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精彩的政变呢?

历史上有哪些精彩的政变呢?
精彩的政变有很多,什么沙丘之变,玄武门之变,陈桥之变,北京政变啥的知名度太高,也都说烂了,某来说个冷门的政变,西夏国的天庆之变。【不小心又写长了,慎入。】史书上记载的天庆之变在西夏国的历史上,宫廷政变贯穿整个王朝,特别是后期的宫廷政变越发频繁,频繁的导火索其实就桓宗末年的天庆政变。公元1206年,宗室镇夷郡王李安全勾结皇太后罗氏,废黜了皇帝桓宗纯祐,李安全自立,即夏襄宗。这场政变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夏崇宗李乾顺因为备受母后临朝的苦头,亲政后一改作风,坚决防范外戚,提拔重用宗室,夏仁宗李仁孝时期的外戚任得敬擅权,也多亏宗室诸王与之抗衡,才没有使局面更糟糕。铲除任氏时,仁宗的弟弟李仁友立了大功,因此被封为越王。桓宗纯祐在位时,李仁友死后,他的儿子李安全上书请求袭爵,大概因为安全平时不怎么温顺,纯祐拒绝了堂兄的请求,反而把他降爵为镇夷郡王,因此,李安全对李纯祐怀恨在心,就在封地积蓄力量搞些小动作,最后联合纯祐的生母罗太后一起政变,废杀李纯祐。关于李安全政变的经过,和夏国所有政变一样,都是缺乏史料记载,都是直接出来结果,史书只是说李安全联合罗太后政变,他们怎么勾结到一起,为什么勾结在一起,怎么密谋废立,统统没有记载,包括政变之后,罗太后也消失在史书上的原因都没有记载。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这场政变留下了太多疑团,反正某是不相信这个结果的,那接下来就由某来给大家分析一下这些疑团吧。由猴格分析的天庆政变的真相这个世界上的确有违背母子天性的恶母存在,但是那绝对是有原因的。夏桓宗李纯祐的生母罗太后是不是那样的恶母呢?依某看来,罗氏不是,按照史书记载,罗太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不是为了自己擅权而是为他人做嫁衣联合别人废掉自己的亲儿子的女人。武则天废掉自己的亲儿子是为了自己掌权做皇帝,北魏胡太后毒死亲儿子也是为了自己掌握权力,西夏的大梁太后囚禁自己的亲儿子还是为了自己擅权,前凉马太后废掉亲孙子是为了推自己的情人做君主,后燕丁太后否决亲孙子的继承权也是为了推小情人做皇帝。和这些女人相比,罗太后竟然别无所求,不是为了自己夺权,李安全也不是她的情人,就参与废杀自己的亲儿子,大家不觉得诡异吗?为什么说罗太后和李安全没有奸情呢?听某来分析,罗太后的生卒不详,不知道她几岁进宫,但是知道她被立为皇后十年的时候生了儿子纯祐,她被立为皇后时已经入宫数年,就算是十几岁入宫,被立皇后时20岁,立后十年30岁时生儿子,李纯祐出生时堂兄李安全7岁,也就是说,罗氏大约比李安全大23岁,最少也得大20岁。有人会说大20岁也没啥,君不见明朝的成化帝恋万贞。不一样,肯定不一样啊!万贞儿和成化帝是特殊情况,李安全没有朱见深的那种生活经历。那会不会是李安全为了当皇帝学习慕容熙卖身呢?也不可能,罗太后从没有表现的跟丁太后那样对权利有欲望,也不是性格淫荡的人,李安全就是想卖身也得有对象。再想想,如果李安全和罗太后有奸情,那之后废杀李安全的神宗李遵顼会不会放过这个大的一个名头,不得对李安全口伐笔诛死啊!这也不是那也不可能,到底是怎么回事?某认为,罗太后是被李安全胁迫的,李安全学习任得敬的手段,贿赂朝臣,经营几十年,控制朝政。说他贿赂朝臣有什么证据呢?南院宣徽使刘忠亮就看出了李安全的野心,他明知道李安全贿赂满朝收买大臣,手越深越长,却不敢声张,只是自己坚持不受李安全的贿赂。刘忠亮发觉时,李安全已经把势力渗透到朝廷,小白兔一样的李纯祐却毫无觉察。而这时,外患也起来了,蒙古部的铁木真兴起,击败了昔日强大的克烈部,克烈王子桑昆狼狈逃亡西夏,企求政治避难,但是被拒绝了。就算拒绝,铁木真也以此为借口入侵西夏,劫掠而去。铁木真入侵退兵的次年,李安全就发动天庆之变,废黜李纯祐,自己称帝,还用罗太后的名义上书宗主国金国请求册封,之后,罗太后就消失了。如果是李安全联合罗太后废帝,最少要有罗太后干政的记录或者只字片语,什么都没有,只有罗太后崇佛的记录。所以,真相是这样的:李安全学习任得敬贿赂朝臣,势力渗透朝廷,罗太后母子根本对他无可奈何,李安全假借罗太后之口废掉堂弟并害死他,被软禁控制的罗太后只是安全的挡箭牌而已。曹魏郭太后前后废了两个皇帝曹芳曹髦,东晋褚蒜子太后也废了司马奕,又有谁会说那是郭太后和褚蒜子废的皇帝,大家都知道,废立并非太后本意,都是被权臣操控而已。罗氏也是如此啊!就算不比前朝,西夏国前面都有例子,任得敬擅权时,仁宗李仁孝还为任得敬向金国上书请求分国给任得敬呢,难道那也是仁宗的本意?只不过是被权臣操控而已,罗氏也是如此啊!等到金国承认册封李安全了,罗太后自己就该消失了,可怜罗氏被争议近千年,其实她只是一个无能为力的母亲,而不是一个害死儿子的恶母。就是这样。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回复
  • 罗诗筠用户

