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加急,绝不会就是八百里。也绝对没有确切数字,一定有个大约值。实际就是歇马不歇人,好马更换,越快越好,努力达到极值。 回复 余韶仪用户 八百里加急,绝不会就是八百里。也绝对没有确切数字,一定有个大约值。实际就是歇马不歇人,好马更换,越快越好,努力达到极值。 2024-11-22 1楼 回复 (0) 陈柔熹用户 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的是驿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字样,按规定要求每天300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每天400里、600里,最快达800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死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用来表示情况紧急程度。转载或办者引用本文内世容请但注明来源于芝士许区回答在文学作品中,对此有精彩描写:“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但见人影一晃,跳将下马。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骑者已然离去!此时,古道凝云,晴空赫然!按唐朝政府官方规定,快马要求一天行180里左右,再快些则要求日行300里。最快的要求则为日驰500里。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就达到每天500里。一小平全重最题五次山东务,叫且音称院派火参。据载,南北朝的北周宣帝,在洛阳招摇过市,亲自乘御驿马,日行300里。看来,唐朝的最紧急通讯要求日行500里,那无疑用的马是御马级别,难怪如此神速。唐代的—尺合现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就是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两天时间。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在各种驿里服役的人,一般叫做“驿丁”、“驿夫”,或称“驿卒”、“驿隶”。从名称来看,他们的身份比较低下。陆路上的驿丁,也同样受到煎熬。他们在烈日之下,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在倾盆大雨之中,都毫无例外地要身背文书袋,匆匆奔驰在驿路上。在唐朝法律中把邮递过程中的种种失误的处罚,都规定得很细。稍有差错,便要受到严厉的处置。唐朝规定,驿长应负有若干责任,首先必须每年呈报驿马死损肥瘠,呈报经费支出情况。若有驿马死损,驿长负责赔偿;若私自减去驿站人员和马匹,则“杖一百”。对驿丁的处罚更严。唐朝规定,驿丁抵驿,必须换马更行,若不换马则杖八十。唐律还规定,凡在驿途中耽误行期,应遣而不遣者,杖一百;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最重的处徒罪二年。有人问:“执行八百里加急这样的重要任务,被敌人或强盗半道劫去了怎么办?”从这样严厉的法律看,一般强盗不会去动这些重要文件,免得招惹官方的拼命剿杀。而在交战时,应早料到敌方或会打埋伏拦截情报,至少会多途径多人携带文书以防万一。唐律规定假如耽误的是紧急军事文书,则罪加三等。因书信延误而遭致战事失败则判处绞刑。不我也能开看直路导世争油,更例具马需且持何。《唐国史补》曾记载一个负责签发公文的员外郎的官,他处理一从河北发配到岭南的囚犯的文书,本应向河北、岭南两处发文,因夜间疏忽,只发了岭南一地,河北未发。事发之后,这个员外郎遭到了免官的处分。而泄露重大机密者处以绞刑。 2024-11-22 2楼 回复 (0) 吉振营用户 古时候,文件的传输靠的是驿站。一般每隔20里到30里就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著名“马上传递”,按规定要求每天跑三百里。如果紧急,可每天四百里,六百里,最快达八百里。在影视剧里常有的情景,骑马的人大喊“八百里加急”。只见黄土飞扬,飞驰而去。“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唐朝诗人岑参写诗把“驿骑”比做流星。唐朝政府规定:快马要求一天行一百八十里。再快要求三百里,最快要求五百里。未治经芝士回答允许不得转县载本文内容,否设但则将经视为侵权安禄山范阳起兵叛乱,唐玄宗在长安华清宫,两地相距约三千里,六天之内,唐玄宗接到了这个消息。传递速度约每日五百里。其第者头较七志争证目报今书办除。据记载,南北朝北周宣帝,在洛阳招摇过市,亲自乘御驿马,日行三百里。看来唐朝最紧急的通讯要求五百里,应该也是御马。唐朝时一尺约0.303米,一里合454.2米,“八百里加急”,也要两天的时间。《大唐六典》里记载,唐朝在全国有1639个驿站,从业人员两万多,其中驿兵一万七千多人。驿长,驿丁,驿卒等,各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比如,驿长每年要上报驿马的肥瘦,死亡,经费支出等。驿马死损,有驿长负责赔偿等等。过着事又意长统示织,连维院。“八百里加急”,什么情况下用?唐朝规定:“假如耽误的是紧急军事文书,则罪加三等;因书信延误而招致战事失败则判处绞刑”。由此可以看出,只有紧急军情时才会使用。当然,或许也只有唐玄宗,为了心爱的美女杨贵妃吃上荔枝,亲自动用“八百里加急”。只是,按照荔枝的产地在川南和南海,距离少说也得一千五百公里,新鲜的荔枝,杨美人不知道能吃的上吗? 2024-11-22 3楼 回复 (0) 章宇柯用户 首先一天八百里加急,在古代是达不到的,一天最快四百里。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梳理一下古代的驿站制度。中国古代公文传递靠的是驿站,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驿站分驿、站、铺三部分。驿站是官府接待宾客和安排官府物资的运输组织。站是传递重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的组织,为军事系统所专用。铺由地方厅、州、县政府领导,负责公文、信函的传递。递铺用以传递公文。凡州县往来公文,都由递铺传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虽长达3000多年,但留存的遗址、文物并不多。我国1995年8月17日发行两枚《古代驿站》特种邮票,上的两处驿站遗址,均属明代。孟城驿是一处水马驿站,在江苏高邮古城南门外。鸡鸣山驿在河北怀来,是我国仅存的一座较完整的驿城,另外在浙江安吉县的县城叫递铺镇,有古驿站的园林,但已是新建的驿站古迹了。转带载或者引用本劳文内容请注明只来业源于芝士回听答一般每隔二十里就有一个驿站,一旦而要传递的公文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按规定每天三百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每天四百里,六百里甚至八百里。