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线工人主要是工资太低,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特别是技术工人收入太少。二、另外管理层外行太多,指手画脚自已为是,一杯茶、一根烟、一张报纸看一天的工作方式,造成了一线工人非常反感,或直接跳槽。更有甚者有的企业,管理和被管理者比例达到1:3,这是多么可怕的比例。三、管理层工资高于一线工人同级别的60%以上,甚至翻倍,特别是年终奖,一线工人能拿到4万就阿弥陀佛了,但是管理层最少也的10万,高层能拿到50、60万,甚至上百万。在九十年代,我在车间当技术员时,一天接了上上级领导打错了的电话,让我们财务去拿年终某厂领导的奖金5千元,当时我们一线工人年终奖80~120元,牛逼啊!这就是说为什么一线工人越来越少的几个主要原因。 回复 毛子谦用户 一、一线工人主要是工资太低,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特别是技术工人收入太少。二、另外管理层外行太多,指手画脚自已为是,一杯茶、一根烟、一张报纸看一天的工作方式,造成了一线工人非常反感,或直接跳槽。更有甚者有的企业,管理和被管理者比例达到1:3,这是多么可怕的比例。三、管理层工资高于一线工人同级别的60%以上,甚至翻倍,特别是年终奖,一线工人能拿到4万就阿弥陀佛了,但是管理层最少也的10万,高层能拿到50、60万,甚至上百万。在九十年代,我在车间当技术员时,一天接了上上级领导打错了的电话,让我们财务去拿年终某厂领导的奖金5千元,当时我们一线工人年终奖80~120元,牛逼啊!这就是说为什么一线工人越来越少的几个主要原因。 2025-01-22 1楼 回复 (0) 王淑玲用户 国企在这方面的问题是特别严重的,结构非常臃肿,收入顶层和基层相差几倍几十倍上百倍,比如效益好的企业,科级到手能达到二三十万,处级收入百万,基层收入只有几万,仅仅维持温饱,严重挫伤了基层的积极性,导致工人越来越少。形成了恶性循环。其实国家发展归到底根基还是制造业,提高基层待遇,花大力气发展技术工型人才,才能出现大批又懂技术,又有能力的人。。。德国的产业结构就有着良好的循环,值得我们学习。现在为什么情况反而恶化,值得审视。 2025-01-22 2楼 回复 (0) 陈香雪用户 你们管理人员的高薪,是来自低层员工汗水,是靠压榨和剥削低层员工而来的,公司老总就是这么用人的,他也不愿多出钱,所以就行成了这一局面,中国大多数企业都是这样! 2025-01-22 3楼 回复 (0) 陈馨瑶用户 我是一个国企一线员工,我们厂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每一次国企的改革都是减少一线员工,一个班从原先的30多人减列10多个,收入不增,而领导收入增加好几培,因为厂里的分配是他们自己定的,问他们为什么要减一线员工,都说人太多了,当问为什么不减科室人员,就推说,减是要减的,等年龄大了退休了就自然减员了。其实科室的人都是关系户。。。。。。。 2025-01-22 4楼 回复 (0) 律浩涆用户 题主这个感觉有些道理,但并不完全符合事实。这种现象与所在的特殊企业有关,与个人的特殊认知有关,同时也与管理本身的发展特征有关。就人员构成数量来说,正常的情况下,管理人员永远不可能占据多数,即使有部分上涨,但仍然是以基层操作员工为主。1.企业的价值变现决定着管理人员数量不能过多芝保士规回答,版权必以究,未得经许可,正不得转载对于企业来说,在投入人力、无力、财力等资料、资本及资源的情况之下,就是要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实现投入的变现,也就是盈利。这一目的使得企业重视三大方面:A.市场的需求把握们之或质建想求单许称京。为了迎合客户需求,抓住市场机会,从而促成交易。企业肯定会紧盯市场,并且将一部分资源和员工的工作放到这一方面。而且,越是对市场重视的企业,这方面的投入越多。作得去日间样处领压认务声石音书养属。B.重视自身“产品”的持续供给能力所有的“产品”输出最直接的参与者有三类人员,一是技术研发,二是质量品控、三是“生产”操作。生产操作员工的多与少与产品的加工难易程度、技术含量以及客户的需求数量有直接关系。如果企业的市场做的好,订单源源不断,那么生产操作员工的数量相对来说应该是最多的。因为生产操作才是企业变现的最直接落地的基础手段。C.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管理是做什么的?具体来说是为了指导和保障执行落地的。基于此,管理人员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企业整体目标的落地来进行,而且管理讲究管理宽度和深度,一个管理者面对的都是群体,而不是单一的个体。