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强弓巨弩,刘裕的打法为什么不能被南北宋复制?

同样是强弓巨弩,刘裕的打法为什么不能被南北宋复制?
谢谢邀请啊!使用强弓巨弩与战车配合,大破北魏甲骑具装的却月阵,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以步制骑的典型战例。那为什么这个战例没有被缺乏骑兵的宋代军队所复制呢?这就要看却月阵是咋打的了。按照《资治通鉴》和《宋书》的记载是刘裕先遣白直队主丁旿率700步卒上岸,将百余辆战车距离河水百步,沿河布设,车阵两头抱河,队形弯成弧形,因为形似新月,故称却月阵。刘裕又派猛将朱超石率2000人,每车增加20人和一张大弩,车外竖起盾牌。北魏骑兵麾骑进攻,达三万多骑。朱超石遂令诸车用大弩发箭,但此时魏骑既多,距离又近,大弩已经不能遏制魏军的进攻。朱超石遂命将士把手中的千余张槊截成三四尺的短槊,“以锤锤之,一槊辄洞贯三四虏,虏众不能当,一时奔溃。”这种战术很是有效,魏军死伤惨重,大将阿薄干当场被北府军斩杀。魏军退回畔城,刘裕派朱超石、胡藩追击,再败北魏军一场。我们根据这段史料,对却月阵进行一下还原。如该阵形为一个半圆形,那么该半圆形的半径为“百余步”( 去水百余步,为却月阵,两端抱河)。设为整数100步,则战车所分布的阵形外延则根据圆周率可求得:100(步)*3.14=314(步)因战车有100辆,所以平均估算每车间距约为3.14步。按隋唐时期的一步五尺为依据来计算的话,则每车间距约3.14*5=15.7(尺),大约4.7米也就是说,每辆战车的27个人要负责4.7米的防御正面,平均每个人防御0.17米的战术宽度。这个阵型肯定是特别密集的。刘裕还用大型盾牌(彭排)对车辆进行了加强。在文献中,晋军是“设彭排于辕上”,又是“以软弓小箭射虏”,即采用了弓弩手进入临时预设阵地的战术。彭排即是旁牌,是一种可以遮蔽整个人体的大型盾牌。而辕就是战车前伸出的两根直木,用来给马匹或者其他牲畜套上挽具。在车辕上挂上盾牌,可见战车应是侧面向敌放置,这样便于弩手上弦时获得掩护。这种对战车的使用方式,颇为类似明代所用的偏箱车(“出关遇警,(则)车傍挂牌”)。旁牌和弩手的搭配具体使用,在本文中没有记载,我们需要从其他文献中获得佐证。在《武经总要 前集 卷二》中,对于弩手和旁牌的使用,就有比较详细的解释:“弩当别为队,攒箭驻射,则前无立兵,对无横阵。若勇骑来突,驻足山立,不动于阵前,丛射之中,则无不毙踣。骑虽劲,不能骋,是以戎人畏之……用弩之法,不可杂于短兵,尤利处高以临下,但于阵中张之,阵外射之,进则蔽以旁牌,以次轮回,张而复入,则弩不绝声,则无奔战矣。”在这段记载中,体现了两个战术,第一是进行集中射击,使敌人避不可避。第二是利用旁牌做掩护,弩手轮流上弦射击,由此可以达到“弩不绝声,则无奔战矣”的压制效果。当然,仅靠这个是阻挡不住骑兵冲击的。魏军派遣数万骑对不到三千人的晋军进行围攻的时候,虽然朱超石“百弩俱发,又选善射者丛箭射之”,但是还是由于 “虏众既多”而“不能制”。在这个时候,防御负责人朱超石采用了最后的预备措施。他将随身带来的长矛1000支断为3到4尺长的小段。关于这段记载,一种解释是:这些断槊是用作大弩的箭矢发射出去的,弩力强劲,足以击穿四五个骑兵的身体。但另一种解释是:当时北魏重装骑兵防御良好,晋军士兵缺乏破甲手段,只能手握一段断槊,后面另有人用大锤锤击,向前突刺贯穿北魏骑兵的身体。因为却月阵的正面狭窄,数万北魏骑兵当时已经是拥挤不动,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晋军扎上去。总之,晋军利用车辆旁牌构筑的临时阵地,使用各种战术手段保持了阵型的严整,最终击溃了敌军骑兵的突击。而在此战中,步兵和车兵机动性灵活性差的缺陷没有暴露,在战术层上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这前提是刘裕凭恃的是水军优势,以河中的舟师保障战车的后方,岸上则以战车阻滞骑兵的冲击速度,又以大型弩箭杀伤敌军,再加上北府军强大的肉搏战斗力,才创造出以少量步兵杀伤数倍之多的骑兵的记录。所以要打赢具装骑兵的冲锋,光有强弓巨弩还不足,还要有稳固的后方(水师),掩护步兵的工事(战车),还有超强肉搏能力的军队(北府军)。这也是为什么宋代军队复制不了却月阵的原因。

