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的《谏逐客书》对当时秦王收留人才有多大作用?

李斯的《谏逐客书》对当时秦王收留人才有多大作用?
我是作家、历史研究者煮酒君,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向来不问出身、大肆招揽人才的秦国为何会突然颁布《逐客令》,以及《逐客令》颁布之后有什么影响。只有先了解《逐客令》,才能明白《谏逐客令》的伟大。一个间谍引发的驱逐令时间向前推到公元前246年,韩桓王为了不被秦国吞并想出了一招借修渠企图在经济上拖垮秦国的“疲秦计”。于是派出了水利大师郑国前往秦国,向秦王提议修筑水利沟渠,让关中平原尽享泾渭两河的滋润。秦王政欣然接受,并派郑国负责修筑这项水利工程。不料没过几年,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虽然郑国以“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为由保全了性命,并最终修建好了这项工程浩大的水利工程。但是韩国间谍案让秦王政对东方六国的人才心生芥蒂,加之“疲秦计”发现之前,同样是山东六国的嫪毐、吕不韦的兵变夺权威胁了秦王政的统治。内乱跟间谍案的发生,让秦王对六国人士极为不满。于是秦王政颁布了《逐客令》,规定山东六国在秦国为官任职的人士即日起离开秦国。六国之士相继离秦《逐客令》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山东六国的人才相继离开秦国。秦国的崛起离不开山东六国的人才,山东诸国中卫鞅、张仪、范雎等人虽不是秦国之人,却为秦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现在秦王政却因噎废食,六国入秦的士子中可能真有间谍,但是大部分还是因为秦国招揽人才,想来建功立业的有为之士。《逐客令》一下,整个秦国的一大半官员都要离开秦国,国家系统几近奔溃。条理清晰,句句肺腑,逐客弱秦《逐客令》一下,本是秦国客卿的李斯只能离开秦国。心有不甘的李斯临走之前向秦王政上书了《谏逐客令》。当秦王政看完着《谏逐客令》后,回心转意马上废除《逐客令》,并派人将李斯请回秦国。那么这《谏逐客令》究竟有什么威力呢?能让秦王政改变主意呢?李斯的《谏逐客令》大致列举了三点来证明《逐客令》的弊端其一:秦国自古就有向东方诸国招揽人才的先例,并为此大获成功。秦穆公重用由余、百里奚、蹇叔、来邳豹、公孙支,最终并国二十,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革新,富国强兵。秦惠文王重用张仪破五国之合纵,吞并巴蜀。秦昭襄王重用范雎废穰侯,逐华阳,远交近攻为秦国争取了大量国土。由此可见六国之士对秦国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能因噎废食轻易驱逐六国之士。其二:用宝物、美女跟人才相比,秦王可以接受六国的宝物、美女却不能接受六国的人才。李斯列举了秦王政喜欢的玉石、马匹、宝剑、美女都不是秦国产的,但是秦王却能接受。为何对于六国的人才,秦王却不能接受呢?宝物、美女跟六国的人才对于秦国而言哪个轻、哪个重,希望秦王能够明白,不要本末倒置。其三:挑明逐客令的危害。“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秦国驱逐六国的人才,削弱了自己,增强了六国,就像是“借武器给敌人,送粮食给盗贼!”正是因为李斯有理有据,句句肺腑。最终让秦王政回心转意,收回成命。唯才是举,不问出身看完《谏逐客令》之后,秦王政废除了《逐客令》,重用李斯并让郑国继续修建水利沟渠,六国的人才也悉数归秦。而李斯也成为自己《谏逐客令》的最大收益者。在这之后,李斯凭借自己的才能,帮助秦王政横扫六合、统一华夏,帮助秦王政完善了郡县制、统一文字,最终官拜丞相。此外像尉缭、韩非这类的六国人士,如果李斯没写《谏逐客令》,秦王政没看《谏逐客令》,那他们就连进入秦国的机会都没有了。特别是尉缭,秦王政十年入秦游说,被任为国尉,因称尉缭。尉缭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著有《尉缭子》的兵书,他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经过间谍案、内乱的秦王政正是因为《谏逐客令》而重新重用六国之士,如果没有李斯的《谏逐客令》那么秦国将陷入失去人才的停滞当中,秦国统一华夏的时间也可能因此而推延。看完朋友,记得关注随手煮酒君哦~每天都有精彩有趣的内容等着你~~~

