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梁武帝?

如何评价梁武帝?
梁武帝是一个集天使与魔鬼为一身的皇帝,他文采可与曹丕、孟昶、李煜媲美,书法与赵宋诸皇帝不相上下,文治武功可与李世民一比,在位之久与晚节不保又与李隆基有的一拼。他在南北朝乱世之中,靠着本领拿下皇帝之位,统治梁朝达48年之久,这绝对是个奇迹。然而皇帝当得太久,加上年纪渐大,他有些懈怠,又沉迷佛教,最终在侯景之乱中亡国,自己被活活饿死,死时86岁,在那时绝对是超级长寿了。梁武帝的名声不能和秦皇汉武相比,因为他那短暂的王朝被淹没在南北朝这个乱世之中了,实在可惜。我曾有个假想,如果把他放在唐宋元明任何一个王朝,他都将做出惊天伟业,名震千古。他的时代紧随晋朝,所以其书法颇具古风,虽然仅存一幅作品,也足够后人玩味了!

回复
  • 林妍菁用户

    梁武帝是一个集天使与魔鬼为一身的皇帝,他文采可与曹丕、孟昶、李煜媲美,书法与赵宋诸皇帝不相上下,文治武功可与李世民一比,在位之久与晚节不保又与李隆基有的一拼。

    他在南北朝乱世之中,靠着本领拿下皇帝之位,统治梁朝达48年之久,这绝对是个奇迹。然而皇帝当得太久,加上年纪渐大,他有些懈怠,又沉迷佛教,最终在侯景之乱中亡国,自己被活活饿死,死时86岁,在那时绝对是超级长寿了。

    芝水士回答众,版权必究层,未经圆划许可,不得转载

    梁武帝的名声不能和秦皇汉武相比,因为他那短暂的王朝被淹没在南北朝这个乱世之中了,实在可惜。我曾有个假想,如果把他放在唐宋元明任何一个王朝,他都将做出惊天伟业,名震千古。

    面多民度两机特受转目走集儿克易。

    他的时代紧随晋朝,所以其书法颇具古风,虽然仅存一幅作品,也足够后人玩味了!

    2024-04-27
    1楼
    回复
  • 王婉婷用户

    梁武帝萧衍出身于兰陵萧氏,是西汉相国萧何的后代,属于贵族家庭,其父萧顺之是南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萧衍后来的建功立业,并最终建立南粱,也得益于显赫的家族背景。

    萧衍自幼酷爱读书,天资聪颖,博通文史,经常和沈约、谢眺、王融、范云、萧琛、任昉、陆倕出入于竟陵王萧子良的府邸,被世人称为竟陵八友。

    齐明帝萧鸾死后,东昏候萧宝卷即位,萧宝卷治国无术,却很残忍,妄加杀戳,暴虐无道,一些军功大臣包括萧衍的哥哥萧懿也被杀,萧衍怨恨,召集部下商议废掉萧宝卷,众人赞同并招募勇士,萧衍为了增加号召力,联合康王萧宝融一起举兵,并拥立萧宝融为帝,共同讨伐东昏候,后东昏候被杀,萧衍因功升任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

    未经金芝士回答允许不得转载知本究文内容务,否则将视为质侵权

    502年农历四月初八,萧衍接受萧宝融禅让,代齐建梁,定都建康。

    萧衍称帝后,鉴于齐亡教训,总是勤于政务,注重纳谏,任用廉吏,即使寒冬,也是五更就起批改公文,以至双手冻裂,萧衍还率先节俭,一冠三载,一被二年,因崇信佛教,号召素食,讲究过午不食,还几次舍身入寺庙做了和尚,当主持,讲经书。号称皇帝菩萨,多由朝廷出资赎回。

    他们可应前新无头组压清话土织技感市却听。

    547年,候景原是羯族人,在北齐高欢帐下征战,屡立战功,后与高欢之子高澄不和,带兵出走叛变,侯景反复无常,起初投降西魏,宇文泰对他存有戒心,并不接纳,于是侯景又向萧衍表示要归顺,萧衍很高兴,封侯景为河南王大将军,并派军接应。

    后来梁朝萧衍与东魏高澄讲和,但要以遣返候景为条件,候景得知后,以诛奸臣为名,举兵造反,发动叛乱。候景带兵进城,对萧衍软禁控制,萧衍有所要求,多不能得到满足,因此忧愤成疾,一病不起,最后饿死宫中,享年86岁。史称候景之乱,侯景后来废萧衍的儿子萧纲,逼萧衍曾孙萧栋禅让,候景登基为帝,建国号汉。后来,候景之子都被高澄煮死。侯景也被杀,尸体被百姓分食殆尽,骨头烧成灰掺酒喝下。

