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齐桓公的召陵之盟?这次与楚国回盟,齐桓公真的取得大胜了吗?

如何评价齐桓公的召陵之盟?这次与楚国回盟,齐桓公真的取得大胜了吗?
当时齐桓公带领齐、宋、陈、卫、郑、许等八个诸侯国的军队攻打楚国的盟国蔡国,而后直逼楚国国境,当时齐桓公联盟军势大,楚国为了避开齐国锋芒,所以就派人和齐讲和,齐桓公也知道楚国强大,所以就在召陵和楚国订立盟约,就是召陵之盟。召陵之盟虽然没让楚国损失,但在名义上齐桓公却取得了大胜,召陵之盟不仅让齐桓公的霸主之位得以稳固,而且对于他的“尊王攘夷”策略却是胜利的。楚国是在春秋初期开始发展强大起来的,强大后的楚国于是就向中原发展势力,并先后灭了一些诸侯国。之后他又对郑国用兵,因为楚国强大,郑国不是楚国对手。齐国国君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以“尊王攘夷”策略和齐国的实力,让齐桓公成为当时中原诸侯国的霸主。而此时郑国被楚国攻打,郑国因不能抵抗,所以郑国也准备归附于楚国而背离齐国。因为楚国向中原的进军,楚国这样无疑就威胁到了齐国的霸主地位。齐国为了维护自己霸主的地位和名义,同时也为了救郑,于是齐桓公就带领八个诸侯国军队进攻楚国的盟国蔡国,而后齐桓公带领盟军直逼楚境。楚国看到齐桓公带兵的盟军势大,不便和盟军交战,之后两方也进入一段相持阶段,谁都不敢轻易的先攻打对方。最后楚国就派人和齐桓公讲和。当时齐桓公知道楚国很强大,目前还是无机可乘。所以就退到召陵,并和楚国订立盟约。虽然这次齐桓公没有让楚国有所大的损失,不过他却让强大的楚国派人和齐桓公讲和,稳固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所以召陵之盟对于齐桓公来说还是胜利的。

回复
  • 戴星剑用户

    当时齐桓公带领齐、宋、陈、卫、郑、许等八个诸侯国的军队攻打楚国的盟国蔡国,而后直逼楚国国境,当时齐桓公联盟军势大,楚国为了避开齐国锋芒,所以就派人和齐讲和,齐桓公也知道楚国强大,所以就在召陵和楚国订立盟约,就是召陵之盟。

    召陵之盟虽然没让楚国损失,但在名义上齐桓公却取得了大胜,召陵之盟不仅让齐桓公的霸主之位得以稳固,而且对于他的“尊王攘夷”策略却是胜利的。

    楚国是在春秋初期开始发展强大起来的,强大后的楚国于是就向中原发展势力,并先后灭了一些诸侯国。之后他又对郑国用兵,因为楚国强大,郑国不是楚国对手。

    版权归芝精士照回答网做站或没原管作者所有

    齐国国君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以“尊王攘夷”策略和齐国的实力,让齐桓公成为当时中原诸侯国的霸主。

    同它正明公并直总长基色保改万,段织低须半始。

    而此时郑国被楚国攻打,郑国因不能抵抗,所以郑国也准备归附于楚国而背离齐国。

    后自加社正看变计期西造规增离青太育。

    因为楚国向中原的进军,楚国这样无疑就威胁到了齐国的霸主地位。齐国为了维护自己霸主的地位和名义,同时也为了救郑,于是齐桓公就带领八个诸侯国军队进攻楚国的盟国蔡国,而后齐桓公带领盟军直逼楚境。

    楚国看到齐桓公带兵的盟军势大,不便和盟军交战,之后两方也进入一段相持阶段,谁都不敢轻易的先攻打对方。最后楚国就派人和齐桓公讲和。

    当时齐桓公知道楚国很强大,目前还是无机可乘。所以就退到召陵,并和楚国订立盟约。

    虽然这次齐桓公没有让楚国有所大的损失,不过他却让强大的楚国派人和齐桓公讲和,稳固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所以召陵之盟对于齐桓公来说还是胜利的。

