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军队战斗力最强的是在什么时候?

明朝的军队战斗力最强的是在什么时候?
最强要看是横向还是纵向比,纵向肯定是张居正改革后的戚继光时代,各种以《绩效新书》、《练兵实纪》为基础的中国近代步兵操典,新式火器和新式军队,以及足够的财力作为支撑。但可惜的是只是昙花一现。如果是横向比较,明帝国相对周边乃至世界范围,军事实力最强之时,应该是永乐皇帝北伐之时。永乐八年(1409年)九月,朱棣正式对鞑靼下战书:“今选将练兵,来春朕决意亲征”。与后来在“土木之变”中被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不同,朱棣有理由相信他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军事统帅。早年尚是燕王的朱棣,就曾两次亲自带兵远征蒙古,从此威震朔漠;靖难时更是仅凭北平一隅,颠覆整个大明朝廷,期间留下无数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更是展现了其非凡的军事天赋和指挥艺术。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作为一个用心深远、老谋深算的军事家,朱棣在对付蒙古人方面早已成竹在胸。蒙古人作战以骑兵为主。而骑兵起家的朱棣,深知在对付骑兵的最好的方法是“以骑制骑”。要想组织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前提是要有足够的战马,为此,朱棣不仅在陕西、甘肃、北京、辽东四个都司设立苑马司。还鼓励民间饲养战马,并从蒙古、朝鲜、琉球甚至远及中亚大量购进优良战马。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据黄仁宇在其著作《放宽历史的视界》中对《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实录》统计,到永乐末年,全国马匹的数量达到惊人的173万匹,这在中国历代中原王朝是空前绝后的。难怪明史学者马渭源先生会惊叹道:“这是何等强大的军事帝国啊”。同时,作为一名伟大的军事家,朱棣留给后世最宝贵的遗产是对战法战术的革新,诚如黄如一先生所言:“(朱棣)不愧为军事史上从古典时代向近现代转变的一代战神”。其中,首屈一指的当属神机营的创建。据《明史·兵志》记载:“至成祖平交趾,得神机枪炮法,特置神机营肄习”。神机营是当时世界上最早成的独立火器纵队。关于神机营设立的时间,史学界多年来争论不休 ,一般认为至少早于永乐八年朱棣第一次远征蒙古之役,即1410年,比西方最早成建制的独立火器部队早了一个世纪。从明史的记载来看,很容易使人们误解神机营所用火器学自安南,实际上在洪武年间,就已经在战场上投入大量火器,例如朱元璋的吉庆之战、平陈友谅及平张士诚的战役中都有关于明军使用火器使用的记载。朱元璋还于洪武十三年规定:“凡军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其中,准备火铳的铳手就占到明军编制的百分之十。现存在山西博物馆的洪武十年(1377年)建造的大铁炮,全长1米,口径达21厘米,是中国目前出土最古老的重型火炮。这充分显示了明代中国领先世界的火器制造技术。到了永乐年间,明军在征服安南的过程中,见识到了镇守云南的沐英所制的神机炮技巧,并将此技术带回京城,朱棣据此而建神机营,而非所谓明朝火炮依靠安南“进口”而来。由此,在永乐年间,中国火器发展史又迎来一个高峰,种类繁多,有单眼铳、手把铳、盏口铳、碗口铳、大小将军筒、一窝蜂、神机箭等等。