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武将出身,黄桥兵变黄袍加身九五之尊,为何制定国策抑武扬文?

宋太祖赵匡胤武将出身,黄桥兵变黄袍加身九五之尊,为何制定国策抑武扬文?
赵匡胤所处的时代比较特殊,而且,他本人就是抓住了特殊的历史条件,建立了大宋王朝的。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赵匡胤褫夺武将兵权,并制定抑武扬文的国策,是有其很深的历史原因的。首先,唐代的藩镇制度导致了“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之祸一直蔓延到五代十国。唐朝开国之初,实行外轻内重的军事策略,保证有足够的兵力拱卫政权。当时实行的府兵制,共置634个折冲府,其中,有261个位于保卫京师长安的关中。到了唐玄宗时期,具体说是开元十年(公元722年)时,设置节度使,节度使可率兵镇守边境。为抵御外藩入侵,节度使逐渐扩大军力。到了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6年,唐玄宗年号),边镇兵力达到50万,而为中央集团所控制的兵力大约不满10万,藩镇军力已凌驾中央之上。其中,安禄山一人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实力强大。史思明起初跟随安禄山讨伐契丹,安禄山反叛后,被任命为范阳节度使,拥兵8万。军权在握,日久必生异心。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这场令奏响大唐帝国安魂曲的叛乱,完全是由于唐王朝国防策略的严重错误所导致,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新唐书》)”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终致叛乱。史家认为,安史之乱不仅成为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重大历史节点,也是中华民族由开放而转入保守的历史拐点。第二,五代十国有枪就是草头王,赵匡胤亲历乱世痛定思痛。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后,唐朝日渐衰微,不到100年,唐末农民战争爆发。自公元859年以来,爆发了多次起义,其中以王仙之、黄巢起义规模最为浩大,历时九年,转战十余省,彻底瓦解了唐王朝的军事力量。唐中和二年(公元882年),黄巢手下大将朱温降唐,沙陀王李克用驰兵援唐,唐王朝得以强劲反击,黄巢起义失败。此后,朱温帮助唐朝东征西讨,屡立战功。但同时也让朱温迅速壮大了实力,并迅速控制了大唐朝政。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四月,朱温接受唐哀帝禅位,正式即皇帝位,改元开平,国号大梁,史称“后梁”。升汴州为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建为东都,而以唐东都洛阳为西都。朱温篡唐后,曾被其击败的李克用仍然沿用唐天佑年号,以复兴唐朝为名与后梁争雄。公元908年,李克用病死,公元923年,其子李存勖建立后唐,并灭掉后梁。公元936年,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在后唐的猛攻之下,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灭掉后唐,于太原登基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后晋维持了两代帝王,到了公元947年,因为石敬瑭侄子后晋末帝石重贵不屈于契丹而遭灭亡。公元948年,河东节度使北平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后汉邺都留守、枢密使郭威于公元950年在邺都发动兵变,攻破开封灭掉后汉,建立大周政权,史称“后周”。郭威死后,其义子柴荣继位,大周在郭威一系列的改制后,变得很强大,大有吞并域内之势。但是,柴荣英年早逝,掌管殿前禁军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重兵在握,于公元960年大年初三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取代了后周,建立赵宋政权。赵匡胤立国后,迅速灭掉与五代并存的十国,统一中国大部分疆域,建立了中央集权。经历战乱的赵匡胤深知,两百多年来的战乱以及朝代更迭,主要原因是兵权旁落,拥兵自重的藩镇大将是政权最大的隐患。有一次,赵匡胤问赵普,自唐末以来换了二十八个君主,这是为什么呢?赵普答道,就在于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于是,公元963年(北宋乾德三年)赵匡胤召集大臣赴宴,酒席之间解除了大将的兵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解除大将的兵权后,制定了重文轻武的治国之策,也是为了防止镇守边境的大将,以及军事长官的权力过大、地位过高而重新掌握兵权。从而防止国防实力旁落,避免唐末以来战乱不止、政权更迭、国家动荡不堪的历史重演。凡事有一利则必有一弊。赵匡胤重文轻武,但当时的大宋并未完成国家统一,北方的契丹依旧盘踞燕云十六州,时刻威胁大宋政权。到了宋神宗时期,无奈与契丹签订澶渊之盟,令北宋王朝无地自容。而后,金国崛起,西夏虎视,宋王朝在外藩的威胁下曾一度改革军事制度,重建强大的国防。大约在宋仁宗时期,仅禁军的数量就达到了80万。另外,还有厢军、乡兵、番兵为辅,保境安民,一度与外藩形成抗衡相持之势。王安石变法后,北宋为节省开支,缩减军费,裁减军队。把军费开支最大的禁军削减,而扩大军费仅为禁军一半的厢军。并且,层层向地方摊派国防费用,以乡兵、番兵来维持地方防务。这种文人的见识大大误国,当金国大举进兵后,北宋国防实力不够,迅速被灭掉。当时,镇守西路防务的种师道前来驰援开封,但仅仅只有2万余兵力,根本无法与金兵形成抗衡之势。赵匡胤抑武扬文所带来的后果大概令他始料未及。南宋建立后,赵构重蹈祖宗覆辙,担心抗金大将拥兵自重而尾大不掉,便干起了杀戮抗金功臣的勾当。南宋王朝只得坐守半壁江山,坚持了150年后,便被蒙古灭掉。史家评论,崖山一战的惨败,是因为战略战术上重大失误所造成。这与北宋亡国时如出一辙,李纲等文人指挥作战,即便是忠勇可嘉,打仗毕竟不如武将。大宋灭亡,祸端早就酿成。

