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式掷弹筒二战日军使用的有两种掷弹筒,分别是十年式掷弹筒和八九式掷弹筒,由于十年式掷弹筒主要是发射烟幕弹、照明弹和信号弹等。因此,笔者主要介绍一下以发射杀伤性弹为主的八九式掷弹筒。八九式掷弹筒图纸八九式掷弹筒由十年式掷弹筒改良而成,开发时间在1922年开始,1925年技术本部的测试完成,1926至1930年间在陆军步兵学校进行测试,并强化了炮身支柱与膛线修正,修正版本于1929年开始试产,设计于昭和五年4月大致定型,实际量产自1932年至1945年,总共生产了约12万具。与十年式掷弹筒的差异点在于八九式掷弹筒车上了膛线并且可以使用专对应的八九式掷榴弹,因此在射程以及稳定度上有所提升。此装备为日本陆军步兵支援用兵器广泛配发在各部队中,一个小队有2门掷弹筒编制。八九式掷弹筒所发射的手榴弹与发射装置八九式掷弹筒的使用范围介于手榴弹与迫击炮的火力空白地带,射击范围为190米至700米间。由于重量轻而且弹药也便于携带,最低操作人数只需要2人,即可携带此装备以及8-18发弹药(重量6.4-14.4公斤)行动,加上将普通手榴弹加装发射机构(发射机构由发射药与保险组成)即可使用的功能,在战术弹性上有很高的评价。发射筒内部有击发装置,用于击发榴弹上的发射装置。由于八九式掷弹筒没有瞄准镜或是角度器,仅能凭经验射击,因此日军评价,使用它要非常精巧的技术。其他的毛病还有前期榴弹仅有碰撞引信,在丛林中射击还会因为自然干扰而提前引爆(例如撞到树上),加上制造工艺技术不佳,因此掷弹筒会因为承受不了发射压力而炸膛,或是因为不发弹留在发射管内没有注意到,再次装填榴弹而造成的炮管炸毁事件也发生过。 回复 贺叶欣用户 八九式掷弹筒二战日军使用的有两种掷弹筒,分别是十年式掷弹筒和八九式掷弹筒,由于十年式掷弹筒主要是发射烟幕弹、照明弹和信号弹等。因此,笔者主要介绍一下以发射杀伤性弹为主的八九式掷弹筒。未经芝士运则回答身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老,极否则将视为侵权八九式掷弹筒图纸生于能化形样与心你干门共打速议专状。八九式掷弹筒由十年式掷弹筒改良而成,开发时间在1922年开始,1925年技术本部的测试完成,1926至1930年间在陆军步兵学校进行测试,并强化了炮身支柱与膛线修正,修正版本于1929年开始试产,设计于昭和五年4月大致定型,实际量产自1932年至1945年,总共生产了约12万具。与十年式掷弹筒的差异点在于八九式掷弹筒车上了膛线并且可以使用专对应的八九式掷榴弹,因此在射程以及稳定度上有所提升。此装备为日本陆军步兵支援用兵器广泛配发在各部队中,一个小队有2门掷弹筒编制。年正知油积,办酸消王调。八九式掷弹筒所发射的手榴弹与发射装置八九式掷弹筒的使用范围介于手榴弹与迫击炮的火力空白地带,射击范围为190米至700米间。由于重量轻而且弹药也便于携带,最低操作人数只需要2人,即可携带此装备以及8-18发弹药(重量6.4-14.4公斤)行动,加上将普通手榴弹加装发射机构(发射机构由发射药与保险组成)即可使用的功能,在战术弹性上有很高的评价。发射筒内部有击发装置,用于击发榴弹上的发射装置。由于八九式掷弹筒没有瞄准镜或是角度器,仅能凭经验射击,因此日军评价,使用它要非常精巧的技术。其他的毛病还有前期榴弹仅有碰撞引信,在丛林中射击还会因为自然干扰而提前引爆(例如撞到树上),加上制造工艺技术不佳,因此掷弹筒会因为承受不了发射压力而炸膛,或是因为不发弹留在发射管内没有注意到,再次装填榴弹而造成的炮管炸毁事件也发生过。 2025-01-23 1楼 回复 (0) 沈语萱用户 每日点兵为您解答:二战中的日军大量装备这款武器,每个日军步兵小队(相当于中国的排,人数在50人到70人之间,标准编制为54人)下辖3个步兵班(1个步兵班装备1挺轻机枪)和1个装备3具掷弹筒的掷弹筒班,不过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每个小队仅有1挺轻机枪和1具掷弹筒。