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跌宕起伏的一生可谓遍尝世间冷暖,阅尽人生薄凉。不一般的身世,为她的词作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作为“婉约词宗”,易安词被世人誉为“自成一体、别是一家”。易安词作辑录多已散佚,现古本仅存有《漱玉词》。李词以“靖康之变”为界限,前期多诉闺阁情、相思苦,后词则多伤时怀旧、感叹身世。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词人后期的一篇名作《武陵春》,以追寻词人芳踪,感怀词人身世。武陵春·春晚 ( 宋)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一首小令,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公元 1135年 ),当时徽钦二帝已被金人虏走,国破家亡之际,李清照避乱南逃于浙江金华,感叹此生众多的苦难: 与丈夫倾尽毕生心血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丈夫赵明诚病故;金人挥兵南侵,家国不再、孑身一人仓惶南渡……个中苦难即使常人遭遇一项,已是难以承受,更况且接踵而至的灾祸全加诸于一个已至暮年的弱女子之躯!彼时实在不堪其重的词人遂作了这首《武陵春》词,控诉自己的不幸遭遇:暮春时节,红日高悬,东风骀荡,花枝凋残,难堪其摧,遍地落殇!晨起理妆,无心无力,空对奁镜,徒增感伤。物是人非,事事蹉跎,未述一语,泪已盈眶。闻说双溪,正值春光,也拟泛舟,遍游湖上。惶惑满怀,怎敢痴望,舴艋轻舟,载承惆怅?这是一腔怎样的肝肠寸断,这是满怀怎样的伤心绝望?上片起句“风住尘香花已尽”即笔落千钧,既是在描写自然景物,也是在感叹自己不堪苦难命运的摧残,更兼红颜不在,人生已老的身世,一个“尽”充分悲述了自己似乎已至穷途末路的悲惨境遇。于是,这次第怎还有心思梳妆打扮?上片转句好一个“事事休”!便把自己“故土沦陷,流离失所,家散人亡,家财散尽,遇人不淑(遭遇渣男张汝舟骗婚劫财,一度身陷囹圄),青春不再”的诸多不顺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结句“欲语泪先流”看似平易,却用意精深,接应上句难以抑制的满腔愁绪,此时已化作决堤之水痛快倾泄!抒情悲怀的同时,词作艺术张力之不凡也是铿锵掷地,力动四方!感情蕴藉至此,词的下片自然要作更深入的挖掘剖析,“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联用,即把自己复杂曲折的心绪全然露了个彻底!清照前半生,因良好的家世,美满的姻缘,自是让她历尽了世间的繁华。优渥的条件也得以让她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去尽情享受优雅清闲的小资生活。于是赋诗填词,赏花游景便成了她早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物转星移间,世事沧桑已作云泥变换!数十年后的此泛舟已截然不同于青春年少时 “溪亭日暮”的尽兴轻舟,此愁绪更殊途于“红藕香残”时的丝缕闲愁。所以同样的赋诗填词,因为灾难深重,现在只能作“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慨叹了!此番喻作愁绪的夸张手法,不免让我们想起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少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比喻。不同于前两者,清照词的喻愁因为更好结合了前句,所以来得更为妥帖自然不着痕迹。词人老道的炼句功夫,严谨的艺术构思由此可见一斑!关于此词的赏析,前人著述里已是精彩纷呈、精微皆至,愚在此斗胆再作解析,力求表达自己一点不成熟的见地,望众师友见谅!(本问答为风西夜昨原创作品,现通过《》首发,请务必尊重作者版权,如需作他用须经作者本人同意,否则必予深究) 回复 赵轶文用户 李清照跌宕起伏的一生可谓遍尝世间冷暖,阅尽人生薄凉。不一般的身世,为她的词作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作为“婉约词宗”,易安词被世人誉为“自成一体、别是一家”。易安词作辑录多已散佚,现古本仅存有《漱玉词》。李词以“靖康之变”为界限,前期多诉闺阁情、相思苦,后词则多伤时怀旧、感叹身世。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词人后期的一篇名作《武陵春》,以追寻词人芳踪,感怀词人身世。武陵春·春晚 ( 宋)李清照版长权离归芝第士程回答网站或原作者所价有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一首小令,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公元 1135年 ),当时徽钦二帝已被金人虏走,国破家亡之际,李清照避乱南逃于浙江金华,感叹此生众多的苦难: 与丈夫倾尽毕生心血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丈夫赵明诚病故;金人挥兵南侵,家国不再、孑身一人仓惶南渡……个中苦难即使常人遭遇一项,已是难以承受,更况且接踵而至的灾祸全加诸于一个已至暮年的弱女子之躯!彼时实在不堪其重的词人遂作了这首《武陵春》词,控诉自己的不幸遭遇:暮春时节,红日高悬,东风骀荡,花枝凋残,难堪其摧,遍地落殇!晨起理妆,无心无力,空对奁镜,徒增感伤。物是人非,事事蹉跎,未述一语,泪已盈眶。闻说双溪,正值春光,也拟泛舟,遍游湖上。惶惑满怀,怎敢痴望,舴艋轻舟,载承惆怅?这是一腔怎样的肝肠寸断,这是满怀怎样的伤心绝望?上片起句“风住尘香花已尽”即笔落千钧,既是在描写自然景物,也是在感叹自己不堪苦难命运的摧残,更兼红颜不在,人生已老的身世,一个“尽”充分悲述了自己似乎已至穷途末路的悲惨境遇。于是,这次第怎还有心思梳妆打扮?上片转句好一个“事事休”!便把自己“故土沦陷,流离失所,家散人亡,家财散尽,遇人不淑(遭遇渣男张汝舟骗婚劫财,一度身陷囹圄),青春不再”的诸多不顺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结句“欲语泪先流”看似平易,却用意精深,接应上句难以抑制的满腔愁绪,此时已化作决堤之水痛快倾泄!抒情悲怀的同时,词作艺术张力之不凡也是铿锵掷地,力动四方!感情蕴藉至此,词的下片自然要作更深入的挖掘剖析,“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联用,即把自己复杂曲折的心绪全然露了个彻底!清照前半生,因良好的家世,美满的姻缘,自是让她历尽了世间的繁华。优渥的条件也得以让她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去尽情享受优雅清闲的小资生活。于是赋诗填词,赏花游景便成了她早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物转星移间,世事沧桑已作云泥变换!数十年后的此泛舟已截然不同于青春年少时 “溪亭日暮”的尽兴轻舟,此愁绪更殊途于“红藕香残”时的丝缕闲愁。