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罪名之一是“不援淮西”,这个罪过是否属实?

岳飞的罪名之一是“不援淮西”,这个罪过是否属实?
问:岳飞的罪名之一是“不援淮西”,这个罪过是否属实?答:不属实,纯诬陷,赤裸裸的“莫须有”。宋高宗和秦桧要杀岳飞,一共捏造了三条罪状:第一条:岳飞曾经公开说自己和宋太祖一样,都是在三十岁得授节度使,其不臣之心,昭然若揭。第二条:金兵入侵淮西,岳飞前后亲受御札十三道,却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属于拥兵观望,有意逗留。当斩。第三条:岳飞的儿子岳云写信给张宪,信中有“可与得心腹兵官商议”,有谋反嫌疑。当追一官,罚金。三条罪状中,第一条属于警告;第三条只是对岳云、张宪“追一官,罚金”;问题最严重的是第二条,“当斩”。我们常说岳飞含冤的冤,就是主要就围绕第二条。以第一条论,岳飞有没有说“和宋太祖一样,都是在三十岁得授节度使”之类的话,那个时代没有录音器材,口说无凭,不可能有物证。秦桧所提供的人证,就是已被收买到的王俊之流,这些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了。第三条的犯罪行为是写信,本来应该有物证的,但王俊等人却咬定,信已经被张宪烧了,最终还是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了。第二条是关键,因为岳飞被害时,物证尚在。这物证,就是高宗的“御札十三道”。准确地说,岳飞前后亲受的御札并不是十三道,而是十五道。岳飞有没有“反应迟钝,行动缓慢,拥兵观望,有意逗留”(原文是“不即策应,犯拥兵逗留罪”),就得细细剖析了。为此,岳珂的《吁天辩诬录》首篇就是《淮西辩》。我们先来看看《淮西辨》的核心内容,然后再做必要的补充。《淮西辨》是这样写的(为了方便阅读,我改用白话文叙述):秦桧在淮西战事中诬陷先臣的地方有四个:一是逗遛违诏,二是辞以乏粮,三是不携重兵,四是缓于救濠。但是,先臣收到十九日御札上有文字为:“闻卿见苦寒嗽,乃能勉为朕行,国尔忘身,谁如卿者!”此语足证先臣无任何逗遛。先臣所收到三月十三日御札上又有文字为:“卿闻命,即往庐州。遵陆勤劳,转饷艰阻,卿不复顾问,必遄其行。非一意许国,谁肯如此。”此语亦足证先臣并未辞以乏粮。至于先臣奉诏出师,以大军为缓,亲自领八千背嵬骑兵为先驱,不幸背上“不携重兵”之罪,殊不知,先臣曾在南薰门以八百人破王善五十万;在朱仙镇以五百骑破兀术十数万。即八千余骑并不为寡。兀术在第一阶段战事结束后退兵,先臣还军舒州。哪知兀术又复窥陈州。三月初四日,先臣闻警,没有等候到诏书指示,火速麾兵入援。但兀术已于初八日攻破了濠州。虽说先臣没能在濠州失陷前抵达,但已在“警报未上闻、诏命亦未至”的情况下发兵了,指责先臣救濠为缓,实属冤枉。由于岳珂的《淮西辨》是以高宗御札作为证据来为岳飞辨白的,所以,有很多东西不能说得太透。那么,我们再做些补充。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七月,兀术悍然毁灭宋金双方签定于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的和议合约,夺回河南诸路、陕西,信心大增,遂于该年腊月下旬向淮西地区(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安徽所属地区)进犯。南宋在淮西地区兵力空虚,仅有的劲旅是驻扎在太平州(今安徽当涂)的刘锜军,其本欲率兵渡江守卫庐州(今合肥),无奈金兵势大,只得退至巣县一带阻击。《高宗本纪》记宋高宗于正月二十九日下令杨沂中、岳飞援淮西,而从二月十九日高宗发给岳飞第九封御札中记:“得卿九日奏,已择定十一日起发”,即岳飞收到高宗发来的第一道御札的时间是二月九日,起兵时间是十一日。注意,宋高宗从临安发给远在鄂州(今武昌)的岳飞的八百里加急快件,这邮递时间用了十天,可以用这时间参照下随后岳飞大军的行军速度。自古兵凶战危,大军不动则已,一动必如岳转山移。所以,岳飞接到高宗的指示,虽然不敢怠慢,但也必须全面部署好分守各驻地的军队、备足粮草器械,集结整训,方可动身。即岳飞用了一天时间来做以上工作,出兵的时间为十一日。九日接到指示,仅用了一天时间就部署好军队出发,这算得上“逗留”吗?又必须注意,高宗的第一札内容为:“据探报,虏人自寿春府遣兵渡淮,已在庐州界上,张俊、刘琦等见合力措置掩杀。卿可星夜前来江州,乘机照应,出其前后,使贼腹背受敌,不能枝梧。投机之会,正在今日,以卿忠勇,志吞此贼,当即就道。”其没有给岳飞安排任何具体作战任务,只叫他“乘机照应,出其前后”。岳飞大军的始发地是鄂州(今武昌),先奔江州,后经黄梅绕大别山区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距离在六百里以上。实际上,金兵已于二月初三占领了庐州(治安徽合肥),前锋部掠至和州(今和县)、无为军(今无为县)等地。张俊则于二月初四率主力部队从建康(今江苏南京)渡江,招集诸军汇合,往夺庐州。则岳飞到了舒州后,又改赶往庐州。舒州往庐州的路是400余里,岳飞急赶慢赶,于二月二十日抵庐州。而由于杨沂中已于十八日取得了柘皋战役的胜利,金兵退去,张俊已经收复庐州。掰开手指头算一算,岳飞用九天时间从鄂州到达庐州,行程近千里,每天平均近百里,中间还包括征集民船渡长江,这速度并不能算慢。岳飞到了庐州,张俊不愿意岳飞来分享胜利果实,派人传信让岳飞打道回府。岳飞于是从庐州返回舒州,又走了三百多里。但是,败退后的兀术并未走远,又入寇距离舒州有600多里的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岳飞于三月初四日入援濠州,但初八日到达定远时,濠州已经沦陷了。这就是所谓的“缓于救濠”,但从舒州到定远,也有500多里路,岳飞仍是以每天一百多里的速度行军,说他“缓”,也根本说不通。最后补一句:宋高宗是给岳飞发了十五道御札,但其中的时间间隔是很不一致的。战事紧张时可以每日发一札,战事缓和时可以数日无音信。而且绝大部分是在岳飞采取行动之后,在后面追着岳飞发的。所以,指责岳飞“不即策应,犯拥兵逗留罪”,实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回复
  • 杨谦锐用户

