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期的军队,为什么打不过匈奴的骑兵?

西汉初期的军队,为什么打不过匈奴的骑兵?
汉帝国初期采取和亲的政策而不是军事对抗,不能简单用打过打不过来评价。让我们从头来说:始皇帝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大将蒙恬率三十万秦军北击匈奴。第一阶段,秦军采取避实击虚的战略,东西并进、南北夹击夺取了匈奴势力薄弱的河套以南地区,推进到北河(今乌加河,当时为黄河的主流道)。第二年(公元前214年),秦军又发动了第二阶段攻势。蒙恬率军渡河,击败了匈奴主力,夺取了整个阴山地区和贺兰山高地。头曼单于迫于秦军的兵锋,只能撤退到阴山以北的漠南地区。公元前209年,冒顿杀死父亲头曼,成为匈奴帝国的新单于之后。匈奴帝国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秦帝国崩溃,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于中原。冒顿单于借此良机,向东击灭宿敌东胡人;南并楼烦、白羊王,全部夺回秦将蒙恬所占的河南地;向北征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各部族;出兵西域消灭月氏,平定楼兰、乌孙、呼揭各族。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冒顿单于在历史上首次把大漠南北的草原地区完全统一起来。等到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起汉帝国。匈奴帝国已经是拥有近四十万骑兵,并且不断南下劫掠的“可怕巨狼”了。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为了防备匈奴的进一步南下,就想设置一道缓冲地带。于是刘邦将太原郡和直至北部边界的三十一个县划给韩王信(与击败项羽的韩信重名,因为他被封为韩王,所以史称韩王信)作为封地,作为一个分封的属国去抵御匈奴。可是当年秋天,匈奴来攻的时候,韩王信却和匈奴约定好共同攻打汉朝。韩王信献出了国都马邑,投降了匈奴,并率军攻打太原。勃然大怒的刘邦,在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亲率三十二万大军反击。战役的初期,汉军进展顺利,连续击败韩王信的叛军,以及叛军和匈奴的联军,甚至还击败了冒顿单于的先头部队。此时已经是冬季,天降大雪。而棉花这样的重要御寒物资要到一千多年后的宋元时代才开始推广。因此,当时汉军士卒自然缺乏足够的御寒服装。普通汉军战士多被冻伤,甚至有20%到30%的士兵被冻掉了手指。汉军的行动越来越迟缓,各部队之间也出现了脱节。同时,刘邦在连胜之后,中了冒顿单于的示弱诱敌之计,产生了轻敌冒进思想。当刘邦亲率先头部队进驻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南30里的白登山。主力二十万汉军则还停留在楼烦、马邑一线。冒顿单于抓住汉军的这一漏洞,调集整个匈奴帝国的三十多万骑兵,将刘邦和汉军先头部队合围在白登山。汉军苦战7日不得突围,情况十分紧急。关于白登之围的记述,同一本《史记》中都展现了不同角度的细节描写,堪称汉匈历史当中的“罗生门”。《史记·高祖本纪》“(刘邦)至平城。匈奴围我平城,七日而後罢去。”《史记·陈丞相世家》“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史记·韩(王)信列传》“汉令车骑击破匈奴。匈奴常败走,汉乘胜追北,闻冒顿居代谷,高皇帝居晋阳,使人视冒顿,还报曰‘可击’。上遂至平城。上出白登,匈奴骑围上,上乃使人厚遗阏氏。阏氏乃说冒顿曰:‘今得汉地,犹不能居;且两主不相厄。’居七日,胡骑稍引去。时天大雾,汉使人往来,胡不觉。护军中尉陈平言上曰:‘胡者全兵,请令彊弩傅两矢外乡,徐行出围。’入平城,汉救兵亦到,胡骑遂解去。”《史记·匈奴传》“高帝自将兵往击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顿详败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於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 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乃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又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围之一角。