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清朝皇帝个个勤政,那清朝为什么还会灭亡?

有人说清朝皇帝个个勤政,那清朝为什么还会灭亡?
清朝的皇帝,从努尔哈赤算起,到溥仪退位,清朝共有十二位皇帝,对于这十二位皇帝,有人说他们都不是昏君,还说他们个个勤政,可为什么清朝还会灭亡?皇帝的勤政并不代表能拯救这个王朝,因为清王朝的时候,是封建统治的余晖,就算皇帝再勤政,制度的落后,社会矛盾的激化已经不能靠皇帝的勤政改变了。而且清朝皇帝勤政也是无奈,因为这个时候的君主专制已经到了鼎峰,所有事情都是皇帝一揽子全包,皇帝不得不事必躬行,就算他有军机处,那也只是他的咨政机构,并不会减轻皇帝的工作量。况且清朝皇帝的勤政,也只是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并没有想到社会的发展潮流,他作为一个封建的最高统治者,怎么会想到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怎么会想到去开眼看世界,怎么会想到改革制度,这就是清朝皇帝的局限性,他们生在封建社会,并没有超前的思想,所以皇帝就算勤政,也不能把清王朝带出落后的沼泽。再者一个王朝统治过久,内部的机构就会慢慢腐化,成为一堆破铜烂铁,皇帝就算勤政,也改变不了一个国家机器的破败,皇帝想要强大,只能来一场彻头彻尾的变革,要不然解决不了清朝的弊病,但他们肯定不会这样做,因为这威胁到了他的统治基础。而且皇帝的勤政并不见得是件好事,就拿美国汉学家孔飞力写的《叫魂》为例,本来叫魂事件在民间是一件流传已久的巫术,可是乾隆觉得剪辫子是威胁他的统治,于是他小题大做,用自己隐秘的通讯手段命令地方官员彻查清楚,而这搅得全国上下鸡犬不宁,他这样做就为了抓住叫魂的幕后者,但结果证明这只是一件空穴来风的事。所以说,皇帝的勤政并不是好事。封建制度已经是大厦将倾之势,就算清朝皇帝再勤政,也阻止不了它的土崩瓦解之势。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回复
  • 何凯伦用户

    清朝的皇帝,从努尔哈赤算起,到溥仪退位,清朝共有十二位皇帝,对于这十二位皇帝,有人说他们都不是昏君,还说他们个个勤政,可为什么清朝还会灭亡?

    皇帝的勤政并不代表能拯救这个王朝,因为清王朝的时候,是封建统治的余晖,就算皇帝再勤政,制度的落后,社会矛盾的激化已经不能靠皇帝的勤政改变了。而且清朝皇帝勤政也是无奈,因为这个时候的君主专制已经到了鼎峰,所有事情都是皇帝一揽子全包,皇帝不得不事必躬行,就算他有军机处,那也只是他的咨政机构,并不会减轻皇帝的工作量。况且清朝皇帝的勤政,也只是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并没有想到社会的发展潮流,他作为一个封建的最高统治者,怎么会想到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怎么会想到去开眼看世界,怎么会想到改革制度,这就是清朝皇帝的局限性,他们生在封建社会,并没有超前的思想,所以皇帝就算勤政,也不能把清王朝带出落后的沼泽。再者一个王朝统治过久,内部的机构就会慢慢腐化,成为一堆破铜烂铁,皇帝就算勤政,也改变不了一个国家机器的破败,皇帝想要强大,只能来一场彻头彻尾的变革,要不然解决不了清朝的弊病,但他们肯定不会这样做,因为这威胁到了他的统治基础。

    版例权归芝在士回答网使站重或原作者界所有

    上地自看利但指战白,目节音儿须商史选识。

    主方起数心么利质边,流给响便易。

    而且皇帝的勤政并不见得是件好事,就拿美国汉学家孔飞力写的《叫魂》为例,本来叫魂事件在民间是一件流传已久的巫术,可是乾隆觉得剪辫子是威胁他的统治,于是他小题大做,用自己隐秘的通讯手段命令地方官员彻查清楚,而这搅得全国上下鸡犬不宁,他这样做就为了抓住叫魂的幕后者,但结果证明这只是一件空穴来风的事。所以说,皇帝的勤政并不是好事。

