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的首都本来是洛阳,为何后来刘邦要迁都长安呢?

西汉的首都本来是洛阳,为何后来刘邦要迁都长安呢?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历经七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山东定陶登基称帝,史称“汉高祖”。刘邦虽然已经登基称帝,但是定都何处的国事问题还没有解决。此时咸阳城已经被项羽烧成一片灰烬,他如何能在一片废墟上建立强盛王朝呢?定都何处让刘邦陷入困境,左右为难。一、刘邦最初为什么选择定都洛阳?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以后,刘邦在沛县起义,自封沛公,后来率领自己的团队投靠了项梁。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突袭项梁,项梁战死。随后,章邯北上灭赵,赵王歇兵败逃亡巨鹿,很快巨鹿也被章邯包围。楚怀王派两路军队,一路由项羽率领北上救赵,一路则由刘邦率领西入秦关,并相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拿到了率先入关的指令非常高兴,他的运气总是那么好,至少在起点上就比项羽高。项羽北上救赵,歼灭秦帝国主力军以后,可谓是一战成名,成为诸侯盟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当他率军西进之时,却发现刘邦早已占领关中,项羽心里不服,便率军占领了咸阳,将咸阳宫焚烧殆尽,最终把刘邦赶到巴蜀做汉王,他自封为西楚霸主定都彭城。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夺回关中之后,准备与项羽决战,他趁项羽在齐地平叛,率领五国联军攻占项羽老巢彭城。彭城之战拉开了楚汉争霸的序幕,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一直打不过项羽,无奈之下刘邦以裂土封王利诱韩信和彭越出兵,要求与他们联手灭楚,最终诸侯联军将项羽围困于垓下,项羽兵败自杀。刘邦歼灭项羽以后,立即跑到山东定陶夺取了韩信的兵权,刘邦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封彭越为梁王,定都定陶。随后,在诸侯王的拥护下,刘邦在山东定陶登基称帝。但是定陶毕竟是梁王的国都,刘邦自然不能在这里定都,于是刘邦率领文武百官西进来到洛阳,觉得洛阳非常宜人,刘邦便在洛阳定都。刘邦定都洛阳有三个原因:其一:洛阳地处中原,交通发达。西周时期,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以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建立东都洛阳。后来周平王在镐京无法立足迁都洛阳。而且洛阳离南方经济中心更近,也便于控制南方。其二:刘邦是沛县人,就是今天江苏丰县。他手下的将士们大多也来自东方,如果定都洛阳离他们的家乡就更近了。其三、咸阳已被烧毁。项羽歼灭秦国主力军以后,领兵西进占领咸阳,由于项羽仇秦心理严重,进入咸阳后放了一把火把咸阳城的宫殿销毁殆尽,据史料记载,大火连烧三天三夜,咸阳已是一座废城。二、刘邦为什么迁都长安?就在刘邦提出定都洛阳以后,文武百官都支持刘邦在洛阳定都。不久,娄敬赴陇西戎守边疆,路过洛阳拜见刘邦,娄敬便问刘邦:“皇上选择定都洛阳是不是想效仿西周?”,刘邦说:“是啊”。娄敬劝诫刘邦说建都洛阳不能和西周比,周朝是经过十几代人的积善累德,最后得到八百诸侯的拥护才灭商的,而刘邦是通过武力才夺取的天下。刘邦听后开始动心了,但是却遭到手下大臣们的强烈反对,西汉的开国功臣大多是江苏人,自然不愿意去关中。就在这个时候张良挺身而出,他劝诫刘邦迁都关中,张良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张良说关中之地好,大概分为三点:其一、关中之地地理形势好,关中四面都是关隘,北有萧关,南有武关,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有“四塞之国”之称。关中四面环山,中间是八百里秦川。关中的东部有崤山和函谷关,如果以关中之地为根据地向东边发展,可以从渭水和黄河输送兵源和粮饷,如果敌军逆流而上却很难,所以关中进可攻,退可守。洛阳虽然四通八达,但是周围无险可守,是四战之地,不易称帝。其二、关中有稳固的经济大后方,站在咸阳城上往西南方向望去,有成都平原和汉中平原,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变法,大力发展农业,兴修农田水利,得关中者便有了稳固的战略大后方和大粮仓。以关中为根据地再去统一天下就容易多了,关中是最适合称帝的地方。其三、关中老百姓都拥护刘邦,刘邦攻占咸阳以后,封锁仓库,还军霸上,他并没有像一般侵略者那样烧杀辱掠,留在咸阳宫享乐,而是率领军队驻扎在霸上。刘邦深知关中百姓受秦帝国荼毒已久,所以刘邦进入咸阳后反其道而行之,废除秦帝国的严刑峻法,与老百姓约法三章,深得老百姓的拥戴,所以关中是刘邦安定天下的最佳根据地。总而言之,张良是唯一一位支持娄敬的大臣,他认为如果刘邦想要承接秦制,定都关中是首先。在刘邦所有的谋士中,他最器重张良,刘邦和张良的关系就像刘备和诸葛亮那样。而且不仅刘邦器重张良,就连他手下的大臣也对张良尊崇有加。在众人眼中张良的意见总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加之张良对刘邦很忠诚,从无私心,张良便更加受到众人的尊敬和佩服。刘邦听完张良的建议,当日启程,迁都长安。在刘邦称帝的过程中,娄敬可谓是功不可没。刘邦能够在短短七年北漂成功,确实有很多偶然因素,他总是那么幸运,在关键时刻总有一些人突然出现来帮助他,当然刘邦有一个优点就是能够从谏如流,这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必不可少的素质。