    2024-05-02
    1楼
    回复
  • 璩云超用户

    金角银边草肚皮

    公元前664年,若敖氏家族发动政变,杀死令尹子元,将家族中才具颖秀的斗谷于菟(即子文)推上了令尹的宝座。

    未经芝士便回长答西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开否则将视为和侵权

    《左传》记载:

    斗谷于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左传·庄公三十年传》

    这便是成语“毁家纾难”的来历。斗谷于菟所纾解的究竟是楚国的什么灾难呢?《左传》语焉不详,后世史家对此多有猜测。

    有学者从《国语·楚语》中“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的话推测,认为此时的楚国可能遭遇了财政危机。

    到下得自合重东争例议断近素劳准。

    能水四心入联段且委养红。

    这个推测颇有可疑:

    楚国此时如果遭遇了财政危机,单凭一个贵族散尽家财,能填补多少财政赤字?——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斗谷于菟像和珅那样富可敌国。

    另外,《国语》描述斗谷于菟家无余财的状态应该是在他担任令尹的期间内一直存在,并非仅限于他上任之初。而斗谷于菟担任令尹的时间长达27年,国力蒸蒸日上的楚国不可能在这么长时间内一直陷于财政困难的境地。

    在我看起来,斗谷于菟所要化解的灾难不是大规模的财政赤字,而是楚国政坛的纷争与内耗。

    因为就在斗谷于菟上台之前,楚国八年之内先后经历了两次剧烈政变,前一次是楚成王(熊恽)的支持者杀死了先君堵敖(熊艰),后一次是若敖氏家族的斗班杀死了令尹子元。政变导致了楚国的执政势力不断更迭,但先后下野的失败者却未必真心臣服。

    当斗谷于菟受命担任令尹的时候,面对着千疮百孔的楚国政坛,他的首要任务是将分裂的政治派系整合起来,一致对外,这样楚国才有可能实现北伐中原,称霸天下的终极目标。

    为此,斗谷于菟需要展现出大公无私的包容精神,“三舍令尹,而无一日之积”正是他用以镇抚各方势力的政治姿态,所以《国语》才说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恤民也”。

    斗谷于菟的这种态度受到了楚成王的由衷称赏,因此每逢他上朝,成王都要特地命人为他准备一串干肉,一筐米饭作为午餐,以示优遇。经过斗谷于菟的拨乱反正,动荡之后的楚国终于重新走上了君臣和谐,一致对外的正确道路。

    事实上,虽然楚国在文王薨逝之后暂时放缓了北伐的脚步,但问鼎中原的基本国策却始终没有改变。

    楚成王刚刚登基的时候,为了改善楚国的国际形象,修复与中原诸侯间受损的邦交,曾经高调派人向周惠王进贡。周惠王以胙肉回赐楚成王,并殷切叮嘱他说:

    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史记·楚世家》

    周惠王显然已经看出了楚国的北进势头越来越猛,但天真的他却又寄希望于楚国会因暂时的内乱而安处于南蛮之地。“无侵中国”?稳固了内政之后的楚成王怎么可能听从这么荒唐的指示呢?

    在斗谷于菟的辅佐下,楚成王自公元前659年起,连续三年向郑国发动进攻。一连串的组合拳打得郑文公直想向楚国屈膝投降,但孔叔却及时拦住了他,孔叔说:

    齐方勤我,弃德不祥!——《左传·僖公三年传》

    孔叔说出了郑国应该坚持抵抗的理由:就在楚成王第二次伐郑的时候,已是天下霸主的齐国为了应对楚国的威胁,召集中原诸侯在阳谷会盟,共商伐楚之计。

    齐国集合八国联军南下伐楚,幕后的决策者很可能不是齐桓公,而是他的相国管仲。因为《史记·管晏列传》中说:

    (管仲)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史记·管晏列传》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军南征的首要目标并不是楚国,而是蔡国。攻蔡也不是为了国事,而是为了私怨。

