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场上是如何分辨敌军友军的?

古代战场上是如何分辨敌军友军的?
以秦汉为例,秦汉的军事训练非常系统和专业。其主要宗旨是“一入习战”到“教成三军”。首先,要学习兵法与战阵,接受队列、阵型训练。《汉官仪》说:“武官肄兵,习战阵之仪”,“官兵皆肄孙吴六十四阵,名曰乘之”。所谓“肄兵”、“讲肄”,主要当指学习兵法。《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总结了先秦时期丰富多彩的实战经验,到了汉代,仍然是兵学的经典。所谓的“习战阵之仪”,就是演练阵法,包括军事编制的序列、队形操练等。英国军事历史学家杰弗里·帕克在他的《剑桥战争史》中如此评价:“只有两大文明发明了步兵操练——中国和欧洲!”汉军战士要学习和掌握方、圆、锥形、钩形、雁行、箕形等阵的站位和队列变换,熟悉旗帜金鼓,熟悉用来表明士兵身份位置的章、幡、负羽,这些都是当时军人最基本的技能。章是士卒及其他参战的平民皆应佩带的徽识。《墨子·旗帜篇》说:“吏卒民男女,皆辨异衣裳徽识。”又说:“城上吏卒置之背,卒于头上。城下吏卒置之肩,左军于左肩,中军置之胸。”但《说文》中只说:“徽,徽识也,以绛徽帛着于背。”据此,可推知徽识佩于背部的为最常见。陕西咸阳杨家湾西汉大墓陪葬坑出土陶士卒俑背后佩带的长方形徽识或即为章(图一:1)。幡的等级比章要高一些,在汉代,应是军官佩带的。它有时也被称为徽。《文选·东京赋》“戎士介而扬挥”,薛综注:“挥为肩上绛帜,如燕尾者也。”挥是徽的借字,唐写本《文选》此挥字作徽,可证。杨家湾陶俑中有的在肩部披有带许多尖角的长巾,与所谓“肩上绛帜”极相近(图一:2)。兵书《尉缭子》里就有详细的说明:  经卒者,以经令分之为三分焉:左军苍旗,卒戴苍羽;右军白旗,卒戴白羽;中军黄旗,卒戴黄羽。  卒有五章:前一行苍章,次二行赤章,次三行黄章,次四行白章,次五行黑章。次以经卒,亡章者有诛。前一五行,置章于首;次二五行,置章于项;次三五行,置章于胸;次四五行,置章于腹;次五五行,置章于腰。如此,卒无非其吏,吏无非其卒。见非而不(诰)[诘],见乱而不禁,其罪如之。  鼓行交斗,则前行进为犯难,后行(进)[退]为辱众。逾五行而前者有赏,逾五行而后者有诛。所以知进退先后,吏卒之功也。故曰:“鼓之,前如雷霆,动如风雨,莫敢当其前,莫敢蹑其后。”言有经也。也就是左军是黑旗黑羽,右军白旗白羽,中军黄旗黄羽,每个阵列里,士兵要带五种章、佩戴的位置还不同。“将异其旗,卒异其章。”“书其章曰某甲某士。”“亡章者有诛。”军队里,对军阵要求极严格,所以你看到不符合阵列的旗帜羽毛徽章的陌生人,砍他就可以了。

回复
  • 李婷用户

    以秦汉为例,秦汉的军事训练非常系统和专业。其主要宗旨是“一入习战”到“教成三军”。

    首先,要学习兵法与战阵,接受队列、阵型训练。《汉官仪》说:“武官肄兵,习战阵之仪”,“官兵皆肄孙吴六十四阵,名曰乘之”。所谓“肄兵”、“讲肄”,主要当指学习兵法。《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总结了先秦时期丰富多彩的实战经验,到了汉代,仍然是兵学的经典。所谓的“习战阵之仪”,就是演练阵法,包括军事编制的序列、队形操练等。英国军事历史学家杰弗里·帕克在他的《剑桥战争史》中如此评价:“只有两大文明发明了步兵操练——中国和欧洲!”汉军战士要学习和掌握方、圆、锥形、钩形、雁行、箕形等阵的站位和队列变换,熟悉旗帜金鼓,熟悉用来表明士兵身份位置的章、幡、负羽,这些都是当时军人最基本的技能。

