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对文学的态度,也即文学观是什么?

中国古人对文学的态度,也即文学观是什么?
中国最早的文学观念是诗缘情。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因此从起源上讲,就应该是“诗缘情”。然而由于社会功利或者追求格律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许多诗歌已经逐渐偏离了诗之精义。例如太多的宫廷应制诗,亲朋应和诗词等(当然其中也多有感情充盈者)。针对此文人不良风气,于是便有人提出了“诗缘情”之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观念进一步深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几千年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因此我认为中国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儒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经世治国达到完美的统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思无邪!其次,农耕文化、家族文化、还有一些地域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历史的漫长演变中逐渐的形成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采的内涵.到明代,人们对于文学的基本观念、基本主张,是贯通于“雅”文学和“俗”文学两方面的。这里李贽同样起了极重要的作用。他在鄙薄六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的同时,却大力推崇《西厢记》、《水浒传》等通俗文学,认为是一种“至文”,而且以极大热情评点《水浒传》等作品,借以宣扬自己的文学思想和人生观念。这给予当代文人以很大的影响。后来冯梦龙整理小说和流行歌谣,也具有相同的意识。

回复
  • 江华清用户

    中国最早的文学观念是诗缘情。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因此从起源上讲,就应该是“诗缘情”。然而由于社会功利或者追求格律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许多诗歌已经逐渐偏离了诗之精义。例如太多的宫廷应制诗,亲朋应和诗词等(当然其中也多有感情充盈者)。针对此文人不良风气,于是便有人提出了“诗缘情”之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观念进一步深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几千年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因此我认为中国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儒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经世治国达到完美的统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思无邪!

    芝士回答,严版权细必究,未又门经许可,不得全转载

    其次,农耕文化、家族文化、还有一些地域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历史的漫长演变中逐渐的形成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采的内涵.

    到明代,人们对于文学的基本观念、基本主张,是贯通于“雅”文学和“俗”文学两方面的。这里李贽同样起了极重要的作用。他在鄙薄六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的同时,却大力推崇《西厢记》、《水浒传》等通俗文学,认为是一种“至文”,而且以极大热情评点《水浒传》等作品,借以宣扬自己的文学思想和人生观念。这给予当代文人以很大的影响。后来冯梦龙整理小说和流行歌谣,也具有相同的意识。

    2025-01-23
    1楼
    回复
  • 林萝杰用户

    中国的文学发展虽然是一脉相承,但是也经历了很多的变化。

    先秦时期

    中国的文学以《诗经》作为起源,而后是诸子百家,即《尚书》、《老子》、《春秋》、《论语》等等……这些作品的相对目的比较单一,《诗经》只为言情,《尚书》、《论语》记言,《春秋》记事,《老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只为阐明观点。

    这时候是文学起源,更多的是“文字”的作用。

    未经芝士回答允般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细感,否则类将车视为侵权

    秦汉时期

    到秦汉时期,文学发展呈现多样性。散文、诗赋、楚辞等都相对较成熟。在兼具文字的记录作用外,也在追求文学本身的美学,但此时还是以记录、表达为主。

    太史公写《史记》便是为了记录历史,但太史公也有了其他的目的,期望能成“一家之言”。

    而屈原、宋玉便不仅仅关注在文字的作用上,对文学的形式和音律也有了追求,文学本身的美便出现了。

    魏晋开始,文学自觉性觉醒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学本身的特点被激发出来,刺激了文学的自觉性。文学家们开始着眼在文学本身,探求其自身的美。

    曹丕写《典论》开始系统地探索文学的形式、题材、意象、表达和意义,开启文学批评的先河。

    中同展总九据油认改教华持青感划。

    而曹植、竹林七贤、陶渊明、二谢,这些文学大家逐渐开始把玩文字,赋予了文学更多的内涵。这时候,便不仅仅是为了记言或者记事,更多的开始做个性的表达,多为抒怀而作。

    我能应党常文西回,取状。

    魏晋时期还开始流行一种骈文,开始对文字的形式有严格的要求,形式美的要求也更高了。

    隋唐宋元明清

    魏晋400年纷乱结束,到隋唐成大一统,文学也有了集中发展。先前的文学虽有个性,但主要还是为政治服务,从隋朝开始,文学逐渐是个人的事情,即注重个体的表达。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基本都是如此,而流传下来的,也基本都是以个体表达为主要内容的作品。政治性的文章也有,但影响逐渐消失。

    这段时间,文学是抒情、言志、记事、遣怀、说理,没有了明确的目的。而文学的形式也千变万化。到明清小说流行开始的时候,赋予的东西就更多了,不仅仅是个人的表达,更是社会的反映。

    简单说一下,欢迎大家补充。

    2025-01-23
    2楼
    回复
  • 陈勃含用户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古人对文学的态度是积极的、认真的、推崇的、弘扬的,不然就不会给我们留下灿若星海的宝典和古籍,这些宝典和古籍,成了我们和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让我们从以下七个方面来看一看中国古人的文学成就。

