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和“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如何理解“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和“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在《道德经》七十七章中是这样说的:“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从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用白话文翻译过来大意是这样的:天道的作用,就象开弓一样吧!弦高了就把它压低,弦低了就把它升高,弦长了就把它减少,弦短了就把它加长。天之道,是减少有余的,用来弥补不足的。但人的道却不是这样的,偏要剥夺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谁才能体行天道,把有余的供给天下不足呢?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如此。所以圣人作育了万物,而不认为有能力,成就了万物,而不占居其功劳。他无私无欲,一切顺应自然,不愿表现自己的才德。我觉的这段话很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纵观社会发展的历史,从隶奴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者的精英们,和那些所谓的伪“圣人”、假“伟人”们,不正是这样违背“天道”争权夺利,压榨人民,贪天之功,而做的吗?本章用“张弓"来比喻天道的完满与和谐。其真正的和谐之道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切利益都是为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不与民争利,社会财富要人人平等共享。谁才能做到呢?唯有无私无欲的真“圣人"和真“伟人",才能“替天行道"。而一般人由于有私心杂念太重,为了自身利益,只能是“损不足而奉有余"的做法,表现完全和天道相反,这就是为什么老子同样在第四十八章中提到为人要“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和“法天"、“法道”的真正原因所在。

回复
  • 李妍娜用户

    老子在《道德经》七十七章中是这样说的:“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从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用白话文翻译过来大意是这样的:天道的作用,就象开弓一样吧!弦高了就把它压低,弦低了就把它升高,弦长了就把它减少,弦短了就把它加长。天之道,是减少有余的,用来弥补不足的。但人的道却不是这样的,偏要剥夺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谁才能体行天道,把有余的供给天下不足呢?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如此。所以圣人作育了万物,而不认为有能力,成就了万物,而不占居其功劳。他无私无欲,一切顺应自然,不愿表现自己的才德。我觉的这段话很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纵观社会发展的历史,从隶奴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者的精英们,和那些所谓的伪“圣人”、假“伟人”们,不正是这样违背“天道”争权夺利,压榨人民,贪天之功,而做的吗?

    本章用“张弓"来比喻天道的完满与和谐。其真正的和谐之道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切利益都是为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不与民争利,社会财富要人人平等共享。谁才能做到呢?唯有无私无欲的真“圣人"和真“伟人",才能“替天行道"。而一般人由于有私心杂念太重,为了自身利益,只能是“损不足而奉有余"的做法,表现完全和天道相反,这就是为什么老子同样在第四十八章中提到为人要“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和“法天"、“法道”的真正原因所在。

    转载或系者引分用本文则例众内容请注明来源于芝士回答

    2024-05-03
    1楼
    回复
  • 阎文滨用户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七章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那么这两句话该如何理解呢?

    其实这两句话的意义非常清楚、明白。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句话用一个物理学定律就可以解释: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熵增定律”,其内容是: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或者说孤立系统的熵永不自动减少,熵在不可逆过程中总是增加。

    版又权归芝海士回答网站或原却利作广者所有

    热力学第二定律可以简单的解释为,一个孤立系统总是混乱度(熵)增加,最后趋于平均。也就是说,自然的规律就是减少有余的部分,增加不足的部分,最后都变得差不多。比如将一杯冷水(不足)与一杯热水(有余)都放在桌上,最后这两杯水都会变成常温的。但是如果将常温的水放在桌子上,它绝不会自己变冷或变热。

    面电制条建管流,百布般识该。

    老子当然不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他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这一结论的,类似于“物极必反”、“无往不复”的道理。总之,自然界不喜欢极端的东西。

    发所应比并式山较见,处清转且算众亲。

    “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也可以用一个效应来解释: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术语,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即两极分化现象,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社会中。

    马太效应的主要体现就是社会中的贫富分化现象,穷的人越来越穷,富的人越来越富。比如,在原始社会,大家都没有什么财产,没有贫富的差距。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却渐渐产生了贫富分化的现象。富人拥有生产资料,可以进行资本积累,越来越富,而穷人只能出卖劳动力,受到富人的剥削,越来越穷。

    当今世界,只有不到1%的人口拥有100万美元以上的财富,而这个精英团队同时控制着全世界46%的财富,价值约129万亿美元。与之相对的是,世界上70% 的人口收入都低于1万美元,他们所拥有的钱也仅占世界财富的2.7%。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2024-05-03
    2楼
    回复
  • 杨悠游用户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天道思想,反映老子朴素的自然观