    版般适权归芝律动士回答网站边或原作者所有

    问:岳飞的罪名之一是“不援淮西”,这个罪过是否属实?

    答:不属实,纯诬陷,赤裸裸的“莫须有”。

    宋高宗和秦桧要杀岳飞,一共捏造了三条罪状:

    第一条:岳飞曾经公开说自己和宋太祖一样,都是在三十岁得授节度使,其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的作于部看求领例具示况书布查听。

    第二条:金兵入侵淮西,岳飞前后亲受御札十三道,却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属于拥兵观望,有意逗留。当斩。

    就能加都好它系常及件基流,交素省史。

    第三条:岳飞的儿子岳云写信给张宪,信中有“可与得心腹兵官商议”,有谋反嫌疑。当追一官,罚金。

    三条罪状中,第一条属于警告;第三条只是对岳云、张宪“追一官,罚金”;问题最严重的是第二条,“当斩”。

    我们常说岳飞含冤的冤,就是主要就围绕第二条。

    以第一条论,岳飞有没有说“和宋太祖一样,都是在三十岁得授节度使”之类的话,那个时代没有录音器材,口说无凭,不可能有物证。秦桧所提供的人证,就是已被收买到的王俊之流,这些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了。第三条的犯罪行为是写信,本来应该有物证的,但王俊等人却咬定,信已经被张宪烧了,最终还是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第二条是关键,因为岳飞被害时,物证尚在。

