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长达30年不愿上朝,为何自己没有被彻底架空?

万历皇帝长达30年不愿上朝,为何自己没有被彻底架空?
根据我的记忆,万历皇帝隐藏深宫二十五年以后,再次面见群臣,是梃击案以后。梃击案是当时明朝一件特别大的事,逼得万历皇帝不得不走出深宫面见群臣。其大体过程如下: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要立郑贵妃所生的皇子朱常洵为太子,群臣和李太后坚持立皇长子朱常洛,因此引发“国本之争”,最后,万历皇帝理屈又势单力薄,只好低头,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朱常洵为福王。郑贵妃虽然为儿子第一次夺嫡失败,可是她恃宠而骄,并不死心,搞出了“妖书案”,以致群臣对她的野心更加戒备。多年以后,郑贵妃又暗中策划谋害太子朱常洛。郑贵妃跟自己的弟弟暗谋,让亲信太监将一个乡下人张差引入太子宫,并给张差一根梃棍,唆使张差见人就打,最后张差被太子宫太监制服。史称梃击案。一开始,这个张差被判为疯癫,支持太子的百官,特别是内阁辅臣们自然不会罢休,让郑贵妃把这件事蒙混过去,他们明察暗审以后,发现最后的矛头指向了郑贵妃的弟弟和手下两个亲信太监。于是上百件奏疏如雪花一般都涌向大内,万历皇帝包庇郑贵妃,将这些奏疏一概留中不发。奏疏留中,就是留在大内,不发还群臣,而正常情况下,明朝皇帝是不能将大臣的奏疏留中的,要批红盖印以后,发还给臣子。留中的事,以前确实发生过,比如万历皇帝的老爹隆庆皇帝曾经将大臣奏疏留中,遭到内阁首辅高拱的严厉批评。万历皇帝少年时,国家大事外有张居正,内有冯保和李太后,所以万历皇帝不敢把奏疏留中,也没有这种想法。可是张居正一死,继任的首辅申时行就教给了万历皇帝将奏疏留中的偷懒办法,因此,万历帝养成了这种坏习惯。万历帝这次把百余件奏疏留中,很明显在包庇郑贵妃,而群臣一点也不给皇帝面子,他们认为如果不严办这件事,会动摇太子朱常洛的地位,岂不是让郑贵妃得逞了?甚至群臣怀疑万历皇帝要废了太子朱常洛。他们一边继续上疏万历帝,一边去游说太子站出来说话。可是呢,太子朱常洛因为自己是宫女所生,本来就不招万历皇帝喜欢,于是,不想惹事,要明哲保身。万历皇帝看到这么多奏疏,里面证据确凿,也不能不动摇,从而怀疑郑贵妃真的要害太子,但是他又想包庇郑贵妃,因此,万历皇帝就跟太子朱常洛沟通了一下,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给群臣一个交代,又不连累郑贵妃。万历皇帝在隐藏深宫二十五年以后,第一次召见了群臣,他跟太子一起出现在群臣年前,父子二人装作父慈子孝的模样,告诉群臣,父亲没有废太子的意思,也不容许别人阴谋废除太子,儿子告诉群臣,我们父子关系好着呢,你们这些大臣别乱猜,都歇了吧。看到没,父子二人压根就没提郑贵妃的事,就这样,万历皇帝把郑贵妃给保下来了。可是,郑贵妃保下来了,太子也没追究,那个在太子宫打人的张差,和指使他的人,就成了替罪羊。两个直接执行这件事的太监,被偷偷的做掉了。群臣一看,万历这么护着郑贵妃,太子又不愿意追究,也没办法,之前牵扯这件事的太监被定了罪,弄死了,算是有个表面的结果,大家也就认了。梃击案大体过程就是这样。就是这件事,群臣攻击到了万历的宠妃,又牵扯太子,群情激愤,万历皇帝才在二十五年后召见的群臣。万历皇帝自万历十八年不再召见群臣,到万历四十三,整整二十五年没见过文武百官,不是三十年。万历皇帝这么长时间,躲在深宫里,又是怎么掌握住朝廷的大权的呢?