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中,怎样画山石?步骤是怎样的?

国画中,怎样画山石?步骤是怎样的?
例:绘画时用墨要浓、要干。用中锋或侧缝画石块的轮廓,确定其形状。用线条勾出石头的大体形状,运笔从左到右,从外到内受光部位,线条画的细一些,背光的部位,线条画得粗一些。(上图左侧细线是受光部分,右侧粗线为背光部分)多个石块群先勾画前面一个完整的石块,再勾画前面一个完整的石块。画石群注意大小相同,有主次、有依偎、有疏密、有呼应、有远近。画山石分勾、皴(cun、一声)、擦、点、染五个步聚。具体画时,可灵活运用,或者连勾带皴擦,或者先皴擦,再勾山石轮廓。勾勾山石轮廓注意山石的起伏、转折、主次位置,前后关系。用笔济意提按,做到沉着而痛快。(表现山石形状)先淡后浓皴原指皮肤开裂的纹理。在山水画中表现山、石、树木纹理给人的感觉,各种皴法表现不同的山川地貌,如披麻皴表现江南的土质丘陵,斧劈皴刚表现裸露的岩石。皴时,用笔要“毛”同时要见笔。(披麻皴、雨点皴、折带皴、斧劈皴、云卷皴,用以表达山石、峰峦各种纹理、脉络感)披麻皴(软线条)斧劈皴(硬线条)擦擦笔须不见笔,显出“毛”、“松”的感觉。擦笔一般较干,有中锋直下,笔头散开,有横卧笔毛擦下。擦的作用是补勾,皴的不足,使勾与皴浑然一体。但是,不可过头,以免破坏皴笔,使之一片模糊。(增加山石厚重感)染依着山石的纹理、形状染出阴阳向背,渲染可以浓、淡一次完成,也可以层层添加完成,一般皴擦不足施以重染,皴擦足时可以轻染。(渲染山石氛围)点称点苔,表现长在山石的草苔,小植物,远处的小树。有提醒画现,使之更精神的作用。点的方法很多,有圆笔点,尖笔点,横点,竖点,破笔点,秃笔点等等。(增强山石层次感)

回复
  • 李蔚濠用户

    例:

    绘画时用墨要浓、要干。用中锋或侧缝画石块的轮廓,确定其形状。

    未经芝士回答允难解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我,否则育将视为侵极权

    用线条勾出石头的大体形状,运笔从左到右,从外到内

    受光部位,线条画的细一些,背光的部位,线条画得粗一些。

    (上图左侧细线是受光部分,右侧粗线为背光部分)

    地学里本外意长老,术切华儿断称江育。

    多个石块群

    不开那义心或商青型,育适参。

    先勾画前面一个完整的石块,再勾画前面一个完整的石块。

    画石群注意大小相同,有主次、有依偎、有疏密、有呼应、有远近。

    画山石分勾、皴(cun、一声)、擦、点、染五个步聚。

    具体画时,可灵活运用,或者连勾带皴擦,或者先皴擦,再勾山石轮廓。

    勾山石轮廓注意山石的起伏、转折、主次位置,前后关系。用笔济意提按,做到沉着而痛快。

    (表现山石形状)

    先淡

    后浓

    原指皮肤开裂的纹理。在山水画中表现山、石、树木纹理给人的感觉,各种皴法表现不同的山川地貌,如披麻皴表现江南的土质丘陵,斧劈皴刚表现裸露的岩石。皴时,用笔要“毛”同时要见笔。

    (披麻皴、雨点皴、折带皴、斧劈皴、云卷皴,用以表达山石、峰峦各种纹理、脉络感)

    披麻皴(软线条)

    斧劈皴(硬线条)

    擦笔须不见笔,显出“毛”、“松”的感觉。擦笔一般较干,有中锋直下,笔头散开,有横卧笔毛擦下。擦的作用是补勾,皴的不足,使勾与皴浑然一体。但是,不可过头,以免破坏皴笔,使之一片模糊。

    (增加山石厚重感)

    依着山石的纹理、形状染出阴阳向背,渲染可以浓、淡一次完成,也可以层层添加完成,一般皴擦不足施以重染,皴擦足时可以轻染。

    (渲染山石氛围)

    称点苔,表现长在山石的草苔,小植物,远处的小树。有提醒画现,使之更精神的作用。点的方法很多,有圆笔点,尖笔点,横点,竖点,破笔点,秃笔点等等。

    (增强山石层次感)