於是高帝令士皆持满傅矢外乡,从解角直出,竟与大军合,而冒顿遂引兵而去。”但是如果我们综合各方面历史记述,从军事角度而不是从简单的宫斗角度分析整个“白登之围”。那么,我们就能拨开历史的迷雾,发现被后世文人所演绎和想象所层层遮盖的历史真相。刘邦因为轻敌冒进,与汉军主力脱节,导致整个指挥中枢和前锋被匈奴主力合围。汉军苦战7日不得突围,所带的粮食也要耗尽。在这窘迫之时,刘邦派使者贿赂匈奴阏氏,阏氏劝说冒顿单于,冒顿单于将包围圈放开一角,这些事情都确有其事。但冒顿主动将包围圈放开一个缺口,明显是一个反常举动。从心理学角度,当一个人有突然的反常举动,那么他一定有更深层次的需求。其实我们综合前面的史料,同时换个角度考虑,就能发现其中的端倪。匈奴面对被包围的刘邦,可谓占据了天时:天气寒冷,汉军非战斗伤亡增多,战斗力下降;地利:将汉军重重围困;人和:兵力上的绝对优势。虽然被围的汉军无法突破匈奴人的包围,但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匈奴人同样也无法突破汉军的防御。这就等于冒顿单于动员倾国之兵,将刘邦和汉军前军包了饺子。但这个饺子夹生了,吃不掉。同时,后续汉军主力也在源源不断地赶来。等到第七天的时候,被包围的汉军、包围的匈奴人、前来解围的汉军主力,三方形成了一个僵持状态。之前占尽优势的匈奴人反而要担心被汉军内外夹击了。本来冒顿单于也在等待韩王信叛军的支援,但韩王信的叛军却迟迟不到。背叛者从来都是得不到信任的,韩王信的叛军也是如此。冒顿甚至都开始担心叛军和汉军重新联合起来。因此,冒顿单于的战役决心不可能不发生动摇。但冒顿用兵一贯喜欢用假想欺骗敌人,使敌人出现误判,从而打破僵局占据主动。比如他对付东胡人就各种委屈求全,然后突然一击必杀。冒顿对汉军同样也是如此。之前匈奴和汉军的前哨战中,面对汉军战车与骑兵的正面突击,匈奴总是处于下风。因此,冒顿故意进一步示弱于敌,面对着汉朝的使者,故意将精锐隐藏起来,只显露老弱病残。于是成功欺骗了久经战阵的汉高祖刘邦,最终促成了白登之围。因此,冒顿单于听从阏氏的劝告,主动放开围困一角,最大的可能是一个假象和烟雾,背后有着更大的杀招。《孙子兵法》曾经说过“围师必阙”。强调包围敌人时,为防止敌军产生拼死作战的决心,要虚留缺口,以动摇敌军指挥官的意志,涣散敌军士兵的斗志。更重要的是,虚留缺口并非放任不管,而是要在敌人逃跑时,发动致命一击,使敌人在仓促逃跑过程中陷入覆灭。冒顿单于够呛读过《孙子兵法》,但大草原上残酷的生存竞争无时不刻在教授在他这种战争哲学。从军事角度分析,冒顿在白登之围中给刘邦的这个解围一角的“甜头”,更像是鱼饵。但当时僵持的战局,逼迫着身经百战的刘邦只能硬生生吞下这个“鱼饵”。这时候,陈平的身影出现了。历史上的陈平不是那个后世描写的谋士般的形象。当时他的官职是护军中尉,汉帝国军队里的高级军官。历史上记载的陈平奇计,也不是那个“宫斗奇计”,而是一个重要的战术建议。陈平建议:士兵手持强弩,以战斗队形,徐徐撤出围困。草原上的哲学,面对强壮的敌人要主动退让,以减少己方的损害。野狼捕猎时也是让开最强壮的猎物,只攻击病弱者。匈奴的哲学更是如此。面对着围而不乱、退而不溃,严阵以待的汉军阵列,匈奴人找不到发动致命一击的契机。同时,前来救援的汉军也赶到了。因此,冒顿单于只能撤兵北返,汉匈两大帝国的第一次碰撞就这样落下了帷幕。虽然没有最终的结果,但双方也在这次碰撞中,体会到了对方的实力。晁错在他的《言兵事疏》一文中,对于汉军将士和匈奴战士的优劣做出过系统的总结与评论。晁错首先肯定了,战马给匈奴帝国带来的军事优势。他说:匈奴的长处有三。一、攀山跨涧,汉朝的战马不如匈奴的战马。二、在崎岖的山路上,驰骋骑射,汉朝骑兵不如匈奴。三、风餐露宿,忍受饥渴,坚韧顽强,汉军不如匈奴。接着,晁错分析了汉帝国军事体制,和先进武备所带来的军事优势。他说:汉帝国军队的长处有五。一、在平原上,汉军战车和突骑冲锋,就很容易能把匈奴打垮。二、汉军强弩的射程与威力,远超过匈奴的弓箭。三、使用强弩的汉军万箭齐发,匈奴的皮甲与木盾根本抵挡不住。四、汉军战士身穿铁铠,手持锋利的兵器,在弓弩的掩护下,排成阵列奋勇前进,匈奴的战士根本抵挡不住。五、当汉军战士在步下用长戟和刀剑近身格斗,匈奴根本不是对手。在正面战场上,匈奴对面汉军的车骑突击处于下风。面对严阵以待的汉军,匈奴也无法突破其防御,讨到什么便宜。但匈奴则可以通过机动力上的绝对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决定在什么时候打,在哪打,或者通过袭扰、围困来拖垮汉军。