    精彩的政变有很多,什么沙丘之变,玄武门之变,陈桥之变,北京政变啥的知名度太高,也都说烂了,某来说个冷门的政变,西夏国的天庆之变。【不小心又写长了,慎入。】

    史书上记载的天庆之变

    在西夏国的历史上,宫廷政变贯穿整个王朝,特别是后期的宫廷政变越发频繁,频繁的导火索其实就桓宗末年的天庆政变。

    版权归芝里士老回答几网站或原作者时所红有

    公元1206年,宗室镇夷郡王李安全勾结皇太后罗氏,废黜了皇帝桓宗纯祐,李安全自立,即夏襄宗。

    主新命立象资知干治金才织存。

    这场政变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夏崇宗李乾顺因为备受母后临朝的苦头,亲政后一改作风,坚决防范外戚,提拔重用宗室,夏仁宗李仁孝时期的外戚任得敬擅权,也多亏宗室诸王与之抗衡,才没有使局面更糟糕。铲除任氏时,仁宗的弟弟李仁友立了大功,因此被封为越王。

    桓宗纯祐在位时,李仁友死后,他的儿子李安全上书请求袭爵,大概因为安全平时不怎么温顺,纯祐拒绝了堂兄的请求,反而把他降爵为镇夷郡王,因此,李安全对李纯祐怀恨在心,就在封地积蓄力量搞些小动作,最后联合纯祐的生母罗太后一起政变,废杀李纯祐。

    时所自理体点前或军少统见群,段低容习毛院格。

    关于李安全政变的经过,和夏国所有政变一样,都是缺乏史料记载,都是直接出来结果,史书只是说李安全联合罗太后政变,他们怎么勾结到一起,为什么勾结在一起,怎么密谋废立,统统没有记载,包括政变之后,罗太后也消失在史书上的原因都没有记载。

    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这场政变留下了太多疑团,反正某是不相信这个结果的,那接下来就由某来给大家分析一下这些疑团吧。

    由猴格分析的天庆政变的真相

    这个世界上的确有违背母子天性的恶母存在,但是那绝对是有原因的。夏桓宗李纯祐的生母罗太后是不是那样的恶母呢?依某看来,罗氏不是,按照史书记载,罗太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不是为了自己擅权而是为他人做嫁衣联合别人废掉自己的亲儿子的女人。