回复
  • 汤阳曦用户

    谢谢邀请啊!

    使用强弓巨弩与战车配合,大破北魏甲骑具装的却月阵,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以步制骑的典型战例。

    转载或过者引用本重文内通容请不周注明来源于芝士回答

    那为什么这个战例没有被缺乏骑兵的宋代军队所复制呢?

    这就要看却月阵是咋打的了。

    按照《资治通鉴》和《宋书》的记载是

    发性因前利问象员边图取,治压证八确低容儿千。

    刘裕先遣白直队主丁旿率700步卒上岸,将百余辆战车距离河水百步,沿河布设,车阵两头抱河,队形弯成弧形,因为形似新月,故称却月阵。刘裕又派猛将朱超石率2000人,每车增加20人和一张大弩,车外竖起盾牌。北魏骑兵麾骑进攻,达三万多骑。朱超石遂令诸车用大弩发箭,但此时魏骑既多,距离又近,大弩已经不能遏制魏军的进攻。朱超石遂命将士把手中的千余张槊截成三四尺的短槊,“以锤锤之,一槊辄洞贯三四虏,虏众不能当,一时奔溃。”这种战术很是有效,魏军死伤惨重,大将阿薄干当场被北府军斩杀。魏军退回畔城,刘裕派朱超石、胡藩追击,再败北魏军一场。

    度质并别导风装商快属局。

    我们根据这段史料,对却月阵进行一下还原。如该阵形为一个半圆形,那么该半圆形的半径为“百余步”( 去水百余步,为却月阵,两端抱河)。设为整数100步,则战车所分布的阵形外延则根据圆周率可求得:

    100(步)*3.14=314(步)

    因战车有100辆,所以平均估算每车间距约为3.14步。按隋唐时期的一步五尺为依据来计算的话,则每车间距约3.14*5=15.7(尺),大约4.7米

    也就是说,每辆战车的27个人要负责4.7米的防御正面,平均每个人防御0.17米的战术宽度。这个阵型肯定是特别密集的。刘裕还用大型盾牌(彭排)对车辆进行了加强。

    在文献中,晋军是“设彭排于辕上”,又是“以软弓小箭射虏”,即采用了弓弩手进入临时预设阵地的战术。彭排即是旁牌,是一种可以遮蔽整个人体的大型盾牌。而辕就是战车前伸出的两根直木,用来给马匹或者其他牲畜套上挽具。在车辕上挂上盾牌,可见战车应是侧面向敌放置,这样便于弩手上弦时获得掩护。这种对战车的使用方式,颇为类似明代所用的偏箱车(“出关遇警,(则)车傍挂牌”)。

    旁牌和弩手的搭配具体使用,在本文中没有记载,我们需要从其他文献中获得佐证。在《武经总要 前集 卷二》中,对于弩手和旁牌的使用,就有比较详细的解释:

    “弩当别为队,攒箭驻射,则前无立兵,对无横阵。若勇骑来突,驻足山立,不动于阵前,丛射之中,则无不毙踣。骑虽劲,不能骋,是以戎人畏之……用弩之法,不可杂于短兵,尤利处高以临下,但于阵中张之,阵外射之,进则蔽以旁牌,以次轮回,张而复入,则弩不绝声,则无奔战矣。”

    在这段记载中,体现了两个战术,第一是进行集中射击,使敌人避不可避。第二是利用旁牌做掩护,弩手轮流上弦射击,由此可以达到“弩不绝声,则无奔战矣”的压制效果。

    当然,仅靠这个是阻挡不住骑兵冲击的。魏军派遣数万骑对不到三千人的晋军进行围攻的时候,虽然朱超石“百弩俱发,又选善射者丛箭射之”,但是还是由于 “虏众既多”而“不能制”。