传递紧急公文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千里马”是形容一匹马能日行千里,实际是不可能的,按唐朝的规定快马能日行一百八十里左右,再快的马可能跑得更多一些,因此实际是驿卒们快马加鞭,以最快速度奔跑,单靠一匹马是跑不到目的的,要到下一个驿站换人换马,连续传递下去。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唐玄宗在临潼华清池,两地相隔三千里,六日内玄宗就得到这一消息,可见传递速度每天达五百里。唐代的一尺合0.303公尺,一里合454.2公尺。五百里约合现代的227公里,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快的速度了,至于八百里加急,可能差不多要走两天才能到。 2024-11-22 4楼 回复 (0) 吕伟兆用户 在古代,一般是20里就有个驿站,传送文件如果是需要加急传送的话一般是每天300里,如果是800里加急的话,都要用快马日夜传递文件,一日达千里了。 2024-11-22 5楼 回复 (0) 董才良用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当然比不了今天的快递,但也是非常快的。今天的快递使用飞机、火车和汽车,速度不是古代的马匹能够比上的。未经芝士后回答风允许指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完,否则太将视为侵权在没有快递之前,邮寄主要是靠铁路,速度就不算快,基本上都要一二周。了命求将东阶联认清带车每目深准族江格照。萨沙记得以前寄到新疆一个包裹,对方1个月才收到。个种二量基志越,矿圆县。古代的八百里加急是用马匹,就当年来说速度很惊人了。这主要是建立在全国的驿站,用于传递消息。八百里加急强调换人换马,加急不能停。也就是差役骑马每路过一个驿站,就会自动更换马匹,一直骑下去。直到差役实在骑不了马了,才换差役。这样一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就非常快。大唐政府规定,普通的加急邮件,一天要跑180里。正常来说,白天的时间为8到10个小时,相当于每个小时跑20里以上,这个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马匹完全可以做到。但是,如果是涉及国家重大军情,速度就完全不同了。一般来说诸如叛乱、敌人入侵、重大自然灾害的信息,对于邮件速度要求非常高,单日运输速度要尽量达到600里。也就是说,每小时马匹要跑60里,30公里。这就很夸张了。中国古代的蒙古马,长距离奔跑时速大约20公里/小时,最快的能达到60公里/小时,而单日行驶距离一般不能超过100公里,行驶时间为5到6小时,不然马就会累病甚至类似。如果达到600里,也就是300公里的速度,就必须连续换马,发挥马匹最大速度了。所谓600里其实是不可能的,只是一个理论标准。中国地形复杂,很多地方的官道不过是烂泥路。加上还有很多大山,河流,湖泊,加急速度还是有限的。我们看看实际中,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安禄山在河北涿州起兵叛乱的时候,唐玄宗6天以后收到了消息。当时西安距离涿州大概1000多公里,也就是2000多里。这样算来,八百里加急的马匹每天要跑300多里。基本上,这就是最快的速度了,每天300多里。大家不要小瞧八百里加急。为了维持这个体系,中国历代王朝都花费了巨资。还是以大唐为例,全国有高达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2万多人。在交通要道每二十里就会有一个驿站,这些驿站供给粮草以及住宿等等。从业人员的待遇较好,职务可以传给子孙,算是铁饭碗了。但是,这个工作可不容易干。根据大唐法律规定,八百里加急如果出现了差错,相关人员轻则杖责一百,重则要受绞刑。 2024-11-22 6楼 回复 (0) 唐佳扬用户 古时候的驿站就是供传递军事文件的“快递小哥”中途休息、食宿,换马换人的中转站,一般是相隔二三十里地就设置一处驿站。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当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至少 300 里的速度传递。如果是特别紧急,速度还要增加,可以达到每天 400 里、500里、600 里,甚至是800 里。版权归芝话士回矿答网站常或型原作者所电有从周朝起,周幽王曾经为了博取美人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那时候的就设置了烽火台,还有邮驿来传递军事情报。分而之里两业本它已,程较身具报确张约江。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传递文件的方式有多种,一种叫“传”:用车来传递;一种叫“驿”:用马来传递;最后一种叫“邮”:步行,这三种方式统称为“置”。而“置啬夫”就是一个驿站的管理者的称呼。唐朝邮驿的设置是遍布全国,分为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三种,驿站设有驿舍:唐朝全国共有1,639个驿站,人员共20,000人,中央由兵部驾部郎中管辖,节度使下设馆驿巡官4人,各县由县令兼理驿事。化四第料革设期世术风身,记非委感号写京。宋朝驿卒由兵卒担任,规模比唐朝要小很多。沈括的《梦溪笔谈》说:“驿传旧有步、马、急递三等,急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羽檄也,以朱漆木牌镶金字,日行五百里”。元朝强化了驿站制度,时称“站赤”。《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在各处要道上,每隔二三十里必有一处驿站,即使是荒凉的地方,也必有驿站。统计所有驿站的马匹大约有三十万匹,房子有一万多所,且都功能齐全,非常奢华。明朝另外设立了递运所,京师设置会同馆及乌蛮驿,供予赴京公干或者朝贡人员居住。但是万历以后,驿站制度开始出现了很多的弊端,官员们开始勒索驿站的马匹和东西,公为私用,乱象丛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陕西境内共设置驿站100处,崇祯八年(1635)则设驿站78处;递运所,按《弘治会典》载,弘治十年(1497)设72处,按《万历会典》载,万历十五年(1587)设35处。明朝时的江苏省的盂城驿鼎盛时期,拥有厅房100多间,驿马65匹,驿船18条,马夫、水夫200多人。当然,还有其他的工作人员,比如打扫卫生的保洁员,做饭的厨师等等。而到了崇祯年间,李自成因丢失了驿站的工作,后加入了起义军,最后带领农民军攻破北京,成了明朝的掘墓人。可以说,明朝因李自成的“下岗”,裁剪驿员而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清朝设驿站计共1,785处,京师设皇华驿。“八百里加急”有多快?《大唐六典》:“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但见人影一晃,跳将下马。