回复
  • 张思雅用户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历经七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山东定陶登基称帝,史称“汉高祖”。刘邦虽然已经登基称帝,但是定都何处的国事问题还没有解决。此时咸阳城已经被项羽烧成一片灰烬,他如何能在一片废墟上建立强盛王朝呢?定都何处让刘邦陷入困境,左右为难。

    一、刘邦最初为什么选择定都洛阳?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以后,刘邦在沛县起义,自封沛公,后来率领自己的团队投靠了项梁。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突袭项梁,项梁战死。随后,章邯北上灭赵,赵王歇兵败逃亡巨鹿,很快巨鹿也被章邯包围。楚怀王派两路军队,一路由项羽率领北上救赵,一路则由刘邦率领西入秦关,并相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拿到了率先入关的指令非常高兴,他的运气总是那么好,至少在起点上就比项羽高。

    项羽北上救赵,歼灭秦帝国主力军以后,可谓是一战成名,成为诸侯盟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当他率军西进之时,却发现刘邦早已占领关中,项羽心里不服,便率军占领了咸阳,将咸阳宫焚烧殆尽,最终把刘邦赶到巴蜀做汉王,他自封为西楚霸主定都彭城。

    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老容处请改注它明来源于式芝士回答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夺回关中之后,准备与项羽决战,他趁项羽在齐地平叛,率领五国联军攻占项羽老巢彭城。彭城之战拉开了楚汉争霸的序幕,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一直打不过项羽,无奈之下刘邦以裂土封王利诱韩信和彭越出兵,要求与他们联手灭楚,最终诸侯联军将项羽围困于垓下,项羽兵败自杀。

    刘邦歼灭项羽以后,立即跑到山东定陶夺取了韩信的兵权,刘邦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封彭越为梁王,定都定陶。随后,在诸侯王的拥护下,刘邦在山东定陶登基称帝。但是定陶毕竟是梁王的国都,刘邦自然不能在这里定都,于是刘邦率领文武百官西进来到洛阳,觉得洛阳非常宜人,刘邦便在洛阳定都。刘邦定都洛阳有三个原因:

    其一:洛阳地处中原,交通发达。西周时期,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以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建立东都洛阳。后来周平王在镐京无法立足迁都洛阳。而且洛阳离南方经济中心更近,也便于控制南方。

    其二:刘邦是沛县人,就是今天江苏丰县。他手下的将士们大多也来自东方,如果定都洛阳离他们的家乡就更近了。

    其三、咸阳已被烧毁。项羽歼灭秦国主力军以后,领兵西进占领咸阳,由于项羽仇秦心理严重,进入咸阳后放了一把火把咸阳城的宫殿销毁殆尽,据史料记载,大火连烧三天三夜,咸阳已是一座废城。

    二、刘邦为什么迁都长安?