就是靠的奏疏制度!通过奏疏制度,皇帝见不见文武百官,都能一样处理国家大事。这个奏疏制服,牵扯到朝廷内外两个机构,外就是内阁,内就是司礼监。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秘书处,负责票拟,所谓票拟,就是内阁的辅臣代替皇帝看文武百官的奏疏,看完以后,对于奏疏里大臣们奏报的事,写一个自己的建议,比如,兵部有人上疏说要打努尔哈赤,需要多少兵,多少钱,谁去带兵,内阁首辅就根据这件事写出自己的建议。这叫票拟。票拟完以后,上交到皇帝那里御览,皇帝同意内阁的票拟,就批红盖章,然后内阁联合六部九卿去执行。皇帝不同意,就把票拟打回内阁,让内阁辅臣重新提建议。所谓批红,就是皇帝用毛笔沾了朱砂碾成的墨汁给票拟批示自己的意见,因为朱砂是红色的,所以叫批红,也叫朱批。可是呢,明朝的皇帝,是越来越懒,越来越昏,他们自己觉得看不过来这么多奏疏和票拟,就让太监代替自己批红。明太祖朱元璋严禁明朝太监识字,明成祖就不管这一套,反而在皇宫设立内书馆,让翰林院学士进宫教太监识字,太监识字后就可以代替皇帝批红了。负责批红的太监机构,叫司礼监,是明朝皇宫里最有权势的一个机构,一般司礼监设掌印太监一名,提督东厂太监一名,秉笔太监多名。排名第一的秉笔太监常常兼任东厂提督太监。明朝皇帝有了奏疏制度和司礼监、内阁两个机构,即便不见文武百官,也能处理国家大事,牢牢掌握住国家的大权。因为百官的权力,都来自批红和盖印,没有皇帝的批红和盖印,你的想法和措施,就没有效力,就得不到执行。因此,明朝出了那么多乱政的太监,因为他们有批红和盖印的机会。实际上,明朝的内阁没有实权,只有张居正时期有实权,倒是六部里的吏部尚书有点实权,因为吏部管朝廷的用人。吏部尚书如果入了阁,往往就一手遮天,比如隆庆皇帝时期,高拱就是吏部尚书,入了阁以后,不是首辅权势却比当时的首辅还大。吏部尚书可以拉帮结派,指挥自己手底下的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等言官攻击对手,高拱就是这么把内阁里的对手都赶走,最后自己当上首辅的。如果你是阁臣,又跟司礼监掌印太监关系特别好,那你将更加一手遮天,甚至握有实权。像张居正,为什么有实权?因为他是内阁首辅,又跟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同盟。说实在的,如果皇帝不放权给掌印太监,你单单是个首辅,跟掌印太监关系再好也是没什么用的。比如嘉靖帝,他当政时,对太监们限制就比较严格,所以严嵩虽然把持朝政二十多年,仍然没什么实权。明朝公认的唯一有实权的内阁首辅,只有张居正一个,他也是因缘际会,才有的实权,一是他跟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是同盟,二是李太后对他的支持,三是万历皇帝还没成年。张居正一死,万历皇帝就处置了冯保,从而独揽大权。万历皇帝通过奏疏制度和司礼监、内阁两个机构,即便二十五年不出皇宫,不朝会文武百官,一样牢牢地掌握住一切大权。他不见文武百官,可是,天下的事,文武百官都会通过奏疏呈给他处理。他不批红,不盖印,下面的就没法执行,就算有人想执行,你总得有凭证,没凭证,没人听你的啊!这凭证就是皇帝的批红和盖章。就像梃击案一样,群臣激愤,都想严惩张差和那两个太监,然而,万历皇帝把奏疏留中了,不批复,百官只能干着急,却使不上劲。

回复
  • 期待您的回答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