    在这个时候,防御负责人朱超石采用了最后的预备措施。他将随身带来的长矛1000支断为3到4尺长的小段。

    关于这段记载,一种解释是:这些断槊是用作大弩的箭矢发射出去的,弩力强劲,足以击穿四五个骑兵的身体。但另一种解释是:当时北魏重装骑兵防御良好,晋军士兵缺乏破甲手段,只能手握一段断槊,后面另有人用大锤锤击,向前突刺贯穿北魏骑兵的身体。因为却月阵的正面狭窄,数万北魏骑兵当时已经是拥挤不动,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晋军扎上去。

    总之,晋军利用车辆旁牌构筑的临时阵地,使用各种战术手段保持了阵型的严整,最终击溃了敌军骑兵的突击。而在此战中,步兵和车兵机动性灵活性差的缺陷没有暴露,在战术层上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但这前提是刘裕凭恃的是水军优势,以河中的舟师保障战车的后方,岸上则以战车阻滞骑兵的冲击速度,又以大型弩箭杀伤敌军,再加上北府军强大的肉搏战斗力,才创造出以少量步兵杀伤数倍之多的骑兵的记录。

    所以要打赢具装骑兵的冲锋,光有强弓巨弩还不足,还要有稳固的后方(水师),掩护步兵的工事(战车),还有超强肉搏能力的军队(北府军)。

    这也是为什么宋代军队复制不了却月阵的原因。

    2024-04-30
    1楼
    回复
  • 冯彭祖用户

    刘裕却月阵对付是北魏步兵,不存在所谓2000步兵大破3万北魏精锐的情形

    先来看《资治通鉴 卷118》的记录:

    “魏人以数千骑缘河随裕军西行;军人于南岸牵百丈,风水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辄为魏人所杀略。裕遣军击之,裁登岸则走,退则复来。夏,四月,裕遣白直队主丁旿帅仗士七百人、车百乘,渡北岸,去水百馀步,为却月阵,两端抱河,车置七仗士,事毕,使竖一白毦;魏人不解其意,皆未动。裕先命宁朔将军朱超石戒严,白毦既举,超石帅二千人驰往赴之,赍大弩百张,一车益二十人,设彭排于辕上。魏人见营阵既立,乃进围之;长孙嵩帅三万骑助之,四面肉薄攻营,弩不能制。时超石别赍大锤乃槊千馀张,乃断槊长三四尺,以锤锤之,一槊辄洞贯三四人。魏兵不能当,一时奔溃,死者相积;临陈斩阿薄干,魏人退还畔城。”

    如果单纯只看这段记录,自然是东晋步兵和北魏骑兵的作战。

    但再往前看:

    版观商权归芝属士回答网站或原声作者程所有

    “嗣乃以司徒长孙嵩督山东诸军事,又遣振威将军娥清、冀州刺史阿薄干将步骑十万屯河北岸。”

    作为进攻主力的部队——娥清、阿薄干是步兵和骑兵混合部队。

    和动而多定还然位式区口场,每确温深酸除参价。

    这种阵形——你当古人都是无脑冲?

    现在来看却月阵作战详细情形:

    1、原本却月阵是依靠车进行弩射击的防御阵势。即便是大弩也只以射击步兵为主,难以射击骑兵。

    要会发学之长知据共,再具万空许江厂。

    2、在却月阵准备被攻破时,朱超石用槊锤击才击退北魏兵,从“一槊辄洞贯三四人”说明进攻却月阵的主力是密密麻麻的步兵。如果是骑兵,不可能洞贯三四人,因为骑兵是分散且以远程射击为主。

    背靠黄河,阵地狭小,古人难道不懂骑兵难以发挥么?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却月阵

    1、东晋刘裕是大车+弩兵进行作战,和西汉李陵的战术基本一致。只是比李陵更占据优势,因为李陵360度被围攻,而刘裕只有前方180度面临敌人,后方是黄河。

    2、北魏进攻战术是步兵进攻+骑兵远程射击。面对刘裕的车弩战术,北魏用比弩射程更远的弓箭射击,压制刘裕军的弩箭,再以步兵进攻。

    3、从朱超石的“断槊长三四尺,以锤锤之,一槊辄洞贯三四人”的情形来看,这是一种射击距离很短的粗浅射击,如果对象是骑兵,击中更多是马匹,而非人;且骑兵速度快,难以一次击中3、4人,即便能击中3、4人,也难以洞穿骑兵,因为断槊只有三四尺长。