    就在刘邦提出定都洛阳以后,文武百官都支持刘邦在洛阳定都。不久,娄敬赴陇西戎守边疆,路过洛阳拜见刘邦,娄敬便问刘邦:“皇上选择定都洛阳是不是想效仿西周?”,刘邦说:“是啊”。

    和会年法着部那明很员长知据队集织音验难。

    娄敬劝诫刘邦说建都洛阳不能和西周比,周朝是经过十几代人的积善累德,最后得到八百诸侯的拥护才灭商的,而刘邦是通过武力才夺取的天下。

    以用年开全原解代级即领争阶务约构毛。

    刘邦听后开始动心了,但是却遭到手下大臣们的强烈反对,西汉的开国功臣大多是江苏人,自然不愿意去关中。就在这个时候张良挺身而出,他劝诫刘邦迁都关中,张良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张良说关中之地好,大概分为三点:

    其一、关中之地地理形势好,关中四面都是关隘,北有萧关,南有武关,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有“四塞之国”之称。关中四面环山,中间是八百里秦川。关中的东部有崤山和函谷关,如果以关中之地为根据地向东边发展,可以从渭水和黄河输送兵源和粮饷,如果敌军逆流而上却很难,所以关中进可攻,退可守。洛阳虽然四通八达,但是周围无险可守,是四战之地,不易称帝。

    其二、关中有稳固的经济大后方,站在咸阳城上往西南方向望去,有成都平原和汉中平原,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变法,大力发展农业,兴修农田水利,得关中者便有了稳固的战略大后方和大粮仓。以关中为根据地再去统一天下就容易多了,关中是最适合称帝的地方。

    其三、关中老百姓都拥护刘邦,刘邦攻占咸阳以后,封锁仓库,还军霸上,他并没有像一般侵略者那样烧杀辱掠,留在咸阳宫享乐,而是率领军队驻扎在霸上。刘邦深知关中百姓受秦帝国荼毒已久,所以刘邦进入咸阳后反其道而行之,废除秦帝国的严刑峻法,与老百姓约法三章,深得老百姓的拥戴,所以关中是刘邦安定天下的最佳根据地。

    总而言之,张良是唯一一位支持娄敬的大臣,他认为如果刘邦想要承接秦制,定都关中是首先。在刘邦所有的谋士中,他最器重张良,刘邦和张良的关系就像刘备和诸葛亮那样。而且不仅刘邦器重张良,就连他手下的大臣也对张良尊崇有加。在众人眼中张良的意见总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加之张良对刘邦很忠诚,从无私心,张良便更加受到众人的尊敬和佩服。刘邦听完张良的建议,当日启程,迁都长安。

    在刘邦称帝的过程中,娄敬可谓是功不可没。刘邦能够在短短七年北漂成功,确实有很多偶然因素,他总是那么幸运,在关键时刻总有一些人突然出现来帮助他,当然刘邦有一个优点就是能够从谏如流,这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必不可少的素质。

    2025-01-22
    1楼
    回复
  • 郭星廷用户

    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平定关中后,在众人“大王德施四海,诸侯王不足以道之,居帝位甚实宜,愿大王以幸天下”建国号汉,很快建都问题便摆了上来。

    当时有两种选择,关中长安和洛阳各有很多人的支持。正当刘邦左右烦恼之时,有一位戍守陇西的兵士娄敬面见刘邦,建议建都长安,对刘邦阐述了建都长安的几个理由并深度剖析。1.周文王从祖先开始积累仁德,有广泛地群众基础,最终后人在洛阳建立大周成为天子。而刘邦上位来杀伐无数,跟周朝当时的兴盛是没有办法比较的。2.洛阳地势平坦,不具备军事上的地理优势,如果后世之君无德,大汉首都很快就受到毁灭性打击。3.在关中秦地,四面高山环保,可作为坚固的军事堡垒。战争之时,可派士兵前往前线,周围土地肥沃可供吃穿,后勤保障俱全。4.进入函谷关立都,便掐住了天下的咽喉,可以有效的打击各地的后背。刘邦听取后,在百般的纠结中就去征询张良,张良说:“洛阳建都的东周虽然比秦晋两世好,但是城郭仅数百里,田地太薄,四面都是平地,容易遭受到攻击。反观关中有函谷关、陇蜀的沃野千里,南边有巴蜀的富庶,北边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并向东方牵制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运京师,当东方有变,就可以顺流而下。正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娄敬说的没错。”于是刘邦决意定都长安。
    2025-01-22
    2楼
    回复
  • 卜斯欣用户

    本期话题

    西汉刚刚建国的时候,刘邦原本倾向于在洛阳建都,而他手下的文臣武将多生长在崤函以东,也都赞成刘邦的想法。

    可是这两位朝中的少数派大臣却极力反对,并最终说服了刘邦迁都长安?究竟他们和刘邦说了什么,刘邦又为何要改变初衷呢?

