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依靠江东士族的支持建立了东吴政权以后,他对士族并不信任,甚而可以说痛恨士族,为什么?因为士族在当地影响大、名士多,士族是一股势力,政府的政策的执行可能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因而会遭到他们的反对甚至抵制。江东士族有四大家族:虞、魏、顾、陆。士族名士往往比较狂狷,敢于挑战权威,不把君主放在眼里,比如虞翻。孙权做了吴王后大宴群臣,孙权高兴啊,就挨个儿敬酒,快到虞翻了,虞翻忽然装作喝醉了趴地大睡,孙权很扫兴。等孙权走过去了,虞翻一下子翻身坐起,很有精神地没事人一样地继续喝酒,这是干什么?故意不给孙权面子?孙权很生气,当时拔剑要杀虞翻,大司农刘基一把抱住孙权阻止孙权杀虞翻,说虞翻是名士杀不得,杀了他会被天下人骂,会失人心的。孙权虽然没杀虞翻,又一次让孙权难堪后,孙权把他流放到交州,最终死在交州。所以,孙权对于士族内心不信任且痛恨,他们难管,敢于顶撞他和他对着来。起初孙权立太子孙登,孙登和士族走的近令孙权想换掉他,好在孙登不久病死,孙权就又立孙和为太子,孙和也喜欢和士族交往,令孙权很不满,又想换掉孙和,于是故意让鲁王孙霸待遇与孙和相同。孙和内心不安,害怕孙权要废掉他,于是让自己的仆人潜伏在孙权床下,偷听到孙权和杨竺谈论想立孙霸为太子,杨竺附和孙权。孙和知道后,非常恐惧,让他的亲信陆胤到武昌办事时请族父陆逊为己出面申辩。陆逊从国家政权稳定的角度考虑,又加上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争儲已使朝廷官员分裂为两派,陆逊就多次上疏陈述嫡庶之分,希望孙权能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要改立太子。对于别人干预自己的家事,孙权是非常恼恨的,又加上他发觉自己在宫禁之内的谈话竟然被泄露出去了,他就把陆胤、杨竺等都下狱问罪。虽然陆逊一时未被下狱,但被孙权多次遣使写信责备说他别有用心打听宫中机密。陆逊精神上不堪折磨,便愤懑而亡。孙权借二宫之争终于除掉了好多士族成员。 回复
除特别注明原创外,本站所有文章或图片均不是物联卡官网原创,如侵犯您的利益或版权,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本文地址http://blog.21863.cn/wulianka/lxwhhjrdwtzzzyzss.html
孙权依靠江东士族的支持建立了东吴政权以后,他对士族并不信任,甚而可以说痛恨士族,为什么?因为士族在当地影响大、名士多,士族是一股势力,政府的政策的执行可能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因而会遭到他们的反对甚至抵制。
江东士族有四大家族:虞、魏、顾、陆。士族名士往往比较狂狷,敢于挑战权威,不把君主放在眼里,比如虞翻。孙权做了吴王后大宴群臣,孙权高兴啊,就挨个儿敬酒,快到虞翻了,虞翻忽然装作喝醉了趴地大睡,孙权很扫兴。
等孙权走过去了,虞翻一下子翻身坐起,很有精神地没事人一样地继续喝酒,这是干什么?故意不给孙权面子?孙权很生气,当时拔剑要杀虞翻,大司农刘基一把抱住孙权阻止孙权杀虞翻,说虞翻是名士杀不得,杀了他会被天下人骂,会失人心的。
转载或者引林建强用本文内族容请注明来源于芝士边回答