回复
  • 何博延用户

    赵匡胤所处的时代比较特殊,而且,他本人就是抓住了特殊的历史条件,建立了大宋王朝的。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赵匡胤褫夺武将兵权,并制定抑武扬文的国策,是有其很深的历史原因的。

    首先,唐代的藩镇制度导致了“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之祸一直蔓延到五代十国。唐朝开国之初,实行外轻内重的军事策略,保证有足够的兵力拱卫政权。当时实行的府兵制,共置634个折冲府,其中,有261个位于保卫京师长安的关中。到了唐玄宗时期,具体说是开元十年(公元722年)时,设置节度使,节度使可率兵镇守边境。为抵御外藩入侵,节度使逐渐扩大军力。到了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6年,唐玄宗年号),边镇兵力达到50万,而为中央集团所控制的兵力大约不满10万,藩镇军力已凌驾中央之上。其中,安禄山一人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实力强大。

    转载或者引用条复本文内产容请注明来直源于芝北士回答

    史思明起初跟随安禄山讨伐契丹,安禄山反叛后,被任命为范阳节度使,拥兵8万。

    军权在握,日久必生异心。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这场令奏响大唐帝国安魂曲的叛乱,完全是由于唐王朝国防策略的严重错误所导致,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新唐书》)”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终致叛乱。史家认为,安史之乱不仅成为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重大历史节点,也是中华民族由开放而转入保守的历史拐点。

    第二,五代十国有枪就是草头王,赵匡胤亲历乱世痛定思痛。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后,唐朝日渐衰微,不到100年,唐末农民战争爆发。自公元859年以来,爆发了多次起义,其中以王仙之、黄巢起义规模最为浩大,历时九年,转战十余省,彻底瓦解了唐王朝的军事力量。

    唐中和二年(公元882年),黄巢手下大将朱温降唐,沙陀王李克用驰兵援唐,唐王朝得以强劲反击,黄巢起义失败。此后,朱温帮助唐朝东征西讨,屡立战功。但同时也让朱温迅速壮大了实力,并迅速控制了大唐朝政。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四月,朱温接受唐哀帝禅位,正式即皇帝位,改元开平,国号大梁,史称“后梁”。升汴州为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建为东都,而以唐东都洛阳为西都。