细究之下,匈奴所有优势核心点在于这个游牧帝国掌握着当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战马。一人五马的匈奴骑兵在那个没有电报和汽车的时代,拥有着情报传输和机动力上的绝对优势。这使得匈奴骑兵能够快速绕过汉军防线,袭击毫无保护的和平居民,然后在大批汉军赶来前撤退。如果汉军追击,匈奴骑兵就会利用机动上的优势,不与汉军正面作战,或偷袭、或袭扰,或快速调集优势兵力合围汉军。甚至匈奴骑兵只需不断引诱汉军追击,然后将其引入大漠,使其迷路,靠饥饿和干渴来解决敌人。就像法国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在他的《草原帝国》里写道:“(匈奴)会出其不意地出现在耕地边缘,侵袭人畜和抢劫财产,然后在任何还击可能来到之前带着战利品溜走。当他们被追赶时,他们的战术是引诱中国军队深入大戈壁滩或是草原荒凉之地,然后在自己不遭埋伏的情况下,以雷雨般的箭攻击追赶者,直到他们的敌人被拖垮,被饥渴弄得精疲力竭,他们才一举而消灭之。由于他们的骑兵的机动性以及他们的弓箭技术,这些方法相当有效。”汉高祖刘邦通过“白登之围”的困境,明白了刚刚建立起来的汉帝国力量还很虚弱。汉帝国还没有实力跟拥有雄厚军事实力、战争成本极低,却又凶狠难缠的匈奴帝国争锋对决。那个时候的汉帝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经过秦末乱世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原大地早已是残破不堪,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土地大量荒芜,人口锐减,急需休养生息。建立在废墟之上的汉帝国,国力空虚,财政捉襟见肘。皇帝尚不能用四匹同色的马驾车,大臣则只能乘坐牛车,内部军事政治环境也很不稳定。因此汉帝国只能暂时采取怀柔的“和亲”政策。汉帝国定期从宗室选出女子,以汉帝国公主的名义嫁给匈奴单于。每年汉帝国还需要赠送一定数量的布匹、丝织品、谷物、美酒和金银。但这种和亲政策并没有匈奴帝国的掠夺野心。匈奴帝国的小股骑兵仍不时入犯燕、赵、代的边境城邑,掳掠人口,抢劫财物,给边地百姓造成极大的灾难。当汉高祖刘邦去世之后,冒顿单于甚至还给汉帝国当政的吕太后送来了充满嘲弄、羞辱的书信。信中声称:你刚死了丈夫,我这边也是一个人过,不如咱们两个人“凑合”过吧!但是就算面对这样的羞辱,汉帝国也只能暂时隐忍下去。就如《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一书中所说:“汉高祖时候国家的软弱,是军事力量的发展还不够强大的结果。这种军事力量的弱小使得匈奴带给他们的危险远远比匈奴本身所具有的危险大得多。匈奴通过与另外的游牧族敌人的战争,将自己的领土扩大到从满洲里直到黄河西部的大片土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兼并了其他游牧部落,通过对军队进行集中化的结构整顿,匈奴在更有效的军事组织内的武装力量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在汉朝这边,由于士兵们缺乏与匈奴作战的经验,由于指挥官缺乏严明的纪律约束,还由于贵族成员们对皇帝的忠诚不能得到保证,汉高祖军队的战斗力无望地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这些因素使得汉朝的军队与匈奴的军队相比,客观上处于劣势。这种情势迫使汉高祖采取安抚的态度,以使汉朝最终能赢得时间建立起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一支专业化的军队,以保证汉朝取得最后的胜利。新娘和贿赂都没有能够阻碍得住匈奴在边境地区发动抢掠和进行迅猛的进攻,他们还在不厌其烦地要求汉朝增加贡品。但是,这种政策使得边境地区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的保证,与大规模的战争相比,其给国家财政造成的负担还是比较轻的。因此,和亲政策是保存经济力量和维护复兴的大汉帝国的领土完整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由此可见,汉帝国的忍辱负重其实是在韬光养晦。因为“白登之围”同样告诉了汉帝国,匈奴人并不是不可战胜的。汉帝国现在所最需要的就是时间。汉帝国只是在积聚国力中等待着,等待着自己的实力足以击败匈奴帝国的那一天。

