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的战术体系中,最为著名的是马其顿方阵。其实马其顿方阵只是一种重步兵方阵,在当时的西方来说也是最好的重步兵方阵,但是并不是亚历山大能够取胜的唯一法宝,只是他战术的一部分,说白了亚历山大是一种步骑结合的战术,在整个冷兵器时代,善于使用骑兵的将领基本都是军事大家,当时西方的亚历山大、汉尼拔、大西庇阿、凯撒其实都是使用骑兵的高手,东方有卫青和霍去病。亚历山大的战术体系亚历山大是第一个完善地使用步骑结合战术的西方军事家,他的马其顿方阵来说是当时最好的重步兵方阵,其特点是攻防能力非常强,缺点也很明显,就是移动速度太慢,并且侧翼需要有保护,否则容易被对方从侧翼包抄。▲伊苏斯会战示意图比如在著名的伊苏斯会战中,亚历山大有3.6万名士兵,对战15万名波斯大军从人数上来说处于绝对的劣势。亚历山大的战术在于马其顿重步兵方阵为主的重步兵在正面抗住对方的正面进攻,骑兵在侧翼发动进攻,直扑对方的指挥中心(波斯国王大流士),在击垮对方指挥中心后,波斯军全军崩溃,从而获得战役胜利。但亚历山大的战术不是很完善,马其顿方阵基本在正面是硬顶对方的进攻,在好几次会战中马其顿方阵在面对对方正面压倒性的兵力优势的时候也险些崩溃。幸好在马其顿方阵崩溃前亚历山大的骑兵部队冲垮了对方的阵型,否则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在亚历山大之后,他的战术体系逐渐成为了当时西方的主流战术,后来历代军事家对这个战术体系进行了改进。亚历山大战术的精髓就在于正面步兵顶住对方进攻,骑兵侧翼攻击,所以需要有精锐的重步兵和骑兵,这个战术体系才能发挥效应。汉尼拔的战术版本汉尼拔其实是亚历山大的弟子,尽管亚历山大没教过他,但汉尼拔是学会了。在汉尼拔的战术体系中,步兵不再在正面硬顶对方的进攻,而是在对方进攻过于猛烈的时候边打边撤,缓冲对方的冲击力,同时不断地向对方的侧翼移动。骑兵在侧翼发动进攻,迂回到对方的背后,从而将对方全部包围,力图全歼敌军。典型的就是坎尼战役,汉尼拔最前面是半月形的步兵方阵,由高卢步兵组成,在高卢步兵的后面是精锐的西班牙步兵,两边是骑兵部队,当罗马军团重步兵正面进攻的时候,高卢步兵抵挡不住便往后后撤,在后撤的同时往两翼扩展,将中间留给精锐的西班牙步兵,西班牙步兵抵挡住了罗马军团的正面进攻,此时侧翼的骑兵也迂回到了对方背后,从而包围了整个罗马军团,几乎全歼了庞大的罗马军团,取得了坎尼战役的胜利。大西庇阿的战术布匿战争时期,罗马著名统帅大西庇阿其实是汉尼拔的弟子,虽然汉尼拔没教过大西庇阿,但是他的战术精髓西庇阿是学会了。▲扎马战役初期扎马战役是西庇阿与汉尼拔唯一的一次对决,这次对决双方实际上使用的是同一套战术,那就是步兵正面抗住对方,骑兵侧翼进攻。但是此战来说,汉尼拔手上只有1.5万名从意大利带回的亲兵战斗力强悍,其他的基本都是鱼腩部队。而西庇阿手上的重步兵都是征战多年的老兵,战斗力非常强悍,最为重要的是他当时得到了当时地中海世界最好的骑兵,努米底亚骑兵。所以此战其实开战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多少悬念。▲扎马战役后期西庇阿战术改进的地方在于他在进攻的时候中央的重步兵会尽量往对方的阵地斜插进去,也就是尽量增加罗马军团的灵魂,重步兵的攻击面,这是针对罗马军团特点制定出的战术。汉尼拔当时的骑兵部队质量也不好,结果被西庇阿的骑兵在侧翼突破,从而包围了汉尼拔的部队,此战汉尼拔败北。这就是当时西方的基本战术了,所以说马其顿方阵其实并没有很多人说的那么神奇,也不是一个万能的作战方阵,需要骑兵配合,如果只是单独使用的话,作用非常有限。在亚历山大之后希腊地区也有很多国家使用了这个方阵,但效果都不好,原因就在于真正能读懂亚历山大战术体系的人在当时非常少,有一个皮洛士读懂了,成为了当时地中海世界闻名的武将。