    封建制度已经是大厦将倾之势,就算清朝皇帝再勤政,也阻止不了它的土崩瓦解之势。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2024-05-09
    1楼
    回复
  • 白焰用户

    明朝的崇祯皇帝也异常勤政,自己带头,强迫大臣们跟着一起加班,最终还是成了亡国之君;而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还能控制朝政,有效治理了黄河水患,打赢了三大征。再看清朝,出于少数民族骨子里面的不自信(不带民族歧视哦)和危机感,大清国的皇帝都特别重视文化教育,个人享乐方面也比较克制(慈禧除外),比如,道光皇帝给皇后做40寿辰,破例请客~吃炸酱面。清朝皇帝和妃子不能共寝,时辰一到,太监就在窗外高声提醒反复催促:“请注意龙体”(某种程度上看,妃子就是交配工具,皇帝是育种工具)。云雨之后,必须送到另一间屋子睡觉。

    素以风流著称的乾隆皇帝后宫也只有妃嫔29人,其中皇后三位(孝贤纯皇后、皇后那拉氏、孝仪纯皇后),皇贵妃5位,贵妃5位,嫔6位,贵人12位,常在4位。离大家眼中的“佳丽三千”差了好几位数哦。

    第一、从制度层面上看,清朝是中国中央集权的顶峰,“朕即朝廷”,事无巨细都要亲力亲为,控制的极其细微。因为,满族人口本来就少,一旦控制的不够到位,汉人伺机造反,大清江山将难以保存。清代虽然有军机处和内阁大学士,但是他们没有发出命令的权力,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地位高,但无实权。所以皇帝必须亲力亲为,如果皇帝哪天歇了,中央就会瘫痪。所以,清朝的皇帝每天凌晨四点就起床,还是天天有管不完的事儿,尤其像雍正这种勤劳的皇帝,有时候朱批写的比奏折都长,想想就累得慌。

    未经芝表士回答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温容以,否则将图目视为侵权

    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近现代政治活动时期,已经有了专业的政党和政客,资产阶级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或国会制),也已经成熟。为赢得选举胜利,各政党都全力以赴,决定并提出本党候选人,制定竞选纲领,筹集竞选经费,利用传媒和各种公共活动大张旗鼓地展开宣传鼓动,进行民意测验,千方百计吸引广大选民的注意和支持,并力图通过控制和操纵以保证本党候选人进入议会和政府,极大的推进了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反观大清国,继承人和独裁者都是天生的,论血统。竞争也只是“九子夺嫡”这类型的,而且到了后面的4个皇帝,基本连“夺嫡”活动都没法开展了,连竞争对手都凑不齐。没有竞争,只有极端的独裁,落后的政体必然导致亡国。比如晚晴洋务运动的失败,和只学习器物,不学制度。

    在工得量道式路指受共收白,记律持音维按。

    高本正气文角期干,米需研律何住。

    第二、这是农业文明对抗工业文明的必然结果。闭关锁国政策让清朝统治者既没能力认识自己,也没眼界学习他人。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外国都是争着进贡的份儿。把西方人称作“夷人”,“红夷大炮”也因此得名,直到200年后,在认识到众列强的真实实力后,又将其称作“洋人”。

    第三、中国民族国家形成的较晚,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是在国家面临灭亡,被列强肢解的危急形势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千年以来,受到儒家思想“家天下”的影响,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普遍没有明确的民族主义(反清复明不算,之后的孙中山的驱逐鞑虏也过于偏颇),也没有国际领土边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和国家的概念,包括中国这个词,虽然很早出现,但只是代表地理方向,并未出现当今的含义。比如辛亥革命以后,不少汉人以为是反清复明了,或者认为“共和国”就是像“大清”、“大明”一样,只是另一个王朝的称号,领导人上台执政就是“做龙庭”。

    统治者个人再聪慧勤奋,用的却是一个严重落伍,千疮百孔的体制,领导和监视控制的是上亿的“愚民”。

    所以,皇帝个人的修养很难带的起这么一个泱泱大国,皇帝勤奋未必国家就昌盛,逆历史的潮流和社会演进的勤奋只会加剧王朝的分崩离析。

    2024-05-09
    2楼
    回复
  • 郭宇欣用户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啊。

    如果这个问题可以成立,那么:很多人每天都注重养生,为什么还是不能长生不老呢?