    1.上古神话小说

    转上住载或者引今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于芝士回号消答

    上古神话小说是上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社会等现象的朴素认识和内心愿望的基本表达。在《淮南子》、《山海经》等典籍中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

    2.《诗经》

    大家所熟知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可以说是开诗歌之先河。

    《诗经》所载的内容从西周至春秋,时间跨度约500余年,内容极其丰富,经孔子编定后,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总共311篇。成为《六经》之一,更是被儒家奉为经典。

    上起加月设统六单才商酸快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3.《楚辞》

    《楚辞》是西汉文学家刘向编定的、以春秋战国时期屈原作品为主的、具有浪漫主义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极其深远。

    《楚辞》总计十七篇,以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为代表作,楚辞因此又被称为“骚体”。

    我分种之点由前建最求统口身委青写片局听。

    我们常说的“风骚”一词,“风”是指《诗经》里的“国风”,“骚” 指的是《离骚》,二者合一,代表了文学。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4.《尚书》、《春秋》、《左转》、《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等

    在我国古代先秦时期,涌现出了“诸子百家”,他们的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成为“诸子”中的代表人物。

    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则成为“百家”中的代表流派。

    因为他们的出现,所以才给后世留下了诸多名篇巨作,深刻影响了整个华夏民族的历史。尤其是孔子,他对我国古代的思想和教育体系,以及封建王朝的统治,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5.《汉赋》、《史记》、《汉书》、《汉乐府歌》

    秦汉文学可以说是极其繁荣的,尤其是到了汉代。以扬雄、司马相如、班固、张衡为首的“汉赋四大家”更是开创了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新文体——韵文。

    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的《汉书》开创了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乐府歌》更是将民间的现实生活以民谣的形式搬进了乐府,供皇帝体察民情。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6.唐诗宋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和西晋文学为基础,期间涌现出了“三曹”、“七子”、蔡琰、陶渊明等代表人物。至唐代时,开始进入中国诗歌的鼎盛期。

    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高适、岑参,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等等。

    他们的诗歌里有慷慨,有悲壮,有理想,有追求,有苦难,有忧患,有疾苦,有仁爱。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能吟。

    到了宋代,一种新的文学载体“词”达到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涌现了诸如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代表人物。我个人最尊崇的两位是爱国诗人陆游和辛弃疾。

    唐诗、宋词可谓是双剑合璧,在中国文学史上各极其美,各臻其盛。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元曲、明清小说

    元代是我国杂剧崛起和兴盛的一个时期,涌现出了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和他的《西厢记》。而在诗歌方面,剧曲与散曲所组成元曲,代表了元朝诗歌的最高成就,与传统的诗、词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明清两代是我国白话小说的黄金时期,除了《三言》、《两拍》、《金瓶梅》、《聊斋志异》之外,还诞生了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

    综上所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人对文学的态度和认识,创作出了数不清的鸿篇巨著和优秀作品,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古为今用的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

    2025-01-23
    3楼
    回复
  • 陈雪萍用户

    我们应该去学习,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应该学以致用,运用好古人智慧,学会古人智慧

    2025-01-23
    4楼
    回复
  • 帖爱巧用户

    、文学最早出现于先秦《论语.先进》篇

    1. 德行(1):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2):宰我、子贡。政事(3):冉有、季路。文学(4):子游、子夏。

    这里的文学不同于现今,这时的文学指熟悉古代所有文献具有广泛的外延,泛指一切文学。

    芝士回答,版九众权光必究,未装经许自可,不得转载

    2.论语子旱篇: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这里指的文学还是全部的文献,也表现了自然、开放、自信的文人形态。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大个从去常东阶再,斗界。

    译文:颜渊喟然叹道:“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研钻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一忽又像在后面ⅵ夫子循着次序一步步诱道我;先教我博学文章典籍,然后要我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我想停止不学了也不可能,已经用尽我的才力,而夫子的道依然卓立在我的面前,我想再追从上去,但总感到无路可追从上去。”《论语·子罕第九》

    生义气情员革边较农造金术收际连近选京调。

    文皆有学的意思,用与连词则表示文学,文学一词皆有博学之意。

    二、俩汉

    博学之意为学,成文学。以美而动人的文辞为文章。这里使文学与学术分离。《史记》中文学,广义上包含一切学术,狭义上指儒家学说。《汉书》用法同《史记》。《论衡》中文学用法与先秦相同。

    三、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认为:“文笔”之说,始于汉代,流行于南北朝,《文心雕龙》就曾一再采用“文笔”的概念。“文笔”是泛指诗赋、散文及各种应用文体,相当于汉代“文章”的概念。由于当时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人们不断从各种文体的性质上和形式上区别它们之间的差异,于是又将“文笔”一词析之为二,即“文”与“笔”。