    人类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密切的联系。老子是怎么看待天道(自然规律)呢?他说:“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转载或者相引用多布本点文内容请注明来热源于芝士回答

    在老子看来,天道是一种削高填低的动态平衡,比如说高山会遭到风沙、降水、泥石流的侵蚀,会逐渐被削低,而低谷则因冲积而抬升。山顶的石块泥土会被带到山下,把低洼处垫高。这就叫做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的观念,是符合我们生活的常识。山上的石头会掉到低谷,低谷的石头会滚到山上吗?以我们的生活经验来看,是不会的。同样,水是从高处往低处流的,它不会自动从低处向高处流,除非你会水泵给它加压。当然,用了水泵,就是人为干扰,就不能算天道了。

    第二,让老子困惑的是,人类社会却出现与自然相反的走势

    中国古代经常以天道来定人道,就是以自然法则来指导人类思想。在老子看来,自然法则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可是我们看到的人类社会是一种怎么样的趋势呢?刚好相反。“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大家都听过一个“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对圣经《马太福音》里面一句话的拓展引申,这句话是:“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句话引申义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其实我们中国人不一定叫他“马太效应”,更应该叫“老子效应”,因为老子的年代比耶稣、马太要早得多。

    老子说的损不足而奉有余,就是本来就不够用,还要被夺走,拿去供奉过剩的人。这个意思,当然也是强者愈强,富老愈富;弱者愈弱,贫者愈贫。

    这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人类的法则会与自然的法则相背离呢?这个问题,老子没有想通。因为他对自然规律的了解,受限于其时代。今天,我们可以来解决老子的困惑。

    第三,老子的问题出在哪里?

    其实这不能怪老子。老子只看到自然界有削高填低的一面,这是他科学知识的局限性造成的。我们设想一下,倘若自然界只是削高填低,那么最后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会变成一片平地。万物会变得无差别,有序的世界会走向混沌。

    可是我们看到的自然界并不是一片平面。今天我们知道,高山并不总是被削低,在地壳作用下,有的高山还在不断隆起;低谷并不总是被填高,有的低谷比如东非大裂谷,还在不断地下探。这些知识,两千多年前的老子不知道,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于分子度本外天向计,必回打叫容非千周般。

    因此,我们在讲老子的哲学,不要照着说,而是要接着说。我们要以新的自然观,来重新阐述旧的哲学。

    从根本上说,老子关于自然界的动态平衡的观点是没有错的。只是并非高者一定往低走,低者一定往高走,而是高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往低走,低到一定程度就往高走。就好比自然界隆起的山峰,不会无限隆起,而是隆起到一定高度了,就开始削低;同样,自然界的低谷也不会无限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就要抬升。这就是自然界的动态平衡。

    大其没文设根保术更真达土步研林委红。

    其实人类社会也是一样的。我们在说“马太效应”时,说富者愈富,同时又说“富不过三代”,这就好比山峰的隆起,升到顶点还是要往下降,甚至变为海洋。从这点看,人类社会的规律,与自然规律并没有冲突。不仅没有冲突,而且是非常的吻合。

    第四,老子的意义在哪里?

    在说到“天道”与“人道”之后,老子还说了一句话,非常有意义:“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处,其不欲见贤。”

    这就是老子的深刻性。

    我们把老子说的“损不足以奉有余”看作是人类社会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是存在,从古代到今天都是存在的,但老子并不认为这是无解的。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老子说:“唯有道者。”只有那些能够领悟天道的人,也就是能够正确认识自然规律的人。

    解决两极分化有两种办法。

    第一种办法:任凭内在规律发生作用。当人类社会的不公平,达到一定的限度后,这些“不足者”,会以起义、造反的形式,去推翻、消灭“有余者”,以达到财富的再分配、再转移。这个过程,是血腥的,破坏性的,代价巨大的。

    第二种办法:就是老子说的“唯有道者”的解决方案。道者,就是认识自然规律,认识人类社会规律,以人为的方法,以制度、法律、经济、文化等手段,来避免两极分化过度,把社会差距维系在一个稳定为前提的合理范围之内。

    有人说老子是“无为”,不人为干预,这个我不赞同。老子自己都说了,“为而不恃”,“功成不处”。老子认为最高明的,是做了,让人家感觉没做,仿佛自然而然似的。就好比女人化妆,最高境界,是化了妆,自然得让你看不出她化妆。