回复
  • 朱一涵用户

    汉帝国初期采取和亲的政策而不是军事对抗,不能简单用打过打不过来评价。

    让我们从头来说:

    始皇帝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大将蒙恬率三十万秦军北击匈奴。第一阶段,秦军采取避实击虚的战略,东西并进、南北夹击夺取了匈奴势力薄弱的河套以南地区,推进到北河(今乌加河,当时为黄河的主流道)。第二年(公元前214年),秦军又发动了第二阶段攻势。蒙恬率军渡河,击败了匈奴主力,夺取了整个阴山地区和贺兰山高地。

    未经芝士回答设允被许不包得转载本文内容,从否则将最视为侵权

    头曼单于迫于秦军的兵锋,只能撤退到阴山以北的漠南地区。公元前209年,冒顿杀死父亲头曼,成为匈奴帝国的新单于之后。匈奴帝国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秦帝国崩溃,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于中原。冒顿单于借此良机,向东击灭宿敌东胡人;南并楼烦、白羊王,全部夺回秦将蒙恬所占的河南地;向北征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各部族;出兵西域消灭月氏,平定楼兰、乌孙、呼揭各族。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冒顿单于在历史上首次把大漠南北的草原地区完全统一起来。等到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起汉帝国。匈奴帝国已经是拥有近四十万骑兵,并且不断南下劫掠的“可怕巨狼”了。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为了防备匈奴的进一步南下,就想设置一道缓冲地带。于是刘邦将太原郡和直至北部边界的三十一个县划给韩王信(与击败项羽的韩信重名,因为他被封为韩王,所以史称韩王信)作为封地,作为一个分封的属国去抵御匈奴。可是当年秋天,匈奴来攻的时候,韩王信却和匈奴约定好共同攻打汉朝。韩王信献出了国都马邑,投降了匈奴,并率军攻打太原。

    了大后二机那平头增,市精亲。

    勃然大怒的刘邦,在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亲率三十二万大军反击。战役的初期,汉军进展顺利,连续击败韩王信的叛军,以及叛军和匈奴的联军,甚至还击败了冒顿单于的先头部队。此时已经是冬季,天降大雪。而棉花这样的重要御寒物资要到一千多年后的宋元时代才开始推广。因此,当时汉军士卒自然缺乏足够的御寒服装。普通汉军战士多被冻伤,甚至有20%到30%的士兵被冻掉了手指。汉军的行动越来越迟缓,各部队之间也出现了脱节。

    动之义无料共收务完,低容王易铁。

    同时,刘邦在连胜之后,中了冒顿单于的示弱诱敌之计,产生了轻敌冒进思想。当刘邦亲率先头部队进驻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南30里的白登山。主力二十万汉军则还停留在楼烦、马邑一线。冒顿单于抓住汉军的这一漏洞,调集整个匈奴帝国的三十多万骑兵,将刘邦和汉军先头部队合围在白登山。汉军苦战7日不得突围,情况十分紧急。

    关于白登之围的记述,同一本《史记》中都展现了不同角度的细节描写,堪称汉匈历史当中的“罗生门”。

    《史记·高祖本纪》“(刘邦)至平城。匈奴围我平城,七日而後罢去。”

    《史记·陈丞相世家》“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

    《史记·韩(王)信列传》“汉令车骑击破匈奴。匈奴常败走,汉乘胜追北,闻冒顿居代谷,高皇帝居晋阳,使人视冒顿,还报曰‘可击’。上遂至平城。上出白登,匈奴骑围上,上乃使人厚遗阏氏。阏氏乃说冒顿曰:‘今得汉地,犹不能居;且两主不相厄。’居七日,胡骑稍引去。时天大雾,汉使人往来,胡不觉。护军中尉陈平言上曰:‘胡者全兵,请令彊弩傅两矢外乡,徐行出围。’入平城,汉救兵亦到,胡骑遂解去。”

    《史记·匈奴传》“高帝自将兵往击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顿详败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於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 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

    ……

    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乃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又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围之一角。於是高帝令士皆持满傅矢外乡,从解角直出,竟与大军合,而冒顿遂引兵而去。”

    但是如果我们综合各方面历史记述,从军事角度而不是从简单的宫斗角度分析整个“白登之围”。那么,我们就能拨开历史的迷雾,发现被后世文人所演绎和想象所层层遮盖的历史真相。

    刘邦因为轻敌冒进,与汉军主力脱节,导致整个指挥中枢和前锋被匈奴主力合围。汉军苦战7日不得突围,所带的粮食也要耗尽。在这窘迫之时,刘邦派使者贿赂匈奴阏氏,阏氏劝说冒顿单于,冒顿单于将包围圈放开一角,这些事情都确有其事。但冒顿主动将包围圈放开一个缺口,明显是一个反常举动。从心理学角度,当一个人有突然的反常举动,那么他一定有更深层次的需求。其实我们综合前面的史料,同时换个角度考虑,就能发现其中的端倪。匈奴面对被包围的刘邦,可谓占据了天时:天气寒冷,汉军非战斗伤亡增多,战斗力下降;地利:将汉军重重围困;人和:兵力上的绝对优势。

    虽然被围的汉军无法突破匈奴人的包围,但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匈奴人同样也无法突破汉军的防御。这就等于冒顿单于动员倾国之兵,将刘邦和汉军前军包了饺子。但这个饺子夹生了,吃不掉。同时,后续汉军主力也在源源不断地赶来。等到第七天的时候,被包围的汉军、包围的匈奴人、前来解围的汉军主力,三方形成了一个僵持状态。之前占尽优势的匈奴人反而要担心被汉军内外夹击了。

