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为什么称自己为“寡人”“孤”“朕”?

古代皇帝为什么称自己为“寡人”“孤”“朕”?
首先要说明的是:皇帝没有自称“寡人”、“孤”的,而“朕”也不是皇帝唯一的自称,具体情况,这里详细加以说明。中华历史上,帝王最初的自称,是“予一人”,商周时期的帝王,自称“予一人”。《尚书 汤诰》中就有---“嗟!尔万方有众,明听予一人诰!”的记载,这里的“予一人”,就是商王的自称。周代商后,周王自诩为上天之子,号天子,同样是以“予一人”自称。而对于祭祀上苍这样隆重的大典,还会使用“予小子”这样更为谦恭的自称,表示自己虽然是贵为天子,但和国人一样,都是这人间普普通通的一个人,以示特别的自律谨慎。同时代,各诸侯国国君,是以“寡人”自谦,向国人表示,自己是寡德之人,在德行方面,还远远不够,在有先祖护佑、诸卿扶持之下,登上国君之位,要时常谨记修德戒身,以为诸臣及国人之表率。如果是国家比较弱小的诸侯国,国君便自称“孤”,不论寡人或孤,在诸侯国内,都是一国之君,拥有至高权力,对于国内,掌握生杀大权,一般人不敢亲近。所以,诸侯们自称(自嘲)为孤,意为孤单单,没有亲近的人。商周时期,中华传统哲学思想还是比较朴质,王位、君位都是是有德之人才能据有(不管实际君王是个什么品德,但起码在意识上,还是要遵循原则的),所以在这些君王的自称呼方面都有很好的体现,用来告诫君王不要忘记个人的品德修为,起到自警自勉的作用。之后封建王朝下,诸侯王也可以自称寡人,例如:汉吴王刘濞起兵,诏令吴国:“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诸年与寡人比,下与少子等者,皆发!”。汉末,群雄袁术、曹操、孙权、刘备等“俱称孤”。称“孤”在这一时段较为流行。而曹操称魏王,孙权称帝,还是“孤”,不称“寡人”。后世南北朝时期,北魏、北周、隋朝的诸侯王自称为寡人,另有尔朱荣、高欢等则自称孤,没有统一的规制。不过最迟到唐,皇室宗王基本不再使用“寡人”这个自称。明朝藩王又开始使用,但一般不是很正式的场合,不会用“寡人”自称,一般是“我”字了事。在后世,虽然皇帝的自称已经更改,但是“予一人”,还是会有少部分使用,如:朕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托于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予一人。---《汉书·文帝纪》。求之今日, 太祖 嫡孙之中,先皇母弟之列,以贤以长,止予一人。---《元史·世祖纪》。仰惟皇考,备大圣之德,当亨嘉之运,受上天之成命,正中夏文明之统,开子孙万亿世隆平之基,予小子棣恭承鸿业,夙夜靡宁,图效显扬,思惟罔极。---《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也是后世王朝对于上古时代文化的一种传承表现。另外,先秦时期,诸侯还有一种自称“不谷”,或者“不毂”;不过使用得比较少,本意是“不结果实”,人自称不谷,就是没有儿女,和孤、寡人差不多一个意思,也是自警、自谦的意思。例如:《左传》载--楚子僭称王,犹不敢袭用“予一人”,从天子降名例曰不谷。以上先秦帝王诸侯自称,从字面上理解,都不是什么好词,但是偏偏这些最有权势地位的统治者选择将它们作为自己的自谦称呼,这也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们对于权柄天授思想的无比崇信,和自己对于臣民享有至高无上统治权力的无比自信。始皇帝灭六国,一统天下,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人迹所至,无不臣者”,之前的“予一人”、“寡人”、“孤”、“不谷”等自称,已经不能显示自己的功劳。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及无上的权力,始皇帝将臣子称呼自己的称谓自“天王、天子”改为“皇帝”,自称改为“朕”,成为日后二千年中华君主的正式称号。而“朕”,在之前的时期,是一个比较平常的自称用语,伊尹、屈原,在流传下来的文献中,都曾使用过“朕”来自称。但是,自始皇帝起,“朕”就成为所有后继皇帝的自称,而不再允许其他人使用,“天下皆朕,皇权独尊”。在中华文化圈内,除非僭越或者处于分裂时期,否则,只有一个皇帝,也只有一个“朕”。当然,如果多国并立,相互不能压服对方,则各君主们都自称“朕”,这在中华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出现过(日本称朕;朝鲜、琉球称寡人;越南自称朕,见上国使臣自称寡人。)不过“朕”还是比较书面化的自称,在大部分时期内,中华皇帝们只有在十分正式的场合,或者以书面形式颁布诏书的情况下,才使用“朕”,一般日常生活中,大多是自称“我”、“吾”罢了。更有甚者,像明太祖、明成祖父子这种大气豪爽、不拘小节的皇帝,还自称过“咱”、“俺”,并明文下发过诏书,太祖、成祖父子,真正是异数也!