这就决定着管理人员的数量一定少于具体执行操作人员的数量。总体上来说,企业管理者的数量是企业员工中的少数,根据企业性质、规模与发展阶段的不同,一般管理人员在企业员工中的占比从5%到25%不等。2.一线工人并不是唯一的一线操作型员工所谓的一线操作型员工,即使在工厂,也并不单指工人。而是指在组织架构中处于最基层的以具体实际业务操作为主的所有员工。包括一线业务人员、一线技术人员、一线办公人员、一线生产人员和其他一线服务人员。一线员工的职权范围都不高,都是最基层的实际工作者。在一线员工中,一线生产员工只占一定比例,但不一定是最多的。这与企业的性质有关、与企业的先进程度有关也与企业的业务模式有关。对于初级加工型企业或者简单的代加工企业,是以生产为主,一线生产员工数量最多;对于生产服务型企业,车间生产员工就不一定最多,一线技术人员或者一线技术服务人员占比就可能不少;而对于采用高智能的现代化设备生产的企业,机器对人的替代性很强,一线生产员工就不需要很多,更多的一线员工会集中到市场、技术、办公或者其他服务岗位。3.正确理解管理人员和管理工作很多人有个误解,认为只要不在车间工作的人都是管理人员,只要在办公室的员工都是管理人员。这是极端片面的。即使在办公室工作,大部分也只是一线的具体执行操作人员,而不是实际的管理者;另外,一线生产工人数量少,不代表一线操作型员工少,因为企业特征的具体原因,一线的员工可能聚集到了其他领域。不管是什么样的员工,不管做的何种工作,都不能,也不可能与管理切分开来。从工作范围上来讲,管理的范围是最广的,管理工作无孔不入,一切员工的工作都与管理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管理人员的数量就多。为什么会出现管理越来越多,一线工人越来越少的现象?1.对于“管理越来越多”要一分为二的理解首先管理越来越多,不一定是管理者越来越多。所谓的管理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管理事项或者管理的渗透程度越来越厉害,原来一线员工接触管理的事项或者参与管理的机会比较少,而现在接触管理和参与管理的频次与机会增加了。这说明企业对于管理工作的力度加大,希望通过管理来提升效率,通过管理来改变工作质量。加强了管理在执行落地过程中的指导和保障作用。其次,因为接触管理的频次增加、机会增多,会产生两种主观感觉。一种是对于管理的排斥感,就是觉得自己被管的越来越严了,觉得自己没有以前舒服了,没有以前自由了,事事处处都要遵守规矩、都要服从管理,从心底排斥,而越是排斥,越觉得管理无处不在;另一种是对于管理的感觉越来越强烈,觉得时时处处都在接受管理。好像是个人就要管自己,觉得整个公司的人都是做管理的,觉得公司就是管理公司,管理人员到处都是。以上两种既是事实,又是错觉。事实是管理与工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而错觉则是觉得管理者越来越多了。2.对于一线工人越来越少这种现象也要具体分析首先,一线工人越来越少,只是个人的主观感觉,没有数据作为支撑。就像我在上面分析的那样,因为企业的特征与发展规划,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与生存发展,就会调整组织构成。一线直接的生产工人数量相对减少,那么其他一线员工的数量变化呢?一线市场人员呢?一线技术研发人员呢?一线服务人员呢?只有从组织的整体来看,才能够有较为清晰的结论。另外,员工越来越少是一个趋势性现象,但绝对不止是一线工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未来企业会有两种明显的发展趋势。其一,企业员工的角色会呈现越来越明显的复合性特征。彼此之间的工作关系是多重的,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会越来越明显,这是组织的流程化和扁平化两种趋势决定的;其二,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对人的替代作用越来越强。这就决定着传统的岗位与职能收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两种趋势的影响不单是针对一线员工,是针对所有员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一线工人会越来越少,而且在不久的将来,管理人员和其他传统的工作人员数量都会减少。3.如果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其本质是什么?