弑君者楚灵王的故事是什么样的?

弑君者楚灵王的故事是什么样的?
鲁昭公元年,楚国发生了一起政变,楚王郏敖的亲叔叔公子围弑杀了郏敖,又再把郏敖的两个儿子斩草除根,自己即位做了楚王,是为楚灵王。于是,本故事的第一大主角,也是第一大丑角就粉墨登场了。楚灵王,看他这个“灵”字就知道他这个国君当得不怎么样,堪称是楚国国君中的活宝。其实在他篡位之前他的口碑就很差。在《漫话鲁国》第十二节里,我曾讲到鲁襄公三十年,郏敖即位之初,派子荡到鲁国去聘问。鲁国的叔孙穆子(叔孙豹)向子荡打听当时做令尹的公子围对与政事处理得怎么样。子荡的回答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叔孙穆子就断定公子围将会弑君篡位,而子荡肯定是同谋。到鲁昭公元年早些时候,公子围代表楚国参加一次会盟。与会的各国大夫纷纷发现公子围的服饰仪仗全和国君一样,都预言公子围会篡位而且不得善终。公子围杀了反对他的大司马蔿掩以后,楚国的芋尹申无宇就说他一定无法逃脱祸事。这个申无宇还曾把公子围打猎时用的楚王的旗帜砍断,端的是个不怕死的人。楚灵王当上国君之后更是不得了了。他即位之后马上派人杀死了太宰伯州犁(伯氏真是命途多舛,伯宗在晋国被谗杀,他儿子伯州犁逃到楚国,好不容易混了个太宰当却又不明不白死在楚灵王手下。伯氏有一支逃到了吴国,所以后来吴国有了个伯(喜丕))。不久以后又因猜疑杀了多名大夫,引起国内贵族们的惶恐和不满。春秋时期的国君们都喜欢登台远望(鲁庄公就是在登高台眺望的时候碰见了孟任),而楚国的国君们似乎尤其喜爱此道。楚灵王也不例外,他在华容这个地方修建了一座章华台。章华台又名“三休台”,因为它是如此之高,人们要登上台顶要在中途休息三次。大家可以想见楚灵王是如何奢侈。章华台建成的时候,楚灵王想邀请各国诸侯出席落成典礼。但是诸侯们都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了,楚灵王实在下不来台,就派太宰薳启强“以武力相威胁”逼迫鲁昭公出席了典礼。在宴席上楚灵王得意忘形,把国宝大屈宝弓拿出来显,并且赠送给了鲁昭公。但是才过了不久又后悔了,又派薳启强去向鲁昭公要了回来(荒唐啊荒唐)。楚灵王特别喜欢细腰的女子,于是宫中女子为求那“盈盈一握”纷纷节食,以至有饿死者。这就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出处。楚灵王还经常能够“灵”光一闪,想出些希奇古怪的点子来(还真对得起这个“灵”字,哈哈)。鲁昭公五年,楚灵王向晋平公提出的结亲的亲求得到允许,韩宣子(韩起)和叔向到楚国送亲。楚灵王的“灵”光就闪了一下,对大夫们说他想要拿晋国的使者们开刀立威,要给韩宣子施刖刑,让他做看门人,给叔向施宫刑,让他做司宫(亏他想得出来)。太宰薳启强大力劝谏,陈说利害,才让楚灵王打消了这个念头。要扬名立万,楚灵王还有一招,就是通过讨乱臣,诛贼子来争“霸主”的名声(够“灵”,他也不想想,他自己就是乱臣贼子,还讨伐别人呢)。他选中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齐国著名的庆封。这样就引出了本故事的第二个主角,第二个丑角,第二个活宝。这个庆封是齐国的“崔庆之乱”中的第二号人物。鲁襄公二十五年,齐国崔杼弑杀齐庄公,立齐景公,自己做了右相,让庆封做了左相。(同一事件中发生了“晏子不死君难”和“三太史秉笔直书”的事情。)到鲁襄公二十七年,崔氏发生内乱,庆封以帮助崔杼平定内乱为借口,出兵攻打崔氏,将崔氏一门除崔杼之外杀了个一干二净。崔杼看到这种情况,也只好自杀了事。于是庆封开始在齐国掌权了。庆封这个人人品也很差。他到鲁国聘问的时候,叔孙穆子说他的衣服器具超过了他的身份肯定没有好结果。又过了一年,齐国的大夫们一起驱逐庆氏。庆封抵挡不住,逃到了鲁国。叔孙穆子宴请他,他表现得没有礼貌。叔孙穆子很生气,就让乐师演奏《茅(氐鸟)》来讥讽他,他居然听不懂(嘿嘿,碰到这样的人叔孙穆子这样的君子也只有干瞪眼没办法了)。不久,由于齐国的逼迫,庆封又逃到了吴国。吴王句馀(夷昧、馀祭)把朱方这个地方封给他,他在那里聚集族人居住,很快比在齐国的时候还富有了。庆封这样一个在诸侯之间大名鼎鼎的乱臣现在还过着逍遥舒坦的日子,自然是不容于中华礼仪之邦的了。楚灵王的灵光再次闪现,他想,如果他把这个人抓来砍了,岂不是在诸侯中名声鹊起了吗(说实话,他的名声已经不小了,只不过是坏名声而已)。于是在鲁昭公四年,楚灵王会合诸侯讨伐朱方。小小的一个朱方当然抵挡不住诸侯联军,于是很快庆封就束手就擒了。楚灵王又灭了庆封一族,还准备将庆封当众处死,显显自己的威风(这回的灵光可闪得精彩啊!)。楚大夫伍举(就是伍子胥的祖父,又称椒举,可能是封地在椒这个地方)连忙拦住他说:“没有缺点的人才可以杀人并宣扬他的劣迹。庆封只是对国君不顺从才逃到了这里,他肯乖乖地就戮吗?如果他在诸侯面前宣言你的丑事,岂不糟糕吗?”这回楚灵王信心十足,才不理伍举那套呢,下令按计划进行。(哈哈,说了那么多废话,滑稽剧终于开场啦!)他让庆封自己背着斧钺,在诸侯联军中示众,还命令他自己高喊:“不要有人像齐国的庆封一样,杀了他的国君,轻慢他年少的嗣君,还和大夫们结盟!”庆封岂是那么容易就对了的,何况还是你个劣迹斑斑的楚灵王。于是庆封很买力地大:“不要有人像楚共王的庶子围一样,杀了他国君哥哥的儿子麇并且取而代之,还和诸侯们会盟!”(hoho)诸侯联军一听,顿时哄堂大笑。楚灵王一下子傻了眼,半天才回过神来,赶忙命令杀了庆封。他扬名立万的第一步就这样草草地,在诸侯们的窃笑中收场了。