    版权归芝士回合去答议网站或才原作者求所有

    也法二表常世共积传石究,非值划京县。

    无论戍卒娄敬从前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有一点是可以断定的:当他在虞将军的引荐下走进洛阳南宫,只一席话便打破了刘邦对天下格局的固有认识。

    多开反么论强打传观构易专圆。

    娄敬面圣,劈头就问刘邦:“陛下建都洛阳,难道是要建立一个西周式的国家吗?”数百年前,西周伐纣灭商,革故鼎新。为了巩固和拓展新生的王朝,周公主持营建了规模宏大的新都洛邑,并以此为中心,使周朝的势力通过各个封藩向东、北、南三面辐射开去。

    从地图上看,齐、鲁、晋、卫等诸侯就像众星捧月般对京畿洛邑形成严密的环形拱卫,直到公元前256年秦王嬴政兴兵攻灭东周,这一维系姬周命脉的分封格局才算寿终正寝。而到此时,通算两周,周公遗法已经让周朝的国祚延续了至少8个世纪之久。

    新生乍起的刘汉政权能否比隆于姬周呢?至少,在娄敬与刘邦晤面之初,刘邦是有这份心气儿的。因为面对娄敬的提问,高祖皇帝只干脆地回答了一个字:“然!”

    这不仅是刘邦自信的表现,同时也意味着效法周公,建立一个以洛阳为中心的分封制帝国,这个既定方案在刘邦那儿并不具有进一步讨论乃至修改的余地。刘邦的信心是其来有自的。因为从汉元年(公元前206年)举义兵、诛项羽以来,身边的文武大臣中就不断有人称赞这位领袖以西周分封制为榜样的做法。

    韩信这样说: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中略)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史记·淮阴侯列传》

    陈平也这样说:

    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史记·陈丞相世家》

    王陵还是这样说: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史记·高祖本纪》

    这些文武大臣与刘邦的关系或亲或疏,或远或近,但他们却异口同声地将刘邦的成功归因于他能行分封,能法周政,并一致希望皇帝今后继续沿用这套成功经验,定都洛阳,与诸侯们共享太平。三人成虎,朝堂里的呼声是如此之强烈,由不得刘邦不信。

    也正惟其如此,娄敬的独持异议才显得分外刺耳。娄敬明白无误地告诉刘邦,想要复制西周建国的成功经验——绝无可能:

    “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而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大汉帝国为什么不能复制西周的成功?娄敬的解释是,周务欲以德致人,而汉务欲以力致人。译做当代的流行语言来讲,西周王朝经营天下靠的是软实力,而刘邦征服天下靠的是硬实力,其道不同。

    在今天,稍有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软实力的发挥必须以硬实力为基础。西汉建国之初,高祖刘邦奄有15郡,而韩信、彭越、英布等藩王的封国,实力再强也不过兼领二三郡而已。强干弱枝、居重驭轻的态势一目了然。

    回望八百年前的西周,武王和周公对各地封藩的驾驭能力未必比刘邦更强,为什么他们就能偃武右文,而娄敬却断言刘邦做不到呢?

