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统帅三军最厉害的是谁,李靖算吗,你怎么认为呢?

历史中统帅三军最厉害的是谁,李靖算吗,你怎么认为呢?
曾看过一书,大概是清朝时某位无聊文人总结的,名字也记不清了,统计了中国古往今来的战争,发现均是以少胜多。其实真实历史上,还是强胜弱更多点,只是就像狗咬人不意外,人咬狗是能上新闻的。不过很多知名的大战如,牧野、柏举、阴晋、伊阙、巨鹿、昆阳、官渡、赤壁、夷陵、淝水等等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古代名将不少,但是有能力统帅大兵团作战,并且取胜的却非常少。这也应了韩信评价刘邦不能将兵,而善将将,亲自领兵不过十万,而自己则是多多益善。所以要说统帅三军最厉害的是谁,我们无法比较,但可以看看历史上哪些领兵多多益善的名将。以下玄学排名,不分先后高低。乐毅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率领燕、赵、韩、魏、秦五国共二十万大军伐齐。而齐国则以触子为将,率领全国主力共二十万大军,渡济水,西拒五国,进而爆发了济西之战。但由于齐军常年征战,士气低落,在和联军作战时一触即溃,触子不知下落,副将达子收拾残兵退保临淄。济西之战后,秦、韩两国退兵,乐毅派赵军取河间,魏国攻宋地,自己带领燕军向临淄追击,消灭齐国残余势力。齐湣王弃临淄而逃,乐毅顺利占领临淄,兵分五路,仅六个月时间占领了齐国出即墨和莒之外的七十余座城池。此后乐毅考虑到燕弱而齐强,不能单纯用武力征服。于是对即墨和莒围而不攻,转而对已占领区减赋税,废苛政,以收服人心。如此乐毅在齐作战五年,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太子乐资即位,为燕惠王,听信齐国田单的反间计,召回乐毅,并以骑劫代替。乐毅深知回国必将被害,投奔了赵国,被封为望诸君。骑劫代替乐毅后,田单用计打败燕军,收复齐国全部失地。燕惠王才知中计,封乐毅儿子为昌国君。但乐毅依然留在在赵国,不过长期往来两国维持友好,最后死于赵国。李牧早期长期驻守赵国北方防备匈奴,利用示敌以弱,诱敌深入的计策,以兵车一千三百乘,骑兵一万三千人,步兵五万,射手十万,围歼匈奴单于十万余骑兵。后又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使得匈奴其后十余年不敢靠近赵国边城。后面对秦国的猛烈攻势,李牧被调回,统帅对秦国作战。李牧采取廉颇坚壁固守策略,待秦军疲劳后,一举出击,大破秦军,因功被封为武安君。公元前229年,赵国境内发生地震,引起大面积饥荒。秦将王翦趁机率军攻赵,并重金收买曾经诬陷廉颇的郭开,再次诬陷李牧。李牧蒙冤被杀,三月后,王翦攻下赵国首都邯郸,赵王迁被俘,公子嘉逃代称王。白起前293年伊阙之战,白起率十余万秦军大败魏韩东周不少于二十四万联军,斩首二十四万,魏国精锐魏武卒此战中死伤殆尽,从此退出历史。前292年,夺取魏国大小城池六十一座。前279年,攻下楚国都城郢都,封武安君。前274年,大败魏赵韩联军,斩首十三万,又与赵将贾偃战,溺毙赵军两万。前265年,夺韩国五城,斩首五万。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军投入兵力共约60万,赵国共约45万。前期秦赵分别是王龁、廉颇为主将。后秦国秘密换将白起,并以反间计使赵国以赵括代替廉颇。白起以佯败诱敌的策略,引赵括全军出击后采取分割包围的策略大败赵军,歼敌加上战后坑杀约45万,赵国全军覆没,而秦国也付出了伤亡过半的代价。王翦前229年,发上郡兵,下井陉,攻下赵国都城邯郸,俘虏赵王迁,公子嘉逃代称王。前227年,王翦在易水之西打败燕、代联军。