    2024-05-03
    3楼
    回复
  • 夏炜琳用户

    谢邀请回答; 这是老子《道德经》“成而弗居”的一段老话 ;首先从顾名思意的角度来看:天之道、无所谓是大自然有史以来形成的一种规律、则有增补减、有圆补缺;而人之道、恰恰相反,被奴役的人们不能以亏缺来减少供奉奴隶主富贵的有余;这就让人们在大自然形成的、很多理解与不理解现象困惑中、产生对人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这种极不合理的现象而认为是合理的了;以至经历多少个朝代、几千年的渐次循环一直延深到有了共产党,才使人们猛醒。

    当然,做为二仟五百年前的一位文人学者来说、能把天道大自然发展规律,与人道、统治阶级不合理奴隶制度、用辩证的思维式使俩者统一相对、又唯心局限性的使它们之间互斥互衬,这比之前他的孔子及儒道思想要进步的多。因为他把天道自然发展规律,让人们比作像是在拉弓射箭那样、因的制矢的来轻松对待;而对人道分配不均的道而非道的不合理现状、破天荒也是一针见血的指明:谁能够减少有余的补、给天下人不足的那份余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这就是用现代的话语来说“制度”…!从这点我想、总是在喊着劳心者治于人、劳力者至力于人的孔孟之道,绝对没有也不可能会有的创意。

    当然,做为一个文人墨客,为自己的统治阶级服务、以及受奴隶、封建制度的影响,其所看透的、言行指导的、尤其是大力倡导的那些言论,无疑也是用来迷惑、禁固人们的思想,枷锁人们反抗行动的。以上是我个人对此言句的理解,不足之处共同开言探讨,决不故息高傲喷子进言,共同学习是我处友唯一宗旨!谢谢大家。

    芝士回答据,版织值权道必究,未经许始可,不得转载

    2024-05-03
    4楼
    回复
  • 刘红丽用户

    损:就是减损,减少;

    奉:即供给,供奉,奉上。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一一所谓天之

    转载或者引用本文眼内心容复请众注明认来源于芝士回答

    道,就是减其有余,而补其不足。

    成它统科拉劳候层片,包。

    人之道就不同了,它是减不足而去供奉那

    些富贵的人。

    2024-05-03
    5楼
    回复
  • 袁圣依用户

    这两句话出自《老子》第七十七章,老子深刻指出自然法则与社会法则的根本区别,并一语道破社会贫富差距的根本原因。原文如下:

    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老子说,自然的规律,就像拉开弓弦一样,拉的位置高了,就下移一点,拉的位置低了,就上移一点。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充不足的。而社会的法则就不是这样,社会的法则是要损害不足的,来供奉有余的人。

    芝士回答,版权必究样,未经许素可领经,处不得转载

    谁能把有余的拿来供奉给天下不足的人呢?这恐怕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吧!

    所以,圣人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却不居功,他是不想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清易佩绅《老子解》:“道在天下均而已,均而后适于用。 此有余则彼不足,此不足而彼有余,皆不可用矣。抑其高者,损有余也;举其下者,补不足也。天之道如是,故其用不穷也”他说天道地均,其实也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天道以和谐统一为目的,自然就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明沈一贯《老子通》:“人之道则不然。裒聚穷贱之财,以媚尊贵者之心;下则箠楚流血,取之尽锱铢;上则多藏而不尽用, 或用之如泥沙。损不足以奉有余,与天道异矣。”

    说到底,人类社会从来都是不平等的,富贵有余者,永远都是更有权力更有能力的人,他们能敛聚更多的财富和权利,而这些,都是从贫穷不足都身上取来的。

    而不足者,正因为不足,所以也就没有能力跟有余者对抗,只能任凭有余者索取,这就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

    2024-05-03
    6楼
    回复
  • 朱菊瑶用户

      

      汉武帝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被推崇到极致,孔子的儒家思想确实有其合理之处,不过,与老子的思想相比,孔子的思想更像心灵鸡汤,让人看到世界温暖的一面。至于老子的思想,则是苦口良药,吃起来苦,其实很有助益。

      孔子的弟子子贡曾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未经芝士回答允许不得转载议本太文内法容,多资否则将视为侵权

      与老子《道德经》通篇大谈天道,大谈人性相比,孔子一生花了很多时间谈仁与礼,却几乎不谈人性与天道。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天道无情。

    对成间重条果南门造世速布往始红。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对任何生灵都没有特别的仁慈,将人与狗尾草同等对待。比如说,在大地震,大海啸来临时,不会因为对方是老鼠,是树木,老天就对它们特别坏,也不会因为你是人类就不震你,就不淹你。

    在三些质很处队争,改真节空习调。

      同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对于老天来说,天性就是将有多的不给不足的。就如有两杯水,一杯热水,一杯冰水,放在天地之间,热得会变冷,冰冷得会变得温暖,最终温度变得一般无二。