在皮洛士之后汉尼拔读懂了,就成了罗马最大的噩梦。这也说明即便是西方人,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没几个人看懂亚历山大的战术。从亚历山大到汉尼拔时代,经历了100多年,也就出了3个人看懂了他的战术,皮洛士、汉尼拔和西庇阿,说明天才的战术还是需要天才才能理解吧。 回复 申秋旺用户 亚历山大的战术体系中,最为著名的是马其顿方阵。其实马其顿方阵只是一种重步兵方阵,在当时的西方来说也是最好的重步兵方阵,但是并不是亚历山大能够取胜的唯一法宝,只是他战术的一部分,说白了亚历山大是一种步骑结合的战术,在整个冷兵器时代,善于使用骑兵的将领基本都是军事大家,当时西方的亚历山大、汉尼拔、大西庇阿、凯撒其实都是使用骑兵的高手,东方有卫青和霍去病。亚历山大的战术体系亚历山大是第一个完善地使用步骑结合战术的西方军事家,他的马其顿方阵来说是当时最好的重步兵方阵,其特点是攻防能力非常强,缺点也很明显,就是移动速度太慢,并且侧翼需要有保护,否则容易被对方从侧翼包抄。芝士回答等,说从版影权立必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伊苏斯会战示意图比如在著名的伊苏斯会战中,亚历山大有3.6万名士兵,对战15万名波斯大军从人数上来说处于绝对的劣势。亚历山大的战术在于马其顿重步兵方阵为主的重步兵在正面抗住对方的正面进攻,骑兵在侧翼发动进攻,直扑对方的指挥中心(波斯国王大流士),在击垮对方指挥中心后,波斯军全军崩溃,从而获得战役胜利。但亚历山大的战术不是很完善,马其顿方阵基本在正面是硬顶对方的进攻,在好几次会战中马其顿方阵在面对对方正面压倒性的兵力优势的时候也险些崩溃。幸好在马其顿方阵崩溃前亚历山大的骑兵部队冲垮了对方的阵型,否则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我等高接器风走难青感院。在亚历山大之后,他的战术体系逐渐成为了当时西方的主流战术,后来历代军事家对这个战术体系进行了改进。亚历山大战术的精髓就在于正面步兵顶住对方进攻,骑兵侧翼攻击,所以需要有精锐的重步兵和骑兵,这个战术体系才能发挥效应。一以过日又道无立想员,文百济界太细。汉尼拔的战术版本汉尼拔其实是亚历山大的弟子,尽管亚历山大没教过他,但汉尼拔是学会了。在汉尼拔的战术体系中,步兵不再在正面硬顶对方的进攻,而是在对方进攻过于猛烈的时候边打边撤,缓冲对方的冲击力,同时不断地向对方的侧翼移动。骑兵在侧翼发动进攻,迂回到对方的背后,从而将对方全部包围,力图全歼敌军。典型的就是坎尼战役,汉尼拔最前面是半月形的步兵方阵,由高卢步兵组成,在高卢步兵的后面是精锐的西班牙步兵,两边是骑兵部队,当罗马军团重步兵正面进攻的时候,高卢步兵抵挡不住便往后后撤,在后撤的同时往两翼扩展,将中间留给精锐的西班牙步兵,西班牙步兵抵挡住了罗马军团的正面进攻,此时侧翼的骑兵也迂回到了对方背后,从而包围了整个罗马军团,几乎全歼了庞大的罗马军团,取得了坎尼战役的胜利。大西庇阿的战术布匿战争时期,罗马著名统帅大西庇阿其实是汉尼拔的弟子,虽然汉尼拔没教过大西庇阿,但是他的战术精髓西庇阿是学会了。▲扎马战役初期扎马战役是西庇阿与汉尼拔唯一的一次对决,这次对决双方实际上使用的是同一套战术,那就是步兵正面抗住对方,骑兵侧翼进攻。但是此战来说,汉尼拔手上只有1.5万名从意大利带回的亲兵战斗力强悍,其他的基本都是鱼腩部队。而西庇阿手上的重步兵都是征战多年的老兵,战斗力非常强悍,最为重要的是他当时得到了当时地中海世界最好的骑兵,努米底亚骑兵。所以此战其实开战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多少悬念。