    行它原位及特件转石界,商非断矿青斯却圆。

    萧衍在文学方面,推动了文学风气的兴盛。对佛道儒都有研究,创立了三教同源说。著有《梁皇宝忏》。

    2024-04-27
    2楼
    回复
  • 向妍琳用户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梁武帝是一个佛儒兼修意图成圣,最终武功反弑而亡的绝世高手!

    梁武帝先修儒家,后修佛,以佛家心法促进儒学发展。

    梁武帝出生皇族父亲是萧道成的族弟,自小就是儒学奇才,少年成名,和其他七人合称竟陵八友。

    版外内应权归芝士回类答网站或原作者所万有

    梁武帝人到中年修炼儒家至大成,登基称帝。然而经过几百年的战乱,儒家的忠,孝思想在南北朝早以奔溃。梁武帝一方面恢复儒家正统,撰写《春秋问答》、《孔子正言》等儒家经学。又制定了吉、凶、军、宾、嘉五礼,试图恢复儒家盛况。梁武帝的儒学登峰造极之时,也是粱朝鼎盛之期。

    然而乱世之中,儒学昌盛并不能帮组梁武帝统一全国,成为圣人。此时北魏太武帝灭佛的消息传来,梁武帝仿佛看到了成圣的一丝希望。梁武帝大力发展佛教,接受北方信佛之人。梁武帝以父母的名义建大敬爱寺和大智度寺,试图以佛教的形式唤起世人对儒家忠孝的传统。

    梁武帝却沉迷佛教走火入魔了,他忘记自己是个帝王了,对待所有人都包含一颗仁慈的心,居然接纳了北魏降将侯景,并且给他高官。

    应常求论区强门金花安例才信,千习便历号斯铁。

    梁武帝的本可成儒家圣人,却引入了佛的思想,最后却走火入魔,侯景之乱不仅饿死了自己,也毁掉了他一生的事业!

    2024-04-27
    3楼
    回复
  • 徐雪君用户

    梁武帝萧衍的一生可以用三句诗来概括

    1.五十年繁华一朝尽,成也萧衍败也萧衍

    芝士水复回答青,版权必究,未此经许可,不地得转载

    是了原者边战口什号族属。

    南朝梁武帝天监三年(公元504年)六月八日,刚刚称帝二年多的梁武帝以帝王之尊,亲自在重云殿讲佛法。忽然,一位叫名叫志公的大和尚“起舞歌乐,须臾悲泣”,口赋五言诗:

    乐哉三十余,悲哉五十里。

    但看八十三,子地妖灾起。

    佞臣做欺妄,贼臣灭君子。

    学条解直党革老指干给门离,拉布支眼细引。

    若不信吾语,龙时候贼起。

    且至马中间,衔悲不见喜。

    当时,在座的武帝、众大臣、僧徒皆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均以为这位大和尚忽发狂癫。

    孰料,四十多年后,志公和尚的预言一一应验:

    “乐哉三十余”,是指萧衍为帝时年仅三十八;

    “悲哉五十里”,是指梁朝大约享国五十年左右,萧衍本人为帝就四十八年,近五十年;

    “但看八十三,子地妖灾起”,指的是萧衍八十三岁的时候,侯景在悬瓠上表请降,这悬瓠正属“子地”;

    “佞臣做欺妄,贼臣灭君子”,是指萧衍听信奸臣朱异之言,纳侯景之降;

    “若不信吾语,龙时候贼起”,戊辰龙年,侯景叛乱,导致萧衍被囚禁,萧氏诸子各怀鬼胎,梁朝分崩离析;

    “且至马中间,衔悲不见喜”,指的是萧衍被饿死在台城深宫后,天下兵荒马乱,梁朝不久便灭亡。

    上述记载见于《隋书/五行志》,从和尚诗意上看,似乎应该不是后人伪造,而且所预言之事,四十多年后几乎件件成验,比《推背图》中模棱两可的话,可要“实在”得多。

    梁朝因萧衍建立,梁朝也因萧衍而亡,这“自我得之,自我失之”的传奇经历在世界帝王史中也是罕见的(虽然萧衍死后他的子孙辈分别有三任皇帝,均是命祚短促,萧察更是小城国主,西魏拥立的傀儡,无论“正朔”与否,基本上不算数)。