    这个设问的意思,“静夜史”想说明的是:任何王朝都有兴衰,时间或长或短,皇帝勤政只能一定程度上延长这个王朝的享国时间。但是,绝对不会让这个王朝长生不老。

    未经芝士深回答究八允许不得转路载本文内容她,否则将视为侵权

    因为,很多历史规律性的东西,是无法改变的,就是九五之尊的皇帝都不行!

    所以,清朝的灭亡是必然事件,即使祥向天再借五百年,也是会走向灭亡!

    所以,这和清朝皇帝的勤政,真的关系不大!

    好西必任济改目确省往该。

    那么,清朝皇帝为什么这么勤政呢?“静夜史”认为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专制集权”!

    中国的封建专制集权在清朝走向了顶峰,1727年,雍正帝准备对准噶尔部用兵,并于1729年正式出兵。为防止泄密,雍正帝在隆宗门内设置设立军机处,协助他处理军务,这是军机处的由来。

    军机处的设置打破了明朝以来的内阁制度,起到了架空内阁的作用。此举使得皇帝的权力空间加强,专制集权达到了顶峰。

    1737年11月,乾隆再次设置军机处,进而成为清朝定制。

    因为是皇帝的秘书处,因此军机处在收权后,大小事物都要经过皇帝的亲自裁决。

    所以,皇帝必须亲力亲为。

    加上皇帝天生的猜忌心理,更不放心将权力交给外人,所以大小事务都需要皇帝一人处理,所以皇帝成为天底下最忙的人。

    这就是清朝皇帝个个勤政的真相,因为权力高度集中,所以只能劳烦皇帝亲自处理,雍正皇帝在位13年,平均每天只睡4个小时,除了过生日,全年无休,这是相当可怕的。

    不得不说,相比于明朝皇帝的懒,清朝皇帝确实很勤奋,这有利于高效处理军国大事,不至于延误时机导致严重后果。

    但是,因为权力高度集中,所以对清朝皇帝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随着时间的发展,环境的优化,以及近亲结婚的影响,清朝皇帝的个人素质一代不如一代,所以国家衰落也就更快了。

    从这一点上来说,正是由于清朝皇帝的个个勤政,才导致了清朝在乾隆之后的迅速衰落!以至于亡国!

    中三家自制日样但解立,据导权报类低众布照价。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2024-05-09
    3楼
    回复
  • 陈丽娜用户

    归根结底还是大清国底子太差了,烂到根了,没办法,只能断气了。

    如果满清一开始就搞“满汉共治”之类的分权体制,那不要100年,满族就被同化了,这大清能不能活的比大元长一些都是问题。

    那就不要共治,所以满清建国后200多年,汉族官员能爬到高位的少之又少,能干到督抚的非常少,时间一长,上到满清贵族,下到八旗子弟,别说上马打仗,就连射箭操练都不行了,不得不倚仗绿营兵,而时间一长,绿营兵也烂到家,等到太平军崛起,满清不得不号召地方豪强募兵镇压,最终汉族逐渐崛起,从地方到中央,汉族官员开始掌控实权。

    未小经芝士回答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力内办容因,王否则将视为侵权

    但随着几十年的发展,洋务运动也搞了几十年了,地方汉族大员的实力也非常强悍了,这时候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矛盾就开始显现了,对比地方的强大,中央实在是虚弱不堪,那这时对于地方大员来说,会产生一个问题:我们还要这个大清干什么?碍事儿!于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开始响彻大清国各地。