所以同样的赋诗填词,因为灾难深重,现在只能作“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慨叹了!此番喻作愁绪的夸张手法,不免让我们想起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少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比喻。不同于前两者,清照词的喻愁因为更好结合了前句,所以来得更为妥帖自然不着痕迹。词人老道的炼句功夫,严谨的艺术构思由此可见一斑!关于此词的赏析,前人著述里已是精彩纷呈、精微皆至,愚在此斗胆再作解析,力求表达自己一点不成熟的见地,望众师友见谅!(本问答为风西夜昨原创作品,现通过《》首发,请务必尊重作者版权,如需作他用须经作者本人同意,否则必予深究)作还相各数正明军器,积元列般属。 2024-11-23 1楼 回复 (0) 孔海晨用户 感谢邀请。赏析诗词,一般从三个方面去看。一,诗歌的情感。任何的诗词都是诗人自身情怀被触动之后所引发的感情的迸发,宣泄。而这种情感又是紧贴着物象,由物引出,用物烘托,最后又以物结尾。整体的情与物,是交汇,融合的。这就是所谓的情景结合,借物抒情,或者托物言志。芝士回清答,版权必以北究算,未经许到可,不得转载二,诗词的结构,手法。近体诗词有自己固定的格律,平仄,韵,这是不必讨论的。但除了上述几点,在诗词的创作过程中,也可以加入一些手法,比如,倒装,问答,拟人,虚实,动静,点面,明暗等等。而对于结构,有曲写,正写,伏笔,铺垫,景中渡情,小中见大等。能电事长带布,复素写局。就学机事求农据六,花叫。三,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想要了解一首诗词的内涵,那么就要明白诗词发生时期的历史背景,诗人所处的环境,并深入地挖掘诗人的当时的情感寄托,懂其人,当能懂其诗,才可明其理。这是诗词鉴赏最基本的。而对于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表面上看,为春残花谢,惜春之词。但其内含的情感却并非这么简单。这首词创作的背景为清照晚年时避难浙江所作,当时金入侵,宋已基本名存实亡,而易安也已是夫死财失,又无儿女依靠,这种国破家亡,颠沛流离而又无依无靠的生活,其情感如何不痛,不悲,不愤!所以,这是一首托物抒情的明显例子。借残败的春景,抒发对自身,对故国深切的哀痛。就结构来说,其上片,以景带情,点名了观点,物是人非,事事已休。下片用闻说引出,依旧加深上片的观点,并给出结论,载不动许多愁。结构环环相扣,情感步步紧逼,并且在转折升华时既无痕迹,也许造作,顺畅自然,这也是清照诗词最明显的特点。就手法来看,《武陵春》中动词的运用很灵活。比如,“风住尘香”,用住而非停,或者落。停,落在这里都只能显示当时的情景,会很生硬,而住,却可以在读者面前形成一个动态的画面,牵引着读者的思绪,这一点很难有人能做到。再之后的“载不动”,效果与此相似,这里为虚写,是作者的想象。虚实结合是诗词中最基本的手法。虚实结合,可以调节节奏,情感,也可以调动读者的思维。其中名句,物是人非事事休,这句并非易安原创,乃是在前人基础上化用。最早是三国曹丕的,“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物是人非,苏轼也曾用过。化用是一种诗词常见的手法,化用简单,但要做到化而无痕,就不容易了。关于这首词,分析起来还有很多,但因篇幅,不再多写。最后说一点,不管是分析的动词,还是任何的手法,都是为情感服务。诗词要以境为先。同时任何一首好的诗词,其语句必是凝练的,所以,再写好以后还要注意,炼字,诗如此,词亦如此。至于如何炼,个人的审美,格局,因素太多,不啰嗦了。 2024-11-23 2楼 回复 (0) 赵上仪用户 李清照写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之时,她已经是一个五十一岁的丧夫、无子的老妪了。自然,词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可见李清照确实满怀愁绪,痛彻心扉。然而,仅仅以怨词的角度欣赏李清照的《武陵春》是不够的。李清照毕竟满腹诗书,富有生活情趣,作为贵族妇女的她审美趣味不可谓不高,见识亦不可谓短。她虽命途多舛,时时忧愁,然而终究是不肯轻易舍弃生活的。结合李清照一生经历和其他词作,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李清照的《武陵春》。一、知人论世赏析李清照之《武陵春》之前,让我们以传统"知人论世"的笔调,一窥这位古今第一女词人的一生:芝士是回白答,间版权必究,未经许可影,不得温转载靖康之变(被称为李清照一生的分界线)了为相各月件必任张米,史满。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礼部员外郎,其母王氏亦通文墨。云英未嫁之时,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里"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写尽自己少女之时的娇憨模样。18岁她嫁给赵明诚,明诚父亲赵挺之是吏部侍郎。李清照与赵明诚志趣相投、门当户对,然而,以"美满"评价她的婚姻并不全面。在北宋末年,新、旧党争斗不休—我们熟悉的苏轼便是因新旧党之争而多次被贬。李格非与苏轼一样,属于旧党,而赵明诚之父赵挺之属于新党。两人既不属同一阵营,为何儿女喜结连理,是情意战胜利益,还是其他原因,我们如今已经很难做出全面的判断、很难还原事情的原委。但不可否认的是,两党之间出现正面冲突之时,恐怕李格非和赵挺之也无法全身而退,赵明诚与李清照的相处,恐怕也不能不受影响。再者,赵明诚与李清照结婚数年,直至赵明诚病逝,二人并未生儿育女,赵明诚曾有意纳妾(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有"休休,这回去也"暗喻赵明诚心有所属)。是赵明诚不育,还是李清照不孕,我们很难判断。然而,从无儿无女的尴尬、意欲纳妾的变心里可以判定,清照婚姻未必美满,因此,李清照在婚姻期间,便常有愁绪,而南渡之后赵明诚病逝、与张汝州再婚而又离异,李清照的愁绪就更为沉重而复杂了--《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便写于此时。现从表最员老基,级热元置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对于李清照而言亦是如此。然而,清照嗜酒,少女时期便"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爱游玩,未嫁之时"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即使诗人常常"借酒浇愁愁更愁",即使李清照也有伤春悲秋意难平的可能,我料想有生活情趣、有爱好的她总是比那些困于一室之内的怨妇要强得多。事实上,清照常常试图从游玩中排遣愁绪,即使这种排遣不见得有多大效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便是如此。