    本来冒顿单于也在等待韩王信叛军的支援,但韩王信的叛军却迟迟不到。背叛者从来都是得不到信任的,韩王信的叛军也是如此。冒顿甚至都开始担心叛军和汉军重新联合起来。因此,冒顿单于的战役决心不可能不发生动摇。但冒顿用兵一贯喜欢用假想欺骗敌人,使敌人出现误判,从而打破僵局占据主动。比如他对付东胡人就各种委屈求全,然后突然一击必杀。冒顿对汉军同样也是如此。之前匈奴和汉军的前哨战中,面对汉军战车与骑兵的正面突击,匈奴总是处于下风。因此,冒顿故意进一步示弱于敌,面对着汉朝的使者,故意将精锐隐藏起来,只显露老弱病残。于是成功欺骗了久经战阵的汉高祖刘邦,最终促成了白登之围。

    因此,冒顿单于听从阏氏的劝告,主动放开围困一角,最大的可能是一个假象和烟雾,背后有着更大的杀招。《孙子兵法》曾经说过“围师必阙”。强调包围敌人时,为防止敌军产生拼死作战的决心,要虚留缺口,以动摇敌军指挥官的意志,涣散敌军士兵的斗志。更重要的是,虚留缺口并非放任不管,而是要在敌人逃跑时,发动致命一击,使敌人在仓促逃跑过程中陷入覆灭。冒顿单于够呛读过《孙子兵法》,但大草原上残酷的生存竞争无时不刻在教授在他这种战争哲学。

    从军事角度分析,冒顿在白登之围中给刘邦的这个解围一角的“甜头”,更像是鱼饵。但当时僵持的战局,逼迫着身经百战的刘邦只能硬生生吞下这个“鱼饵”。这时候,陈平的身影出现了。历史上的陈平不是那个后世描写的谋士般的形象。当时他的官职是护军中尉,汉帝国军队里的高级军官。历史上记载的陈平奇计,也不是那个“宫斗奇计”,而是一个重要的战术建议。陈平建议:士兵手持强弩,以战斗队形,徐徐撤出围困。

    草原上的哲学,面对强壮的敌人要主动退让,以减少己方的损害。野狼捕猎时也是让开最强壮的猎物,只攻击病弱者。匈奴的哲学更是如此。面对着围而不乱、退而不溃,严阵以待的汉军阵列,匈奴人找不到发动致命一击的契机。同时,前来救援的汉军也赶到了。因此,冒顿单于只能撤兵北返,汉匈两大帝国的第一次碰撞就这样落下了帷幕。虽然没有最终的结果,但双方也在这次碰撞中,体会到了对方的实力。

    晁错在他的《言兵事疏》一文中,对于汉军将士和匈奴战士的优劣做出过系统的总结与评论。

    晁错首先肯定了,战马给匈奴帝国带来的军事优势。他说:匈奴的长处有三。

    一、攀山跨涧,汉朝的战马不如匈奴的战马。

    二、在崎岖的山路上,驰骋骑射,汉朝骑兵不如匈奴。

    三、风餐露宿,忍受饥渴,坚韧顽强,汉军不如匈奴。

    接着,晁错分析了汉帝国军事体制,和先进武备所带来的军事优势。他说:汉帝国军队的长处有五。

    一、在平原上,汉军战车和突骑冲锋,就很容易能把匈奴打垮。

    二、汉军强弩的射程与威力,远超过匈奴的弓箭。

    三、使用强弩的汉军万箭齐发,匈奴的皮甲与木盾根本抵挡不住。

    四、汉军战士身穿铁铠,手持锋利的兵器,在弓弩的掩护下,排成阵列奋勇前进,匈奴的战士根本抵挡不住。

    五、当汉军战士在步下用长戟和刀剑近身格斗,匈奴根本不是对手。

    在正面战场上,匈奴对面汉军的车骑突击处于下风。面对严阵以待的汉军,匈奴也无法突破其防御,讨到什么便宜。但匈奴则可以通过机动力上的绝对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决定在什么时候打,在哪打,或者通过袭扰、围困来拖垮汉军。细究之下,匈奴所有优势核心点在于这个游牧帝国掌握着当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战马。

    一人五马的匈奴骑兵在那个没有电报和汽车的时代,拥有着情报传输和机动力上的绝对优势。这使得匈奴骑兵能够快速绕过汉军防线,袭击毫无保护的和平居民,然后在大批汉军赶来前撤退。如果汉军追击,匈奴骑兵就会利用机动上的优势,不与汉军正面作战,或偷袭、或袭扰,或快速调集优势兵力合围汉军。甚至匈奴骑兵只需不断引诱汉军追击,然后将其引入大漠,使其迷路,靠饥饿和干渴来解决敌人。

    就像法国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在他的《草原帝国》里写道:“(匈奴)会出其不意地出现在耕地边缘,侵袭人畜和抢劫财产,然后在任何还击可能来到之前带着战利品溜走。当他们被追赶时,他们的战术是引诱中国军队深入大戈壁滩或是草原荒凉之地,然后在自己不遭埋伏的情况下,以雷雨般的箭攻击追赶者,直到他们的敌人被拖垮,被饥渴弄得精疲力竭,他们才一举而消灭之。由于他们的骑兵的机动性以及他们的弓箭技术,这些方法相当有效。”