回复
  • 钱飞昂用户
    我是作家、历史研究者煮酒君,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向来不问出身、大肆招揽人才的秦国为何会突然颁布《逐客令》,以及《逐客令》颁布之后有什么影响。只有先了解《逐客令》,才能明白《谏逐客令》的伟大。

    一个间谍引发的驱逐令

    转载或本者引布用本文内际容低请注明来源于切芝士回答

    时间向前推到公元前246年,韩桓王为了不被秦国吞并想出了一招借修渠企图在经济上拖垮秦国的“疲秦计”。于是派出了水利大师郑国前往秦国,向秦王提议修筑水利沟渠,让关中平原尽享泾渭两河的滋润。

    秦王政欣然接受,并派郑国负责修筑这项水利工程。不料没过几年,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

    虽然郑国以“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为由保全了性命,并最终修建好了这项工程浩大的水利工程。但是韩国间谍案让秦王政对东方六国的人才心生芥蒂,加之“疲秦计”发现之前,同样是山东六国的嫪毐、吕不韦的兵变夺权威胁了秦王政的统治。

    内乱跟间谍案的发生,让秦王对六国人士极为不满。于是秦王政颁布了《逐客令》,规定山东六国在秦国为官任职的人士即日起离开秦国。

    我种度家道者管,基世目段效育圆。

    六国之士相继离秦

    《逐客令》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山东六国的人才相继离开秦国。

    秦国的崛起离不开山东六国的人才,山东诸国中卫鞅、张仪、范雎等人虽不是秦国之人,却为秦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现在秦王政却因噎废食,六国入秦的士子中可能真有间谍,但是大部分还是因为秦国招揽人才,想来建功立业的有为之士。

    《逐客令》一下,整个秦国的一大半官员都要离开秦国,国家系统几近奔溃。

    条理清晰,句句肺腑,逐客弱秦

    《逐客令》一下,本是秦国客卿的李斯只能离开秦国。心有不甘的李斯临走之前向秦王政上书了《谏逐客令》。当秦王政看完着《谏逐客令》后,回心转意马上废除《逐客令》,并派人将李斯请回秦国。那么这《谏逐客令》究竟有什么威力呢?能让秦王政改变主意呢?

    说定三业角做必争单速究千精存亲。

    李斯的《谏逐客令》大致列举了三点来证明《逐客令》的弊端

    其一:秦国自古就有向东方诸国招揽人才的先例,并为此大获成功。秦穆公重用由余、百里奚、蹇叔、来邳豹、公孙支,最终并国二十,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革新,富国强兵。秦惠文王重用张仪破五国之合纵,吞并巴蜀。秦昭襄王重用范雎废穰侯,逐华阳,远交近攻为秦国争取了大量国土。由此可见六国之士对秦国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能因噎废食轻易驱逐六国之士。

    其二:用宝物、美女跟人才相比,秦王可以接受六国的宝物、美女却不能接受六国的人才。李斯列举了秦王政喜欢的玉石、马匹、宝剑、美女都不是秦国产的,但是秦王却能接受。为何对于六国的人才,秦王却不能接受呢?宝物、美女跟六国的人才对于秦国而言哪个轻、哪个重,希望秦王能够明白,不要本末倒置。

    其三:挑明逐客令的危害。“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秦国驱逐六国的人才,削弱了自己,增强了六国,就像是“借武器给敌人,送粮食给盗贼!”

    正是因为李斯有理有据,句句肺腑。最终让秦王政回心转意,收回成命。

    唯才是举,不问出身

    看完《谏逐客令》之后,秦王政废除了《逐客令》,重用李斯并让郑国继续修建水利沟渠,六国的人才也悉数归秦。而李斯也成为自己《谏逐客令》的最大收益者。在这之后,李斯凭借自己的才能,帮助秦王政横扫六合、统一华夏,帮助秦王政完善了郡县制、统一文字,最终官拜丞相。

    此外像尉缭、韩非这类的六国人士,如果李斯没写《谏逐客令》,秦王政没看《谏逐客令》,那他们就连进入秦国的机会都没有了。特别是尉缭,秦王政十年入秦游说,被任为国尉,因称尉缭。尉缭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著有《尉缭子》的兵书,他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