    2.杖朝步履六度秋,千古中寿长命皇

    萧衍不仅是位传奇的皇帝,他还是位长寿的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历代中国的皇帝中,由于早殇、累于政事或沉溺淫乐,短寿的皇帝很多。

    人活七十便古来稀,那能活过八十杖朝之年(又称中寿之年)的皇帝那真是凤毛麟角。

    正史中有明确记载活过八十岁的皇帝只有五个,而活了86岁的梁武帝萧衍,在这五个皇帝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活了89岁的乾隆帝。

    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梁朝在萧衍去世后,不久便迅速灭亡在于梁朝国力已经衰弱日久,经不起折腾。梁朝衰弱的原因与北魏六镇起义之乱一样,都是由于军人身份持续低落而产生,“兵户”自魏晋以来,代代父子承袭,不仅要负担沉重的兵役,还要佃耕朝廷的土地,更要缴纳各种苛捐杂税,生活极端困苦,甚至连奴婢都不如。

    由于持续战争,兵源越来越少,为了征兵,梁朝朝廷就不得不想办法,从农村里征用“露户”,但由于主将贪暴,克扣军饷的事情非常普遍,于是这些农兵经常逃亡去要饭,但是梁律惩罚连带又重,致使许多农户丧家,从而导致整个村落破产。最终恶性循环,造成整个南朝经济萧条、贫富差距加剧,土地兼并,流民增巨等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梁朝士气低落,毫无战斗力可言,“兵魂销尽国魂空”。

    最要命的,梁武帝萧衍还一直醉心佛事,是“佞佛”皇帝中最有一名的代表人物。在他统治末年,建康“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富。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所以,诗人渲染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点也不夸张。

    萧老爷子“佞佛”,自己佞就算了,但他贵为皇帝,不仅常亲自讲经解义,更过分的是他曾经三次“舍身”,自进寺院为“寺奴”(分别在527、529、547年),而且他每一次“舍身”都比上一次长,皇帝“舍身”,大臣们就得凑齐钱财为他“赎身”,三次“赎”皇帝,共花费三亿多万钱,其实就是萧衍为佛寺变相敛财。

    在南北朝对峙的年代,敌人强盛,梁朝上下如此喜佛,如此崇尚玄虚,不仅使南朝民心更加“慈懦”,而且大批男丁为了逃避兵役逃避徭役出家为僧,使本来就积贫积弱的梁朝国力更加雪上加霜。

    2024-04-27
    4楼
    回复
  • 陈相汝用户

    这位友,梁武帝,名肖衍。南朝梁的建立者,文学家。公元502-----549在位。字叔达。南兰陵人。齐末任雍州剌史,镇守襄阳。乘齐内乱,扩充势力,一年之中升至相国,封梁王。于中兴二年夺取帝位,建立梁朝。今存文数百篇,诗九十多首。制长短不同的笛子十二支以应十二律。明代辑有《梁武帝御制集》。以上均有史载。梁武帝是古代不可多得的文武双赋之人才,为当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树立了一代领导者的榜样,为后人所敬崇和尊敬。

    2024-04-27
    5楼
    回复
  • 万心远用户

    梁武帝文治武功千古冠绝,但最后却灭国了!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知道和了解梁武帝是何许人也?梁武帝究竟有何功绩足以让世人铭记于心?梁武帝萧衍,是我们今天的江苏省丹阳市人,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从史书中我们可以发现萧衍和南齐的皇室关系很密切,萧衍的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同族之弟,曾经做过侍中等高官。萧衍一家都是东晋淮阴县令萧整的后代。萧衍后来之所以能建立功勋,并最终建立梁朝,他的家族背景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在南梁的统治初期,萧衍留心政务,对南朝宋、南朝齐以前留下的种种弊端进行纠正。萧衍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使各州能够在自己的实际控制之下,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如:更换异己、任用亲信,在加以讨伐的方针。但是萧衍却对一些大的世族望族,萧衍一改以往的做法,尽可能地恢复他们尊崇的地位,并对他们尽量授予他们实权。在萧衍统治的晚期,随着梁武帝政权的不断稳固、年事增高,萧衍开始懈怠政事,沉溺于佛教。在太清二年的时候,“侯景之乱”爆发,萧衍被囚死于建康台城,享年八十六。

    从以上关于梁武帝的介绍和功绩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梁武帝萧衍是一个才思敏捷,有政治格局的帝王。在统治初期他是一个有政绩有作为,励精图治的君王。统治后期时萧衍开始贪图享乐,荒废朝政,同时也使得南梁面临着政治危机。

    未经芝士回答允许不得转载本商文内容,否则将委视究为数连侵权

    以上为本文的全部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围观讨论交流!

