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人不参与教育,我们的孩子会更好吗?

如果老人不参与教育,我们的孩子会更好吗?
隔代教养冲突这是中国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中国有60%到80%的家庭都是由我们的隔代教养来进行的。我相信这个话题在中国会持续存在很久。这是我们的一个文化现象。既然我们不能避开它,不如好好面对。就这位家长谈到的问题,我认为重点不在于老人的行为如何,也不是让不让老人参与的问题(要说孩子到底受到了来自隔代抚养怎样的负面影响有多大,一点优势也没有吗?)我们只能去考虑:在有老人帮着带孩子的情况下,怎么更好地带。其实大人更应该看到老人带孩子的一些优势,以及自身能做些什么,使老人育儿朝着更好的方面发展,这其中父母最应该明确的就是这个过程中传递的焦虑情绪——它来自于父母本身。老人带孩子,确实宠溺会多一些,而是爷爷奶奶会“背着”“瞒着”父母做一些让孩子高兴,但父母不接受的事。表面看来,是双方的教养观点不一致导致,细究起来,更像是妈妈和老人在进行一场“孩子争夺”战。而且在这场争夺战中,父母(特别是妈妈)有着明显的失控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解决隔代教养过程中的冲突。毕竟,全家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我能给出的建议是:第一个,妈妈需要体会下自己的焦虑来自何处。在隔代教养关系中,通常最不舒服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也许妈妈可以试试,跟孩子立更加灵活的规矩,而不要太多的“你必须”、“你应该”、“你只能”。若妈妈立规矩,不是基于尊重孩子需要,而是源自自己的控制欲,那么我认为,爷爷奶奶的存在反倒能够起到缓冲作用。对孩子倒是好事。第二个,如果妈妈够好,爷爷奶奶真不好,也没那么要紧。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天然联系,是谁也取代不了的。没人有能力去和一位母亲竞争她的孩子。只要妈妈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里,能够做到情绪平和,能够看见孩子的需要,并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和恰当的满足,那么,孩子的核心人格就会是有能量的,且有自己的边界和分寸。这样的孩子长大,不怕他没规矩。第三个,如果一个家庭里永远只有一个统一的声音,比如大家都只听妈妈的,完全照着妈妈说的做,其实想想也挺可怕的。我们至少要让孩子看到,对于一件事情可能有很多维度的看法,孩子的思维发展一定是从一个单一维度发展成一个双向的维度,再发展成多维度的。譬如说,小孩子刚开始的时候对一个人的判断,就是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这就是一个单一的维度。再长大一点的时候,他可能就能意识到这个好人也可能做坏事,这个坏人也可能做好事。再长大一点的时候他会发现,还有一些人他的动机可能是好的,我是想做一个好事,但是结果变成坏事了,那这个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呢?孩子的思维方式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前提是什么?他可以看到、听到、感觉到,更多的、不同的声音。他只有接收到这样的信息,他才能慢慢意识到,原来这件事情还可以那样去看,原来那件事情还可以那样去理解,那么他的思维发展的维度就会越来越丰富。我也承认,老人家身上的确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也曾经为这些问题发过愁。我的应对办法是,我不去指望他们能够改变。宁愿花时间让自己变得更具包容性,也不期待别人来配合自己。所以,在隔代教养的冲突中,妈妈的态度和对孩子的高质量陪伴很关键。最后,我想再讲讲另外一位妈妈的例子。因为孩子在妈妈的高质量陪伴下,早早就知道了,妈妈爱我。妈妈一直都会在,不会丢弃我。