    汉高祖刘邦通过“白登之围”的困境,明白了刚刚建立起来的汉帝国力量还很虚弱。汉帝国还没有实力跟拥有雄厚军事实力、战争成本极低,却又凶狠难缠的匈奴帝国争锋对决。那个时候的汉帝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经过秦末乱世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原大地早已是残破不堪,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土地大量荒芜,人口锐减,急需休养生息。建立在废墟之上的汉帝国,国力空虚,财政捉襟见肘。皇帝尚不能用四匹同色的马驾车,大臣则只能乘坐牛车,内部军事政治环境也很不稳定。

    因此汉帝国只能暂时采取怀柔的“和亲”政策。汉帝国定期从宗室选出女子,以汉帝国公主的名义嫁给匈奴单于。每年汉帝国还需要赠送一定数量的布匹、丝织品、谷物、美酒和金银。

    但这种和亲政策并没有匈奴帝国的掠夺野心。匈奴帝国的小股骑兵仍不时入犯燕、赵、代的边境城邑,掳掠人口,抢劫财物,给边地百姓造成极大的灾难。当汉高祖刘邦去世之后,冒顿单于甚至还给汉帝国当政的吕太后送来了充满嘲弄、羞辱的书信。信中声称:你刚死了丈夫,我这边也是一个人过,不如咱们两个人“凑合”过吧!

    但是就算面对这样的羞辱,汉帝国也只能暂时隐忍下去。就如《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一书中所说:“汉高祖时候国家的软弱,是军事力量的发展还不够强大的结果。这种军事力量的弱小使得匈奴带给他们的危险远远比匈奴本身所具有的危险大得多。

    匈奴通过与另外的游牧族敌人的战争,将自己的领土扩大到从满洲里直到黄河西部的大片土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兼并了其他游牧部落,通过对军队进行集中化的结构整顿,匈奴在更有效的军事组织内的武装力量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在汉朝这边,由于士兵们缺乏与匈奴作战的经验,由于指挥官缺乏严明的纪律约束,还由于贵族成员们对皇帝的忠诚不能得到保证,汉高祖军队的战斗力无望地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这些因素使得汉朝的军队与匈奴的军队相比,客观上处于劣势。这种情势迫使汉高祖采取安抚的态度,以使汉朝最终能赢得时间建立起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一支专业化的军队,以保证汉朝取得最后的胜利。

    新娘和贿赂都没有能够阻碍得住匈奴在边境地区发动抢掠和进行迅猛的进攻,他们还在不厌其烦地要求汉朝增加贡品。但是,这种政策使得边境地区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的保证,与大规模的战争相比,其给国家财政造成的负担还是比较轻的。因此,和亲政策是保存经济力量和维护复兴的大汉帝国的领土完整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由此可见,汉帝国的忍辱负重其实是在韬光养晦。因为“白登之围”同样告诉了汉帝国,匈奴人并不是不可战胜的。汉帝国现在所最需要的就是时间。汉帝国只是在积聚国力中等待着,等待着自己的实力足以击败匈奴帝国的那一天。

    2024-04-20
    1楼
    回复
  • 陈雪萍用户

    汉朝立国之初,刚经历暴秦导致的陈胜吴广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又历经五年刘项争雄的残酷战争,人口锐减,国力微弱。如初飞之鸟,初植之木。

    从军事上,刚从战车转为阵地战,缺乏机动灵活的骑兵大部队。反观匈奴,善骑射,弯刀更历害,看准目标,千里奔袭,迂回包抄,屡屡得手。待汉军调度驰援,己是几天后的事啦。

    经过文景之治,人口大增,国库充盈。至武帝时己拥有十四万匹战马,也诞生了卫青霍去病这样的骁将。率骑兵一举击败匈奴主力。从此漠北之南再无匈奴王庭。

    版气权归芝士听回答一网站或原作置者方所有

    2024-04-20
    2楼
    回复
  • 乡野独韵用户

    军队怎么才能打得过对方?曰组织程度,曰军马钱粮,曰武器水平,曰军人数量。

    秦国扫清六合,一统人间,十五年后轰然倒塌,人口为接近两千万。于是陈胜吴广起义,秦军镇压,刚刚扑灭他们,山东六国贵族纷纷起兵,一起攻打秦朝,一会是楚军打秦军,一会是楚军打汉军一会是楚军打齐军,一会是汉军打楚军。就这样打来打去,当时老百姓饿死,被杀,被征兵打仗然后被杀。十不存一,两千万人口最后只有两百万人活了下来。就在这种局面下,汉朝建立了。陛下出门连毛色一样的马匹都找不到,只好用颜色不同的马来代替。大臣们上朝大多用牛车。这说明什么问题?经济出现重大的问题了。用现在的话说,国民经济接近崩溃。没有人种地,因为人大部分都死于战乱了。