    我多自看解处斗叫且验,克划。

    朱温篡唐后,曾被其击败的李克用仍然沿用唐天佑年号,以复兴唐朝为名与后梁争雄。公元908年,李克用病死,公元923年,其子李存勖建立后唐,并灭掉后梁。公元936年,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在后唐的猛攻之下,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灭掉后唐,于太原登基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

    们后部两开南保北东极八整历精存。

    后晋维持了两代帝王,到了公元947年,因为石敬瑭侄子后晋末帝石重贵不屈于契丹而遭灭亡。公元948年,河东节度使北平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

    后汉邺都留守、枢密使郭威于公元950年在邺都发动兵变,攻破开封灭掉后汉,建立大周政权,史称“后周”。郭威死后,其义子柴荣继位,大周在郭威一系列的改制后,变得很强大,大有吞并域内之势。但是,柴荣英年早逝,掌管殿前禁军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重兵在握,于公元960年大年初三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取代了后周,建立赵宋政权。赵匡胤立国后,迅速灭掉与五代并存的十国,统一中国大部分疆域,建立了中央集权。

    经历战乱的赵匡胤深知,两百多年来的战乱以及朝代更迭,主要原因是兵权旁落,拥兵自重的藩镇大将是政权最大的隐患。有一次,赵匡胤问赵普,自唐末以来换了二十八个君主,这是为什么呢?赵普答道,就在于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于是,公元963年(北宋乾德三年)赵匡胤召集大臣赴宴,酒席之间解除了大将的兵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解除大将的兵权后,制定了重文轻武的治国之策,也是为了防止镇守边境的大将,以及军事长官的权力过大、地位过高而重新掌握兵权。从而防止国防实力旁落,避免唐末以来战乱不止、政权更迭、国家动荡不堪的历史重演。

    凡事有一利则必有一弊。赵匡胤重文轻武,但当时的大宋并未完成国家统一,北方的契丹依旧盘踞燕云十六州,时刻威胁大宋政权。到了宋神宗时期,无奈与契丹签订澶渊之盟,令北宋王朝无地自容。而后,金国崛起,西夏虎视,宋王朝在外藩的威胁下曾一度改革军事制度,重建强大的国防。大约在宋仁宗时期,仅禁军的数量就达到了80万。另外,还有厢军、乡兵、番兵为辅,保境安民,一度与外藩形成抗衡相持之势。

    王安石变法后,北宋为节省开支,缩减军费,裁减军队。把军费开支最大的禁军削减,而扩大军费仅为禁军一半的厢军。并且,层层向地方摊派国防费用,以乡兵、番兵来维持地方防务。这种文人的见识大大误国,当金国大举进兵后,北宋国防实力不够,迅速被灭掉。当时,镇守西路防务的种师道前来驰援开封,但仅仅只有2万余兵力,根本无法与金兵形成抗衡之势。

    赵匡胤抑武扬文所带来的后果大概令他始料未及。南宋建立后,赵构重蹈祖宗覆辙,担心抗金大将拥兵自重而尾大不掉,便干起了杀戮抗金功臣的勾当。南宋王朝只得坐守半壁江山,坚持了150年后,便被蒙古灭掉。史家评论,崖山一战的惨败,是因为战略战术上重大失误所造成。这与北宋亡国时如出一辙,李纲等文人指挥作战,即便是忠勇可嘉,打仗毕竟不如武将。大宋灭亡,祸端早就酿成。

    2024-03-29
    1楼
    回复
  • 无视用户

    原因很简单,因为赵匡胤就是军人起家,无论是陈桥兵变还是杯酒释兵权,都离不开军权的支撑。他自然会害怕别人复制他的模式,所以才会重文抑武。

    但这样的策略,也为宋朝羸弱奠定基础。

    当然宋朝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在民生上可圈可点。现在很多人都在研究宋朝,会发现宋朝时期的国民经济已经非常的发达,只可惜他们没花力气在国防上,而是用来享乐。

    版上权归芝士管回答网事站或区原作外者所有

    稍微假设一下,若是在宋朝时期,中国便能进行工业革命,那么中国的历史进程应该会很不一样。

    可惜…¯\_(ツ)_/¯

    力前农色北海,阶万达话。

    2024-03-29
    2楼
    回复
  • 林子航用户

    谢谢邀请啊!