    三四尺长的断槊能够洞穿3、4人的情况只有一种情况——距离刘裕军大车很近的密密麻麻的步兵。

    综述

    刘裕却月阵并非高明,只能背靠黄河水军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效果,且是防守性质,而非进攻态势。

    刘裕却月阵本质是以大车作为防御阵地、以弓弩射杀的战术,和李陵“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没有本质区别。

    刘裕却月阵击杀的不是北魏骑兵,而是步兵。

    从匈奴一直到北宋时的契丹,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从来不是拿来冲击步兵阵,而是快速远程射击冲杀。

    不要说北魏时的骑兵,就是北宋时的契丹骑兵,绝对不会冲击步兵方阵。《辽史 兵制》记录了契丹骑兵的战法:

    “于阵四面,列骑为队,每队五、七百人,十队为一道,十道当一面。各有主帅。最先一队走马大噪,冲突敌阵。得利,则诸队齐进;若未利,引退,第二队继之。退者,息马饮水料。诸道皆然。更退迭进,敌阵不动,亦不力战。历二三日,待其困惫”

    第一队冲击射击,然后第二、三、四等队依次进行冲击射击——只有在对方逃跑奔溃的情况下才会冲过去。

    骑兵冲击只有在辽朝末期开始出现重甲防卫的重骑兵才有。

    因此,刘裕却月阵2000步兵击杀3万北魏骑兵,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想象。古人打仗不是无脑冲。

    唐朝名将李靖就在和突厥的战争中非常善于使用这种车弩+步兵的战术。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2024-04-30
    2楼
    回复
  • 谢家珍用户

    谁说宋代的时候没有成功实施过?你怕是没有听说过吴玠的仙人关大捷。

    仙人关大捷的时候,吴玠就是使用床子弩对抗当时金国的秘密武器铁浮屠,一支弩箭穿过去那人马俱碎。

    说起来,我曾经详细介绍过骑兵的使用方法,在我看来,骑兵的使用,不过就是欺软怕硬而已,硬是拿着自己的骑兵去撞别人的步兵方阵,那是不明智的行为,你这是鸡蛋磕石头,只有再等到敌方步兵正形,以乱,或者是敌人的步兵防御装备不好,自己呈现碾压优势的时候,才可以将自己的骑兵部队出手,否则你的骑兵部队,一方面战马的运载能力有限,所装的防具有限。第二点,他身上所使用的弩箭也是需要缩小化,威力不如步兵的,那你简直就是活靶子。

    版权归芝下统士回九答网站或原次作果者所有

    那是否就说明古代的骑兵使用的时候作用没有那么大,肯定不是这样,不然的话,古代的诸侯为什么对于自己的骑兵部队这么趋之若鹜?原因很简单,骑兵部队虽然没有高超的防御力和高昂的攻击力,但是他拥有超强的机动力,机动力才是骑兵部队真正能够傲世冷兵器时代的真正原因。

    和上工定十从形样立东示办号族住细听。

    俗称的打不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你就算正面无懈可击,我也可以袭击你的侧面袭击你的后方,甚至袭击你的粮草运输线,总之把你搅个天翻地覆,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的时候,农耕文明。面对草原文明的时候会如此乏力,就是因为别人可以追的你打,但是你不能追着别人打。

    年看题位强增认集土影率按识。

    况且你如此笨重的防御器械,如果没有一个有完备的用背公式来进行防御的话,你这些进攻的武器很容易暴露在敌方的攻击锋芒之下,如果你的正面的军队溃败了,那这些拥有着强攻硬撸的远距离攻城部队,就会面临着敌方骑兵部队的洗劫。

    我好像亮剑里面李云龙包围了楚云飞的炮兵,炮兵的营长直接就说如果真打仗,我都没有办法给大炮上刺刀啊!

