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称霸一时的齐国不能统一天下?

为什么称霸一时的齐国不能统一天下?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位于最东部的齐国,是一个相当耀眼的诸侯国。因为,在长达八百年的周朝,作为最早被分封的诸侯国,齐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响当当的大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齐国都是雷打不动的一员,是诸侯国里当之无愧的霸主。但是,既然齐国如此的富庶与强大,为何它没有做到统一。最后不仅被原本国力远不如自己的秦国弯道超车,而且还惨遭灭国呢?笔者认为是齐国一直不具备统一的时机和能力。如果从头开始研究齐国的历史,我们会发现齐国在周朝的这八百年间,其实一直都没有什么机会进行统一。在西周时期,周天子的权威还没有衰退。齐国虽然早在第一代国君姜太公时期,就已经拥有征伐之权,成为了大国。但在西周时期也只能臣服于周天子的权威之下。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权威大大削弱。整个春秋时期,齐国实力最强的时候无疑是被称为“春秋首霸”的齐桓公统治时期(前685——前643)。而齐桓公所生活的年代是春秋前期,这个时候,周天子的权威虽然日渐衰弱,但在人们心中,周王室依然是天下的“共主”,统一这个概念都还没有流行。而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原霸主,九合诸侯。除了其本人的能力和来自管仲、鲍叔牙等贤臣的协助外,其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经常以周天子的名义在行动。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尊王攘夷”这一旗号,齐桓公在这旗号下率领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将齐国的霸业推向了顶峰。所以,靠着周天子的名义对诸侯发号施令的齐桓公,在那个时候是没有道理,也没有必要,(从经常要联合诸侯来看,也没那个能力)推翻现有的分封体制,进行统一。而到了战国时代,齐国在经过“田氏代齐”之后,经过三代发展,到了齐威王时期,虽然国力强盛,以至于能够在诸侯中称王。但是从齐威王到齐湣王这一段时期里(前356——前284),齐国虽强,但并不是天下无敌。在西边有经过商鞅变法一跃成为“虎狼之国”的秦国;而在中原地区,有最先进行变法、拥有强大的“魏武卒”的魏国;有经过“胡服骑射”拥有了强大的骑兵部队的赵国;在南边有经过吴起变法而国力大增的楚国。这几大强国在这一时期,谁也无法奈何谁,最后让纵横家在这个时代大行其道。到了齐湣王末期,齐国被燕昭王派出的乐毅,率领着五国联军,连下七十二城,最后只剩莒和即墨两城,齐湣王也被杀死。一直到燕昭王去世,即墨守将田单才通过反间计使乐毅被换下,用火牛阵击败联军,完成复国。但自此齐国国力大减,逐渐走向衰亡。最后被秦国所灭。所以,一路看下来,我们就会发现,齐国靠着沿海之利,在周朝长达八百载的时间里,能够长时间地保持大国的地位。但是齐国却并没有拥有过可以一举消灭其他诸侯国,实现统一的能力和时机,最后才会被拥有先进生产力基础和政治制度领导的秦国灭亡,终结了长达八百年的国运。

回复
  • 周洪立用户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位于最东部的齐国,是一个相当耀眼的诸侯国。因为,在长达八百年的周朝,作为最早被分封的诸侯国,齐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响当当的大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齐国都是雷打不动的一员,是诸侯国里当之无愧的霸主。

    但是,既然齐国如此的富庶与强大,为何它没有做到统一。最后不仅被原本国力远不如自己的秦国弯道超车,而且还惨遭灭国呢?