孙权虽然没杀虞翻,又一次让孙权难堪后,孙权把他流放到交州,最终死在交州。所以,孙权对于士族内心不信任且痛恨,他们难管,敢于顶撞他和他对着来。
这动说些道月特增花万话。
起初孙权立太子孙登,孙登和士族走的近令孙权想换掉他,好在孙登不久病死,孙权就又立孙和为太子,孙和也喜欢和士族交往,令孙权很不满,又想换掉孙和,于是故意让鲁王孙霸待遇与孙和相同。
孙和内心不安,害怕孙权要废掉他,于是让自己的仆人潜伏在孙权床下,偷听到孙权和杨竺谈论想立孙霸为太子,杨竺附和孙权。孙和知道后,非常恐惧,让他的亲信陆胤到武昌办事时请族父陆逊为己出面申辩。
陆逊从国家政权稳定的角度考虑,又加上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争儲已使朝廷官员分裂为两派,陆逊就多次上疏陈述嫡庶之分,希望孙权能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要改立太子。
对于别人干预自己的家事,孙权是非常恼恨的,又加上他发觉自己在宫禁之内的谈话竟然被泄露出去了,他就把陆胤、杨竺等都下狱问罪。
于也面全问已战,带万局。
虽然陆逊一时未被下狱,但被孙权多次遣使写信责备说他别有用心打听宫中机密。陆逊精神上不堪折磨,便愤懑而亡。孙权借二宫之争终于除掉了好多士族成员。
陆逊必须死。
无论他是否卷入二宫之争的政治漩涡,他都死定了。
这话有点惊悚,我故意的,我就是想吓唬你一下。
未传经芝士局回群常答允许不得根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孙吴与季汉有些许的类似,都是征服者带着一帮外来户,建立的一个外来政权。
就像刘备和诸葛亮平衡益州内政治环境,这种事情在孙吴也有发生。
过如没料东完支克精率包。
孙吴的本质是以吴郡寒门出身的孙氏为主,带着一帮北方人征服了江东大族。
孙坚的寒门出身这点很重要,导致了孙氏与吴郡大族的隔阂,反而需要去依靠北方人。
在孙坚死后,孙策的形象在很长时间以来,一直都是袁术部将。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至少在江东人看来,这个侵略者是逆臣袁术的爪牙。
所以有初期的孙策过江,士族人心惶惶的局面。
当时的世家大族们彼此之间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简单来讲,同郡内的大族为了维护以及增强家族网络,会互相通婚。
并且与各地其他大族交接,互相吹捧,增加彼此的影响力。
理些你论被南治油权马低习除率写易层。
举个简单的栗子,陆绩的女儿嫁给了张温的弟弟,张温的妹妹嫁给了顾承,就是大族通婚的体现。
孙坚作为寒门出身,在孙策以武力征服江东前,是没有资格高攀进入大族内利益圈子的。
当时的江东除了本地的士族,也早就有大量北方人存在。
因为江东的文明程度要更加繁荣,因此比之益州也要更为开化。
益州自有其风流人物,但整体的环境比之江东确实有所不如,江东士族与中原的联系要更为紧密。
且中原清议之风,江东也深受感染,出了一批肆意臧否人物的虚誉名士。
所谓清议,用一句文言文来讲,不外乎表扬好人好事儿,批评坏人坏事儿,学习先进人物事迹。
在汉末清议盛行,颍川一代士人评议之重,甚至影响中央选人,隐约有影子朝廷之势头。
不过参与评断人物的名士其本身又是否有真才实学,则是另一回事。许劭、许靖,鱼质龙文。
《张温传》:……艳性狷厉,好为清议……
《吴录》:(张)悌少知名,及处大任,希合时趣,将护左右,清论讥之。