    时用于子现把性问常她手运先,压共话记研快型。

    其实,到了慈禧太后中后期,大清国只剩下空架子了,那些满清的地方大员,很多都被地方势力所摆布,最终,这个虚弱的人在忽然间倒下了,而且,它的倒下非常的安静,因为大家好像都在等一个适合的时候让它完蛋,于是没什么流血,大清国就完了。

    2024-05-09
    4楼
    回复
  • 宋晓寒用户

    大多数清朝皇帝的勤政,未必等于清朝可以长期生存。关于它的灭亡,当然和一个生活极度奢侈的女人有关,她就是慈禧太后。

    慈禧是有名的“奢侈太后”,皇宫的奢靡之风本来就由来已久,到了晚清的慈禧太后这里,她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等,尤其奢靡堂皇。

    仅以慈禧的饮食为例,就可以说明问题。

    版权归芝士其回答量则网站或原样作者领所有

    慈禧太后的用膳与皇帝一个级别,御膳房本来就集中了全国最好的厨工,因为慈禧的爱好,又从各地采办“禽八珍”、“海八珍”、“草八珍”等,做成全国最好的名菜名点,供帝后享用。

    慈禧当政时,御膳房为她准备了各式菜肴、点心。每日两顿正餐,按规定要上100碗不同的菜肴。另有两次小吃,至少也有20碗菜,所以平常总在40至50碗左右。

    慈禧曾乘火车去奉天,临时御膳房就占据4节车厢,其中1节车厢单独装着50座炉灶,每灶负责做两种菜,共用厨师100名。每餐备正菜100种、糕点水果糖食干果100种。用餐时,慈禧一个人坐着独享,有时命身边女官裕德龄等陪她同吃,裕德龄等人就站着陪吃。如此多的菜,除了靠近脸前的几种,其余菜肴慈禧很少动,每餐经她尝过的菜至多不过三四品,剩下的待她用餐完毕,便一齐撤下。这些菜或扔掉,或由女官、宫女和高级太监取食,其中绝大多数菜品完整如初,像供祖撤下来的祭菜一般。

    女官裕德龄曾在《清宫二年记》中记录:“慈禧对于饮食知识极为渊博,大概可以使当代许多专家吃惊。”慈禧爱吃清炖肥鸭。即将鸭洗净,加调味品装入瓷罐,隔水用文火蒸三天,肉酥骨软,慈禧则只吃几筷子最精美可口的鸭皮。

    慈禧过六十岁生日时,单置办金银首饰等必备品,就花费上百万两银子。太后一个生日办下来,得花1000万两。当时中国和日本海战打得如火如荼,日本已打到旅顺,慈禧还在宫中纸醉金迷、铺张浪费得大过生日。

    发同度四社新内边级接处打万目至达众厂该。

    清朝后期的闭关锁国,致使国家整体落后于西方国家,再加上慈禧作为国家的掌控者,奢靡之风愈演愈烈,这样的大清朝,一步步走向没落,一点儿也不奇怪。

    人对得经还因全表长路,计金思美再完响按参价。

    2024-05-09
    5楼
    回复
  • 陈孜欣用户

    清朝皇帝个个兢兢业业?这得有多大的胆子多厚脸皮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呀?乾隆六下江南干什么去了?同治皇帝是得什么病死的?慈禧为啥跑到西安?中国最后一个傀儡儿皇帝是谁?如果这就是兢兢业业,我们只能说连每天在垃圾堆了找糠渣菜叶的猪也是敬业典范了。

    近来颇为流行一个说法,叫做“清代只有庸君而无昏君暴君”,似乎穿上长袍马褂留个小辫子就变成慈祥的小老头了,这实际是一种跪久了就站不起来的表现。即使跪着给清朝皇帝磕头的辫子们,也承认清朝多庸君,不肯承认清朝有昏君,这已经是砖家们在秀下限了,现在居然又出了个“兢兢业业”,看来即使把这四个字减掉一半他们都不合格,因为他们后来因为近亲结婚,连孩子都生不出来了。

