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有人知道古代的官凭是什么样子吗?

看来你是被电视所误导,下边这些是关于各朝官员表明其身份官阶的详细介绍,唉!现代人拍的古代史剧害死人啊~~不同朝代的“身份证”早在隋唐时期,朝廷便发给官员一种类似身份证的“鱼符”,它是用木头或者金属精制而成的。其形状像鱼,分左右两片,上凿小孔,以便系佩。“鱼符”,上面刻有官员的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当时,凡亲王和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鱼符”,均以黄金铸制,显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为银质;六品以下的官员的“鱼符”则为铜质。五品以上的官员,还备有存放“鱼符”的专用袋子,称为“鱼袋”。“鱼符”的主要用途是证明官员的身份,便于应召出入宫门验证时所用。宋代时,“鱼符”被废除,但仍佩带“鱼袋”。至明代,改用“牙牌”,这是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卡片式身份证已经非常接近了。清代各阶层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顶子(帽珠)来证明,其帽珠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如果是一个秀才,可佩铜顶,若为一品大员,则佩大红宝石顶子。一般百姓帽上无顶,只能用绸缎打成一个帽结。一些富商、地主为求得高身份,常用数目可观的白银捐得一个顶子,由此而出现了“红顶商人”“红顶乡绅”一类的怪事。唐代的告身制度 《水浒传》第55回,叙述高俅大兴马步三军围剿梁山。前敌总指挥呼延灼要建大功,点名索求原在东京甲仗库任副炮手的“轰天雷”凌振赶赴前线效力,“当下凌振来参见了高太尉,就受了行军统领官文凭,便教收拾鞍马军器起身。”此“文凭”不是学校发给学生的毕业证书,众人皆知;但也有解释成“作为凭证的官方文书”的,又嫌太宽泛了一些。确切点说,文凭二字,在这里的意思是高俅当场给凌统颁发了从军士提升为武官(统领)的身份证或任命书,而且还是借用明代的词汇来表达宋代的概念。这是一个不太令人注意的话题。给正式成为国家官员者颁发身份证或任命书的做法,一般认为是从北周开始的,其中具有证明官职品级效力的,官方术语叫“告身”,大抵可以作“告知身份”来理解。其后,这个制度由北周历经杨隋,再传入唐代。唐代的告身制度,比前代完备,凡阶官、职事官的授予,以及封赠、加勋,分为五类,其中三品以上称册授,五品以上称制授,六品以下称敕授,其任命程序,都是中书省奉旨,以皇帝的口吻,写好通称为“制书”的任命词,经门下省审查通过再由皇帝画可后,将御批原本存档,另抄副本送尚书省办理正式手续。宋代告身制度的史料比唐代丰富得多。告身由隶属吏部的官告院统一制作,所用绫锦裱带等材料,均属定点生产和供应的“法物”,民间企业敢“仿效制造及买贩服用者”,都算犯法。告身所用绫纸、幅数名色、裱带、网轴等装饰,都按官位高下分12个等级。《宋会要辑稿》上记载,告身除抄录制词或命词全文外,还要写明三代、乡贯、年甲,并有主授长官及承办人员的签名、用印等。古人的防伪办法 《宋会要辑稿》里还有官告院的编制,除主管官员二人外,计主事一人、令史一人、书令史三人、守当官五人、贴书七人、楷书十二人,此外尚有工匠、看官兵士等。听起来人数不少,但所有文武官员的告身,王公妃嫔的册封除授,以及内外命妇的封赠(就是给官员家属的“诰命”)等各类凭证制作,都由该院承担,而据苗书梅先生征引史料,仅北宋的官员总数,在元时为28000余,到政和时为43000余,到宣和时更增加为48000余,想一想,不计其余如妃嫔宗室、内外命妇的告身,仅发给官员的身份证,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而且都是手工制作,这个工作效率应该说是相当高的。宋代官员领取告身,也要交朱胶绫纸钱,由绫纸库收取给出收据后,才能向吏部领取。现任官员为复职、升阶、调任、补阙而参加铨选,从投状(就是投递履历、荐书并附原有告身等文件)、初审、铨试、射阙,直到预拟、铨量、“过门下”、领取新的告身,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低品级的“卑职”,就是拿到了告身并谢恩以后,也不能马上赴任,因为还要“待阙”。为鼓励官员退休,宋朝对郎中以上官员主动告老致仕者,有加转一资的优惠,并发给加资后的告身,这样,往后子孙办荫袭手续,“起点”就高了。据《挥麈录》称,从五代以来,为防止告身被人冒用,告身上不仅写明发证时此人的岁数,还兼说形貌,如云“长身品紫棠(肤色),有髭须,大眼,面有若干痕”,或云“短小无髭,眼小,面无斑痕”之类。因知办理领取告身手续,必须本人到场,否则经办人没法替你作身高相貌的速写。由兵部掌管的武官告身,变通处比吏部的文官告身更多一些。唐代安史之乱后,军阀割据,节度使们以奖励军功为由,手中都有一大把空名告身,方便随意委任属下。战争期间,空名告身更是常例。同样,国家对官员的处罚,也在告身与敕牒上体现出轻重区别,就地免职或撤职、革职,光追缴敕牒而不涉及告身,这是轻的,如果连告身也要追缴,就是重的。