掷弹筒既可以单人操作也可以又双人操作,一般单人操作时射速可以达到每分钟20发,双人操作每分钟40发,不过掷弹筒一般由一个掷弹筒发射手和一个弹药手构成,对于一些日军的精锐部队,每个小组会多增加一个弹药手以保证弹药的充足和预防战斗中该小组可能有的减员。版音权归给芝士求回答网什站或原作者况所有的不国过之度心月流速确需观号王厂识。八九式掷弹筒使用的弹药是九一式手榴弹(此时要加装发射药盂,且因为手榴弹作为炮弹使用闭气型不好,此时的射程大约在200米左右,它和二战中日本步兵普遍携带的单兵手榴弹九七式手榴弹性能基本相同。采用圆柱形铸铁弹体,外有纵横刻槽,将弹体分成50块(中国人俗称甜瓜手雷),爆破部装有TNT炸药65克,杀伤半径为8米(相当不错了)。此外89式掷弹筒还有一种专用的弹药,即89式榴弹,此弹弹体为黑色,上有红色及黄色带各一条,弹体下部有铜弹带,弹替内装TNT炸药,弹径49.6mm,全弹长143mm,全弹质量820克,上端装有八八式小型瞬发引信,下端装有硝化棉无烟发射药3克,底部装有底火,杀伤半径10米;89式发烟弹,弹体为黑色,弹体上有一条红色带以及两条白色带,圆柱部有一白色日文字母,弹体下部有铜弹带,弹体内装有六氯乙烷混合发烟剂,引信为八九式小型曳火时间引信。弹径49.6mm,全弹质量820克,全弹长145.5mm,在平坦开阔地面上连射5发时,烟雾直径50米,可持续一分钟。大来多化现都全明看常级干金证改亲听。八九式掷弹筒由特制的弹药袋携带,一个弹药袋可以携带8枚榴弹,一个二人掷弹筒小组可以携带16枚。大家也许觉得奇怪,为什么掷弹筒射手和弹药手携带的弹药数量居然相同,这些因为弹药手还有保护射手的义务,除了弹药以外他还要携带一把步枪。发射时 先由射手先拉动击发杆,然后由弹药手将弹药从筒口装入,完成弹药的安装。左手握住发射筒,根据目标距离转动手柄直至调节杆达到对应长度,射手通过瞄准线进行概略瞄准后,拉动击发机上的皮带将榴弹射出。掷弹筒是日军小队火力的支柱,据说日军大多数的掷弹筒手都是身经百战的老手,实战中的400米内命中率高达在85%到95%,十分惊人。进攻战中,日军掷弹筒小组跟随一线步兵作战,主要打击国民革命军的机枪火力点。和大家想象的不同,日军在抗战八年中并非如同所谓的大日本武士一样动不动就挺着刺刀冲锋,而是以一种极为狡猾方式作战,实战中,日军一旦遭遇国军较为坚固的重机枪或者轻机枪火力点,立即停止进攻随地隐蔽。等待跟随部队前进的掷弹筒小组准确的将其打掉。在淞沪会战中,中央军18军14师42旅的36挺重机枪被小日本用平射炮和掷弹筒打掉了32挺,剩下的也没有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当时的国军重机枪手回忆,他们一般只能打几百发就要转移阵地,不然日军的掷弹筒就会准确的打来。而一挺近100斤的重机枪转移起来谈何容易!一旦国军的机枪火力被摧毁,日军立即以重机枪火力压制住国军火力,随即立即以优势兵力发起冲锋。由于对于掷弹筒极端的依靠,一旦失去掷弹筒日军甚至连怎么作战都不知道了。 2025-01-23 2楼 回复 (0) 梁宇用户 说到抗日战争中日本鬼子的武器,可能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上着刺刀的“三八大盖”和日军军官手持的武士刀了。而说到日军的其他武器,则有各种日本风格的机枪和普通人分辨不出型号的火炮。这些武器因为经常出现在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所以人们往往对其有着很深的印象。但是事实上,有一种武器在抗日战争中被中日双方大量使用,却因为道具原因在大部分抗日题材的电视剧“失踪”,只有极少数的抗日影视作品中出现,他就是被当时的中国人称为“手炮”、“捣炮”的掷弹筒。这种武器在二战期间只有日本军队大量装备,成为了日军的“特色武器”,并被美军评价为“日军在二战中唯一值得评价的武器”。中国军队则进行了一定规模的仿制。版权归芝士多回答率网中站或原作者战所低有掷弹筒属于一种小型的榴弹发射器,设计制造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手榴弹与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白。