所以,任何别人开得玩笑话,他都不会信。你看,千树万树,都不如妈妈的这个根。具体,我来谈谈隔代冲突的解决办法:1、确立第一责任人,最好是妈妈当第一责任人确定孩子教养的第一个责任人,这个责任人是稳定的。如此可以避免教养观点的不一致。我建议这个家庭的第一责任人由母亲来承担,再或者父亲来承担,而不是爷爷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爷。为什么?第一,妈妈的成长性,爸爸的成长性肯定远远高于我们的爷爷和奶奶,第二,这个世界上只有母亲可以无条件地为了自己的孩子做任何的改变。面对隔代教养冲突,很多时候,只有妈妈可以做这种改变。委屈吗?有的时候真的是委屈。也过妈妈跟我沟通交流这种问题的时候,常常是大哭。可是,我想跟妈妈说的是,如果你们想让这个家庭稳定、和谐,让孩子健康的成长,你就要勇敢的出来做这个第一个责任人。为什么我不让爸爸出来做,因为爸爸成长性远远差于妈妈。我们爸爸要怎么成长,我在积木育儿微信公众号(微信号:jingguanyuer)和我的图书《读懂孩子敏感期》中有更多涉及,还请大家关注。2、尊重老人,尊重老人的智慧人的尊重都是相互的。我在微信上曾经分享过一小段自己在隔代教养方面的心得。那天,我在厨房收拾碗筷的时候,开心跑过来跟我说,妈妈辛苦啦!我知道,这其实是开心的爷爷奶奶对我的认同。这样的话,因为老人说了,开心才学得会。所以,隔代教养中的冲突,并非是不可解决的,我们只是需要方法。实际上我的婆婆刚开始的时候也不接纳我。为什么?她会埋怨我不是个称职的媳妇儿。后来我了解了一下她的成长历史我就会明白她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她年轻时是村花,长得很漂亮,各个劳动技能都能得第一。内心里本是很有成就感和虚荣感的。结婚以后呢?她开始生病,一直病了20年。在生病的过程中,她丈夫,我的公公,不离不弃地照顾她——这也是我选择她儿子的一个原因。等到自己的孩子长大、结婚、生子,她就希望能够弥补自己年轻时候对孩子的欠缺。于是,介入到儿子的家庭中,去进行无条件的补偿。她的眼里,就只有她儿子。可是,她发现,有一个人在跟她抢儿子,那就是我。于是,一场争夺战就开始了。这是任何一个母亲的本能。不知道我的微信上,有多少妈妈是生的儿子?你们以后都要成为婆婆。将来,也一定要经历这种感受:一个人突然出来,跟你说,把你儿子的爱,分给我一半。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做?说话、讲道理都没有用。我从那时候开始,事无巨细去关心我的婆婆和公公,啥事都想着他们,遇到好看的好吃的我就买给他们,时不时的我还跟他们讲讲我在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请他们给我一些建议。人同样是需要你给他肯定和成就的。而且我的婆婆以前又是一个优秀、偏于强势的女人。所以我就经常问婆婆:妈,你看我这么做对吗?对。她不理解没有关系,但是你需要让她感到她被尊重。当我做了一系列改变的时候,家庭气氛在发生了变化。现在,只要我老公跟我闹脾气,婆婆一定训他。婆婆会说:小罗够不容易的,你别跟人家闹脾气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就这样开始慢慢地改变了。3、遇到问题,父母和老人要沟通,但尽量少带负面情绪去沟通每个人都知道,一旦情绪出来,就不可能好好说话。所以,同样,当有情绪时,不要去跟老人沟通,老人也会有情绪。可以先让自己的情绪压一压,然后再跟老人说:妈妈,我觉得你这样子可能不太好。咱们换一种方式说会更好,具体换怎样的方式,也要跟老人仔细讲讲。很多时候,我们越亲,就越不注重沟通,就觉得直说OK。但实际上,越亲的人,就越在乎你对他是不是足够的尊重和关注。4、两代人之间可以争论,但最好不要争吵争论是让孩子可以看到各个方面的信息。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是这样想的,爷爷奶奶是那样想的。他看的东西越多,听的东西越多,就知道事情可以有很多的看法。如此,孩子对事物会有更加全面的看法,思路更开阔。如果孩子永远只活在一种声音里,只知道人生的一种可能,在一个单一通道里成长,比如我们现在只用成绩作为孩子好坏的衡量标准时,孩子就一定出问题。相反,让孩子知道:我可以做这个事情,还可以做那个事情。