    这物证,就是高宗的“御札十三道”。

    准确地说,岳飞前后亲受的御札并不是十三道,而是十五道。岳飞有没有“反应迟钝,行动缓慢,拥兵观望,有意逗留”(原文是“不即策应,犯拥兵逗留罪”),就得细细剖析了。

    为此,岳珂的《吁天辩诬录》首篇就是《淮西辩》。

    我们先来看看《淮西辨》的核心内容,然后再做必要的补充。

    《淮西辨》是这样写的(为了方便阅读,我改用白话文叙述):秦桧在淮西战事中诬陷先臣的地方有四个:一是逗遛违诏,二是辞以乏粮,三是不携重兵,四是缓于救濠。但是,先臣收到十九日御札上有文字为:“闻卿见苦寒嗽,乃能勉为朕行,国尔忘身,谁如卿者!”此语足证先臣无任何逗遛。先臣所收到三月十三日御札上又有文字为:“卿闻命,即往庐州。遵陆勤劳,转饷艰阻,卿不复顾问,必遄其行。非一意许国,谁肯如此。”此语亦足证先臣并未辞以乏粮。至于先臣奉诏出师,以大军为缓,亲自领八千背嵬骑兵为先驱,不幸背上“不携重兵”之罪,殊不知,先臣曾在南薰门以八百人破王善五十万;在朱仙镇以五百骑破兀术十数万。即八千余骑并不为寡。兀术在第一阶段战事结束后退兵,先臣还军舒州。哪知兀术又复窥陈州。三月初四日,先臣闻警,没有等候到诏书指示,火速麾兵入援。但兀术已于初八日攻破了濠州。虽说先臣没能在濠州失陷前抵达,但已在“警报未上闻、诏命亦未至”的情况下发兵了,指责先臣救濠为缓,实属冤枉。

    由于岳珂的《淮西辨》是以高宗御札作为证据来为岳飞辨白的,所以,有很多东西不能说得太透。那么,我们再做些补充。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七月,兀术悍然毁灭宋金双方签定于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的和议合约,夺回河南诸路、陕西,信心大增,遂于该年腊月下旬向淮西地区(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安徽所属地区)进犯。

    南宋在淮西地区兵力空虚,仅有的劲旅是驻扎在太平州(今安徽当涂)的刘锜军,其本欲率兵渡江守卫庐州(今合肥),无奈金兵势大,只得退至巣县一带阻击。

    《高宗本纪》记宋高宗于正月二十九日下令杨沂中、岳飞援淮西,而从二月十九日高宗发给岳飞第九封御札中记:“得卿九日奏,已择定十一日起发”,即岳飞收到高宗发来的第一道御札的时间是二月九日,起兵时间是十一日。

    注意,宋高宗从临安发给远在鄂州(今武昌)的岳飞的八百里加急快件,这邮递时间用了十天,可以用这时间参照下随后岳飞大军的行军速度。

    自古兵凶战危,大军不动则已,一动必如岳转山移。

    所以,岳飞接到高宗的指示,虽然不敢怠慢,但也必须全面部署好分守各驻地的军队、备足粮草器械,集结整训,方可动身。

    即岳飞用了一天时间来做以上工作,出兵的时间为十一日。

    九日接到指示,仅用了一天时间就部署好军队出发,这算得上“逗留”吗?