次年攻破燕都蓟城,燕王喜逃往辽东。前224年,王翦以六十万大军伐楚,于次年杀楚军主帅项燕于蕲,俘虏楚王负刍,后继续南下征百越取胜。前223年,其子王贲攻辽东灭燕后,王翦告老隐退。蒙恬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蒙恬率三十万秦军北击匈奴,夺取河南地,将匈奴赶出河套地区。后率军将燕、赵、秦长城连成一体,并修建直道全长一千八百里。韩信汉初三杰、兵家四圣之一。前206年,受到萧何的推荐,拜为大将,韩信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迅速打败守将,占领关中。公元前205年,渡河奇袭安邑,俘虏魏王豹,占领魏国全境,双方兵力不详。前204,以三万兵力背水一战歼灭二十万赵军,俘虏赵王歇,灭赵。前 204,潍水之战,歼灭二十万援齐楚军,杀大将龙且,标志这汉楚实力的反转,汉军从防御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前202年,韩信率三十万汉军主力,于垓下围歼项羽率领的十万楚军,歼敌八万,项羽自刎乌江。卫青前129年,卫青首征,以一万兵力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首虏700人。前128年,率三万骑兵出雁门关,斩匈奴数千人。前127年,卫青以迂回战术包围白羊王、楼烦王,活捉匈奴数千人,缴获牛羊百万,控制河套地区。前124年,率三万骑兵,出右北平奇袭匈奴右贤王,俘虏包括其及小王十余人,男女1.5万,牲畜数百万头。前123年,卫青率十万骑兵两次出击匈奴,斩首过万。前119年,卫青与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十四万匹战马,十余万运输部队,深入漠北追击匈奴。出塞一千多里,遇单于主力,大胜,俘虏斩杀一万九千余人。李靖629年,唐太宗李世民任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统兵10万,分六道出击东突厥。次年正月,趁夜色以三千骑兵突袭颉利可汗牙帐所在定襄。二月以一万骑兵突袭阴山,俘虏突厥兵一千余帐,后趁大雾继续急进,生擒颉利可汗,灭东突厥。634年,吐谷浑犯境,李靖主动请缨,被任命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次年,李靖兵分两路深入吐谷浑,均告胜利,并在积石山大败土谷浑军。吐谷浑王伏允自缢而死,儿子伏顺投降,吐谷浑灭亡。李靖属于大器晚成型,四十多岁还只是马邑郡丞,归顺李唐后前期也未单独统领大军作战,但其作战思想和理念,对唐朝以及后世影响都非常的大。晚年也独自领军灭东突厥、吐谷浑两国。总结:以上是我记忆中,统帅至少十万以上大军,并且非是一边倒的情况下,取得最终胜利的统帅。想想一下,在学校操场,没有广播的情况下,顺利的调度一万的学生,会有多么的困难,更不要说冲锋打仗了。所以古代认为将领直接统帅一万人的军队已经是比较厉害的了。而如果调动到数十万大军,统帅能力只要稍微弱一点,就非常可能一触即溃,这也是为什么《孙子兵法》云“以正合,以奇胜”。便是首先要保证自己大军不出错误与破绽,然后出奇兵,寻找地方的错误与破绽。尤其是古代早期兵民合一,很多士兵前一秒甚至还是农民,各自智商,理解能力和纪律性千差万别,更难统帅,一次营啸就可能导致全军溃散。而到了历史后期,兵民逐渐分离,更重视专业士兵和精良装备,如唐朝对外战争中军队都不会很多。再到了近现代,通讯系统的出现,解决了指挥的一大难题,使大规模的集团军,几十万上百万人的大战成为可能。因此如彭德怀、粟裕等我国十大元帅也是非常厉害的统帅,但是因为无法比较,而不列出对比。