    2024-04-29
    1楼
    回复
  • 黄雅琳用户

    关于国画中山石画法.早期主要以线条勾轮廓.之后敷色,自五代后随着绘画发展,为表现山石脉络.质地.阳阳.向背.凹凸.逐渐形成独特的皴法.山石皴法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的成熟.作为程式化的皴法.一方面是摹拟物象.同时也包含着自身独立的形式美一包括线条美.力度美.肌理美。我想从申石伽先生"山水画基础技法"一书中翻拍一部分常用的山石皴法.供有兴趣的朋友分享。

    2024-04-29
    2楼
    回复
  • 韩峰用户

    山石的画法概述

    山水画的组成包括:山、水、石、树、房、屋、楼台、舟车、桥梁、风、雨、阴、晴,雪、日、云、雾及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等。

    其中,山石是任何一幅山水画中都必定存在的。一幅山水画作品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山石的表现是否成功。

    转载或色者引用本文海内容请县注明来源或长于芝士回答

    山石是山水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的国画中山的外形可分为、丘、壑、峰、峦、岗、岭、巅等,又有 坡度起伏连绵不绝的形势或因朝晖夕阴,风雨云雾变化流露出来的自然美,故画山之前必先远观其势,然后再近看其质。

    中国山水画家在积累了数百年观察和剖析的综合体验,逐渐发展成各种皴法,用笔墨、线条来表现不同纹理的山水感受。

    在传统画法中,山石的技法很多,风格各异。山石的画法最能够体现出作者的个性,这也是形成不同流派的重点所在。山石的基本表现方法主要有勾、皴、擦、点、染五大类。其中皴法是山石画法中变化最多的表现方法。

    皴法可分为三大类,即:

    ·点皴法

    ·线皴法

    起因样很根金,花万马圆。

    ·面皴法

    一、勾

    国多开利气想总组西做热步林书存。

    所谓“勾”就是用各种线条来表现山石的整体轮廓、脉络、走势。特别指出:脉络和走势在山水画的画法中至关重要。峰峦起伏,丘壑的高低、远近、转折和脉络的走势都是靠勾线的起、行、收笔来体现的。

    山石勾勒用笔多求变化,需要中、侧锋并用,运笔要有顿挫和转折、提按。笔与笔之间要有连断避让,不可只是对外轮廓进行圈描。石是山的局部 ;画石是画山的第一部,所谓「石分三面」就是要表现出山的 凹秃凸阴阳,画出石块的立体感。画石需如同画树一样穿插有致、大小相间,高低参差。

    二、皴法

    皴法是古今无数画家表现山石的体貌和气势进行艰难探索而创造的。传统的皴法诸如:披麻、解索、荷叶、云头、折带、牛毛、乱麻、雨点、斧劈等等。这些技法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表现对象的拓宽,仍在不断的拓宽和丰富。

    皴法的出现标志着的山水画真正走向成熟。随着中国画的不断发展,千百年以来皴法已经从基本技法演化成了具有生命精神的艺术语言形式,它不仅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皴法还体现出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

    关于“皴”的解释《说文解字》作:“皮细起也,从皮夋声”。 “皴”与绘画的关系早在《梁书·武帝纪》中有:“执笔触寒,手为皴裂。又绘法。”《汤垕书鉴》又有:“曹弗兴善画,作人物衣纹皴绉。又董元画山石,作麻皮皴。”《世说新语·》记载顾恺之画裴楷像,“颊上益三毛”,而“神明殊胜”,是说在画像的颊上添三笔皱纹,而人物精神立现。这三笔皱纹就是早期人物画中的表现皮肤质感的皴笔 。

    中国山水画是人类对自然万物充满智慧和创造性的阐释,是一种有意味的追求审美价值的情感活动。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形之于绘画,也以体现在山水画上最为清晰。绘画技法的发展给画种的演进和创新带来了巨大的动力,皴法也是如此。一幅山水画中,山石画法的任务最为重要,它与笔法、墨法、章法、设色等相比,皴法在种类上也最为丰富,是山水画技法中最值得研究、也最能代表画家审美取向的一个重要方面。故而贺天健道:“强调一些说,皴法可以当作山水画艺术中的一种生命看。”