    又必须注意,高宗的第一札内容为:“据探报,虏人自寿春府遣兵渡淮,已在庐州界上,张俊、刘琦等见合力措置掩杀。卿可星夜前来江州,乘机照应,出其前后,使贼腹背受敌,不能枝梧。投机之会,正在今日,以卿忠勇,志吞此贼,当即就道。”其没有给岳飞安排任何具体作战任务,只叫他“乘机照应,出其前后”。

    岳飞大军的始发地是鄂州(今武昌),先奔江州,后经黄梅绕大别山区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距离在六百里以上。

    实际上,金兵已于二月初三占领了庐州(治安徽合肥),前锋部掠至和州(今和县)、无为军(今无为县)等地。

    张俊则于二月初四率主力部队从建康(今江苏南京)渡江,招集诸军汇合,往夺庐州。

    则岳飞到了舒州后,又改赶往庐州。

    舒州往庐州的路是400余里,岳飞急赶慢赶,于二月二十日抵庐州。

    而由于杨沂中已于十八日取得了柘皋战役的胜利,金兵退去,张俊已经收复庐州。

    掰开手指头算一算,岳飞用九天时间从鄂州到达庐州,行程近千里,每天平均近百里,中间还包括征集民船渡长江,这速度并不能算慢。

    岳飞到了庐州,张俊不愿意岳飞来分享胜利果实,派人传信让岳飞打道回府。

    岳飞于是从庐州返回舒州,又走了三百多里。

    但是,败退后的兀术并未走远,又入寇距离舒州有600多里的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

    岳飞于三月初四日入援濠州,但初八日到达定远时,濠州已经沦陷了。

    这就是所谓的“缓于救濠”,但从舒州到定远,也有500多里路,岳飞仍是以每天一百多里的速度行军,说他“缓”,也根本说不通。

    最后补一句:宋高宗是给岳飞发了十五道御札,但其中的时间间隔是很不一致的。战事紧张时可以每日发一札,战事缓和时可以数日无音信。而且绝大部分是在岳飞采取行动之后,在后面追着岳飞发的。

    所以,指责岳飞“不即策应,犯拥兵逗留罪”,实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2025-01-22
    1楼
    回复
  • 董欣用户

    应该有这个事情。实际上北宋末年,金军战斗力实在太强大,北宋拥兵百万居然就被几万金军给灭了。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在南宋建国初期,宋高宗赵构给了几大将领很大的自主权,类似于日后满清让袁世凯编练的北洋军一样,为了提高战斗为,朝廷干预较少,但军队就有一点成了袁世凯私军的意味。

    南宋中兴四将还有吴阶也一样,名义上属于南宋朝廷,也听调遣,但却不是完全听从。很多时候,这些将领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保存实力,不肯全力进攻。

    转北青载或者引用本文只内容请又注明人来源于芝士回答

    淮西会战是高宗筹划好的一次歼灭金国主力金兀术军队的好机会,本来大家都全力卖命的话,说不定能取得好的战果。但是各大将领都各怀鬼胎,导致作战失败,高宗的嫡系损失惨重。

    赵构痛定思痛下,决定收拢军权,进行削藩。岳飞可能是对此不满,跑到庐山隐居,最后撞到枪口上被杀。本来几大将领都有问题,但其他人比较识相,还身处高位,自然没事。而岳飞被杀,救援淮西不力的罪名自然就扣到他头上了。

    用水二理山统许音际,圆。

    2025-01-22
    2楼
    回复
  • 饶玉叶用户

    岳飞不援兵其他大将的记录一共有两次:

    一次是顺昌大战中金兵第一次围攻刘锜的顺昌府,赵构就下旨岳飞去救。岳飞只是派了两个小队去支援,自己则帅主力北上,攻打蔡州、郑州等;

    第二次就是绍兴十一年的不援淮西。接到赵构的旨意后,岳飞仅仅是率军南下30里就不走,就以没有粮饷为由不走。赵构亲书“社稷存亡,在卿此举!”,已经非常给面子岳飞了。估计岳飞还是想复制上年不救援刘锜而独自北上的方法。但金军和宋军淮西之战后,就开始了议和,岳飞的北上计划落空。

    未即经芝士回样答允许不二得转载本管文内容种,否则将视为侵权

    对于岳飞这种不配合友军的行为,赵构两次告诫岳飞,但岳飞完全不当一回事:

    绍兴七年2月,赵构对岳飞说:

    “飞今见识极进,论议皆可取。朕尝谕之:国家祸变,惟赖将相协力,以图大业,不可时时规取小利,遂以奏功,从费朝廷爵赏。须各任方面之责,期以恢复中原,乃副朕委寄之意。昨张俊来觐,亦以此戒之。”

    但当年4月,岳飞就因为合并刘光世军要求被拒,在没有得到赵构批准的情况下就私自以辞职名义离开。

    绍兴十年10月,岳飞班师回见赵构时,赵构再次告诫岳飞:

    “朕昨面谕岳飞:凡为大将者,当以天下安危自任,不当较功赏。彼以功赏存心者,乃士卒所为。至于朝廷待大将,亦自有礼。如前日边报之初除诸将,便加师、保,岂必待有功乎?”

    结果绍兴十一年就发生了岳飞不援淮西的事情。

    而三电如应关情器油花确话,越般称斯型养始火。

    但这些都不是岳飞被杀的理由,因为当时南宋的各个大家,如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等大将彼此都相互不配合,并非只有岳飞一个人这样做。当然其他人都没有岳飞这样张扬,不给赵构面子。

    各大将相互不配合、各自为政,在建炎元年汪藻的奏折中已经非常明显。经过了十几年,尤其是岳飞公然不停调令,让赵构不得不收回兵权,解决大将军阀化的问题。

    绍兴十一年七月孙元济的话,可以看出南宋各大将军阀化的趋势:

    “陕、蜀诸军但知吴氏,襄、汉诸军尚思岳家。”

    赵构对各大将军阀化的解决办法是以升官方式收回兵权,然后慢慢调走、打散各大将下的下属,以慢火煮青蛙的方式,以不流血的方式解决问题。

    但张宪和岳飞二人不听调遣,更以谎报金军南下意图让岳飞重回襄阳。这就撞在枪口上。于是岳飞就不得不杀,以威慑那些意图继续往日骄横跋扈的将军们!

    张宪和岳云拒绝调动的行为,就让岳飞不得不死:1、岳飞不死,会不会被荆襄守臣这些岳飞旧部拥立反叛;2、即便不反叛,若是荆襄岳飞旧部要求成为半独立的藩镇,并和吴玠兄弟相联盟、呼应,南宋根本没有能力处置荆襄、陕蜀两大逼宫,只能让他们成为半独立的藩镇,南宋将再失半壁江山。

    杀岳飞的好处是:震慑人心,重振朝廷威严,让荆襄等岳飞旧部和陕蜀军队听从朝廷命令和调配。简单说,就是借岳飞的人头,保南宋的江山。这也是赵构为什么日后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时不反对的原因。

    杀岳飞,消除荆襄陕蜀独立的可能性,保南宋江山;

    平反岳飞,激励南宋将士北伐、收复中原的战心,保南宋江山。

    2025-01-22
    3楼
    回复
  • 严涵雪用户

    “不援淮西”是岳飞致死的重罪之首!哪怕他就在接到南宋大本营命令的第一时间指挥岳家军开拔,至于参不参战都没有关系,虽然没有功劳,但不会遭罪也更不可能赐死!

    当金兀术率金军进犯淮西时,宋金两方对峙的这场战争正是宋高宗赵构想迫切迎回“靖康之耻”中被掳掠的宗亲和主和派秦桧等人赖以谈判的砝码,大家都知道,战争胜利的一方在谈判中绝对占优势地位。但是岳飞消极服从高宗的命令,一拖再拖,反而提出不同意见,南宋时期在外统兵的将领抗旨,顶撞朝廷的事常有发生,比如之前岳飞就经常抗命,宋高宗都忍了,这一次实在太过分了!想想啊!十五道御札!即或是普通人尚且受不了,何况高高再上的皇帝!不弄死你才怪!