因为经历过日俄战争的亲身经历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观察之后,日军认为堑壕战是未来战争中占比较大的作战形式,这就需要一种射程相比手榴弹更远,弹道则与迫击炮一样为抛物线的武器,于是掷弹筒应运而生。日军最早研制成功的是大正十年式50mm掷弹筒,这种掷弹筒就已经具备了掷弹筒类武器轻便易携和抛物线弹道的特点,其弹药为一种专门设计的既可以用掷弹筒发射也可以人力投掷的“两用”榴弹。但是这种掷弹筒因为是初创,所以也有射程近、工艺复杂等缺点,随后,日本军方研制出了八九式掷弹筒,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二战期间,日军所装备的掷弹筒大部分都是八九式掷弹筒。的作进化你么党几任,万何院。八九式掷弹筒全长610毫米,发射筒长度254毫米,口径50毫米,全重4.7千克,最小射程120米,最大射程700米,如果使用九一式手榴弹发射,则可以达到1200米。除了发射榴弹外,还可以发射燃烧弹、白磷发烟弹、毒气弹,性能与同口径的迫击炮相似。掷弹筒的发射原理是将为掷弹筒特制的炮弹放入发射筒后,射手左手握住发射筒,右手拉动击发杆,从而启动击针撞击炮弹的底火进而点燃炮弹上的发射药。发射药被点燃后释放出的燃气,一方面会使炮弹底部的“弹带”部件均匀膨胀并嵌入膛线,从而让发射筒的炮弹以下形成密封,另一方面则会从炮弹底部的八个排气孔冲排出,最后将炮弹“推出”发射筒。因此掷弹筒调节射程的方式便是通过调节杆伸入发射筒的尺寸,来调节炮弹与发射筒底部的距离,距离越短则射程越远,反之则越近。掷弹筒在日军中的装备量很大。在战争前期,通常每个步兵小队就配备两具掷弹筒,与轻机枪配备数量相同。日军一个步兵联队共配备76具掷弹筒,炮弹7200发,相比之下一个联队的手榴弹只有3800枚,掷弹筒的装备规模可见一斑。除此之外,在一些特别的作战部队中,掷弹筒的配备量更大,如著名的曾经深入抗日根据地,专门寻找、破袭中八路军事指挥机关的“益子挺进队”,每30—40人的小队,掷弹筒就装备了四具,每具配弹40发。之力然原此头少思,八离土查。掷弹筒的主要功能,是在进攻和防御作战中担任近距离火力支援的任务。在进攻作战中,日军主要用来集中攻击中国军队的重机枪阵地。因为掷弹筒便于移动,发射准备时间短,往往重机枪阵地来不及转移就会被掷弹筒发射的炮弹炸毁,这时日军发动冲锋,往往都会得手。在防御作战中,日军主要将掷弹筒的曲射火力与机枪直射火力配合,将中国军队压制在手榴弹投掷的范围以外,对于缺乏火炮的中国军队来说,往往都能造成很大的伤亡。根据统计,冀中军区1940——1941年间,我军伤兵中被掷弹筒击伤的比例达到了33%左右。日军如此大规模装备的武器,并且拥有不错的性能,与之作战的中国军队自然会试图获取和仿制,以加强自己的战力。抗战期间,国、共双方都曾缴获并进行了仿制。1938年底,国军方面研发出了二七式掷弹筒,该型掷弹筒结构与大正十年式类似,但相比之下射程更长,并且可通用日制弹药,因此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也使用过缴获的二七式掷弹筒。截至1945年,二七式掷弹筒共生产了40909具。八路军、新四军方面对掷弹筒的仿制则要困难得多。因为工业薄弱,生产能力低下,所以八路军、新四军对掷弹筒这种技术含量较高的武器很难进行直接仿制。于是为了适应自身的工业水平,八路军作出了大量的修改,如晋绥根据地创制出的“鼎龙式掷弹筒”就是此类产品。抗战期间,八路军和新四军方面制造的掷弹筒在数千具以上。解放战争时期,掷弹筒在战争前期依然是国共双方的重要装备。1947年12月时,国民党军共装备掷弹筒38364具。相比之下,解放军则逊色得多,只有5050具。但到了1948年7月,解放军装备的掷弹筒数量已经基本和国民党军持平。但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美式60毫米迫击炮的使用逐渐广泛起来。因为其相对简单的生产和操作技术,渐渐取代了掷弹筒在解放军装备中的位置。1948年,华北解放区和胶东根据地相继停止了掷弹筒的生产。至1950年底,掷弹筒开始退出解放军的装备序列,被彻底淘汰。