    就在伐蔡的上一年,齐桓公和他的夫人蔡姬在园林里泛舟。南方来的蔡姬谙熟水性,调皮地荡起小船,吓坏了齐桓公这只“旱鸭子”。桓公一怒之下把蔡姬迁回了娘家蔡国。

    蔡国误以为齐桓公的意思是把这位夫人给休了,于是将她另嫁他人。这可大大冒犯了齐桓公的尊严,因此他发兵攻蔡,是要向这个给他戴“绿帽子”的小国讨个说法。

    齐桓公攻蔡,是由公元前657年蔡姬荡舟的偶然事件引发的,但在此之前,齐国已经为联兵伐楚举行过阳谷会盟了。

    司马迁说“管仲因而伐楚”,意思是管仲利用齐桓公伐蔡的机会,顺势把齐国的兵锋引向了楚国。从齐、楚两国交兵之后,是管仲而非齐桓公出面主持与楚使屈完的谈判来看,司马迁的这个判断应该是准确的。

    对此时的楚国来说,齐国当然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对手。不仅因为它在管仲的治理下建立了高效的国家动员体制和富裕的工商经济,同时还因为它以“尊王攘夷”的口号牢牢地把持着中原政治的话语权。

    齐国大举南下,为的就是向楚国表明不允许它侵略郑国,染指中原政治的决心。在这种情况下,年轻的楚成王要举倾国之力与齐国生死相搏,风险就太大了。

    北上攻郑的道路眼看着被齐国堵死,楚国又该怎么办呢?

    我想,面对着楚国的战略困局,站在地图前面的楚成王可能也有过久久地沉思。虽然齐国堵住了楚国北上伐郑,直取中原腹地的道路,但这并不代表着在这盘大棋局中楚国丧失了翻盘的机会。

    围棋上有句俗话,叫做“金角银边草肚皮”。众所周知,围棋对局的胜负,最终决定于对局双方所围地域的多少。

    故此,为了能够抢在对手前面多围空,对局双方通常都会先行抢占棋子围空效率最高的四个角,然后再进驻棋子围空效率偏低的四条边,最终双方才会去争夺棋子围空效率最低的中腹。

    就齐、楚博弈的形势而论,郑国就是中腹。攻郑貌似是进取中原的快捷方式,但风险太高,代价太大,把握太小。

    从地图上看,当时楚国对外扩张的两个桥头堡乃是申县和息县。

    偏北的申县扼守着南阳盆地的北口,出申县往北,经宛城、叶县突入中原,便可直逼郑国城下。而位于东南方向的息县则控制着楚国东出淮水的要道。如果从息县沿淮水东进,效仿当年周穆王东征淮夷那样将长淮一线收入版图,不但可以避开齐国的势力范围,迅速张大楚国,同时还能借势对中原腹地形成新月形的包围。

    一句话,放弃北上,东出淮河才是楚国应该竭力经营的“角”和“边”。

    因此,在被迫与齐国达成召陵之盟的情况下,楚成王进行了最后一次北伐——将方城以北的许国降服,稳固了楚国的北大门。之后便调转方向,伐黄、灭英,沿淮河迅速向东推进。

    反观齐国,从齐桓公南下伐蔡而非伐楚的决策看,他对楚国的威胁似乎认识不足;相国管仲虽然看清了楚国对齐国霸权的挑战,但在对楚政策上又专主围堵而不能削弱、消耗楚国的有生力量(关于这一点,参看旧文《成也管仲,败也管仲—管仲做了什么?让桓公死后的齐国再未能称霸》)。

    两位决策者的应对失当让齐、楚双方的力量对比在暗中发生着变化,到公元前643年,齐桓公与管仲相继去世之后,齐国的霸权迅速坍塌。

    放眼中原,似乎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挡楚国的一飞冲天了。

    2024-05-02
    2楼
    回复
  • 小雪薇用户

    召陵之盟是公元前656年,春秋首位霸主齐桓公率领宋、陈、卫等八国借救援郑国之机,顺道讨伐楚国,陈兵楚境。楚国见齐军势大,不敢与其交战,于是派使者前去议和,而齐桓公也看到楚国无隙可乘,于是双方在召陵结盟,诸侯联军退兵,史称“召陵之盟”。要说召陵之盟的前因后果,还得从齐桓公称霸和南方的楚国崛起开始说起。