回复
  • 藏獒用户

    鲁昭公元年,楚国发生了一起政变,楚王郏敖的亲叔叔公子围弑杀了郏敖,又再把郏敖的两个儿子斩草除根,自己即位做了楚王,是为楚灵王。于是,本故事的第一大主角,也是第一大丑角就粉墨登场了。

    楚灵王,看他这个“灵”字就知道他这个国君当得不怎么样,堪称是楚国国君中的活宝。其实在他篡位之前他的口碑就很差。在《漫话鲁国》第十二节里,我曾讲到鲁襄公三十年,郏敖即位之初,派子荡到鲁国去聘问。鲁国的叔孙穆子(叔孙豹)向子荡打听当时做令尹的公子围对与政事处理得怎么样。子荡的回答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叔孙穆子就断定公子围将会弑君篡位,而子荡肯定是同谋。到鲁昭公元年早些时候,公子围代表楚国参加一次会盟。与会的各国大夫纷纷发现公子围的服饰仪仗全和国君一样,都预言公子围会篡位而且不得善终。公子围杀了反对他的大司马蔿掩以后,楚国的芋尹申无宇就说他一定无法逃脱祸事。这个申无宇还曾把公子围打猎时用的楚王的旗帜砍断,端的是个不怕死的人。

    未经芝更士回答百允严许快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料将视为侵权

    楚灵王当上国君之后更是不得了了。他即位之后马上派人杀死了太宰伯州犁(伯氏真是命途多舛,伯宗在晋国被谗杀,他儿子伯州犁逃到楚国,好不容易混了个太宰当却又不明不白死在楚灵王手下。伯氏有一支逃到了吴国,所以后来吴国有了个伯(喜丕))。不久以后又因猜疑杀了多名大夫,引起国内贵族们的惶恐和不满。春秋时期的国君们都喜欢登台远望(鲁庄公就是在登高台眺望的时候碰见了孟任),而楚国的国君们似乎尤其喜爱此道。楚灵王也不例外,他在华容这个地方修建了一座章华台。章华台又名“三休台”,因为它是如此之高,人们要登上台顶要在中途休息三次。大家可以想见楚灵王是如何奢侈。章华台建成的时候,楚灵王想邀请各国诸侯出席落成典礼。但是诸侯们都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了,楚灵王实在下不来台,就派太宰薳启强“以武力相威胁”逼迫鲁昭公出席了典礼。在宴席上楚灵王得意忘形,把国宝大屈宝弓拿出来显,并且赠送给了鲁昭公。但是才过了不久又后悔了,又派薳启强去向鲁昭公要了回来(荒唐啊荒唐)。楚灵王特别喜欢细腰的女子,于是宫中女子为求那“盈盈一握”纷纷节食,以至有饿死者。这就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出处。

    楚灵王还经常能够“灵”光一闪,想出些希奇古怪的点子来(还真对得起这个“灵

    在生面学从解期必海车走话须断,史江王易县价。