二战结束后,虽然掷弹筒这种武器基本退出了战争舞台,但是其部分技术仍然应用在了战后的现役武器上。如以M79为代表的直瞄榴弹发射器,就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八九式掷弹筒上的高低压发射原理。解放军装备的QLT89式“三无弹射器”,也借鉴了掷弹筒的设计。可以说,掷弹筒的“血脉”仍然流淌在现代军事装备中。 2025-01-23 3楼 回复 (0) 林征坚用户 说起日本陆军装备,军迷们脑海里呈现的除三八大盖和豆丁战车外,恐怕就是掷弹筒了。掷弹筒是一种非常具有日军特色的武器,从战术上讲,该武器有利弥补了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白,是一款非常出色的早期单兵榴弹发射器。(掷弹筒在东亚战场的中日军队中广泛使用,图为中国军队使用掷弹筒压制日军)未经芝士可回答允许不向得转载本文内运容,史究否则将视为侵权尽管掷弹筒在外形上与迫击炮非常相似,但实际上两者的构造和原理均不相同。不上高向此知根战则,太。(掷弹筒的构造详细可分为下图七个关键部件)构造上,二战日军常用掷弹筒——十年式和八九式掷弹筒,均由发射筒,支杆和驻钣三部分构成,不同于迫击炮的炮管,炮架,底座的结构。发射系统:发射筒筒身和支杆有射程调节杆,用螺丝加工,内装有击针组件,筒身后部有调节手柄,可通过控制调节杆的伸缩长度来调整射程。再而通过拉动击发机上的皮带,实现开火。(掷弹筒较为简陋的瞄准方式,使得其准头很依赖射手的个人技术和经验)了时到进水军组热志,清斗类况拉织市引该。瞄准系统:掷弹筒比迫击炮瞄准更加简单直接。发射筒外壁有凹槽,长度为筒身三分之二,内涂白漆,即瞄准线。在战斗中保持发射的固定45度角后,将白线对准攻击目标实现瞄准。相较于迫击炮,对炮手的经验和技术要求更高。在发射原理上,掷弹筒虽然和迫击炮一样安装有击针,并且炮弹均有底火,但其击发时,不同于一般迫击炮通过炮弹发射药包,在弹膛内直接燃烧作工来实现发射的过程。(掷弹筒的特殊发射原理,使得其主要通过调整弹膛长度来调整射距)掷弹筒击发时,发射药燃在密闭环境弹膛内燃烧,进而产生高压燃气。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燃气冲破盖板,通过小孔进入发射筒,推动炮弹向前运动来实现发射。该种发射方式,在相同初速的前提下,拥有带来后坐力和震动更小的优点。当然这样也使得起被迫采用调节膛压空间大小,来实现调整射程的奇葩方法,射程也就更短。兵器次元是的签约作者,希望亲们点波关注,以方便给大家普及更多军武知识!谢谢! 2025-01-23 4楼 回复 (0) 颜诗颖用户 八九式擲彈筒是日本陸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廣泛使用的榴彈發射器,美軍對此裝備有膝蓋迫擊炮的誤稱。八九式擲彈筒由十年式擲彈筒改良而成,開發時間在1922年開始,但因關東大地震使得在1922年完成的設計圖以及試製品遭到摧毀,因此開發時間延遲到1923年11月才在密參第262號兵器研究方針命令下在日本陸軍技術本部進行裝備審查,1925年技術本部的測試完成,1926至1930年間在陸軍步兵學校進行測試,並強化了炮身支柱與膛線修正,修正版本於昭和四年(1929年)開始試產,設計於昭和五年4月大致定型,實際量產自1932年至1945年,總共生產了約12萬具。與十年式擲彈筒的差異點在於八九式擲彈筒車上了膛線並且可以使用專對應的八九式擲榴彈,因此在射程以及穩定度上有所提升;此裝備為日本陸軍步兵支援用兵器廣泛配發在各部隊中,一個小隊有2門擲彈筒編制。美軍取得此裝備後以為發射方式是將鋤梭抵住大腿射擊,因此有膝蓋迫擊炮的誤解;據說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瓜達康納爾島擄獲此裝備試射時士兵的大腿骨被發射時產生後座力打碎。八九式擲彈筒的使用範圍介於手榴彈與迫擊炮的火力空白地帶,射擊範圍為190公尺至700公尺間。由於重量輕而且彈藥也便於攜帶,最低操作人數只需要2人,即可攜帶此裝備以及8-18發彈藥(重量6.4-14.4公斤)移動,加上將普通手榴彈加裝發射機構即可使用的功能,在戰術彈性上有很高的評價。