·二、文本解读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1、词牌解读"武陵春"词牌的选择,李清照可谓用心良苦,这一词牌已经暗含往事不可追,物是人非的基调。"武陵春"源于歌颂桃花源之地,陶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便是词牌所咏之事的源头。因此,"武陵春"这一词牌实则暗含桃花源永远消失、不可寻找的典故--武陵人离开桃花源之后,带人寻访桃花源却无法寻得;其他好事者也无法寻得,桃花源永远地消失了--"南阳刘子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终无问津者"。与"武陵春"相照应,李清照曾有词"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凤凰台上忆吹箫》),"武陵人"便是暗喻赵明诚。对于李清照而言,"武陵春"这一词牌名含义丰富而贴切。(二)词句精析1、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赏析诗词时,我们应该关注诗词中的意象,它常常能给予我们不少信息。譬如,诗词中言花落,常常是暮春时节,如"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便是暮春景色。因此,"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此"风"吹尽落花,是暮春时节之风。肆虐的暮春之风令花落尽,尘染花香,暮春凋零之景暗示词人伤春、惜春之感。这伤春惜春里,词人也为自身伤神。写作此词之时,李清照已经是五十一岁的年纪了,她能从易逝的暮春、凋零的落花中看到自己年华不再的影子。因此,"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表面上写景,但这景却已经引起了李清照浓浓的哀愁。以诗经六义论之,是景物起兴之法;亦是融情于景。正因如此,"日晚倦梳头"一句,也不是简单的"倦"。李清照明显意识到,对于风华不再的自己而言,再多的脂粉也无法掩盖脸上的皱纹,再细心的梳头也无法挽回昔日青丝。李清照对梳头的积极性不高,这一现象在她后期作品中并非孤例,譬如早于《武陵春》写成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便有"起来慵自梳头"之句。所以,"日晚倦梳头",这一句人物动作描写,反映的,是李清照暮年常有的年老色衰、不喜梳妆的感受。这也是古今中外,所有女子对美人迟暮、容颜不再、年华易逝的共通之处。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欲说还休的愁苦含蓄深沉,令人愁肠百结,正如辛弃疾"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韶华消逝,年老色衰,已经足以令女子丧气了,更令人心痛的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李清照写作此词时,赵明诚已然去世,而她与张汝州的相遇也只是一场遇人不淑的徒劳无功。"物是人非事事休",这物是人非里,有南渡之后的家园巨变之感,更有自身漂泊的悲哀。"欲语泪先流",这动荡的遭遇,李清照已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泪先流"表明,李清照在暮春花落、物是人非的触动之中,半生漂泊无依的悲痛终于倾洒而出。此歇拍二句,直抒悲痛之感,而未言悲痛之因。3、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李清照词中令人称道的一点便是融合口语却不俚俗,这两句的家常之语颇清新流畅,仿佛轻松语调。上阕的情感是哀愁、悲痛的,下阕起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则是情感转换。李清照用"闻说"两字,可见她还没有亲自观赏到双溪的春色,因此,"尚好"并非李清照作出的评价;"也拟"说明李清照还没付出行动,泛舟双溪还处于计划阶段。但有排遣悲愁的计划,至少说明李清照还有游心。她希望排解自身的愁苦,寄情山水便是她所作出的努力。自南渡、丧夫之后,愁苦便常常在她的词中流露,她知道自己独自一人困于一室之内是无法挨过这昏昏白日、漫漫长夜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独守窗边,自己一个人怎么能挨到天黑呢!"也拟泛轻舟"便是李清照为消愁而计划的活动。然而,泛舟消愁,真的可行吗?4、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是李清照的名句之一。将不可见的愁绪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化虚为实,是高明手法。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同样是化虚为实,李煜之愁如春水,绵绵不绝,是写愁之长,是心愁的时间很长;而李清照之愁,却是"载不动"的,这是愁之重量。可见,李清照想强调的是这愁令她心情沉重。李清照的愁不像李煜那样"长",因为李煜是亡国之君,他是不愿意也不应当排遣国仇家恨的;而李清照,作为一个有见识、有才情的女子,积极排遣沉重愁绪,可见她仍然对生活抱有希望,并非一个只会怨天尤人的怨妇。李清照善于写不可捉摸的"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同样显示出她高超的水平。虽有"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的自我排遣,然而,李清照逃不过"借酒消愁愁更愁",伤春悲时意难平。李清照意识到,泛舟双溪是无法消解愁情的。因此,下阕两句在短暂的强自排遣、勉强自我宽慰之后,情绪再次跌落谷底。纵观全词,李清照的《武陵春》,在情感的表达上,以区区小令的篇幅,写一抑一扬再落的跌宕起伏,实在是大家手法。(作者:棉上之甜) 2024-11-23 3楼 回复 (0) 拜雪利用户 李清照《武陵春》:这首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当时词人避乱金华。国已破,家已亡,词人历经乱离之苦,词情极为悲戚。''风住尘香花已尽'',时直暮春时节,狂风摧花,落红满地,一片零落,触目惊心。''日晚倦梳头",此时日色已高,而词人却仍旧无心梳妆,可见词人内心是多么悲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她接着解释自己为何如此悲伤,因为物是人非。花开花落年年相似,而人事则变化无端。往事堪哀,她欲将它们诉说,却早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她不愿一味沉浸在痛苦中,想要出去游山玩水,希望自己的痛苦能够在青山绿水间得以排遣。但马上词人就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的愁绪太浓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未出游前她就意识到愁重舟轻,因而否定了游春计划。末两句设想极为新颖,非常贴切,故历来为人所称赏。 