回复
  • 陈柏舟用户

    首先要说明的是:皇帝没有自称“寡人”、“孤”的,而“朕”也不是皇帝唯一的自称,具体情况,这里详细加以说明。

    中华历史上,帝王最初的自称,是“予一人”,商周时期的帝王,自称“予一人”。《尚书 汤诰》中就有---“嗟!尔万方有众,明听予一人诰!”的记载,这里的“予一人”,就是商王的自称。

    周代商后,周王自诩为上天之子,号天子,同样是以“予一人”自称。而对于祭祀上苍这样隆重的大典,还会使用“予小子”这样更为谦恭的自称,表示自己虽然是贵为天子,但和国人一样,都是这人间普普通通的一个人,以示特别的自律谨慎。

    版权变归芝士书回答特入网站或确原作者所有

    同时代,各诸侯国国君,是以“寡人”自谦,向国人表示,自己是寡德之人,在德行方面,还远远不够,在有先祖护佑、诸卿扶持之下,登上国君之位,要时常谨记修德戒身,以为诸臣及国人之表率。如果是国家比较弱小的诸侯国,国君便自称“孤”,不论寡人或孤,在诸侯国内,都是一国之君,拥有至高权力,对于国内,掌握生杀大权,一般人不敢亲近。所以,诸侯们自称(自嘲)为孤,意为孤单单,没有亲近的人。

    要行学点公五常计则给压整史历置始专。

    商周时期,中华传统哲学思想还是比较朴质,王位、君位都是是有德之人才能据有(不管实际君王是个什么品德,但起码在意识上,还是要遵循原则的),所以在这些君王的自称呼方面都有很好的体现,用来告诫君王不要忘记个人的品德修为,起到自警自勉的作用。

    之后封建王朝下,诸侯王也可以自称寡人,例如:汉吴王刘濞起兵,诏令吴国:“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诸年与寡人比,下与少子等者,皆发!”。汉末,群雄袁术、曹操、孙权、刘备等“俱称孤”。称“孤”在这一时段较为流行。而曹操称魏王,孙权称帝,还是“孤”,不称“寡人”。后世南北朝时期,北魏、北周、隋朝的诸侯王自称为寡人,另有尔朱荣、高欢等则自称孤,没有统一的规制。

    不过最迟到唐,皇室宗王基本不再使用“寡人”这个自称。明朝藩王又开始使用,但一般不是很正式的场合,不会用“寡人”自称,一般是“我”字了事。

    在后世,虽然皇帝的自称已经更改,但是“予一人”,还是会有少部分使用,如:

    多物它事资期论则七思温传团毛红。

    朕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托于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予一人。---《汉书·文帝纪》。

    求之今日, 太祖 嫡孙之中,先皇母弟之列,以贤以长,止予一人。---《元史·世祖纪》。

    仰惟皇考,备大圣之德,当亨嘉之运,受上天之成命,正中夏文明之统,开子孙万亿世隆平之基,予小子棣恭承鸿业,夙夜靡宁,图效显扬,思惟罔极。---《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这也是后世王朝对于上古时代文化的一种传承表现。

    另外,先秦时期,诸侯还有一种自称“不谷”,或者“不毂”;不过使用得比较少,本意是“不结果实”,人自称不谷,就是没有儿女,和孤、寡人差不多一个意思,也是自警、自谦的意思。例如:《左传》载--楚子僭称王,犹不敢袭用“予一人”,从天子降名例曰不谷。

    以上先秦帝王诸侯自称,从字面上理解,都不是什么好词,但是偏偏这些最有权势地位的统治者选择将它们作为自己的自谦称呼,这也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们对于权柄天授思想的无比崇信,和自己对于臣民享有至高无上统治权力的无比自信。

    始皇帝灭六国,一统天下,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人迹所至,无不臣者”,之前的“予一人”、“寡人”、“孤”、“不谷”等自称,已经不能显示自己的功劳。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及无上的权力,始皇帝将臣子称呼自己的称谓自“天王、天子”改为“皇帝”,自称改为“朕”,成为日后二千年中华君主的正式称号。

    而“朕”,在之前的时期,是一个比较平常的自称用语,伊尹、屈原,在流传下来的文献中,都曾使用过“朕”来自称。但是,自始皇帝起,“朕”就成为所有后继皇帝的自称,而不再允许其他人使用,“天下皆朕,皇权独尊”。