如果题主的论断是对的,这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方面,是企业内部分工正在发生变化,在宏观环境的影响之下,企业不得不做出适当的组织应对,改变内部职能分工和人员结构;另一方面,说明传统的制造业正在接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想方设法改变被动和低效的局面。我们无法说企业的这一做法是对的或是错的,但至少在当前情况下,大多数制造业都在努力转型,都在通过积极的内部改变来适应现代快速发展社会下的新形势。关于本问题的几个个人观点:1.其实大家更关注的是基于员工自身利益何去何从的问题大家可以看一下以上的分析,其实要知道到底怎么回事,要明白何去何从,不一定非要从利益角度着眼。首先,这种现象是在企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正常的变动现象,而只站在基层员工或者细节管理的角度是无法分辨或者明晰整体的大形势的。这种大的形势或者趋势会影响到每一个员工,包括那些管理者,不仅现在,即使将来一样如此。顺应形势你就有好的机会和发展,无视甚至鄙视这种形式,就会面临尴尬的局面。2.不要错误理解管理,也不要错误理解管理者与一线工人的利益问题。首先,管理无处不在这是对的,也是正常的,对此质疑或者怀疑没有任何意义。其次,管理者的收入不一定比一线工人高。即使按照传统的职务序列和职级划分,一线工人不一定和管理者处在同一序列,一线工人的职级也 不一定是最低的。事实上,很多工厂的工人薪资要远远高于办公室人员。尤其对于一些工厂来说,那些操作熟练、技术精湛、资质较高的工人享有的待遇水平都能达到高管的层级。为什么一定认为一线工人待遇就低呢?为什么认为只要做管理,待遇就一定高呢?在实际的企业架构中,多少所谓的管理人员眼睁睁看着一线人员享受高薪而羡慕不已。不是有句俗话吗,“干着卖白粉的活,拿着买白菜的钱”,这不就是对于很多管理者苦逼的形象描述吗?3.职场上最聪明的做法是顺势而为作为一个职场人,身在具体的企业环境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明白和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动趋势。然后主动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以顺应这种趋势。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够与企业同步,个人才能够有较好的职业发展。很多职场人见不得不同的观点,在实际工作中见不得对自己不利甚至看不惯的事情,对于职场环境过度敏感,甚至强烈的排斥周边环境的变化。不是主动改变自己,而是尝试改变企业的环境,这是毫无意义的。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管理也是无处不在的,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但是管理的目的需要摆正,不能过多的给员工压抑感,否则事与愿违。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顺应形势的不断进步,各种分工和内部组织的员工构成都会逐渐发生巨大的变化。最重要的是明白形势,同时不断完善和强大自己,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更多职场观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指尖视野”,谢谢! 2025-01-22 5楼 回复 (0) 康兴业用户 企业本身就是为了生产,而现今社会因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劳动力得到了解放,而身为管理者从未因劳动力解放而进行淘汰,淘汰的都是基层工人,相对旧的体制也给领导阶层太大空间,定员配属虽在改,但难改其本质,套句俗话说“容得下工人为啥容不下我”高高在上已成恶习!并且领导层来往接触颇多,管理层难有勇气下手,除非与领导对着干的有矛盾者,就如人身的腐肉难割舍!例如:铁总,领导职位设置太多,下属集团公司多个,集团公司分公司更多,下辖站段、车站等太多公司,而站段下辖车间多个车间,车间下辖班组,管理人员比牛毛还多,1个班组管理人员至少1人,1个车间十几二十人,站段各科室,科室与车间级别等同,至少十几二十人,一个站段管理者略计1500人左右,而站段在职也就4、5千人,平均1人管理3人,企业怎能有效益?并此种管理模式存在多年,工人不满没有用!领导并时常威胁“不好好干…下岗!”只能低头,不然下岗干啥?地无一垄,田无一寸,唉!职低人言贱!只能暗自下誓,下辈子别当他妈工人。当不上领导也要当农民,就别当工人! 