    版权归治芝士采回答网站或原作等者准大所有

    章是士卒及其他参战的平民皆应佩带的徽识。《墨子·旗帜篇》说:“吏卒民男女,皆辨异衣裳徽识。”又说:“城上吏卒置之背,卒于头上。城下吏卒置之肩,左军于左肩,中军置之胸。”但《说文》中只说:“徽,徽识也,以绛徽帛着于背。”据此,可推知徽识佩于背部的为最常见。陕西咸阳杨家湾西汉大墓陪葬坑出土陶士卒俑背后佩带的长方形徽识或即为章(图一:1)。

    还前义间新月想题头队光极,己更积称率细。

    幡的等级比章要高一些,在汉代,应是军官佩带的。它有时也被称为徽。《文选·东京赋》“戎士介而扬挥”,薛综注:“挥为肩上绛帜,如燕尾者也。”挥是徽的借字,唐写本《文选》此挥字作徽,可证。杨家湾陶俑中有的在肩部披有带许多尖角的长巾,与所谓“肩上绛帜”极相近(图一:2)。

    我他成产两还无展斗验,消火。

    兵书《尉缭子》里就有详细的说明:

      经卒者,以经令分之为三分焉:左军苍旗,卒戴苍羽;右军白旗,卒戴白羽;中军黄旗,卒戴黄羽。

      卒有五章:前一行苍章,次二行赤章,次三行黄章,次四行白章,次五行黑章。次以经卒,亡章者有诛。前一五行,置章于首;次二五行,置章于项;次三五行,置章于胸;次四五行,置章于腹;次五五行,置章于腰。如此,卒无非其吏,吏无非其卒。见非而不(诰)[诘],见乱而不禁,其罪如之。

      鼓行交斗,则前行进为犯难,后行(进)[退]为辱众。逾五行而前者有赏,逾五行而后者有诛。所以知进退先后,吏卒之功也。故曰:“鼓之,前如雷霆,动如风雨,莫敢当其前,莫敢蹑其后。”言有经也。

    也就是左军是黑旗黑羽,右军白旗白羽,中军黄旗黄羽,每个阵列里,士兵要带五种章、佩戴的位置还不同。“将异其旗,卒异其章。”“书其章曰某甲某士。”“亡章者有诛。”

    军队里,对军阵要求极严格,所以你看到不符合阵列的旗帜羽毛徽章的陌生人,砍他就可以了。

    2024-04-26
    1楼
    回复
  • 皮德福用户

    谢友邀。

    古代战场上如何分辨敌我的。这确实是一个有意思,又有内涵的一个问题。下面咱们来摆摆冷兵器时代打仗是如何分辨敌我双方的吧。

    一、旗帜。首先,打仗双方都会打着旗帜。为了防止举旗的旗手中箭或中枪,旗帜倒下,士兵无指挥的标志焕散。所以古时军法规定:一队的旗帜如果倒下不立起的话,全队的人都要斩首示众。以正军心。虽然旗手这个职业是全军中最危险的职业之一,但是一旦旗手受伤或死去,为了避免旗帜倒地,全队斩首的责罚,一队中不论是谁,都要抢着举旗,来标示我们小队还在,旗帜没有倒地。

    版先权归芝士何院回答完网站照或原作者所有

    看上去这样分辨敌我就万无一失了。但是机智的网友们想出来一个招数:就是搞成双面旗,如果一方占优势,就把那一面换上。这样神仙也“安能辨我是雌雄”了。这位网友,你不要走。我保证不揍你.......别跑,你跑啥呢?

    二、盔甲。最直接的办法是分辨士兵穿的衣服。不同势力士兵穿的盔甲的样式或者是颜色是不一样的。这是最简单最直接的一种分辨敌我的方法。这个方法看上去比第一种更简捷更直接。

    但是那个网友又提出了疑义。以前春秋战国时,有的国家没钱给士兵装备盔甲,都是农民,闲时种田,忙时打仗。穿得都是家常衣服。隔壁两村子的,一打起来,甲村咋分辨乙村的敌人呢?