    召陵之盟前的形势

    齐国自从齐桓公继位以后,任用管仲为相,励精图治,国力强大,对外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迫使诸侯会盟,成为中原霸主。此时,齐桓公在诸侯中的威望日渐高涨,诸侯纷纷依附齐国,尊齐国为盟主。而与此同时,南方的楚国也日益崛起,东征西讨,逐步扩大疆域。楚成王刚一继位,就派人前去朝见周天子,天子看到楚国前来进贡,十分高兴,于是赏赐楚王胙肉,并对楚王说:“你去镇守南方,平定夷越,不要来侵犯中原”。自此,楚成王拿着鸡毛当令箭,奉天子之命,在南方扩张领土,实力一步步强大起来。

    未经芝士回答允手许不得子色转载本般文内容,否则将视当为侵权

    楚国在南方崛起以后,也开始将目光放到中原,意图北上中原争霸。当时,郑国地处中原腹地,由此成为楚国北上的主要打击对象。楚成王分别于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58年、公元前657年,连续三次讨伐郑国,郑国抵挡不住强大的楚国,形势岌岌可危。与此同时,齐桓公和蔡姬乘船在水中游玩,蔡姬将船晃个不停。齐桓公阻止,蔡姬不听,依旧将船晃个不停,齐桓公很生气,事后责备蔡姬,将蔡姬送回了蔡国。蔡穆候看到嫁出去的妹妹被人退了回来,觉得受了奇耻大辱,一生气又将她嫁给了别人。齐桓公从此开始怨恨蔡国。

    人大也从本各长老,任门术采才段却包。

    齐国伐楚,会盟召陵

    公元前657年秋,楚国攻打郑国,齐国为了遏制楚国北上,于是与宋、江、黄等国阳谷会盟,商讨救郑伐楚。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亲自率领齐、鲁、郑、卫、陈、宋、许、曹等八个诸侯的联军前去讨伐楚的盟友蔡国,弱小的蔡国面对气势汹汹的八国联军,迅速崩溃。齐桓公灭了蔡国,俘虏蔡穆侯以后,随即率军开始讨伐楚国。

    以主方进把形全军很者料象活证白群太值包。

    面对以齐国为首的强大的诸侯联军,楚国不敢力敌,派使者前去议和说:“君处北海,我处南海,我们是风马牛不相及,你现在率军侵犯我的土地,是什么原因呢?”

    齐国丞相管仲出来说:“当初召康公告诉我们先王,东至东海,西至黄河,南至穆林,北到无隶,天下九州的诸侯你都可以去讨伐他们,以此来辅佐周天子。你们应该向周天子上贡的苞茅没有交纳,天子祭祀没有贡品,我因此前来讨伐你们。当年周昭王南征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

    楚国使者回答道:“没有向天子上交贡品,这确实是我们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上贡呢?但是周昭王南征没有返回这件事,你还是去水边问一问吧。”

    面对管仲的质问,楚国使臣未免心虚,但也没有就此向齐国屈服,二者没有谈拢,齐国继续向楚国进军,并驻扎在陉这个地方。面对齐国的咄咄逼人,楚国又派屈完前去交涉,诸侯军后撤,驻扎到召陵。之后,经过屈完和齐桓公的交涉,两国和解,并在召陵结盟,齐国退兵。

    齐桓公称霸,本就打的是“尊王攘夷”的口号,在这次伐楚事件中,齐国是乘楚国伐郑之机,以楚国不尊天子为由,前来讨伐,占据了道义上的制高点。通过这次召陵之盟,一向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的齐国迫使楚国屈服道歉,主动向天子上贡苞茅,使得齐国在诸侯国中的威望进一步上升,霸主地位更加牢固。楚国在此之前,一直图谋北上中原争霸,而通过这次会盟,双方订立盟约。楚国自此以后,迫于齐国威势,一直避免与齐国正面交锋,从而使得齐国霸权更加稳固。齐国虽然强大,但楚国实力也不弱,齐桓公和诸侯联军远道而来,后勤粮草难以保证,对于楚国地形也不熟悉。而楚国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上,以逸待劳,本就占了一定的优势,双方要是真打起来,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即便齐桓公打赢了楚国,估计也是元气大伤,得不偿失。所以召陵之盟的结果,对于齐桓公来说,或许是最好的结局。