▲扎马战役后期西庇阿战术改进的地方在于他在进攻的时候中央的重步兵会尽量往对方的阵地斜插进去,也就是尽量增加罗马军团的灵魂,重步兵的攻击面,这是针对罗马军团特点制定出的战术。汉尼拔当时的骑兵部队质量也不好,结果被西庇阿的骑兵在侧翼突破,从而包围了汉尼拔的部队,此战汉尼拔败北。这就是当时西方的基本战术了,所以说马其顿方阵其实并没有很多人说的那么神奇,也不是一个万能的作战方阵,需要骑兵配合,如果只是单独使用的话,作用非常有限。在亚历山大之后希腊地区也有很多国家使用了这个方阵,但效果都不好,原因就在于真正能读懂亚历山大战术体系的人在当时非常少,有一个皮洛士读懂了,成为了当时地中海世界闻名的武将。在皮洛士之后汉尼拔读懂了,就成了罗马最大的噩梦。这也说明即便是西方人,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没几个人看懂亚历山大的战术。从亚历山大到汉尼拔时代,经历了100多年,也就出了3个人看懂了他的战术,皮洛士、汉尼拔和西庇阿,说明天才的战术还是需要天才才能理解吧。 2025-01-22 1楼 回复 (0) 贾闲静用户 要说战术表现,更早的米太亚德恐怕也是最早两翼迂回歼敌的将领之一,另外底比斯的伊帕密农达并不是底比斯国王,而只是执政官一类的角色,伊帕密农达这么比较没有意义,因为他除了是一个战术家,还是一个战略家,一个战术革新家,在我国的先轸们貌似还达不到这个高度。 萌骑的观点主要也就说明的理论水平上的差距,这个本来就不是西方的强项,所以没什么好说,问题是实际中呢?复杂的队形变换和设置就一定是好的吗?很多时候只是看起来很美,因为未必贯彻的下去。18世纪中后期普鲁士的队形操练就是欧洲一绝,复杂的以至于需要手册来比对?结果拿破仑一出来,貌似也就是被粉的命 亚历山大时期,方阵等重步兵实际上具备很强的活性,可以瞬间把方阵从16列改换为120列并且保持肃静,腓力二世和温泉关的斯巴达也可以达成后撤后的反身奇袭,这需要极高的小战术素养和纪律性。 其他的步兵比如阿哥瑞安,银盾这些精锐的中装甚至轻装的重步兵也是马其顿军队中常被忽略的一环 。未经芝便士回答除六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与达则将视为侵权 这一时期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作战早就是春秋时期的义战阶段了,啥也不说印度那些战车有些史料记载被亚历山大的迂回调动,最后全部陷在泥里动弹不得。印度这个阶段也是一个极度依赖战车的国家,战车战力水平并不低 高加梅拉之战中则是通过斜行,逼迫波斯战车兵被动冲击,结果没有步兵和其他兵种的跟进,导致这些冲击完全没有效果。 战术讲究的是力量的集中投入,战车适应性太低,很多战役无法根据情况投入,而且需要浪费大量后勤和资源,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可算做战力。虽然不是没讨论价值,但至少是打折的。战车上有长兵器而且站立状态容易发力,还有一个投射兵器可以说距离不能算近,当然不灵活的回合方式确实比较蛋疼。当然当时是无马蹬的时代,近距离作战的伙伴骑兵有多大的威力值得怀疑,在结阵而战的步兵面前就是金国那样完善的重骑兵也不是能随意冲击的,何况没有马蹬的时代骑兵的冲击力值得怀疑。的是就年变月式及,强海权达矿般历快。所以说他们的战术都是以骑兵为核心的,但是实际效果其实还是因人而异。 2025-01-22 2楼 回复 (0) 厌离.用户 亚历山大,汉尼拔,大西庇阿,他们的战术同出一源,只是大同小异而已。具体来说战争的输赢取决于战略上的眼光和战术上的灵活运用。就拿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世界的战术来说,用的是马其顿步兵方阵与多兵种合作的战术。