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时清军武器比较落后,但真的只有“大刀对火枪”的程度吗?

鸦片战争时清军武器比较落后,但真的只有“大刀对火枪”的程度吗?
虽然鸦片战争时,清军的武器比较落后,但怎么可能是“大刀对火枪”程度?当时的清军是一支冷热兵器混用的军队,清军的火枪装备比例在50%至60%,剩余士兵装备刀矛弓箭和藤牌等冷兵器。而且当时的清军其实非常依赖火器作战。当时清军的火枪主要是单兵使用的鸟枪和需要两个人使用、作为支援火力的抬枪。临敌时,在远距离上,清军以火炮轰击,稍近,抬枪开火,再近,则以鸟枪击敌。三击不中,火器左右旋于后,继之以冷兵器肉搏厮杀。“若夫(敌人)大众继至,牌枪不能敌,则分于火器之后,火炮火枪又次第开放。”这两种火枪都是火绳枪,欧洲人大约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已经淘汰了火绳枪,换装了燧发枪。燧发枪跟火绳枪相比,不用使用带有明火的火绳,所以对身边的战友相对安全,因此战列可以站得更为紧密。而且燧发枪的发射步骤也比火绳枪简单,所以射速更快。火绳枪一般一分钟能1~2发,而燧发枪能3~5发,火力密度和射速不可同日而语。在鸦片战争前的1839年,英国已经停止生产燧发枪,转而生产火帽击发枪。所谓火帽枪,是将燧发枪的燧石夹换成一个铁制击锤,并将一个钢制的小型瓶盖状容器(火帽),内装雷汞,套在加工有引火孔的台状突起上后,就可以通过击锤撞击来实现发火。火帽枪比燧发枪更进一步,发射步骤更简单,瞎火率也更低,甚至可以在雨天使用。当然在亚洲的英军殖民地部队,还以燧发枪为主,火帽击发枪有少量装备。不过火绳枪、燧发枪和火帽击发枪都还属于前装滑膛枪,所以只是量的差距,还没有质的变化。双方军队真正的差距在火炮和刺刀上。清军的火炮还停留在17世纪水准,而英军的火炮在历经18世纪和拿破仑战争的发展,已经非常凶悍。当时英军火炮利器是榴霰弹。榴霰弹结构似榴弹,原理似霰弹。它由英军中尉施拉普奈尔(Shrapnel)于1803年发明,并以发明者的名字命名。它既适于加农炮也适于榴弹炮,是此后一个世纪里炮兵最好的杀人武器。之前的霰弹的缺点是小弹丸扩散太快,导致有效射程太短。榴霰弹则将小弹丸装在近似榴弹的弹体内,同时装药,而装药的量仅够刚好破坏外层弹壳。发射后,弹体会朝敌方飞行一段距离,装药爆破释放出小弹丸,继续按原弹体的方向飞行,从而延后了扩散的时间,较为集中地打击目标。因此榴霰弹可以在1400码的距离上有效地对付几乎除了散兵线以外的所有战斗队形。这个距离,甚至是清军老式火炮射程的两倍以上。至于刺刀,让英军士兵既能担任射手,又能承担肉搏任务,而清军的火绳枪没有刺刀,所以射手和肉搏手是分开的。同等兵力下,清军的效率只有英军的一半。而且清军的素质更不可能跟英军同日而语。另外,真投入肉博时,反而是英军更为英勇,清军往往是在火枪对射阶段还能坚持,等到英军发动刺刀冲锋,清军就要逃跑了。比如按《英军在华作战末期记事——扬子江战役及南京条约》(The Closing Events of the Campaign in China: The Operations in the Yang-tze-kiang and Treaty of Nanking)记载,第二次定海之战中,“敌军(清军)首先向我军(英军)远射,孟加拉志愿军就去进击敌军的右翼,一直将他们压缩到山上,在距离我军刺刀二十码的地方敌军就开始溃退。”你看,连正牌英军都不是,只是孟加拉殖民部队的刺刀冲锋,就把清军打垮了。因此鸦片战争绝对是一场有代差的战争,双方的差距看看伤亡比就知道了。1841年1月7日,沙角、大角之战,清军伤亡744人(死282人),英军伤38人;1841年2月25日-2月26日,虎门上横档之战,清军伤亡约1000人(死约700人),英军伤6人;1841年2月27日,乌涌之战,清军死亡466人(伤未计),英军伤8人;1841年8月26日-8月27日,厦门之战,清军伤亡110人(死73人),英军伤亡17人(死1人);1841年9月26日-10月1日,定海之战,清军伤亡约300人(大部分死亡),英军伤亡29人(死2人);1841年10月10日,镇海之战,清军伤亡约300人(大部分死亡),英军伤亡19人(死3人);1841年10月13日,宁波失守,守军溃逃,双方均无伤亡;1842年3月10日-3月15日,浙东反击战,清军伤亡740人(死540人),英军伤亡25人(死3人);1842年5月18日,乍浦之战,清军死亡286人(伤未计),英军伤亡64人(死9人);1842年6月16日,吴淞之战,清军死亡88人(伤未计),英军伤亡27人(死2人);1842年7月21日,镇江之战,清军伤亡503人(死239人),英军伤亡169人(死39人)。以上战斗,清军伤亡人数共计约4600人(约死3300人),英军伤亡人数共计401人(死59人)。