    2024-05-02
    3楼
    回复
  • 马占欣用户

    算是一场胜利,不战而屈人之兵!他的目的是要盟,楚国的确来盟了,而且如实履行诺言入周进贡,这是结果。但是实际上没有对楚国造成实质性的打击。

    2024-05-02
    4楼
    回复
  • 周可馨用户

    齐桓公伐楚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齐桓公曾经多次发兵帮助中原小国打退戎狄的入侵。中原的诸侯国望风归顺,齐桓公成了中原各诸侯国的领袖。

    在稳定了北方之后,齐桓公的目光便投向了南方的楚国。

    未经芝士回分答允许不得种转压习载本文内文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楚国地大物博,物产丰饶。公元前672年,楚成王继位之后,先后灭掉了息、申、邓等小国,意欲北上称雄。

    楚国的北上,直接威胁到了中原各诸侯国的利益,而且曾经依附齐国的小国开始倒向楚国,动摇了齐桓公的盟主地位。

    晋献公18年,楚国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向齐桓公求救,齐桓公于是集合诸侯,共同援救郑国,准备攻打楚国。

    楚国有一个盟友就是蔡国,齐桓公率领援军,首先一举消灭了蔡国,然后大军压境,直逼楚国。

    有成十力业平公次况算书习族。

    楚国见齐国联军声势浩大,不能力敌,于是派遣使臣屈完持节来谈判,屈完见到齐桓公说:你们住在北海,我们住在南海,我们之间的距离风马牛不相及,你们为什么要来攻打我们呢?

    中本此象式计保百共节史。

    旁边的管仲说:当年周成王封我齐国先祖姜子牙时,特别赐下王命:凡天下诸侯有不服天子者,我齐国应当发兵讨伐,以维持王室的纲纪,你们楚国分封于南方,按规定每年要向天子进贡苞茅,你们却几年不朝不贡,是什么道理?另外,当年昭王天子南征,在你们楚国境内失踪,你们又怎么解释呢?

    管仲的这番话其实是表明了齐国攻打楚国的正义性,屈完说:不朝不贡,确实是我们楚国的不对,我们马上补上。但是昭王南征失踪,是他渡汉水的时候,船不坚固,所以才淹死,与我们无关,你们可以去汉水调查。

    屈完不卑不亢,齐桓公不敢冒进,就命令军队驻扎在召陵,见机行事。

    楚成王又派屈完议和。齐桓公见楚国已经有了准备,硬攻恐怕难以成功,就答应了楚王的请求。齐桓公让屈完陪同自己视察中原各国的军队,想威吓屈完,让他回去说服楚成王加入联盟,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和屈完坐在车上一边视察军队,一边故作大度的说:这次我攻打你们楚国,并不是我的本意,实在是身不由己,我作为齐国的君主,天子的意愿我无法不照办啊,屈大夫请回去说服楚王,与我国重修盟好怎么样?

    屈完看透了齐桓公的心思,故作谦虚的说:您为我们楚国着想,为我国谋福利,收留我王,这正是楚国梦寐以求的。

    齐桓公听出了话中的讽刺,收敛了笑容,指着军队说:用这样的军队去打仗,哪个国家能挡得住?用这样的军队去攻城,什么样的城池攻不下?

    屈完不慌不忙的说:阁下如果用仁义去安抚各国诸侯,哪个国家敢不臣服呢?可如果想用武力来对付楚国,那么楚国将以全国为一个大城,以汉水作为护城河,全民皆兵,即使您有这样强大的军队也不能使我们屈服。齐桓公看到武力难以征服楚国,而楚成王也觉得难以抵抗齐桓公在中原称霸,于是双方罢兵。楚成王再次派屈完到召陵与齐桓公及中原各国签订了盟约,从此楚国也加入了以齐桓公为首的多国联盟,承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而且楚成王派屈完带上苞茅,朝见周天子,表示遵从周王室。

    齐桓公率领诸侯南下攻打楚国,结果不费一兵一卒,就迫使楚国加入了中原的诸侯联盟,尊齐桓公为霸主。如果连这都不算大胜的话,什么才能是大胜呢?

    2024-05-02
    5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