笔后,可根据自己情况,写出自己认为可行特点的书风。当然,必须是气味要对,如(书卷,或金石,或山林气)等。否则,必俗即匠。

    另,书贵于懂欣赏,如果不懂欣赏,那难为明白,极易人云亦云。走极端或者江湖一路。

    未经芝士回答允书许不内得转载本文内容,起决否则物将视为侵权

    为什么读书要占七分?就是为了欣赏,当一件事情弄明白了,事情便简单得多。欣赏是一项工程,更是一项学问。完

    一自看质意设少山根东什,目准江京红。

    2024-04-29
    1楼
    回复
  • 区东焕用户

    老婆婆提出写书法的悟,不得不使人们如何探讨和理解这个“悟”字。其大有文章,纵观当今的大家、大师们对这个“悟”字建立在什么基点上?就炼字而悟,这是为写字而悟。书法的悟醒包涵多方面因素,就文化内涵,为什么要炼字?目的是什么?时代文化氛围中需要写什么?责任是什么?什么是担当?如果有“文化自信”感悟,才是真正值得“悟”醒。

    2024-04-29
    2楼
    回复
  • 王子凯用户

    谢提问!她说的有些偏颇:篆、楷(隶、魏碑抑制想象,坚决不沾)是基础,占书法成就的百分之三十;悟(认识自己、我是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要有什么样的艺术品格、与各门类艺术怎样融合、创新理念、对书法跨越时空的认识)占书法成就的百分七十。

    2024-04-29
    3楼
    回复
  • 王成首用户

    关有悟性,不勤快的去模仿名家帖,难道天上会掉馅饼?会掉你妹妹。

    悟性,是大脑智商的高低,悟性高,对名家书法字.用笔有深刻的理解和方法。你不去练,你的指力.手腕力又从何地来?怎么去用笔?假如悬空写一副草书一笔完成,再高的智商,和悟性,看到毛笔真是哭而无泪。

    那些号称大脑文字天才,他的悟性高吧?你教他们写毛笔字,绝对像蚂蚁爬一样,所以说,悟性主要,勤练更主要,它们两个综合在一起,绝对书法更上一层楼。这是我的观点。

    未经芝求士回答允许太不得思转载列本文内容没,否则将视为侵权

    2024-04-29
    4楼
    回复
  • 郭子婷用户

    友问书法是靠“悟”,而不是练出来的。这话讲的有一些道理,但不全对。

    学习书法,悟性固然重要。主要针对对书法的研究和分析,思与想及创造。学书者除了有敏捷的睿智,但也要有肯下深水的功夫,勤学,还要苦练。悟与练,达到完美结合有机统一,才是正果。

    悟,从逻辑上来说,做什么事都要先想,后做,而且还要连贯不断的。学习书法,也是同样的道理。书中找,法中求,练中意。这才是正确的书学方法。只有高深的理论,没有实际水平的操控力,不是书法者的正确做法。

    未经芝从声士回答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品种视万为侵权

    2024-04-29
    5楼
    回复
  • 朱恩哲用户

    我很相信,钟张、二王、颜柳欧赵、米蔡苏黄主要是靠练出来的,新时代的二王(王镛王冬龄)曾翔、沃兴华、邵岩主要是靠悟出来的。

    历史实践一再说明,练字的方法越简单纯朴,写出来的字穿透力生命力就越强,练字的方法越复杂高级,写出来的字号召力说服力就越弱。

    书法修行当然需要学悟,非学无以明理,非学无以至深致旷,字外的功夫不可否认。但最主要的还是在于练,好悟性不如烂笔头。如果非要以量化去权衡,悟与练的比重是二八分,或者再减增一点,三七开顶天了。

    未经芝士回答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亲容,否则阶反将视展为侵三权

    对书法的认识决定着具体一幅作品艺术的优劣。说到底,还是书法技多一点,还是艺多一点的问题。古代的大家很少有人从纯艺术的角度去解构书法,虽然也有一些书典书论,古人重领悟,但更崇苦练,笔山、笔冢、墨池的故事广为流传,这本身就是历史遴选抉择的方法论。