    山水画在隋唐以前尚未形成“皴法”,即所谓“空勾无皴”。有人称唐代的山水画皴法也“皆如铁线”,可见,皴法实际上是由线艺术发展形成的。从现存的唐代绘画作品来看,已与魏晋六朝山水只勾轮廓线的画法大不相同。除了画大轮廓线以外,还画小轮廓线的山石结构并也有疏密变化,用笔上也有中锋,以侧锋和用墨的干湿浓淡来表现山石的质感和阴阳向背。不过这一时期的皴法还显得比较简单,到后来的五代和宋元时期的发展,皴法才显得更加的丰富成熟。

    皴法作为“程式化”的典型形态,具有形式美的因素。皴法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线条美、力度美、肌理美等方面,这是从皴法的外在形式因素而言。从皴法包含的深层美学内涵看,中国艺术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山水画强调精神与物质的沟通,超越有形的物质,达到通过外在世界感悟到内心的审美追求。因此,皴法的价值超越了被描摹的自然物象,是艺术家审美意象的一种外化。

    皴法的特点

    皴法作为“程式化”的典型形态,具有形式美的因素。皴法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线条美、力度美、肌理美等方面,这是从皴法的外在形式因素而言。从皴法包含的深层美学内涵看,中国艺术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山水画强调精神与物质的沟通,超越有形的物质,达到通过外在世界感悟到内心的审美追求。因此,皴法的价值超越了被描摹的自然物象,是艺术家审美意象的一种外化。

    皴法的特点----形式美

    皴法虽然与自然有着亲密的关系,但是它自身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便构成了皴法形式美的因素。形式美是现实形象或艺术形象的形式之美。它包括构成形象的色、线、形、音的美,这些形式因素有规律的组合的美,以及最后形成的完整形式之美。

    中国“程式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形式之美。作为程式化的“皴法”具有一种复杂的两重性格:一方面,它要去“摹拟”物象的大致轮廓,同时,又包含着自身独立的“形式美”属性,一身而兼两任。山水画的皴法作为山水画重要的表现语言,是画家审美体验与美感表现的艺术形式,这种从摹绘自然山水中提炼出的具有物象本质特征的形式,构成了山水画的形式之美。

    皴法的特点——线条美

    用线造型是中国画的主要手段,山水画的皴法也离不开用线。我国的五代与元朝,是皴法中线条使用较多、较成熟的时期。巨然运用董源开创的表现土坡的“披麻皴”,以排列相对整齐、紧密的长线条表现长岭,皴法舒展、轻松自然,画风清秀淡雅,恰到好处的将线条的柔美、恬淡与笔墨的湿润以“披麻皴”的形式发展成为表现江南山色的典型“符号”,其“淡墨轻岚”抒情性画意的表现方法也为后世所发扬。元代的黄公望,他笔下的“披麻皴”线条也具有柔美的特点,其作品《富春山居图》中的线条排列疏松,略带弯曲,用书写化简淡笔意概括,用笔苍茫,写意中体现出“以书入画”的审美意趣。这种“披麻皴”的线条似疏而实,似松而紧,简率秀雅中蕴含着浑厚韵致,透露出秀丽大方的美感。

    皴法的特点——力度美

    其特点是力度感强,在纸上形成有冲击力的笔痕,其力度、速度感给人具有艺术的威慑力和感染力。重力度美的“面皴”与柔美的“披麻皴”等形成了鲜明对比。“斧劈皴”、“乱柴皴”、“带水斧劈皴”等用线肯定、灵变,更着重力度、速度的构成因素。如李唐运用“大斧劈皴”,用大笔饱蘸水墨,沿着山石结构顺势挥扫,头重尾轻,不足处稍加渲染,山石水墨淋漓,酣畅劲健,有一气呵成之感。马远“斧劈皴”下笔更加猛利、迅速,如暴风骤雨,更加刚劲、简洁。他们的皴法中透出一种硬朗、坚凝的力度美。山水画的皴法不仅是一种高度概括、高度成熟、具有相对稳定样式而又符合形式美的规律的一种语言形式,而且也是画家表达“因心造境”而产生的审美意象的途径和载体。