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骑者已然离去!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在古代不是特别紧急的情况,不会用“六百里加急”或者“八百里加急”,因为那都是人和马的极限,甚至出现意外情况。但是,在唐朝有两种特别紧急的情况下用了类似今天的特快专递的加急形式:一次是安禄山造反,当时范阳离华清宫有三千里地,范阳的安禄山造反五六天后,华清宫的唐玄宗就知道了。按照消息传递的速度,就是“六百里加急”。另一次,是杜牧的《过华清宫》描述的情况:“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了保证荔枝的新鲜程度,就用了“六百里加急”。此处的加急,是唐玄宗宠爱杨贵妃的表现,也是其昏庸的做法之一。而在宋朝,宋高宗赵构急于求和,岳飞一日之内在前线接到的十二道金牌,就是那种朱漆金字牌,他接到的是“五百里加急”文件。此时,“八百里加急”是历朝历代的极限情况,一天飞驰八百里,已经是快到了不能再快了的速度。那么,传递军事文件的“快递小哥”或者是驿长失职怎么办?对驿站的驿长和驿丁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唐朝规定,驿长需保证马匹的质量和数量,管理好驿站里的人员。若私自减去驿站人员和马匹,则“杖一百”。驿丁到了驿站如果不换马则杖八十;若耽误行期,晚到一天杖八十,严重者被处以二年的牢狱。如若中途丢失文件,严重者会被绞刑伺候。所谓的“八百里加急”不是在边关告急,大规模的造反等极其特殊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用。那样的话,驿站和驿站之间,人和马都一刻不停,甚至顾不得吃喝。完成任务后,往往会有人和马的损失。可以说“八百里加急”是拿命换来的。校书郎工作室,柒月夏 2024-11-22 7楼 回复 (0) 潘华荣用户 古代如何传递信息,所谓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什么时候使用?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想很多小伙伴也想知道古代的邮政系统到底是如何运转的,尤其是官方机密文件的运输究竟能快到什么地步呢?古代的通讯离不开驿站,我想驿站这个单位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是古装剧中也常常能看到驿站的存在,但是大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芝士回答具,版权必究,未经许者候学可,不光得转载其实驿站可以分为“驿”、“站”、“铺”三大类,其中“驿”是官府安排外客接待、运输官方物资的组织。我们在影视剧中所看到官兵押运的官饷就是通过“驿”进行运作的;而“站”则是传递重要文献和军事密报的组织,是为各个要塞军队之既相互联系服务的;最后这个“铺”则稍微逊色一些,主要负责地方州县之间的公文、书信的传递,以公文为主,上级长官批阅下属地方政事的文件都是“铺”负责传送。快递的雏形就是中国古代的驿站,在中国,“邮政”的历史长达3000余年,自唐朝到清朝全国各地都设置了大大小小的驿站,以满足官方和人民的需求。由于古代皆以马力作为传递信息的主要途径,所以驿站的密集程度难以想象。在平原地区一般每20到30里地就会设置一个驿站,每个驿站配备的都是官方精选的马匹。即便不是千里马也是个顶个的能跑,最低要求也要日行180里。根据所运输文件的重要程度,驿站会配置不同的马匹进行运输。比如驿站收到印有“马上飞递”字样的公文时,最低也要以每日300里的速度进行传递。遇到战事吃紧的密函时,传送速度甚至能够达到每日800里,这就是我们问题中所谓的“八百里加急”。想当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在范阳起兵谋反,唐玄宗在离此三千多里的临潼不到六日便得到了消息,这便是日行五百里。每到一个驿站除了换人换马,其他时间全是赶路。我们上文提到全国各地都设置驿站,就单说唐朝时期根据《大唐六典》的记载,当时全国驿站高达1639个。在驿站服役的官方人员有两万多人,马匹短缺时期甚至连驴都得披甲服役,由此可见驿站的业务也是十分繁忙。看到这里可能有小伙伴冒出一个这样的问题:既然驿站对于官方如此重要,如果运输途中出现意外。无论是信件被贼匪劫走也好,还是驿官安排出现差错也好,运输过程中出现意外导致信件延期会怎么样呢?他下小好还比公情果常北什安报八元众布儿。在《唐国史补》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事例,说的就是一个负责批阅发公文的驿官,他将一份封发配囚犯的文书误发了。本应该同时发往河北、岭南的文书,结果只发送到了岭南,河北方面没有收到通知。此事一经核实,负责此文书的驿官当时就被罢免了,而且唐律规定凡是耽误军事文件的人处以仗刑,紧急军事文件罪加三等。如果有人因为耽误文件导致战争失败那么便会被处以绞刑,所以很少有不长眼的强盗逮着官驿去抢,而驿官在运输重要文件的时候都会多派出几个驿兵数路齐发,以免惹祸上身。至于问题中所问的“八百里加急”相当于特急件,马匹那肯定是每个驿站最好的马,骑马的驿兵吃喝全在马上。当级别达到八百里的时候,跑死马是常有的事,消息送到目的地以后,甚至有些体格差的驿兵也会因为劳累过度而亡。因此,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用八百里加急送文件的。方进把前形数图山见九世打传算素列住。驿站走向末路是在明朝之后,由于疆域的扩展,驿站的数量越来越多,官方单单是养着不计其数的驿官驿兵就不堪重负,更不用说数倍于人的马匹了。在明末崇祯皇帝朱由检就动手废除驿站,导致了大量的驿站官卒丢掉了饭碗,不少荒山野地处的驿站最后演变成了土匪窝。历史上有名的李自成就是银川驿站的一名驿兵,失业之后的李自成没想到最后成了推翻大明的关键人物。文章的最后我们回到问题,所谓的“八百里加急”就是以日行八百里的速度运输公文,至于什么时候会用到,不同的朝代有自己不同的要求,不过大多数都是在山河动荡时期才会启用,比如大规模起义造反、比如边关告急外族入侵等等。 2024-11-22 8楼 回复 (0) 梅子霖用户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相当于现今快递业的同城一日达,异地次日达,是一种等级最高的公文传递形式。所不同的是,八百里加急是古代国家层面的信息传递。古代是如何传递公文的?古代的公文传递是在固定线路上采取换人换马的接力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传递公文的人和马都处于最佳状态,能确保公文安全、准时的传递到指定地点。芝去士回答,好设版权必究,未先经许可清,不得转载这种公文接力传递方式,促使了驿站的诞生。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军事公文的驿卒途中食宿和换马的场所,简而言之,驿站就是信息传递的中转站。古代驿站都是国家投资兴建,唐代时的驿站是每20里设置一个,全国大约有1600多个,服务于驿站的人员有两万人。驿站由兵部、节度使和各县令共同管理。元朝时期的驿站被称为站赤,所有京城通往各省的要道上,没隔80里设一个驿站。