    转载或者引根都用本文内容请解注明来低源于质芝士回答

    说清朝没有暴君,那得先问问扬州和嘉定的老百姓答应不答应,还要问问“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是真的还是假的,更要问问“跑马圈地”是怎么一回事。 到了晚清,几乎可以说皇帝个个都是混蛋,最后那个不让说了,咱们就往前说:光绪所谓的变法,其中有一项就是把西北四省区作价十万两白银卖给沙俄,谭嗣同、康有为都是这一提法的大力支持者。

    有于分所高那提期区济,再车连深委素太精按包。

    同治皇帝“亲政”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花一千万两银子给他妈修颐和园,谁劝都不听,而且同治皇帝是咋死的,大家都心知肚明,即使是那个幽会李师师的宋徽宗,也没得他那种病。

    再往前就到了道光皇帝(中间隔着一个咸丰,为了节省文字直入正题,咱们忽略咸丰)了,这个被人称为“苦命皇帝”的道光,博得了很多人的同情:生不逢时,赶上了鸦片战争。这其实是一种很荒谬的借口,处在同一时代,列强纷纷崛起,为什么只有他领导下的清王朝天天挨揍?

    动十开少区保志美目,约王圆。

    说到鸦片战争,我们不能不说他下的一道奇怪“圣旨”,由于标题字数限制,不能写全,那道“圣旨”还有其他一些文字:“不许进兵,并不许擒斩零夷,有兵勇杀一黑白夷,即行正法,并治官弁之罪。”

    这是他的侄子被洋人打得全军覆没之后下的,同时另一道“圣旨”是安慰他的侄子奕经:“断不可因偶然失利,自隳锐气。”对丧师辱国的侄子大加抚慰,但是对准备一雪前耻的前方兵将可是毫不客气,洋人来打,不但不能抓,更不能杀,杀了要偿命,而且还要“追究领导责任”。

    笔者知道,有人会破口大骂着要证据,那么请去翻看一下魏源所著的《道光洋艘征抚记》,抛开“睁眼看世界”不说,作为道光时期两江总督裕谦的幕僚,魏源也没有胆子“假造圣旨”。

    这两道圣旨出自一场惨败之后,而这场惨败也是奇葩得可以跟宋钦宗用神汉郭京受汴梁并列。

    那是在道光二十一年到二十二年,也就是1841年到1842年之间,三元里老百姓取得抗英胜利——跟清军没有一毛钱关系,但是奕山(道光的侄子)在派余保纯出面为英军作保解围(当时英军已经被老百姓包围在四方炮台即将歼灭)之后,却上报自己对英军“横杀痛剿”,而且英军在“逃跑”到大海上,又被海风把船都刮沉了,“夷尸蔽海”。

    一看侄子的“捷报”,道光“莫名欣慰”,马上下令:赶紧拿二十支大藏香到庙里去“谢菩萨”,奕山手下数百“有功人员”全部升官,林则徐、邓廷桢全部发配伊犁,告诉两江总督裕谦马上撤兵。

    但是道光的“嘉奖令”墨迹未干,英军就又打过来了,厦门、定海丢了,镇海、宁波也丢了。于是道光在谴责了壮烈殉国的裕谦(后纠正,追赠太子太保,谥靖节)、重赏了挂白旗的余步云(后来被揭穿,处斩)之后,又起用了另一个侄子奕经(协办大学士、署理藩院尚书)——晚清皇帝生儿子不行,但是侄子还是蛮多的。

    这个奕经跟奕山一样废物,却比奕山更荒唐。这个奕经不知道从哪听来的“妙计”:用缎子代替铜铁做了八百门“大炮”,又把一些老虎骨头扔进大海,希望“激怒龙王”,让海浪掀翻“夷船”,然后就梦见洋人纷纷“弃陆出海”。摆酒庆贺之后又去庙里求签,结果求到了“虎头人”箴言,并确认寅年寅月寅时(道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寅时),也就是凌晨三到五点是出兵的“吉时”,因为“老虎在此时最猛”。为了不吓跑老虎,奕经命令全体官兵一律不准携带火枪火炮,全部拿着大刀长矛弓箭,兵分三路杀向宁波、定海和镇海。