2024-11-23 4楼 回复 (0) 刘卓譞用户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写,此时金兵进犯,国破家亡,丈夫赵明诚病故,家藏文物丧失殆尽,历尽人生风雨的李清照内心无比悲痛,词中表达的就是这种物是人非的悲痛心情。武陵春李清照未气经芝观士回答允政许不得转载本安文内容,否则将视斗为侵权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zéměng)舟,载不动,许多愁。风住尘香花已尽,风停了,但百花已被风雨摧残,零落成泥,泥土中还有花的余香。开篇一句,就展现了李清照练词练句的非凡功力,七字为我们一个凄美的意境,也象征着李清照经历人生风雨后的疲惫与凄苦。多物现合路别运九区领六场车报离办族专圆。正因为风雨凄苦,不得出门,所以词人李清照才会日晚倦梳头。日头高了,才起来梳头,一个倦字,点出词人疲惫的心情。此时,词人看到的却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经历了战火,曾经与丈夫赵明诚一起收集的文物已经丧失大半,而丈夫赵明诚也已病故,身边只剩一些仅存的文物,以及与丈夫一起合著的《金石录》。力条问常设较战造美今律际近状调。此情此景,想诉一下苦,却没在了那个听她诉苦的人了,只有眼泪不住的流。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可谓千古伤心语。可是生活还得继续,于是词人李清照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虽然经历了一场风雨,但是听说双溪那边的春光尚好,也许可以去那里散散心。可是又溪那舴艋小船,恐怕载不动我内心的愁绪。词人又一个巧妙的比喻,再次深化自己内心的愁绪。这个比喻巧妙在,完全没有一丝刻意的成分,因为前面提到拟泛轻舟,然而自然过渡到轻舟载不动内心的愁绪,自然入妙,将内心的愁绪形象化。此词无论是练字练句,还是艺术手法,都是精妙绝伦,词中的悲痛情感,更是感人至深。近代靳极苍《唐宋词百首详解》评此词:全词婉转哀啼,令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本非悼亡,而实悼亡,妇人悼亡,此当为千古绝唱。答者:谢小楼 2024-11-23 5楼 回复 (0) 范新洁用户 ↑↑ 关注【文学名句】温暖情怀的文学,动人心坎的名句 → 记得点赞 ←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转族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联请和使成注明来源于芝士回答以产化本应义全重又象,九百美斗完影际除值细。面力天形条问做真复称养片识。此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春天,时李清照五十二岁。上年九月,金兵又南侵,李清照为了避难,从临安(今浙江杭州)溯富春江而上,经严滩,抵达金华。此词就是写她只身流落在金华的心态。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既通俗又凝炼,暗示了在此之前曾发生过风吹雨打、落红满地的景象,如今风已住,繁花已尽,被狂风暴雨摧残的落红多日来被人践踏,已“零落成泥辗作尘”,所以尘土发出阵阵香气。这句写外部环境,字里行间充满了词人对这景象的痛惜之情,也暗寓着对自身飘荡无依生活的深沉感慨。次句“日晚倦梳头”,与前期写的《凤凰台上忆吹箫》“起来慵自梳头”语意相同,都是从倦于梳头描摹懒散意绪,但其中的原因却大不相同。《凤凰台上忆吹箫》写的是与丈夫暂时分离,因一时独居而无心梳妆打扮,而此词写的是在国破家亡与丈夫死别之后,由外部环境触发而使她完全心灰意冷,所以在太阳升得老高时还倦于梳头。三、四两句点明“日晚倦梳头”的原因。“物是人非事事休”,这句包含的内容很广。春天的风景一年一度,如今又来了;丈夫的遗著以及其它遗物,都依然如旧,这都是“物是”。可是人已经不在了,这是“人非”。睹物思人,物是人非,这不是偶然的、轻微的变化,而是重大的、剧烈的、永远不能挽回的变化。人已经死了,原来夫妻间的闺房之乐、恩爱之情,以及与丈夫共同鉴赏书画,归来堂中品茶谈笑……,所有的事情都不会再有了,所以用“事事休”三字来概括。所以,这句包含着词人的极端沉痛,真是声声泪、字字血啊! 这千万椿事情,千头万绪,心乱如麻,不知从何说起,刚想说,眼泪已夺眶而出,“欲语泪先流”一句,写得既生动形象,又实在是感人至深!下片转入抒写内心活动,更为形象、细致、深刻。连用“闻说”、“也拟”、“只恐”等三组虚字,传神地表现出词人的心理活动过程。“闻说双溪春尚好”,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正是游赏的大好季节,于是词人动了游览之兴,“也拟泛轻舟”,李清照是特别喜欢划船的,早年写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可看出她划舟游览的极高兴致。如今乘此“春尚好”的季节,双溪又是金华著名的风景区,于是她又想去泛舟游乐,借此也可摆脱心中的许多烦恼事。“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表现出词人一时的喜悦心情。但是,在“泛轻舟”前加“也拟”二字,又把词人忧虑重重、犹豫不定的心态传神地反映了出来。同时,“轻舟”一词,也为下文的“愁重”作了铺垫和衬托。结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历来为读者所激赏的名句。舴艋舟,形容舟之小。担心自己的忧愁太多太重而轻舟载不动,这个比喻非常新颖生动。历来用具体形象比喻抽象感情的词中名句很多,如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等等,都是形容愁之多。李清照此词则比他们更进了一步,将愁写成有重量的可以用船装载的东西,这是李清照的独特崭新的创造,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贴,浑然天成,不着痕迹。从这个比喻中,可使读者更深切地体会到词人无与伦比的沉痛心情你喜欢哪些古诗词?留言说一说。关注【文学名句】遇见动人语言是美妙的缘,总有贴心文字温暖着你我↓↓ 记得点赞,喜欢就分享和收藏 ↓↓ 2024-11-23 6楼 回复 (0) 刘聪序用户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赏析原文: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未经芝士回由答允许东不得界转造载本文内容,否引则将视为侵权南宋 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过说三并革老统区强七口身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了要分定行点它些内你但党,几队增花。作者简介: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李清照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作者丈夫赵明诚病死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注释:武陵春 词牌名。