回复
  • 刘耀阁用户

    曾看过一书,大概是清朝时某位无聊文人总结的,名字也记不清了,统计了中国古往今来的战争,发现均是以少胜多。其实真实历史上,还是强胜弱更多点,只是就像狗咬人不意外,人咬狗是能上新闻的。

    不过很多知名的大战如,牧野、柏举、阴晋、伊阙、巨鹿、昆阳、官渡、赤壁、夷陵、淝水等等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古代名将不少,但是有能力统帅大兵团作战,并且取胜的却非常少。

    这也应了韩信评价刘邦不能将兵,而善将将,亲自领兵不过十万,而自己则是多多益善。所以要说统帅三军最厉害的是谁,我们无法比较,但可以看看历史上哪些领兵多多益善的名将。

    芝士回答强,格版权必究,未经起点许可已,不得转载

    这分十全正通位统任志交真达张音办县局严。

    以下玄学排名,不分先后高低。

    有国主发由较极务万每况步越音须亲识县局。

    乐毅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率领燕、赵、韩、魏、秦五国共二十万大军伐齐。而齐国则以触子为将,率领全国主力共二十万大军,渡济水,西拒五国,进而爆发了济西之战。

    但由于齐军常年征战,士气低落,在和联军作战时一触即溃,触子不知下落,副将达子收拾残兵退保临淄。

    济西之战后,秦、韩两国退兵,乐毅派赵军取河间,魏国攻宋地,自己带领燕军向临淄追击,消灭齐国残余势力。齐湣王弃临淄而逃,乐毅顺利占领临淄,兵分五路,仅六个月时间占领了齐国出即墨和莒之外的七十余座城池。

    此后乐毅考虑到燕弱而齐强,不能单纯用武力征服。于是对即墨和莒围而不攻,转而对已占领区减赋税,废苛政,以收服人心。

    如此乐毅在齐作战五年,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太子乐资即位,为燕惠王,听信齐国田单的反间计,召回乐毅,并以骑劫代替。乐毅深知回国必将被害,投奔了赵国,被封为望诸君。

    骑劫代替乐毅后,田单用计打败燕军,收复齐国全部失地。燕惠王才知中计,封乐毅儿子为昌国君。但乐毅依然留在在赵国,不过长期往来两国维持友好,最后死于赵国。

    李牧

    早期长期驻守赵国北方防备匈奴,利用示敌以弱,诱敌深入的计策,以兵车一千三百乘,骑兵一万三千人,步兵五万,射手十万,围歼匈奴单于十万余骑兵。后又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使得匈奴其后十余年不敢靠近赵国边城。

    后面对秦国的猛烈攻势,李牧被调回,统帅对秦国作战。李牧采取廉颇坚壁固守策略,待秦军疲劳后,一举出击,大破秦军,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29年,赵国境内发生地震,引起大面积饥荒。秦将王翦趁机率军攻赵,并重金收买曾经诬陷廉颇的郭开,再次诬陷李牧。李牧蒙冤被杀,三月后,王翦攻下赵国首都邯郸,赵王迁被俘,公子嘉逃代称王。

    白起

    前293年伊阙之战,白起率十余万秦军大败魏韩东周不少于二十四万联军,斩首二十四万,魏国精锐魏武卒此战中死伤殆尽,从此退出历史。

    前292年,夺取魏国大小城池六十一座。

    前279年,攻下楚国都城郢都,封武安君。

    前274年,大败魏赵韩联军,斩首十三万,又与赵将贾偃战,溺毙赵军两万。

    前265年,夺韩国五城,斩首五万。

    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军投入兵力共约60万,赵国共约45万。前期秦赵分别是王龁、廉颇为主将。后秦国秘密换将白起,并以反间计使赵国以赵括代替廉颇。白起以佯败诱敌的策略,引赵括全军出击后采取分割包围的策略大败赵军,歼敌加上战后坑杀约45万,赵国全军覆没,而秦国也付出了伤亡过半的代价。

