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兵为什么只认兵权?

古代士兵为什么只认兵权?
古代军队只认虎符不认人,有兵权不就能随意造反?《史记》记载,公元前257年,如日中天的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企图灭亡赵国。经过长平之战的赵国,早已无力抵抗秦国的虎狼之师,就在大家都以为赵国会玩完的时候,历史总会给一些惊喜,赵国的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的妹妹,于是求援于魏,认识到唇亡齿寒的道理的信陵君,说服魏王救援赵国,使老将晋鄙率军10万救援赵国,但慑于秦军兵威,晋鄙驻军观望,徘徊不前。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谋划,让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并大破秦兵,救了赵国,成就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佳话。我们在感叹信陵君窃符救赵中表现出的勇气智慧外,为何他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就夺了晋鄙的兵权而不需要通过魏王允许?国家的战争机器就那么简单的掌握在一个虎符中?为什么古代统治者要设置这样一个虎符呢?这个虎符可不是像玉玺那样用来盖章的,相反,它不是盖章的,而是一个兵符,掌管全国兵马。有了兵符很大程度上就等于你拥有了军队的控制权,信陵君就是这样调动了军队。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在皇帝手上,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要用兵时,两半要对合才能调兵,且旁边会有皇帝派来的专人监督。作为最高统治者,必然要有对国家实际的控制权,兵权则是防止帝皇被架空的最有力武器,没有实权的皇帝是最悲哀的,三国时期的汉献帝过的都是什么生活啊!设置虎符从表面上看是作为调兵凭证,更深一层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中央权力,分化地方将领的军权,防止地方拥兵自重,毕竟地方对抗中央的事不时上演。帝皇打下天下之后,必然要分兵驻守地方,很多士兵是很难见得到皇帝的,谁知道皇帝长什么样,平常跟士兵接触最多的就是驻地的将领,“山高皇帝远”谁更容易树立威信可想而知了。历史上有不少“只知将不知皇”的军队。明朝的关宁军,在关押袁崇焕的时候,竟然需要袁崇焕的命令关宁军才肯入关保卫北京,从这一点来说袁崇焕被杀倒也不奇怪了。兵符作为调动军队的直接凭证,代表帝皇行使的权力是军权,作用就类似圣旨和尚方宝剑,见之如见帝皇。秦朝更是调动五十人以上的军队都需要虎符,秦时嫪毐欲发动政变,虽然控制了很多人,但没有虎符无法调动军队而最终失败。虎符对于控制军队、加强皇权的作用不言而喻,毕竟“枪杆子里出政权。”但其实这不是万无一失的。军队名义上是皇帝的,军饷、给养都是朝廷供应,但是打仗是由武将带领,特别是那些建立过战功的武将,一旦有事,就算没有兵符,凭着自己的威信,以清君侧和救驾等理由照样可以调兵。周勃与陈平等合谋智夺吕禄军权就是一例。但一旦有了反叛之心也是严重的,例如唐朝的“安史之乱”等等内乱。所以自古以来皇帝对拥兵自重的武将都十分忌讳,打压那些战功卓著的将领威信也是帝皇一种控制军权的手段,甚至不惜自掘墙角,将他们杀掉,韩信、岳飞等这些人死得多么可悲,莫须有的罪名不需要证实,宁肯错杀,否则自己不保。仁慈一点的就是像宋太祖这种的“杯酒释兵权”。所以控制军队不光有虎符制度,还有藩将轮换,安排监军。最明显的是宋朝,北宋的军队将领都是轮换的,兵无常帅,这也是北宋军力孱弱的一个原因。当然,古代军队承认将领的威信的只在少数,多数都是凭虎符调动。因为一支军队的建立都会被灌输听命于虎符,听命于皇上的观念,新兵入伍除了训练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虎符长什么样子,识得虎符。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赵云夺取南郡,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从容调开而不引起怀疑,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可见虎符在官兵心中的认知程度有多深。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既然虎符作用这么大,如果将领造反,是否拥有了虎符就可以完全控制了军队?上面我们说到,军队从建立之初就被灌输听命于虎符,听命于皇帝的观念,就算有了兵符,也不一定能够调动军队,就算调动了,往往也会军心不稳,因为天子是正统,造反就是逆天而行,很多时候民心都不会向着造反派,不难解释为什么历史上造反的都是失败得多,成功的极少。就算是那些威望极高,拥有强大的号召力的将领,面对的是一个荒淫无度,暴虐的皇帝,造反时候还得以“清君侧”等口号来笼络人心。虎符是帝皇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工具,保证了军国大权始终控制在帝皇的手上,它的出现是维持至高无上的皇权的需要,确保了“家天下”的世袭。

回复
  • 邹新芳用户

    古代军队只认虎符不认人,有兵权不就能随意造反?

