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为何要在一日内斩杀70名将领?

柴荣为何要在一日内斩杀70名将领?
周世宗柴荣,是五代的最后一朝后周的第二任皇帝。而五代十国,是大一统王朝唐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乱世,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各大军阀,只要有点实力,就可以自立为帝,当时的大江南北,竟然有十余国之多。立国众多,朝代更替频繁,短短72年的时间内,就更迭了多达五个朝代,平均一朝不足15年的享国时间。在这种大背景下,君臣之间猜忌不断,当时的军阀们也都普遍习惯了墙头草的作风。谁强就跟谁,谁弱就抛弃谁,反正不愁找不到收留的地方,大不了自立,过过当皇帝的瘾。郭威就是被后汉第二位皇帝隐帝刘承祐猜忌,不得已起兵造反。在除掉刘承祐之后,郭威“黄袍加身”夺了后汉的江山。郭威去世之后,柴荣继位,成了后周第二任皇帝。柴荣此时年仅33岁,年富力强,雄心勃勃,定下了“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三十年大计划。但是,柴荣并非郭威亲生子,而且多数时间都在经商。后周立国后,虽然柴荣在澶州任上的两三年,颇有政绩,但是没有战功。适逢乱世,军队就是真理,柴荣既要面对朝内大臣、将领的挑衅,还要面对北汉、契丹等外敌的威胁,可谓是内外交困。因此,柴荣为了快速立威,就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建立功勋。恰好,后周的世仇北汉,看后周新帝登基,国本不稳,就勾结契丹,率三万后汉大军和六七万契丹大军,大举来犯,想一举灭亡后周。柴荣力排宰相冯道的劝阻,御驾亲征,率后周大军与北汉、契丹联军大战于高平。后周军排出了最强阵容,大将李重进、白重赞将左军(西路),樊爱能、何徽将右军(东路),向训、史彦超居中军,张永德率禁军拱卫皇帝。后汉皇帝刘崇也同样列为三阵,大将张元徽居东偏,契丹大将杨衮(跟北宋杨家将无关,这位是契丹人)居西偏,刘崇居中军。两军对垒,刘崇命大将张元徽率领军进攻。后周右军主将樊爱能、何徽怯敌,一触即溃。二人率本部骑兵,拼命逃跑,途中遇到了前来支援的刘词等后周将领,两人还劝:“军败矣,可无前也。”大军已经战败了,赶快跑吧。这二位纯粹是被派来负责搞笑和活跃战场气氛的。但二人的逃跑,却给后周大军带来了不利影响,反而大大助涨了后汉军队的士气,樊爱能、何徽所率的“步卒数千弃甲叛降元徽,[北汉军]呼万岁声振川谷。”如果没有恰当的应变,那么后周军队的士气将会一落千丈,必然大败。看到这种情形,柴荣也大吃一惊,这两个家伙怎么回事,打都还没打,就跑了。危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柴荣亲自执兵上阵,而赵匡胤、张永德、李重进、史彦超等将领也奋勇杀敌,后周军威大振。原本呢,后周军队较少,而后汉和契丹联军是后周军的数倍,基本上胜券在握。可是刘崇不听杨衮的建议,把杨衮还有其所带的契丹大军全给气跑了。当时战场上刮着南风,风势越来越大,北汉军队处于北方逆风,而后周军队顺风,后汉军队大败。到了晚上,刘崇好不容易将混乱中的军队归拢,结果又被柴荣带着赶到的刘词援军一阵追杀,把刘崇的中军大帐都给端了,而后汉大将张元徽战死。刘崇自己迷路,阴差阳错,竟然逃了出去,一年后去世。高平之战,后周大获全胜,周世宗自然要论功封赏,大宴将士。柴荣就是借大宴将领之机,公开处置了逃跑将领樊爱能、何徽等人。他故意问禁军统帅张永德(郭威的女婿,柴荣内弟):“樊爱能及偏裨七十余人,吾欲尽按军法,何如?”张永德是一个非常厚道、实在的人,一直对柴荣忠心耿耿,答道:“必欲开拓疆宇,威加四海,安可已也!”柴荣就是要想借张永德之口斩将立威,遂“斩败将樊爱能、何徽等七十余人,军威大振”。柴荣借助高平之战的胜利,重加封赏赵匡胤、李重进、刘词等将领,并斩杀樊爱能等逃将。柴荣恩威并施,确保了自己在后周的统治地位,为之后整顿军政,开疆拓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柴荣虽然一日之内,斩杀了70多员战将,历史上却没有人说柴荣残酷无情的。只可惜,柴荣去世的太早,登基才仅仅五年,北伐大辽,连夺三关三州,正准备进攻幽州,收复整个燕云十六州之时,却因病去世。柴荣将一个相对富庶、稳定的江山,交给下一位“黄袍加身”的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只可惜经赵宋一朝都没能再收复燕云十六州。柴荣如果真的能有三十年的帝位,在赵匡胤等将领的辅佐下,有很大的可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建造一个比北宋更为强大的后周朝。再加上柴荣自少年时就开始经商,乃是商人出身,又喜好黄老,他应该会对商人、手工业者更加的照顾,也许,资本市场、工业革命就会先在华夏大地上开花结果了。什么成吉思汗、努尔哈赤,估计根本就没有出现的机会了。而我大中华帝国将会一直傲立于世。

回复
  • 期待您的回答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