    王翦

    前229年,发上郡兵,下井陉,攻下赵国都城邯郸,俘虏赵王迁,公子嘉逃代称王。

    前227年,王翦在易水之西打败燕、代联军。次年攻破燕都蓟城,燕王喜逃往辽东。

    前224年,王翦以六十万大军伐楚,于次年杀楚军主帅项燕于蕲,俘虏楚王负刍,后继续南下征百越取胜。

    前223年,其子王贲攻辽东灭燕后,王翦告老隐退。

    蒙恬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蒙恬率三十万秦军北击匈奴,夺取河南地,将匈奴赶出河套地区。后率军将燕、赵、秦长城连成一体,并修建直道全长一千八百里。

    韩信

    汉初三杰、兵家四圣之一。前206年,受到萧何的推荐,拜为大将,韩信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迅速打败守将,占领关中。

    公元前205年,渡河奇袭安邑,俘虏魏王豹,占领魏国全境,双方兵力不详。

    前204,以三万兵力背水一战歼灭二十万赵军,俘虏赵王歇,灭赵。

    前 204,潍水之战,歼灭二十万援齐楚军,杀大将龙且,标志这汉楚实力的反转,汉军从防御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前202年,韩信率三十万汉军主力,于垓下围歼项羽率领的十万楚军,歼敌八万,项羽自刎乌江。

    卫青

    前129年,卫青首征,以一万兵力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首虏700人。

    前128年,率三万骑兵出雁门关,斩匈奴数千人。

    前127年,卫青以迂回战术包围白羊王、楼烦王,活捉匈奴数千人,缴获牛羊百万,控制河套地区。

    前124年,率三万骑兵,出右北平奇袭匈奴右贤王,俘虏包括其及小王十余人,男女1.5万,牲畜数百万头。

    前123年,卫青率十万骑兵两次出击匈奴,斩首过万。

    前119年,卫青与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十四万匹战马,十余万运输部队,深入漠北追击匈奴。出塞一千多里,遇单于主力,大胜,俘虏斩杀一万九千余人。

    李靖

    629年,唐太宗李世民任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统兵10万,分六道出击东突厥。次年正月,趁夜色以三千骑兵突袭颉利可汗牙帐所在定襄。二月以一万骑兵突袭阴山,俘虏突厥兵一千余帐,后趁大雾继续急进,生擒颉利可汗,灭东突厥。

    634年,吐谷浑犯境,李靖主动请缨,被任命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次年,李靖兵分两路深入吐谷浑,均告胜利,并在积石山大败土谷浑军。吐谷浑王伏允自缢而死,儿子伏顺投降,吐谷浑灭亡。

    李靖属于大器晚成型,四十多岁还只是马邑郡丞,归顺李唐后前期也未单独统领大军作战,但其作战思想和理念,对唐朝以及后世影响都非常的大。晚年也独自领军灭东突厥、吐谷浑两国。

    总结:以上是我记忆中,统帅至少十万以上大军,并且非是一边倒的情况下,取得最终胜利的统帅。

    想想一下,在学校操场,没有广播的情况下,顺利的调度一万的学生,会有多么的困难,更不要说冲锋打仗了。所以古代认为将领直接统帅一万人的军队已经是比较厉害的了。

    而如果调动到数十万大军,统帅能力只要稍微弱一点,就非常可能一触即溃,这也是为什么《孙子兵法》云“以正合,以奇胜”。便是首先要保证自己大军不出错误与破绽,然后出奇兵,寻找地方的错误与破绽。

    尤其是古代早期兵民合一,很多士兵前一秒甚至还是农民,各自智商,理解能力和纪律性千差万别,更难统帅,一次营啸就可能导致全军溃散。而到了历史后期,兵民逐渐分离,更重视专业士兵和精良装备,如唐朝对外战争中军队都不会很多。