他们几乎使用的是同样的战术,效果却全然不同,排除战场上瞬息万变不确定因素外,最主要的是看对手,对手的强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未经芝士小回内答允许不得传转载本文内容南,否则将再视为侵权好!闲话不聊了,就来聊聊他们都惯用的战术:马其顿步兵方阵与多兵种合作的战术如下图:面所那员资期任,花类响。如上图从阵型看(局部截图),就可以很直观地了解这种战术——是步骑兵协同和骑兵的穿插突击的战术。要会机全么结件,统放六改张近始。一,重视步骑兵协同,发挥骑兵的灵活突击作用,利用骑兵出击的灵活性,出其不意,攻击不备。二,马其顿步兵方阵虽然机动性较差,两翼也比较薄弱,不过,没关系,在作战中有轻骑兵的保护。三,两军正面交锋,马其顿步兵方阵装备和传统装备的步兵方阵作战时,占绝对优势,除了与之协同作战的骑兵外,马其顿方阵士兵手中的长予,要长出传统步兵方阵士兵手中长矛的一倍,甚至更长。四,马其顿步兵方阵是多种协同的战术,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可以灵活变换方阵队形。汉尼拔在坎尼会战时,就利用了马其顿步兵方阵的特点,和灵活协同作战的优点,适时调整了阵形,使用钳形战术,和双重包抄战术,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堪称古代军事史上经典战例。引申解释虽然说汉尼拔很牛B,却被大西庇阿打败,虽然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可这一次汉尼拔被彻底打趴下了。亚历山大大帝很幸运,碰到的对手都是平庸之辈,汉尼拔却碰上了大西庇阿,“既生瑜何生亮”,其实军事战术都不相上下,区别就在于战略格局,汉尼拔格局不如大西庇阿……之所以败了。其实大西庇阿的战术还是偷学汉尼拔的,只不过大西庇阿有更加明确的战略战术目标——“一战锁喉……烧了汉尼拔的后院,连根拔起了巴卡家族的根基。而汉尼拔重挫罗马后,没有抓住战机直取罗马,却深入腹地,虽然取得了大大小小多次战役的胜利,没有直插要害。最后导致失败。”好!就这样了……亚历山大,汉尼拔,大西庇阿,他们的战术体系实际上都是一样的,差别就是战略上,和实际运用上的差别。 2025-01-22 3楼 回复 (0) 李泽涵用户 战术层面: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加伙伴骑兵是砧板战术,超长枪方阵加轻步兵组成的正面几乎无解是砧板,伙伴骑兵是同时代最强的近战骑兵是菜刀。对战大流士的最终决战,就是方阵钢正门,伙伴骑兵寻机绕后斩首,一击毙命。大西匹阿战术师从对手兼前辈汉尼拔,都是弯月战术,中央薄弱两翼强,两翼包抄然后骑兵绕后。两人决战一度焦灼,最终因为提供骑兵的努米底亚王国倒向罗马,汉尼拔的骑兵不敌,以汉尼拔失败告终。转载或者术引用本文内容从请注划明来制源于芝士族回答战略层面:亚历山大和汉尼拔都是以弱搏强,所以采用的都是农村包围城市或者围魏救赵战略。也就是避开重兵把守的城市,专挑防守薄弱的贸易城市下手,不断勾引敌人出城野战,然后在野外各种下绊子歼灭对手。并分化瓦解敌人属国和盟友,使其四面楚歌。十三高体性此结取南花今越算验快。大西庇阿面临野战强悍但是兵力有限的汉尼拔采用跟随战术和釜底抽薪,一方面跟随汉尼拔不断收复汉尼拔刚刚攻陷的城市,又避免和汉尼拔主力决战,让汉尼拔变成掰苞米的狗熊。另一方面攻击汉尼拔在西班牙的根据地和迦太基本土断绝汉尼拔补给。在逐渐削弱汉尼拔力量之后,逼迫汉尼拔在不利情况下展开决战,最终取得胜利。经自都由次九先口六真织往住。 2025-01-22 4楼 回复 (0) 念煜天用户 他们没有什么战术体系,他们的成功与什么体系无关。汉尼拔无非是将罗马军队引入自己军队的中央,从两面合围,造成包围的心理恐慌而获胜。