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动不动就辞官回乡,靠什么生活?

古代官员动不动就辞官回乡,靠什么生活?
大部分辞官回到家以后,肯定是衣食用度不愁的,因为家里怎么也在任上已经买了田了。不说别的积蓄,单单几十亩田地,就足以过上古代的小康生活了。所以,只要不是骄奢淫逸的人,辞官以后,种种田,读读书,游山玩水,都没问题。比如明朝第一权臣张居正,曾经在考中进士,做了几年翰林院编修后,对朝廷里严党把持朝政和内阁里明争暗斗不满,于是告假回乡,隐居起来了。张居正隐居的这段时间,总共有三年多。大概是从嘉靖三十三年到嘉靖三十六年。他本来野心极大,无奈严党当时势力正炽,自己又只是个没有实职的翰林,他寄希望的内阁次辅徐阶这时候又只会隐忍,而不敢轻易向严嵩发出挑战,所以张居正一气之下,找了个借口回到家乡江陵隐居,过起了田园生活。按照张居正的说法,他家里本来是非常贫穷的,他小时候过的是穷日子。张居正在自己的文集里曾说:“余少苦贫笃。”他辞官回家时,给徐阶上书,曾经说自己:“起自寒士。”总之一直在说自己多穷多穷。他的祖先张关保,是明太祖旗下的一个小兵,曾跟着大将军徐达平定江南,最后因战功封千户,子孙后代也可以世袭千户的爵位。但是到了张居正曾祖张诚这里,张诚是次子,没资格世袭千户,只能自己谋生。所以,张居正这一支就很贫穷,张居正的曾祖就带着自己的家人搬到江陵这个地方谋生。张诚生了三个儿子,次子叫张镇,是张居正的祖父。张居正的大爷爷张鉞善于理家,张家开始富起来了。可是,张居正的祖父张镇,是个放浪的人,对家里不管不问,跑到藩王辽王家里做了护卫。所以张居正这一支还是很贫穷。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是个老秀才,从二十岁参加科举考试,一直考到张居正中进士,点翰林,张文明都没考中,最后只好放弃了。毕竟自己的儿子都比自己先考中,自己还考个屁啊。张文明曾经连续七次参加乡试,都没有考中。实在不适合这条道路,还好,他生了个好儿子张居正,是个神童。当然,虽然张居正口口声声说他从小受穷,可是,他家里仍然是有佣人,有奶妈。这说明,他家比普通老百姓要强得多。这都是因为他祖父的大哥,张鉞善于治家,而他的曾祖父张诚又特别希望家里出读书人,出科举人才。所以全家都对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爱护有加,花钱供他读书科举,张居正的曾祖对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异常宠爱,作为武人世家,出了张文明这个读书种子,全家自然非常高兴,并着意培养。到了张居正小时候,又表现出神童的征兆,因此,即便张居正的父祖都不能置产业,但是张家好歹还有个张鉞支撑。仆人有了,奶妈也有了。即便如此,张居正这一支仍然是过的不够好。因此张居正考中进士,做了翰林以后,花钱在老家买了几十亩地。他们这一支,总算有了点产业。在张居正辞官归隐的这三年多里,他就在老家这几十亩地上讨生活了。当然,张居正一介文人,怎么会懂得种地呢?他也是把田地包给附近的农户租种而已。这些田地,除了他自己占用了几亩,盖了一座小院子,种了一片竹子和树林,其他的都租给别人种,除了交朝廷的田赋,其他的收入都归了自己。在这三年间,他基本上谢绝客人,闭门读书。偶尔去辽王的府上宴饮,一方面是他的祖父曾在辽王府做护卫,有关系,另一方面是辽王喜欢吟诗作赋,而张居正是翰林出身,辽王正好找到了酬和的人。除了这些活动,张居正还曾经游山玩水。他到过武昌,到过衡山,到过长沙。对于没有野心,没有抱负的人,这样衣食无忧,游山玩水,耕读为乐的生活,自然是人生快事。但是张居正是有抱负的人。三年时间他就厌倦了,他内心终于又蠢蠢欲动了。他在民间,见到了老百姓的疾苦,也看到了朝廷的腐败,官吏的不作为,严党的横征暴敛。所以,他又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北京,重新投入了朝局的漩涡中。要为国为民干一番有意义的事业。

回复
  • 期待您的回答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