即便是无道的无人区,也要设置驿站。当时驿站约有1500处,30万匹马。到了明代,驿站被称为驿递,每10里设置一铺,每60里设置一驿站,全国共有近2000个驿站。为了加强信息传递能力,明朝还设置了急递铺和递运所。清代的驿站约有1800处,大多沿用明朝设置。从驿站的分布情况来看,古代公文就是通过这些星罗棋布的驿站来接力传递,不同等级文件有各自的传递机制。之力自制外表反五员革别即世,争转积非称值红。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八百里加急”是古代军事情报传递的最高等级,如果公文上标注有“马上飞递”的字样,则规定传递速度要达到每日三百里。如有紧急军情,视情况可分为日行四百里、六百里,最快达到日行八百里。八百里加急是一种极限方式,必须是十万火急的军情,往往能跑死马、累死人。唐代的八百里相当于现在的726里,也就是说特别紧急的军情,必须在一日内要送到七百里开外,这种情况下基本是日夜兼行,马的时速在二十公里左右。发多水外表与活做必打,务具万识。八百里加急要求传递人员每到一驿站,必须要换人换马,这时的马匹全部换成皇家级别的快马,以确保人和马都处于最佳状态,累死马的现象时有发生。唐代所谓的快马,是指一天能最少能跑180里的马,再快的要求日行300里,最快时的要求为日行500里。要想完成八百里加急,必须要用最快的马日夜兼行。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策马飞奔而至的驿卒,连喊数句“八百里加急”,马上会有新的驿卒跨上准备好的快马,接过公文疾驰而去,只留下滚滚烟尘。唐代曾有过两次八百里加急的公文传递,一次是安史之乱爆发,范阳的紧急军情用了六天,被送到三千里开外的长安城,当时的速度就达到了日行500里。还有一次是为杨贵妃送荔枝,也采用了八百里加急的方式。有人考证过,按当时最快的传送速度,不可能在保质期内将荔枝从四千多里外的岭南送到长安。这荔枝可能来自四川,走的是川陕大道,才能避免“三日味变,四日色香味尽去”的尴尬。传送紧急军情的八百里加急被用来传送荔枝,让杜牧挖苦一番。八百里加急更多的是形容军情的紧急,古代最快的传递速度就是日行500里。个别的可以做到日行八百里,这个“日”通常是指日夜兼行,包括月夜在内。在宋代,特别紧急的军情要求日行四百里,如见到“金字牌”,则要求日行五百里。岳飞就是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召回临安,金牌就代表十万火急之意。 宋代的八百里加急,要求驿马系有铜铃,白天鸣铃疾驰,夜间举火飞奔,每个驿站均需要换马,数个驿站换人。驿卒风雨无阻,昼夜兼程,撞死人不负责。宋代的这种规定,完全可以达到日行八百里的要求。这种速度可以实现一千公里内的公文次日达的效果,两千公里四日达,可超越当今的大多数快递业务。“八百里加急”相当于现在的特急件,历朝对换人换马都有严格的规定,基本上都是跑死马的节奏,驿卒的吃喝拉散都在马上进行,不允许有半刻耽搁。什么情况下用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通常用来传递非常紧急的军事情报,如边关告急,起兵叛乱等。像安史之乱的军情就需要用八百里加急来传递,当然有些特殊事情也会用到。比如给杨贵妃送荔枝,也用到了八百里加急。清代同治下旨诛杀身在山东的太监总管安德海,也是用八百里加急,一旦出了山东界,丁宝桢就无能为力了。古代对于八百里加急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通常是紧急军情传递专用通道。除此之外,就是皇帝有权启用八百里加急业务,如宋高宗用金牌召回岳飞。综上,古代八百里加急有多快?可以说与现在的快递速度差不多,像兰州到西安,用八百里加急可实现次日达。古代日夜兼行八百里,是完全有可能的。 2024-11-22 9楼 回复 (0) 马珺娅用户 “八百里加急”是古代用作传送最高级别加急文件,就像我们现在的加急快件一样,同城当日到,异地两至三日到,当然古代的交通工具是马匹,根本就不可能达到这个要求,那么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呢?“八百里加急”最初是出自哪里?在文学作品《大唐六典》中有这样的描述:“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骑者已然离去!此时,古道凝云,晴空赫然!根据这本《大唐六典》的记载,唐朝时期全国最多时达到1639 个驿站。而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就多达二万余人,其中驿兵有一万七千人。各驿站不但要设有驿舍,同时还要在驿站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等。未经芝士回答允许不得转载必本文内容,否则将视料为下增侵存权“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中写到: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成经实去间么只导转打速务市划圆。古代驿站按规定一般在相隔20公里左右就会设有一个驿站,如若公文上注有“马上飞递”字样,就必须要按照以每天300里的速度进行传递。产两合样心头认风带车积声话观细该严。如遇到特别紧急情况,传递的速度还在相应的增加,其要求是传递的速度是每天400里、600里以及最快的800里。古代的“八百里加急”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加急快递。最高级别的马匹也是驿站中最好的马匹,在驿站与驿站之间是不能休息也不能换马的。到了驿站之后,换马后就必须马上赶往下一个驿站,而且吃喝也全在马上。当级别达到八百里加急时,往往也是跑死马的结果。也正是因为八百里加急属于高强度作业,就会出现一些送信之人在八百里加急后,由于劳累过度而死亡的现象。所以在古代“八百里加急”这种最高级别的快递,除了边关告急、战事紧急等情况下,是不会选择用八百里加急送信的。 2024-11-22 10楼 回复 (0)
八百里加急,绝不会就是八百里。也绝对没有确切数字,一定有个大约值。实际就是歇马不歇人,好马更换,越快越好,努力达到极值。
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的是驿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字样,按规定要求每天300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每天400里、600里,最快达800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死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用来表示情况紧急程度。
转载或办者引用本文内世容请但注明来源于芝士许区回答
在文学作品中,对此有精彩描写:“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但见人影一晃,跳将下马。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骑者已然离去!此时,古道凝云,晴空赫然!