《吴录》:……权以礼聘,(沈友)既至,论王霸之略……正色立朝,清议峻厉……
凡此种种,哪怕到了孙皓时期,士人清议之风依然不改,出任扬州的刘繇也是擅长清议的名士。
不论吴郡士人或会稽士人,如虞翻,皆紧随这股风尚。
但清议在江东一直没有形成汉末时期的政治影响力,热衷于清议的士人也往往下场不佳。
虽然此后清议在孙吴渐趋寝迹,但在立国之初,名士风流依然有极大的影响力。
东汉末年,各地战乱不断,汉室则相继安排数位宗室出任一方刺史。
此举或许多少是为了地方与中央的向心力,且所推选的成员多属旁系别枝,也是有意抑防。
刘虞出镇幽州,刘焉出镇益州,刘表出镇荆州,正是桓灵时期战乱四起叛贼遍地的几个地方。
而出任扬州的就是刘繇,或许因为是太尉刘宠的侄子,又有美名,才得此重任。
此太尉刘宠是东莱刘宠,绝非被袁术害死的陈王刘宠。
在出镇四州的宗室里,刘繇应当是出身最为显贵的,而其本人治乱的能力却最差。
其才具在太平治世,做个中央的儒雅文官或许足够,但在乱世与虎狼争雄,则实在强人所难。
不过刘繇因为出身高贵,品行端方,所以还是得到了许多儒学世家的江东大族青睐。
当时袁术占据寿春,不臣之心显露已久。刘繇被迫移治曲阿,对抗袁术。
乱世中人心思治,这种逆臣贼子总是会引起传统士人们发自内心的抵触。
特别是陈王刘宠被袁术谋害后,天下有志之士对袁术的厌恶达至于一个巅峰。
而孙家作为袁术部将,在江东甫一登场,招致江东人的仇恨简直是必然之事。
孙策初至江东,他要面对的除了江东本地大族,还有其他南渡士人。
这批南渡士人多是为了躲避战乱,更有大部分人支持刘繇,以遵王令。
在征服江东的初期,孙策并没有思虑清楚日后的打算。
他的思路很简单,不服就打,不服就杀,更有将之灭族的情况,期望以此迫使江东人愿意合作。
于是孙策立业之初,许多江东人物为其所害,孙郎自己因此丧命,也不算冤枉。
最后会选择孙权继承家业,而不是更像自己的孙翊,恐怕也有这方面的反思。
果然孙权也不负所望,依靠随同孙家南下的北方士族支持,一改孙策以往的策略,拉拢江东大族。
这里面张昭诚然功不可没,若无张昭,孙家断不能立足江东。
此后孙权对待江东大族、南渡北人、孙家宗室时,所采取的态度,才是陆逊之死的原因。
江东大族与寒门孙家虽然地缘上亲近,却有阶级之别。
何况一者是儒学传家的士族,另一方却是乱臣贼子的强将,先天无可调和。
哪怕此后孙家与袁术决裂,也早因为与江东大族的仇怨而落实了其不臣贼子的负面形象。
《吴录》:时有乌程邹他、钱铜及前合浦太守嘉兴王晟等,各聚众万馀或数千。引兵扑讨,皆攻破之。策母吴氏曰:“晟与汝父有升堂见妻之分,今其诸子兄弟皆已枭夷,独馀一老翁,何足复惮乎?”乃舍之,馀咸族诛。
《孙静传》:朗大惊。遣故丹杨太守周昕等帅兵前战。策破昕等,斩之,遂定会稽。
《会稽典录》:(周)昕字大明。少游京师,师事太傅陈蕃,博览群书,明于风角,善推灾异。
(陈蕃是汉末士人领袖,所谓师事,未必有师徒之实,但也总有人情交际。)
(孙策连陈蕃名义上的学生都痛痛快快杀了,士人不恨他恨谁?)
《孙韶传》:初,孙权杀吴郡太守盛宪……
《国家转》:“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
陈(pen)琳(zi)作《檄吴将校部曲文》:盛孝章,君也,而权诛之,孙辅,兄也,而权杀之。贼义残仁,莫斯为甚。……而周盛门户无辜被戮,遗类流离,湮没林莽,言之可为怆然,闻魏周荣虞仲翔各绍堂构,能负析薪。
此后江东人虽有大批出仕孙家,这种骨子里的抵触,却总也难以磨灭。
其中最激烈者以陆绩为首,此人除了会往怀里揣橘子,也很有几分骨气。