这个所谓的战略之父的战略基本是错的,他放弃后勤保障基地,完全没有配合,孤军进攻罗马,虽然取得了几个战术胜利,但由于战略错误,注定是要失败的,西方人把他的几个战术胜利吹成战略、战术大师,是很可笑的,那叫山中无老虎,遇上猪对手。西庇阿无非是避实击虚,避开汉尼拔的进攻,转而攻击虚弱的伽太基,迫使伽太基人招回汉尼拔,汉尼拔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被伽太基统治集团强逼与西庇阿决战,由于努米底亚人被罗马收买,汉尼拔在绝对劣势下失败,并不能体现什么西庇阿的战术水平,如果要比战略,他反而高于汉尼拔,至少他还知道避实击虚,知道在意大利半岛,罗马人已经被汉尼拔打怕了,只有去进攻虚弱的伽太基,才能让罗马人不害怕,致之死地而后生。亚历山大的战术就更简单了,没有强大的海军,他就从陆地上,一个个摧毁波斯人的港口,让海军无家可归。在陆地上,他的步兵与希腊步兵并没有什么不同,不过是矛更长,对弓箭的防护力更低,行动更缓慢,仅仅只是提高了攻击力,也不是他的创造,他只是继承这一战术,加上继承来的马其顿骑兵,这是马其顿军队本身不同与希腊军队缺少骑兵的特点,这支骑兵只是相对于希腊少的可怜的斥候骑兵强一点。在与波斯西徐亚骑兵交手时,所谓的马其顿骑兵根本不是对手,在高加米拉战役中,马其顿军右翼与西徐亚骑兵交过手的全部骑兵都失败了,那不是诱敌,进攻他们的不过是波斯军左翼三分之一不到的前锋部队中的一支西徐亚骑兵,只是遇到的仍是猪对手,波斯军不是败在战斗上,而是败在了猪一样的领导者,败在不团结的多民族军队组成的乌合之众上,大流士在两场他亲自指挥的关键性战役中,在前期战斗波斯军基本主力未动,且基本处于战斗获胜一方时,居然被马其顿重步兵行进的气势吓倒,临阵脱逃,导致全军崩溃,让亚历山大白白捡到胜利果实,成就了亚历山大的虚名,说亚历山大有什么高明的战术,不如说他足够勇敢,敢于率领他那支并无什么优势可言的军队去进攻由猪对手率领的强大军队,如果说他的优势是什么,那就是勇敢和大流士这头猪。我们在评价历史名将时,往往只看到他们取得的战绩,而忽视了他们的对手,忘记了他们的对手其实是头猪,杀猪当然容易。 2025-01-22 5楼 回复 (0)
亚历山大的战术体系中,最为著名的是马其顿方阵。其实马其顿方阵只是一种重步兵方阵,在当时的西方来说也是最好的重步兵方阵,但是并不是亚历山大能够取胜的唯一法宝,只是他战术的一部分,说白了亚历山大是一种步骑结合的战术,在整个冷兵器时代,善于使用骑兵的将领基本都是军事大家,当时西方的亚历山大、汉尼拔、大西庇阿、凯撒其实都是使用骑兵的高手,东方有卫青和霍去病。
亚历山大的战术体系亚历山大是第一个完善地使用步骑结合战术的西方军事家,他的马其顿方阵来说是当时最好的重步兵方阵,其特点是攻防能力非常强,缺点也很明显,就是移动速度太慢,并且侧翼需要有保护,否则容易被对方从侧翼包抄。
芝士回答等,说从版影权立必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伊苏斯会战示意图
比如在著名的伊苏斯会战中,亚历山大有3.6万名士兵,对战15万名波斯大军从人数上来说处于绝对的劣势。亚历山大的战术在于马其顿重步兵方阵为主的重步兵在正面抗住对方的正面进攻,骑兵在侧翼发动进攻,直扑对方的指挥中心(波斯国王大流士),在击垮对方指挥中心后,波斯军全军崩溃,从而获得战役胜利。
但亚历山大的战术不是很完善,马其顿方阵基本在正面是硬顶对方的进攻,在好几次会战中马其顿方阵在面对对方正面压倒性的兵力优势的时候也险些崩溃。幸好在马其顿方阵崩溃前亚历山大的骑兵部队冲垮了对方的阵型,否则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我等高接器风走难青感院。
在亚历山大之后,他的战术体系逐渐成为了当时西方的主流战术,后来历代军事家对这个战术体系进行了改进。