2025-01-22 6楼 回复 (0) 何宏大用户 企业现在在减员增效,国企也在搞,一线工人多就想招,像中石化就把加油站委托给个人,这样就把多的人都开回家了,来增加企业效益,其实企业一年下来内耗的钱比减少员工用的钱多了不知道多少倍,企业钱是有的是就不往正地方花,认可把钱白瞎了也不会给员工多发一分钱,这就是现在的企业,占大多数。 2025-01-22 7楼 回复 (0) 周宇浩用户 铁路这个企业应该最能代表工人了吧,因为工人数量最多。本人就是铁路的一名员工,坐标在东北。现在我来谈谈我这些年在工作中身边的一些普遍现象,从我自己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做工人。我是一名火车司机,工作地点是在货运编组站,单位是机务段。自参加工作,到现在也有八九年的时间了。第一,在薪资待遇上,火车司机应该算是工人里面收入最高的,这点不可否认。但是同时也是最累的,日常考核扣款也是最严格最普遍的,一千两千扣款是常有的事。(本单位基本待岗的都是机车乘务员)本人调车机车乘务员,月薪基本在6800左右,然后小四班倒班制,具体倒班方法是:白班+后夜(白班从早八点一直上到晚上十九点,不算出勤时间),下白班回公寓待乘,交手机,二十点关灯睡觉,然后后半夜一点十分叫班,两点上车干活干到早上八点。后夜下班后,上午有时候休息,有时得去车间学习开会,然后下午13:30半继续待乘(待乘是强制性的,不可以不来,来了也不算工时)17:30叫班起床,19点接车一直干到后半夜2:00下班。休息两天。两点下班到家三点多,其实跟熬一整夜没区别。而本段除机车乘务员外,其它岗位最少也都是四千多块钱,但是不承担责任风险。现在频繁开会,一再强调安全,比如因乘务员责任造成交通肇事死亡一人及以上,给单位造成五十万以上损失的,直接解除劳动合同甚至判刑。日常上到安全科,下到车间干部,每日分析作业视频。因本身就存在超劳却没有超劳补偿,休班在家领导还常常找来替班,替班中发生扣款信息,只能认倒霉。这种打着保安全的旗号肆意扣款的现象,手段多到令人发指!而我要说的是,机车乘务员属于纯一线工人,每月比食堂,公寓的甚至看大门的多开两千块钱却要承担如此大的责任。局里常常说多劳多得,其实也只是个口号罢了。这就是工人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合理。至于领导的收入,怎么说呢。一个站段级别领导,只能说在北京三环买套房不是啥难事。第二点,说说管理。在铁路的大领导都是怎么上去的,工人心里都心知肚明。没有几个是正经大学毕业,并且铁路专业对口的。个人素质可想而知,一个企业不能因为工人没有大文化,而干部的运用上就选择野蛮粗暴,高压政策的无脑领导。这无疑是个恶性循环。最近几年铁路因为政策需要,对外招聘的许多大学生,本单位这两年来了也有二三百人了,但是到现在,我亲眼看见能当乘务员的,屈指可数。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点。 人员流失问题:无论招聘多少人,干活的永远不够。这已经成为一种怪现象了。明明招聘好几百人,人呢?后来慢慢发现,从这些人来那天开始就已经在打听了,有关系的用关系,有的大学生来了就带助理工程师令,车间混一段时间,或者科室帮忙,到时候就直接进科室,然后就可以到现场去指挥工人如何干活。这是什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外行管内行,一天现场都没干过,对现场一无所知就能扣款,考核。这凭的不就是干部身份。现在工人们开玩笑都不避讳,看见哪个二三十岁的小干部,不用问他是谁,您就直接问他爹是谁就行了。所以对工人而言,除了考核就是高压,不服从就是扣款。即使同样是工人,一线工人在后勤工人面前似乎也是低人一等。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是由什么引起的。金钱社会?干一线工人就是家里穷,干后勤的就是家里不差钱,花钱找关系脱离工人队伍的,就是有人脉?如此下去,工人哪有尊严可谈 2025-01-22 8楼 回复 (0) 冯麟集用户 在大部分正规企业当中,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越不正规,越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此外,越是基层的公司,也越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以下几点:一、一线工人待遇低一线工人的收入不高,收入不高就算了,工作量还特别大,投入和付出不成正比。芝士回报答,版权必究,即未不经许可然,不总得转载在上我看到一个问题:在国企工作一个月一千五,有五险一金,想辞职了。是产水起四想南给术切历。基层员工承担了基层的大部分工作,但是收入却没有那些管理层的收入高,而这些管理层,根本不用亲自动手,下命令就行了,收入方面,是基层员工的好几倍。