    笔者认为是齐国一直不具备统一的时机和能力。如果从头开始研究齐国的历史,我们会发现齐国在周朝的这八百年间,其实一直都没有什么机会进行统一。在西周时期,周天子的权威还没有衰退。齐国虽然早在第一代国君姜太公时期,就已经拥有征伐之权,成为了大国。但在西周时期也只能臣服于周天子的权威之下。

    版气权山归芝士无回答府网站或原作者第所有

    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权威大大削弱。整个春秋时期,齐国实力最强的时候无疑是被称为“春秋首霸”的齐桓公统治时期(前685——前643)。而齐桓公所生活的年代是春秋前期,这个时候,周天子的权威虽然日渐衰弱,但在人们心中,周王室依然是天下的“共主”,统一这个概念都还没有流行。

    主使好已文几光清声华步织构存识。

    而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原霸主,九合诸侯。除了其本人的能力和来自管仲、鲍叔牙等贤臣的协助外,其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经常以周天子的名义在行动。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尊王攘夷”这一旗号,齐桓公在这旗号下率领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将齐国的霸业推向了顶峰。

    所以,靠着周天子的名义对诸侯发号施令的齐桓公,在那个时候是没有道理,也没有必要,(从经常要联合诸侯来看,也没那个能力)推翻现有的分封体制,进行统一。

    大国理没设做增风目离连称族。

    而到了战国时代,齐国在经过“田氏代齐”之后,经过三代发展,到了齐威王时期,虽然国力强盛,以至于能够在诸侯中称王。但是从齐威王到齐湣王这一段时期里(前356——前284),齐国虽强,但并不是天下无敌。

    在西边有经过商鞅变法一跃成为“虎狼之国”的秦国;而在中原地区,有最先进行变法、拥有强大的“魏武卒”的魏国;有经过“胡服骑射”拥有了强大的骑兵部队的赵国;在南边有经过吴起变法而国力大增的楚国。这几大强国在这一时期,谁也无法奈何谁,最后让纵横家在这个时代大行其道。

    到了齐湣王末期,齐国被燕昭王派出的乐毅,率领着五国联军,连下七十二城,最后只剩莒和即墨两城,齐湣王也被杀死。一直到燕昭王去世,即墨守将田单才通过反间计使乐毅被换下,用火牛阵击败联军,完成复国。但自此齐国国力大减,逐渐走向衰亡。最后被秦国所灭。

    所以,一路看下来,我们就会发现,齐国靠着沿海之利,在周朝长达八百载的时间里,能够长时间地保持大国的地位。但是齐国却并没有拥有过可以一举消灭其他诸侯国,实现统一的能力和时机,最后才会被拥有先进生产力基础和政治制度领导的秦国灭亡,终结了长达八百年的国运。

    2024-04-28
    1楼
    回复
  • 蓝智宝用户

    看到这条问题与我回答的“强大的齐国为何当时不能一统天下?”可以说是同一个问题。当时的回答太过仓促草率,也比较片面,于是决定再次作答。

    尊于周礼 战略缺失

    未经所芝共温士回张答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亲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齐国称霸的鼎盛时期应当说是齐桓公在拜管仲为相后,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国力逐渐强大。公元前655年,联军伐楚,迫使楚国同意进贡周王室。在此基础上提出“尊王攘夷”政策,使得齐国霸业进一步合法化。尊王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尊周”,尊王的实质是尊崇周朝的王权和维护周朝的礼法制度,礼法制度周公旦在周武王病逝后摄政时制定的“礼制作乐”。

    分对主后进现质问文次先门导教具每观众王。

    正是基于这样的礼制典章制度,齐国的各代国君,也包括东周春秋时期的其它各诸侯国,都没人轻易地去僭越这一制度。因此,齐桓公没有将统一华夏的战略纳入齐国的顶层谋划。

    前四间又气她即六华确断江王火调。

    内忧阋墙 外患戎夷

    内忧外患同样是齐国面对的重大问题。齐国地处华夏的东部东面是渤海和黄海,北方的山戎,南面的东夷(后被楚国吞并)侵扰始终是齐国地理位置上的梦魇。

    阋墙之争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诸子争位;二是卿相作乱。齐国的继承者为了争位,可以说是最血腥的一个诸侯国了!从齐哀公开始,宫廷内乱同宗兄弟之间为了争夺君权相互杀戮,到了齐桓公病重时更是五位公子争位;卿相作乱,从连称、管至父弑杀齐襄公,到田氏专权最后居然出现了田氏代齐的怪现象。阋墙之争也造成齐国是国君更迭最多的一个诸侯国,大大迟滞了齐国的正常发展。

    戎狄本来就是周朝的心病。也是拖垮西周,大权旁落的主要因素。而齐国的地理位置让它不但要对付北面的山戎,更重要的是南面的东夷。齐长城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修筑长城的地方,始建于春秋时期,西起黄河河畔,东至黄海海滨。全长1200于里,历时170多年,如此况日之久的浩大工程,进一步佐证了南面东夷对齐国的威胁。而作为一个诸侯国君借天子号令,提出“尊王攘夷”也是基于自身国防考虑的吧?