    武则天废掉自己的亲儿子是为了自己掌权做皇帝,北魏胡太后毒死亲儿子也是为了自己掌握权力,西夏的大梁太后囚禁自己的亲儿子还是为了自己擅权,前凉马太后废掉亲孙子是为了推自己的情人做君主,后燕丁太后否决亲孙子的继承权也是为了推小情人做皇帝。

    和这些女人相比,罗太后竟然别无所求,不是为了自己夺权,李安全也不是她的情人,就参与废杀自己的亲儿子,大家不觉得诡异吗?

    为什么说罗太后和李安全没有奸情呢?听某来分析,罗太后的生卒不详,不知道她几岁进宫,但是知道她被立为皇后十年的时候生了儿子纯祐,她被立为皇后时已经入宫数年,就算是十几岁入宫,被立皇后时20岁,立后十年30岁时生儿子,李纯祐出生时堂兄李安全7岁,也就是说,罗氏大约比李安全大23岁,最少也得大20岁。

    有人会说大20岁也没啥,君不见明朝的成化帝恋万贞。不一样,肯定不一样啊!万贞儿和成化帝是特殊情况,李安全没有朱见深的那种生活经历。

    那会不会是李安全为了当皇帝学习慕容熙卖身呢?也不可能,罗太后从没有表现的跟丁太后那样对权利有欲望,也不是性格淫荡的人,李安全就是想卖身也得有对象。再想想,如果李安全和罗太后有奸情,那之后废杀李安全的神宗李遵顼会不会放过这个大的一个名头,不得对李安全口伐笔诛死啊!

    这也不是那也不可能,到底是怎么回事?

    某认为,罗太后是被李安全胁迫的,李安全学习任得敬的手段,贿赂朝臣,经营几十年,控制朝政。

    说他贿赂朝臣有什么证据呢?南院宣徽使刘忠亮就看出了李安全的野心,他明知道李安全贿赂满朝收买大臣,手越深越长,却不敢声张,只是自己坚持不受李安全的贿赂。刘忠亮发觉时,李安全已经把势力渗透到朝廷,小白兔一样的李纯祐却毫无觉察。

    而这时,外患也起来了,蒙古部的铁木真兴起,击败了昔日强大的克烈部,克烈王子桑昆狼狈逃亡西夏,企求政治避难,但是被拒绝了。就算拒绝,铁木真也以此为借口入侵西夏,劫掠而去。

    铁木真入侵退兵的次年,李安全就发动天庆之变,废黜李纯祐,自己称帝,还用罗太后的名义上书宗主国金国请求册封,之后,罗太后就消失了。

    如果是李安全联合罗太后废帝,最少要有罗太后干政的记录或者只字片语,什么都没有,只有罗太后崇佛的记录。

    所以,真相是这样的:李安全学习任得敬贿赂朝臣,势力渗透朝廷,罗太后母子根本对他无可奈何,李安全假借罗太后之口废掉堂弟并害死他,被软禁控制的罗太后只是安全的挡箭牌而已。

    曹魏郭太后前后废了两个皇帝曹芳曹髦,东晋褚蒜子太后也废了司马奕,又有谁会说那是郭太后和褚蒜子废的皇帝,大家都知道,废立并非太后本意,都是被权臣操控而已。

    罗氏也是如此啊!

    就算不比前朝,西夏国前面都有例子,任得敬擅权时,仁宗李仁孝还为任得敬向金国上书请求分国给任得敬呢,难道那也是仁宗的本意?只不过是被权臣操控而已,罗氏也是如此啊!

    等到金国承认册封李安全了,罗太后自己就该消失了,可怜罗氏被争议近千年,其实她只是一个无能为力的母亲,而不是一个害死儿子的恶母。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

    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2024-05-05
    1楼
    回复
  • 李昌远用户

    公元前530年,一场左右春秋晚期国际局势的大规模政变爆发了。不可一世的楚国在这场政变中王位更迭,霸权崩溃。而已经被楚国吞并的蔡国却借机复国,实现重生。

    版我权归芝听士回答网站或当原作器代者所有

    谁能想到呢,导演这场政变的人,竟然是一个流亡蔡地的楚国平民!