    这个问题恐怕刘邦自己也想不明白。所以他将娄敬的意见付与群臣讨论。许多大臣,尤其是那些生长在山东六国故地上的大臣纷纷劝说刘邦不要被娄敬的邪说迷惑了,应该坚持定见,都于洛阳。但刘邦并未着急表态。因为喧哗的朝堂里,还有一位至关重要的大臣没发言,他就是张良。

    三年前,刘邦率领五路诸侯、五十六万大军与项羽战于彭城,铩羽而归。在大败逃亡的路上,刘邦第一次提出了要以分封制笼络诸侯、共击项羽的战略构想。张良当即献策,若以大汉的关东领土封与黥布、彭越和韩信三人,大事必成。从那时起,张良就是西汉分封的设计师。现在娄敬提议分封格局必须做出调整,张良会怎么看?张良说:

    “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淆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

    ——《史记·留侯世家》

    是否要由洛阳迁都关中,调整分封格局,取决于西汉王朝的政治前景是生战生乱还是国泰民安。在这个问题上,张良的预判乍一看棱模两可,他给出了“诸侯安定”与“诸侯有变”两种假设。然而,在这两种假设当中,张良其实也有自己的倾向性:洛阳非用武之地,关中有山河之险。从军事的眼光来看,关中是更适合的建都之所。

    张良的这番表态等于变相地承认了他帮刘邦设计的分封格局并不能确保西汉帝国的长治久安。放眼将来,刘邦的当务之急不是端坐在洛阳宫里,憧憬着像周天子那样柔远能迩,万方来朝;而应该放弃幻想,准备打仗!曾经,刘邦靠分封制打败了项羽,终结了楚汉战争。可现在娄敬和张良却异口同声地告诉刘邦,分封制会引发新的战争。

    从前的良药变成了现在的毒药,西汉分封的症结究竟又在哪里呢?

    参考文献: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2025-01-22
    3楼
    回复
  • 孙元德用户

    谢邀。

    题主的问题出现了一个严重错误,刘邦从来就没有定都过洛阳。西汉从建立的那天起到灭亡就定都长安。

    转载或者些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际来论毛源于芝八士回答

    长安,今我国西安,西汉时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这里,诸夏人民融合成了文化民族共同体:汉族。在这里,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都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时说部力明世元石段装省写效王圆。

    题主所说的迁都,是在西汉灭亡,王莽建立新朝后很快灭亡,刘秀将东汉的都城定在了洛阳,因为地理位置比西汉长安靠东,时间比西汉靠后,所以称东汉,或后汉。

    国发面体你条决南增极转安张集,记林习厂红细。

    而刘秀定都洛阳而不是继续在长安的原因有三点:

    长安经过王莽篡权,几次破城,已经残破不堪,且关中地区的经济繁荣具有周期性,西汉末年已经处在低谷。

    第二个原因是刘秀本人,乃是南阳的望族,且手下人多是河南河北人士,洛阳水系发达,适合都城,所以,从东汉初建的稳定考虑,洛阳合适。

    第三个原因是,东汉的军事实力,经过平息王莽等叛乱,已经有些不足,所以没有实力去直面北方匈奴,所以才考虑退避三舍,定都洛阳。

    以上三点是我认为刘秀舍西安而定洛阳的原因。

    而西汉,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题主,终西汉一朝,首都都是长安,没有迁都过洛阳。

    2025-01-22
    4楼
    回复
  • 常玉石用户

    文/搞哥读史

    在汉朝建立初年,对于应该择何地而都,刘邦的确是有过一番考量的。如果当时是按投票表决方式决定的话,估计会选了洛阳当首都。最后刘邦是问了许多人的意见,权衡利弊之后,才决定迁都长安的。

    一、

    关于汉初国都的选址问题,《史记》中记载:“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当时刘邦手下多数为山东人(不是今天的山东省,而是指函谷关以东),这些人希望国都离自己家近点,不想入关去长安,所以都提出以洛阳为都。

    未经芝士回答级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劳否产则的将视为住侵权

    然而,秦朝虽然二世而亡,但灭亡的原因在于其暴政,而在国都选址上,应该说是没有问题的。战国时期秦国据关虎眂天下,进可攻退可守,是后来能够统一六国的重要原因。

    所以,当刘邦询问娄敬的意见时,娄敬回答道:“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强调了以长安为都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意义。刘备再次征询张良的意见,张良也同意娄敬的说法,因此最终决定迁都长安。

    二、

    古来国家都城选址,都是立国后的头等大事。关于选择国都时需要首要考虑的因素,我认为康有为在他的公车上书中,有一句话总结得挺好:“自古都畿皆凭险阻。自非周公盛德,不敢以洛邑为都,故娄敬挽辂,汉祖移驾,宋汴梁无险,致敌长驱,徽、钦之辱,非独失德使然也。”