在这种对比之下,很多人要么一心往上爬,要么提前换个工资高点的单位。一开平想见,给林验层该。二、一线工人晋升难度大一线工人,晋升难度太大,特别是基层的那些员工。在企业里面,成为管理层,就是普通员工唯一的晋升渠道。但是晋升非常难,因为是在一线。各种体力劳动付出再多,上级领导未必能够看得到,而且,自己就算做得再多,也很有可能会被其他人冒领、抢功。而负责提拔的那些领导呢,他们是高高在上,并不了解基层的情况,也不熟悉基层的员工。在提拔的时候,大部分领导都避免不了情感因素和利益因素。三、社会地位现在的社会是越来越经济化,就算是同学会也慢慢的变味了。在相亲的时候,对方肯定会问工作单位和经济情况,如果是一名普通工人,你觉得女方会考虑吗?没钱还没地位。工作好几年,自己还是普通员工一名,同学都已经踏上人生巅峰,你能受得了吗?很多人在工作几年之后,看不到有任何改变,就会另谋出路,员工数量自然会越来越少了。四、晋升机制在一些厂子里,确实会出现领导比员工多的情况。就和这张图片一样,干活的只有一个,指挥的却有好几个。在晋升的时候,不考虑工作能力、工作业绩,更不考虑职数设置,盲目的提拔,后果就是官比兵多。 2025-01-22 9楼 回复 (0) 易可佳用户 国有企业的最突出,办公室管理人员太多太多!!天天就知道检查!!!! 2025-01-22 10楼 回复 (0)
一、一线工人主要是工资太低,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特别是技术工人收入太少。二、另外管理层外行太多,指手画脚自已为是,一杯茶、一根烟、一张报纸看一天的工作方式,造成了一线工人非常反感,或直接跳槽。更有甚者有的企业,管理和被管理者比例达到1:3,这是多么可怕的比例。三、管理层工资高于一线工人同级别的60%以上,甚至翻倍,特别是年终奖,一线工人能拿到4万就阿弥陀佛了,但是管理层最少也的10万,高层能拿到50、60万,甚至上百万。在九十年代,我在车间当技术员时,一天接了上上级领导打错了的电话,让我们财务去拿年终某厂领导的奖金5千元,当时我们一线工人年终奖80~120元,牛逼啊!这就是说为什么一线工人越来越少的几个主要原因。
国企在这方面的问题是特别严重的,结构非常臃肿,收入顶层和基层相差几倍几十倍上百倍,比如效益好的企业,科级到手能达到二三十万,处级收入百万,基层收入只有几万,仅仅维持温饱,严重挫伤了基层的积极性,导致工人越来越少。形成了恶性循环。
其实国家发展归到底根基还是制造业,提高基层待遇,花大力气发展技术工型人才,才能出现大批又懂技术,又有能力的人。。。德国的产业结构就有着良好的循环,值得我们学习。现在为什么情况反而恶化,值得审视。
你们管理人员的高薪,是来自低层员工汗水,是靠压榨和剥削低层员工而来的,公司老总就是这么用人的,他也不愿多出钱,所以就行成了这一局面,中国大多数企业都是这样!
我是一个国企一线员工,我们厂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每一次国企的改革都是减少一线员工,一个班从原先的30多人减列10多个,收入不增,而领导收入增加好几培,因为厂里的分配是他们自己定的,问他们为什么要减一线员工,都说人太多了,当问为什么不减科室人员,就推说,减是要减的,等年龄大了退休了就自然减员了。其实科室的人都是关系户。。。。。。。
题主这个感觉有些道理,但并不完全符合事实。这种现象与所在的特殊企业有关,与个人的特殊认知有关,同时也与管理本身的发展特征有关。
就人员构成数量来说,正常的情况下,管理人员永远不可能占据多数,即使有部分上涨,但仍然是以基层操作员工为主。1.企业的价值变现决定着管理人员数量不能过多
芝保士规回答,版权必以究,未得经许可,正不得转载
对于企业来说,在投入人力、无力、财力等资料、资本及资源的情况之下,就是要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实现投入的变现,也就是盈利。这一目的使得企业重视三大方面:
A.市场的需求把握
们之或质建想求单许称京。
为了迎合客户需求,抓住市场机会,从而促成交易。企业肯定会紧盯市场,并且将一部分资源和员工的工作放到这一方面。而且,越是对市场重视的企业,这方面的投入越多。
作得去日间样处领压认务声石音书养属。
B.重视自身“产品”的持续供给能力
所有的“产品”输出最直接的参与者有三类人员,一是技术研发,二是质量品控、三是“生产”操作。生产操作员工的多与少与产品的加工难易程度、技术含量以及客户的需求数量有直接关系。
如果企业的市场做的好,订单源源不断,那么生产操作员工的数量相对来说应该是最多的。
因为生产操作才是企业变现的最直接落地的基础手段。
C.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