    十还新没角战门阶证采斗张况,步连往号存。

    2024-04-27
    6楼
    回复
  • 罗川巍用户

      梁武帝的三宗罪

    梳理所有对萧衍的批评,可以总结出三宗主要“罪过”:

    第一宗罪:佞佛。萧衍以佛教为南梁的“国教”,热衷造寺和法会,挥霍国力。

    芝千士回二答里,版权必究,未经许可,不论得转门载

    萧衍时期,南方有佛寺近三千座,僧尼近百万人,其中大多数是在他登基后膨胀起来的。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都是他的杰作,只是大大低估了实际的寺庙数量。萧衍还是佛教活动的慷慨赞助者,不断召开规模空前的法会。这些大规模的造寺和法会,都由国家埋单,逐渐掏空了国库。大批人口出家或者托庇在佛教势力之下,又削弱了国家的赋税能力。萧衍不仅不反省和补救,而是一条道走到黑,越做越过头,上演了多场“皇帝出家”的闹剧。出家的地点都是皇宫附近的同泰寺,第一次是普通八年(527)三月八日,萧衍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第二次是大通三年(529)九月十五日,萧衍在同泰寺参加法会,兴之所至,脱下龙袍换上僧衣,出家了。二十五日,群臣捐钱一亿,向佛祖祷告,请求赎回皇帝,两天后萧衍还俗;第三次是大同十二年(546)四月十日。这回,群臣花了两亿钱将其赎回;第四次是太清元年(547)三月三日,萧衍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这些巨款让本就枯竭的国库雪上加霜。

    第二宗罪:纵恶。萧衍为政极其宽松,对宗室亲贵犯罪不加惩治,导致朝政黑暗。

    国当利军最九共教节温段低市养铁。

    比如萧衍的六弟、临川王萧宏率军北伐,竟然弃军而逃,导致数以万计的将士无谓牺牲,北伐失败。萧衍却对他不加罪责。萧宏是出名的贪污犯和高利贷者,从民间搜刮来了数以亿计的钱财。萧衍还夸奖萧宏:“小六子,很会过日子嘛!”萧宏在皇兄的纵容下,越来越荒唐,最后竟然和亲侄女、萧衍的长女永兴公主乱伦。两人怕丑事泄露,计划弑梁武帝自立。事情败露后,萧衍竟然还不追究萧宏的罪过。萧宏于普通七年(526)去世。萧衍追赠他为大将军,谥为靖惠王,安排厚葬。

    成体前数结建计共转目整越书写型格置层始。

    萧衍早年长期无子,过继了萧宏的儿子萧正德为嗣子。有了亲生儿子后,萧衍就以长子萧统取代了萧正德的嗣子地位。萧正德心生怨恨,叛逃北魏,以“南梁前太子”自居。无奈,北魏对这样的“花瓶”不感兴趣,萧正德不受重视,又逃回江南。萧衍竟然不惩办萧正德的“叛国”,只是把他骂了一顿,而且一边骂一边抱着萧正德痛哭,真是“菩萨心肠”。萧正德继续当他的王爷,还被派到富庶的吴郡当太守。他招揽亡命之徒,公然抢劫,最后发展到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杀人,结果依然安然无恙。

    六子萧纶历任地方刺史等要职,为非作歹,搜刮民脂民膏。下属向萧衍揭发萧纶的斑斑劣迹,萧纶竟然杀死了下属。萧衍只是处死了杀人的直接凶手,屡次对萧纶网开一面。萧纶贪慕皇位,两次谋划弑父。事情败露后,萧纶罪证确凿,萧衍依然不处罚萧纶。萧纶官照当,日子照样逍遥。萧衍如此过分纵容,导致王公显贵们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同时培养出了一批丧尽天良、最后骨肉相残的兄弟子侄们。说萧衍养虎为患,一点不过。