    多起机使与员区处切,安示离需叫众半消号。

    “自古都畿皆凭险阻”,是一种军事战略上的考虑。如果一个国家的都城无险可守,敌人可以长驱直入,那这个国家和这个政权是注定不会长久的。

    周朝以洛阳为都,除了“周公盛德”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国家的版图还比较小,洛阳处于国家之中部,便于控制国家的各个角落。到汉朝初年,国家的版图已经扩大了许多,国中地理形势也要复杂得多,要控制如此广袤的中原,不单单是要居于一国之中,加强与国家其他地区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国都选址必须有天险、有地利,便于防守的同时,对其他地区形成有效的军事威胁,才是一国长治久安之道。

    当时康有为提出这个说法,正是因为进入热兵器时代后,北京距离海口过近,导致地利尽失,洋人炮船可以直接从大沽口登陆,直接威胁京城的缘故。所以,康有为提出北京不宜为大清都城,而建议迁都西安,但后来《马关条约》签订,换得了屈辱的和平后,迁都之议,最终也不了了之了。

    2025-01-22
    5楼
    回复
  • 阎永新用户

    一则,刘邦是听取了娄敬和留侯张良的意见才最终下定决心定都长安的,而他自己定都洛阳的想法也很有意思,因为秦长安二世而亡,周洛阳数百年。

    二则,定都长安的最大优势是地势,无论山东地区如何乱,守住一关口就可以俯视群雄,这点从景帝时期七国之乱,梁王立最大功劳可以看出。

    2025-01-22
    6楼
    回复
  • 庆雅昶用户

    话说刘邦战胜最大的竞争对手项羽之后建立了西汉王朝,成为开国皇帝,好不威风,就想和周王朝一比高低,也把都城选在了周朝的都城洛阳。后来刘邦军中有一个小小的伍士长,叫娄敬。他发现刘邦建都洛阳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他有自己的想法,就跑去找刘邦称述自己的观点。

    娄敬通过以前一个旧相识的将军的引荐见到了皇帝刘邦。刘邦是一个不按照常理出牌的皇帝,他想听听一个小小的伍士长有什么高谈阔论。

    娄敬就说出了自己的方略。1、周王朝为什么定都洛阳?

    周武王伐纣,得到了天下800家诸侯的响应,一举灭商建立周王朝。周武王为了方便天下诸侯述职报告,就在天下的中心洛阳定都,这样天下诸侯到洛阳的距离差不多。而且周武王是很有德行的天子,所以诸侯都尊重他,周朝也就传世几百年。

    2、刘邦初建国,还不能和周王朝相比。

    刘邦靠3000士兵起家,历经艰难险阻,百余次大仗小仗,跟谁刘邦的士兵死了一茬接一茬,时至今天逝者的哭声还响彻耳边,而伤残养伤的士兵还没有从疾病中康复归来。在这个时候选择洛阳,来和周王朝以德治天下的理念相比,相差甚远。

    转段载办或者引用本文内进容请属注明来源快于芝士回答

    3、长安的地理位置。

    长安地处关中,是秦国故土,山川河流均有分布,长安四周又有数道官塞,可以派兵前去镇守。一旦发生动乱,军队也好集结,凭借亡秦的家底,高枕无忧,只要保证好秦国的家底,就等于扣住了天下的咽喉命门,在凭借关中之地物产丰富,一旦战争,也不会为后勤补给发愁,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就是娄敬的建议,刘邦听后,觉的甚是有理,大为赞赏,随决定把都城从洛阳迁都长安。以上就是川东袍哥的回答,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如果诸位有其他不同的看法,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指正!