    皴法的特点——审美意象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真正的美不在于自然之物象本身,而在于人与物理世界之外建构的“意象”世界。中国艺术一贯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内在与外在、精神与物质的沟通。通过超越有形的物质世界,使人于外在世界中感悟到自我内心的审美追求,即从物质世界中透视出精神世界。山水画的意象化与意象表现正是在这种观念下应运而生的。山水画皴法的存在价值正是表达意象的前提,意象的准确传达是一种高度概括、高度成熟、具有相对稳定样式而又符合形式美的规律,是反映作品内涵和加强艺术表现力的一种艺术语言,也是中国画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因此,程式化的皴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艺术家实现其作品“传神”、“写意”的途径,艺术家所运用的皴法,意不在本身,而是作为表达画家审美意象的一个载体(物化)。

    清·郑绩将它列为十六家皴法。《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皴》:“古人写山水皴分十六家。曰披麻,曰云头,曰芝麻,曰乱麻,曰折带,曰马牙,曰斧劈,曰雨点,曰弹涡,曰骷髅,曰矾头,曰荷叶,曰牛毛,曰解素,曰鬼皮,曰乱柴,此十六家皴法,即十六家山石名目,并非杜撰。”

    历代画论中论皴法的尚有《珊瑚网·皴石法》、《绘事微言·皴法》、《石涛画语录·皴法章》、《山静居论画》等。

    皴法的种类繁多,但按照笔法的表现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

    1、以线为主的皴法(线皴)

    例如:披麻、解索、荷叶、折带、牛毛、云头皴等

    2、以面为主的皴法(面皴)

    例如:斧劈皴、拖泥带水皴、刮铁皴等

    3、以点为主的皴法(点皴)

    例如:雨点皴、豆瓣皴、钉头皴、米点皴等

    线皴法——披麻皴

    表现江南土质山丘,五代的董源、巨然首先使用,是南宋的代表性皴法。披麻皴又可细分为长批麻皴、短披麻皴、散披麻皴。画披麻皴以使用中锋为主,线条较柔,以接近平行的线条组合。

    斧劈皴

    马远《踏歌图》

    即唐李思训所创之勾听方法,笔线遭劲,运笔多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这种皱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唐代的青绿山水多勾所而少破染。南宋的山水画家以斧劈披用于水墨山水,加重了披染,出现水墨苍劲的风格,画斧劈披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而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皱纹,再用淡墨渲染。笔线细劲的称小斧劈,笔线粗阔的称大斧劈。

    云头皴

    郭熙《窠石平远图》

    笔多屈曲迂回,向中心环抱。如“夏云多奇峰”,故称云头皴。这种效法创自北宋山水画家郭熙,他的山水烟云隐现,奇峰多变,“独步一时”。

    雨点皴

    范宽《雪山萧寺图》

    亦叫豆瓣披,为长点形的短促笔触,常用中锋稍间以侧锋画出。它能表现山石的苍劲厚重。在画史上运用雨点披的成功范例是北宋范宽,他的皱法被人称为“枪笔”,他的山水具有“峰峦浑厚,势状雄厚今的独特风格。

    荷叶皴

    赵孟頫

    皴笔从峰头向下屈曲纷披,形如荷叶的筋脉,故名。用来表现坚硬的石质山峰,经自然剥蚀后,岩石出现深刻的裂纹。当你远望黄山的莲花、莲芯二峰时,可以看到荷叶皴在自然界中的情景。

    折带皴

    倪瓒《渔庄秋霁图》

    用侧锋卧笔向右行,再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以名之。这种皴法用以表现方解石和水层岩的结构。“元四大家”之一的倪云林喜画折带皴,用“渴笔”(笔头含水很少)画出,虚灵秀峭,极有艺术魅力。

    解索皴

    王蒙《春山读书图》

    是披麻皴的变法,行笔屈曲密集,如解开的绳索,故名解索皴。元代山水大家王蒙喜用此法,清代王概说他是“用古篆隶法杂入皴中,如金钻搂石,鹤嘴划沙。”故“尖而不稚,劲而不板,圆而不成毛团,方而不露圭角。”可见王蒙的解索皴是笔笔中锋,寓刚于柔的,难怪倪云林称赞道:“叔明(王蒙字叔明,号黄鹤山樵)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如果把解索皴画成疲软的乱麻团,就是失败。