“有汉志士吴郡陆绩”一句可谓其为自己撰写的墓志,这种人看不上汉贼孙氏也属必然。
贬斥郁林死于任上,或许也是得其所哉。
而江东的南渡北人一直有两批,一批是在孙家之前来此避乱的士族,另一批就是孙家部属。
在大量孙家旧属渐渐凋零后,他们惊恐地发现,遇到了人才梯队的断层。
之前的南渡北人或因刘繇之故,或因鄙其德行,出现了大量的北归与南逃群体。
或北归中原,或南下交州,这批人里最有名的那个叫做陈矫,后来还当过曹丕的尚书令。
《陈矫传》:陈矫字季弼,广陵东阳人也。避乱江东及东城,辞孙策、袁术之命,还本郡。
《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孙策破会稽,(袁)忠等浮海南投交址。(注意‘等’字儿。)
《后汉书.桓荣丁鸿列传》:(桓)晔字文林……初平中,天下乱,避地会稽,遂浮海客交址……
虽然因为孙家与袁术决裂,得到了一批仇视袁术者的支持,甚至还有被孙家折腾死的刘繇的儿子。
譬如当年陈王刘宠麾下骆俊之子骆统,娶了孙权从兄孙辅的女儿。
又挖走了一部分袁术麾下的旧人,譬如吕范,日后官至孙吴大司马。
但以南渡北人群体的数量,到底还是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窘境。这也是孙吴必须江东化的缘由之一。
至于孙家宗室,其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
孙策本人以骁武立业,算是继承家风,孙权这类不善战的弱鸡渣渣在孙家反而是异类。
余者如孙贲、孙辅、孙翊、孙朗、孙河,均非善类。孙坚弟孙静诸子,更是各个手握重兵。
特别是孙暠,于孙策死后竟公然夺位。孙氏内部的境况,由此也可见一斑。
《吴书》:策薨,权统事。定武中郎将(孙)暠,策之从兄也,屯乌程,整帅吏士,欲取会稽。
《典略》:辅恐权不能保守江东,因权出行东冶,乃遣人赍书呼曹公。
陈(pen)琳(zi)作《檄吴将校部曲文》:孙辅,兄也,而权杀之。贼义残仁,莫斯为甚。
对于孙辅的下场,三国志里没有明言,只说幽系软禁。
依陈琳所言,孙辅似乎是被孙权杀了。不过陈琳是为曹公做檄文,所言真假难论。
鉴于孙辅之后再未出现于任何记载,或许此时已死,但是否孙权下手也未可知,或许陈琳栽赃。
于是孙权继业之初,面对的是一个江东人和自己有仇、南渡北人靠不长、宗室野心勃勃的局面。
总算他运气好,有张昭、周瑜保驾护航,更靠前者巨大人望与魅力,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
不过孙权总是要自己掌权的,他必须完成融合这三方势力,实现政权与江东的真正统一。
长期缺乏安全感的孙权,所采取的办法,显然是最有安全感的那种。
江东化似乎是孙吴集团必行之事,只是也绝对急不得,否则孙氏有被架空的可能。
曹公南征时候,江东本地士族的态度肯定吓坏了孙权,更可怕的是张昭居然表示支持。
张昭是王朗与赵昱的好友,此三人均为今文派学者,对于江东士族都有巨大吸引力。
赵昱的政治立场很明显,就是“春秋之义,奉承王命。”王朗在年轻时也如此,理想做大汉忠臣。
张昭的问题就是,他和孙权、周瑜、鲁肃这些人,差了两个世代。
老爷子永寿二年生人,黄巾之乱的时候都快三十岁了。
好么眼的当了小半辈子大汉臣子,突然附逆,心理上肯定有不适感。
仗着和孙策的交情,张昭尽心辅佐孙权,但一旦有朝一日得奉王命,张昭还是个很传统的士人。
这就是他和孙权的根本冲突,孙权骨子里连桓文霸业都看不上,他就是一心叛逆,要代汉自立。