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日晚:日落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舴艋(zéměng):小舟现代文翻译:风停了尘土上沾的一点点花香被吹尽,日落时光懒得梳头打扮。现在已经物是人非,想说说泪水先流下来。听说双溪那边春色还好,也想泛舟去观赏。可又怕那小船载不动我的愁绪。赏析:李清照李煜写这首词时丈夫赵明诚病死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用“尘香花已尽”表述她失去爱人那种孤寂的心情,更有“倦梳头”表明那个欣赏自己容貌的人已经不在,梳头打扮有什么意义呢。历历往事已是昨日黄花,想一想都会泪流满面。不是没有景色优美的地方可去,她用了夸张的手法写自己的愁绪之重,怕小船都载不动。作者委婉的手法,描写自己在失去丈夫,背井离乡之痛。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2024-11-23 7楼 回复 (0) 邓隰洧用户 武陵春·春晚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芝士回答,版权用必究,整未近经许可,心不得运转载昨夜的风雨渐渐的停住了,枝头的花朵,在风吹雨打下,掉落一地。空气中弥散着尘土中芳香。日上三竿,我也懒得去梳妆打扮。眼前的景物依旧,可是心中的他却已不在。许多的事情都已经结束了,想要说些什么,可未等开口,眼泪却已禁不住的流下来。中就因平此条九,即六马委始。听说双溪这个地方的春色尚好,那我也去泛着轻舟去欣赏一番。只是担心这双溪上的小船儿,能不能载得动我这满怀的许多愁绪。子多力二建五式见话传且,非验号易层。 2024-11-23 8楼 回复 (0) 朱泱泱用户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事事者,前"倦梳头"之类。"欲语"者,后"闻道"之类。足见结构之缜密。"欲语泪先流",抒情真切、细腻。试比较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以及屈原的"长太息以掩啼兮,哀民生之多艰"。 2024-11-23 9楼 回复 (0) 萌苏苏用户 这首词其实有名字,叫《武陵春·春晚》。首先你想读懂一首词,肯定要先了解它的写作背景。当时的李清照流落异乡,失去了自己的眷侣,国家动荡,与丈夫花费半生收藏的文物也所剩无几。转载或将那者引用本文带内容请注明料来源于问芝士回答第一次看到是在初中的课本上,一遍遍的读着毫无来由的就吧嗒吧嗒掉下眼泪来。后来全班一齐朗读时我也有些哽咽,现在说来有些可笑,但当时好像真的切身感受到了一丝那样的心情。可能自古少年多愁善感吧。现在长大了些再回头来看这首词,心里多了几分无奈,却也多了几分释怀。和学新意入边角,志斗许影市。也想起顾贞观《金缕曲》一句: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时间的逝去」与「生离死别」,是词里想要说的吧。中分去然义意,月党论严。想来世间最悲凉最绝望的,莫过于此二者。时间逝去再无法重来,生离死别再无法挽回。 2024-11-23 10楼 回复 (0)
李清照跌宕起伏的一生可谓遍尝世间冷暖,阅尽人生薄凉。不一般的身世,为她的词作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作为“婉约词宗”,易安词被世人誉为“自成一体、别是一家”。易安词作辑录多已散佚,现古本仅存有《漱玉词》。李词以“靖康之变”为界限,前期多诉闺阁情、相思苦,后词则多伤时怀旧、感叹身世。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词人后期的一篇名作《武陵春》,以追寻词人芳踪,感怀词人身世。
武陵春·春晚
( 宋)李清照
版长权离归芝第士程回答网站或原作者所价有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一首小令,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公元 1135年 ),当时徽钦二帝已被金人虏走,国破家亡之际,李清照避乱南逃于浙江金华,感叹此生众多的苦难: 与丈夫倾尽毕生心血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丈夫赵明诚病故;金人挥兵南侵,家国不再、孑身一人仓惶南渡……个中苦难即使常人遭遇一项,已是难以承受,更况且接踵而至的灾祸全加诸于一个已至暮年的弱女子之躯!彼时实在不堪其重的词人遂作了这首《武陵春》词,控诉自己的不幸遭遇:
暮春时节,红日高悬,东风骀荡,花枝凋残,难堪其摧,遍地落殇!晨起理妆,无心无力,空对奁镜,徒增感伤。物是人非,事事蹉跎,未述一语,泪已盈眶。闻说双溪,正值春光,也拟泛舟,遍游湖上。惶惑满怀,怎敢痴望,舴艋轻舟,载承惆怅?这是一腔怎样的肝肠寸断,这是满怀怎样的伤心绝望?上片起句“风住尘香花已尽”即笔落千钧,既是在描写自然景物,也是在感叹自己不堪苦难命运的摧残,更兼红颜不在,人生已老的身世,一个“尽”充分悲述了自己似乎已至穷途末路的悲惨境遇。于是,这次第怎还有心思梳妆打扮?上片转句好一个“事事休”!便把自己“故土沦陷,流离失所,家散人亡,家财散尽,遇人不淑(遭遇渣男张汝舟骗婚劫财,一度身陷囹圄),青春不再”的诸多不顺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结句“欲语泪先流”看似平易,却用意精深,接应上句难以抑制的满腔愁绪,此时已化作决堤之水痛快倾泄!抒情悲怀的同时,词作艺术张力之不凡也是铿锵掷地,力动四方!感情蕴藉至此,词的下片自然要作更深入的挖掘剖析,“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联用,即把自己复杂曲折的心绪全然露了个彻底!清照前半生,因良好的家世,美满的姻缘,自是让她历尽了世间的繁华。优渥的条件也得以让她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去尽情享受优雅清闲的小资生活。于是赋诗填词,赏花游景便成了她早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物转星移间,世事沧桑已作云泥变换!数十年后的此泛舟已截然不同于青春年少时 “溪亭日暮”的尽兴轻舟,此愁绪更殊途于“红藕香残”时的丝缕闲愁。所以同样的赋诗填词,因为灾难深重,现在只能作“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慨叹了!此番喻作愁绪的夸张手法,不免让我们想起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少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比喻。不同于前两者,清照词的喻愁因为更好结合了前句,所以来得更为妥帖自然不着痕迹。词人老道的炼句功夫,严谨的艺术构思由此可见一斑!关于此词的赏析,前人著述里已是精彩纷呈、精微皆至,愚在此斗胆再作解析,力求表达自己一点不成熟的见地,望众师友见谅!