    经过间谍案、内乱的秦王政正是因为《谏逐客令》而重新重用六国之士,如果没有李斯的《谏逐客令》那么秦国将陷入失去人才的停滞当中,秦国统一华夏的时间也可能因此而推延。

    看完朋友,记得关注随手煮酒君哦~每天都有精彩有趣的内容等着你~~~

    2024-05-05
    1楼
    回复
  • 宋春莹用户

    李斯的《谏逐客书》对当时的秦王收留人才起到10%的作用,而嬴政看了《谏逐客书》后及时废出逐客令,起了90%的作用。对嬴政本人来讲,刚刚轻政,心浮气躁了,但是他本人是一个海纳百川的雄主,自然能很快理解逐客令的荒诞不经。即使李斯没有上《谏逐客书》,嬴政自已也会在一段时间后,废除逐客令。

    1、逐客令的起因

    转载交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适来源低于芝士回有王答

    嬴政亲政后,全国各地都有自然灾害发生:陇西有地震,关中有干旱,并且前后时间长达三年之久。刚出现灾情时,丞相吕不韦已经离职,当时国家还没有一个可以救灾的办法,官吏还不知如何处理,因为秦法不允许振灾。

    这时吕不韦离职之前,安排上马的关中大渠工地上传上惊人恶耗,秦国特工查出水渠总工郑国是韩国派来的奸细,专门采用水利工程来疲秦的,以使秦国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修关中大渠,以此无暇东顾攻韩。关中大渠从商鞅变法时就提出来了,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实施,直到吕不韦离职前,才勉力上马,以李斯为项目经理,郑国为项目总工,征招了两多万民夫在修。

    要表见期世交单才,空历克族京红。

    嬴政刚处理完吕不韦自杀事件风波,就听到了关中大渠的真实目的是疲秦。这让嬴政心中对吕不韦很不满,作为秦国丞相三十年,难到不知道郑国是韩国派来的奸细?郑国作为水家名士,就没有天下情怀,要使如此手段谋秦?嫪毐这样一个畜生能以太监身份进入秦国后宫,淫乱宫室,酿成秦国宫庭丑闻,吕不韦没有责任?

    中学水或质只代料决济术,再拉须响存。

    嬴政越想越生气,秦国待山东六国士子不薄,为何山东士子如何欺辱秦国?正在此时,嬴族宗室元老呈上《逐客令》,历数山东六国士子在秦国的所作所为,建议秦王驱逐山东六国之民,以还秦人本色。于是嬴政批下了“制曰可 ”三个字,同意驱逐六国之民。

    2、逐客令的结果

    秦国是一个法治国家,行政效率高,执行逐客令上查六代,只要不是老秦人,不论是谁,一律谴送出国。不足一月,秦国官署吏员缺额一半以上,国家重臣更是七成以上离职,国家机器不能运转。赵高因是赵国人,所以在驱逐之列;蒙恬祖上是齐国人,也在驱逐之列。

    六国移民大谴散,连在秦国做生意的外国人也被驱逐;秦国几代君王从六国招来的流民也在被谴之列。如此大的动静,在秦国是翻天覆地!

    3、《谏逐客书》的内容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4、《谏逐客书》的结果

    嬴政看了《谏逐客书》后立马醒悟,立即废出了逐客令!嬴政又让赵高驾王车西出函谷关把楚国人李斯给追回来。嬴政与李斯彻夜长谈后,决定策反郑国,让郑国修成关中大渠,以富八百里秦川。秦有巴蜀千里天府之国,再有关中八百里秦川,则统一天下可望也。

    嬴政亲自到狱中看望郑国,给了郑国项目经理的职位,让郑国统率一百多万民夫在两年内修成关中大渠。郑国虽为韩国人,但是做为水利界专家,他一心想亲自修一条大渠,以展心中学问。在秦国的十多年踏勘关中大渠中,他已没有了疲秦之心,而是想修出一条富国利民的千秋万代大渠出来。秦王亲自为郑国壮行,又给出了这么多权力,实在是一个水家名士的毕生追求。于是郑国与李斯又一起去修关中大渠了,这次带了百万民夫,更有各县官吏做带班长。