换种方式,我还能做得很好,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很强很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信、自尊。自尊是什么我觉得我好,自信是什么,我觉得我能。对吧?这个孩子觉得自己好,就觉得我行,你说他愿不愿意去做别的事情,他一定愿意做,只要他感兴趣的事情。但是,争吵的话,就会引发家庭氛围的紧张,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和家庭稳定。家庭中的紧张情绪,一定会投射到孩子身上。这就是我提到过的:躯体化反应。5、带着老人学习;适当借助权威的支持有时候,爷爷奶奶只是没有意识,或者是不知道要这样做,所以他才会犯一些错误。所以年轻父母们可以带着老人多去体验,多去接触,让他们有更多的早教意识,获得更多支持。很多听过我讲座的爷爷奶奶,都会在讲座结束后跟我们讨论半天,最后说,原来孩子要这么养啊。另外,可以借助权威,因为父母直接跟老人说,老人不一定听。何况很多时候,我们的沟通方式本身也存在问题。但是借助权威就不一样。可以多带老人去听讲座。我的静观育儿脱口秀,其实也可以下载下来,在老人们休息的时候,陪他们一起看看。因为这些脱口秀都是结合孩子们成长中容易遇到的最常见问题,给出的一些实际建议。6、不要让姥姥和奶奶同时带孩子;至少做好分工不要让姥姥和奶奶同时带孩子,很容易出现冲突。我就犯过这样的一个错误。最后,我也崩溃了,我老公也崩溃了,老人也是。妈妈护女儿,婆婆护儿子,很自然,掐起来就没法儿了。解决办法就是,能不同时带孩子,就不同时带。不得已必须要一起相处,那就的要做好分工。比如奶奶负责孩子喂养,姥姥负责家里的家务等。7、丈夫一定要在这个中间发挥很积极的作用观察下,你会发现,如果这个家庭里的爸爸是一个积极卷入到孩子教养中的爸爸,那么,这个家庭中的成员,爸爸妈妈和老人们,相处的更好。我的亲身体验:有一段的时候,开心爸爸比较忙。那会儿刚好开心在学说话。我就教她喊爸爸,但她就是不喊。我就告诉开心爸,你跟她多玩玩,她就叫了。他于是做出改变,开始跟开心多一些时间玩耍,于是开心很快就叫爸爸了。而且,他一旦在这个过程去专心体会,就会发现他的爸爸妈妈在教育的过程中存现的一些问题。于是不用我说,他自己就会去跟他的爸爸妈妈去沟通。而他和自己爸妈沟通,自然比我沟通更方便。8、孩子怕这三件事,父母和老人都需要避免犯这三个错孩子最害怕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叫唠叨,尤其是男孩子,他特别的怕唠叨,但是你会发现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唠叨。第二件事情叫责备,就是很多时候孩子一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是你不应该这么做你不能这么做。刚开始孩子一定会说不。但是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内化:我不行,我不能。第三个事情,叫比较。我们习惯性地去顶住别人家孩子如何,常常无意识地就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看,那个孩子怎样怎样。这从某种角度必然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尤其上了学以后,大人们尤其喜欢跟自己孩子说:你看,人家孩子怎么能考那么多分呢?其实,有人统计了1977年高考到现在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个成为企业家,没有一个成为科学家,没有一个在某个行业成为领军的人物。为什么?因为他们只会学习,只会记,像个机器。而在心理、其他自我方面的发展,是有着很大欠缺。总之,隔代教养冲突的解决,不能单靠家庭中某一个人。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而我们的目标又都是一致的,所以,为了更好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付出,去承担该自己承担的那一部分。