    ”字,哈哈)。鲁昭公五年,楚灵王向晋平公提出的结亲的亲求得到允许,韩宣子(韩起)和叔向到楚国送亲。楚灵王的“灵”光就闪了一下,对大夫们说他想要拿晋国的使者们开刀立威,要给韩宣子施刖刑,让他做看门人,给叔向施宫刑,让他做司宫(亏他想得出来)。太宰薳启强大力劝谏,陈说利害,才让楚灵王打消了这个念头。要扬名立万,楚灵王还有一招,就是通过讨乱臣,诛贼子来争“霸主”的名声(够“灵”,他也不想想,他自己就是乱臣贼子,还讨伐别人呢)。他选中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齐国著名的庆封。这样就引出了本故事的第二个主角,第二个丑角,第二个活宝。

    这个庆封是齐国的“崔庆之乱”中的第二号人物。鲁襄公二十五年,齐国崔杼弑杀齐庄公,立齐景公,自己做了右相,让庆封做了左相。(同一事件中发生了“晏子不死君难”和“三太史秉笔直书”的事情。)到鲁襄公二十七年,崔氏发生内乱,庆封以帮助崔杼平定内乱为借口,出兵攻打崔氏,将崔氏一门除崔杼之外杀了个一干二净。崔杼看到这种情况,也只好自杀了事。于是庆封开始在齐国掌权了。庆封这个人人品也很差。他到鲁国聘问的时候,叔孙穆子说他的衣服器具超过了他的身份肯定没有好结果。又过了一年,齐国的大夫们一起驱逐庆氏。庆封抵挡不住,逃到了鲁国。叔孙穆子宴请他,他表现得没有礼貌。叔孙穆子很生气,就让乐师演奏《茅(氐鸟)》来讥讽他,他居然听不懂(嘿嘿,碰到这样的人叔孙穆子这样的君子也只有干瞪眼没办法了)。不久,由于齐国的逼迫,庆封又逃到了吴国。吴王句馀(夷昧、馀祭)把朱方这个地方封给他,他在那里聚集族人居住,很快比在齐国的时候还富有了。

    庆封这样一个在诸侯之间大名鼎鼎的乱臣现在还过着逍遥舒坦的日子,自然是不容于中华礼仪之邦的了。楚灵王的灵光再次闪现,他想,如果他把这个人抓来砍了,岂不是在诸侯中名声鹊起了吗(说实话,他的名声已经不小了,只不过是坏名声而已)。于是在鲁昭公四年,楚灵王会合诸侯讨伐朱方。小小的一个朱方当然抵挡不住诸侯联军,于是很快庆封就束手就擒了。楚灵王又灭了庆封一族,还准备将庆封当众处死,显显自己的威风(这回的灵光可闪得精彩啊!)。楚大夫伍举(就是伍子胥的祖父,又称椒举,可能是封地在椒这个地方)连忙拦住他说:“没有缺点的人才可以杀人并宣扬他的劣迹。庆封只是对国君不顺从才逃到了这里,他肯乖乖地就戮吗?如果他在诸侯面前宣言你的丑事,岂不糟糕吗?”这回楚灵王信心十足,才不理伍举那套呢,下令按计划进行。(哈哈,说了那么多废话,滑稽剧终于开场啦!)他让庆封自己背着斧钺,在诸侯联军中示众,还命令他自己高喊:“不要有人像齐国的庆封一样,杀了他的国君,轻慢他年少的嗣君,还和大夫们结盟!”庆封岂是那么容易就对了的,何况还是你个劣迹斑斑的楚灵王。于是庆封很买力地大:“不要有人像楚共王的庶子围一样,杀了他国君哥哥的儿子麇并且取而代之,还和诸侯们会盟!”(hoho)诸侯联军一听,顿时哄堂大笑。楚灵王一下子傻了眼,半天才回过神来,赶忙命令杀了庆封。他扬名立万的第一步就这样草草地,在诸侯们的窃笑中收场了。