    两年后,关中大渠建成,取名为郑国渠,从此关中大地旱涝保收,成了又一个天府之国。而郑国在渠成之日,竞要求回韩国领死。原来郑国疲秦,实在是韩王逼迫所至,以郑国族人为威胁,要求郑国去秦国实行疲秦之计:并约定疲秦成则郑国逃亡他国,疲秦不成则郑国当在秦国修一条坏渠,以耗秦国国力。郑国选择了水家名士的准则,修了一个千秋万代的水利工程,韩国则要杀郑国族人,所以郑国得回韩国领死以求族人。

    嬴政是千古一帝不是吹出来的,善待功臣不是假的。在得知这个情况后,秦国立即出动大军逼迫韩国放了郑国的族人,并以特工潜入韩国查清了郑氏族人的关押之地。最终在秦国的威逼之下,韩国放了郑氏族人。而郑国则被任命为大秦国大田令,主管秦国工程及农业。

    本头条号“大秦铁鹰剑士” 专注先秦两汉的历史与文化研究,欢迎大家关注我,以便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学习进步,共同弘扬国学文化。

    2024-05-05
    2楼
    回复
  • 段小楠用户

    游侠自任的吕不韦在秦国专政10年后,因为卷入了嫪毐谋反案而被秦王嬴政罢黜。可吕不韦虽然罢相,却仍能通过门下的众多宾客游士影响朝政。

    转载养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院注明切来源样于具芝士回答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这个庞大的游士集团而非相国的职务筑成了吕不韦在秦国政坛的权力基础。因此嬴政决心夷除吕不韦的势力,他一开始想到的办法就是下一道“逐客令”,将所有在秦谋政的东方游士统统驱逐出境。

    产现体间很果料象总争每至准效状。

    个动多十现性展流据光儿难,劳历斯识引该。

    但这个冒失的决策如果认真执行起来,很可能带累秦国统一天下的时间往后推迟许多年。有意思的是,及时匡正嬴政的失误,助秦国政治重回正轨的人居然是那个被吕不韦派入咸阳宫监视嬴政的眼线——李斯。

    眼看秦国的排外舆论如山呼海啸,就要将宦秦的游士客卿们无情吞噬,历史选中李斯站出来批鳞建策,使秦政改弦更张,这绝非偶然。因为对游士在彼时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与重要性,历数秦国君臣,恐怕没人能比李斯的认识更真确,更深刻。

    早在入秦游宦之前,李斯就曾对这个问题发表过见解,他对老师荀卿说:

    “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史记·李斯列传》

    游士是主导国际格局的制高点,是决定兼并战争的胜负手。抱定这样的认识,李斯来到秦王嬴政身边为郎,向嬴政提出的第一项重要建议,就是从争取列国游士入手,进一步削弱东方六国的抵抗力,加速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

    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

    ——《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献计嬴政:对各山东国家的游士或以利诱,或以威服,务要防止其中德才兼备者为各国国君所重用。几十年后,楚、汉两家在秦朝覆灭的遗迹上再兴天下之争,谋士陈平又对汉王刘邦重提此议。无论嬴政还是刘邦,最终都受惠于这个计策,成功地统一了天下。

    反复实践的历史经验一再证明:百家争鸣留给战国和秦汉时代最重要的遗产就是由各家私学培养出来的大批游士。游士的流向决定着政治的走势。假设秦国因为吕不韦的倒台而掀起不可抑扼的排外狂潮,将好不容易才从列国挖来的游士客卿们悉数撵出函谷关,那就等于把李斯为秦国辛苦经营的成绩打作一地瓦砾。

    这不仅是李斯个人的悲剧,也必是秦国的悲剧。因为秦国注定要就此丧失削弱山东诸侯的关键抓手,而它的敌人则将在吸纳被秦逐出的游士客卿后迅速复苏。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史记·李斯列传》

    得游士者得天下。身处战国末世,没有哪个国家能自外于这个历史的潮流。秦国要真是盲目地奉行孤立主义,逆历史潮流而动,那么闭关锁国后,不要说一统天下将成泡影,就算想守住秦国原有的关中之地,也是痴人说梦。

    李斯对游士的认识不可谓不深刻,但仅仅阐明上述事实恐怕还不能彻底打消嬴政的顾虑。因为嬴政最强烈的关切是:随着东方游士的到来,游侠政治的坏风气有在秦国蔓延的风险。

    铲除吕不韦这颗毒瘤,嬴政已经卧薪尝胆,忍耐了十年。现在吕不韦虽然倒了,可他门下的游士们仍在。倘若其中出现一个新的“吕不韦”,嬴政和秦国又要再历一遍痛楚,国家经得起这么折腾吗?——在合理吸纳关东游士的同时,该怎样杜绝游侠政治的出现?