    再到了近现代,通讯系统的出现,解决了指挥的一大难题,使大规模的集团军,几十万上百万人的大战成为可能。因此如彭德怀、粟裕等我国十大元帅也是非常厉害的统帅,但是因为无法比较,而不列出对比。

    2024-05-07
    1楼
    回复
  • 刘家馨用户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转载或花于者示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于芝士快米回答

    古人云,人过三十天过午,这句话很有道理。古时人的寿命比较短,俗话说人活七十古来稀。人过了三十,表示人的一生已经过了一半。三十岁之前是立业的最佳时机,也是人生中最精彩的时候,就好想是一天中的正午一样,是最热烈的。

    种行两义形线第及保世联,己速安斗确步装市层。

    作为战将来说,尤其更注重年轻有为。这是它本身的职业性质决定的。战将都是在疆场上建功立业的,七老八十的时候就跑不动、打不动了,何谈建功立业?

    但世间总有特例出现。比如唐朝的李靖,就是这么一个特例。李靖第一次领兵,已经47岁了。

    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是隋朝大将韩擒虎的外甥。在这之前,他因为准备告李渊造反的状,被李渊给抓住了。

    二制本利解象路被给色离称毛细听。

    李靖在临刑前大声疾呼:“明公兴起义兵,本是为天下除去暴乱,怎么没有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斩杀壮士呢?”

    此话一出,震惊了全场!

    李渊欣赏他的言谈举动,秦王李世民更赞赏他的才识和胆气,开始帮他求情。

    李渊也有惜才之心,就饶了李靖,被李世民召入自己的麾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第一次,李靖也不例外。但李靖的第一次闪亮登场,有些偶然性。

    李渊派李靖去夔州备战。接到命令,李靖就带了几个随从去上任了,但在半路上,却被阻隔了。

    原来这时正是隋末天下大乱的时候,唐朝还没完全统一天下。神州大地到处都是兵乱。这时恰巧有少数民族造反,数万人将路给占了,过不去了。

    庐江王李瑗带兵去平反,打一战败一战。此时李靖正好经过此处,于是主动帮他出谋划策。

    李瑗听从了李靖的妙计,不费吹灰之力,一举就平叛了。不过,战斗是李靖指挥的,功劳却是李瑗的——李靖的军事生涯处女作,居然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仗打完了,李靖又继续赶路。但李靖此行也太不顺利了。走了不久,又被萧铣的大军给阻住了前进的路。

    而大本营的李渊却误会了,误以为他滞留不前,贻误军机,秘密诏令许绍将他处死。

    此时的李靖,又遇到生死问题。不过他的运气实在太好了,许绍觉得李靖才华不错,没有照旨意办事。反而上书给也求情,李靖才保住了小命。

    李靖经历了艰难曲折,终于达到指定位置。在这里,李靖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赵郡王李孝恭此时正被蛮人冉肇打的满地找牙,好不狼狈。李靖来的正是时候,他带八百人奇袭敌营,一举将冉肇的几万军队打得溃不成军,最后杀了冉肇,俘敌五千多人。

    虽然李孝恭是挂牌司令,首功肯定是他的。但李靖展露的军事才能也因此得到高层的认可。

    当捷报传到京师时,李渊高兴地自吹自擂起来,他对公卿们吹嘘说:“看来我很有眼光。我就知道用有功劳的人,不如用有过错的人!这个李靖不错嘛!”

    马上就下圣旨表扬了一通,并且亲笔写敕给李靖:“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

    萧铣是隋末雄据在南方的割据势力,他称帝于岳阳,国号为梁。唐朝想要统一全国,“梁国”是必须要拿下来的。

    李靖上书李渊“平萧铣的十策”,李渊一看,这个办法还不错。就照着办吧!

