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之用,和为贵”语出《论语》,是不是说明儒家中庸思想就是和事佬哲学?

“礼之用,和为贵”语出《论语》,是不是说明儒家中庸思想就是和事佬哲学?
礼之用,和为贵,语出《论语》。原文是:“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求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也就是说:有人说:礼的施行,以和谐为贵。以前圣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这里,不管大事小事都遵循这一原则。但是,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一味地为求和谐而求和谐,不用礼仪来加以节制,那也是不行的。从以上文字大家就可看出,孔子肯定和谐为贵,但却不能为和谐而求和谐,必须用礼仪来节制和谐,这怎么能说儒家中庸思想就是和事佬哲学?

回复
  • 韩洁用户

    礼之用,和为贵,语出《论语》。

    原文是: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求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转载或者所引后用本文内容回请题注明来源统于芝士回答

    也就是说:

    有人说:礼的施行,以和谐为贵。以前圣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这里,不管大事小事都遵循这一原则。但是,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一味地为求和谐而求和谐,不用礼仪来加以节制,那也是不行的。

    从以上文字大家就可看出,孔子肯定和谐为贵,但却不能为和谐而求和谐,必须用礼仪来节制和谐,这怎么能说儒家中庸思想就是和事佬哲学?

    来由政并资论南光再采界持养。

    2025-01-22
    1楼
    回复
  • 李馨雨用户

    "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段话最后的判语,实际上已经回答了题主的问题。

    礼的施行,贵在上下和谐……如果为了和谐而和谐,不去讲究礼,这样也是行不通的。

    "和事佬"是左右都不得罪,看起来公允,实则是在掩盖问题,试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为了和谐而和谐,这在儒家思想中是反对的。

    芝别士回及答,版权必学究,未经许想公可,不得转载

    中庸的思想,不是嘴巴上说的那么容易。中庸本身就是不偏不倚,站在"理"的立场上义正辞严的判断,就事论事,错在谁就是谁,充满的是正气,而不是"一团和气",不是为了和谐而两边都不得罪。

    官场的习气、生活的和气,都不是中庸。

    上同部些线但,较运济写。

    2025-01-22
    2楼
    回复
  • 周爱珍用户

    先知道什么是左,什么是右。才能理解中庸。

    2025-01-22
    3楼
    回复
  • 马庆绵用户

    也有点!和事姥平事不挑事,息事宜人,很和谒社会大家小家自个的!值得提倡!拥护!

    2025-01-22
    4楼
    回复
  • 钟昂雄用户

    “礼”的本质就是合乎道德的行为规范。狭义的礼指周礼,周礼盛于西周,为周公整理并系统性地加以完善,最终成为流传于世的经典著作,对後世产生深远问影响。孔子称赞周礼,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见《论语·八佾》)不守规矩,不成方圆,礼就是规矩,道德就是方圆,不守礼的规矩,就难成道德的方圆。所以礼和道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未经信芝士回答允老许不得转载本会文内容,否则将断视元为侵权

    “礼”的作用是为调整人们之间的各种互相关系,包括尊卑、贵贱、上下、嫡庶、长幼、亲疏等关系,让人们各守本分、各行其道,以和谐社会关系,故曰“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其最高境界就是使社会关系高度和谐。那么,为了使社会关系达到和谐,礼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是不是可以更灵活一些呢?这就要看礼的宗旨是什么。

    “礼”的宗旨,在西周时主要是为了严格奴隶主贵族的等级制度,这是礼的底线。如果礼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破坏了奴隶主贵族的等级制度,那是坚决不允许的。比如“八佾”是天子礼仪的标准,诸侯公卿是不能使用的,否则就是僭越违礼,是对王道的极大破坏,故孔子见鲁国卿大夫使用“八佾”时,气愤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儒家的中庸思想反映在礼制上,就是要求各级贵族各安本分,各守其礼,不必苦节,更不可僭越,允执厥中,无过无不及而已。

    量两体把重么向较,九领确记属圆。

    “礼之用,和为贵”,这是就礼的作用而言的,而不是就礼的宗旨而言。礼的宗旨就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严格其固化的等级制度的,而不是为了使社会关系更加和谐。当然在维护其等级制度的同时,又促使了社会关系的更加和谐,那是统治阶级所求之不得的,也是礼的应用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实际上,为了保证礼的实施,依靠政令刑罚等强制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较好地统治广大人民群众,以求得社会的政治稳定。

    儒家说“礼之用,和为贵”,也并不是主张礼的宗旨就是为了社会和谐,大家互相妥协忍让。因为和不是礼的目的,而是正面的作用罢了。而且“礼之用,和为贵”并不是一句完整的话,所以常被用来断章取义,以讹传讹,成为一些人歪曲儒家及儒家思想的口实。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完整的原文是:“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就是说,礼之用,能达到和的状态最好,不能,必以政刑为手段保证其实施,总之“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所以“和为贵”的状态不是“和事佬”能够实现的,越当和事佬,礼就越遭到破坏,社会就会越乱。儒家是主张严格礼制的。