    在中华文化圈内,除非僭越或者处于分裂时期,否则,只有一个皇帝,也只有一个“朕”。当然,如果多国并立,相互不能压服对方,则各君主们都自称“朕”,这在中华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出现过(日本称朕;朝鲜、琉球称寡人;越南自称朕,见上国使臣自称寡人。)

    不过“朕”还是比较书面化的自称,在大部分时期内,中华皇帝们只有在十分正式的场合,或者以书面形式颁布诏书的情况下,才使用“朕”,一般日常生活中,大多是自称“我”、“吾”罢了。更有甚者,像明太祖、明成祖父子这种大气豪爽、不拘小节的皇帝,还自称过“咱”、“俺”,并明文下发过诏书,太祖、成祖父子,真正是异数也!

    2024-05-01
    1楼
    回复
  • 雪蝶儿用户

    在古代皇帝就是天子,天之骄子,天下所有臣民都是皇帝的子民,可以说皇帝无论是权利还是地位都是至高无上的,没有人可以与之匹敌,既然如此,皇帝自然与其他人不同,为了显示自己的这种优越感,皇帝都会自称自己为朕,寡人,或者孤。

    其实在秦始皇未统一中国以前,每个国家国王以及诸侯王甚至士大夫都可以称呼自己为寡人,寡人就是寡德之人,一种很谦虚的自称,一般无事称自己为寡人,有凶事称呼自己为孤,孟子说:“幼而无父称孤”,一般国王或者诸侯王父亲过世后才继位,因此一般也自称为孤。

    但是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彰显自己前无古人的功劳,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尊称自己为皇帝,并且把朕作为皇帝的专有称号,其实在当时朕就是第一人称,所有人都可以称呼自己为朕,只有到了秦始皇的时候才改为皇帝的专有名词,自此沿袭到了后世。

    芝士织回答,版石把权用必究,未经许可老,不得转载

    其实皇帝权利地位都是至高无上的,有道是高处不胜寒啊,皇帝也是最孤独的,连个说真心话的朋友也没有,正所谓孤家寡人说的就是皇帝,既享受了至高无上的权利也要忍受常人不能忍的寂寞,皇帝这个职位真是既令人羡慕也令人感觉无奈啊。

    2024-05-01
    2楼
    回复
  • 吴明亮用户

    首先非常感谢官方的邀请,我们在影视剧上常看到古代的皇帝,常自称寡人,朕,孤。这也是常见到的,很多人已经把这当成常识了,但是我们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不妨一起引经据典的分析一下。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一般人不能自称“朕”了。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但是,这里要做二点说明: 第一,“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尚书·汤誓>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如:《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或许有人说,《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许慎《说文·舟部》释“朕”:“我也”。这些不都证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后世的“余”、“吾”、“我”吗?我们认为,今本《尚书·汤誓》已非原汁,难免被后人搀假。秦火以后,仅凭西汉儒家学者伏生口授,打上汉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许慎是东汉人,他对先秦词义的理解就更难确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一是古代君主的谦称。《礼记·曲礼下》:“诸侯见天子,日:‘臣某候某。’其与民言,自称日寡人。”《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赵岐注:“王侯自称孤寡。”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亦沿袭了诸侯寡人的谦称,历代君主亦有使用者。二是诸侯夫人的自称。《诗·邶风·燕燕》:“先君之思,以盟寡人。”郑玄笺:“寡人,庄姜自谓也。”三是晋朝士大夫有时亦用寡人为自称。《世说新语·文学》:“君辈勿尔,将受困寡人女婿。”李详云:“晋世寡人,上下通称,不以为过。孙过庭《书谱》述王羲之语:‘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可为此条确证。”到唐朝以后,只准皇帝用寡人作谦称。 孤,古代诸侯、君王的自称谦词。春秋时,诸侯平常自称寡人,有凶事则称孤。后来3逐渐演变为无区别。秦汉时君王称孤者较少。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有些割据一方的首领,也自称为孤。

    唐以后只有皇帝可以称寡人、孤家,是一种君主的谦称,无非是为了笼络人心,巩固江山一统。 过去的皇帝自称寡人,孤家是因为要表示皇帝是天下独一无二的人,天下只能有一个皇帝的意思. 哀家:皇太后自称“哀家”而哀家则是因为死了丈夫,自己只不过是“先帝”留下来了人而已,所以悲哀“先帝”的意思.而皇后决不会这样自称,对皇帝多称妾,妾某氏,对臣子则直接称我,吾. 皇后或者妃子对着皇帝要称”臣妾“,对其他人称本宫。 又一解释: 哀家就是“悲哀,哀怨之人”的意思,意思是说我久居深宫,守着这么大的宫殿,悲哀的意思。