特别是对克制蒙古骑兵有奇效的手铳,不仅仅大规模生产,作战效能也比朱元璋时期大为提高。永乐手铳在药室的火门外,加铸了一个长方形的曲面活动盖,可转动,以防止风雨侵入药室。不仅如此,其还增加了木马子。这是在药室中装填火药后,可以筑实火药的附件,使之更为紧密封闭,极大增加了火铳的威力和射程。根据《明代火器研究》编录,永乐年间建造的八面神威炮射程可远至155~310米;无敌竹将军炮平放时射程310米,架放时可达1085~1240米;特别是是改进版的大将军炮,射程有2146~2682米之遥。史书记载:其“神机铳”发射的箭矢,“一矢可洞穿两人”,无论是射程还是破甲能力远远超过蒙古骑兵携带的弓箭。【锡林浩特出土一钔永乐铜火铳,尾銎外壁刻有“功字肆仟壹佰贰拾伍号,永乐柒年玖月日造”字样,极有可能是永乐八年朱棣第一次远征蒙古时遗留之物】对蒙作战经验丰富的永乐皇帝清楚地知道蒙古人拥有机动性极强的骑兵,其在快速冲锋时能够产生巨大的压力。神机营即为挫骑兵锐气所设。为了应付日益繁重的对外战争,朱棣增设兵仗、军器二局,大大提高了火器的制造数量。如永乐四年(1406年)记载朱棣“命兵仗局造铳一万七百,(神机)箭十有二万五千,备御边之用”。这只是见实录记载,实际所在火器远远超此数。但是早期火器有个巨大的缺点:火药装填速度太慢。士兵在手持火铳射击敌人时,装填弹药就得花去一、二分钟,待第二轮射击时,蒙古骑兵早已冲到跟前。不过,这个问题,早在洪武二十三年沐英平定云南思伦发时,已得到初步解决。沐英发明了火铳叠阵轮番射击,即闻名遐迩的“三段击”。其具体步骤是:将持铳士兵分成三排,当第一排射击完毕后,退至后方,专心负责装填弹药,由第二排持铳士兵射击,这样交替循环射击,形成密集火力,使原先的装弹效率提高数倍。然而,即使如此,在面对行动快速的蒙古骑兵时,射击速度还是不够。朱棣与将领们发挥集体智慧,发明了“束伍法”的战法,也就是著名的“永乐枪阵”。永乐枪阵具体分为三层结构:一, 神机队每队五十七人,队长、副各一人,旗军五十五人,内旗枪三人,牌五人,药桶四人,神机枪三十三人。遇敌,牌居前,五刀居左,五刀居右,神机枪前十一人放枪,中十一人转枪,后十一人装药,隔一人放一枪,先放六枪,余五枪备敌进退,前放枪者即空转枪与中,中转炮枪于前,转空枪于后,装药更迭而放,此第而转。擅滥放者,队长诛之,装药转枪怠慢不如法者,队副诛之。如此,则枪不绝声,对无坚阵。二, 弓箭队亦每队五十七人,队长副各一人,旗军五十五人,内旗枪三人,牌十人,长枪十人,长刀十人,弓箭二十二人。遇敌列队,牌居前,弓箭两行,前行射多,手疲;后行代射,五枪五刀居左,五枪五刀居右,如贼突入,则牌迎马,而前枪左右刺击,弓箭迭射,虽贼猛马健,进无不毙矣。三, 马队亦每队五十七人,队长副各一人,旗军五十五人,内旗枪三人,牌十人,长枪十人,长刀十人,其余枪叉、刀斧随其所用火器十人,杂兵二人,弓箭四十二人。如敌退却,马即追袭,冲突往来,出奇制胜,巧在临时不敢预定,此乃束伍法大略也。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神机营中不全是火器部队,而是配备了使用冷兵器的弓箭队、骑兵队及长牌手、长刀手等旗军的“冷热混合部队”。弓箭队与火器部队交替射击,可弥补早期火器射击效率低的弱点。旗军分为旗手、长牌手、长刀手。作战时,神机营迅速摆开战斗阵型,长牌手位于本队最前端,将长牌立于地上,负责本队所有人的安全防御,主要防止蒙古骑兵冲破阵型;长刀手持长刀,站在本队左右两侧,负责保护火铳手的侧翼安全,这样中间的火铳手可以从容施展“三段击”,专门负责射击。骑兵队则是在保护火器部队不受蒙古骑兵的砍杀的同时,追击败逃或撤退的蒙古骑兵,扩大战果。每队都有专门负责搬运火药桶和管理火药的后勤兵。