回复
  • 绳华晖用户

    虽然鸦片战争时,清军的武器比较落后,但怎么可能是“大刀对火枪”程度?

    当时的清军是一支冷热兵器混用的军队,清军的火枪装备比例在50%至60%,剩余士兵装备刀矛弓箭和藤牌等冷兵器。而且当时的清军其实非常依赖火器作战。

    转白级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算明来源于术芝压士回答

    当时清军的火枪主要是单兵使用的鸟枪和需要两个人使用、作为支援火力的抬枪。

    以生之制性只七场群技率。

    临敌时,在远距离上,清军以火炮轰击,稍近,抬枪开火,再近,则以鸟枪击敌。三击不中,火器左右旋于后,继之以冷兵器肉搏厮杀。“若夫(敌人)大众继至,牌枪不能敌,则分于火器之后,火炮火枪又次第开放。”

    学电如看质无见计东,况许候层局。

    这两种火枪都是火绳枪,欧洲人大约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已经淘汰了火绳枪,换装了燧发枪。燧发枪跟火绳枪相比,不用使用带有明火的火绳,所以对身边的战友相对安全,因此战列可以站得更为紧密。而且燧发枪的发射步骤也比火绳枪简单,所以射速更快。火绳枪一般一分钟能1~2发,而燧发枪能3~5发,火力密度和射速不可同日而语。

    在鸦片战争前的1839年,英国已经停止生产燧发枪,转而生产火帽击发枪。所谓火帽枪,是将燧发枪的燧石夹换成一个铁制击锤,并将一个钢制的小型瓶盖状容器(火帽),内装雷汞,套在加工有引火孔的台状突起上后,就可以通过击锤撞击来实现发火。火帽枪比燧发枪更进一步,发射步骤更简单,瞎火率也更低,甚至可以在雨天使用。

    当然在亚洲的英军殖民地部队,还以燧发枪为主,火帽击发枪有少量装备。不过火绳枪、燧发枪和火帽击发枪都还属于前装滑膛枪,所以只是量的差距,还没有质的变化。双方军队真正的差距在火炮和刺刀上。

    清军的火炮还停留在17世纪水准,而英军的火炮在历经18世纪和拿破仑战争的发展,已经非常凶悍。当时英军火炮利器是榴霰弹。

    榴霰弹结构似榴弹,原理似霰弹。它由英军中尉施拉普奈尔(Shrapnel)于1803年发明,并以发明者的名字命名。它既适于加农炮也适于榴弹炮,是此后一个世纪里炮兵最好的杀人武器。之前的霰弹的缺点是小弹丸扩散太快,导致有效射程太短。榴霰弹则将小弹丸装在近似榴弹的弹体内,同时装药,而装药的量仅够刚好破坏外层弹壳。发射后,弹体会朝敌方飞行一段距离,装药爆破释放出小弹丸,继续按原弹体的方向飞行,从而延后了扩散的时间,较为集中地打击目标。因此榴霰弹可以在1400码的距离上有效地对付几乎除了散兵线以外的所有战斗队形。

    这个距离,甚至是清军老式火炮射程的两倍以上。

    至于刺刀,让英军士兵既能担任射手,又能承担肉搏任务,而清军的火绳枪没有刺刀,所以射手和肉搏手是分开的。同等兵力下,清军的效率只有英军的一半。而且清军的素质更不可能跟英军同日而语。

    另外,真投入肉博时,反而是英军更为英勇,清军往往是在火枪对射阶段还能坚持,等到英军发动刺刀冲锋,清军就要逃跑了。

    比如按《英军在华作战末期记事——扬子江战役及南京条约》(The Closing Events of the Campaign in China: The Operations in the Yang-tze-kiang and Treaty of Nanking)记载,第二次定海之战中,“敌军(清军)首先向我军(英军)远射,孟加拉志愿军就去进击敌军的右翼,一直将他们压缩到山上,在距离我军刺刀二十码的地方敌军就开始溃退。”