    第三宗罪:资敌。萧衍晚年诱发侯景之乱,并助长叛乱发展,使得江南惨遭战火蹂躏。

    东魏大将侯景因内部矛盾起兵造反,妄图割据河南。为了拉拢西魏和南梁支持自己(起码是希望这两方中立),侯景分别向南梁和西魏两国称臣,宣布“归降”。太清元年(547)二月,侯景派人到建康,声称愿献出河南十三州降梁。很明显,这是侯景的幌子,是为了掩盖他借助外力与东魏抗衡、方便自己割据称王的狼子野心。不少大臣反对接纳侯景。萧衍却决然地与东魏宣战,接受侯景归降,封侯景为大将军、河南王,还派人运粮接济侯景(相反,西魏不给侯景任何援助,还派兵压迫侯景,蚕食他的地盘)。

    侯景同时向西魏“归降”的消息传开后,侯景向萧衍解释说:“王师未到,形势危急,我不得已才向关中求援。这是我舍弃一小块地盘为诱饵的权宜之计。”萧衍回复说:“将军做得很对,我非常理解。”他还派出大军北伐,呼应侯景。不幸的是,北伐梁军和侯景在魏军的打击下丢盔弃甲。侯景更是只带领八百残兵,一路狂奔到淮南,彻底依附萧衍。他看到萧衍麻痹可欺、梁军懦弱成性,认为:“我取河北难,取江南易如反掌。”侯景袭取重镇寿阳,大肆扩军备战。萧衍还顺水推舟将寿阳划为侯景防地。侯景狮子大张口,向萧衍要求大量的军需物资扩军备战。比如侯景向朝廷申请一万匹锦,说要做军袍用。朝廷如数发给。侯景又借口武器粗劣且损坏严重,申请派遣建康城的能工巧匠到寿阳直接锻造,朝廷也不拒绝。试想一下,侯景只有八百残兵,哪里需要那么多的布匹、哪里需要专门设点造兵器啊?很多地方官员察觉侯景在备战,接二连三地向萧衍报警,萧衍不相信。侯景派人携带亲笔信,约将军羊鸦仁一同造反。羊鸦仁把侯景的使者和亲笔信押解到建康,向萧衍告发。萧衍却将使者送回寿阳,对此不闻不问。萧衍还对侯景的使者说:“譬如寻常穷人家,有三个五个客人,还相处得好。朕只有一个客人,惹得他生气,这是朕的过失。”

    没几个月,侯景就正式造反了。萧衍满不在乎地说:“侯景有几个兵,能成什么事?我随便拿根棍子就能揍他。”结果,侯景在内奸萧正德的帮助下只花了两个半月就兵临建康城下又在各处眼睁睁巴望着萧衍快点死的宗室王爷的注视下从容不迫地攻破台城。最后,萧衍被侯景活活饿死了。在此期间,侯景的军队肆无忌惮地横行在已经将近百年未曾遭遇战火的江南地区,烧杀抢掠,甚至将百姓当作奴隶卖往北方。富庶的鱼米之乡成了人间地狱。萧衍要为此负重要责任。

    萧衍在位的六世纪的上半叶,北魏屡次大乱,继而分裂,南梁对北方优势明显。如果遇到雄才大略的君主,措施得当,南方极可能大有作为,甚至灭亡北魏都不一定。可惜,萧衍无所作为,白白葬送了历史良机,还将战火引到南方,一度中断了南方的发展。

    凡此种种,似乎可以认定萧衍是个昏君,资质平庸甚至还有些愚蠢。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就认为:“萧衍在政治上的成功,全靠侥幸,是一种被浪潮推涌到浪头上的人物。但他一旦掌握大权,就开始自我肥大,形势上的因素全被抹杀,对自己的智慧能力和道德水准,作过高的估价。事实上他自私而又庸劣,对于境界稍高的见解,便不能领略。”

    梁武帝有真才实学

    萧衍真的是一个庸劣的昏君吗?批评者似乎忘记了,萧衍虽然招致了南梁的灭亡,却也是南梁的缔造者。正如萧衍在台城失陷时感叹的那样:“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作为南梁的开国君主,萧衍自有他的过人之处。

    萧衍的上半生是在南齐时期度过的。南齐时期文化繁荣,竟陵王萧子良身边聚集了一批文友,其中以范云、萧琛、任昉、王融、萧衍、谢朓、沈约、陆倕等最知名,号称“竟陵八友”。萧衍就是其中之一,是“永明文学”的重要代表。从流传下来的文献来看,萧衍的文学能力出众——南梁整个皇室都擅长文学,文人辈出。