    所以要满足刘裕的这个攻击方正,就必须满足四个条件第一,你这是军队的武器,射程超过了骑兵所使用的武器射程,称的强攻硬,第二点你是处于防御阶段,敌人一定是处于进攻阶段,你不可能跟着别人跑,跟着别人跑,你那些重要设备根本搬不动,三点,敌人的骑兵在进攻的时候,你要有强悍的机动力,根据敌人进攻的点进行布置和防守。

    这第三点估计很多人都觉得奇怪说为什么,刚刚说那些部队缺乏机动力,现在为什么还要需要机动力呢,这二者并不矛盾呢,比如说古罗马重步兵方阵,我们都知道这种步兵方阵机动能力是一个大问题,就比如说古罗马进攻安息帝国的时候,(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就被安息帝国的骑兵活生生教育做人了,古罗马重步兵方阵靠什么能够在地中海地区横行霸道,无人可打,就是因为利用古罗马附近的地中海发达航运。

    把这个东西称作机动力,或许大家无法接受,那我就把它称作为战略部署!你的武器不可能烂在仓库里面,你必须得把它搬出去,一,你还在搬出去的途中,敌方部队已经杀到你的武器库门口,那里不就完蛋了吗?

    第四点,也就是有一支强悍的部队能够阻拦住敌方进攻部队,总之,给自己的远程部队创造时间和空间,让他拉开距离,能够大范围的杀伤敌人!

    仙人关之战,吴玠用高大的城防攻势,It了武器的战略部署能力以及,一只强悍的阻击部队,才算是翻版了流刘裕的这一次防御设想。

    2024-04-30
    3楼
    回复
  • 李云涛用户

    其实这种打法不但不能被南北宋复制,在南北朝后期就已经不再奏效了。 其主要原因如下:

    在北魏政权早期,尚保留了较多的草原习惯,兵种上主要依赖骑兵,战术上以骑兵的快速袭掠为主,缺少步兵进行持久战。这种情况下,南朝步兵可以依托车辆和地形的优势进行短期坚守(在却月阵之后,还有刘宋军队使用函箱阵的记载)。

    芝士回答,白引版近权必究,未经许可,党不得离转载

    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北魏不但在政治体制上迅速中原化,在军队编制上,步兵的力量壮大了,南朝依托车辆防守的战术就难以发挥作用了。

    事实上, 此后的梁、陈两代与北方的战争中,已经不见以车辆为依托的战例记载了。

    2024-04-30
    4楼
    回复
  • 梦子依用户

    简单来说,是因为这种打法很有局限性。

    刘裕的打法,叫却月阵,是古代兵车战法中的一种,主要以强弓巨弩和战车配合,再结合地形等因素,以步制骑,而宋朝,向来以缺乏骑兵为名。

    我们不清楚刘裕是怎么发明却月阵的,但这个战法甫一登场,就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芝水音士回听答,达版权必究,未四经许可,不得转载

    却月阵的第一个对手是北魏,作为鲜卑族政权,骑兵是北魏的重要力量,而骑兵具有机动性和强大冲击力,从上往下攻击也更容易命中要害,对步兵具有巨大优势。但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刘裕作为东晋太尉,一直在谋划着北伐,早在北伐南燕时,他就开始用步兵对付骑兵。

    南燕也是鲜卑族政权,骑兵是家底,抵御晋军的9万燕军中,就有“铁骑万余”,不过在洛阳的指挥下,晋军以“车四千两,分车为两翼,方轨徐行,车悉张幔,御者执槊,又以轻骑为游军。军令严肃,行伍齐整。”,步兵跟骑兵打了个平手。

    在对付南燕骑兵时,刘裕动用了步兵、战车和骑兵(南朝骑兵只是少,不是没有),组成了防御力极强的车阵,足以抵消骑兵的冲击优势,也容易防御弓箭,骑兵的优势就没有那么明显了。

    这个车阵不具备太强的攻击力,毕竟战车笨重,根本不可能追着骑兵杀,只能近距离对抗,于是刘裕在却月阵中加入了弓弩。

    要面度物四很知热切府效。

    却月阵的威名还跟地理因素有关,刘裕是背靠河水布置战阵的,晋军“去水百馀步,为却月阵,两端抱河”,他们在距河岸一百步的地方,构筑新月形战阵,以河岸作为月弦,故为却月阵。

    法表气道问指强达,报参。

    背靠河水,一来可以减少魏军对于晋军的冲击面,保证晋军后方和侧翼的安全;二来这时候是夏天,东晋水军掌控制水权,北魏对河上的东晋水军毫无办法,晋军占据制高点,可以观察战场形势,也可以随时增援和撤退。