    现前社命将造规切每办育。

    我就加从还正此系题干战,共真研须火。

    01

    公元前530年出征的时候,对一战灭吴,楚灵王是志在必得的。但他没想到,大局的溃裂却首先从自己的盟国越国开始了。

    《左传》载:

    薳氏之族及薳居、许围、蔡洧、蔓成然,皆王所不礼也,因羣丧职之族启越大夫常寿过作乱,围固城,克息舟,城而居之。

    ——《左传·昭公十三年传》

    正如晋国当年远交近攻,扶植东南的吴国来威胁楚国的侧背一样,楚国攻吴,也选择了联络更处南方的越国,以便在吴国背后插针。

    七年前楚灵王第二次兴兵伐吴,正是这个常寿过率领越军与楚灵王会师于锁,积极配合了联军伐吴的行动。那一次,也是越国在对吴战争中与楚国的首次合作。

    可当年的友军却为何成了此次叛乱的急先锋呢?

    司马迁在《史记》中解释道:

    初,灵王会兵于申,僇越大夫常寿过。

    ——《史记·楚世家》

    据司马迁所言,上一次联军伐吴之前,楚灵王曾经在申县会兵。当着与会诸侯的面,第一次参会的越军统帅常寿过遭到了楚灵王的羞辱。至于原因,《左传》与《史记》均无说明,张正明所撰《楚史》一书猜测可能是因为越军军纪不严。

    对首次参会的常寿过来说,不熟悉会兵礼仪以致士兵越礼犯禁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主盟的楚灵王又惯用强硬手段威服诸侯。

    倘若上次常寿过真是因为这个原因遭到了楚灵王的羞辱而决意在此时发难,也可算是楚灵王“尚力”而不“尚礼”的外交手段种下的恶果吧。

    在楚国国内反对势力的唆使与配合下,常寿过的军队围困固城,攻克息舟。固城与息舟的具体位置,因为文献数据的缺失,难以在地图上确指,大约在淮水中游一带。

    常寿过搅乱淮水中游,筑城据守,等于在汝颍淮北之地打入了一根楔子,正是这根楔子延展开来的冰裂,造成了楚国在陈县、蔡县的统治全面崩溃。

    02

    常寿过造乱的消息最先在蔡县流传开来。因政治避难而流亡蔡地、依附于故蔡国世族蔡朝吴的楚人观从向蔡朝吴进言:“现在是恢复蔡国的最好时机。如果我们不趁着常寿过作乱的机会举事,那蔡国将再无复国之望了。”

    这或许是春秋史上最传奇的一幕:楚国的霸业崩溃、蔡国的兴亡继绝,这些即将要发生、即将影响春秋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其幕后的主导者,不是远在乾溪的楚灵王,不是坐镇蔡县的公子弃疾,甚至不是蔡国世族蔡朝吴,而是避难蔡地的一介庶民——观从!

    观从明白,如果楚灵王的威权统治不倒,蔡国就翻不了身。要恢复蔡国,就必须设法赶楚灵王下台。此刻,他想到了两个人:公子比(即子干)和公子黑肱(即子皙)。

    这两位楚灵王的同胞兄弟因为夺嫡失败,自楚灵王元年起便流亡国外,这当口儿,他们分别在晋国和郑国避难。要想威胁楚灵王的王位,得召他们回来。

    计策已定,观从诡称奉了蔡公弃疾的命令邀请子干、子皙返国,表示将拥戴子干即位以取代楚灵王。直把二位公子骗到蔡县县城近郊,观从才道出实情,强迫他们与自己盟誓,一同偷袭蔡县。

    《左传》载:

    入袭蔡,蔡公将食,见而逃之。

    ——《左传·昭公十三年传》

    当观从裹挟子干、子皙二位公子来到蔡公弃疾面前的时候,弃疾正准备用膳,乍见两位久逃在外的哥哥,心知有变,本能地往外逃走。

    能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蔡县,必有部分蔡国遗民与观从里应外合。而蔡公弃疾出逃,则意味他已经事实上失去了对蔡县的控制能力。