    你看,连正牌英军都不是,只是孟加拉殖民部队的刺刀冲锋,就把清军打垮了。

    因此鸦片战争绝对是一场有代差的战争,双方的差距看看伤亡比就知道了。

    1841年1月7日,沙角、大角之战,清军伤亡744人(死282人),英军伤38人;

    1841年2月25日-2月26日,虎门上横档之战,清军伤亡约1000人(死约700人),英军伤6人;

    1841年2月27日,乌涌之战,清军死亡466人(伤未计),英军伤8人;

    1841年8月26日-8月27日,厦门之战,清军伤亡110人(死73人),英军伤亡17人(死1人);

    1841年9月26日-10月1日,定海之战,清军伤亡约300人(大部分死亡),英军伤亡29人(死2人);

    1841年10月10日,镇海之战,清军伤亡约300人(大部分死亡),英军伤亡19人(死3人);

    1841年10月13日,宁波失守,守军溃逃,双方均无伤亡;

    1842年3月10日-3月15日,浙东反击战,清军伤亡740人(死540人),英军伤亡25人(死3人);

    1842年5月18日,乍浦之战,清军死亡286人(伤未计),英军伤亡64人(死9人);

    1842年6月16日,吴淞之战,清军死亡88人(伤未计),英军伤亡27人(死2人);

    1842年7月21日,镇江之战,清军伤亡503人(死239人),英军伤亡169人(死39人)。

    以上战斗,清军伤亡人数共计约4600人(约死3300人),英军伤亡人数共计401人(死59人)。

    2024-04-30
    1楼
    回复
  • 舒雅优用户

    这当然是个谬误,其实就是为了给政府的腐败落后找借口而已。

    虽然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和英军有军火上的代购,但平均下来,这个代沟也不过才是100年而已。在无烟火药枪械发明以前,重型火绳枪和线列战术专用的燧发枪比,从射程到杀伤力到精准度相差并不大。在差距上,重型火绳枪和燧发枪的区别是密集火力方面没有火绳占空的燧发枪火力墙要更大,而且英军有套筒刺刀,因此同等兵力下,英国的白刃战士兵要多于清军。

    火炮方面,中英之间在自产火炮上虽然相差了100年,但是火炮原理没有变化,而且鸦片战争前夕清军新铸的5000-8000斤大炮射程并不输于英舰火炮的射程,缺陷也是火力密度不够。另外广东福建还在从澳门进口葡萄牙人的新式火炮,只是因为大清没有进行工业革命,故而无法仿制。

    芝士回认答,通内版口权必究,未经许可,不得转离载

    事实上在雍正十年的军事改革之后,清军的火枪装备率就已经高达了70%以上,这个比率在乾隆年间持续上升。所谓“满洲以骑射为本”不过是叫八旗军别忘了训练近战格斗,因为当时的清军已经过分依赖火枪,已经出现了和明末明军一样的局面——重视火器、不善近战。

    而且当时清军装备的西亚火绳枪赞巴拉克火绳枪火力方面并不输给英国的印度型“棕贝丝”步枪。当然,清军的火枪方阵是不及英军的火力密度大,因此在对射中会败下阵来。不过清军在战场上真正输得原因却是不善近战,根据英军的描述,清军在火枪对射时可以顽强的对抗,但是当英军上刺刀挺进时,大部分清军却落荒而逃,这是非常有讽刺意义的。因为同时期的印第安人,虽然装备不及英军,却是敢于近战的勇士,而清军却表现的如此“懦弱”。

    所以说,清军武器虽然落后,但是没有那么夸张。真正落后的,是整个腐朽的军事体制。

    2024-04-30
    2楼
    回复
  • 江怡欣用户

    再落后,也不至于全部都是冷兵器对热兵器。当时御林军也有火枪营,有火炮,海军也有战舰。闭关锁国导致的思想腐化,见到洋毛子就像见到天神,从心里就跪了。输不是输在装备,输在人。满清政府跪了,全国也就跪了。

    2024-04-30
    3楼
    回复
  • 王键镕用户

    枪支对比

    一、英军的枪支情况。英军当时有两种世界上很先进的两种军用枪:一是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于1800年研制,射程200米,每分钟射2—3发。二是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于1838年研制,射程300米,每分钟射3—4发。

    二、清军的枪支情况。清军使用的鸟枪,其原型是1548年的葡萄牙火绳枪,射程100米,每分钟射1—2发。同时,由于清军军费的限制,很多清军士兵没有配备枪支,仍有部分使用刀矛弓箭等冷兵器。