    对法里社形很五革取传许,记办往京红。

    2024-05-05
    1楼
    回复
  • 少慧娟用户

    01

    芝士月回答,版权必究米,未活经许没家可,不得转载

    俗话说事不过三。

    大到能进级任队南导石深。

    连续三次伐吴都未能如愿,楚灵王是否感到沮丧呢?

    他等性么代路权段克消效层始。

    未必。因为伐吴只是楚灵王布局天下的其中一手棋。在这盘大棋局上,它的失利暂时还不足以影响到楚灵王对全局的掌控。

    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说,此时,无论是楚国还是楚灵王本人,其国际影响力和领导力都依然保持着昂扬的上升趋势。

    就在第三次伐吴失利的次年,楚灵王意气风发地登上了刚刚落成的“天下第一台”——章华台。面向东北,举目远眺,此刻的他正热切地期待着一位重要人物从北方的到来。

    陪同楚灵王一起登台的是老臣伍举。

    站在这座高达十丈,号称要“三休乃至其上(中途须休息三次才能登顶)”的高台顶端,楚灵王迎着爽朗的北风,恍惚间产生了一种飘身轻举、傲视群雄的错觉。他自豪地对伍举感叹道:“台美夫!”然而,他的情绪似乎没能感染这位忧心忡忡的老臣。伍举冷冷地回答:“臣不知其美。”

    作为楚国的四朝元老,敢在好大喜功的楚灵王面前说出这五个字,伍举当然掂量过批逆鳞、犯龙颜的后果。

    但这番话他却不得不说。

    因为自庄王时代历练出来的政治理念让伍举无法对楚灵王的内政外交产生认同。此前的申县会盟上,他们两人已经就楚国外交究竟应该“尚力”还是“尚礼”的问题爆发过激烈的争论。愤怒的伍举甚至直斥楚灵王以力征经营天下的方略是在步桀、纣的后尘。

    但显然,他的犯言直谏没有收获预期的效果。如今,空前豪奢的章华台在汉水之畔拔地而起。“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楚灵王的政治野心随着这高台的落成继续放飞。这个曾经在伍举的耳提面命下以庄王政治为法的年轻国君如今已经背离了原来的道路,甚至还越走越远。

    章华台落成的这一年是公元前535年。两年以后,伍举的名字最后一次出现在了《左传》当中。这意味着伍举很可能就在两年后去世。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章华台上的这次谈话,将是老臣伍举对楚灵王最后的规劝。

    也正因为如此,伍举顾不得理会楚灵王对自己的这句“不知其美”作何表情,仍然直言不讳地讲出了他对灵王内政方略的批评:

    “先君庄王为匏居之台,高不过望国氛,大不过容宴豆,木不妨守备,用不烦官府,民不废时务,官不易朝常。问谁宴焉,则宋公、郑伯;问谁相礼,则华元、驷騑;问谁赞事,则陈侯、蔡侯、许南、顿子,其大夫侍之。先君以是除乱克敌,而无恶于诸侯。

    今君为此台也,国民罢焉,财用尽焉,年谷败焉,百官烦焉,举国留之,数年乃成。愿得诸侯与始升焉,诸侯皆距,无有至者。而后使太宰启疆请于鲁侯,惧之以蜀之役,而仅得以来。使富都那竖赞焉,而使长鬣之士相焉,臣不知其美也。”