      老天对任何生灵都一视同仁。

      至于人性,则天生是“损不足而奉有余”,在老子看来,穷人将越穷,富人将越富,弱肉强食不仅是动物世界的生存法则,更是人类世界的生存法则。

      孔子宣扬礼,希望以礼治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不谈天道,不谈人性,并非是他不懂得,而是他觉得那是客观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积极入世,如何运用礼,让人世间更加温暖,让国家更加太平,才是君子应该做得。   

    2024-05-03
    7楼
    回复
  • 摩润宾用户

    小时候在农村,一个老人给我说,人们垫宅基地都是从坑里挖土,那越是个坑就越在那儿挖,反正是个坑了,挖出来的土垫到高的地方去。

    上坟也是,坟头已经够高了,还得从下面挖土往高的地方堆。

    这就是朴素的观察,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损不足以奉有余”。

    未经芝内般士回答资允许不程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开视为侵权

    其实整个《道德经》就是老子对社会对自然朴素观察,然后睿智地加以总结,或是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是表达自己的愤怒。

    这一句话就是如此。

    到对三只问基区,强律断周格。

    老子的意思很明显啊,上天的规则就是把多余的摘下来,送给那些短缺的。但人却不是这样,常常夺去不足的来供奉那些本来就用不完的。

    后四新但代题程特交带广持劳型火引严。

    其实上天的规则也未必如此,高山的水少,大海的水多,高山的水却都流到大海里。

    但是老子不管,他看到水的好处,就夸上善若水。

    他看到人间的权贵们已经生活得衣食无忧了,却偏偏要从糊口小民的嘴里夺走他们的最后一点东西,好保证权贵们过上奢侈的生活。

    老子这是愤怒之词。

    他是在告诫权贵们,你们违背了天道,这样巧取豪夺,让人们流离失所。

    你以为靠死来吓走百姓?

    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这样是老子的话。

    这不就是历史上不断重复出现的农民起义吗?

    后面老子又说了:“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这就是说谁能将多余的拿出来奉给天下的人,只有有道的人,所以圣人有所作为却不占有,有功也不占据……

    2024-05-03
    8楼
    回复
  • 张楠楠用户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老子)七十七章。[本经]“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直译意思是说,苍天的法则大概就象把弓弦安装到弓上去一样吧?高约压低一些,低的抬高一些;有余的削减一些,不足的增加一些。苍天的法则是削减有余的,补益不足的。人间的法则就不是这样了,是削减不足的,来奉养有余的。谁能削减自己的有余,来奉养天下的不足呢?只有掌握了天道的人才能做到。所以,圣人做了好事而不凭持,大功告成而不居自傲。这大概是不想显示他的贤德吧。

    老子把“天之道”与“人之道”进行了对比。他所说的“天之道”是指自然规律而言,老子的道取法于自然,与“天之道”是一回事。他这里所批判的“人之道”,是针对当时的各诸侯国所奉行的政策。

    芝士回二答,版权必究难下,未经许可,不热得按转载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从各种随处可见的自然现象中总结了一条自然平衡法则,并且把自然界的平衡引申到社会,就是平等和平均的观念,让高贵与卑贱、富裕与贫困各自向对方靠拢,这是实现社会稳定所必须的要求。

    化从形情长少处队安,许广江。

    其中的“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以及“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和“不欲见贤”等,可以说都含有“高者抑之”的意味。

    2024-05-03
    9楼
    回复
  • 岳扶林用户

    在自然界里,浓度高的会往往浓度低的一方扩散;温度高的会往温度低的一方流动;水位高的会往低处流,此即上天“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运作法则。此外,“损有余而补不足”也是中医的治疗原则。

    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的运作法则,是把过剩的、多余的一方拿来帮助缺乏者、不足者。但在人世间则不是这样,往往是剥削穷者、弱者,而去巴结、奉养那些有权、有势、有钱的人,不是雪中送炭,而是欺下媚上。老子可谓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那种见利忘义的扭曲人性。

    转载或者引用常本机文照内容请注外明来源传于芝士回答

    任法融道长曾讲到:谁能减损有余的豪富而救济不足的贫困者?只有有道和“替天行道”的人才会这样做。天道是“中平”。人道相反,是“两极分化”。

    其实,古人对于合乎天道的理解,主要是消灭悬殊的贫富差别,均贫富,等贵贱,这虽然朴素,然而,也算是古人对道的追求吧。

    2024-05-03
    10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