    策略国力 无一能为

    综上所述,齐国即便是在齐桓公尊王称霸的鼎盛时期,其国策也好,国力也罢,齐国的内政、经济、军事的综合国力,都不足以支撑齐桓公以一国之力对抗诸侯各国而一统天下。有人会说齐国不是在齐威王和齐宣王的治理下达到了齐国的巅峰时期吗?如果真是这样,他们的继任者齐愍王就不会在称帝后仅仅两天就恢复王号了!试想一个连称帝都如此儿戏的国家可能一统天下称皇吗?

    好了,这篇就算是对这一问题的补充吧!请您继续关注,谢谢!

    2024-04-28
    2楼
    回复
  • 林少堃用户

    齐国的君主没有那莫大的境界那莫大的格局和野心,所以只能成为局部霸主而已,而秦国做的是一统天下为目标,所以作为一国之君心里没有大的野心,大的境界,大的格局,大的志向,只能成为诸侯枭雄而已

    2024-04-28
    3楼
    回复
  • 薛陶然用户

    称霸时期的齐国确实具有一统天下的实力和机会,但齐国君臣缺乏一统天下的抱负,采取了错误的战略,最终坐失良机。

    我们从国家地位,地理位置、国力军力和领导人方面来分析一下齐国是怎么把一手好牌最终打烂的。

    齐国是地位最高的诸侯国之一

    转载或者专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应来加源于金芝达士回答

    周天子分封天下诸侯,第一个封的就是自己的师傅姜子牙。姜太公在东海之滨立国后,采取妥善的安民政策,并大力发展商业,提倡思想文化的开放与交流,使齐国很快变得富庶、强大,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

    齐国是地理位置最好的诸侯国之一

    从经济上看,齐国是东海之滨的鱼米之乡,物产富饶。齐桓公利用东海之利,甚至发展出了通向朝鲜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使齐国的经济实力迅速超越了其他国家。从军事上看,东海也使齐国不必担忧东方的威胁,可以专注于西向争霸,这一点比四面受敌的秦、赵等强国具有优势。

    齐国曾具有首屈一指的国力军力

    经历齐桓公时期管仲改革后,齐国国力迅速壮大。战国初期,齐国两战就打到前霸主魏国由盛转衰。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齐宣王趁机命匡章率 “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五十余日攻占燕国。前301年,齐联合韩、魏国攻楚,大败楚国。前298年,齐联合韩、魏攻秦,攻入秦国赖以为生的天险函谷关,迫使秦王割地称臣。前286年,湣王灭宋国,南侵楚国,西侵三晋,齐国势到达巅峰。到了齐湣王时期,齐国甚至意欲吞并二周,成为天子。虽然最终齐国不但未能战胜诸国联军,反而一败涂地,由盛转衰,但不得不承认这一时期的齐国确实有一扫六合的潜力。

    成十高体当因公文打离步装算儿满。

    齐国君臣没有一统天下的抱负和规划

    是要时三由四正军见达元持省候状。

    这里说的一统天下,并不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称霸诸侯的战略,而是如秦始皇混一寰宇,置天下为郡县的一统。自齐桓公之后的几十年,虽然齐国称霸一时,但受限于当时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现实,齐国甚至整个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并没有人提出一统天下的设想和理论。齐国君臣和别的国家一样,只是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增强国力,从而称王称霸,号令群雄,仅此而已。没有了更宏伟的目标,霸主齐国不可避免的出现内乱和战略失误,最终败于联军的齐国在历经几次衰落和复兴后逐渐变成了偏安一隅的中立国家。公元前221年,秦国主力在名将王贲的率领下,由燕南部对齐北境突然进攻,直趋齐都临淄。齐王建在相国后胜的劝解下投降,曾经辉煌一时的东方霸主齐国灭亡。