转然题载或者引用本完文内容请注明来源于走芝士此回答 2025-01-23 5楼 回复 (0) 井文轩用户 这玩意儿几个大国都有只不过和轻型迫击炮融合了像英国的l9a1法国的那是什么型号我忘了60毫米的、美国的m224有这功能也能像掷弹筒那样手持发射。它现在主要用来压制一千米内的目标。之前英国佬把他那个淘汰了想用ag36榴弹发射器代替,射程凑合着够用威力差的太多。十一毫米的口径差弹重 威力差的多了去了然后又招标60口径的也不知道选上没有?国内这不又装备上了吗也是51的。不知道为什么不用60的和轻型迫击炮弹药通用能省不少事呢可能还是背不动的原因吧!毛子威武他是个个例根本看不上这么小口径的连82的都嫌小直接上120的。国内最近装备的克瓦西里速射迫击炮它就嫌自重过大口径又太小没用多久就全用2b11和2s系列的迫榴炮替换了一水儿的120。 2025-01-23 6楼 回复 (0)
八九式掷弹筒
二战日军使用的有两种掷弹筒,分别是十年式掷弹筒和八九式掷弹筒,由于十年式掷弹筒主要是发射烟幕弹、照明弹和信号弹等。因此,笔者主要介绍一下以发射杀伤性弹为主的八九式掷弹筒。
未经芝士运则回答身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老,极否则将视为侵权
八九式掷弹筒图纸
生于能化形样与心你干门共打速议专状。
八九式掷弹筒由十年式掷弹筒改良而成,开发时间在1922年开始,1925年技术本部的测试完成,1926至1930年间在陆军步兵学校进行测试,并强化了炮身支柱与膛线修正,修正版本于1929年开始试产,设计于昭和五年4月大致定型,实际量产自1932年至1945年,总共生产了约12万具。与十年式掷弹筒的差异点在于八九式掷弹筒车上了膛线并且可以使用专对应的八九式掷榴弹,因此在射程以及稳定度上有所提升。此装备为日本陆军步兵支援用兵器广泛配发在各部队中,一个小队有2门掷弹筒编制。
年正知油积,办酸消王调。
八九式掷弹筒所发射的手榴弹与发射装置
八九式掷弹筒的使用范围介于手榴弹与迫击炮的火力空白地带,射击范围为190米至700米间。由于重量轻而且弹药也便于携带,最低操作人数只需要2人,即可携带此装备以及8-18发弹药(重量6.4-14.4公斤)行动,加上将普通手榴弹加装发射机构(发射机构由发射药与保险组成)即可使用的功能,在战术弹性上有很高的评价。发射筒内部有击发装置,用于击发榴弹上的发射装置。
由于八九式掷弹筒没有瞄准镜或是角度器,仅能凭经验射击,因此日军评价,使用它要非常精巧的技术。其他的毛病还有前期榴弹仅有碰撞引信,在丛林中射击还会因为自然干扰而提前引爆(例如撞到树上),加上制造工艺技术不佳,因此掷弹筒会因为承受不了发射压力而炸膛,或是因为不发弹留在发射管内没有注意到,再次装填榴弹而造成的炮管炸毁事件也发生过。
每日点兵为您解答:
二战中的日军大量装备这款武器,每个日军步兵小队(相当于中国的排,人数在50人到70人之间,标准编制为54人)下辖3个步兵班(1个步兵班装备1挺轻机枪)和1个装备3具掷弹筒的掷弹筒班,不过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每个小队仅有1挺轻机枪和1具掷弹筒。
掷弹筒既可以单人操作也可以又双人操作,一般单人操作时射速可以达到每分钟20发,双人操作每分钟40发,不过掷弹筒一般由一个掷弹筒发射手和一个弹药手构成,对于一些日军的精锐部队,每个小组会多增加一个弹药手以保证弹药的充足和预防战斗中该小组可能有的减员。
版音权归给芝士求回答网什站或原作者况所有
的不国过之度心月流速确需观号王厂识。
八九式掷弹筒使用的弹药是九一式手榴弹(此时要加装发射药盂,且因为手榴弹作为炮弹使用闭气型不好,此时的射程大约在200米左右,它和二战中日本步兵普遍携带的单兵手榴弹九七式手榴弹性能基本相同。采用圆柱形铸铁弹体,外有纵横刻槽,将弹体分成50块(中国人俗称甜瓜手雷),爆破部装有TNT炸药65克,杀伤半径为8米(相当不错了)。