于是这种政治理念的冲突,在曹操南征的考验下终于爆发。
与江东儒学士人们站到一起的张昭主和,不拿汉室当豆包的周瑜、鲁肃等人主蘸酱。
如此泾渭分明的立场,想必多少令孙权心胆俱寒,也为日后孙权与张昭的矛盾埋下远因。
因为在将集团中枢与江东融合时,孙权一直比较小心。
虽然孙氏征辟了大量的江东士人,但在初期,是以吾粲这类出身贫寒无家族背景的寒门为主。
同为寒门出身的孙氏或许反而更能得到这批人的拥戴。
为了不被江东人同化,导致被架空或出卖,又不想激化双方矛盾,孙权走的小心翼翼。
目前孙吴内南渡北人,与江东士族的矛盾,已属定论。
这矛盾于初期,在孙吴的政坛上并不明显,特别是张昭在世时候。
一者张昭德高望重,二来孙氏征辟者多为寒门,三乃吴郡四大姓未得重用。
但等淮泗老臣相继故去,寒门新晋接济不上,对江东大族的依赖是势所必行。
我们在琢磨江东集团内部关系时候,总是跳不过几件最显眼的事件。
其一,暨艳案;其二,隐蕃案;其三,吕壹案;其四,二宫之争。
这四件破事儿,基本可以给孙吴江东化的进程,提供一个思路。
但是这样一件件的说太特么的麻烦了……所以我只列举一个受害者名单,然后简单讨论。
暨艳案:
暨艳,吴郡人。死。
徐彪,疑似吴郡人。死。
张温,吴郡人,顾陆朱张四大族张家族长,下罪贬斥,废还吴郡。
隐蕃案:
隐蕃,据传青州人,不知来历,曹魏叛臣。死。
朱据,吴郡人,顾陆朱张四大族朱家族长,被双gui。
郝普,义阳人。季汉初期三大叛徒之一,怀疑为孙吴卧底。死。
吕壹案:
这案子比较乱,被吕壹整治的人很多,但最后送命的只有吕壹一个。
顾雍,吴郡人,顾陆朱张四大族顾家族长,被问罪。
是仪,北海人,南渡北人,被下狱。
朱据,吴郡人,顾陆朱张四大族顾家族长,被问罪。
郑胄,沛国人,南渡北人,被下狱。
刁嘉,不知籍贯,被下狱。
但是以上这些人在吕壹被杀后,全部平反了。
吕壹,不知籍贯,问斩。
二宫之争(这个名单会很长……):
太子党
孙和,太子,被罢黜。
陆逊,吴郡人,顾陆朱张四大族陆家族长,被骂死。
陆胤,吴郡人,顾陆朱张四大组陆家成员,下狱,被拷打,后获释。
顾谭,吴郡人,顾陆朱张四大族顾家族长,被流放,死于徙所。
顾承,吴郡人,顾陆朱张四大族顾家成员,被流放,死于徙所。
张休,彭城人,张昭之子。被流放,后赐死。
朱据,吴郡人,顾陆朱张四大族朱家族长,被赐死。
张纯,吴郡人,顾陆朱张四大族张家成员,被处死。
陈正,籍贯不明,无难督,族诛。
陈象,籍贯不明,五营督,族诛。
屈晃,汝南人,避乱江东,定居会稽。被杖刑,斥还乡里。后于城隍任上发挥余热。
吾粲,吴郡人,寒门。处死。
鲁王党
孙霸,鲁王,被赐死。
全寄,吴郡人,全琮子,国戚,处死。
吴安,吴郡人,吴景孙,国戚,处死。
杨竺,广陵人,处死。
孙奇,籍贯不明,处死。
支持鲁王但是平安无事党
孙鲁班,孙权女,全琮妻。
孙弘,籍贯不明,中书令。
步骘,淮阴人,步练师族兄,国戚。
全琮,吴郡人,孙鲁班夫,国戚。
吕岱,广陵人,寿星。
吕据,汝南人,娶孙奂女,国戚。
支持太子但是平安无事党
诸葛恪,琅琊人,诸葛瑾子。
施绩,丹杨人,朱然子,朱治孙。
滕胤,北海人,娶孙奂女,国戚。
我好像忘了几个人?想不起来了,谁提醒一下……
以上似乎可见一个很明晰的特点。
孙权处置手下的惯例,以吴郡士人最重,与其沆瀣一气的北人其次,其余北人再次,国戚最轻。
如虞翻等会稽士人,涉及另一个话题,不在今日讨论之内。
这其中以隐蕃案最为诡秘,其中内情实在难以考证。
何以孙权与其一见面,居然就授以廷尉监的重任?
若其不曾登至廷尉监的职务,朱据又是否会对他交口称赞呢?