    于是任命李孝恭为夔州总管,李靖为行军总管。虽然李孝恭仍然是总司令,但李渊知道他的斤两,他怕李孝恭到时候干涉李靖用兵,又特意授予李靖带兵作战的指挥权,“三军之任,一以委靖。”于是李靖成为实际上的三军统帅。

    前几仗打得很顺利,这让别人看了很眼气,也让李孝恭技痒起来。

    当李孝恭来到阵前时,恰巧萧铣的骁将文士弘,驻守在附近的清江。

    李孝恭决定立即进击。李靖劝告他说:“文士弘是萧铣的健将,士卒精锐骁勇,现在他把精锐兵力全都派出来迎战,恐怕锐不可挡。我们应等到他们士气衰落时再出击决战,一定能攻破敌军。”

    李孝恭由于连战告捷,哪能听进去李靖的劝告。遂命李靖留守军营,自己率兵出战。他觉得前面都打得这么顺利,我就不信这个邪,这次打不赢。

    但事实给了李孝恭一个深刻的教训。

    果不其然,双方一交战,孝恭军大败,匆匆的逃回南岸,这一仗损失很大——李孝恭的面子这回是彻底掉地上了。

    文士弘一看自己获胜了,他手下的兵将马上开始抢夺战利品。

    这么一哄抢东西,军队马上乱作一团。观战的李靖一看,抢东西啊?阵形乱了,有机可乘。打吧!

    命令守营的士兵迅速出击,果然三下五除二,将文士弘打得落花流水,被杀及溺水而死者将近一万人,获得舟舰四百余艘。

    此战过后,李靖马不停蹄,以五千骑兵,直逼“梁国”都城江陵。

    看到李靖的大军到了城边上,皇帝萧铣才开始急了,马上下旨,令各路大军前来护驾。

    此时李靖做主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决定——下令将缴获的几百艘战船船全部放在河中,任其顺流而下。

    他的这个军令一下,都看不明白了。有的部下抗议道,这些船可是我们辛辛苦苦打下的战利品,就这样浪费了!

    李靖解释道,萧铣外面有几十万大军,我们现在是孤军深入,包围了他们的都城,各路军队马上就要过来勤王护驾了。

    但是救援队队伍看到这些在江面上随意漂泊的船只,肯定会以为都城已经攻破,就不敢随便进军了。他们肯定要先打探消息,等他们打探到真实的消息,都城已经被我们攻下了。

    李靖的计策果然凑效。其它各路来救驾的军队,看到那些船,都迟疑不敢进军。

    萧铣被围在里面,没人来救驾啊!实在没办法了,投降吧!李靖顺利进入江陵。

    果然,过了几天,几十万大军前来救驾,一看皇帝都投降了,投降还受到优待。没啥好说的,我们也投降吧。

    如是一个一个都投降了,几十大军烟消云散,不战而降。

    从李靖出兵,不到两个月时间,一个拥兵四十万,庞大无比的梁国就彻底崩溃。

    后来李靖又安抚岭南,平定辅公祏。

    李渊为了嘉奖李靖的军功, 授任他为行台兵部尚书。,并称赞叹说:“李靖真是我的良将,古代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

    在皇权的争夺中,历来将军是各派争夺的焦点。为何?要想在竞争中获胜,武力,或者说实力是决定因素。

    唐朝建立以后,李渊安坐皇帝宝座。但下面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开始了较量。

    当时李世民集团中,虽然不乏文臣战将,但李世民知道,若论打仗,自己手下这些人和李靖没法比。所以,在玄武门事变前,亲自找到李靖,希望他在这个关键时刻能助自己一臂之力。