    在政治上,萧衍也表露出了不俗的见解,有过人的表现。齐明帝萧鸾篡位之前,觉得荆州刺史、随王萧子隆和豫州刺史崔慧景二人既效忠皇室,又有能力起兵与自己对抗,想除掉这两个人,又苦于没有简便的方法。时任镇西咨议参军的萧衍敏锐地发现了萧鸾的心思,建议将萧子隆免职召还京师,明升暗降为侍中、抚军将军,剥夺他的实权。接着,萧衍又自告奋勇,要求率兵戍守寿阳,夺取了崔慧景的兵权。

    萧鸾死后,由始安王萧遥光、尚书令徐孝嗣、右仆射江祏、右将军萧坦之、侍中江祀、卫尉刘暄等人辅佐幼君萧宝卷。六人轮流入朝值班,掌握实权,被称为“六贵”。时任雍州刺史萧衍不无忧虑地说:“一国三公尚且国家不稳,如今朝廷有六贵同时当权,如何才能避免动乱呢?”果然,南齐迅速在内讧中动荡,六贵无一善终。

    萧宝卷亲政后,暴虐无道,领兵将领们人人自危。豫州刺史裴叔业找萧衍串联造反。裴叔业游说萧衍说,我向北魏称臣,请北魏出兵相助,这样成功了可以推翻萧宝卷,失败了还可以被北魏封个河南公。萧衍不赞成。他觉得裴叔业想得太乐观了,你投降北魏了就得做北魏的臣子,北魏不是傻子,不会被你牵着鼻子走。裴叔业不听萧衍的劝告,率部投降北魏。果然如萧衍所说,北魏迅速收编了裴叔业的军队和地盘,却不愿插手南齐政务。

    萧衍的哥哥、益州刺史萧懿被萧宝卷解除职务召回建康,途经襄阳。萧衍拦住哥哥,不让他去建康。萧衍说,南齐内有连年灾乱,外有北方强敌虎视眈眈,已经是内忧外患;而小皇帝萧宝卷只顾专权胡为,国家大乱将至。萧衍劝哥哥萧懿一起积蓄力量,寻机推翻南齐取而代之。萧懿大怒,将弟弟痛骂一顿,要萧衍好好“反省”错误,自己毅然踏上了前往建康的道路,果然一去不复返,被暴君砍了脑袋。

    萧衍则加快备战步伐,决心乘乱推翻南齐。他以防备北魏为名,大造器械,暗中砍伐了许多竹木沉于檀溪中,以备造船用。萧懿被杀后,萧宝卷派前将军郑植行刺萧衍。郑植的弟弟郑绍寂正好担任萧衍的部属。郑植便快马加鞭以探亲的名义前往雍州。当时萧懿的死讯还没有传到襄阳,加上郑植官职很高,萧衍按惯例要宴请郑植。席前,郑植怀揣利刃,决定在宴席上杀掉萧衍。郑绍寂觉察到了哥哥的阴谋,在宴会举行前将郑植的来意告诉了萧衍。萧衍得知后,还是照常举行宴会,还亲自款待郑植。宴席开始后,萧衍突然问郑植:“郑将军受皇命来杀我,今天的这酒席可是下手的好机会啊!”郑植也不是普通人物,心中虽然大惊,但面不改色,矢口否认。萧衍哈哈一笑,又像没事一样继续觥筹交错起来。郑植怀里的利刃一直没有派上用场。宴会散后,萧衍邀请郑植参观襄阳城的军备。郑植同是行伍中人,发现整座城池固若金汤,粮草充足,士气高昂。他对萧衍的治军能力大为叹服,同时也折服于萧衍坦荡的气度,便放弃了行刺的念头,并把萧懿的死讯和萧宝卷的阴谋和盘托出。萧衍正式起兵,一路势如破竹,终结了南齐王朝建立了南梁。

    从萧衍的崛起之路可以看出,他绝非泛泛之辈,更谈不上资质庸劣。

    问题出在基本国策上

    那么,怎么解释萧衍在登基前后表现的巨大反差呢?这得从萧衍的“佞佛”谈起。

    萧衍是真心信佛的。他深入研究过佛教理论,提出过“三教同源”学说,还是中国佛教吃素戒律的创立者。他本人是中国佛教早期的重要思想家。萧衍以身作则,一天只吃一顿饭,不吃鱼和肉,只吃豆类的汤菜和糙米饭,并且在五十岁后断绝房事,再也没有亲近过任何一个女子。