    米点皴

    王原祁《仿高克恭云山图轴》

    这是北宋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独创,它是用饱含水墨的横点,密集点山,泼墨、破墨、积墨井用,最能表现江南山水间晨初雨后之云雾变幻、烟树迷茫的景象。米芾的点形阔大,称大米点,米友仁画出的点形略小,称为小米点。米点破不是臆造的,据米友仁自题《潇湘奇观图》道:“此图乃庵上(指海岳庵)所见,大抵山水奇观,变态万层,多在晨晴晦雨间,世人鲜复如此,余生平熟潇湘奇观,每于观临佳处,辄复得其真趣,成长卷以悦目。”可见米家山水来源于写生,米点皴是米氏父子对大自然的长期观察体验的产物。

    墨块皴

    陆俨少《深山积雪图》

    三、擦

    “擦”是“皴”的辅助手段。多以较干的卧笔侧锋刷山石。它可以表现比皴更为细腻的纹理或结构层次,以显石质的融浑、苍莽。“擦的作用是补勾皴之不足。”擦“的方法一般分为湿擦和干擦两种:湿擦即在湿润的纸上或有一边墨色半干时用干笔擦拭,干笔墨痕留在湿处能隐现出一遍淡墨或清水所画的痕迹,能融浑活化(即浓破淡)的笔墨意趣和效果;干擦即在干纸上面施擦,可得苍莽松厚的味道。总之,“擦”的一般原则以干笔少水且不见笔痕为妙。因为“擦”弱用水多则近乎渲染;擦弱见笔,则近乎“皴”.但“擦”不能破坏前面勾皴笔迹应有的作用,只能是皴的补充

    四、点

    即点苔,画山石在皴染之后,经常要经过点苔的程序,否则觉得过 於光滑乾净,苔点象徵山石上的小树或杂草等,后来逐渐趋向 写意写趣。点苔有提醒画现,使之更精神的作用。北宋以前的山水画多不点苔,南宋画家表现江南潮 湿而易生莓苔的山石,逐渐使用苔点,在元明两代点苔最为兴 盛,如赵孟俯的 [ 立苔 ],王蒙的 [ 渴苔 ],倪瓒的 [ 横 苔 ],沈周的 [ 攒苔 ] 及石涛的点苔都有独到之处,此外尚 有泥金苔点,色苔点的使用。

    点的方法很多,有圆笔点,尖笔点,横点,竖点,破笔点,秃笔点等等。用浓墨点在山脊背上、也可在山石的中部。其次,点又是“醒”的意思,故称“醒点”。如果画面画灰了就用浓墨点“醒”,即“提神”。点苔用笔要有力,如“高山坠石”“鸡啄米”。

    五、染

    勾皴完毕,随之勾、皴浓淡形象的变化染墨或染色, “依着山石的纹理、形状染出阴阳向背。染墨是为了加强厚度感,染墨不够、显得单薄;染墨过厚、皴被盖掉。要恰倒好处。

    一般皴擦不足施以重染,皴擦足时可以轻染,明快处不要染或少染,重皴处要重染,染色要一遍一遍染上去,笔要大、水要足。作为整幅山水作品而言,染还能调节石与石之间的空间感。

     画石起手法

    画石先用铅笔勾轮廓,通过勾皴见立体。皴笔的起笔轻松,收笔较重,运用方向可以由上而下,也可以由下而上,依山石形象和需要灵活运用。

    石形千姿百态,多种多样,起手运笔转折要有力,中锋侧锋并用,用墨浓淡干湿并用。 先勾后皴,然后加皴加染,最后苔点。

    石形各不相同,以淡墨勾轮廓,逐渐加深,要有前实后虚、前深后淡的立体感效果,运笔要有轻有重,笔触要顿挫有力。

    石分三面,要求立体。

    所谓“石分三面”,就是要求有立体感。通过线条的轻重转折和各种皴法,分别表现石之凹深(背光部,阴面)和凸浅(受光面,阳面),达到石的体积感。

    山石大小相间法

    表现一山一石,要注意主次聚散,大小相间,要有对比,求得变化和生动,要衬托,避免山石形象的雷同。画山石的步骤

    1、画山石一般多用中锋勾出轮廓。

    2、在暗部的轮廓内加皴法,加强山石的立体感。

    3、在皴的空间加皴,加强质感。

    4、在皴擦之间用淡墨渲染暗部,要多用水分。

    5、用焦墨加点苔或苔草,这是画山石的最后一个步骤。披麻皴——用弧线较多,先以淡深墨勾皴,阴暗部用淡墨渲染,不足之处,待干后再画,再染,最后用焦墨点苔。

    掌握各种皴法,是学习山水画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折带皴——先用浓墨勾皴,稍加淡墨渲染,使石块显出厚度,也就是加强质感。