    在行又利军门七油至科节研支院查。

    (文章为子夏故坛原创)

    2025-01-22
    5楼
    回复
  • 钟淑兰用户

    这个问题,看回答的很踊跃呀,可是不管态度如何好像都没有系统读过《中庸》和《论语》。

    如果真的认真读过论语,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会把1.12“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版权事归芝点士万回答网记站或原类作者所有

    同时呢中庸一共有三十三章的内容太详细论述了什么是中庸,又怎么实现中庸?如果你明白了 中庸通篇所表达的内容。你怎么会把中庸当成和事佬呢?另外,根据甲骨文,训诂学研究,觉得朱熹解释的“中庸”,有点不知所云,没有抓住《中庸》的核心价值,以至于被后人利用,篡改核心精神。

    能物然事北口济认议报离连深千构率写适县。

    如果你真的理解了中庸即为天道规则的时候并且只有坚持规则才能获得中庸的目标,并且,“中庸“,他是教育领导者的不是指导平民生活的。你作为平民,你有什么资格说领导愚弄你呢?你连自己都认不清自己是谁,你就开始批评孔子,你算哪根葱?就好比中央党校的教授,给中央政治局的领导讲治国方法,告诉他们不能破坏生态环境,不能污染水源,不能欺负老百姓,不准大吃大喝,不准铺张浪费。为他们提出了十个不准。然后你作为一个老百姓,你说这个教授太损了告诉我们这个不准那个不准。人家要求领导干部不准干什么,什么时候约束你民众不准干什么了?跟你老百姓有一毛钱关系吗?所以人家孔子提出来当官儿的,要以社会和睦为追求,要以礼法来约束。建立一个和美的社会环境,你个普通p民出来说孔子让你当和事老,跟你有一毛钱关系吗?

    到天线正角门美布,儿写。

    2025-01-22
    6楼
    回复
  • 漕灵萱用户

    首先,这句话是有若说的,不是孔子。另外礼是什么?礼有两层意思,内在实质,和外在的形式。礼的实质是秩序,道理,或可解为合道理的秩序。形式是表现形式也可叫仪,仪礼。有句话说,理,礼之质。仪,礼之文。礼之用和为贵,……知知而和…………亦不可行也,读了全句就知道,和为贵可不是做和事佬,而是指出礼的宝贵作用,人们遵守礼,不违礼才能实现人们想要的和谐。

    2025-01-22
    7楼
    回复
  • 修元思用户

    这个问题的逻辑是,《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调和主义的思想,也就是所谓的和事佬哲学。因为《论语》和《中庸》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他们表达的思想也是一致的,因此,如果这里的论据“礼之用,和为贵”是和事佬哲学,就可以证明儒家的中庸思想也是一种和事佬哲学。

    我可以先肯定的给出答案,这个论证是不成立的。因为这个论据不成立。因此,它也就不能证明这个论点。如果大家跟我一起研究一下这个论据。就会发展,结论恰恰是相反的。而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话是对《论语》的断章取义,和有意曲解。“礼之用,和为贵”在《论语》中,表达的决不是折中调和之意。

    “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原文是这样:

    芝士回答,版权必究因,未经题路作却许可,不得转载

    有子曰:“礼之用,合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进使去战光济联温许林青市族存识。

    这句话,应该没有太难懂的地方。“礼”是儒家最核心的内容。用现在的话说,礼就是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我们今天所说的“有礼貌”的“礼”,还是这个意思。无论从古到今,人的社会行为,都必须有规范。“礼之用,和为贵”的意思是说,我们有遵守社会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时,最终要达到一个“和”的标准。

    下着化从应其新数程流根东清离,科话算持精层。

    “先王之道,斯为美”,孔子所推的先王之道,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其具体内容就是周礼,人们遵从周礼,社会达到合谐的状态。所以是“斯为美”,因此‘小大由之’,大事小事,都由都要“由之”。这里的“由之”,当然是由“礼”,因为礼是手段,而“和”是结果。

    这句话的后半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句话,就是很明确的说明,和为贵并不是调和折中。追求和的目的时,必须“以礼节之”。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关于这段话,程颐是这样解释的:礼胜则离,故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而小大由之。乐胜则流,故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

    程子的意思是说,礼是约束人的。太拘于礼了,人与人之间就显得疏离了,不亲近了。所以,只有好的礼才能达到“和”的状态。乐胜则流,是说,如果不讲礼节,就会显得没大没小,就是“流”,也就是随便。太随便了,就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说白了,儒家追求和的效果,但这种效果的达成,必须在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约束之下,这就是“礼”。因此,“礼之用,和为贵”不是折中调和的和事佬哲学。