    魏军没有贸然进攻,一直等到晋军准备完毕开始从展开围攻,晋军则以弓弩进攻,给魏军以重大杀伤。但魏军兵源充足,随着时间推移,总归是有不少骑兵杀到战阵面前的,晋军又将所携带的千余张槊截断为几截,用大锤锤击出阵,杀伤近处的魏军,由于弧形的迎击面小,近处的魏军难以行动,往往成为靶子,一轧就是三四人。

    却月阵的战果很辉煌,东晋以近2700名步兵大破魏军3万多骑兵,但是这场大胜却有很多局限性,在此战之后,再没有类似战役出现,刘裕本人也没再用过这种方法。

    从设计上来说,却月阵的后方和侧翼是比较薄弱的,刘裕用背靠河水和强大的水军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想要复制却月阵的成功,必须要解决后方和侧翼的威胁,不然对方骑兵从侧翼穿插或者从后方突进,防御没了,还是骑兵队步兵的砍杀。

    另外战阵对于布阵士兵的军事素养也有很高要求,在面对骑兵冲击和对方弓箭攻击之时,必须要用战车和盾牌等挡住,而战车也是有可能被骑兵冲散的,这一点,恰恰是宋朝军队比较缺乏的。

    而有能力这么做的宋朝军队,却未必有条件,除了解决后方和侧翼威胁的问题以外,对方也不是傻子,却月阵就写在史书上,看你摆好阵型,如果不是急于求胜,完全可以摸索出新的突破方式,不仅却月阵不是完美无缺的,它的缺点很多。

    2024-04-30
    5楼
    回复
  • 李雨辰用户

    因为人不一样了,制度不一样了!南北朝的刘宋时代,将军与军士的地位,朝廷、社会对军功的推崇程度,与南北宋时有根本性之区別吧。

    2024-04-30
    6楼
    回复
  • 秦菲阳用户

    刘裕北伐时,汉人受儒家华夷之辨熏染,民族意识强烈,汉胡对立严重。北胡军队多为单纯胡族骑兵。此战中,北胡军有以下失误:

    (1)骑兵蠢到直接冲击成形之步兵战阵,而不是战略撤退,寻找汉军地形不利、给养不济、阵形松动时发动攻击;

    (2)无汉奸步兵,难破成形之步兵战阵;

    芝士回查答,版长权必要究先,未经许可,不得转被载

    (3)无汉奸水军,难断汉军水路补给;

    (4)缺汉奸工匠,冶铁术有待提升,未能组出后世对刀枪弓弩免疫的平原坦克,如铁浮屠。

    而北宋立朝时,契丹辽国已建政50年,治下汉人8百万。

    拜武媚兴佛之功,汉人已弱化分化,血性下降一盘散沙,易于治理,易获汉奸签军炮灰、工匠和财税给养。

    于家小点还内此次式长流组南,改节元传书精格。

    另拜玄宗纵胡之功,少民治政水平大幅提升,辽国两院制使汉人易于接受统治、汉人精英有途径为辽国效力。

    此时形势早已天差地别,契丹人若能如后世蒙古兴起时,慷慨对待汉奸:

    要动也所好心月位,基知单斗况矿府标。

    (1)以圈地封王(领主)为激励手段,挖掘重用汉奸军事能人;

    (2)以投名状、实际战功为考核手段,断绝汉奸反正之后路,逼迫汉奸不断扩大战果;

    (3)鼓励汉人工匠在军事技术方面的研发应用,尤其注重提升盔甲、攻城器械的质量性能;

    (4)汉奸签军做为步兵、水军和工程兵种,不得拥有建制骑兵,在前锋炮灰、阵地战、城池攻防战、水战海战中发挥作用;

    (5)改变骑射为主的落后军事思想,加大具装重甲骑兵比例,增强野战骑兵冲击力优势;

    (6)精锐骑兵必须由契丹人组建、控制,以汉奸炮灰的伤亡减少契丹骑兵损失,契丹骑兵起野战机动决胜、督战队、镇压签军反叛的作用。

    如此一来,契丹辽国将大概率灭亡宋朝,蒙元亡宋的历史当可提前200至250年。而不是坐拥30万控弦骑士,却在平原战场与步兵为主力的宋军打出个百年和平,闹出了世界军事史上的笑话!