管理是做什么的?具体来说是为了指导和保障执行落地的。基于此,管理人员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企业整体目标的落地来进行,而且管理讲究管理宽度和深度,一个管理者面对的都是群体,而不是单一的个体。这就决定着管理人员的数量一定少于具体执行操作人员的数量。
总体上来说,企业管理者的数量是企业员工中的少数,根据企业性质、规模与发展阶段的不同,一般管理人员在企业员工中的占比从5%到25%不等。
2.一线工人并不是唯一的一线操作型员工
所谓的一线操作型员工,即使在工厂,也并不单指工人。而是指在组织架构中处于最基层的以具体实际业务操作为主的所有员工。包括一线业务人员、一线技术人员、一线办公人员、一线生产人员和其他一线服务人员。
一线员工的职权范围都不高,都是最基层的实际工作者。在一线员工中,一线生产员工只占一定比例,但不一定是最多的。这与企业的性质有关、与企业的先进程度有关也与企业的业务模式有关。对于初级加工型企业或者简单的代加工企业,是以生产为主,一线生产员工数量最多;对于生产服务型企业,车间生产员工就不一定最多,一线技术人员或者一线技术服务人员占比就可能不少;而对于采用高智能的现代化设备生产的企业,机器对人的替代性很强,一线生产员工就不需要很多,更多的一线员工会集中到市场、技术、办公或者其他服务岗位。
3.正确理解管理人员和管理工作
很多人有个误解,认为只要不在车间工作的人都是管理人员,只要在办公室的员工都是管理人员。这是极端片面的。即使在办公室工作,大部分也只是一线的具体执行操作人员,而不是实际的管理者;另外,一线生产工人数量少,不代表一线操作型员工少,因为企业特征的具体原因,一线的员工可能聚集到了其他领域。
不管是什么样的员工,不管做的何种工作,都不能,也不可能与管理切分开来。从工作范围上来讲,管理的范围是最广的,管理工作无孔不入,一切员工的工作都与管理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管理人员的数量就多。
为什么会出现管理越来越多,一线工人越来越少的现象?1.对于“管理越来越多”要一分为二的理解
首先管理越来越多,不一定是管理者越来越多。所谓的管理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管理事项或者管理的渗透程度越来越厉害,原来一线员工接触管理的事项或者参与管理的机会比较少,而现在接触管理和参与管理的频次与机会增加了。
这说明企业对于管理工作的力度加大,希望通过管理来提升效率,通过管理来改变工作质量。加强了管理在执行落地过程中的指导和保障作用。
其次,因为接触管理的频次增加、机会增多,会产生两种主观感觉。一种是对于管理的排斥感,就是觉得自己被管的越来越严了,觉得自己没有以前舒服了,没有以前自由了,事事处处都要遵守规矩、都要服从管理,从心底排斥,而越是排斥,越觉得管理无处不在;另一种是对于管理的感觉越来越强烈,觉得时时处处都在接受管理。好像是个人就要管自己,觉得整个公司的人都是做管理的,觉得公司就是管理公司,管理人员到处都是。
以上两种既是事实,又是错觉。事实是管理与工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而错觉则是觉得管理者越来越多了。
2.对于一线工人越来越少这种现象也要具体分析
首先,一线工人越来越少,只是个人的主观感觉,没有数据作为支撑。就像我在上面分析的那样,因为企业的特征与发展规划,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与生存发展,就会调整组织构成。一线直接的生产工人数量相对减少,那么其他一线员工的数量变化呢?一线市场人员呢?一线技术研发人员呢?一线服务人员呢?只有从组织的整体来看,才能够有较为清晰的结论。
另外,员工越来越少是一个趋势性现象,但绝对不止是一线工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未来企业会有两种明显的发展趋势。其一,企业员工的角色会呈现越来越明显的复合性特征。彼此之间的工作关系是多重的,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会越来越明显,这是组织的流程化和扁平化两种趋势决定的;其二,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对人的替代作用越来越强。这就决定着传统的岗位与职能收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两种趋势的影响不单是针对一线员工,是针对所有员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一线工人会越来越少,而且在不久的将来,管理人员和其他传统的工作人员数量都会减少。
3.如果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其本质是什么?