郝普此人身上带着的黑历史与秘密太多,可谓死有余辜。但朱据被牵连,似乎颇可玩味。
我们先回头看暨艳案,此案的根结,首先就是张温与暨艳的政治智商太低。
乱世中用人往往不拘一格,但张温等人偏偏要复制汉末清议那一套,可谓不合时宜。
孙权想要推行政权的江东化,就必然破除旧归,为吴郡士人打开门路。
这里面会混进一些德行不彰的人物,也属正常。
其实根据张温对暨艳的提拔,我们或许可以推测,暨艳出身就算不是名门望族,想来也并非寒门。
那么参考孙权在江东化初期对江东寒门的照顾,此事或许有更多内情。
若果暨艳是在张温授意下,借典选之权,阻碍江东寒门上位,为大族子弟谋求空间,也有可能。
毕竟孙权对张温的处置过于严厉,一反其自己所提倡的主张。
曹魏那边用人的原则有一条是赏功不罚过,于是孙权拾魏武牙慧,也主张记功忘过。
既然原则是记功忘过,对于张温的处罚就不应当如此严厉,居然至于终身罢黜,一族俱废的程度。
不过参考日后孙权对各项事件的处理,我们可以断定,孙权所谓记功忘过,是有选择的。
对于他可以相信依赖的国戚与淮泗人,当然是记功忘过。对吴郡士人,恐怕就看孙权的需要了。
简而言之,通过暨艳案,吴郡张氏在东吴政坛几乎彻底被废除。
乃至孙吴灭亡之日,吴郡张氏也再没出现过什么能够参与中枢的大人物。
张温的两个弟弟,张祇、张白,除了张白娶陆绩女外,也居然再没有事迹流传。
此后吴郡张氏几个风流人物,张敦、张俨、张翰、张勃,多以文章知名而非政治,张纯更被处死。
暨艳会先以张温开刀,还有另一个原因,吴郡张氏是儒学世家,几乎不出武将。
他们的影响力仅仅限定在儒学士人之间,换言之没有强大武力以支持,最好对付。
顾家、陆家、朱家,陆家靠陆逊的经营,最为强盛。顾家名望最高,朱家多人掌兵。
毫无疑问,孙权是先挑一个软柿子,捏。
废掉张家后,孙权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但有武力,缺少政治影响的朱家。
经过隐蕃和吕壹两次连环折磨,朱据被双gui被下狱,终于在二宫之争时被孙权如愿以偿的搞死。
顾雍在世时孙权不敢轻举妄动折腾顾家,等到顾雍孙辈顾谭掌事才一举拿下。
陆逊实力雄厚,军事能力一时无二,于是孙权将其留到最后,带进了坟墓。
二宫之争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孙权皇后夺位的延续。
步夫人、徐夫人、袁夫人、王夫人、潘夫人,除了袁夫人比较超然,另外四位各有背景支持。
步夫人是步骘同族,徐夫人是太子孙登养母,王夫人、潘夫人各有子嗣,但当时并未涉及夺后位。
孙权试图立自己最宠爱的步夫人,却遭到了传统士人一贯抵制,要求立太子养母徐夫人。
孙权不欲立徐夫人为后,除了宠爱步夫人,可能也有徐夫人是吴郡大族出身的考量。
而且徐夫人更曾经与陆康孙陆尚婚配,陆尚死后才嫁入孙家。
步夫人则出身淮阴,又有孙权宠信的步骘为援,虽然没有子嗣,但长女孙鲁班凶神恶煞绝非善类。
基于种种原因,最后孙权立皇后事一拖再拖,导致诸子无嫡庶之分,终于酿成了二宫之争。
在这些争斗与考量中,孙权既要依赖吴郡大族的势力,又要防备他们尾大不掉。
因此提拔寒门士人挤压大族子弟空间,同时打压四大姓的实力,是最合适的考量。
孙权按照四大姓的强弱顺序,依次予以打击,终于在死前搞残废了全部四族。
在其死后的孙吴,虽然四大姓的内患不再,但孙鲁班等宗室无人牵制,终于导致了孙吴灭亡。
从这个角度来说,孙权处理四大家族是势在必行。
张温逃不掉,朱据逃不掉,顾谭逃不掉,陆逊当然也逃不掉。
无论陆逊在晚年是否牵扯进二宫之争的乱局,以另三家为鉴,他都绝对不可能幸免。
集军权相权于一身的陆逊,代表了江东士族的势力最高点,还有比他更显眼更该打的目标吗?