    正是因为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通过陈桥兵变,才黄袍加身,成为九五之尊,所以才要制定国策、抑武扬文,以免后人有样学样,重蹈覆辙!这个毕竟是五代以来的传统,“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芝士回义答,版权必极万究,未经许可,不得所转西载

    但实际上,赵匡胤实行的政策不能简单的说是抑武扬文或重文轻武。

    国主说向系总运,思场况温选写候。

    首先要说明的是,北宋对武将的防范,确实很严密,这是事实。但同时,北宋时代各地将门开始崛起,甚至获得了与皇室联姻的机会。所以,宋代在防范武将的很多细节问题上还是值得讨论的。基本上,宋廷对于作战指挥官的战场决策权,一直都表示极大程度的尊重的。宋代防范武将,主要防范的是他们染指调动军队的权力。

    用过民着它反队百什采,劳除选置。

    调动多少兵力和哪些部队,由谁来带上战场,指挥作战,这是以文官为主的枢密院(早期以军人为主)所决定的事情。但军队组织好以后,如何带上战场,如何执行指令,采用什么方式来完成既定意图,作战指挥官有很大的自主权。当然这在表面上,确实是文官节制武人,但只要运转正常,这种模式并不会对军事行动造成不良影响。

    另外,宋代压制的其实是藩镇的势力。

    比如建隆二年(961年)二月,宋廷派“常参官”主持地方税收,禁止藩镇插手干预。乾德三年(965年)三月,遣京师“朝官、廷臣”监临“所在场院”。诸道置转运使、通判等,“市征、地课、盐曲之类,通判官、兵马都监、县令并亲临之”。自此藩镇的两税、关市、榷盐、榷酒等赋税收入,完全由朝廷所控制。

    而且,乾德二年,“始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次年三月,再次申令,诸州除“度支经费外,凡军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即宋廷规定地方的税收,除少数行政开支外,全部输运京师。

    此外,宋朝统治者还禁止藩镇军队经商。宋太祖“诏群臣乘传出入,不得赍货邀利,及令人诸处回图,与民争利”。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正月,宋廷再次规定:“有不如诏者,州县长吏以名奏闻。”

    所以公平的说,宋朝所实行的那些看似压制武人的做法,确实有防止别人篡位的想法,但也有抑制军阀割据,停止乱世的想法在内。

    2024-03-29
    3楼
    回复
  • 袁乐心用户

    因为赵匡胤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华大地分裂成若干过国家,经受长期战乱,这些当时国家皇帝换得频繁很不稳定,形成武装割据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就掌握武装军事力量的将军野心膨长在一定的时候或割据或凭军借其军事力量篡位,这种情况反复重演,战乱不断百姓生存艰难。赵匡胤所在后周也有大将郭威建立,郭威死因无子传位给养子柴荣,柴荣英年早逝赵匡胤皇袍加身当上皇帝改国号大宋。赵匡胤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的皇帝,他总结了国家长期战乱分裂原因都是军队拥兵自重造成,他也是这样上来的,要结束战乱实现国家统一,就必须限制武将,治理好国家必须靠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文官没撑握武装也造不了反,所以赵匡胤通过杯酒失兵成功权解除掌握军权的将军的军权,由朝庭直接撑控军权,赵匡胤制定了抑武扬文的国策结束战乱实现国家统一,可惜赵匡胤英年早逝,否则宋朝的情况还要更好些,赵的这个国策一直对后面的朝代都产生直接影响,并证明是正确的。

    2024-03-29
    4楼
    回复
  • 吴坤楠用户

    防止有人如法炮制!

    2024-03-29
    5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