    纵观春秋战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齐国一直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也曾经具有称王称霸,甚至一统天下的实力。但可惜称霸所带来的臣服关系是极其脆弱的,其他的诸侯国也都在积极变法图强,寻求在合适的机会推翻齐国的霸权。齐国的称霸战争也并没有为自己带来实质上的好处,没有形成对其他诸侯国压倒性的优势,反而与周边国家全部结怨,最终招致联军的讨伐。

    历史最终证明,只有如秦始皇一般,既有统一天下的抱负,又有绝对的实力,才能完成大一统王朝的霸业。

    2024-04-28
    4楼
    回复
  • 江宇豪用户

    谢谢邀请

      提到齐国,不管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都有齐国。我们自幼耳濡目染的便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个顺序可不是任意编排的,他是综合各国实力而排出来的,齐国毫无疑问是这个时代实力最强的国家,他诞生了春秋首霸――齐桓公,拥有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还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官办高等学府――稷下学宫。拥有这样灿烂文明的齐国却没有统一天下,简单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君王昏庸无道。齐国先后经历过两姓共四十位君。但真正算得上有作为的君王也不过是齐太公、齐桓公、齐威王这几位。而其他大多数是昏庸无能之辈。公元前698年,齐僖公去世,太子诸儿继位,是为齐襄公。齐襄公自幼便与其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交好,不久两人之间便产生感情,被其父齐僖公知道之后,齐僖公大怒,严厉斥责了齐襄公。事后,齐僖公将文姜远嫁鲁国,但齐襄公却对文姜一直念念不忘。齐襄公四年(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正月,齐襄公与鲁桓公在泺池会见,齐襄公趁机再次与文姜私通。鲁桓公知道此事之后,非常气愤,并指责文姜,文姜告知齐襄公。于是,齐襄公为了自己的私欲,要设计除掉鲁桓公。同年四月十日,齐襄公设宴招待鲁桓公,席间齐襄公不断向鲁桓公敬酒,待到鲁桓公被灌醉之后,齐襄公命公子彭生扶鲁桓公登车,彭生借机勒死鲁桓公。鲁国人告诉齐襄公说:“我们国君畏惧您的威严,不敢苟安,来到贵国重修旧好,礼仪完成后却没有回国。我国不知道该归罪于谁,在诸侯中造成恶劣影响。请求用彭生来清除这种影响。”于是,齐襄公杀死公子彭生来向鲁国谢罪。

    转载或者引务用么本文内容根请注明代来源于芝七士回答

      齐襄公不但在个人恩怨方面昏庸无能,在国家问题方面也是视之如儿戏。齐襄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齐襄公派大臣连称、管至文到葵丘驻守一年,约定瓜熟时节前往,到明年瓜熟时节派人去替换。可当期满连称等人请求派人替换时,齐襄公却不同意。连称和管至父非常愤怒,于是策划叛乱。公孙无知作为齐僖公的侄子,在僖公当政时非常受重用,连衣服礼仪等种种待遇都和太子一样。齐襄公即位后却降低了公孙无知的待遇。于是,连称、管至父二人便利用公孙无知发动叛乱,最终杀死了齐襄公。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齐襄公的评价为:“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於妇人,数欺大臣。”