    所以说,不管是谁,都得为自己做过得事负责任!其实岳飞在真正的历史里和在小说《说岳全传》以及电影电视里的形象是有很大差异的!这一点我们以后慢慢再讲。

    转载或者引北用本文内容请为除注利明来源处于芝士回答

    谢谢大家阅读!欢迎大家交流互动!请关注头条号—民声杂谈

    地去形长手造,白花需选候查。

    2025-01-22
    4楼
    回复
  • 任彦杰用户

    很多人没有明白宋高宗,秦桧杀岳飞的真实原因。秦桧是金国在南宋的代理人,杀岳飞有主谋,并起到推波助澜的重要因素。岳飞犯了宋朝统治者的大忌。岳飞北伐,河北太行山,山东80万义军积极响应,主动出击金朝,他们打着岳家军的旗号,加上岳家军主力近12万,还有2万精锐骑兵,部下岳云,张宪,牛皋等勇不可挡。

    宋高宗惧怕岳飞被黄袍加身,宋朝的江山就这么来的。

    2025-01-22
    5楼
    回复
  • 门寅腾用户

    所谓援淮西,是在淮西已经处于战斗状态的情况下,作为一个有生力量,被命令进行支援,而最高统帅的军事命令是必须执行的,没有任何借口!

    而岳飞在接到这一命令,作为属下军人,就应该立刻执行此命令了,所谓轻骑立刻出发,前行联络处置,接着陆续做出作战部署:

    首先,作为支援力量,原则是以最快的速度投入战场,骑兵先行,另外骑兵也不可能与步兵同行;

    未经芝士回答线允期习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开则将动视为侵权

    其次,步兵先行部队轻装快速行进,指定其行进计划、补给地点与补给方式,大量的作战补给由后续部队携带,在古代一般都强行就地补给,现代文明点的用钱"买",只需携带钱,作为即时补给;补给地点区域避免与前面部队重合。

    最后,大部队携行并保护缁重部队跟进,而在己方区域作为支援,一般都由最高统帅进行补给协调,不必携带过多的缁重,而留在驻地,因为不是独立前出作战,不是搬家,没那个必要,尽快作为有生支援力量投入战场是唯一目标,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一堆齐头并进,而齐头并进所谓乱七八糟说的那些就是拖延不前,是要军法从事的,脾气爆的耽误事要杀头的!

    另外,战场是由最高统帅指挥协调的,这是唯一的作战命令发出地,作为一军统帅,这是最起码的常识,不可能存在听从友军的命令或建议的问题,什么怕争功,什么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什么考虑兀术的动向,那都是最高统帅考虑的,没有自作主张的余地,因为这不是家长领着兄弟过家家!这种言论就是胡诌。

    战争就是战争,兄弟战死,就是不考虑追责,而自己远离战场苟存下来就是耻辱!就是无可辩驳的耻辱!

    我们不能凭空用今天的思维去想古人,古人的对于战争的道德标准没那么现代,有唱高的也不是这个调!战场看的是结果,结果就是他没有到达战场,友军折损,更谈不上其它臆想的战斗动作,那些都没有发生。有些人所谓的快慢是不懂军事的胡说,你慢了友军受损了,纵使过后了到达曾经的战场还有意义吗,何况最后也没有到达!军队到达战场不意谓立刻接战,在冷兵器时代都要整队列阵,整队也是稍事休息,也可以根据体力损耗稍长休息,整队地点一般都在战场边缘!没听说跑到战场就杂乱无章就投入战斗的,何况对方侦知你要到达战场就必须有相应动作,从这个意义讲,那也是威慑和支援!像有的意涵大睡一场算作休息养个肥膘那是不可能的!我这里说的即时补给是临时补给,就是现代也是这么临时补给的,包括八国联军,包括我们的战争,用钱买,何况身上的干粮袋是做什么的?志愿军还能携带7日口粮呢!不管什么性质补给也不可能是自己造的,也是买的或后勤给的。找借口也要合理,不要高大上到空!古人的伟大不见得符合现代标准,不同于现代标准也不能否定他的伟大,岳飞有他的伟大,但不是神话!他是那个王朝时代的军人,不是《武穆遗书》的超人。

    作同说多天形重无己转带石音往效。

    2025-01-22
    6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