    2024-04-29
    3楼
    回复
  • 慎博容用户

    山石最重结构,创作应从写生中得来则生动,学习应从临摹入手则理解才可正确。

    因中国画中的山石不仅是形与结构的关系而且还有笔墨之间的关系。所以对于这一关系的基本认识至关重要。如果以为山石只是画中的基本造形与构图的需要,那就可能使画面简单化,从而影响到画中应有的厚度。

    转载交或者员引用本文平象内查容请注明来源于芝士回答

    2024-04-29
    4楼
    回复
  • 钟一涵用户

    勾皴擦染点,勾即以线条勾出山石内外轮廓,皴是以皴法表达山石向背和肌理质感,擦即以枯笔依山石向背轻擦使之浑然,染,或水墨或浅绛或青绿,湿笔渲染,点即点苔,以重墨作苔点,代指石上小的植被,亦有提醒画面的作用。

    我觉得其实所谓步骤,不过是为了教学方便,和让学生便于理解而言的,不能教条的理解。其实创作时是木有固定步骤的,完全以作品需要而定。

    未经芝士回答允许不得转从载本文内容,界有或否则将往视为侵权

    2024-04-29
    5楼
    回复
  • 候俊民用户

    掌握以下4步、你就成功了!

    2024-04-29
    6楼
    回复
  • 丛言冰用户

    我推龚贤画石法。他的积墨法有西画的影子,透视感很强。

    龚贤(1618-1689),字半千,明清之际最杰出的绘画大师之一,“金陵画派”领袖,“金陵八家”之首。“金陵八家”并不是一个有共同作风的画派,而是各有不同的专长和面貌,各行其是,互不相牟,但亦有相似之处。首先,皆为遗民之思想志趣发于绘画,有较强的爱国主 义精神;其次,在艺术上属于文人画系统;与“娄东派”和“虞山派”画学不同的是,“金陵八家”的山水画继承董源、巨然和宋人;再就是重视师造化,多画南京一带的真山真水,有较强的创作个性。龚贤的用墨最具特色,他主张墨气要厚、要润。为表现江南山水的滋润景象,他继承和发扬了宋人的积墨法,山石树木多次皴擦渲染,墨色极为浓重,但浓重中又有细微的深浅变化和巧妙的明暗对比。大部分轮廓线与皴染浑为一体,又适当留出高光和坚实的轮廓。发展了墨丰笔健的画法,形成浑厚苍秀沉郁的独特画风。他把山水画艺术的表现技巧概括为四个根本方面:笔法、墨气、丘壑、气韵,并以创造丘壑为重。用笔“秃而老”,在描写涧壑溪桥、茅亭古树时,不着晕染而气势自然,苍劲深厚。画山石皴擦多至十余次,而常以浓淡不同的厚重颜色,相当真实地刻划出湿润多雨的山林景色,具有一种厚重浓淡、沉雄郁茂的独特风格。 明清画家无人不学倪云林,但能真正上窥堂奥的,不过渐江和龚半千而已。本图在构图、取势上皆规模云林,半千本人对比临本也颇多自矜,故其题诗称“要与先生一并传”,且故意将云林书风融入题款中,以求神似。不过,半千终究不是云林,他早年参加复社、后来为兴复朱明江山奔走呼号,而云林终身都“不染尘火色”,故龚氏临本在很多方面还是出以自身面目,虽得云林天真平淡、萧索寂寞之表,但细读之下,自可发见其中隐藏的坚持和隐忍。

    2024-04-29
    7楼
    回复
  • 李艾月用户

    画一幅试试😊。

    2024-04-29
    8楼
    回复
  • 蓝葡萄用户

    书法用笔

    2024-04-29
    9楼
    回复
  • 彭和风用户

    诚谢邀答。一块山石,一组树木及巍峨山峦等无不一笔一笔顺勾皴擦染,这里恕不赘言,你如真爱山水,找一本名家山水技法,芥子园画谱等,均详细解释了山石中锋用笔逆锋出笔等技法,网上解答只为借鉴,不可误导,真正做好的是:字画不是写出来画出来的,是悟出来的!

    2024-04-29
    10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