亚历山大战术的精髓就在于正面步兵顶住对方进攻,骑兵侧翼攻击,所以需要有精锐的重步兵和骑兵,这个战术体系才能发挥效应。
一以过日又道无立想员,文百济界太细。
汉尼拔的战术版本汉尼拔其实是亚历山大的弟子,尽管亚历山大没教过他,但汉尼拔是学会了。
在汉尼拔的战术体系中,步兵不再在正面硬顶对方的进攻,而是在对方进攻过于猛烈的时候边打边撤,缓冲对方的冲击力,同时不断地向对方的侧翼移动。骑兵在侧翼发动进攻,迂回到对方的背后,从而将对方全部包围,力图全歼敌军。
典型的就是坎尼战役,汉尼拔最前面是半月形的步兵方阵,由高卢步兵组成,在高卢步兵的后面是精锐的西班牙步兵,两边是骑兵部队,当罗马军团重步兵正面进攻的时候,高卢步兵抵挡不住便往后后撤,在后撤的同时往两翼扩展,将中间留给精锐的西班牙步兵,西班牙步兵抵挡住了罗马军团的正面进攻,此时侧翼的骑兵也迂回到了对方背后,从而包围了整个罗马军团,几乎全歼了庞大的罗马军团,取得了坎尼战役的胜利。
大西庇阿的战术
布匿战争时期,罗马著名统帅大西庇阿其实是汉尼拔的弟子,虽然汉尼拔没教过大西庇阿,但是他的战术精髓西庇阿是学会了。
▲扎马战役初期
扎马战役是西庇阿与汉尼拔唯一的一次对决,这次对决双方实际上使用的是同一套战术,那就是步兵正面抗住对方,骑兵侧翼进攻。但是此战来说,汉尼拔手上只有1.5万名从意大利带回的亲兵战斗力强悍,其他的基本都是鱼腩部队。而西庇阿手上的重步兵都是征战多年的老兵,战斗力非常强悍,最为重要的是他当时得到了当时地中海世界最好的骑兵,努米底亚骑兵。所以此战其实开战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多少悬念。
▲扎马战役后期
西庇阿战术改进的地方在于他在进攻的时候中央的重步兵会尽量往对方的阵地斜插进去,也就是尽量增加罗马军团的灵魂,重步兵的攻击面,这是针对罗马军团特点制定出的战术。汉尼拔当时的骑兵部队质量也不好,结果被西庇阿的骑兵在侧翼突破,从而包围了汉尼拔的部队,此战汉尼拔败北。
这就是当时西方的基本战术了,所以说马其顿方阵其实并没有很多人说的那么神奇,也不是一个万能的作战方阵,需要骑兵配合,如果只是单独使用的话,作用非常有限。
在亚历山大之后希腊地区也有很多国家使用了这个方阵,但效果都不好,原因就在于真正能读懂亚历山大战术体系的人在当时非常少,有一个皮洛士读懂了,成为了当时地中海世界闻名的武将。在皮洛士之后汉尼拔读懂了,就成了罗马最大的噩梦。这也说明即便是西方人,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没几个人看懂亚历山大的战术。从亚历山大到汉尼拔时代,经历了100多年,也就出了3个人看懂了他的战术,皮洛士、汉尼拔和西庇阿,说明天才的战术还是需要天才才能理解吧。
要说战术表现,更早的米太亚德恐怕也是最早两翼迂回歼敌的将领之一,另外底比斯的伊帕密农达并不是底比斯国王,而只是执政官一类的角色,伊帕密农达这么比较没有意义,因为他除了是一个战术家,还是一个战略家,一个战术革新家,在我国的先轸们貌似还达不到这个高度。
萌骑的观点主要也就说明的理论水平上的差距,这个本来就不是西方的强项,所以没什么好说,问题是实际中呢?复杂的队形变换和设置就一定是好的吗?很多时候只是看起来很美,因为未必贯彻的下去。18世纪中后期普鲁士的队形操练就是欧洲一绝,复杂的以至于需要手册来比对?结果拿破仑一出来,貌似也就是被粉的命 亚历山大时期,方阵等重步兵实际上具备很强的活性,可以瞬间把方阵从16列改换为120列并且保持肃静,腓力二世和温泉关的斯巴达也可以达成后撤后的反身奇袭,这需要极高的小战术素养和纪律性。 其他的步兵比如阿哥瑞安,银盾这些精锐的中装甚至轻装的重步兵也是马其顿军队中常被忽略的一环 。
未经芝便士回答除六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与达则将视为侵权