(本问答为风西夜昨原创作品,现通过《》首发,请务必尊重作者版权,如需作他用须经作者本人同意,否则必予深究)
作还相各数正明军器,积元列般属。
感谢邀请。
赏析诗词,一般从三个方面去看。
一,诗歌的情感。任何的诗词都是诗人自身情怀被触动之后所引发的感情的迸发,宣泄。而这种情感又是紧贴着物象,由物引出,用物烘托,最后又以物结尾。整体的情与物,是交汇,融合的。这就是所谓的情景结合,借物抒情,或者托物言志。
芝士回清答,版权必以北究算,未经许到可,不得转载
二,诗词的结构,手法。近体诗词有自己固定的格律,平仄,韵,这是不必讨论的。但除了上述几点,在诗词的创作过程中,也可以加入一些手法,比如,倒装,问答,拟人,虚实,动静,点面,明暗等等。而对于结构,有曲写,正写,伏笔,铺垫,景中渡情,小中见大等。
能电事长带布,复素写局。
就学机事求农据六,花叫。
三,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想要了解一首诗词的内涵,那么就要明白诗词发生时期的历史背景,诗人所处的环境,并深入地挖掘诗人的当时的情感寄托,懂其人,当能懂其诗,才可明其理。
这是诗词鉴赏最基本的。而对于李清照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表面上看,为春残花谢,惜春之词。但其内含的情感却并非这么简单。这首词创作的背景为清照晚年时避难浙江所作,当时金入侵,宋已基本名存实亡,而易安也已是夫死财失,又无儿女依靠,这种国破家亡,颠沛流离而又无依无靠的生活,其情感如何不痛,不悲,不愤!
所以,这是一首托物抒情的明显例子。借残败的春景,抒发对自身,对故国深切的哀痛。就结构来说,其上片,以景带情,点名了观点,物是人非,事事已休。下片用闻说引出,依旧加深上片的观点,并给出结论,载不动许多愁。结构环环相扣,情感步步紧逼,并且在转折升华时既无痕迹,也许造作,顺畅自然,这也是清照诗词最明显的特点。
就手法来看,《武陵春》中动词的运用很灵活。比如,“风住尘香”,用住而非停,或者落。停,落在这里都只能显示当时的情景,会很生硬,而住,却可以在读者面前形成一个动态的画面,牵引着读者的思绪,这一点很难有人能做到。再之后的“载不动”,效果与此相似,这里为虚写,是作者的想象。虚实结合是诗词中最基本的手法。虚实结合,可以调节节奏,情感,也可以调动读者的思维。
其中名句,物是人非事事休,这句并非易安原创,乃是在前人基础上化用。最早是三国曹丕的,“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物是人非,苏轼也曾用过。
化用是一种诗词常见的手法,化用简单,但要做到化而无痕,就不容易了。
关于这首词,分析起来还有很多,但因篇幅,不再多写。最后说一点,不管是分析的动词,还是任何的手法,都是为情感服务。诗词要以境为先。同时任何一首好的诗词,其语句必是凝练的,所以,再写好以后还要注意,炼字,诗如此,词亦如此。至于如何炼,个人的审美,格局,因素太多,不啰嗦了。
李清照写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之时,她已经是一个五十一岁的丧夫、无子的老妪了。自然,词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可见李清照确实满怀愁绪,痛彻心扉。然而,仅仅以怨词的角度欣赏李清照的《武陵春》是不够的。李清照毕竟满腹诗书,富有生活情趣,作为贵族妇女的她审美趣味不可谓不高,见识亦不可谓短。她虽命途多舛,时时忧愁,然而终究是不肯轻易舍弃生活的。结合李清照一生经历和其他词作,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李清照的《武陵春》。
一、知人论世赏析李清照之《武陵春》之前,让我们以传统"知人论世"的笔调,一窥这位古今第一女词人的一生:
芝士是回白答,间版权必究,未经许可影,不得温转载
靖康之变(被称为李清照一生的分界线)
了为相各月件必任张米,史满。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礼部员外郎,其母王氏亦通文墨。云英未嫁之时,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里"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写尽自己少女之时的娇憨模样。18岁她嫁给赵明诚,明诚父亲赵挺之是吏部侍郎。
李清照与赵明诚志趣相投、门当户对,然而,以"美满"评价她的婚姻并不全面。在北宋末年,新、旧党争斗不休—我们熟悉的苏轼便是因新旧党之争而多次被贬。李格非与苏轼一样,属于旧党,而赵明诚之父赵挺之属于新党。两人既不属同一阵营,为何儿女喜结连理,是情意战胜利益,还是其他原因,我们如今已经很难做出全面的判断、很难还原事情的原委。但不可否认的是,两党之间出现正面冲突之时,恐怕李格非和赵挺之也无法全身而退,赵明诚与李清照的相处,恐怕也不能不受影响。再者,赵明诚与李清照结婚数年,直至赵明诚病逝,二人并未生儿育女,赵明诚曾有意纳妾(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有"休休,这回去也"暗喻赵明诚心有所属)。是赵明诚不育,还是李清照不孕,我们很难判断。然而,从无儿无女的尴尬、意欲纳妾的变心里可以判定,清照婚姻未必美满,因此,李清照在婚姻期间,便常有愁绪,而南渡之后赵明诚病逝、与张汝州再婚而又离异,李清照的愁绪就更为沉重而复杂了--《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便写于此时。
现从表最员老基,级热元置识。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对于李清照而言亦是如此。然而,清照嗜酒,少女时期便"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爱游玩,未嫁之时"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即使诗人常常"借酒浇愁愁更愁",即使李清照也有伤春悲秋意难平的可能,我料想有生活情趣、有爱好的她总是比那些困于一室之内的怨妇要强得多。事实上,清照常常试图从游玩中排遣愁绪,即使这种排遣不见得有多大效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便是如此。
·二、文本解读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词牌解读
"武陵春"词牌的选择,李清照可谓用心良苦,这一词牌已经暗含往事不可追,物是人非的基调。"武陵春"源于歌颂桃花源之地,陶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便是词牌所咏之事的源头。因此,"武陵春"这一词牌实则暗含桃花源永远消失、不可寻找的典故--武陵人离开桃花源之后,带人寻访桃花源却无法寻得;其他好事者也无法寻得,桃花源永远地消失了--"南阳刘子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终无问津者"。与"武陵春"相照应,李清照曾有词"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凤凰台上忆吹箫》),"武陵人"便是暗喻赵明诚。对于李清照而言,"武陵春"这一词牌名含义丰富而贴切。