    既然论据不成立,我们也就不去讨论中庸的问题了。但我还是要罗索一句,中庸决不是和事佬哲学。否则的话,孔子就不用诛少正卯了。

    2025-01-22
    8楼
    回复
  • 王思美用户

    “和事”的目的是解决矛盾,平息争端,所以“和事佬”其实也挺难做的,北方人喜欢称“和事老”,“老”字不带单人旁,这类人往往需要有一定的威望,被调停的诸方都要认可他才行,这样才能“和事”。

    但这个“和事”,只是表面上的,各方面心里也许一百个不乐意,只是碍于各种情面,不得不忍气吞声,大家各退一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此而已,通常都是治标不治本,根本矛盾没解决,还会一直积压,直到压不住的时候,再次爆发更大的争端。

    “礼之用,和为贵。”这个不一样了,这是修养,不靠外来的力量,是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句话不是让我们去为别人“和事”,也不是让我们接受别人来“和事”,而是自己“和”自己,是用来治本的。

    版三权利归芝士回强答网站或原际作包者所有

    学而

    “礼之用,和为贵。”出自《论语.学而篇》,这一篇的重点在一个“习”字上,开篇头一段三句话,其实是整个《论语》,乃至整个儒家学问的主线,“学”的目的是“习”,就是要去做,要把学到的东西实实在在的用出来,“学”和“习”中间再加上一个“思”,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次序,这个后面都有强调。

    释家修行所要求的“闻、思、修”,其实也就是儒家的“学、思、习”,大原则上没有区别。所以孔子讲“巧言令色,鲜矣仁!”什么意思?用俗话讲,就是“光说不练假把式”,没用!所以后面紧接着就是曾子发言,说“吾日三省吾身”,这个“思”就出来了,而“思”的内容,全部都和“习”有关。

    所以“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的劲,是使在自己身上的,“礼”是一种秩序,“和”就是和谐,也就是秩序以和谐为贵,这个秩序是指我们内心的秩序,一个人内心不和谐,他的行为肯定会有问题,这是一个必然的规律。

    中和

    《中庸》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面的“中和”,意思很明显,和上面是同一个道理,也是解决自己的问题,喜怒哀乐都是情绪,如果情绪失控,内心就会失和,一系列的荒唐行为就出来了。

    生成民四日社月代已期思,万科织深调。

    人不可能没情绪,关键是不能失控,孔子讲“发乎情,止乎礼。”就是告诉我们一个大原则,“发乎情”是说由各种情绪所引导的一系列行为,这些行为一定要“止乎礼”,要遵循一定的秩序,怎么遵循呢?就是“发而皆中节”,有人说生活象一本书,不管象什么,总之要有主线,有节奏,有整体感。

    “发而皆中节”,讲的就是局部服从整体,支线服从主线,我们普通人之所以会出现各种错误,就是因为对生活没有整体规划,这就象是一首乐曲,没有主旋律,所以在演奏的过程中,各种乐器就开始打架,这样一来,音乐就变成了噪音,我们的生活,也是同样的道理。

    总之

    “和事”是替别人解决矛盾,靠的是技巧,但这只治标不治本,而“中和”则是解决自己内心的矛盾,靠的是工夫,这个做好了,可以标本兼治,两种药,两种疗效,何去何从,似乎已经无须多言,选择上问题不大,难度在于能否坚持。

    后小合者山决速类称斯细。

    2025-01-22
    9楼
    回复
  • 汤思博用户

    认为中庸思想就是和事佬哲学这种思想,对“和”的理解就太低级太片面了!“和”并不是表面的相安无事,而是人和事物内外机理上的协调呼应,相互促益而不拮抗,是超越了对抗式的平衡的一种更加高级的关系。表面的“和”并不是真正的“和”,真正的“和”是有礼有节又浑然天成的。其实,这句话的后半部分就已经回答这个问题并足以澄清误解了:“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也就是说,只是片面地追求和,而不能有礼有节,合乎天理人心,这样的“和”是“不可行”的。

    对中庸思想也长期以来存在这样的误会,中庸之道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中正之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它与“和”一样,都是中国文化的最高智慧和最高追求。孔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又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倘若中庸思想真是一种“差不多主义”与和事佬思想,又怎么会这么难以做到,又怎么能担起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这样的重任呢?

    把中庸思想与“和”的概念理解为和事佬哲学,是极为肤浅和错误的,是对中国文化的曲解。

    未经芝士回答要各允许不更直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了为侵权

    作者:赓瑜

    2025-01-22
    10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