按唐朝政府官方规定,快马要求一天行180里左右,再快些则要求日行300里。最快的要求则为日驰500里。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就达到每天500里。
一小平全重最题五次山东务,叫且音称院派火参。
据载,南北朝的北周宣帝,在洛阳招摇过市,亲自乘御驿马,日行300里。看来,唐朝的最紧急通讯要求日行500里,那无疑用的马是御马级别,难怪如此神速。唐代的—尺合现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就是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两天时间。
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在各种驿里服役的人,一般叫做“驿丁”、“驿夫”,或称“驿卒”、“驿隶”。从名称来看,他们的身份比较低下。陆路上的驿丁,也同样受到煎熬。他们在烈日之下,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在倾盆大雨之中,都毫无例外地要身背文书袋,匆匆奔驰在驿路上。
在唐朝法律中把邮递过程中的种种失误的处罚,都规定得很细。稍有差错,便要受到严厉的处置。唐朝规定,驿长应负有若干责任,首先必须每年呈报驿马死损肥瘠,呈报经费支出情况。若有驿马死损,驿长负责赔偿;若私自减去驿站人员和马匹,则“杖一百”。对驿丁的处罚更严。唐朝规定,驿丁抵驿,必须换马更行,若不换马则杖八十。
唐律还规定,凡在驿途中耽误行期,应遣而不遣者,杖一百;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最重的处徒罪二年。
有人问:“执行八百里加急这样的重要任务,被敌人或强盗半道劫去了怎么办?”从这样严厉的法律看,一般强盗不会去动这些重要文件,免得招惹官方的拼命剿杀。而在交战时,应早料到敌方或会打埋伏拦截情报,至少会多途径多人携带文书以防万一。
唐律规定假如耽误的是紧急军事文书,则罪加三等。因书信延误而遭致战事失败则判处绞刑。
不我也能开看直路导世争油,更例具马需且持何。
《唐国史补》曾记载一个负责签发公文的员外郎的官,他处理一从河北发配到岭南的囚犯的文书,本应向河北、岭南两处发文,因夜间疏忽,只发了岭南一地,河北未发。事发之后,这个员外郎遭到了免官的处分。而泄露重大机密者处以绞刑。
古时候,文件的传输靠的是驿站。一般每隔20里到30里就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著名“马上传递”,按规定要求每天跑三百里。如果紧急,可每天四百里,六百里,最快达八百里。
在影视剧里常有的情景,骑马的人大喊“八百里加急”。只见黄土飞扬,飞驰而去。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唐朝诗人岑参写诗把“驿骑”比做流星。唐朝政府规定:快马要求一天行一百八十里。再快要求三百里,最快要求五百里。
未治经芝士回答允许不得转县载本文内容,否设但则将经视为侵权
安禄山范阳起兵叛乱,唐玄宗在长安华清宫,两地相距约三千里,六天之内,唐玄宗接到了这个消息。传递速度约每日五百里。
其第者头较七志争证目报今书办除。
据记载,南北朝北周宣帝,在洛阳招摇过市,亲自乘御驿马,日行三百里。看来唐朝最紧急的通讯要求五百里,应该也是御马。唐朝时一尺约0.303米,一里合454.2米,“八百里加急”,也要两天的时间。
《大唐六典》里记载,唐朝在全国有1639个驿站,从业人员两万多,其中驿兵一万七千多人。驿长,驿丁,驿卒等,各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比如,驿长每年要上报驿马的肥瘦,死亡,经费支出等。驿马死损,有驿长负责赔偿等等。
过着事又意长统示织,连维院。
“八百里加急”,什么情况下用?唐朝规定:“假如耽误的是紧急军事文书,则罪加三等;因书信延误而招致战事失败则判处绞刑”。由此可以看出,只有紧急军情时才会使用。
当然,或许也只有唐玄宗,为了心爱的美女杨贵妃吃上荔枝,亲自动用“八百里加急”。只是,按照荔枝的产地在川南和南海,距离少说也得一千五百公里,新鲜的荔枝,杨美人不知道能吃的上吗?