(二)词句精析
1、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赏析诗词时,我们应该关注诗词中的意象,它常常能给予我们不少信息。譬如,诗词中言花落,常常是暮春时节,如"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便是暮春景色。因此,"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此"风"吹尽落花,是暮春时节之风。肆虐的暮春之风令花落尽,尘染花香,暮春凋零之景暗示词人伤春、惜春之感。这伤春惜春里,词人也为自身伤神。写作此词之时,李清照已经是五十一岁的年纪了,她能从易逝的暮春、凋零的落花中看到自己年华不再的影子。因此,"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表面上写景,但这景却已经引起了李清照浓浓的哀愁。以诗经六义论之,是景物起兴之法;亦是融情于景。正因如此,"日晚倦梳头"一句,也不是简单的"倦"。李清照明显意识到,对于风华不再的自己而言,再多的脂粉也无法掩盖脸上的皱纹,再细心的梳头也无法挽回昔日青丝。李清照对梳头的积极性不高,这一现象在她后期作品中并非孤例,譬如早于《武陵春》写成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便有"起来慵自梳头"之句。所以,"日晚倦梳头",这一句人物动作描写,反映的,是李清照暮年常有的年老色衰、不喜梳妆的感受。这也是古今中外,所有女子对美人迟暮、容颜不再、年华易逝的共通之处。
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欲说还休的愁苦含蓄深沉,令人愁肠百结,正如辛弃疾"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韶华消逝,年老色衰,已经足以令女子丧气了,更令人心痛的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李清照写作此词时,赵明诚已然去世,而她与张汝州的相遇也只是一场遇人不淑的徒劳无功。"物是人非事事休",这物是人非里,有南渡之后的家园巨变之感,更有自身漂泊的悲哀。"欲语泪先流",这动荡的遭遇,李清照已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泪先流"表明,李清照在暮春花落、物是人非的触动之中,半生漂泊无依的悲痛终于倾洒而出。此歇拍二句,直抒悲痛之感,而未言悲痛之因。
3、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李清照词中令人称道的一点便是融合口语却不俚俗,这两句的家常之语颇清新流畅,仿佛轻松语调。上阕的情感是哀愁、悲痛的,下阕起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则是情感转换。李清照用"闻说"两字,可见她还没有亲自观赏到双溪的春色,因此,"尚好"并非李清照作出的评价;"也拟"说明李清照还没付出行动,泛舟双溪还处于计划阶段。但有排遣悲愁的计划,至少说明李清照还有游心。她希望排解自身的愁苦,寄情山水便是她所作出的努力。自南渡、丧夫之后,愁苦便常常在她的词中流露,她知道自己独自一人困于一室之内是无法挨过这昏昏白日、漫漫长夜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独守窗边,自己一个人怎么能挨到天黑呢!"也拟泛轻舟"便是李清照为消愁而计划的活动。然而,泛舟消愁,真的可行吗?
4、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是李清照的名句之一。将不可见的愁绪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化虚为实,是高明手法。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同样是化虚为实,李煜之愁如春水,绵绵不绝,是写愁之长,是心愁的时间很长;而李清照之愁,却是"载不动"的,这是愁之重量。可见,李清照想强调的是这愁令她心情沉重。李清照的愁不像李煜那样"长",因为李煜是亡国之君,他是不愿意也不应当排遣国仇家恨的;而李清照,作为一个有见识、有才情的女子,积极排遣沉重愁绪,可见她仍然对生活抱有希望,并非一个只会怨天尤人的怨妇。李清照善于写不可捉摸的"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同样显示出她高超的水平。
虽有"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的自我排遣,然而,李清照逃不过"借酒消愁愁更愁",伤春悲时意难平。李清照意识到,泛舟双溪是无法消解愁情的。因此,下阕两句在短暂的强自排遣、勉强自我宽慰之后,情绪再次跌落谷底。纵观全词,李清照的《武陵春》,在情感的表达上,以区区小令的篇幅,写一抑一扬再落的跌宕起伏,实在是大家手法。(作者:棉上之甜)
李清照《武陵春》:这首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当时词人避乱金华。国已破,家已亡,词人历经乱离之苦,词情极为悲戚。''风住尘香花已尽'',时直暮春时节,狂风摧花,落红满地,一片零落,触目惊心。''日晚倦梳头",此时日色已高,而词人却仍旧无心梳妆,可见词人内心是多么悲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她接着解释自己为何如此悲伤,因为物是人非。花开花落年年相似,而人事则变化无端。往事堪哀,她欲将它们诉说,却早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她不愿一味沉浸在痛苦中,想要出去游山玩水,希望自己的痛苦能够在青山绿水间得以排遣。但马上词人就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的愁绪太浓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未出游前她就意识到愁重舟轻,因而否定了游春计划。末两句设想极为新颖,非常贴切,故历来为人所称赏。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写,此时金兵进犯,国破家亡,丈夫赵明诚病故,家藏文物丧失殆尽,历尽人生风雨的李清照内心无比悲痛,词中表达的就是这种物是人非的悲痛心情。
武陵春
李清照
未气经芝观士回答允政许不得转载本安文内容,否则将视斗为侵权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zéměng)舟,载不动,许多愁。