    不大使气党基知取光争马究千准派包引。

    2025-01-22
    7楼
    回复
  • 郭仪用户

    大家都说的很好,我就不拾人牙慧了。

    如果我没有看过大家发过的东西,还没有听说过西汉的首都曾经计划定都洛阳的,随即就胡乱想了一下。一般迁都都要花巨大的财力物力,甚至劳民伤财的。很多迁都的原因都是原国都被占领,占居。或者经历过血雨腥风,甚至被一把火烧了。谁也不愿意把国都建在坟场,或者废墟上对不对?当然也有迁都表示跟前朝决裂的。

    不知道我的回答能否让您满意的?如果不满意就留言,满意了就关注点赞,谢谢邀请

    芝士回答,版权长必究,未经许代平可速,反不得转载

    2025-01-22
    8楼
    回复
  • 牧春胜用户

    刘邦把都城从洛阳迁到长安,主要是听从了张良和刘敬的建议。

    根据史记记载,刘邦打败项羽夺得天下后,因大部分功臣都是关东(函谷关以东)人,所以想把都城定在洛阳。齐人刘敬建议把都城定在关中(长安位于关中平原的中心),刘邦有疑虑。张良对刘邦说:“洛阳虽然有险要,但中心地带狭小,方圆不过几百里,土地贫瘠,四面受敌,非用武之地。关中东有崤山和函谷关,西有陇山和岷山,肥沃的土地方圆千里。南有富饶的巴、蜀,北有可以放牧的胡地大草原。依靠三面险要固守,留东面以制诸侯。如果诸侯安定,可由黄河和渭河运送粮食到京城,保障供给,如果诸侯有变,可顺流而下运送作战物资,此乃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的建议是对的”。刘邦听从了张良的意见,当即决定定都关中。

    2025-01-22
    9楼
    回复
  • 岳子盟用户

    有两个原因。

    1.刘邦靠关中的天下,三秦父老支持刘邦

    版权归芝士回于答网站或省原作者题日音所有

    楚汉相争,刘邦之所以能赢,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关中的人力物力。

    当年刘邦和项羽在成皋荥阳一带对峙,萧何在关中一带处理政务,把关中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输送到前线去,增强了刘邦与项羽对阵的实力,最终项羽败亡。

    来于小应质次特志,思收打车半值维引。

    关中一带就是刘邦的大后方。

    见下图。

    的到去性关反情她美低矿般价。

    更早一点说,当年刘邦攻入咸阳,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稳定了秩序,很得民心,所以关中人对刘邦非常支持,刘邦在关中的威望也很高。

    所以刘邦暗度陈仓,重返关中,很快就平定了三秦。

    因为三秦父老都一直怀念刘邦的好,憎恨项羽的烧杀抢掠。

    刘邦在这里的民意基础很高。

    2.长安地理位置比洛阳优越

    因为在当时地处关中的长安,远比地处平原的洛阳位置优越。

    刘邦和他的群臣多是山东六国人(山东当时指的是指殽山以东)因此纷纷主张定都洛阳。因为洛阳是东周旧都,宫殿城垣完备,无论是风土人情还是生活习惯都靠近他们的家乡。而当时长安只是一个乡邑。

    但有一人进言,改变了刘邦的决定。

    这个人叫娄敬。

    娄敬是原齐国卢(今山东长清)人,以戍卒身份徙居京兆鄠县(今西安市鄠邑区),所以对关中一带非常熟悉。

    汉五年(前202年),他到陇西戍守边塞,路过洛阳。娄敬有个同乡虞将军也在洛阳,娄敬就去见他,说:“我希望见到皇帝谈谈有关国家的大事。”

    于是虞将军进宫把娄敬的请求报告给刘邦。刘邦召娄敬进宫来见,并赐给他饭吃。

    刘邦居然同意和一个戍卒谈论国家大事,也是奇闻!!

    同时也看出刘邦平易近人,善于将人才为我所用。

    娄敬对刘邦道:“秦地关中被山河围绕,四塞以为固,即便在危急的时候,纵使敌有百万之众,也可据而守之。关中因为秦的经营,基础雄厚,为膏腴之地,关中就是天府之国。

    陛下入关中而定都,山东虽乱,关中、汉中、巴蜀之地可以保全。就像与人战斗,不掐住对方的脖子,摁住对方的背,不能全胜。如果陛下定都关中,就像掐住天下的脖子,摁住其背。”

    刘邦听他说的很有道理,询问首席谋臣张良。

    张良说:“洛阳建都的东周虽然比秦仅两世好,但是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

    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可以运来天下物产,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制服诸侯。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娄敬说的是对的。

    就这样,刘邦想起自己之所以能得天下,把娄敬和张良的话一一对应,发觉他们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就把首都从洛阳迁都到了长安。

    2025-01-22
    10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