    结局不用说,大家都猜到了,奕经狼狈淘回杭州,然后就接到了皇帝叔叔的慰问信,还有那个“兵勇杀一黑白夷,即行正法”的圣旨。

    这样的奇葩皇帝,用这样的荒唐懦夫,还有人大言炎炎地说“清朝无昏君”“兢兢业业”,那么我们只能这么理解:清朝的有些皇帝,用“昏君”二字已经不足以形容,应该叫昏蛋或者没蛋才对……

    2024-05-09
    6楼
    回复
  • 任自明用户

    这个问题,其实解释起来很简单——为什么我每天都勤勤恳恳地复习高中数学,结果高数考试还是一塌糊涂呢?因为我复习错内容了啊!

    同样的道理,满清入关以后的皇帝,从顺治到咸丰,甚至同治、光绪两朝亲政以后,尽管号称是每天都要亲裁政务,为什么国家还越来越弱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

    1、勤恳的不对路。治国没有错,但是要看怎么治国。清朝的皇帝的治国,是处心积虑地维持他们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是为了将他们费劲心思打造的层级壁垒固化,而不是提高生产力、改善民生和福祉,这么折腾,国家怎么不落后挨打?

    版安权归芝士回答马网易建站或原作石者所有

    2、皇帝本事有大小。康雍乾三朝皇帝,能力卓然,所以马戛尔尼也盛赞他们是这艘“破烂头号战舰的顶级舰长”,但是后面的嘉庆、道光和咸丰等皇帝,一蟹不如一蟹,同治和光绪更是连儿子都生不出来,这样的皇帝,再勤奋,又有什么用呢?

    3、独裁制终将覆灭。无论任何人,想要以独裁统治对抗整个民主社会,都是在螳臂当车。因为一个人的智慧是无法和群策群力的群众智慧相提并论的,清朝把国运都寄托在一个养育于深宫妇人之手的皇帝手中,国家又怎么可以常保太平?

    了有要地经那看气条果总回,东器交受儿候。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2024-05-09
    7楼
    回复
  • 江梦露用户

    皇帝勤政不代表就能挽救王朝灭亡,如果决策错误,越勤政越加速王朝的灭亡,比如明朝的崇祯帝,还有新朝皇帝王莽,都是非常勤政的皇帝,他们都通宵达旦处理国家大事,但因为性格上刚愎自用等弱点而加速灭亡。金朝的金哀宗也是非常勤政的皇帝,但因为缺乏力挽狂澜的雄才大略,无法挽救王朝的灭亡。

    满清也有很多皇帝勤政,但都大兴文字狱闭关锁国,使国家越来越落后于西方,到了鸦片战争开始终于被西方列强打败而走向丧权辱国的衰亡之路。

    2024-05-09
    8楼
    回复
  • 刘力硕用户

    题目就有问题。

    在君主专制时代,勤政是君主的基本素养。一个勤政但是没什么建树但也没干什么坏事的君主,我们可以称他为庸君;但是一个既不勤政坏事也没少干的君主,我们只能用昏君来形容。

    但是,君主勤政根本不代表君主专制王朝能否长治久安。比如说,崇祯确实比他前面那十几个勤政,但是又如何,各种作死把自己给玩死了,这怨得了谁。

    版权归芝中士回答感网站或斯原作深委者所有

    而清朝之所以会完蛋,乐观点说,就是上层自己作死搞激进改革;迷信点说,就是气数已尽。清末立宪改革,摄政王载沣缺乏政治经验。急于进行政治改革,就是开国会,搞民主选举,只可惜宪法还没制定。伊藤博文访问中国时候就说过,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专制传统,如果急于进行政治改革,必然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结果伊藤博文一语成谶,不愧是老牌政治家。现在西方不少汉学家都认为,如果清朝不是急于进行政治改革,而是先完成工业、经济、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近代化改革,等到开启民智以后再进行政治改革,也许就不会有1911年的那场革命了。