回复
  • 金雨璐用户

    看来你是被电视所误导,下边这些是关于各朝官员表明其身份官阶的详细介绍,唉!现代人拍的古代史剧害死人啊~~

    不同朝代的“身份证”早在隋唐时期,朝廷便发给官员一种类似身份证的“鱼符”,它是用木头或者金属精制而成的。其形状像鱼,分左右两片,上凿小孔,以便系佩。“鱼符”,上面刻有官员的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当时,凡亲王和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鱼符”,均以黄金铸制,显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为银质;六品以下的官员的“鱼符”则为铜质。五品以上的官员,还备有存放“鱼符”的专用袋子,称为“鱼袋”。“鱼符”的主要用途是证明官员的身份,便于应召出入宫门验证时所用。

    版权归芝化士回答院网站或原对作者些世所有

    宋代时,“鱼符”被废除,但仍佩带“鱼袋”。至明代,改用“牙牌”,这是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卡片式身份证已经非常接近了。清代各阶层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顶子(帽珠)来证明,其帽珠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如果是一个秀才,可佩铜顶,若为一品大员,则佩大红宝石顶子。一般百姓帽上无顶,只能用绸缎打成一个帽结。一些富商、地主为求得高身份,常用数目可观的白银捐得一个顶子,由此而出现了“红顶商人”“红顶乡绅”一类的怪事。

    唐代的告身制度 《水浒传》第55回,叙述高俅大兴马步三军围剿梁山。前敌总指挥呼延灼要建大功,点名索求原在东京甲仗库任副炮手的“轰天雷”凌振赶赴前线效力,“当下凌振来参见了高太尉,就受了行军统领官文凭,便教收拾鞍马军器起身。”此“文凭”不是学校发给学生的毕业证书,众人皆知;但也有解释成“作为凭证的官方文书”的,又嫌太宽泛了一些。确切点说,文凭二字,在这里的意思是高俅当场给凌统颁发了从军士提升为武官(统领)的身份证或任命书,而且还是借用明代的词汇来表达宋代的概念。这是一个不太令人注意的话题。

    给正式成为国家官员者颁发身份证或任命书的做法,一般认为是从北周开始的,其中具有证明官职品级效力的,官方术语叫“告身”,大抵可以作“告知身份”来理解。其后,这个制度由北周历经杨隋,再传入唐代。唐代的告身制度,比前代完备,凡阶官、职事官的授予,以及封赠、加勋,分为五类,其中三品以上称册授,五品以上称制授,六品以下称敕授,其任命程序,都是中书省奉旨,以皇帝的口吻,写好通称为“制书”的任命词,经门下省审查通过再由皇帝画可后,将御批原本存档,另抄副本送尚书省办理正式手续。宋代告身制度的史料比唐代丰富得多。告身由隶属吏部的官告院统一制作,所用绫锦裱带等材料,均属定点生产和供应的“法物”,民间企业敢“仿效制造及买贩服用者”,都算犯法。告身所用绫纸、幅数名色、裱带、网轴等装饰,都按官位高下分12个等级。《宋会要辑稿》上记载,告身除抄录制词或命词全文外,还要写明三代、乡贯、年甲,并有主授长官及承办人员的签名、用印等。

    古人的防伪办法 《宋会要辑稿》里还有官告院的编制,除主管官员二人外,计主事一人、令史一人、书令史三人、守当官五人、贴书七人、楷书十二人,此外尚有工匠、看官兵士等。听起来人数不少,但所有文武官员的告身,王公妃嫔的册封除授,以及内外命妇的封赠(就是给官员家属的“诰命”)等各类凭证制作,都由该院承担,而据苗书梅先生征引史料,仅北宋的官员总数,在元时为28000余,到政和时为43000余,到宣和时更增加为48000余,想一想,不计其余如妃嫔宗室、内外命妇的告身,仅发给官员的身份证,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而且都是手工制作,这个工作效率应该说是相当高的。

    宋代官员领取告身,也要交朱胶绫纸钱,由绫纸库收取给出收据后,才能向吏部领取。现任官员为复职、升阶、调任、补阙而参加铨选,从投状(就是投递履历、荐书并附原有告身等文件)、初审、铨试、射阙,直到预拟、铨量、“过门下”、领取新的告身,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低品级的“卑职”,就是拿到了告身并谢恩以后,也不能马上赴任,因为还要“待阙”。

    起日相数只统组队增采群,儿便构效查厂适。

    为鼓励官员退休,宋朝对郎中以上官员主动告老致仕者,有加转一资的优惠,并发给加资后的告身,这样,往后子孙办荫袭手续,“起点”就高了。据《挥麈录》称,从五代以来,为防止告身被人冒用,告身上不仅写明发证时此人的岁数,还兼说形貌,如云“长身品紫棠(肤色),有髭须,大眼,面有若干痕”,或云“短小无髭,眼小,面无斑痕”之类。因知办理领取告身手续,必须本人到场,否则经办人没法替你作身高相貌的速写。由兵部掌管的武官告身,变通处比吏部的文官告身更多一些。唐代安史之乱后,军阀割据,节度使们以奖励军功为由,手中都有一大把空名告身,方便随意委任属下。战争期间,空名告身更是常例。

    同样,国家对官员的处罚,也在告身与敕牒上体现出轻重区别,就地免职或撤职、革职,光追缴敕牒而不涉及告身,这是轻的,如果连告身也要追缴,就是重的。

    2025-01-21
    1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