    六朝时代把文章区别为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两类。文笔说的提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区别文学之文与实用之文,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它对我国文体的发展,扩大文学的社会作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文”、“笔”之分,较早见于颜延之的“峻得臣笔,测得臣文”(《南史·颜延之传》)。《文心雕龙》也曾反复使用“文”、“笔”,如《时序》、《序志》等篇。在《总术》篇中,刘勰还对当时的“文”、 “笔”之别作过概括:“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是持此见解的。有韵或无韵这种形式上的区分虽然并非毫无意义,却并不能真正揭示文学和其他著作之间的区别。因为文学以外的各种著作,也可以以韵文形式出现。在萧绎的《金楼子·立言》中,对“文”、“笔”的区别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认为屈原、宋玉等的辞赋之类, “谓之文”,其特点是“吟咏风谣,流连哀思”,“绮□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而“笔”则实际上指章奏之类的应用文,所谓“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以这种观点来区分文学和其他应用文在性质上的不同,无疑是更切合文学艺术的特点的。

    南朝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说明了文学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追求,虽然还有不少人使用先秦文学的概念。但大多数人用现在的文学概念。

    2025-01-23
    5楼
    回复
  • 粟敬曦用户

    谢谢邀请。建议你看看《文心雕龙》,就知道古代文艺评论家的水平是何等的高境界!诗言志、文以载道等名言,就道岀古人对文学的态度,直到今天都是至理名言。中华民族的文脉所以不断,原因就是每个时代都有大文学家、大诗人横空岀世,他们共同的文学品格就是:胸怀天下,热爱祖国,同情人民,从而成就了千古不朽的名作,更延续了中华民族瑰丽如霞、灿若星河的绵绵文脉。

    2025-01-23
    6楼
    回复
  • 锁全喜用户

    最早的孔子对《诗经》总结: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认为文学应当纯真无邪。诗经诞生于较古远的年代,处于文学的幼儿阶段,并不“高级”,所以也有现代人评其“没有诗味”。启功虽不反对此观点,但从中总结出诗经中一些佳作,并认为这些跨度很大诗句中对建安文学影响颇深。曹丕有关文学“气”方面的阐述,开始涉及文与作者直接关系,个性化文学开始,这也对后来的阮籍影响颇深,青白眼的阮籍在五言诗方面对中国后来的文学至关重要,中国出现了象征化的古诗,诗到了无所不包的境界,阮对陶渊明肯定有影响,陶的田园诗返朴归真,使古诗真正达到成熟期,所以唐宋大家对陶非常崇拜,如苏东坡就是陶潜的最大粉丝。文化都是传承与发展下来的,刘禹锡对苏轼的乐观文学观有关联。

    刘勰论屈原及总结文论,妙在于把“正”与“奇”辩证联系起来,群体创作的诗歌之正(周文化正统影响),到了屈原,楚地文化之特殊,有了奇。奇而不坠其正,正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妙处。若论文学作品好坏,刘勰也说过这样意思的话:公鸡外表漂亮,但飞不起来;苍鹰虽不太好看,但搏击长空;最好的文章,既有华丽外表,也能翱翔万里,如凤凰。

    2025-01-23
    7楼
    回复
  • 子琪用户

    中国古人对文学的态度,是分文体的,和我们现在的文学四分法(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不同。在三国及之前,人们很重视诗赋和散文,尤其是诗,所以才有孔子删诗的“壮举”(为了兴观群怨)。古人所说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用曹丕的话说是“文学乃不朽之盛事”。

    小说则很不受待见,从庄子时代开始就没有地位(小说家之言琐屑无聊),到明朝坊间小说流行,写小说的人更是受人诅咒的,比如《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就是。后来的名著《红楼梦》也是人们偷偷摸摸读的,不能登大雅之堂。

    戏剧更是等而下之,是勾栏瓦舍里的东西,到了民国时期,人们看戏仍是吃点心喝茶水大呼小叫地“欣赏”,并不把戏剧当成什么文学艺术。

    芝士任回答本以,版权整必究,未经许可,不得转要载

    2025-01-23
    8楼
    回复
  • 紫斐蝶用户

    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点。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发展,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文学还是要有内容和内涵的,但可以宽泛些,广大的人性,广阔的社会生活,都可以是文学反映的内容。同时,文学也要注重寓教于乐,重视其观赏性,否则就成教科书了。

    2025-01-23
    9楼
    回复
  • 郑婧宁用户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中国古人文学观念是随着认知的改变再不断发生变化的!简单排列一下:1观乎天文,2观乎人文,3公用与价值4诗言志5文治教化6威仪与气质(人格取向)7文学即人学8为文学出言谈9绝学无忧与精诚动人10息文学而明法度11君子谋道

    2025-01-23
    10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