    但是,一个皇帝不遗余力、倾尽所有地推广佛教,自然有个人信仰之外的深层次意思。

    萧衍接手的半壁江山,屡经动乱,人心不安。从东晋后期开始,经过刘宋王朝再到南齐,南方地区长则十几年、短则两三年就来一场内战,不是父子反目、骨肉相残,就是君臣厮杀、文武恶斗。刘宋、南齐的皇室子弟,几乎在内战中无一幸免。此外,北方强大的鲜卑人不时杀向南方,屠戮城池,劫掠人口和物资。荒芜、饥馑、骚乱遍布南方地区,恐惧、猜忌、茫然侵蚀了人们的思想。萧衍如何收拾这么一个烂摊子?萧衍认为,安定国家就要禁绝杀戮、收拢人心,用共同的思想改造官民观念、统一人心。因此,萧衍要保持政局稳定,尽量不折腾、不多事,能不动刀子就不动刀子。同时,对佛教的深入了解,让萧衍相信,佛教是治国最好的思想武器。恰好,动荡和茫然是宗教蔓延的沃土,佛教已经在之前的魏晋时期开始在中国扎根,为萧衍借用它治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于是,南梁的基本国策“佛化治国”就正式出炉了。

    萧衍的考虑不可谓不好,执行得也不可谓不真诚。江南大地迎来了将近五十年的、久违的安宁。佛教盖过道教和儒家学说,征服了南方的人心,成为新的主流思想。其间,南方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是南方超越北方这一宏大过程的重要一环。萧衍和“佛化治国”的战略功不可没。但是,萧衍做过了头,让一桩本可利国利民的好事变成了祸国殃民的坏事。比如过分崇佛变为了佞佛,比如慈悲为怀异化为了纵容犯罪,比如放下屠刀被简化为了放松武备,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萧衍的三宗罪,也可以认清局势是如何一步步恶化成侯景之乱的滔天祸水的。

    具体到对外战争方面,萧衍的基本方针是:少打仗,多招降。打仗杀人不符合南梁“佛化治国”的基本国策。况且,萧衍对佛光闪耀下的南梁的“软实力”非常自信,相信北方的蛮夷之辈终将被佛法所吸引,从黑暗中投奔佛光普照的南方。果然,不断地有北魏的官民投奔南梁而来,而且级别越来越高,最后连宗室亲王和藩镇大将都归降来了——只不过,他们不是被佛法所吸引,而纯粹是因为北魏大乱,到南梁逃命来了。萧衍对南逃的北魏官民,以礼相待,优遇有加。对于其中的有用之人,萧衍量才录用,利用他们“反攻”北方,试图让降将叛兵们替他开疆拓土,做无本的买卖。这有助于理解萧衍对侯景的接纳,也可理解为什么在侯景失败后,萧衍为什么不借侯景的人头去恢复南北和平。

    此外,漫长的执政生涯让步入暮年的萧衍志得意满,骄傲自负,喜欢报喜不报忧,逐渐丧失了正确的判断——这点在暮年乾隆身上也有体现。它是皇权对一个人正常思维长年潜移默化侵蚀的结果。这时候,奸佞小人闻讯而来。乾隆身边有和珅,萧衍身边有朱異。与和珅一样,朱異也能力超群,处理起政务来像流水线一样,从来不让政务出现堆积。但是他一心揣摩萧衍的心思,阿谀奉承,以献媚得宠。侯景归降时,萧衍冥冥之中也有怀疑。他召集大臣讨论,说:“我国家金瓯无缺,现在侯景献地,到底是好是坏?万一有点意外,悔之何及?”朱異揣摩萧衍内心贪恋“收复中原”的“丰功伟绩”,就说:“若拒绝侯景,恐怕之后再没有人愿意归降了,愿陛下无疑。”同样是朱異,在侯景造反后,信誓旦旦地说侯景绝对不会渡江。

    后人不能说萧衍是个无所作为的昏君。萧衍选择了让南梁王朝沐浴在佛光之下,但他忽视了任何战略都不是包治百病的神药,需要其他战略和战术的配合,需要适度适量和有原则地使用。在纷繁复杂、强敌对峙的南北朝时期,一味地推行佛化政策,只会削弱自身的抵抗力。因此,萧衍也不能算是一代明君。

    2024-04-27
    7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