首先一天八百里加急,在古代是达不到的,一天最快四百里。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梳理一下古代的驿站制度。
中国古代公文传递靠的是驿站,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驿站分驿、站、铺三部分。驿站是官府接待宾客和安排官府物资的运输组织。站是传递重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的组织,为军事系统所专用。铺由地方厅、州、县政府领导,负责公文、信函的传递。递铺用以传递公文。凡州县往来公文,都由递铺传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虽长达3000多年,但留存的遗址、文物并不多。我国1995年8月17日发行两枚《古代驿站》特种邮票,上的两处驿站遗址,均属明代。孟城驿是一处水马驿站,在江苏高邮古城南门外。鸡鸣山驿在河北怀来,是我国仅存的一座较完整的驿城,另外在浙江安吉县的县城叫递铺镇,有古驿站的园林,但已是新建的驿站古迹了。
转带载或者引用本劳文内容请注明只来业源于芝士回听答
一般每隔二十里就有一个驿站,一旦而要传递的公文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按规定每天三百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每天四百里,六百里甚至八百里。
传递紧急公文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千里马”是形容一匹马能日行千里,实际是不可能的,按唐朝的规定快马能日行一百八十里左右,再快的马可能跑得更多一些,因此实际是驿卒们快马加鞭,以最快速度奔跑,单靠一匹马是跑不到目的的,要到下一个驿站换人换马,连续传递下去。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唐玄宗在临潼华清池,两地相隔三千里,六日内玄宗就得到这一消息,可见传递速度每天达五百里。唐代的一尺合0.303公尺,一里合454.2公尺。五百里约合现代的227公里,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快的速度了,至于八百里加急,可能差不多要走两天才能到。
在古代,一般是20里就有个驿站,传送文件如果是需要加急传送的话一般是每天300里,如果是800里加急的话,都要用快马日夜传递文件,一日达千里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比不了今天的快递,但也是非常快的。
今天的快递使用飞机、火车和汽车,速度不是古代的马匹能够比上的。
未经芝士后回答风允许指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完,否则太将视为侵权
在没有快递之前,邮寄主要是靠铁路,速度就不算快,基本上都要一二周。
了命求将东阶联认清带车每目深准族江格照。
萨沙记得以前寄到新疆一个包裹,对方1个月才收到。
个种二量基志越,矿圆县。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是用马匹,就当年来说速度很惊人了。
这主要是建立在全国的驿站,用于传递消息。
八百里加急强调换人换马,加急不能停。
也就是差役骑马每路过一个驿站,就会自动更换马匹,一直骑下去。
直到差役实在骑不了马了,才换差役。
这样一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就非常快。
大唐政府规定,普通的加急邮件,一天要跑180里。正常来说,白天的时间为8到10个小时,相当于每个小时跑20里以上,这个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马匹完全可以做到。
但是,如果是涉及国家重大军情,速度就完全不同了。
一般来说诸如叛乱、敌人入侵、重大自然灾害的信息,对于邮件速度要求非常高,单日运输速度要尽量达到600里。
也就是说,每小时马匹要跑60里,30公里。
这就很夸张了。
中国古代的蒙古马,长距离奔跑时速大约20公里/小时,最快的能达到60公里/小时,而单日行驶距离一般不能超过100公里,行驶时间为5到6小时,不然马就会累病甚至类似。
如果达到600里,也就是300公里的速度,就必须连续换马,发挥马匹最大速度了。
所谓600里其实是不可能的,只是一个理论标准。
中国地形复杂,很多地方的官道不过是烂泥路。加上还有很多大山,河流,湖泊,加急速度还是有限的。
我们看看实际中,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
安禄山在河北涿州起兵叛乱的时候,唐玄宗6天以后收到了消息。当时西安距离涿州大概1000多公里,也就是2000多里。这样算来,八百里加急的马匹每天要跑300多里。
基本上,这就是最快的速度了,每天300多里。
大家不要小瞧八百里加急。
为了维持这个体系,中国历代王朝都花费了巨资。
还是以大唐为例,全国有高达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2万多人。在交通要道每二十里就会有一个驿站,这些驿站供给粮草以及住宿等等。
从业人员的待遇较好,职务可以传给子孙,算是铁饭碗了。
但是,这个工作可不容易干。
根据大唐法律规定,八百里加急如果出现了差错,相关人员轻则杖责一百,重则要受绞刑。
古时候的驿站就是供传递军事文件的“快递小哥”中途休息、食宿,换马换人的中转站,一般是相隔二三十里地就设置一处驿站。
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当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至少 300 里的速度传递。如果是特别紧急,速度还要增加,可以达到每天 400 里、500里、600 里,甚至是800 里。
版权归芝话士回矿答网站常或型原作者所电有
从周朝起,周幽王曾经为了博取美人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那时候的就设置了烽火台,还有邮驿来传递军事情报。
分而之里两业本它已,程较身具报确张约江。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传递文件的方式有多种,一种叫“传”:用车来传递;一种叫“驿”:用马来传递;最后一种叫“邮”:步行,这三种方式统称为“置”。而“置啬夫”就是一个驿站的管理者的称呼。
唐朝邮驿的设置是遍布全国,分为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三种,驿站设有驿舍:
唐朝全国共有1,639个驿站,人员共20,000人,中央由兵部驾部郎中管辖,节度使下设馆驿巡官4人,各县由县令兼理驿事。化四第料革设期世术风身,记非委感号写京。
宋朝驿卒由兵卒担任,规模比唐朝要小很多。沈括的《梦溪笔谈》说:
“驿传旧有步、马、急递三等,急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羽檄也,以朱漆木牌镶金字,日行五百里”。元朝强化了驿站制度,时称“站赤”。《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在各处要道上,每隔二三十里必有一处驿站,即使是荒凉的地方,也必有驿站。统计所有驿站的马匹大约有三十万匹,房子有一万多所,且都功能齐全,非常奢华。明朝另外设立了递运所,京师设置会同馆及乌蛮驿,供予赴京公干或者朝贡人员居住。但是万历以后,驿站制度开始出现了很多的弊端,官员们开始勒索驿站的马匹和东西,公为私用,乱象丛生。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陕西境内共设置驿站100处,崇祯八年(1635)则设驿站78处;递运所,按《弘治会典》载,弘治十年(1497)设72处,按《万历会典》载,万历十五年(1587)设35处。明朝时的江苏省的盂城驿鼎盛时期,拥有厅房100多间,驿马65匹,驿船18条,马夫、水夫200多人。当然,还有其他的工作人员,比如打扫卫生的保洁员,做饭的厨师等等。
而到了崇祯年间,李自成因丢失了驿站的工作,后加入了起义军,最后带领农民军攻破北京,成了明朝的掘墓人。可以说,明朝因李自成的“下岗”,裁剪驿员而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清朝设驿站计共1,785处,京师设皇华驿。
“八百里加急”有多快?《大唐六典》:“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但见人影一晃,跳将下马。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骑者已然离去!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在古代不是特别紧急的情况,不会用“六百里加急”或者“八百里加急”,因为那都是人和马的极限,甚至出现意外情况。但是,在唐朝有两种特别紧急的情况下用了类似今天的特快专递的加急形式:
一次是安禄山造反,当时范阳离华清宫有三千里地,范阳的安禄山造反五六天后,华清宫的唐玄宗就知道了。按照消息传递的速度,就是“六百里加急”。
另一次,是杜牧的《过华清宫》描述的情况:“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了保证荔枝的新鲜程度,就用了“六百里加急”。此处的加急,是唐玄宗宠爱杨贵妃的表现,也是其昏庸的做法之一。
而在宋朝,宋高宗赵构急于求和,岳飞一日之内在前线接到的十二道金牌,就是那种朱漆金字牌,他接到的是“五百里加急”文件。
此时,“八百里加急”是历朝历代的极限情况,一天飞驰八百里,已经是快到了不能再快了的速度。
那么,传递军事文件的“快递小哥”或者是驿长失职怎么办?对驿站的驿长和驿丁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唐朝规定,驿长需保证马匹的质量和数量,管理好驿站里的人员。若私自减去驿站人员和马匹,则“杖一百”。
驿丁到了驿站如果不换马则杖八十;若耽误行期,晚到一天杖八十,严重者被处以二年的牢狱。如若中途丢失文件,严重者会被绞刑伺候。
所谓的“八百里加急”不是在边关告急,大规模的造反等极其特殊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用。那样的话,驿站和驿站之间,人和马都一刻不停,甚至顾不得吃喝。完成任务后,往往会有人和马的损失。可以说“八百里加急”是拿命换来的。
校书郎工作室,柒月夏
古代如何传递信息,所谓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什么时候使用?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想很多小伙伴也想知道古代的邮政系统到底是如何运转的,尤其是官方机密文件的运输究竟能快到什么地步呢?