    如果以射速、射程参数对照,大致可以推论:2支鸟枪不敌1支伯克式枪;1支布伦士枪可顶5支鸟枪,如果考虑射击精度,其差距恐怕还得加倍。由此可以说:清军使用的是自制的老式“洋枪洋炮”以及部分老祖宗留下的冷兵器。即便是枪支,也比英军整整落后两百余年。

    转证载或叫者然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于芝院此士回答

    火炮对比

    清军的火炮,从样式上,主要是仿造西方17世纪的加农炮,由于18世纪,西方火炮没有较大变化,因此双方火炮原理大体相同,差别在于制造工艺引起的质量问题上,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铁质差。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冶炼技术改观,铁质大为提高,火炮的原材料好。而清朝的冶炼技术十分落后,铁杂质多,造出的火炮粗糙,不仅威力差,放炮时还易炸裂,伤及自己。

    2、铸炮工艺落后。英国采取铁模具工艺,使用镗床对炮膛进行切削加工,内镗铮亮。清朝采取的还是泥模具工艺,未对内镗进行加工,炮弹射出后,弹道紊乱,射击精度低。

    3、炮架及瞄准器具不完善。清军许多火炮没有炮架,炮是固定的,限制了射击范围。设置了的炮架的,也是劣质木料制成,炮震即散,难以使用,这方面与英国相比差距巨大。

    4、炮弹种类少。英军有实心弹、散弹、爆破弹等,清军只有实心弹一种,且弹体粗糙、弹口径小,另外制造炮弹的火药也远不如英国,炮弹的杀伤力不强。

    结论:尽管双方火炮样式大体相同,但因质量的差距,清军火炮具有射程近、射速慢、射击范围小、射击精度差、射中后炮弹威力弱等缺陷,这些缺陷,哪一项不是致命伤?

    有立强器志极美类界究持音断院调。

    舰船对比

    英国方面。英国海军为世界之最,拥有各类舰船400多艘,其舰船有以下特点:一是体量大,抗风抗波涛能力强;二是船体下部为双层,抗沉溺性好,且用金属材料包裹,能防蛀防火。三是船上风帆多,可应对各种风向;四是安装火炮多,从10至120门不等。此外,还装备了蒸汽机轮船,其装备在中国海域内可以肆意横行。

    清朝方面。时称水师,共两支,一是福建水师,二是广东水师。清军水师舰船有百艘之多,但船体小、安装火炮少、船速慢。

    结论:中英水师实力悬殊太大,使得清军在鸦片战争中根本不敢以水师出海迎战英国军舰,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

    综合枪支、火炮、舰船三个方面的对比,清军的武器装备的确比英国差太多,虽然不能说是“大刀队火枪",但基本上也差不多可以这样形容。

    参考资料:《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在研究》《英国水师考》《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两军的武器和作战效能》《中国火器史》

    2024-04-30
    4楼
    回复
  • 逮嘉运用户

    清政府没有发动群众,需知高手在民间,传统武术是杀人技……多少武林豪杰、爱国大侠都等待着朝廷的一声令下,结果……就没有结果了……

    2024-04-30
    5楼
    回复
  • 夏可航用户

    一提起鸦片战争中清朝的军事,人们脑海里想到的总是大刀弓箭对阵火枪火炮,“勇猛”的清军战士拿着各种冷兵器向敌人发动冲锋,却被敌人用先进的火枪一排排的打倒。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清军装备火枪率达半数!

    在鸦片战争中作战的清军确实有一部分装备了刀枪弓箭等传统的冷兵器,但鲜为人知的是,装备了鸟枪等火器的清军却也占参战部队的一半以上。明朝曾在与倭寇和葡萄牙的作战中引进了“弗朗机”、“红夷大炮”等西式武器,清军入关后对此进行了继承,所装备的鸟枪类火器达六十种之多。因此,半数以上的清军是装备了本土仿造的“洋枪”的, 所以后人对清军完全以刀枪弓箭来对阵英军的认识是错误的。但就形制样式而言这种老式的武器与英军相比整整落后了200余年。

    未经便芝士容些回答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界为侵每权

    虽同样是“洋枪”,清军手中的鸟枪确实不如英军先进。清军大量装备的鸟枪名为兵丁鸟枪,铁质,长约两米,射程仅有百米,每分钟可发射一到两次。而英军则分别装备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和布伦士威克式前发滑膛击发枪,这两种枪的射程则可达两百米和三百米,并且枪身较短,射速分别为每分钟两到三发和每分钟三到四发。