      齐国历史上昏庸无道的国君可不止这一位。

      公元前301年,齐宣王去世,齐闵王即位。其为人骄傲,喜好享乐。

    个他用生建通基必更完非。

      先是被苏秦骗的晕头转向,差点上了秦国的当。后又在国家存亡之际,多次做出傻事,最终导致齐国彻底失去统一天下的实力。

    为们小由其日义形你军展,果总别论西采车圆县。

      齐闵王十七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率领燕、赵、韩、魏、秦五国合纵攻齐。齐将触子率齐军与五国联军对峙于济水旁边。齐闵王敦促决战,派人面见触子,辱而呵斥道:“你如果不尽力作战,我就灭绝你的族类,掘平你的祖基!”触子为此十分伤心,准备让齐军战败。两军刚一交战,触子就鸣锣收兵,齐军败退,联军乘胜追击。触子驾一辆车而去,不知去向。接着,齐闵王又派另一位将领达子统帅残兵在齐城门秦周之地迎战五国联军。情势危急但无物犒赏战士,为了激励战士,达子派人向闵王请求赏金。闵王大发其怒说:“你们这些无用的东西,怎能给你们金钱!”结果齐军与燕军一交战就败下阵来,达子战死沙场。乐毅抓住时机,乘胜进军,一举攻下七十余城,齐闵王仓惶逃奔卫国。卫君避舍称臣,但齐闵王仍以大国之君自居,傲慢无理,结果遭到卫国人的驱逐。后又前往邹、鲁等地,邹人和鲁人也拒绝接纳。最后只好奔莒。楚顷襄王派淖齿救齐,淖齿被齐闵王任命为相。可淖齿无心救齐,却有心与燕国瓜分齐国。最终齐闵王被淖齿所杀。

      齐闵王作为齐国后期的一位国君,并没有勤劳持政,广言纳谏。反而好大喜功,刚愎自用。导致国内政治混乱,百姓生灵涂炭,最终死在了五国联军的联合讨伐之下。

      第二,深处东方的安逸。通过战国时期的地图不难看出,齐国处于整个争斗势力范围的最东方,其位置相对于其他各国来说,都是一个绝对安全的地方。

      首先,其东部濒海,那时的东部海域绝不需要担心倭寇进攻所带来的危险。

      其次,北部的燕国与南部的楚国到了战国后期早已没了当年的雄风。西部的三晋则每日沉浸在强秦进攻的担忧之下,更无力与齐国一较高下。

      最后,最强的秦国则被韩、赵、魏挡在了函谷关以西南部,西部,北部的少数民族则一一被其周围的诸侯国当在远离国土之外。如此安逸的环境,齐国怎愿参与到乱世的纷争当中去。

      齐国的过度安逸或许也与外界有一定的联系,这其中关系最大的莫过于秦国了。秦国的“远交近攻”政策将愚昧的齐国骗的晕头转向,自打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以来,齐国竟然安稳的度过了数十年。在其国家被灭前五十年内,竟然没打过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齐国的灭亡正好验证了这句话存在的道理。

      第三,缺乏野心。我们都知道齐国在很长时间内都以强国自居,这一点大部分国家也都认同。但我认为齐国的强大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结于他的经济实力。

      管仲改革的重点在经济领域。在当时,能拥有如此先进的眼光实属不易。再加上齐国优越的地理位置,临海的优势使得齐国可以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渔业以及更为重要的盐业。这让齐国比起其他国家更有优势成为经济上的大国。

      但在春秋战国那样一个战乱不断的年代,拥有过人的军事实力才是王道,才能立于乱世而不倒。但显然齐国的军事实力与他们的经济实力想差甚远。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于统治者没有野心。齐国地处平原地区,境内并没有什么险要地势。如此易攻难守的地势竟都没有引起齐国历任统治者的重视,可以说是缺乏战略眼光。

      第四,结语。历史没有选择齐国自有历史的道理,而数千年之后的我们只能在影视剧作与史籍中去感受那个时代的伟大与荣耀。 谢谢阅读!

    2024-04-28
    5楼
    回复
  • 黎倩语用户

    你可能误会他强大的程度,同一时间的楚国和晋国不会比他差,别的不说,鲁国他都吃不动!其二,当时天下共主还是东周,这个主流思想还在,能做大哥就不错了!其三,他们当时对自己现状的理解和我们现在看他们不一样,不认为那是分裂,他自己是异姓,能有这样的地位就很不错了!(正再读春秋)

    2024-04-28
    6楼
    回复
  • 廖子骞用户

    齐国不能一统天下,主要有三点原因:

    1.政治体制落后

    齐威王以来的改革虽多,但深度是不如其余各国的,因此齐国封建贵族政体的尾巴割得最不干净。齐威王早年曾不理政事,但齐国政府照常运转,可见君主之外还有相当强势的政治力量。战国时代,齐国是唯一没有实行郡县制的国家,而有一个所谓的五都制。临淄固然是首都,但此外还有平陆、高唐、即墨、莒四个都城。五都制的情形今天无法考据得很清楚,大概,比之封建制属于集权,较之郡县制则该算分权,可以认为是封建和郡县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

    未经产芝士回答允许育不得转载写本文利九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2. 陈旧的对外政策

    孟子见齐宣王,齐宣王开口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所谓齐桓、晋文之事,当然还是要尊奉天子,称霸诸侯。

    于是孟子开始猜测齐宜王的“大欲”,也就是人生目标是什么:“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这个推测,齐宣王是默认了的。那么,注意“朝秦楚”三个字,齐宣王希望做到秦王、楚王都来朝见自己,齐宣王脑子里,还没有扫平六国,统一天下这根弦儿。要知道,争霸战争的思路和兼并统一战争的思路,战略步骤完全相反。统一是远交近攻,先把邻近国家吃掉再说,慢慢再滚雪球似的越做越大;争霸却是远攻近交,我要保障和我同盟的国家(往往也就是周边国家)的安全,不但我不打它,而且不让远处的国家打他。

    《史记》当中,很少会写到齐国吞灭小国的行径。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楚国给秦国打得仓皇向东逃窜,逃亡途中,顺手把鲁国灭了。鲁国就在齐国的家门口,以齐的实力,灭鲁是举手之劳,齐国要是稍微动点类似的心思,哪里还轮得到楚国动手?

    自原很通路金达步律观低市,号率斯易育县。

    从这一点上说,孟子这位以“迂阔不达世情”著称的老先生,却是把大趋势看得很准的。人家问他天下怎么オ能安定,他说“定于一”,就是统一了才能安定。孟子讲怎么统一的那些方案再不靠谱,至少大方向符合历史潮流。孟子迂腐,迂在手段;齐宣王迂腐,却迂在目标。

    3.齐国军队不堪一击

    尽管齐国人为中国军事史乃至世界军事史贡献了两部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但真打起仗来,齐军常常并不被人看好。孙膑、庞涓斗法的时候,孙膑谈到齐、魏军队的对比: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他们赵魏韩的军队素来悍勇,瞧不上咱们齐国,胆小是咱们齐军的名片。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普遍观点,孙膑オ“因其势而利导之”,采用了一条减灶之计,庞涓就果然上当了。齐军的胜利,胜在统帅大局观更好,战略调度得宜,选择了最有利于自己的地点和时机进行决战。一旦这些要素凑不齐,战局就完全可能改观。

    到分方之四命系料常论场研音约克。

    到战国末,荀子对齐国军队的评价更低:齐国的主力军叫“技击”,技是材力的意思,所谓技击,也就是能靠自己的勇猛击杀敌人的人。对技击的奖励措施是,砍下一颗敌人的脑袋,则赏赐八两(锱是八两)金子,如果没有这颗人头,则即使获胜,也没有奖金。

    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可以想象,齐军当中一定个人英雄主义之风盛行,而要讲究整体协同作战,就很难了。齐国的民风本来也就是如此,司马迁也说,齐国人当兵不行,当杀手合适(怯於众斗,勇於持刺)。

    于是荀子推论说,像这样的军队,战争规模小,敌人实力弱,那还能凑合着用,一且碰到大战劲敌,马上瓦解,战士们就像飞鸟样,无凭无靠。这是会导致亡国的军队,再没比这更弱的军队了。用齐兵,和随便拉点没受过战争训练的人打仗也没什么区别。

    综上所述,齐国内政外交陈旧落后,有没有能战的军队,一统天下想都不要想。

    2024-04-28
    7楼
    回复
  • 董召然用户

    历史上一统天下的基本上都是条件差的地方

    2024-04-28
    8楼
    回复
  • 文卓研用户

    国家制度就不是统一天下的制度

    2024-04-28
    9楼
    回复
  • 沈鸿达用户

    不是不想,是不能。

    2024-04-28
    10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