回复
  • 麻森用户

    隔代教养冲突这是中国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中国有60%到80%的家庭都是由我们的隔代教养来进行的。我相信这个话题在中国会持续存在很久。这是我们的一个文化现象。既然我们不能避开它,不如好好面对。

    就这位家长谈到的问题,我认为重点不在于老人的行为如何,也不是让不让老人参与的问题(要说孩子到底受到了来自隔代抚养怎样的负面影响有多大,一点优势也没有吗?)我们只能去考虑:在有老人帮着带孩子的情况下,怎么更好地带。

    其实大人更应该看到老人带孩子的一些优势,以及自身能做些什么,使老人育儿朝着更好的方面发展,这其中父母最应该明确的就是这个过程中传递的焦虑情绪——它来自于父母本身。

    未经芝士回答往允术先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据好权

    老人带孩子,确实宠溺会多一些,而是爷爷奶奶会“背着”“瞒着”父母做一些让孩子高兴,但父母不接受的事。表面看来,是双方的教养观点不一致导致,细究起来,更像是妈妈和老人在进行一场“孩子争夺”战。而且在这场争夺战中,父母(特别是妈妈)有着明显的失控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解决隔代教养过程中的冲突。毕竟,全家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

    我能给出的建议是:

    的来到性争再带确界酸族斯始。

    第一个,妈妈需要体会下自己的焦虑来自何处。

    在隔代教养关系中,通常最不舒服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也许妈妈可以试试,跟孩子立更加灵活的规矩,而不要太多的“你必须”、“你应该”、“你只能”。若妈妈立规矩,不是基于尊重孩子需要,而是源自自己的控制欲,那么我认为,爷爷奶奶的存在反倒能够起到缓冲作用。对孩子倒是好事。

    第二个,如果妈妈够好,爷爷奶奶真不好,也没那么要紧。

    出过物间新通五文路期,思传广界儿铁。

    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天然联系,是谁也取代不了的。没人有能力去和一位母亲竞争她的孩子。只要妈妈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里,能够做到情绪平和,能够看见孩子的需要,并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和恰当的满足,那么,孩子的核心人格就会是有能量的,且有自己的边界和分寸。这样的孩子长大,不怕他没规矩。

    第三个,如果一个家庭里永远只有一个统一的声音,比如大家都只听妈妈的,完全照着妈妈说的做,其实想想也挺可怕的。

    我们至少要让孩子看到,对于一件事情可能有很多维度的看法,孩子的思维发展一定是从一个单一维度发展成一个双向的维度,再发展成多维度的。

    譬如说,小孩子刚开始的时候对一个人的判断,就是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这就是一个单一的维度。再长大一点的时候,他可能就能意识到这个好人也可能做坏事,这个坏人也可能做好事。再长大一点的时候他会发现,还有一些人他的动机可能是好的,我是想做一个好事,但是结果变成坏事了,那这个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孩子的思维方式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前提是什么?他可以看到、听到、感觉到,更多的、不同的声音。他只有接收到这样的信息,他才能慢慢意识到,原来这件事情还可以那样去看,原来那件事情还可以那样去理解,那么他的思维发展的维度就会越来越丰富。

    我也承认,老人家身上的确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也曾经为这些问题发过愁。我的应对办法是,我不去指望他们能够改变。宁愿花时间让自己变得更具包容性,也不期待别人来配合自己。所以,在隔代教养的冲突中,妈妈的态度和对孩子的高质量陪伴很关键。

    最后,我想再讲讲另外一位妈妈的例子。

    因为孩子在妈妈的高质量陪伴下,早早就知道了,妈妈爱我。妈妈一直都会在,不会丢弃我。所以,任何别人开得玩笑话,他都不会信。你看,千树万树,都不如妈妈的这个根。

    具体,我来谈谈隔代冲突的解决办法:

    1、确立第一责任人,最好是妈妈当第一责任人

    确定孩子教养的第一个责任人,这个责任人是稳定的。如此可以避免教养观点的不一致。我建议这个家庭的第一责任人由母亲来承担,再或者父亲来承担,而不是爷爷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爷。

    为什么?第一,妈妈的成长性,爸爸的成长性肯定远远高于我们的爷爷和奶奶,第二,这个世界上只有母亲可以无条件地为了自己的孩子做任何的改变。

    面对隔代教养冲突,很多时候,只有妈妈可以做这种改变。委屈吗?有的时候真的是委屈。也过妈妈跟我沟通交流这种问题的时候,常常是大哭。可是,我想跟妈妈说的是,如果你们想让这个家庭稳定、和谐,让孩子健康的成长,你就要勇敢的出来做这个第一个责任人。为什么我不让爸爸出来做,因为爸爸成长性远远差于妈妈。

    我们爸爸要怎么成长,我在积木育儿微信公众号(微信号:jingguanyuer)和我的图书《读懂孩子敏感期》中有更多涉及,还请大家关注。

    2、尊重老人,尊重老人的智慧

    人的尊重都是相互的。我在微信上曾经分享过一小段自己在隔代教养方面的心得。

    那天,我在厨房收拾碗筷的时候,开心跑过来跟我说,妈妈辛苦啦!我知道,这其实是开心的爷爷奶奶对我的认同。这样的话,因为老人说了,开心才学得会。所以,隔代教养中的冲突,并非是不可解决的,我们只是需要方法。