    现两平关几决取据真华持音商习选。

    清军火炮多但都废

    清军多为海防用炮,移动不便,死角多,在防御英军进攻时很难奏效。而且清军大炮一尊轻则500来斤重则7000斤,很显而易见,这种火炮就是明末清初的红衣大炮原型。清军火炮,炮形大,炮口小,这也意味着口径小,不能发射大的炮弹给敌人以打击。

    并且清军的火炮发射几乎全凭士兵的经验,几乎没有用来调整夹角与调整位置的瞄具与炮架;同时清朝承平日久,清军的火炮多无人管理,长年累月的雨淋日晒使得很多火炮难以使用,鸦片战争期间使用的火炮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清初铸造,甚至还有一些是所谓的“前明遗物”。

    清军有这么多的好“装备"能打赢工业发达的英国才怪。。。

    2024-04-30
    6楼
    回复
  • 蔡荞安用户

    谢谢邀请。武器落后,更是“钢少气更少” 不敢肉搏,短兵相接能力退化。

    2024-04-30
    7楼
    回复
  • 梁堂泰用户

    很多电影,比如《火烧圆明园》之类,通常都表现清军骑着战马,挥舞着长矛,冲向英国人的阵地,在英军的步枪射击下一片片倒地。

    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虽然武器装备上有差距,但是差距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大。英军处于火器时代,而清军也大量使用火器,而且还是西洋火器。比如清军用的鸟枪,是根据葡萄牙火绳枪仿制的。清军使用的火炮,同样属于西方加农炮系列。

    虽然中国人总说英国是"船坚炮利",但事实上双方的军舰其实都是木头制的帆船,都是靠风做动力,在今天看来很落后。火轮船虽然已经发明,但是用于军舰的技术还不成熟,因此在鸦片战争中基本没有应用。

    转外载或者引用本文日内容请注明来边内源于步芝士回答

    那么为什么中国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中英双方武器的差距关键在于质量。也就是说,虽然大致属于同一类型,但是清军的武器质量太差。

    中国军队用的枪是明代晚期的技术,明代晚期中国就从欧洲引进了大量的西式武器。满族军队早在与明军作战时,就从明军手中缴获了大量西式武器,后来又大量地进行仿制,仿制的原型可追溯至1548 年(明嘉靖二十七年)的葡萄牙火绳枪。

    也十制看但山手运认,太。

    但问题是,清代并没有对武器进行持续研发和改进,一把鸟枪通常用个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茅海建说他见到的材料中,竟有使用166年尚未更换者。大炮也是这样,清军使用的火炮虽然是仿照西方17世纪至18世纪初的加农炮系列,但从来不进行更新换代。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炮台上有的大炮是明朝制的。

    换句话说,从明代末期到清代末期,二百多年间,中国军事工业没有任何进步,甚至还有退步。

    比如明末清初,中国就引进了"开花炮弹"(一种爆破弹)的技术,攻城的时候非常有威力。然而到了清代末年,中国人忘记自己曾经掌握了这□技术,在鸦片战争中看到英国使用这种炮弹很厉害,战争之后费了很大力气进行了 "二次引进"。但是到了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征西的时候,在陕西发现了明朝末年的"开花炮弹",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武器早就有了。

    就子行电里通指战六转速每节界值存满。

    和中国相比,欧洲军事技术从明末到清末一直在持续进步,到了清末,中国的武器与西洋武器的质量出现了巨大差距。与英军的步枪相比,清军的鸟枪射速慢、射程近,一支英式步枪的战斗力可以顶十支中国鸟枪。

    中英双方的大炮也是这样,虽然原理相同,但是工业革命让英国的冶炼技术大大提高,英国的大炮铁质好,炮筒里面用车床进行了加工,非常光滑。而中国大炮铁质很差,很容易炸裂,常把炮手炸死,而且铸件毛糙,炮筒里面是不光滑的,所以炮弹射出来后,弹道是乱的,精度很差。所以我们看整个战争中,清朝军队打了无数发炮弹,但是没能击沉一艘英军的军舰。

    中国和英国的武器在明末大致处于同一水平,到了清末却有了这么大的差距,这就很直观地体现出中世纪以后,欧洲历史是加速度的发展,而中国在很多方面是停滞甚至倒退的。

    鸦片战争中国不只输在军事上,其实是整体性全方位的失败,绝不止于军事。

    2024-04-30
    8楼
    回复
  • 旅慧丽用户

    不是这样,。清政府腐败所致。内部派系斗争,有洋枪洋炮。炮弹你不是火药而是沙子。这不输。

    2024-04-30
    9楼
    回复
  • 黄贞静用户

    那是宣传的。清兵的武器差不到那去。当时江南制造局所造枪械。都是按进口图纸所造。主要还是心态。

    2024-04-30
    10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