赐死孙霸的用心难测,但换个角度看,似乎赐死孙霸后对其党羽较轻的处罚世人也不好再非议了。
当然这是比较诛心的说法,事实上为了保证孙休的顺利接位,搬开野心膨胀的鲁王也是必须。
但国戚与北人群体在此次事件中并没伤筋动骨,损失不大,是有目共睹无法辩驳的。
以陆逊极其平庸的政治才具,孙权这个权谋老手有一百种方法玩死他。
二宫之争真正的起因已经难以考证,若笃定地说是出于孙权授意,恐怕过于大胆。
但孙权借用此事,完成了他一直企图达成的目的,确属事实。更顺便报复了阻碍立皇后的士族。
所以说,陆逊必须死。
我其实没有吓唬你。
陆逊是东吴智勇双全的人物,功绩与周瑜可同日而语。是吴蜀夷陵之战的实际指挥者,谋略与蜀汉诸葛亮可以一比!二十出头即被孙权诏为幕僚。终生服务东吴,由于卷入“两宫之争”而“忧国亡身 ”。
版我权归芝士毛按回答网站或原作者节写所有
陆逊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因赈灾和征讨尤突,受吴主孙权关注和重视。孙权作主把自己的亲侄女嫁给了陆逊,经多年历练,陆逊成为继吕蒙之后的军政首脑人物!
要部反军者组口六积容历族斯。
陆逊相对于孙权,犹如张良之于刘邦,诸葛亮之于刘备,高颎之于杨坚———事无巨细、言听计从!一度是孙权最为信赖的智囊。陆逊出任东吴大都督后,运筹帷幄,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一举解除了蜀汉对东吴的威胁,保证了东吴多年西线边境的安宁。自己也因此声名鹊起,威震四方。
的说那明很情料件,运整格满。
但到后期,由于陆逊卷入了东吴“太子之争”的政治漩涡中,遭猜忌与怀疑,导致了孙权的疏远与隔阂。赤乌5年即公元242年,东吴的太子孙登正值年富力强的时候猝然离世,享年32岁。孙权继立自己的第三子孙和为太子,引起了孙和的弟弟、孙权的第四子孙霸的强烈不满。孙霸暗中联合朝廷文武大臣捏造事实、陷害孙和。事发后,导致东吴大批官员受到牵连,这里面就包括陆逊。
那么,陆逊是怎么上了“贼船”的呢?太子孙和尊父皇旨意去祭祀太庙,被全公主诬陷说他与王夫人有染,孙权知悉后发了雷霆之怒!孙和自此很担心自己的前途。而孙霸则加紧了迈向太子之位的步伐。
这两个儿子孙权都喜欢,究竟立谁来当接班人?孙权有点为难了,他想听下臣子们的意见,于是,秘密地召见了杨竺。杨竺是孙霸死党,说鲁王孙霸文武双全,是嫡出,应为储君。这段话被其它他偷听到、并告诉了孙和。
危机中,孙和找陆逊家的亲戚陆胤商量:让陆逊上疏给孙权陈述嫡庶(其实二人一母同胞)之分。孙权怀疑自己的谈话被陆逊泄露了,决定彻查泄密事件。于是,并派人反复去责问陆逊 。陆逊毫不知情,却被多次询问,他深知自己祸患不远了,终于在忧愤状态下,抑郁而亡!
陈寿说陆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庶几社稷之臣矣”,对陆逊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他死表达了惋惜之情!
孙权的几个儿子都是因为黄皇位被杀被费,太子跟弟弟较劲,陆逊是坚决拥护太子的,而且写了信要跟孙权谈,但是孙权借此废了陆逊。孙权在这件事上是大动干戈了,太子被废,陆逊是江东本土大家族的头头,上游统帅,被废,接二连三地多个江东本土官员也被废,但是随之而来是非江东土著官员得到提拔,比方说诸葛瑾,孙权的丞相和统帅都是江东土著人,现在要打压本土人,他知道物极必反,孙权之所以在后面称帝,是因为他要同化江东,他称帝就说明同化完成了,然后就来打压江东人,刚刚出将入相一年的陆续就被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