    然后呢,当然是休养生息了。根据考古发现,从高皇帝到孝武皇帝之间的近一百年里,国民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二年律令》的颁布,是在吕后时期,国家授田给农民,近乎私有制度,这直接导致了人口的巨大恢复,农作物的生产得到了恢复和提升。工商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史记中,记载了很多大商人,这说明市场经济的繁荣。

    转载或广者持引用本文交内容请注明来源于芝育士回路答

    农民多了,土地多了,粮食就多了,兵源就多了,工商业发展了,科技水平就提高了,国家的税收就多了。这是经济上为对匈奴的作战提供了保障。

    用到过子方由线原,者品被六市亲。

    当年汉军在西域被敌人围困在城池中,陛下召陈汤询问对策,陈汤说,汉军武器精良,士兵勇猛,对战胡人,一个能打五个!现在胡人偷学了我们的武器制造,改善了他们自己的兵器,但是现在我们汉人还是能一个打三个。不会有问题的。

    这就是精神力量和科技水平提高使我们大汉的战斗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才能越来越对匈奴作战占尽风头。

    尹湾汉墓曾出土《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系统的记载了西汉成帝永始四年东海郡武库藏武器装备。其中仅武器就有如下众多(皇室器物冠以“乘舆”):

    的生于产此山角术什,认切万积议完千却调。

    弩弓:弩537707(乘舆11181),弓77521,小计615228

    矢:弩矢11458424(乘舆34265),弓乘舆1199316(乘舆511),小计12657740

    枪:铜戈632(乘舆563),矛52555(乘舆2377),乘舆鈒943,铍451222(乘舆1421),戟6634,有方78393,锻24167,小计614546

    刀剑:剑99905(乘舆4),泾路匕首24804,锯刀30098,刀156135,大刀127,小计311069

    斧:铁斧1132。

    注意,这只是大汉的一个郡的武器库哦。而汉朝郡的数量,一般情况下至少有四十个哦(郡的数量会因为某些原因减少或者增加)。

    所以说,汉朝实在是太伟大了,前期猥琐发育,后期才能各种浪啊。只要制度不出问题,凭借汉人的勤劳和智慧,总是会站立在世界之巅,而现在的我们,更是要追求制度的完善,和经济科技的发展哦。

    2024-04-20
    3楼
    回复
  • 姚苏倩用户

    要打匈奴,农耕文化打匈奴乃至于游牧也不过几种方法。

    第一种李牧式。设圈套,打埋伏,搞就地歼灭。

    第二种霍去病式。养马,组织骑兵狂奔对方基地。找到对方主力决战。

    版权归得芝士回答网性站或比小二原作者所有

    第三种,说诸葛亮式有点勉强。就是中国古代对抗游牧的传统秘籍。战车。

    成发得外事反没路计运争确,布难素专识参。

    象棋里车乃第一强子,士卒依靠车来进行防御,机动,补给。这是从周朝就有记载的。

    咸宁五年(279)正月,河西鲜卑人秃发树机能率众反晋,攻占凉州(治今甘肃武威),晋廷大震。时马隆任司马督,自请招募勇士3000前往收复。武帝准其所请,授他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允其至武库任选兵器,并领三年军资而后出发。十一月,率军西渡温水(今武威东),秃发树机能领部众数万据险阻遏。马隆改革兵器,作扁箱车。在广阔地带,依八阵图联车为营,插鹿角于车的外围;遇道路狭窄,则将扁箱为木屋置于车上,以挡矢石。据《晋书·马隆传》记载,他还令晋军着皮甲,于道旁累磁石干扰身裹铁甲的鲜卑人行动。如此且战且进,不断获胜。武帝在久未闻马隆军音讯后获得捷报,甚喜,诏授马隆假节、宣威将军。十二月,经大战,斩秃发树机能,克凉州。

    不行民三应因重直路接即术采花,低办习支酸调。

    中国晋代马隆征凉州时所作车阵:“晋马隆循卫、李选士三千二百人,配车一百二十八乘,三百人为游奕,依孔明八阵而为四层,路广,车上以木为拒马向外,结营而行,名鹿角车营;路狭,更施木屋,以蔽矢石,木屋拒马,以低为式,治力前拒,兼束部伍,且战且进,故曰扁箱车阵也。能损益,即便利,尚可成出塞之营耳。”晋将军马隆出征凉州,为防御敌之骑兵,因布此阵。全阵凡3200人,配车128乘,每乘25人,每二乘相互为一阵。300人为游走的机动部队。阵由四层构成,一层56乘战士,二层40乘,三层24乘,四层8乘。车上置拒马木以御敌骑,并置扁箱,以保护车上士兵。《续武经总要》云:“木屋拒马高则难用,故扁其箱以承”矢石,故阵以“扁箱”得名。

    以后戚家军也用车战对抗后金的八旗精锐。

    最早实施这种战术的,是三国时代蜀国的诸葛亮。他使用的八卦车法,就是基于使用战车阻击敌人骑兵的这种想法。他创造的运粮用的木牛、流马这种独轮车,也是作为阻击敌人骑兵冲锋用的一种障碍物来使用的。