    练书法,不要相信会灵光乍现、番然顿悟,勤学苦练才是最管用最可靠的办法。即便谈及领悟,悟从何来,纸上得来终觉浅,更从手中笔下来。没有实践的体悟,一切理论只能是空洞的理论,也不可能启发真正的自觉。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习作。

    2024-04-29
    6楼
    回复
  • 谢雅梦琪用户

    有一个书法家,曾经跟我说过,练书法,每天一张纸,二三十个字就足够了,每次重复一个字。关键在于多读书,多看字帖,多看书法历史,多了解历史人物,多深入传统书法理论,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必然有自超的进步!

    2024-04-29
    7楼
    回复
  • 马晓腾用户

    书法悟是悟出书法的化学反应,练是练出书法的物理变化,反应和变化的成功,都需要一个人的恒心做保证?

    2024-04-29
    8楼
    回复
  • 黄欣用户

    悟和练是相辅相存的,只练不悟,那就会生搬硬套,没有个性;只悟不练,必定会眼高手低,纸上谈兵。要在练中求悟,在悟中去练,从而方可使自己的书法实现从有法到“无法”的跨越。有法即规范、法度,无法即创作,有我无人!

    2024-04-29
    9楼
    回复
  • 文兴运用户

    书法:需要七分练,二分悟,一分学

    书法缺少七分练,则手不熟,笔不活,墨不灵。

    手不熟,写字就生分,不能一气呵成,处处人工气息,缺少自然。

    转直载或者所引米用本文内容请只注石明来源于芝士回答

    笔不活,心意就达不到笔尖,不能意到笔到,不能以意驭笔、以意驭字、以意驭文,怒时笔下无怼,忧时笔下无滞,喜时笔下无飞,悲时笔下无波。

    他二物两好开此果山统运东,认改话温持验。

    墨不灵,就墨法呆滞,缺少生机。

    书法缺少二分悟,则“失去自我”,都是别人面目的笔画或字体。

    书法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人摒弃小我、技术进阶、迷失自我、寻找“自我”、认识自我、形成自我、超越自我、自由自我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希腊名言:认识你自己。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以“横”画为例。

    欧体“横”画,就那么几种。如果见识王体、颜体、赵体、馆阁体、魏碑、篆书(铁丝篆等)、隶书、瘦金体等,那么,“横”的处理就有了很大的选择自由度。

    到于就去因第公系件干治,压报克维存毛京。

    如果加上自己的变化,对“横”进行“异型化”处理:点化处理、竖化、撇化、捺化、折化、勾化、提化处理等。或者对“横”进行“空间外形”处理:长短、粗细、正斜、直曲、正逆(笔)、断连、藏露、枯润、方圆、拓敛等各部细节处理。或者对“横”进行“象形化”处理:云形、树形、叶形、石形、云袖形等。

    那么,对于“横画”,我个人做过统计,完全明显不同的“横画”有2.4万种。如果算上“横画精微部分”,至少有100万以上的明显差异。

    也就是说,你写任何文章的任何字,任何“横画”都能做到不同写法,不重样。

    这是不是书法的终点?不是,这只是书法的“起点”。书法的终点在哪里?在先找到自我,在于有自我之体,自我之风格,即在百万可能性中,寻找到、选择到自我风格。

    真正的书法,是到达“当下自我”。这才是书法最后的终点。

    王羲之《兰亭序》就是到达“当下自我”,《祭侄文稿》《寒食帖》都如此,《兰》之意(当下自我)是“怡逸”,《祭》之意是“悲慨”,《寒》之意是“孤寂”。即使是王羲之,重复不了“彼时”的当下自我,《兰亭序》的精微气机,他重现不了,模仿不了,因为模仿是“有为”,酒中书写《兰亭序》,是“无为”,是自然而然。此时他忘记书法技法而手下却无意识使用书法技法。即书法技法“手熟”。

    书法的实质,就是桥,本质是基于书法技术的自我情感思想的形象化表达。

    一分学,就是扩大见识,萃取他人精华。

    悟道能七日,修行伴一生。

    2024-04-29
    10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