    实际上我的婆婆刚开始的时候也不接纳我。为什么?她会埋怨我不是个称职的媳妇儿。

    后来我了解了一下她的成长历史我就会明白她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她年轻时是村花,长得很漂亮,各个劳动技能都能得第一。内心里本是很有成就感和虚荣感的。结婚以后呢?她开始生病,一直病了20年。在生病的过程中,她丈夫,我的公公,不离不弃地照顾她——这也是我选择她儿子的一个原因。

    等到自己的孩子长大、结婚、生子,她就希望能够弥补自己年轻时候对孩子的欠缺。于是,介入到儿子的家庭中,去进行无条件的补偿。她的眼里,就只有她儿子。可是,她发现,有一个人在跟她抢儿子,那就是我。于是,一场争夺战就开始了。

    这是任何一个母亲的本能。

    不知道我的微信上,有多少妈妈是生的儿子?你们以后都要成为婆婆。将来,也一定要经历这种感受:一个人突然出来,跟你说,把你儿子的爱,分给我一半。

    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做?说话、讲道理都没有用。我从那时候开始,事无巨细去关心我的婆婆和公公,啥事都想着他们,遇到好看的好吃的我就买给他们,时不时的我还跟他们讲讲我在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请他们给我一些建议。

    人同样是需要你给他肯定和成就的。而且我的婆婆以前又是一个优秀、偏于强势的女人。所以我就经常问婆婆:妈,你看我这么做对吗?

    对。她不理解没有关系,但是你需要让她感到她被尊重。

    当我做了一系列改变的时候,家庭气氛在发生了变化。

    现在,只要我老公跟我闹脾气,婆婆一定训他。婆婆会说:小罗够不容易的,你别跟人家闹脾气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就这样开始慢慢地改变了。

    3、遇到问题,父母和老人要沟通,但尽量少带负面情绪去沟通

    每个人都知道,一旦情绪出来,就不可能好好说话。所以,同样,当有情绪时,不要去跟老人沟通,老人也会有情绪。

    可以先让自己的情绪压一压,然后再跟老人说:妈妈,我觉得你这样子可能不太好。咱们换一种方式说会更好,具体换怎样的方式,也要跟老人仔细讲讲。

    很多时候,我们越亲,就越不注重沟通,就觉得直说OK。但实际上,越亲的人,就越在乎你对他是不是足够的尊重和关注。

    4、两代人之间可以争论,但最好不要争吵

    争论是让孩子可以看到各个方面的信息。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是这样想的,爷爷奶奶是那样想的。他看的东西越多,听的东西越多,就知道事情可以有很多的看法。如此,孩子对事物会有更加全面的看法,思路更开阔。

    如果孩子永远只活在一种声音里,只知道人生的一种可能,在一个单一通道里成长,比如我们现在只用成绩作为孩子好坏的衡量标准时,孩子就一定出问题。

    相反,让孩子知道:我可以做这个事情,还可以做那个事情。换种方式,我还能做得很好,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很强很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信、自尊。自尊是什么我觉得我好,自信是什么,我觉得我能。对吧?这个孩子觉得自己好,就觉得我行,你说他愿不愿意去做别的事情,他一定愿意做,只要他感兴趣的事情。

    但是,争吵的话,就会引发家庭氛围的紧张,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和家庭稳定。家庭中的紧张情绪,一定会投射到孩子身上。这就是我提到过的:躯体化反应。

    5、带着老人学习;适当借助权威的支持

    有时候,爷爷奶奶只是没有意识,或者是不知道要这样做,所以他才会犯一些错误。

    所以年轻父母们可以带着老人多去体验,多去接触,让他们有更多的早教意识,获得更多支持。很多听过我讲座的爷爷奶奶,都会在讲座结束后跟我们讨论半天,最后说,原来孩子要这么养啊。

    另外,可以借助权威,因为父母直接跟老人说,老人不一定听。何况很多时候,我们的沟通方式本身也存在问题。但是借助权威就不一样。可以多带老人去听讲座。我的静观育儿脱口秀,其实也可以下载下来,在老人们休息的时候,陪他们一起看看。因为这些脱口秀都是结合孩子们成长中容易遇到的最常见问题,给出的一些实际建议。