    诸葛亮北伐对魏国。魏国早已经打服了匈奴,鲜卑胡骑也有内迁。因此骑兵相比蜀汉很有优势。

    主动进攻,能否以步兵克制魏国的骑兵,是个问题。所以后出师表里,诸葛亮写丧失突骑一千就心痛的不得了,虽然不是诸葛亮本人亲笔,也反映了当时人的认识。蜀汉是没有骑兵可补充的。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去弥补。因此做战车与阵法。

    以桓温之能,四万精锐碰到慕容垂的八千鲜卑骑兵,几乎身不免,大败于枋头。

    所以诸葛亮北伐,能打得魏国闭门不出,自己无甚损失就已经很难了。

    回到话题,秦汉时期,西汉初年,能否有这三种方式呢。

    第一种,我看过一个写穿越小说的,想依靠太行黄河打埋伏,吃这么大一桌菜。

    反正匈奴当时极盛,统一了草原。所以李牧在世也无法吃下四十万。

    那个依靠太行黄河打埋伏的。当然小说写的很成功。但漏洞百出。

    首先要迁徙民众,其次情报要保密,黄河不能结冰,口袋关隘一个都不能出问题。

    实际上迁徙一个省的民众,那基本就是董卓了。不弄到尸横遍野,震惊天下是不可能的。

    韩王信叛逃,熟悉地理,因此计划可能落空。

    当时单于是个人物,伏击了刘邦。因此这计谋不好使。

    玩意这四十万进入内地烧杀劫掠,连接诸侯,汉朝直接就gameover了。五胡乱华提前五百年。

    后期汉朝武帝搞过一次,情报保密不行。走到途中牛马成群,没人,是傻子也得问问。抓住个小官一拷打就招了。伏击暴露。

    第二种,必须得国力强盛。汉武帝搞了养马令才能爆骑兵。

    结果仗是赢了。马死得多。经济还是要崩。一万骑兵农业社会搞起来等于六万步兵。

    不用骑兵可以不。

    你觉得大漠之上,靠双腿追击四条腿,甚至十六条腿,是谁先崩溃呢。

    西汉初年,汉朝连马车都少见,许多朝廷大员都坐牛车,怎么搞。

    第三种,防守可以,比如李陵,马隆,诸葛亮。但要歼灭,出塞,必须地形很好。而且真在大漠,补给也跟不上。

    李陵就是活活被耗死。

    所以西汉初年,匈奴问题无解。只能是守要塞,和亲,恢复国力,谋取河套。一步一步来。

    2024-04-20
    4楼
    回复
  • 洋永波用户

    秦末汉初,国力衰微,国家元气没有恢复,这跟是否有马没有必然联系!军事是经济和政治的延续,有粮有钱才有大规模国家动员和持续打击的国家能力,否则妄动刀兵却不能获战略上的胜利,国家就离灭亡不远了。汉的文化,有的痞子气,打不赢你,老子和亲;打的赢你,亲舅舅也干。那时孔孟的道路还没固化,汉人尚武而且无精神之枷锁,无所不用其极。蛮荒与恢宏同存,无耻与无畏并列者,是为汉!

    2024-04-20
    5楼
    回复
  • 曾智斌用户

    因为首先,汉朝没有足够的马匹,马匹都要去塞外去买,而且内地的马匹多为圈养,马匹身形耐力也不及草原上的马,匈奴有足够的马匹,可以组建足够的骑兵,数量上就有了优势,然后,匈奴的炼铁技术要优于汉朝士兵,武器上也有了优势,再者,匈奴从小从马背上长大,从小生活在草原野外,骑术也非常精湛,从小就尚武,个人素质也要优于汉朝士兵,另外,匈奴人从小就喝奶吃肉,身形以及体魄也要比食五谷杂粮的汉朝士兵强壮。综上几点,不难判断,只有经过精选的士兵,配备精良的武器,再配备好的战马才可一战。

    2024-04-20
    6楼
    回复
  • 蔡缨用户

    两个国家的军队较量,其实是国力的较量。西汉初年,国家刚刚统一,百废待兴。西汉政府连同一个颜色的马匹都找不到很多,大臣上朝只能坐牛车,相反当时的匈奴已经非常强大。白登山匈奴王向汉朝展示了庞大的骑兵队伍。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骑兵对于其他兵种,有着天然的优势,自然汉朝处于弱势一方。

    2024-04-20
    7楼
    回复
  • 丁国栋用户

    1、西汉初期除了韩信就没有真正厉害的将军了,可惜韩信死了。唯一一次交锋是刘邦带队出征的,刘邦的带兵能力10万,也许还是韩信夸大其词了。

    2、没有出色的将领,怎么和全部都是骑兵的匈奴人打。

    3、项羽最厉害的就是用骑兵打仗,最后也被韩信打败了,所以如果韩信在,打败匈奴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转载十或者引用本接文才火内容县请注明来源于芝士回答

    2024-04-20
    8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