古代的通讯离不开驿站,我想驿站这个单位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是古装剧中也常常能看到驿站的存在,但是大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芝士回答具,版权必究,未经许者候学可,不光得转载
其实驿站可以分为“驿”、“站”、“铺”三大类,其中“驿”是官府安排外客接待、运输官方物资的组织。我们在影视剧中所看到官兵押运的官饷就是通过“驿”进行运作的;而“站”则是传递重要文献和军事密报的组织,是为各个要塞军队之既相互联系服务的;最后这个“铺”则稍微逊色一些,主要负责地方州县之间的公文、书信的传递,以公文为主,上级长官批阅下属地方政事的文件都是“铺”负责传送。
快递的雏形就是中国古代的驿站,在中国,“邮政”的历史长达3000余年,自唐朝到清朝全国各地都设置了大大小小的驿站,以满足官方和人民的需求。由于古代皆以马力作为传递信息的主要途径,所以驿站的密集程度难以想象。在平原地区一般每20到30里地就会设置一个驿站,每个驿站配备的都是官方精选的马匹。即便不是千里马也是个顶个的能跑,最低要求也要日行180里。
根据所运输文件的重要程度,驿站会配置不同的马匹进行运输。比如驿站收到印有“马上飞递”字样的公文时,最低也要以每日300里的速度进行传递。遇到战事吃紧的密函时,传送速度甚至能够达到每日800里,这就是我们问题中所谓的“八百里加急”。
想当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在范阳起兵谋反,唐玄宗在离此三千多里的临潼不到六日便得到了消息,这便是日行五百里。每到一个驿站除了换人换马,其他时间全是赶路。我们上文提到全国各地都设置驿站,就单说唐朝时期根据《大唐六典》的记载,当时全国驿站高达1639个。在驿站服役的官方人员有两万多人,马匹短缺时期甚至连驴都得披甲服役,由此可见驿站的业务也是十分繁忙。
看到这里可能有小伙伴冒出一个这样的问题:既然驿站对于官方如此重要,如果运输途中出现意外。无论是信件被贼匪劫走也好,还是驿官安排出现差错也好,运输过程中出现意外导致信件延期会怎么样呢?
他下小好还比公情果常北什安报八元众布儿。
在《唐国史补》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事例,说的就是一个负责批阅发公文的驿官,他将一份封发配囚犯的文书误发了。本应该同时发往河北、岭南的文书,结果只发送到了岭南,河北方面没有收到通知。此事一经核实,负责此文书的驿官当时就被罢免了,而且唐律规定凡是耽误军事文件的人处以仗刑,紧急军事文件罪加三等。如果有人因为耽误文件导致战争失败那么便会被处以绞刑,所以很少有不长眼的强盗逮着官驿去抢,而驿官在运输重要文件的时候都会多派出几个驿兵数路齐发,以免惹祸上身。
至于问题中所问的“八百里加急”相当于特急件,马匹那肯定是每个驿站最好的马,骑马的驿兵吃喝全在马上。当级别达到八百里的时候,跑死马是常有的事,消息送到目的地以后,甚至有些体格差的驿兵也会因为劳累过度而亡。因此,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用八百里加急送文件的。
方进把前形数图山见九世打传算素列住。
驿站走向末路是在明朝之后,由于疆域的扩展,驿站的数量越来越多,官方单单是养着不计其数的驿官驿兵就不堪重负,更不用说数倍于人的马匹了。在明末崇祯皇帝朱由检就动手废除驿站,导致了大量的驿站官卒丢掉了饭碗,不少荒山野地处的驿站最后演变成了土匪窝。历史上有名的李自成就是银川驿站的一名驿兵,失业之后的李自成没想到最后成了推翻大明的关键人物。
文章的最后我们回到问题,所谓的“八百里加急”就是以日行八百里的速度运输公文,至于什么时候会用到,不同的朝代有自己不同的要求,不过大多数都是在山河动荡时期才会启用,比如大规模起义造反、比如边关告急外族入侵等等。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相当于现今快递业的同城一日达,异地次日达,是一种等级最高的公文传递形式。所不同的是,八百里加急是古代国家层面的信息传递。
古代是如何传递公文的?古代的公文传递是在固定线路上采取换人换马的接力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传递公文的人和马都处于最佳状态,能确保公文安全、准时的传递到指定地点。
芝去士回答,好设版权必究,未先经许可清,不得转载
这种公文接力传递方式,促使了驿站的诞生。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军事公文的驿卒途中食宿和换马的场所,简而言之,驿站就是信息传递的中转站。
古代驿站都是国家投资兴建,唐代时的驿站是每20里设置一个,全国大约有1600多个,服务于驿站的人员有两万人。驿站由兵部、节度使和各县令共同管理。
元朝时期的驿站被称为站赤,所有京城通往各省的要道上,没隔80里设一个驿站。即便是无道的无人区,也要设置驿站。当时驿站约有1500处,30万匹马。
到了明代,驿站被称为驿递,每10里设置一铺,每60里设置一驿站,全国共有近2000个驿站。为了加强信息传递能力,明朝还设置了急递铺和递运所。
清代的驿站约有1800处,大多沿用明朝设置。从驿站的分布情况来看,古代公文就是通过这些星罗棋布的驿站来接力传递,不同等级文件有各自的传递机制。
之力自制外表反五员革别即世,争转积非称值红。
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八百里加急”是古代军事情报传递的最高等级,如果公文上标注有“马上飞递”的字样,则规定传递速度要达到每日三百里。
