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道破愁须仗酒出自?

谁道破愁须仗酒出自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秋水·听雨》。全文:谁道破愁须仗酒,酒醒后,心翻醉。正香销翠被,隔帘惊听,那又是,点点丝丝和泪。忆剪独幽窗小憩,娇梦垂成,频唤觉一眶秋水。依旧乱蛩声里,短檠明灭,怎教人睡。想几年踪迹,过头风浪,只消受、一段横波花底。向拥髻灯前提起。甚日还来,同领略、夜雨宣空阶滋味。注解:秋水、听雨,这是容若的自渡曲,写一个眼睛如秋水般宁澈清潋的女人,这女人让容若思念得发疼。香衾半寒,帘外雨愁,多少幽情诉不尽,怀思切切。这是容若忧柔的《秋水》,不是义山沉吟的《夜雨寄北》。唐朝与清朝相隔了八百年,多少个月升日沉,他们不可能重叠。可是恍惚里我还是错觉了,某一次酒梦后的相约,他们曾处到了同一个雨夜。他们同听同思,同思同吟,雨一头大了于是义山看到秋池涨,另一头细细泠泠,所以容若见到了日思夜想的秋水。窗外乱蛩难息,他们的思绪也难平,那一夜他们将每样琐细之物都与往昔细细比较了,一截烧得透亮的银烛,在蹙眉间撩起了温暖缱绻的回忆。忆翦烛,向拥髻,点点丝丝难忘的都是往日夫妻相处的情景。一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令人怅意顿生,愁思越舒越长。《夜雨寄北》还是沉蕴低迂的,平平稳稳地读下来,心旌却缓缓地摇荡了。而容若的《秋水》,那末一句“甚日还来,同领略、夜雨空阶滋味”,平添的却是一丝凄然。柔柔娓娓的词,其间的情蓄着几分悱恻几分黯然?一遍遍品下来,竟教人微微地心酸,教一缕幽怨越郁越细。倘,这是离恨别愁,让它秋风恨秋窗,只忍一宿梧桐夜雨,痛一时也好各分东西。可这是思念,别后缠绵不尽的思念,因此酒到愁多破亦难。一场夜雨,听它空阶滴到明,人,只好彻夜地辗转。这里所说的“雨”显然是指秋雨,诗人听到秋雨声声而生情动感。词之笔势灵动,忽此忽彼,忽眼前实景,忽忆旧铺叙,写得扑朔凄迷,幽恨深长。“想几年踪迹,过头风浪”等语,又颇含身世之感,耐人寻味。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回复
  • 李振钥用户

    谁道破愁须仗酒出自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秋水·听雨》。全文:谁道破愁须仗酒,酒醒后,心翻醉。正香销翠被,隔帘惊听,那又是,点点丝丝和泪。忆剪独幽窗小憩,娇梦垂成,频唤觉一眶秋水。依旧乱蛩声里,短檠明灭,怎教人睡。想几年踪迹,过头风浪,只消受、一段横波花底。向拥髻灯前提起。甚日还来,同领略、夜雨宣空阶滋味。注解:秋水、听雨,这是容若的自渡曲,写一个眼睛如秋水般宁澈清潋的女人,这女人让容若思念得发疼。香衾半寒,帘外雨愁,多少幽情诉不尽,怀思切切。这是容若忧柔的《秋水》,不是义山沉吟的《夜雨寄北》。唐朝与清朝相隔了八百年,多少个月升日沉,他们不可能重叠。可是恍惚里我还是错觉了,某一次酒梦后的相约,他们曾处到了同一个雨夜。他们同听同思,同思同吟,雨一头大了于是义山看到秋池涨,另一头细细泠泠,所以容若见到了日思夜想的秋水。窗外乱蛩难息,他们的思绪也难平,那一夜他们将每样琐细之物都与往昔细细比较了,一截烧得透亮的银烛,在蹙眉间撩起了温暖缱绻的回忆。忆翦烛,向拥髻,点点丝丝难忘的都是往日夫妻相处的情景。一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令人怅意顿生,愁思越舒越长。《夜雨寄北》还是沉蕴低迂的,平平稳稳地读下来,心旌却缓缓地摇荡了。而容若的《秋水》,那末一句“甚日还来,同领略、夜雨空阶滋味”,平添的却是一丝凄然。柔柔娓娓的词,其间的情蓄着几分悱恻几分黯然?一遍遍品下来,竟教人微微地心酸,教一缕幽怨越郁越细。倘,这是离恨别愁,让它秋风恨秋窗,只忍一宿梧桐夜雨,痛一时也好各分东西。可这是思念,别后缠绵不尽的思念,因此酒到愁多破亦难。一场夜雨,听它空阶滴到明,人,只好彻夜地辗转。这里所说的“雨”显然是指秋雨,诗人听到秋雨声声而生情动感。词之笔势灵动,忽此忽彼,忽眼前实景,忽忆旧铺叙,写得扑朔凄迷,幽恨深长。“想几年踪迹,过头风浪”等语,又颇含身世之感,耐人寻味。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2024-11-21
    1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