    6、不要让姥姥和奶奶同时带孩子;至少做好分工

    不要让姥姥和奶奶同时带孩子,很容易出现冲突。我就犯过这样的一个错误。最后,我也崩溃了,我老公也崩溃了,老人也是。

    妈妈护女儿,婆婆护儿子,很自然,掐起来就没法儿了。解决办法就是,能不同时带孩子,就不同时带。不得已必须要一起相处,那就的要做好分工。比如奶奶负责孩子喂养,姥姥负责家里的家务等。

    7、丈夫一定要在这个中间发挥很积极的作用

    观察下,你会发现,如果这个家庭里的爸爸是一个积极卷入到孩子教养中的爸爸,那么,这个家庭中的成员,爸爸妈妈和老人们,相处的更好。

    我的亲身体验:有一段的时候,开心爸爸比较忙。那会儿刚好开心在学说话。我就教她喊爸爸,但她就是不喊。

    我就告诉开心爸,你跟她多玩玩,她就叫了。他于是做出改变,开始跟开心多一些时间玩耍,于是开心很快就叫爸爸了。而且,他一旦在这个过程去专心体会,就会发现他的爸爸妈妈在教育的过程中存现的一些问题。于是不用我说,他自己就会去跟他的爸爸妈妈去沟通。

    而他和自己爸妈沟通,自然比我沟通更方便。

    8、孩子怕这三件事,父母和老人都需要避免犯这三个错

    孩子最害怕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叫唠叨,尤其是男孩子,他特别的怕唠叨,但是你会发现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唠叨。

    第二件事情叫责备,就是很多时候孩子一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是你不应该这么做你不能这么做。刚开始孩子一定会说不。但是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内化:我不行,我不能。

    第三个事情,叫比较。我们习惯性地去顶住别人家孩子如何,常常无意识地就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看,那个孩子怎样怎样。这从某种角度必然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尤其上了学以后,大人们尤其喜欢跟自己孩子说:你看,人家孩子怎么能考那么多分呢?

    其实,有人统计了1977年高考到现在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个成为企业家,没有一个成为科学家,没有一个在某个行业成为领军的人物。为什么?因为他们只会学习,只会记,像个机器。而在心理、其他自我方面的发展,是有着很大欠缺。

    总之,隔代教养冲突的解决,不能单靠家庭中某一个人。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而我们的目标又都是一致的,所以,为了更好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付出,去承担该自己承担的那一部分。

    2024-04-28
    1楼
    回复
  • 李姿欣用户

    不能这样说,孩子怎么主要还是父母教育的成果,老人参与不参与教育都不会导致我们的孩子怎样了,所谓的更好,有什么标准?社会多的是老人养大的孩子,有出息的成功的多的是,为什么就没人评论表扬。

    2024-04-28
    2楼
    回复
  • 尹一凡用户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反面就是老人教育出来的孩子会很不堪,难道社会上的犯罪分子或者不务正业的人都是隔辈教育的结果吗?请不要给隔辈教育扣这么大的帽子,我觉得老人参与教育,你的孩子是否会更好,更取决于你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参与程度。

    2024-04-28
    3楼
    回复
  • 斋洪波用户

    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不是所有的隔代教育都会让孩子出现问题。我觉得孩子有问题,首先应该是家长自己的原因,不要把责任推给老年人。别说老年人没有带好,你自己又做了什么样子的引导呢?养育孩子毕竟是你们夫妻两个人的责任,老年人只是心疼你们辛苦,帮帮忙而已。

    2024-04-28
    4楼
    回复
  • 朱奕科用户

    谁说的,有的老人带出来的孩子照样有出息,像我们这代人大多数都是老人带大的,不是也有好多事业有成的吗?反而有些父母带出来的孩子真叫一个惨不忍睹,有许多报道那些性格孤僻,有不良嗜好的,甚至对父母大打出手的,这就是所谓父母教出来的“好孩子”?这重点是看老人与父母之间怎么教育的。