神机营纪律严明,队长若发现他们有擅自行动或滥放火铳者,有权当场就地正法。据宣德三年记载永乐时神机营编制:“神机营设左哨、右哨、左掖、右掖、中军十一右五司及随驾马队官军”。可以看出依旧延靖难五军而设。永乐枪阵阵型严密、结构科学,体现了古代中国高度系统化的热兵器战法,强调炮兵、骑兵、步兵多兵种协同作战,即持盾步兵居阵前,主力火器部队居主阵中央,骑兵分列其两翼,步兵军团居后。永乐枪阵在明代前期在战场上屡败强敌,创造了冷兵器所达不到的非凡成就。【永乐枪阵(杨翌绘)】不仅如此,朱棣还将神机营与五军营、三千营联合,创建了京军三大营,是明军中的精锐,直接归皇帝管辖。他们肩负着“内卫京师,外备征战”的职能,经常随皇帝出征。其中,三千营早期由塞北投降的3000名蒙古骑兵组成,后来军队数量远远超过3000,主体也转变为蒙古骑兵和从内地各省抽调而来的精锐汉军骑兵混合组成,因经常皇帝冲锋陷阵故又称“随驾三千”。五军营分中军、左右哨、左右掖,也是从各地选练挑选的精锐步骑,一般充当攻击敌军的主力。朱棣首次北征的对手是鞑靼。由于明帝国在明蒙边境设置了一条漫长是的经济封锁线,武器、兵器及铁器自然在禁止输出之列,导致鞑靼无法组建一支重装骑兵,但却拥有数量众多的轻装骑兵。鞑靼轻装骑兵承袭蒙元时代遗风,身披甲叶极细的对襟札甲,其主要武器是反曲复合弓,蒙古复合弓威力巨大,弓背由木材、牛角和肌腱复合制成,非常耐用坚韧,其中150磅拉力的蒙古弓,射程可达360多米。鞑靼骑兵一人通常携带2~3张反曲复合弓,3个箭袋,配上蒙古人高超的骑射本领,真正做到了“人马合一”,作战效能更加巨大。鞑靼轻骑除了刀剑之外,有时也会携带一把狼牙棒或一根绳索。骑兵头戴简易圆形头盔,身上一般都不披铠甲,非常轻便,加上以耐力著称的蒙古马,乃至一骑携几匹3~5匹从马,机动性更独步天下。鞑靼轻装骑兵除了作战以外平时还肩负着侦察迂回、掩护、警戒、肃清残敌的任务。然而,与蒙古人作战几十年的明军,也同样拥有一支强大的轻装骑兵。明帝国的轻装骑兵装备学自蒙古,每一名轻装骑兵都佩戴弓箭,箭筒放置右边。与蒙古不同的是,明军轻骑兵手拿长1.6米长柄眉尖刀,既能劈砍又能突刺是骑兵良好的长柄武器。明军轻骑双臂两侧用皮带及装备编缀环形铁甲片的新型护臂;将领穿对襟锁子甲,有时会继承宋代骑兵形制外披蟒袍,普通骑兵穿对襟布面铁甲。【《平番得胜图》中的明军轻装骑兵】【《胡人出猎图》中的彪悍的蒙古骑兵】兵圣孙武有言:“是故敌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可见战争对后勤的依赖之高,甚至可以决定战局。中原王朝塞外作战更是如此。远征蒙古高原最大的一个困难是大军深入不毛之地,不可能因粮于敌。所以补给都需要来自内地的运输队。运输队除了大军自身的消耗,还面临着被蒙古游骑劫掠的危险,所以需要动辄数十万的运粮队与保护部队。为此,朱棣与众大臣商讨北伐馈粮之策:自北京至宣府,则于北京在城及口北各卫仓,逐程支给。宣府以北,则用武刚车三万辆,约运粮二十五万石,踵军而行。遇十日程,筑一城;再十日,又筑一城。每城斟酌贮粮。以俟回军,仍留军守之。如虏觉而先遁,即蹑其后,亦如前法,筑城贮粮,上然之,曰“平胡”、“杀胡”。明人对朱棣五征漠北的评价是:“五出漠北,三犁虏庭”。即朱棣在前三次北征对蒙古诸部进行了犁庭扫穴式的毁灭性打击。尽管有其溢美之处,但大体还是符合当时情况的。永乐一朝,蒙古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均遭到了明军沉重的打击而进一步削弱,特别是兀良哈三卫几乎是到了崩溃的边缘。有明一代的武功,也正是在朱棣五次远征蒙古之役的推动下达到了巅峰。

回复
  • 期待您的回答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