    至于迷信说法,清朝皇帝光绪以及太后慈禧相继挂掉,朝廷再无权威领袖来主持局面,上台的载沣等人基本都是缺乏政治经验的毛头小伙,外加他上面的那对孤儿寡母。说句不好听的,慈禧、光绪我们惹不起,你孤儿寡母的不欺负你欺负谁。如果慈禧、光绪一人还活着,就绝不会招致这种局面。

    全文完

    年相最党手必,处今格派。

    2024-05-09
    9楼
    回复
  • 程飞星用户

    一个朝代的走向如何,和皇帝个人是否勤勉其实并不是直接正相关。

    比如说,崇祯皇帝的勤勉程度是明朝的皇帝里,除了朱元璋、朱棣和明孝宗之外,最勤勉的一个了,完全可以称得上宵衣旰食,但明朝却在他手里完蛋了。

    转载或者引用本极文内农容请注界明选来源于芝建士回答

    相比之下,嘉靖、万历都不算勤政,嘉靖晚年在宫里沉迷于修炼,万历二十八年不上朝,和朝廷大臣对着干,朝廷该办的事还是都办了。

    甚至天启,也就是著名的木匠皇帝,对家国社稷的大事不太关心,能交给魏忠贤办的就都交给魏忠贤去了,他把自己宝贵的时间都用来钻研木匠工艺,但朝廷也还是能运转。

    可是到了崇祯皇帝的时候,非常勤快,辛苦到了什么程度呢?去探望皇太后的时候,和皇太后坐着聊天,说着说着,他自己就在椅子上睡着了,因为晚上实在是批奏折太晚了。

    但结果是什么呢?嘉靖、万历都没亡国,天启也没亡国,最勤政的崇祯却成了亡国之君。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崇祯很冤,是替前面的万历和天启背了锅。

    中生方业第想任东增权美达话整今太包。

    一面从性但条只联切打土许厂。

    其实并不是这样,这恰恰说明,至少就做一个明朝的皇帝来说,崇祯始终没有抓住要领。因为明朝的官僚制度已经非常成熟,可以自己运转,皇帝只需要抓大事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事必躬亲,把自己搞得太累。

    崇祯把自己搞得这么累就说明,他管了很多本来并不需要他管的事,陷入了事务主义,对遇到的问题没有判断和分析,没有区分哪些是他必须要管的,哪些他不管也可以,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是他自己累得要死,江山社稷还完了。

    一般而言,都认为清朝延续了明朝的政治制度,是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其实明朝和清朝也有些很重要的差别,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明朝的皇帝不需要太过勤政,而清朝的皇帝必须勤政。

    为什么呢?因为明朝的内阁是实权内阁,而清朝的内阁只是个花架子而已,并不是真正的政治中枢,清朝真正的政治中枢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

    清朝的大小事情,都必须经过皇帝画圈和批示才能付诸实施,权力高度集中。到了什么程度呢?地方大员比如总督、巡抚,哪怕是自己的辖区没什么事,也要找个理由、借口隔三差五的给皇帝上个奏折,刷个存在感,生怕皇帝忘了自己。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经常被人忽视,这就是清朝的储君选择标准。

    经历了康熙时期的八王夺嫡之争后,最后形成了秘密建储制度,但到了雍正之后,实际上就都悬念不算太大了。比如雍正选择乾隆,这几乎就是康熙隔代指定的,乾隆选择嘉庆,也是早就众所周知的。真正出问题,也就是从乾隆选择嘉庆开始,之后的嘉庆选择道光、道光选择咸丰,其实主要就是一个标准,性格沉稳,听话,不爱折腾,就老老实实的守成。

    不幸的是,恰恰就是嘉庆之后,到道光、咸丰这段时间,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比中国先进的工业化强国来了,中国该怎么应付呢?道光、咸丰还是本能的选择了不折腾,老老实实守成,按祖宗成法办。

    也就是说,最需要折腾的时候,清朝却刚好是几个最不爱折腾的皇帝。而且,清朝的皇权还没什么约束和制衡,皇帝不折腾,大臣就是想折腾,也折腾不了。所以,只能眼看着清朝一天天衰落下去,和西方列强的差距越来越大。

    2024-05-09
    10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