    《史记》记载,公元前257年,如日中天的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企图灭亡赵国。经过长平之战的赵国,早已无力抵抗秦国的虎狼之师,就在大家都以为赵国会玩完的时候,历史总会给一些惊喜,赵国的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的妹妹,于是求援于魏,认识到唇亡齿寒的道理的信陵君,说服魏王救援赵国,使老将晋鄙率军10万救援赵国,但慑于秦军兵威,晋鄙驻军观望,徘徊不前。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谋划,让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并大破秦兵,救了赵国,成就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佳话。

    芝一士回答,版我权必究,化未经许可制把,不得转载

    我们在感叹信陵君窃符救赵中表现出的勇气智慧外,为何他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就夺了晋鄙的兵权而不需要通过魏王允许?国家的战争机器就那么简单的掌握在一个虎符中?为什么古代统治者要设置这样一个虎符呢?

    这个虎符可不是像玉玺那样用来盖章的,相反,它不是盖章的,而是一个兵符,掌管全国兵马。有了兵符很大程度上就等于你拥有了军队的控制权,信陵君就是这样调动了军队。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在皇帝手上,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要用兵时,两半要对合才能调兵,且旁边会有皇帝派来的专人监督。

    作为最高统治者,必然要有对国家实际的控制权,兵权则是防止帝皇被架空的最有力武器,没有实权的皇帝是最悲哀的,三国时期的汉献帝过的都是什么生活啊!

    设置虎符从表面上看是作为调兵凭证,更深一层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中央权力,分化地方将领的军权,防止地方拥兵自重,毕竟地方对抗中央的事不时上演。

    帝皇打下天下之后,必然要分兵驻守地方,很多士兵是很难见得到皇帝的,谁知道皇帝长什么样,平常跟士兵接触最多的就是驻地的将领,“山高皇帝远”谁更容易树立威信可想而知了。

    历史上有不少“只知将不知皇”的军队。

    明朝的关宁军,在关押袁崇焕的时候,竟然需要袁崇焕的命令关宁军才肯入关保卫北京,从这一点来说袁崇焕被杀倒也不奇怪了。

    兵符作为调动军队的直接凭证,代表帝皇行使的权力是军权,作用就类似圣旨和尚方宝剑,见之如见帝皇。

    所度比程几取百领积且,低青格始。

    秦朝更是调动五十人以上的军队都需要虎符,秦时嫪毐欲发动政变,虽然控制了很多人,但没有虎符无法调动军队而最终失败。虎符对于控制军队、加强皇权的作用不言而喻,毕竟“枪杆子里出政权。”

    但其实这不是万无一失的。

    军队名义上是皇帝的,军饷、给养都是朝廷供应,但是打仗是由武将带领,特别是那些建立过战功的武将,一旦有事,就算没有兵符,凭着自己的威信,以清君侧和救驾等理由照样可以调兵。

    起都业全利只题取六,带身今劳按置状。

    周勃与陈平等合谋智夺吕禄军权就是一例。

    但一旦有了反叛之心也是严重的,例如唐朝的“安史之乱”等等内乱。

    所以自古以来皇帝对拥兵自重的武将都十分忌讳,打压那些战功卓著的将领威信也是帝皇一种控制军权的手段,甚至不惜自掘墙角,将他们杀掉,韩信、岳飞等这些人死得多么可悲,莫须有的罪名不需要证实,宁肯错杀,否则自己不保。仁慈一点的就是像宋太祖这种的“杯酒释兵权”。

    所以控制军队不光有虎符制度,还有藩将轮换,安排监军。

    最明显的是宋朝,北宋的军队将领都是轮换的,兵无常帅,这也是北宋军力孱弱的一个原因。

    当然,古代军队承认将领的威信的只在少数,多数都是凭虎符调动。

    因为一支军队的建立都会被灌输听命于虎符,听命于皇上的观念,新兵入伍除了训练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虎符长什么样子,识得虎符。

    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赵云夺取南郡,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

    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从容调开而不引起怀疑,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可见虎符在官兵心中的认知程度有多深。

    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既然虎符作用这么大,如果将领造反,是否拥有了虎符就可以完全控制了军队?

    上面我们说到,军队从建立之初就被灌输听命于虎符,听命于皇帝的观念,就算有了兵符,也不一定能够调动军队,就算调动了,往往也会军心不稳,因为天子是正统,造反就是逆天而行,很多时候民心都不会向着造反派,不难解释为什么历史上造反的都是失败得多,成功的极少。

    就算是那些威望极高,拥有强大的号召力的将领,面对的是一个荒淫无度,暴虐的皇帝,造反时候还得以“清君侧”等口号来笼络人心。

    虎符是帝皇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工具,保证了军国大权始终控制在帝皇的手上,它的出现是维持至高无上的皇权的需要,确保了“家天下”的世袭。

    2024-04-28
    1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