    好吧。这位同学,你是不是和上面那位同学的老师是同一位啊?

    水从把向回压受每何写眼。

    三、口音。不同地区的口音不同。像郑国的河南腔对上齐国的山东腔。打起仗来,两敌对的士兵凑到一块。一个说“吃嘞某?”一个说“炒点么啾。”这就完事了,大家都知道了。好啊,对方不是自己人,干了他!要是一个问“吃嘞某?”“吃了,吃的馍”。大家都笑笑,自己人。分头再去找敌人。大家说说这个方法是多么简单实际啊!

    “我能打断一下吗?”这位同学,你请说。“要是我装哑巴,光微笑,不说话。你们咋分辨啊?”“你别跑,我就问下你。你买保险没有?!”

    小与少区领争示广众布始。

    四、服饰。过去如果一方君方如果是个强迫症的话,就直接捞干的。把布质的衣服染个色,穿上后队伍看上去是整齐划一。打起仗来一看颜色。我们是红色的,你穿的衣服是黑的。干了他.....

    这个方法也是不错的一种办法啊。

    “我买过保险了。我能不能最后说两句?”我微笑地鼓励着他“你说吧。没关系,我不介意的!”"只有一个问题,如果要是一个色盲,咋办啊?"“他没事,你估计马上就会有事了......”“啊........!!!”

    好,各位友友,非常抱歉,你们先慢慢想想看看还有什么好办法没有。有了就请在评论区给我留言。我要出去找块空地挖个坑去。一会就回来哈!

    原创不易,如果喜欢还请关注、评论、点赞吧!恒实期待您的关注与评论!

    2024-04-26
    2楼
    回复
  • 潘鹏程用户

    一。直接的方法是根据盔缨和铠甲的样式判断敌我。比如汉人王朝军队和异族军队的战争,当年大汉铁骑驰骋草原的时候,盔甲样式就和匈奴军队大不一样。而古代日本更直接,各大名的军队士兵都会背插旗帜,旗帜上有家徽,所以很容易就能认出敌我来。二再者就是旗号。古代军队除了盔甲以外军旗是最重要的敌我识别标识,根据军法,旗帜倒了,全队集体斩首。战争中,步兵是一定要保持阵型的,步兵乱了就会任人宰割,所以大家都在一个阵里又用不同的旗号,很容易识别。最后则是语言。古代中原王朝有不少的跨地域战争,特别是和其它异族军队的战争,这可以根据口音和发辫去区分,说胡语的是胡人军队,说汉语的就是自己人。

    喜欢妖妖的文章请点击关注哦,每天都有精彩文章定时放送。

    2024-04-26
    3楼
    回复
  • 褒俊杰用户

    衣服上明显的标志,还有服饰,盔甲的款式,以及装束,旗帜… 其实古代战场分辨敌我双方很容易,因为古代大多数都是以兵团为单位进行战斗,大多会采用阵法方阵,就算出现伪装战术这一类,回到自己阵营也会受到核查,乱穿敌方服饰会被当做奸细处理!

    2024-04-26
    4楼
    回复
  • 潘思雨用户

    中国依靠旗号衣甲,《孙子兵法》中提到治军,令行禁止,明旗识号。《史记》中明确记载了孙子杀吴王妃的故事,很传神的记录了古代,至少是春秋时指挥基层军队的方法。

    古代中国基本上都是大一统思想,兵器衣甲有专门部门负责,所以颜色与军官辨识度方面都很高。秦黑,汉红,黄巾,赤眉,这些都是军队的显著特征。有了这些特征,正面战场上基本上可以做到一目了然。只要主帅不是猪,你就是穿了服饰,打了旗号也不一定进得了对方地盘。

    西方封建时代相对有意思些,为了辨识敌我,彰显高贵血统,发展出一套庞杂的纹章学。

    芝士回答,版权必究日,未经许半行可,心不得转全载

    2024-04-26
    5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