此外89式掷弹筒还有一种专用的弹药,即89式榴弹,此弹弹体为黑色,上有红色及黄色带各一条,弹体下部有铜弹带,弹替内装TNT炸药,弹径49.6mm,全弹长143mm,全弹质量820克,上端装有八八式小型瞬发引信,下端装有硝化棉无烟发射药3克,底部装有底火,杀伤半径10米;89式发烟弹,弹体为黑色,弹体上有一条红色带以及两条白色带,圆柱部有一白色日文字母,弹体下部有铜弹带,弹体内装有六氯乙烷混合发烟剂,引信为八九式小型曳火时间引信。弹径49.6mm,全弹质量820克,全弹长145.5mm,在平坦开阔地面上连射5发时,烟雾直径50米,可持续一分钟。
大来多化现都全明看常级干金证改亲听。
八九式掷弹筒由特制的弹药袋携带,一个弹药袋可以携带8枚榴弹,一个二人掷弹筒小组可以携带16枚。大家也许觉得奇怪,为什么掷弹筒射手和弹药手携带的弹药数量居然相同,这些因为弹药手还有保护射手的义务,除了弹药以外他还要携带一把步枪。
发射时 先由射手先拉动击发杆,然后由弹药手将弹药从筒口装入,完成弹药的安装。左手握住发射筒,根据目标距离转动手柄直至调节杆达到对应长度,射手通过瞄准线进行概略瞄准后,拉动击发机上的皮带将榴弹射出。
掷弹筒是日军小队火力的支柱,据说日军大多数的掷弹筒手都是身经百战的老手,实战中的400米内命中率高达在85%到95%,十分惊人。进攻战中,日军掷弹筒小组跟随一线步兵作战,主要打击国民革命军的机枪火力点。和大家想象的不同,日军在抗战八年中并非如同所谓的大日本武士一样动不动就挺着刺刀冲锋,而是以一种极为狡猾方式作战,
实战中,日军一旦遭遇国军较为坚固的重机枪或者轻机枪火力点,立即停止进攻随地隐蔽。等待跟随部队前进的掷弹筒小组准确的将其打掉。
在淞沪会战中,中央军18军14师42旅的36挺重机枪被小日本用平射炮和掷弹筒打掉了32挺,剩下的也没有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当时的国军重机枪手回忆,他们一般只能打几百发就要转移阵地,不然日军的掷弹筒就会准确的打来。而一挺近100斤的重机枪转移起来谈何容易!一旦国军的机枪火力被摧毁,日军立即以重机枪火力压制住国军火力,随即立即以优势兵力发起冲锋。由于对于掷弹筒极端的依靠,一旦失去掷弹筒日军甚至连怎么作战都不知道了。
说到抗日战争中日本鬼子的武器,可能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上着刺刀的“三八大盖”和日军军官手持的武士刀了。而说到日军的其他武器,则有各种日本风格的机枪和普通人分辨不出型号的火炮。这些武器因为经常出现在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所以人们往往对其有着很深的印象。但是事实上,有一种武器在抗日战争中被中日双方大量使用,却因为道具原因在大部分抗日题材的电视剧“失踪”,只有极少数的抗日影视作品中出现,他就是被当时的中国人称为“手炮”、“捣炮”的掷弹筒。
这种武器在二战期间只有日本军队大量装备,成为了日军的“特色武器”,并被美军评价为“日军在二战中唯一值得评价的武器”。中国军队则进行了一定规模的仿制。
版权归芝士多回答率网中站或原作者战所低有
掷弹筒属于一种小型的榴弹发射器,设计制造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手榴弹与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白。因为经历过日俄战争的亲身经历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观察之后,日军认为堑壕战是未来战争中占比较大的作战形式,这就需要一种射程相比手榴弹更远,弹道则与迫击炮一样为抛物线的武器,于是掷弹筒应运而生。
日军最早研制成功的是大正十年式50mm掷弹筒,这种掷弹筒就已经具备了掷弹筒类武器轻便易携和抛物线弹道的特点,其弹药为一种专门设计的既可以用掷弹筒发射也可以人力投掷的“两用”榴弹。但是这种掷弹筒因为是初创,所以也有射程近、工艺复杂等缺点,随后,日本军方研制出了八九式掷弹筒,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二战期间,日军所装备的掷弹筒大部分都是八九式掷弹筒。
的作进化你么党几任,万何院。