    弃疾逃走之后,观从杀牺牲、撰盟书,又一次伪造子干与弃疾盟誓的证据。

    担心部分蔡人慑于楚灵王的威权,或对造反复国存有疑虑,观从让子干带上盟书先往郢都进发,然后才公开向蔡县民众宣布:“蔡公弃疾召子干和子皙回国,将奉子干入郢都为王。盟誓已经订立,子干已经出发,蔡公本人也将很快集合军队,随他前进!”

    果然,听到这条炸裂的新闻,有人如五雷轰顶。在恐惧的驱使下,他们把“反贼”观从团团包围,准备扭送官府。不料观从镇静自若,斥责他们说:“真正要造反当楚王的那个贼是子干,他已经往郢都去了,蔡县军队也已经动员起来了。你们就是一刀抹了我,于事何补!”听到这番话,在场的人全都目瞪口呆。

    就在人们心怀犹疑,缓缓地放开观从时,一直藏身幕后的蔡朝吴终于走到前台,晓瑜众人道:“蔡县举事,木已成舟。在场的各位谁也脱不了干系。你们当真要做楚王的顺民,那就拦着蔡公,拦着我们。等楚王从乾溪回来,秋后算账,大家一块儿死。但如果你们要求一条生路,那就应该支持蔡公,跟我们一条心把事情干成了!”

    众人齐声响应道:“好。”

    事情走到这一步,被观从和蔡朝吴的复国计划绑架的人其实已经不仅仅是蔡国的遗民们,还有逃走的蔡公弃疾。

    虽然,弃疾已经失去了对蔡县的掌控,但观从和蔡朝吴要想推翻楚灵王,却不能没有他的支持。

    因为子干和子皙二人流亡多年,在国内的政治资源丧失殆尽。弃疾则不同。他不但因战功卓著而兼任陈、蔡县公,在方城之外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而且,他的旧部蔓成然正是挑唆越国大夫常寿过作乱的始作俑者。

    论资历,论人望,能够抗衡楚灵王的也就只有蔡公弃疾了。

    蔡县起事自始至终是打着弃疾的旗号进行,此刻的弃疾已无退路,不反也得反!

    终于,被观从和蔡朝吴硬拖下水的蔡公弃疾在邓邑与子干、子皙结盟起事。双方约定允许陈、蔡复国,并召集陈、蔡、不羹等地的戍军,会同蒍氏、斗氏等反对灵王的楚国贵族,在客卿蔡洧与许围的接应下直扑郢都。

    叛军一路摧枯拉朽。来到郢都郊外,弃疾派两名亲信先行入宫,指使宫廷仆役长杀死了灵王太子禄和他的弟弟罢敌。

    清宫之后,子干称楚王,命子皙为令尹,弃疾为司马,一个同楚灵王分庭抗礼的楚国新政府迅速成立了。

    此时,远在乾溪的楚灵王对郢都发生的一切还一无所知。直到观从抵达乾溪,晓瑜驻地官兵:“先归复所,后者劓”——率先离开楚灵王回到郢都的,职位和家室将得以保留,迟迟不归者,必受劓刑!一场争先恐后的大溃散就真真儿地在楚灵王的眼皮子底下上演了。

    03

    乾溪驻军擅自撤退,奔向郢都,全然不听楚灵王的号令。无奈之中,楚灵王只得跟随溃军踉踉跄跄地往郢都而来。他的亲随一路走来,一路逃散。到达訾梁的时候,除却然丹这个亲信,楚灵王已是孤家寡人。

    《左传》记载了楚灵王与然丹最后的对话:

    右尹子革曰:“请待于郊,以听国人。”王曰:“众怒不可犯也。”曰:“若入于大都,而乞师于诸侯。”王曰:“皆叛矣。”曰:“若亡于诸侯,以听大国之图君也。”王曰:“大福不再,只取辱焉。”

    ——《左传·昭公十三年传》

    然丹对楚灵王说:“大王不如回到郢郊,静候国人的裁决吧?”

