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亲子陪伴变得更有质量?

如何让亲子陪伴变得更有质量?
谢谢邀请。 人的一生要接受三大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如果要将这三种教育排个名次,家庭教育毋庸置疑应居首位。道理很能简单,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而家庭教育中陪伴孩子可谓重中之重,毫不夸张地说,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其实就是父母陪伴出来,父母的说教不能说一点儿用处也没有,但收效甚微,更关键的是有时候还会起反作用。可能有的父母会说,谁家的父母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呀,只要生活在一起,不就是陪伴着孩子吗?可以肯定地说,生活在一起,不一定在陪伴孩子;陪伴孩子,又存在会不会陪伴的问题。说到底,肩负重任的父母应该学会如何陪伴孩子——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那么,何谓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呢? 陪伴孩子,父母要有为孩子创设温馨、和谐成长环境的意识。 这儿的环境意识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指父母陪伴孩子具体场景的设计。比如陪伴孩子读书,就应将周围容易诱惑孩子的玩具、零食、手机等统统地“收拾隐藏”,电视要关掉,电脑要关机,桌子上只摆几本孩子要读的书;父母可以陪在孩子身旁,静静地读书;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读孩子喜欢的书,和孩子一起讨论、评价、互动。这样一方面父母能为孩子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让孩子喜欢上读书;同时也能引导、促进孩子专心、高效地读书。 二是指夫妻双方和睦的关系。夫妻和睦,相敬如宾,生活幸福,心情高兴,情绪怡然,父母的这种幸福感,对孩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影响很大。所以说一个幸福的家,就足以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谐地发育、成长,家庭幸福是父母所能给予孩子极为丰厚的、享之不尽的财富。从反面来说,大多数问题孩子、犯罪少年,他们畸形的心理、扭曲的人格都与不幸的家庭有关。 台湾著名学者傅佩荣说:“人若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很难展开一个正常的生命。” 资深教育专家王金战的观点是:“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我很欣赏一位网友对这些言论的精彩解读:家庭是孩子感受生活的幸福,体会生命的美丽,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启蒙教材。切记,父母为孩子创设温馨和谐的家庭比什么都重要。 陪伴孩子,父母要有“成长期差异”意识。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生理、心理是不同的,父母要想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引导、抚育的方式就不能一成不变,应有针对性地分年龄段来区别对待。具体说来,婴幼儿期主要是父母对孩子的精心抚育、悉心照料,通过肌肤接触、气息交流、声音传递,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依恋,通过这样的心理抚养和孩子建立亲情,积攒日后教育孩子的心理资本。这也就是李玫瑾专家所说的“三岁之前要有恩于孩子”。 儿童期(12岁之前)父母的陪伴要讲原则。这一时期孩子的身体渐渐壮大,自由活动的能力逐渐增强,摆脱束缚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烈。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绝对不能溺爱,满足孩子的一切欲求,要正确地引导、教育孩子凡事“有可有不可”,不能无理取闹,让孩子头脑中形成规则意识,让孩子在行事中能遵循一定的规矩,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些长大之后不听父母管教的孩子,多半是父母在这个时期对孩子太过宠爱、放任纵容的结果。 对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应该是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沉默。 孩子的身心发育渐趋成熟,尤其是性意识觉醒。这一时期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的口头禅是“我的青春我作主”。所以父母陪伴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一定要改变,降低姿态,凡事和孩子商量,尊重孩子的意见;放宽心态,理解孩子的暴躁、冲动、不理智、不合常理的一些言行举止,不训斥,不唠叨,只是给予必要的提点、警醒,学会以柔化刚,学会沉默陪伴。 高质量地陪伴还应有广泛意识。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父母陪伴的意识太过狭隘,只是在学习上陪孩子,其它方面一律撒手不管。这是典型的功利主义思想的表现。试问:孩子的人生就只是学习一项吗?如此,这和学校的那些“只教不育”的老师又有什么差别呢?要明白家庭教育的重心是“育”而非“教”,不可本末倒置。而要育好孩子,就不能只陪学习,还应陪玩儿、陪家务、陪运动、陪看电视……只有广泛地陪伴孩子,才能达到深度陪伴的效果——巩固加深亲情,子解孩子的脾气性格、爱好兴趣、强势弱项等等,和孩子成为真正的朋友,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教育孩子。 当然,我所说的广泛陪伴绝不是事事陪伴、时时陪伴,是指父母应尽可能多时间、多方面陪伴孩子,不然那就不叫陪伴了,那是谍报人员的“二十四小时监控”。 结束语:抚育孩子绝非易事,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并不等同于高质量地陪伴孩子。要想做到高质量地陪伴孩子,需要父母有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式,合理的引导手段。父母不与孩子一同成长,行吗?

回复
  • 期待您的回答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