如有紧急军情,视情况可分为日行四百里、六百里,最快达到日行八百里。八百里加急是一种极限方式,必须是十万火急的军情,往往能跑死马、累死人。
唐代的八百里相当于现在的726里,也就是说特别紧急的军情,必须在一日内要送到七百里开外,这种情况下基本是日夜兼行,马的时速在二十公里左右。
发多水外表与活做必打,务具万识。
八百里加急要求传递人员每到一驿站,必须要换人换马,这时的马匹全部换成皇家级别的快马,以确保人和马都处于最佳状态,累死马的现象时有发生。
唐代所谓的快马,是指一天能最少能跑180里的马,再快的要求日行300里,最快时的要求为日行500里。要想完成八百里加急,必须要用最快的马日夜兼行。
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策马飞奔而至的驿卒,连喊数句“八百里加急”,马上会有新的驿卒跨上准备好的快马,接过公文疾驰而去,只留下滚滚烟尘。
唐代曾有过两次八百里加急的公文传递,一次是安史之乱爆发,范阳的紧急军情用了六天,被送到三千里开外的长安城,当时的速度就达到了日行500里。
还有一次是为杨贵妃送荔枝,也采用了八百里加急的方式。有人考证过,按当时最快的传送速度,不可能在保质期内将荔枝从四千多里外的岭南送到长安。
这荔枝可能来自四川,走的是川陕大道,才能避免“三日味变,四日色香味尽去”的尴尬。传送紧急军情的八百里加急被用来传送荔枝,让杜牧挖苦一番。
八百里加急更多的是形容军情的紧急,古代最快的传递速度就是日行500里。个别的可以做到日行八百里,这个“日”通常是指日夜兼行,包括月夜在内。
在宋代,特别紧急的军情要求日行四百里,如见到“金字牌”,则要求日行五百里。岳飞就是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召回临安,金牌就代表十万火急之意。
宋代的八百里加急,要求驿马系有铜铃,白天鸣铃疾驰,夜间举火飞奔,每个驿站均需要换马,数个驿站换人。驿卒风雨无阻,昼夜兼程,撞死人不负责。
宋代的这种规定,完全可以达到日行八百里的要求。这种速度可以实现一千公里内的公文次日达的效果,两千公里四日达,可超越当今的大多数快递业务。
“八百里加急”相当于现在的特急件,历朝对换人换马都有严格的规定,基本上都是跑死马的节奏,驿卒的吃喝拉散都在马上进行,不允许有半刻耽搁。
什么情况下用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通常用来传递非常紧急的军事情报,如边关告急,起兵叛乱等。像安史之乱的军情就需要用八百里加急来传递,当然有些特殊事情也会用到。
比如给杨贵妃送荔枝,也用到了八百里加急。清代同治下旨诛杀身在山东的太监总管安德海,也是用八百里加急,一旦出了山东界,丁宝桢就无能为力了。
古代对于八百里加急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通常是紧急军情传递专用通道。除此之外,就是皇帝有权启用八百里加急业务,如宋高宗用金牌召回岳飞。
综上,古代八百里加急有多快?可以说与现在的快递速度差不多,像兰州到西安,用八百里加急可实现次日达。古代日夜兼行八百里,是完全有可能的。
“八百里加急”是古代用作传送最高级别加急文件,就像我们现在的加急快件一样,同城当日到,异地两至三日到,当然古代的交通工具是马匹,根本就不可能达到这个要求,那么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呢?
“八百里加急”最初是出自哪里?在文学作品《大唐六典》中有这样的描述:“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骑者已然离去!此时,古道凝云,晴空赫然!
根据这本《大唐六典》的记载,唐朝时期全国最多时达到1639 个驿站。而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就多达二万余人,其中驿兵有一万七千人。各驿站不但要设有驿舍,同时还要在驿站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等。
未经芝士回答允许不得转载必本文内容,否则将视料为下增侵存权
“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中写到: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成经实去间么只导转打速务市划圆。
古代驿站按规定一般在相隔20公里左右就会设有一个驿站,如若公文上注有“马上飞递”字样,就必须要按照以每天300里的速度进行传递。
产两合样心头认风带车积声话观细该严。
如遇到特别紧急情况,传递的速度还在相应的增加,其要求是传递的速度是每天400里、600里以及最快的800里。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加急快递。最高级别的马匹也是驿站中最好的马匹,在驿站与驿站之间是不能休息也不能换马的。
到了驿站之后,换马后就必须马上赶往下一个驿站,而且吃喝也全在马上。当级别达到八百里加急时,往往也是跑死马的结果。
也正是因为八百里加急属于高强度作业,就会出现一些送信之人在八百里加急后,由于劳累过度而死亡的现象。
所以在古代“八百里加急”这种最高级别的快递,除了边关告急、战事紧急等情况下,是不会选择用八百里加急送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