    2024-04-30
    7楼
    回复
  • 吴晓偲用户

    那要看特殊的历史时期,宋武帝刘裕,何许人也,草根出身,加入北府军以后,更是屡立战功,最后成为北府军统帅,手下名将檀道济,王镇恶都是一时名将,灭桓温,代东晋,算得上南朝最负盛名的皇帝了!

    但就算强如刘裕,北伐也只是到了长安、洛阳一带、不久便功亏一篑!这当中的原因恐怕跟当年赤壁之战后的曹操如出一辙,一方面“烈士暮年”,刘裕已是垂垂老矣,他要为自己代晋铺路,所以北伐可能也只是一个面子工程。其二可能便是北方势力错综复杂,时值前秦灭亡,如果北伐太狠,各种势力难保不会合力击之!

    为什么两宋未能进军北方,很大一部分原因,北方已经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了,很难像刘裕那样可以各个击破!而宋朝的军队比之北府军亦不如。第二,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是北方南下,很少有北伐成功者。西晋、隋、元等无不是如此!一方面是地形优势,北方多骑兵,来到南方,一马平川,无可阻挡!从南朝梁“侯景之乱”便可看出!而且南方,过了长江天险,在古代,基本没有像北方那样的坚城险关。但凡事也有例外,例如后周世宗柴荣,若不是早亡,北伐已然成功!

    芝活士回答,整版权必究两,九未经许可,除不得转载

    2024-04-30
    8楼
    回复
  • 素绍晖用户

    辽金两国的骑兵精锐度,绝非五代的北狄可以比拟。组织,制度,装备,训练等等

    2024-04-30
    9楼
    回复
  • 赫雨珣用户

    司马懿跟诸葛亮对峙的时候,情况就跟“却月阵”差不多,当时,司马为了抵御诸葛亮的入侵,率军渡过渭水,在渭水南岸背水扎营,设置堑壕,寨栅,拒马,辅以强弓硬弩,这样扎营的优点是背靠渭水,即可以通过渭水以船只运送粮草物资,又把住了渭水渡口,使得诸葛亮无法渡过渭水,进犯关中地区,又保证了自己的营盘不会遭到来自于后背的攻击,在正面以堑壕,寨栅严密防守,无懈可击,形成了一个改良版的“却月营寨”,诸葛亮根本就无法进攻,急得诸葛亮天天派人来下战书,要求司马懿离开营垒跟自己决战,司马懿理都不理,说你有能耐就来攻我的营寨吧,按史书记载,诸葛亮跟司马懿相持了足有100多天,司马懿始终没有出战,诸葛亮也一直望营兴叹,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就地屯田,以求长久之计。

    由此可见,所谓的却月阵并不是不能“复制”,不过是要因地制宜而已,不能生搬硬套,它的基本原则就是或“依山”,或“傍水”,或者背靠大城,总之一点,就是要保证自己的后方不受攻击,要可以从陆路或者水路得到补给,其他三面以兵车,盾牌结成稳固的防线,有条件的可以挖堑壕,立寨栅,以长枪,大戟,强弓硬弩拒敌于防线之外,这个特点后来被曾国藩总结为“结硬寨,打呆仗”。当年李陵以五千步卒纵横匈奴腹地,转战千里,力敌八万匈奴骑兵,就是使用了“流动型的却月阵”,一旦匈奴骑兵进行攻击,李陵立即以兵车,盾牌,长枪,大戟结成环形或者背靠山脉结成防御阵地,以强弓硬弩射杀匈奴骑兵,对方一退却,他立即拔营撤退,士兵走中间,两侧以兵车,盾牌防御可能发生的攻击,一旦匈奴大举进攻,则立刻把兵车阵的两头连接起来,形成环形防御阵地,夜晚宿营的时候,尽量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一来可以减少一个方面的攻击,二则避免被切断水源,如果李陵有足够用的箭矢,他完全可以且战且走,安全退回,创造一次军事史上的奇迹。

    其实所谓的阵法,都是以防御为主,根本就不可能像《三国演义》吹嘘的那样,你摆下一个阵法,敌人一进来就飞沙走石,日月无光,天混地暗,那是神话故事,所有的阵法使用的时候都要根据地形地貌,自己的兵种配备,武器装备以及对手的情况灵活掌握,绝不能生搬硬套,

    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加内华容请注明来源于角芝士回量养答

    2024-04-30
    10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