    李靖自然是不愿意卷进这皇室的争斗中,于是置身事外。

    李世民虽然没明说,但肯定不满。心想,你是靠我求情才保住一命的。没想到在这么关键的时刻,竟然不帮自已一把。

    其实李靖不是耍滑头,他是一个标准的职业军人,他认为军队就是朝廷的,不是某个人或者说是某个利益集团的。

    国家有战事,我穿上铠甲立马就可上战场,关于你们各方的争权,自己绝不掺和进去,要守持中正立场。

    并且他保持了自己的职业操守,既然置身事外,就没背叛李世民去告密。

    由此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后,对李靖有了看法。

    但李世民不愧是千古一帝,他虽然不喜欢李靖,但他知道如何使用李靖。这就是高明的政治家和昏庸的君王本质的区别。

    公元629年八月,李世民决定打东突厥。他命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六路大军统一由李靖指挥部署,分道出击突厥。

    公元630年正月,李靖亲自挑选了3000精兵,秘密行军,千里奔袭直赴突厥的都城定襄。

    这一招可不是一般的冒险。要知道,颉利可汗手中可有十几万大军呀!可李靖的身后,并没有大军跟随。他布置其它各路军队在半途中去打逃跑的颉利可汗。

    颉利可汗万万没有想到唐军会突如其来攻击自己的老巢,于是在慌乱中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如果唐兵不倾国而来,李靖决不会孤军深入,于是“一日数惊”。

    果然颉利可汗无心战斗,马上就撤退了,这一撤,正中圈套。李靖带着3000人虚张声势的追,其实压根就不想追上,路上早布置好了其它军队呢。

    果然,这一路上颉利可汗被各路军队打得抱头窜鼠,等退到牙碛口的时候,身边的十几万大军已经只剩下几万人。

    但是李靖还不松气,带了一万精兵千里奔袭,夜走阴山。 一路行军,一直到在距颉利可汗牙帐七里远的地方才被发现。

    颉利可汗又是来不及防备,被杀得落花流水,俘虏就达到十余万。

    颉利可汗只好单骑逃跑,不久,被半道上布置的唐军给抓住了。

    李靖因军功进封代国公。李世民高兴地对大臣说:“汉朝李陵带领五千步卒进攻匈奴,最后落得归降匈奴的下场,尚且得以留名青史。李靖以三千骑兵深入敌境,攻克定襄,威振北狄,这是古今所没有的奇勋,足以雪往年在渭水与突厥结盟之耻。”

    灭掉东突厥,李靖已经功成名就,足以名垂青史了,再加上自己年纪不小了。他的想法是应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但是,李世民却不放过他,对他坚决的说,不!

    自己好容易获得的良马,不让它在莽原上奔驰,为我的大唐帝国圈地,哪有窝在圈里养老的道理呢?

    公元635年正月,李靖不得已,又带兵踏上远征吐谷浑的征途。经过两个月的浴血奋战,攻灭了吐谷浑,并向京师告捷。

    但是这一次,虽然又立下不世奇功,迎接他的却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一阵的诘难。

    原来李靖的辉煌战功,引起同僚的嫉恨。盐泽道总管高甑生串通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诬告李靖谋反。

    李世民下令调查此事,最后弄清了真象,判定高甑生以诬罔罪减死,流放边疆。

    但经此一事,李靖知道,无论如何都要急流勇退了,否则功高震主,祸事真的就要降临了。从此,李靖“乃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

    这一闭门谢客,就是十年。

    公元649年,李靖病情恶化,病重的李世民亲临病榻慰问。但皇上的关怀也挽不回这位名将的生命了。 同年四月二十三日(7月2日),李靖溘然逝去,享年七十九岁。

    李世民册赠司徒、并州都督,给班剑、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赐谥号为“景武”。

    李靖的名将之路,充满了坎坷,充满着传奇。他的成功有哪些方面值得总结呢?我想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所谓时势造英雄,也即是说,得有那个机遇

    所有的战将之所以名留青史,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仗可打。李靖虽然出道比较晚,但正逢乱世。所谓的乱世出英豪,就是这个道理。

    二、个人还得有那个能力

    如果机遇来了,你没有那个能力,那就不是成功,有可能就是一败涂地了。

    李靖的确是一个军事天才,他的许多战例突破常规,在匪夷所思中就取得了胜利。

    三、遇见明主

    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只能是窝在圈内了。李靖正是遇到李渊,特别是李世民这样的明主,他们大胆的把军队交给他,让他可以有任意发挥的空间,有充分表现的舞台。