如果题主的论断是对的,这反映了两个问题。
一方面,是企业内部分工正在发生变化,在宏观环境的影响之下,企业不得不做出适当的组织应对,改变内部职能分工和人员结构;另一方面,说明传统的制造业正在接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想方设法改变被动和低效的局面。
我们无法说企业的这一做法是对的或是错的,但至少在当前情况下,大多数制造业都在努力转型,都在通过积极的内部改变来适应现代快速发展社会下的新形势。
关于本问题的几个个人观点:1.其实大家更关注的是基于员工自身利益何去何从的问题
大家可以看一下以上的分析,其实要知道到底怎么回事,要明白何去何从,不一定非要从利益角度着眼。首先,这种现象是在企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正常的变动现象,而只站在基层员工或者细节管理的角度是无法分辨或者明晰整体的大形势的。
这种大的形势或者趋势会影响到每一个员工,包括那些管理者,不仅现在,即使将来一样如此。顺应形势你就有好的机会和发展,无视甚至鄙视这种形式,就会面临尴尬的局面。
2.不要错误理解管理,也不要错误理解管理者与一线工人的利益问题。
首先,管理无处不在这是对的,也是正常的,对此质疑或者怀疑没有任何意义。
其次,管理者的收入不一定比一线工人高。即使按照传统的职务序列和职级划分,一线工人不一定和管理者处在同一序列,一线工人的职级也 不一定是最低的。事实上,很多工厂的工人薪资要远远高于办公室人员。尤其对于一些工厂来说,那些操作熟练、技术精湛、资质较高的工人享有的待遇水平都能达到高管的层级。
为什么一定认为一线工人待遇就低呢?为什么认为只要做管理,待遇就一定高呢?在实际的企业架构中,多少所谓的管理人员眼睁睁看着一线人员享受高薪而羡慕不已。不是有句俗话吗,“干着卖白粉的活,拿着买白菜的钱”,这不就是对于很多管理者苦逼的形象描述吗?
3.职场上最聪明的做法是顺势而为
作为一个职场人,身在具体的企业环境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明白和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动趋势。然后主动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以顺应这种趋势。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够与企业同步,个人才能够有较好的职业发展。
很多职场人见不得不同的观点,在实际工作中见不得对自己不利甚至看不惯的事情,对于职场环境过度敏感,甚至强烈的排斥周边环境的变化。不是主动改变自己,而是尝试改变企业的环境,这是毫无意义的。
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管理也是无处不在的,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但是管理的目的需要摆正,不能过多的给员工压抑感,否则事与愿违。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顺应形势的不断进步,各种分工和内部组织的员工构成都会逐渐发生巨大的变化。最重要的是明白形势,同时不断完善和强大自己,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更多职场观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指尖视野”,谢谢!
企业本身就是为了生产,而现今社会因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劳动力得到了解放,而身为管理者从未因劳动力解放而进行淘汰,淘汰的都是基层工人,相对旧的体制也给领导阶层太大空间,定员配属虽在改,但难改其本质,套句俗话说“容得下工人为啥容不下我”高高在上已成恶习!并且领导层来往接触颇多,管理层难有勇气下手,除非与领导对着干的有矛盾者,就如人身的腐肉难割舍!例如:铁总,领导职位设置太多,下属集团公司多个,集团公司分公司更多,下辖站段、车站等太多公司,而站段下辖车间多个车间,车间下辖班组,管理人员比牛毛还多,1个班组管理人员至少1人,1个车间十几二十人,站段各科室,科室与车间级别等同,至少十几二十人,一个站段管理者略计1500人左右,而站段在职也就4、5千人,平均1人管理3人,企业怎能有效益?并此种管理模式存在多年,工人不满没有用!领导并时常威胁“不好好干…下岗!”只能低头,不然下岗干啥?地无一垄,田无一寸,唉!职低人言贱!只能暗自下誓,下辈子别当他妈工人。当不上领导也要当农民,就别当工人!
企业现在在减员增效,国企也在搞,一线工人多就想招,像中石化就把加油站委托给个人,这样就把多的人都开回家了,来增加企业效益,其实企业一年下来内耗的钱比减少员工用的钱多了不知道多少倍,企业钱是有的是就不往正地方花,认可把钱白瞎了也不会给员工多发一分钱,这就是现在的企业,占大多数。
铁路这个企业应该最能代表工人了吧,因为工人数量最多。本人就是铁路的一名员工,坐标在东北。现在我来谈谈我这些年在工作中身边的一些普遍现象,从我自己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做工人。