    回想执政的这12年里,楚灵王连年征战,大兴土木,迁徙移民,这些政策每出台一次,国人徭役赋税就加重一次。此次兴兵伐吴,国人苦役,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回郢郊待罪,国人饶得了他吗?对此心知肚明的楚灵王选择了拒绝:“众怒不可犯也。”

    然丹又再提议:“那不如先入大县,以邑兵自保,然后向诸侯乞师靖难?”

    可此刻方城之外的楚国大县都唯公子弃疾的马首是瞻,哪里进得去!想到这里,灵王叹息道:“他们全都反了!”

    “再或者逃亡去北方大国,申请政治避难呢?”

    也难吧。

    楚灵王这些年霸道惯了,对各方诸侯,施惠者百无一二,结怨者比比皆是。又能指望谁在危难中收容他呢?就算侥幸获得收容,从天下霸主、一呼百应到屈膝称臣、聊寄余生,这样的落差,楚灵王能接受吗?

    不能!“大福不再,祗取辱焉!”——让楚灵王放弃“大福”(王位),忍辱偷生,那还不如去死。

    连续三次提议都遭到否决的然丹明白,此刻的楚灵王已经陷入走投无路的绝境,如果再追随他,只有为他殉葬。作为一个投奔楚国的郑国人,然丹可没有这样的忠诚。为了保命,他决绝地抛下楚灵王,快马加鞭往郢都去了。

    然丹走后,楚灵王在绝望中自缢。

    曾经贵为万人之上的楚王,死后,他的尸体却只能被偷偷地掩埋,直到数年之后风波平息,楚灵王的遗骸才被重新掘出,以王礼加以改葬。

    只是此时,他辛苦经营的霸业早已随雨打风吹去,楚国的百年辉煌已经光芒散尽,未来等待着它的将是吴师入郢的噩梦!

    2024-05-05
    2楼
    回复
  • 张瑜轩用户

    中国历史上各种政变层出不穷,要么出自文臣武将,要么出自皇族内部。我觉得以下几次政变都比较精彩:

    一、李斯、赵高矫诏: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留下遗诏,向长子扶苏即位,宦官赵高联合宰相李斯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并赐死了扶苏和蒙恬,这次政变使秦始皇死不瞑目,也使秦朝灭亡。

    未经各来低芝士回答允相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出侵权

    二、王莽篡汉:

    公元5年,汉平帝死后,王莽要求太皇太后让他代天子临朝,王政君无奈同意,由王莽摄政,称为摄皇帝。公元6年,王莽改年号为居摄元年,号称“孺子婴”,为代汉准备。公元8年,王莽伪托汉高祖遗命,到高帝祠庙接受遗命,然后戴王冠觐见太皇太后,坐在未央宫前殿,即天子位,定国号“新”。

    出面所公军料指据许林织影书验团。

    三、司马炎篡魏:

    中体表最立知根保真,马需委划斯。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司马炎即晋王位,十二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为晋。

    四、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射杀了他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随后李渊无奈立李世民为太子,并传位给他。李世民虽有杀兄逼父之过,但开创了贞观之治,奠定了大唐盛世,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明君。

    五、陈桥驿兵变: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就遣赵匡胤统军北上御敌,赵匡胤带兵行至陈桥驿,在赵匡义和赵普等人的谋划下,赵匡胤黄袍加身,率军回开封,逼迫周恭帝禅位,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

    六、靖难之变:

    公元1399年,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这次反叛持续了三年之久,建文帝由于缺乏谋略,且没有可用的大将(朱元璋杀了太多),任用主帅不当,致使主力被歼,朱棣以北京为基地,适时出击,经几次大战消灭了建文帝的主力,最后乘胜追击,于公元405年7月13日攻下帝都南京,建文帝失踪,朱棣即位。靖难之变,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藩王造反成功的事件,这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是掘史官,欢迎关注!

    2024-05-05
    3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