    这个问题,嬴政需要李斯给出回答,而李斯的答案在《谏逐客书》的一开篇就已经呈上了。李斯历数秦国历史上著名的客卿如百里奚、商鞅、张仪、范雎等人的成功事迹,其实就是要告诉嬴政,造成游侠政治的关键要素不在游士,而在养士之人。权臣养士,挟众自强,凌驾王权,这才是游侠政治。可如果游士们如果不依附权臣,而为秦王所养,奉秦王为主,为秦王效命,那他们当中不难涌现出百里奚、商鞅那样的国之干城。

    对嬴政来说,消灭游侠政治的第一步棋此刻正随着李斯的这篇《谏逐客书》摆在他的几案上:李斯原先是吕不韦派往咸阳宫监视嬴政的眼线。可他上《谏逐客书》不就是向嬴政剖心明志,宣誓效忠的吗?

    收服李斯,再进而收服那些跟李斯身份相同的吕姓门客,让他们从游侠的爪牙变为朝廷的忠臣,这才是防范秦国再次出现“吕不韦”的良方啊!所以李斯的《谏逐客书》刚一奏上,嬴政便叫停了驱逐客卿游士的计划,其中的玄机恐怕就在此处。

    纵观嬴政的一生,他的成功始于遏制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游侠政治,并在争夺游士的列国竞赛中占得先机。但是扫除六国后,大秦帝国的最终覆亡又是从游士的离心离德和游侠政治的沉渣泛起开始的。

    称帝御极后,秦始皇仍在继续执行早年与李斯商定的笼络游士的政策。因此称帝之初,他对齐鲁学者礼敬有加,甚至专门将博士官腾出来作为朝廷奉养齐鲁学者的所在。

    可是从秦始皇与齐鲁学派的争执与冲突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六国覆亡、寰宇混一的大背景下,因为帝国疆域的急速扩张,嬴秦政治文化传统中的固有局限已经越来越强烈地桎梏着秦始皇在帝国全局之内争取游士的努力。

    如果我们为战国时期的诸子学派画一张分布图,那么在当时或者后世曾被奉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三家学说——儒家的礼乐教化、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法家的刑名之学,它们在中华版图上的分布应该是这样的:儒家礼乐思想最盛于齐鲁,道家的黄老之术流行于楚地,而三晋及其相邻的秦中则是法家刑名之学独大的所在。

    嬴秦自孝公用商鞅变法,就一直信仰法家学说为治国理民的不二法门,统一天下前在秦国政坛取得成功的游士客卿也以法家后学和三晋之士为多。相对而言,秦国政治高层对齐鲁学派和儒家学说不够了解,接受程度也很有限。

    法家治国尚功利,重实用。主张以刑赏为手段将臣民强行纳入国家秩序之内。刑赏之法以君主的名义颁布,又以君权为后盾来推广执行,因此,要使整个国家如臂使指,就必须树立当下执政者——也就是“今王”或者“后王”的绝对权威。但这种治国思想恰恰是儒家所反对的。

    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相比于冷冰冰的法律条文和血淋淋的专政机器,儒家更相信润物无声的礼乐教化才能开启民智,凝聚民心。也许教化之功是不如信赏必罚那样立竿见影,但它的影响力一旦形成,却能延绵不绝,源远流长,不以君主的更替和政权的兴亡为转移。

    相比与此,赏罚的效力强烈依赖于君主和政府的权威,一旦后者崩溃,前者即行废除。在儒生的心目中,礼乐教化最理想的典范是上古传说中的尧舜盛世。后来的执政者要想治理好国家,也不过是沿着尧舜先圣之法,重兴盛世而已。

    在这条复古更化的建国道路上,“今王”的权威必须让位于先王的传统。执政者要想让天下臣民都守规矩,自己就得行为世范,先按着古圣先贤定下的规矩办事。

    韩非说“儒以文乱法”——儒生们总爱援引历史上那些虚无缥缈的所谓传统来非议时政、抨击当朝。在秦始皇筹备泰山封禅的盛典时,他就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韩非这句话的意义。史载:

    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祠驺峄山,颂秦功业。于是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诸儒生或议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葅秸,言其易遵也。”

    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绌儒生。(中略)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休于大树下。诸儒生既绌,不得与用于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

    ——《史记·封禅书》

    那些会议封禅礼仪的齐鲁儒生们言人人殊,却都各自坚信远古的圣人们就是按照自己所说的那套规矩办的。这不免让冷眼旁观的秦始皇怀疑他们是自我作古,意图挟制天子。所以一怒之下,始皇帝把儒生们统统晾在一边,自己画了一套章程,径直登泰山祭天去了。于是儒生们感觉到了羞辱,想要伺机报复。偏巧下山的途中,秦始皇遭遇了一场阵雨,儒生们便诅咒说这是皇帝不遵古制的天谴报应。

    封禅典礼用哪套规矩,在秦始皇的眼里或许是个小事儿;但大秦帝国用什么国体,这可就是关乎祖宗基业、子孙万代的大事了。

    在这个问题上,齐鲁儒生同秦始皇发生了更为激烈的交锋。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置酒咸阳宫。七十博士向始皇帝祝酒为寿。其中一名来自齐地的博士淳于越趁机抨击嬴秦沿用了上百年的郡县制是事不师古,难以长久。这句话直接招来了秦始皇最严厉的制裁——焚书。这把熊熊烈火烧过之后,秦始皇笼络齐鲁学派的努力也就宣告破产了。

    参考文献: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2024-05-05
    3楼
    回复
  • 商钰潇用户

    首先看当时的时代环境,当时是战国末期,群雄逐鹿,谁都想将天下于自己掌握之中,而秦王又是个强权在握,雄心勃勃的霸主。所以尽快并吞六国,一统天下,就是他最大的心理愿望。

    我们再来看李斯写《谏逐客书》的背景,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人郑国来秦国做间谍,被秦发觉,秦王由此下令驱逐所有在秦国任职的别国人。李斯是楚国人,也在被驱逐之列,于是上了这篇奏议进行劝谏。

    李斯列举了百里奚、商鞅、张仪等客卿对秦国国家富强所做的贡献,以及秦王在日常生活中享用的产于别国的物品,指出“逐客”是因噎废食的行为,必然导致国家的危亡,由此提出延揽人才应该“河海不择细流”。

    版权归芝士回最点答网站或转原族战作者所有

    最终秦王听取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逐客的命令。“一言可以兴邦”,李斯的这次上书,根本原因是抓住秦王内心的最大欲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层层推进,步步升级,最终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避免了秦国人才的流失。对秦国统一六国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欢迎关注观史谈兵,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方电间正没入式根百什证,话广容往构太铁。

    2024-05-05
    4楼
    回复
  • 孙玉昊用户

    别人不好说,但我知道李斯因为这留了下来,而且真正步入了历史的舞台。

    为什么说真正?李斯从楚国来到秦国,当过郎,当过长史,当过客卿。能力也有,赏识也有。但如果没有这封书,想往上混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

    因为秦国的官僚系统相对六国虽然最为先进和完善,但仍然无法彻底摆脱旧贵族的影响。客卿们在秦国立足势必与旧贵族争夺政治资源,很多旧贵族心生不满,而逐客令就是旧贵族针对客卿的一次大反扑。

    转研载或者引用本文联内容请注明思来源道验于芝士回答

    当这次反扑形成了风气时,嬴政也只能因势利导,毕竟皇帝也不能强行跟大臣对着干。何况他心里也认为这些外国人不是好东西,比如吕不韦。

    而且嬴政平定六国根本没用几个外国人,文有他的两个好基友,昌平君和昌文君。诛杀嫪毐这种私密的事就是他俩干的。武有王翦、李信、蒙武、王贲这些世代在秦国为将的统帅。

    接到逐客令的客卿们都收拾行装准备回家了,李斯的《谏逐客书》送上去了。秦王一看,大喜。顺着李斯的话,停了逐客令。等于暗里又打压了一波旧贵族势力。

    着本性些社平看系设图花石段布太住照。

    李斯这才能升到廷尉,位列九卿。真正进入这个帝国的中央核心。

    2024-05-05
    5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