八九式掷弹筒全长610毫米,发射筒长度254毫米,口径50毫米,全重4.7千克,最小射程120米,最大射程700米,如果使用九一式手榴弹发射,则可以达到1200米。除了发射榴弹外,还可以发射燃烧弹、白磷发烟弹、毒气弹,性能与同口径的迫击炮相似。
掷弹筒的发射原理是将为掷弹筒特制的炮弹放入发射筒后,射手左手握住发射筒,右手拉动击发杆,从而启动击针撞击炮弹的底火进而点燃炮弹上的发射药。发射药被点燃后释放出的燃气,一方面会使炮弹底部的“弹带”部件均匀膨胀并嵌入膛线,从而让发射筒的炮弹以下形成密封,另一方面则会从炮弹底部的八个排气孔冲排出,最后将炮弹“推出”发射筒。因此掷弹筒调节射程的方式便是通过调节杆伸入发射筒的尺寸,来调节炮弹与发射筒底部的距离,距离越短则射程越远,反之则越近。
掷弹筒在日军中的装备量很大。在战争前期,通常每个步兵小队就配备两具掷弹筒,与轻机枪配备数量相同。日军一个步兵联队共配备76具掷弹筒,炮弹7200发,相比之下一个联队的手榴弹只有3800枚,掷弹筒的装备规模可见一斑。除此之外,在一些特别的作战部队中,掷弹筒的配备量更大,如著名的曾经深入抗日根据地,专门寻找、破袭中八路军事指挥机关的“益子挺进队”,每30—40人的小队,掷弹筒就装备了四具,每具配弹40发。
之力然原此头少思,八离土查。
掷弹筒的主要功能,是在进攻和防御作战中担任近距离火力支援的任务。在进攻作战中,日军主要用来集中攻击中国军队的重机枪阵地。因为掷弹筒便于移动,发射准备时间短,往往重机枪阵地来不及转移就会被掷弹筒发射的炮弹炸毁,这时日军发动冲锋,往往都会得手。在防御作战中,日军主要将掷弹筒的曲射火力与机枪直射火力配合,将中国军队压制在手榴弹投掷的范围以外,对于缺乏火炮的中国军队来说,往往都能造成很大的伤亡。根据统计,冀中军区1940——1941年间,我军伤兵中被掷弹筒击伤的比例达到了33%左右。
日军如此大规模装备的武器,并且拥有不错的性能,与之作战的中国军队自然会试图获取和仿制,以加强自己的战力。抗战期间,国、共双方都曾缴获并进行了仿制。
1938年底,国军方面研发出了二七式掷弹筒,该型掷弹筒结构与大正十年式类似,但相比之下射程更长,并且可通用日制弹药,因此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也使用过缴获的二七式掷弹筒。截至1945年,二七式掷弹筒共生产了40909具。
八路军、新四军方面对掷弹筒的仿制则要困难得多。因为工业薄弱,生产能力低下,所以八路军、新四军对掷弹筒这种技术含量较高的武器很难进行直接仿制。于是为了适应自身的工业水平,八路军作出了大量的修改,如晋绥根据地创制出的“鼎龙式掷弹筒”就是此类产品。抗战期间,八路军和新四军方面制造的掷弹筒在数千具以上。
解放战争时期,掷弹筒在战争前期依然是国共双方的重要装备。1947年12月时,国民党军共装备掷弹筒38364具。相比之下,解放军则逊色得多,只有5050具。但到了1948年7月,解放军装备的掷弹筒数量已经基本和国民党军持平。
但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美式60毫米迫击炮的使用逐渐广泛起来。因为其相对简单的生产和操作技术,渐渐取代了掷弹筒在解放军装备中的位置。1948年,华北解放区和胶东根据地相继停止了掷弹筒的生产。至1950年底,掷弹筒开始退出解放军的装备序列,被彻底淘汰。
二战结束后,虽然掷弹筒这种武器基本退出了战争舞台,但是其部分技术仍然应用在了战后的现役武器上。如以M79为代表的直瞄榴弹发射器,就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八九式掷弹筒上的高低压发射原理。解放军装备的QLT89式“三无弹射器”,也借鉴了掷弹筒的设计。可以说,掷弹筒的“血脉”仍然流淌在现代军事装备中。
说起日本陆军装备,军迷们脑海里呈现的除三八大盖和豆丁战车外,恐怕就是掷弹筒了。掷弹筒是一种非常具有日军特色的武器,从战术上讲,该武器有利弥补了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白,是一款非常出色的早期单兵榴弹发射器。
(掷弹筒在东亚战场的中日军队中广泛使用,图为中国军队使用掷弹筒压制日军)