    ——《国语·楚语上》

    相比于《史记》和《左传》,《国语》是我在撰写楚国史的时候很少引用的参考文献,因为其记载的可靠性相对较差。

    但是上面两段《国语》中保存的“伍举之言”却自有它不可磨灭的价值——它准确地概括出了楚庄王与楚灵王这两代君主在内政思路上的根本区别。

    楚庄王一朝的内政更类似于黄老学派的无为而治,讲究因势利导,避免搅扰民生。

    在这种执政思想的指导下,楚庄王虽然也曾有过修筑匏居台之类的大型土木工程,但是工程设计只求实用,不求豪华;工程施工不废稼穑,不靡公帑。

    反观楚灵王,显然他更倾向于建立一个积极有为的强势政府,更渴望通过大型土木工程的建设来对内、对外宣示自己的无可争辩的权威地位。

    比如他主持修建的章华宫,明显要比同时期晋国兴建的虒祁宫更为豪华气派,而这也恰是此时楚强晋弱的真实写照。

    02

    虽然大兴土木将给楚国的财政开支造成巨大的压力,将为楚国的庶民百姓带来沉重的徭役,但在楚灵王看来,这所有的代价都是值得的,因为就在章华台的落成典礼上,鲁昭公亲自南下向楚灵王道贺来了!

    《国语》说当章华台竣工的时候,各国诸侯都因看不惯楚灵王的豪奢做派而纷纷拒绝出席落成典礼。众叛亲离的楚灵王只好祭出军事恫吓的流氓手段要挟鲁昭公赴楚一贺,拿鲁国当作挽回颜面的遮羞布。

    以《左传》为参考,我认为《国语》的上述记载失实的可能性非常大——就算天下诸侯真的纷纷疏远楚国,最后一个与楚国不离不弃的国家也绝不可能是鲁国。

    在三年前(即公元前538年)楚国筹划申县会盟之际,郑国执政子产曾经对楚灵王预言,将会有四个国家在收到参会邀请后拒绝出席。他们分别是:鲁国、卫国、曹国和邾国。

    这其中,曹国和邾国这两个三流国家因为太弱小,此时已经逐渐沦为宋国和鲁国的附庸,自然不敢背离宗主国而另附于楚。至于鲁、卫两个二流国家,郑子产说道:

    鲁、卫偪于齐而亲于晋,唯是不来。

    ——《左传·昭公四年传》

    从地缘政治上说,鲁、卫两国都与东方大国齐国为邻。齐国背靠大海,幅员不广。要想开疆拓土,问鼎中原,只能向南、向西蚕食鲁、卫。为了抵御齐国的扩张,维系自己的生存,鲁、卫两国都有结交奥援以遏强齐的迫切需要。

    但是楚国距离这两个国家太远了,想要通过持续而稳定的军事援助来笼络鲁、卫两国非常困难。

    因为这个原因,在晋、楚争霸的二元格局当中,这两个国家最终都选择了投靠北方霸主晋国,成为晋国最忠实的盟友。也因为这个原因,在楚强晋弱,诸侯纷纷投楚的情形下,鲁昭公仍然拒绝参加楚国召集的申县会盟。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晋楚争霸中的鲁国有点儿像美苏争霸中的英国。英国是美国争霸的“基本盘”,鲁国是晋国争霸的“基本盘”。楚国在国力尚未达到全盛,影响尚未深入北方之前,它是很难指望鲁国改换门庭,与它结盟的。

    在过往的历史上,鲁国曾有两次为了对抗齐国而向楚国乞师的记录。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634年。彼时,楚国已经在泓之战中干净利落地摧毁了宋襄公的霸权,威震天下。而当时的晋文公回国即位才两年,刚刚结束内乱的晋国还没有能力与楚国抗衡。

    鲁国第二次为对抗齐国而向楚国求援,出现在公元前591年,也就是楚庄王在邲之战中击败晋国、饮马黄河的六年以后。只可惜楚庄王在当年去世,楚、鲁军事联盟因而未能建立。

    鲁国的两次联楚抗齐都发生在楚国如日中天、力压晋国的历史时期,这绝非偶然的巧合,而是两国的地缘政治特征使然。

    因此鲁国的南向附楚是一个标志,一个楚国国力臻于全盛的标志。

    公元前538年楚灵王举行申县会盟时,鲁昭公拒绝出席。但三年后,他却接受了楚灵王的邀请前来庆贺章华台的落成。这意味着此时楚强晋弱的形势还在进一步发展,楚灵王有希望继成王、庄王之后第三次带领楚国走上历史的巅峰。

    只是,此时的楚灵王已经不甘于拘守伍举传授给他的经验了,他不愿再以先君庄王为法。这个自信到狂妄的楚国元首即将勇敢地开辟出一条历史的新道路,一条谤满天下却泽及子孙的新道路。

    2024-05-05
    2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