    2024-04-28
    5楼
    回复
  • 谭明宇用户

    不见得,我认为现在很多的养育和教育问题,其实本质上是跟老人参不参与教育没有什么关系,无非就是一个度的把控的问题。有很多老人他身上有很多年轻人并不具备的品质,通过和老人潜移默化的接触过程中,这些品质也会潜移默化的传递给我们的孩子,对孩子有一个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当然,可能会有一些老人不能更新自己的育儿理念和知识,溺爱孩子等等,但是其实孩子本身出现的成长过程当中的问题,还是需要父母来负主导的责任的。

    2024-04-28
    6楼
    回复
  • 叶建明用户

    不会。

    孩子教育的好不好,跟老人参不参与没有直接的关系。

    最主要的责任是你自己的安排和处理。就像一个单位的领导,每个人在什么位置,起到什么作用,你自己安排不好,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到头来做不好项目还怪罪员工,是没有道理的。

    版权归芝许士细回答按网站或原和作者所电有

    在家庭教育当中,父母一定要占主导地位。

    2024-04-28
    7楼
    回复
  • 静怡用户

    其实也不一定,我们之所以这么针对隔代教育,是因为旁观者清,在老人的教育下孩子身上出现了不好的习惯。但孩子的成长,影响他的有太多的因素,隔代教育只是其中一点。换作我们自己教育,也不能保证完美,可能会在行为习惯上相对好些吧。

    2024-04-28
    8楼
    回复
  • 陈宇峰用户

    以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觉得不让老人参与教育只会好,至少不会变坏。

    为了孩子辞职在家,当了3年的全职妈妈,直到孩子上幼儿又重返职场。孩子就由爷爷奶奶接送,2个月孩子的变化很大,变的让我有些难以接受。俗话说:学好难,学坏快。这话真真的对。每天由奶奶背着去上学(我们家里理学校只有1千米左右),奶奶背不动了,爷爷背着。说了多少次,老人都不听,还说会把小孩的腿给走坏,我不是个好妈妈。2岁的时候,我们一家去爬武当山,我小孩自己爬上去的,自己爬下来的。有一次我中午去接孩子,看电视开着,孩子躺在床上,奶奶端着一碗饭在那一口一口的喂。当时那个火啊,蹭蹭的冒上来了。还有很多这样的事,我是我所不能容忍的。

    我坚决不让老人参与教育孩子。时代在进步,很多东西特别是教育更新的很快,如果老人还停留在他们那辈的教育思想里,我宁愿自己不工作,也不需要他们帮我带孩子一秒钟。老人还有一种思想,当初自己为了生活,为了工作,而冷落的孩子。现在老了,有时间了,想去关心孩子,可是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生活。那怎么办呢,就对孩子的孩子好,觉得就能弥补自已以前的缺失。所以只要孙子孙女,提出任何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统统答应。老人那颗愧疚的心是满足了,但是他们有考虑过他们的孩子吗?他们的这种做法是在坑自己的子女,害自己的孙子孙女。有一天老人们走了,把我们的孩子惯的一身臭毛病,我们怎么办?

    转载或者建引用我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于出长芝士值回答

    去怪老人们?

    我自己宁愿辛苦点,累点,牺牲所有的社交活动,多陪陪孩子,在陪伴中教会他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也不愿意看到多年以后孩子长大了,跟随了他一起长大的还有被老人惯一身的臭毛病。坏的习惯小时候很容易纠正,一旦养成习惯就很难改掉了。

    为了不让自己后悔,我坚决不让老人参与教育我的孩子。

    2024-04-28
    9楼
    回复
  • 汝浩慨用户

    不可否认,“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很多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也有一些糟粕流传下来了。

    “老人不参与教育”,说明你现在对老人的教育方式不认同,这就是一个你和老人沟通的问题。为了孩子,有什么话是不好意思说出口的呢?如果你的配偶不认同你的观点,也可以反省下自己的观点是否一定正确,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会犯错。

    未使经芝士回答铁允许不得转载本受文内容,油否则将四视为侵权

    坚持你认为对的观点,相信老人也会认同你的,一同教育好孩子,毕竟一个人跟一家人对着干教育时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你的孩子在家长矛盾的教育中也会迷失的。

    了要到也过面如加线但党头战取七每林派厂。

    2024-04-28
    10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