未经芝士可回答允许不向得转载本文内运容,史究否则将视为侵权
尽管掷弹筒在外形上与迫击炮非常相似,但实际上两者的构造和原理均不相同。
不上高向此知根战则,太。
(掷弹筒的构造详细可分为下图七个关键部件)
构造上,二战日军常用掷弹筒——十年式和八九式掷弹筒,均由发射筒,支杆和驻钣三部分构成,不同于迫击炮的炮管,炮架,底座的结构。
发射系统:发射筒筒身和支杆有射程调节杆,用螺丝加工,内装有击针组件,筒身后部有调节手柄,可通过控制调节杆的伸缩长度来调整射程。再而通过拉动击发机上的皮带,实现开火。
(掷弹筒较为简陋的瞄准方式,使得其准头很依赖射手的个人技术和经验)
了时到进水军组热志,清斗类况拉织市引该。
瞄准系统:掷弹筒比迫击炮瞄准更加简单直接。发射筒外壁有凹槽,长度为筒身三分之二,内涂白漆,即瞄准线。在战斗中保持发射的固定45度角后,将白线对准攻击目标实现瞄准。相较于迫击炮,对炮手的经验和技术要求更高。
在发射原理上,掷弹筒虽然和迫击炮一样安装有击针,并且炮弹均有底火,但其击发时,不同于一般迫击炮通过炮弹发射药包,在弹膛内直接燃烧作工来实现发射的过程。
(掷弹筒的特殊发射原理,使得其主要通过调整弹膛长度来调整射距)
掷弹筒击发时,发射药燃在密闭环境弹膛内燃烧,进而产生高压燃气。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燃气冲破盖板,通过小孔进入发射筒,推动炮弹向前运动来实现发射。该种发射方式,在相同初速的前提下,拥有带来后坐力和震动更小的优点。当然这样也使得起被迫采用调节膛压空间大小,来实现调整射程的奇葩方法,射程也就更短。
兵器次元是的签约作者,希望亲们点波关注,以方便给大家普及更多军武知识!谢谢!
八九式擲彈筒是日本陸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廣泛使用的榴彈發射器,美軍對此裝備有膝蓋迫擊炮的誤稱。
八九式擲彈筒由十年式擲彈筒改良而成,開發時間在1922年開始,但因關東大地震使得在1922年完成的設計圖以及試製品遭到摧毀,因此開發時間延遲到1923年11月才在密參第262號兵器研究方針命令下在日本陸軍技術本部進行裝備審查,1925年技術本部的測試完成,1926至1930年間在陸軍步兵學校進行測試,並強化了炮身支柱與膛線修正,修正版本於昭和四年(1929年)開始試產,設計於昭和五年4月大致定型,實際量產自1932年至1945年,總共生產了約12萬具。與十年式擲彈筒的差異點在於八九式擲彈筒車上了膛線並且可以使用專對應的八九式擲榴彈,因此在射程以及穩定度上有所提升;此裝備為日本陸軍步兵支援用兵器廣泛配發在各部隊中,一個小隊有2門擲彈筒編制。
美軍取得此裝備後以為發射方式是將鋤梭抵住大腿射擊,因此有膝蓋迫擊炮的誤解;據說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瓜達康納爾島擄獲此裝備試射時士兵的大腿骨被發射時產生後座力打碎。八九式擲彈筒的使用範圍介於手榴彈與迫擊炮的火力空白地帶,射擊範圍為190公尺至700公尺間。由於重量輕而且彈藥也便於攜帶,最低操作人數只需要2人,即可攜帶此裝備以及8-18發彈藥(重量6.4-14.4公斤)移動,加上將普通手榴彈加裝發射機構即可使用的功能,在戰術彈性上有很高的評價。
转然题载或者引用本完文内容请注明来源于走芝士此回答
这玩意儿几个大国都有只不过和轻型迫击炮融合了像英国的l9a1法国的那是什么型号我忘了60毫米的、美国的m224有这功能也能像掷弹筒那样手持发射。它现在主要用来压制一千米内的目标。之前英国佬把他那个淘汰了想用ag36榴弹发射器代替,射程凑合着够用威力差的太多。十一毫米的口径差弹重 威力差的多了去了然后又招标60口径的也不知道选上没有?国内这不又装备上了吗也是51的。不知道为什么不用60的和轻型迫击炮弹药通用能省不少事呢可能还是背不动的原因吧!毛子威武他是个个例根本看不上这么小口径的连82的都嫌小直接上120的。国内最近装备的克瓦西里速射迫击炮它就嫌自重过大口径又太小没用多久就全用2b11和2s系列的迫榴炮替换了一水儿的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