    四、本人有气度、有甘做人梯的雅量

    李靖一开始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一开始所打的胜仗,功劳都记在了上司的头上。从凌烟阁李孝恭排名特别靠前就可以看出。

    但是在战场上,李靖从来就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打好仗,其他的,让后人去评价吧。

    正因为有这种积极工作的态度,打了胜仗也不居功自傲,所以,得到身边诸将的高度赞扬,也得到上司的爱抚和认可。

    五、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不眷恋权力

    自从打下东突厥以后,公元634年十月,担任宰相职务刚满四年的李靖即以足疾辞任,而且言辞恳切。

    李世民对这种明事理的行为很赞赏,特颁下诏书,加授特进。并许诺帝国宰相的位置始终给你保留着,足疾稍好一些,每二三天可来朝顾问顾问。

    六、不遗余力的培养后备干部,倾囊相授

    李世民不亏是高明的皇帝,他觉得李靖打仗太厉害了,而自已手下那些将领,虽然大部份打仗还不错,但多半都是一些大老粗,没学过什么兵法。

    于是李世民让李靖教诸将学兵法,受到李世民这么的高眼相看,李靖当然是不遗余力的倾囊相助,在他的培养下,唐初名将的军事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七、善于总结经验,把实战经验变成军事理论

    他将治军、作战又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他写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 后人据此编辑了《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所以,他不但是中国古代的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理论家。

    参考资料:

    《旧唐书》后晋·刘昫

    《新唐书》宋·宋祁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2024-05-07
    2楼
    回复
  • 漕锐志用户

    是毛泽东;李靖不算。

    2024-05-07
    3楼
    回复
  • 李诗琪用户

    我认为单从用兵为将上来说,赵国李牧,汉朝霍去病,明朝戚继光,近代粟裕。

    这几位都擅长以快打慢,出其不意,千里奔袭,是用兵不世出的奇才,几百年才出一个,都喜欢出奇制胜。

    如果从统帅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是秦之王翦,汉之韩信,唐之李靖,明之徐达,近代毛主席。

    版权理归芝士回答三网党站或原作王料者所有

    他们已经不单单只是从一场战斗的胜败,一城一地的得失来考虑问题,更多的是从战略上,多方面来考虑如何取胜。

    2024-05-07
    4楼
    回复
  • 龙绮雯用户

    千古无二,彭德怀元帅。17联合国军,装备精良,粮草充足。我志愿军用的是二战洋垃圾,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凭借的是众志成城。在冰天雪地鏖战以美国为首的17国联军。打的联合国军屁滚尿流。麦克阿瑟将军从此没落。几十年来美国就跟狂吠的狗一样,不敢越中华雷池半步。彭老总是傲视苍穹心中不可战胜的中华战神!

    2024-05-07
    5楼
    回复
  • 阴景明用户

    当然是白起,在先秦时期一直到西汉始,生产力水平一直不是很高。白起,长平之战前,前无古人。长平之战后,后无来者。

    2024-05-07
    6楼
    回复
  • 秦一涵用户

    这还用说,毛主席。其他不解释了。

    2024-05-07
    7楼
    回复
  • 杨经赋用户

    就指挥人数的规模来看肯定是近代的粟裕和林彪了,指挥的是货真价实的百万大军,搞大会战,古代的百万大军都是吹牛的,古代的运输条件和通讯条件导致他不可能有效地指挥百万大军

    2024-05-07
    8楼
    回复
  • 孙祎用户

    定国安邦,开疆扩土,兵法传世,培育良将,兵家所能成就的一切他都一一完成了,自古用兵神出鬼没者兵仙、军神而已,卫公实乃千古无二。

    2024-05-07
    9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