这一时期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作战早就是春秋时期的义战阶段了,啥也不说印度那些战车有些史料记载被亚历山大的迂回调动,最后全部陷在泥里动弹不得。印度这个阶段也是一个极度依赖战车的国家,战车战力水平并不低 高加梅拉之战中则是通过斜行,逼迫波斯战车兵被动冲击,结果没有步兵和其他兵种的跟进,导致这些冲击完全没有效果。
战术讲究的是力量的集中投入,战车适应性太低,很多战役无法根据情况投入,而且需要浪费大量后勤和资源,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可算做战力。虽然不是没讨论价值,但至少是打折的。战车上有长兵器而且站立状态容易发力,还有一个投射兵器可以说距离不能算近,当然不灵活的回合方式确实比较蛋疼。当然当时是无马蹬的时代,近距离作战的伙伴骑兵有多大的威力值得怀疑,在结阵而战的步兵面前就是金国那样完善的重骑兵也不是能随意冲击的,何况没有马蹬的时代骑兵的冲击力值得怀疑。
的是就年变月式及,强海权达矿般历快。
所以说他们的战术都是以骑兵为核心的,但是实际效果其实还是因人而异。
亚历山大,汉尼拔,大西庇阿,他们的战术同出一源,只是大同小异而已。具体来说战争的输赢取决于战略上的眼光和战术上的灵活运用。
就拿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世界的战术来说,用的是马其顿步兵方阵与多兵种合作的战术。
他们几乎使用的是同样的战术,效果却全然不同,排除战场上瞬息万变不确定因素外,最主要的是看对手,对手的强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未经芝士小回内答允许不得传转载本文内容南,否则将再视为侵权
好!闲话不聊了,就来聊聊他们都惯用的战术:
马其顿步兵方阵与多兵种合作的战术如下图:
面所那员资期任,花类响。
如上图从阵型看(局部截图),就可以很直观地了解这种战术——是步骑兵协同和骑兵的穿插突击的战术。
要会机全么结件,统放六改张近始。
一,重视步骑兵协同,发挥骑兵的灵活突击作用,利用骑兵出击的灵活性,出其不意,攻击不备。
二,马其顿步兵方阵虽然机动性较差,两翼也比较薄弱,不过,没关系,在作战中有轻骑兵的保护。
三,两军正面交锋,马其顿步兵方阵装备和传统装备的步兵方阵作战时,占绝对优势,除了与之协同作战的骑兵外,马其顿方阵士兵手中的长予,要长出传统步兵方阵士兵手中长矛的一倍,甚至更长。
四,马其顿步兵方阵是多种协同的战术,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可以灵活变换方阵队形。汉尼拔在坎尼会战时,就利用了马其顿步兵方阵的特点,和灵活协同作战的优点,适时调整了阵形,使用钳形战术,和双重包抄战术,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堪称古代军事史上经典战例。
引申解释
虽然说汉尼拔很牛B,却被大西庇阿打败,虽然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可这一次汉尼拔被彻底打趴下了。
亚历山大大帝很幸运,碰到的对手都是平庸之辈,汉尼拔却碰上了大西庇阿,“既生瑜何生亮”,其实军事战术都不相上下,区别就在于战略格局,汉尼拔格局不如大西庇阿……之所以败了。
其实大西庇阿的战术还是偷学汉尼拔的,只不过大西庇阿有更加明确的战略战术目标——“一战锁喉……烧了汉尼拔的后院,连根拔起了巴卡家族的根基。而汉尼拔重挫罗马后,没有抓住战机直取罗马,却深入腹地,虽然取得了大大小小多次战役的胜利,没有直插要害。最后导致失败。”