我是一名火车司机,工作地点是在货运编组站,单位是机务段。自参加工作,到现在也有八九年的时间了。第一,在薪资待遇上,火车司机应该算是工人里面收入最高的,这点不可否认。但是同时也是最累的,日常考核扣款也是最严格最普遍的,一千两千扣款是常有的事。(本单位基本待岗的都是机车乘务员)本人调车机车乘务员,月薪基本在6800左右,然后小四班倒班制,具体倒班方法是:白班+后夜(白班从早八点一直上到晚上十九点,不算出勤时间),下白班回公寓待乘,交手机,二十点关灯睡觉,然后后半夜一点十分叫班,两点上车干活干到早上八点。后夜下班后,上午有时候休息,有时得去车间学习开会,然后下午13:30半继续待乘(待乘是强制性的,不可以不来,来了也不算工时)17:30叫班起床,19点接车一直干到后半夜2:00下班。休息两天。两点下班到家三点多,其实跟熬一整夜没区别。而本段除机车乘务员外,其它岗位最少也都是四千多块钱,但是不承担责任风险。现在频繁开会,一再强调安全,比如因乘务员责任造成交通肇事死亡一人及以上,给单位造成五十万以上损失的,直接解除劳动合同甚至判刑。日常上到安全科,下到车间干部,每日分析作业视频。因本身就存在超劳却没有超劳补偿,休班在家领导还常常找来替班,替班中发生扣款信息,只能认倒霉。这种打着保安全的旗号肆意扣款的现象,手段多到令人发指!而我要说的是,机车乘务员属于纯一线工人,每月比食堂,公寓的甚至看大门的多开两千块钱却要承担如此大的责任。局里常常说多劳多得,其实也只是个口号罢了。这就是工人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合理。至于领导的收入,怎么说呢。一个站段级别领导,只能说在北京三环买套房不是啥难事。第二点,说说管理。在铁路的大领导都是怎么上去的,工人心里都心知肚明。没有几个是正经大学毕业,并且铁路专业对口的。个人素质可想而知,一个企业不能因为工人没有大文化,而干部的运用上就选择野蛮粗暴,高压政策的无脑领导。这无疑是个恶性循环。最近几年铁路因为政策需要,对外招聘的许多大学生,本单位这两年来了也有二三百人了,但是到现在,我亲眼看见能当乘务员的,屈指可数。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点。 人员流失问题:无论招聘多少人,干活的永远不够。这已经成为一种怪现象了。明明招聘好几百人,人呢?后来慢慢发现,从这些人来那天开始就已经在打听了,有关系的用关系,有的大学生来了就带助理工程师令,车间混一段时间,或者科室帮忙,到时候就直接进科室,然后就可以到现场去指挥工人如何干活。这是什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外行管内行,一天现场都没干过,对现场一无所知就能扣款,考核。这凭的不就是干部身份。现在工人们开玩笑都不避讳,看见哪个二三十岁的小干部,不用问他是谁,您就直接问他爹是谁就行了。所以对工人而言,除了考核就是高压,不服从就是扣款。即使同样是工人,一线工人在后勤工人面前似乎也是低人一等。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是由什么引起的。金钱社会?干一线工人就是家里穷,干后勤的就是家里不差钱,花钱找关系脱离工人队伍的,就是有人脉?如此下去,工人哪有尊严可谈
在大部分正规企业当中,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越不正规,越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此外,越是基层的公司,也越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一线工人待遇低一线工人的收入不高,收入不高就算了,工作量还特别大,投入和付出不成正比。
芝士回报答,版权必究,即未不经许可然,不总得转载
在上我看到一个问题:在国企工作一个月一千五,有五险一金,想辞职了。
是产水起四想南给术切历。
基层员工承担了基层的大部分工作,但是收入却没有那些管理层的收入高,而这些管理层,根本不用亲自动手,下命令就行了,收入方面,是基层员工的好几倍。
在这种对比之下,很多人要么一心往上爬,要么提前换个工资高点的单位。
一开平想见,给林验层该。
二、一线工人晋升难度大一线工人,晋升难度太大,特别是基层的那些员工。
在企业里面,成为管理层,就是普通员工唯一的晋升渠道。但是晋升非常难,因为是在一线。各种体力劳动付出再多,上级领导未必能够看得到,而且,自己就算做得再多,也很有可能会被其他人冒领、抢功。
而负责提拔的那些领导呢,他们是高高在上,并不了解基层的情况,也不熟悉基层的员工。在提拔的时候,大部分领导都避免不了情感因素和利益因素。
三、社会地位现在的社会是越来越经济化,就算是同学会也慢慢的变味了。
在相亲的时候,对方肯定会问工作单位和经济情况,如果是一名普通工人,你觉得女方会考虑吗?没钱还没地位。
工作好几年,自己还是普通员工一名,同学都已经踏上人生巅峰,你能受得了吗?
很多人在工作几年之后,看不到有任何改变,就会另谋出路,员工数量自然会越来越少了。
四、晋升机制在一些厂子里,确实会出现领导比员工多的情况。就和这张图片一样,干活的只有一个,指挥的却有好几个。
在晋升的时候,不考虑工作能力、工作业绩,更不考虑职数设置,盲目的提拔,后果就是官比兵多。
国有企业的最突出,办公室管理人员太多太多!!天天就知道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