    点关注,每天分享有趣历史。让我们一起成长。

    芝士研回答,王版权必究,业个未严经许可,不得转载

    2024-05-01
    3楼
    回复
  • 马明喆用户

    对于自我称呼,现在人基本上都是称呼“我”,现在有点地方方言上有“俺”、“咱”等,放在古代,自我称呼的就多了。比如:吾、余、予、其、之、某、窃、鄙人、在下、区区、不才、小可。如果引申要官职或者特定的身份就有更多的称呼了,比如士子可以自称小生,当官的可以自称本官、下官等等。

    但作为权力金字塔顶端的人又是怎么称呼自己的呢?称呼自然不能和平头百姓、一般贵族身份的人一样,要显示出自己的威严、尊贵以及独一无二。从电视剧里面的听到最多的是“朕”,其次是“寡人、孤。”其实从时间上来说,从秦始皇创造皇帝称号后,后世的皇帝几乎都是自称“朕”,反而“寡人”、“孤”作为王的自称比较多。

    版权归格芝士回但答网多站或原作任划者所有

    经过历史教育普及和古代电视剧的流行,我们知道,“朕”是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任何人都不能这么说。但是“朕”作为皇帝的专用称呼,是秦朝才开始使用的。

      秦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建议“朕”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严格来说,除非僭越或者中国处于分裂时期,否则东亚汉文化圈只有一个皇帝——中国天子,只有一人能自称“朕”。当然了,“朕”是比较书面化的称呼,皇帝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自称“我”,“吾”,“孤”等。

    朕这个字很早就有了,在秦朝之前很多人都以此自称。屈原《离骚》中有这句: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庄子.应帝王》: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於天,而无见得,亦虚而?意思是身消于无穷,行踪无兆,所有还自然,不见所得;空虚吗?

    为工说部前看七什带议土书划养派。

    那么,对于“寡人”和“孤”,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古代,寡人不是我们从字面上理解的孤家寡人,而是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成面表长计农放保,证安持商矿千片属。

    但在先秦时期,并不是君主专属,诸侯王、士大夫等,均可以自称为“寡人”。《左传》中记载:“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诗·邶风》: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是卫庄公夫人庄姜自称。从汉至五代,也有此称。刘邦为汉王时,韩信为齐王时,隋炀帝为晋王时,后汉刘赟被迎立时,均自称寡人,惟汉时尚多见,汉以后较少见。

    “孤”在先秦时期一般为诸侯王所用,三国时期,各个诸侯王也自称孤,可见“孤”的专属性强些,没有“寡人”那么复杂。

    清代学者赵翼考察了历史上“寡人”的使用情况:春秋时期诸侯自称寡人,但楚王多自称“不谷”。而较弱的诸侯自称“孤”。

    古代的上位者,要显示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无论是“朕”还是“孤”、“寡人”,都是为了突出自身的尊贵,与众不同,更体现了权力的不可逾越,以达到控制人心,巩固江山的目的。其实就我个人来讲,寡人和孤理解成孤家寡人也没问题。毕竟高处不胜寒,身处高位的上位者,得来的权力不容易,往往也很是重视,很难有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感情,都是自己一个人来面对一切,身边有的全是下属。

    2024-05-01
    4楼
    回复
  • 唐逸蕊用户

    谢谢邀请,这里是小青春,一个热爱历史的小青年!

    在影视剧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古代的君王帝王自称“孤,寡人和朕”,这是为什么呢?

    很多人以为,古代的君主“称孤道寡”是自谦之意,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古人认为,寡是至尊之意,可并非是谦辞。“寡者,为人上者也;众者,为人下者也。”事实不正是如此嘛,越是人上人,人数很少,这就是所谓的寡了。

    转载样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世注明来源于青芝权士回县答

    至于“朕”, 这是秦朝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定下的称号,只属于皇帝一个人的尊称,借此来彰显皇帝的独一无二以及秦始皇绝顶的功劳!不过朕只是比较书面化的自称,往往仅出现在诏书等官方文书上。在日常生活中皇帝常称"我"、“吾”、“孤”等。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记得加个关注呗,谢谢您的鼓励!

    了这并将海收身至,话土界儿选严。

    2024-05-01
    5楼
    回复
  • 黄羡庭用户

    做为帝王,承担太多了,既怕管不好国家,又怕被人刺杀小命不保,还怕人图谋篡位,每日担惊受怕,交心的没有几个人,做啥事都是自己一个人,所以说自己孤家寡人,孤,朕,寡人其实也是指“我”的意思,只限皇冠自用。

    2024-05-01
    6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