好!就这样了……亚历山大,汉尼拔,大西庇阿,他们的战术体系实际上都是一样的,差别就是战略上,和实际运用上的差别。
战术层面:
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加伙伴骑兵是砧板战术,超长枪方阵加轻步兵组成的正面几乎无解是砧板,伙伴骑兵是同时代最强的近战骑兵是菜刀。对战大流士的最终决战,就是方阵钢正门,伙伴骑兵寻机绕后斩首,一击毙命。
大西匹阿战术师从对手兼前辈汉尼拔,都是弯月战术,中央薄弱两翼强,两翼包抄然后骑兵绕后。两人决战一度焦灼,最终因为提供骑兵的努米底亚王国倒向罗马,汉尼拔的骑兵不敌,以汉尼拔失败告终。
转载或者术引用本文内容从请注划明来制源于芝士族回答
战略层面:
亚历山大和汉尼拔都是以弱搏强,所以采用的都是农村包围城市或者围魏救赵战略。
也就是避开重兵把守的城市,专挑防守薄弱的贸易城市下手,不断勾引敌人出城野战,然后在野外各种下绊子歼灭对手。并分化瓦解敌人属国和盟友,使其四面楚歌。
十三高体性此结取南花今越算验快。
大西庇阿面临野战强悍但是兵力有限的汉尼拔采用跟随战术和釜底抽薪,一方面跟随汉尼拔不断收复汉尼拔刚刚攻陷的城市,又避免和汉尼拔主力决战,让汉尼拔变成掰苞米的狗熊。另一方面攻击汉尼拔在西班牙的根据地和迦太基本土断绝汉尼拔补给。在逐渐削弱汉尼拔力量之后,逼迫汉尼拔在不利情况下展开决战,最终取得胜利。
经自都由次九先口六真织往住。
他们没有什么战术体系,他们的成功与什么体系无关。汉尼拔无非是将罗马军队引入自己军队的中央,从两面合围,造成包围的心理恐慌而获胜。这个所谓的战略之父的战略基本是错的,他放弃后勤保障基地,完全没有配合,孤军进攻罗马,虽然取得了几个战术胜利,但由于战略错误,注定是要失败的,西方人把他的几个战术胜利吹成战略、战术大师,是很可笑的,那叫山中无老虎,遇上猪对手。西庇阿无非是避实击虚,避开汉尼拔的进攻,转而攻击虚弱的伽太基,迫使伽太基人招回汉尼拔,汉尼拔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被伽太基统治集团强逼与西庇阿决战,由于努米底亚人被罗马收买,汉尼拔在绝对劣势下失败,并不能体现什么西庇阿的战术水平,如果要比战略,他反而高于汉尼拔,至少他还知道避实击虚,知道在意大利半岛,罗马人已经被汉尼拔打怕了,只有去进攻虚弱的伽太基,才能让罗马人不害怕,致之死地而后生。亚历山大的战术就更简单了,没有强大的海军,他就从陆地上,一个个摧毁波斯人的港口,让海军无家可归。在陆地上,他的步兵与希腊步兵并没有什么不同,不过是矛更长,对弓箭的防护力更低,行动更缓慢,仅仅只是提高了攻击力,也不是他的创造,他只是继承这一战术,加上继承来的马其顿骑兵,这是马其顿军队本身不同与希腊军队缺少骑兵的特点,这支骑兵只是相对于希腊少的可怜的斥候骑兵强一点。在与波斯西徐亚骑兵交手时,所谓的马其顿骑兵根本不是对手,在高加米拉战役中,马其顿军右翼与西徐亚骑兵交过手的全部骑兵都失败了,那不是诱敌,进攻他们的不过是波斯军左翼三分之一不到的前锋部队中的一支西徐亚骑兵,只是遇到的仍是猪对手,波斯军不是败在战斗上,而是败在了猪一样的领导者,败在不团结的多民族军队组成的乌合之众上,大流士在两场他亲自指挥的关键性战役中,在前期战斗波斯军基本主力未动,且基本处于战斗获胜一方时,居然被马其顿重步兵行进的气势吓倒,临阵脱逃,导致全军崩溃,让亚历山大白白捡到胜利果实,成就了亚历山大的虚名,说亚历山大有什么高明的战术,不如说他足够勇敢,敢于率领他那支并无什么优势可言的军队去进攻由猪对手率领的强大军队,如果说他的优势是什么,那就是勇敢和大流士这头猪。我们在评价历史名将时,往往只看到他们取得的战绩,而忽视了他们的对手,忘记了他们的对手其实是头猪,杀猪当然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