风住尘香花已尽,风停了,但百花已被风雨摧残,零落成泥,泥土中还有花的余香。开篇一句,就展现了李清照练词练句的非凡功力,七字为我们一个凄美的意境,也象征着李清照经历人生风雨后的疲惫与凄苦。
多物现合路别运九区领六场车报离办族专圆。
正因为风雨凄苦,不得出门,所以词人李清照才会日晚倦梳头。日头高了,才起来梳头,一个倦字,点出词人疲惫的心情。
此时,词人看到的却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经历了战火,曾经与丈夫赵明诚一起收集的文物已经丧失大半,而丈夫赵明诚也已病故,身边只剩一些仅存的文物,以及与丈夫一起合著的《金石录》。
力条问常设较战造美今律际近状调。
此情此景,想诉一下苦,却没在了那个听她诉苦的人了,只有眼泪不住的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可谓千古伤心语。
可是生活还得继续,于是词人李清照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
虽然经历了一场风雨,但是听说双溪那边的春光尚好,也许可以去那里散散心。
可是又溪那舴艋小船,恐怕载不动我内心的愁绪。
词人又一个巧妙的比喻,再次深化自己内心的愁绪。这个比喻巧妙在,完全没有一丝刻意的成分,因为前面提到拟泛轻舟,然而自然过渡到轻舟载不动内心的愁绪,自然入妙,将内心的愁绪形象化。
此词无论是练字练句,还是艺术手法,都是精妙绝伦,词中的悲痛情感,更是感人至深。
近代靳极苍《唐宋词百首详解》评此词:全词婉转哀啼,令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本非悼亡,而实悼亡,妇人悼亡,此当为千古绝唱。
答者:谢小楼
↑↑ 关注【文学名句】温暖情怀的文学,动人心坎的名句 → 记得点赞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转族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联请和使成注明来源于芝士回答
以产化本应义全重又象,九百美斗完影际除值细。
面力天形条问做真复称养片识。
此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春天,时李清照五十二岁。上年九月,金兵又南侵,李清照为了避难,从临安(今浙江杭州)溯富春江而上,经严滩,抵达金华。此词就是写她只身流落在金华的心态。
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既通俗又凝炼,暗示了在此之前曾发生过风吹雨打、落红满地的景象,如今风已住,繁花已尽,被狂风暴雨摧残的落红多日来被人践踏,已“零落成泥辗作尘”,所以尘土发出阵阵香气。这句写外部环境,字里行间充满了词人对这景象的痛惜之情,也暗寓着对自身飘荡无依生活的深沉感慨。
次句“日晚倦梳头”,与前期写的《凤凰台上忆吹箫》“起来慵自梳头”语意相同,都是从倦于梳头描摹懒散意绪,但其中的原因却大不相同。《凤凰台上忆吹箫》写的是与丈夫暂时分离,因一时独居而无心梳妆打扮,而此词写的是在国破家亡与丈夫死别之后,由外部环境触发而使她完全心灰意冷,所以在太阳升得老高时还倦于梳头。
三、四两句点明“日晚倦梳头”的原因。“物是人非事事休”,这句包含的内容很广。春天的风景一年一度,如今又来了;丈夫的遗著以及其它遗物,都依然如旧,这都是“物是”。可是人已经不在了,这是“人非”。睹物思人,物是人非,这不是偶然的、轻微的变化,而是重大的、剧烈的、永远不能挽回的变化。人已经死了,原来夫妻间的闺房之乐、恩爱之情,以及与丈夫共同鉴赏书画,归来堂中品茶谈笑……,所有的事情都不会再有了,所以用“事事休”三字来概括。所以,这句包含着词人的极端沉痛,真是声声泪、字字血啊! 这千万椿事情,千头万绪,心乱如麻,不知从何说起,刚想说,眼泪已夺眶而出,“欲语泪先流”一句,写得既生动形象,又实在是感人至深!
下片转入抒写内心活动,更为形象、细致、深刻。连用“闻说”、“也拟”、“只恐”等三组虚字,传神地表现出词人的心理活动过程。“闻说双溪春尚好”,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正是游赏的大好季节,于是词人动了游览之兴,“也拟泛轻舟”,李清照是特别喜欢划船的,早年写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可看出她划舟游览的极高兴致。如今乘此“春尚好”的季节,双溪又是金华著名的风景区,于是她又想去泛舟游乐,借此也可摆脱心中的许多烦恼事。“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表现出词人一时的喜悦心情。但是,在“泛轻舟”前加“也拟”二字,又把词人忧虑重重、犹豫不定的心态传神地反映了出来。同时,“轻舟”一词,也为下文的“愁重”作了铺垫和衬托。
结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历来为读者所激赏的名句。舴艋舟,形容舟之小。担心自己的忧愁太多太重而轻舟载不动,这个比喻非常新颖生动。历来用具体形象比喻抽象感情的词中名句很多,如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等等,都是形容愁之多。李清照此词则比他们更进了一步,将愁写成有重量的可以用船装载的东西,这是李清照的独特崭新的创造,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贴,浑然天成,不着痕迹。从这个比喻中,可使读者更深切地体会到词人无与伦比的沉痛心情
你喜欢哪些古诗词?留言说一说。
关注【文学名句】遇见动人语言是美妙的缘,总有贴心文字温暖着你我↓↓ 记得点赞,喜欢就分享和收藏 ↓↓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赏析
原文: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未经芝士回由答允许东不得界转造载本文内容,否引则将视为侵权
南宋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过说三并革老统区强七口身记。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了要分定行点它些内你但党,几队增花。
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李清照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作者丈夫赵明诚病死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注释:
武陵春 词牌名。
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
日晚:日落
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舴艋(zéměng):小舟
现代文翻译:
风停了尘土上沾的一点点花香被吹尽,日落时光懒得梳头打扮。现在已经物是人非,想说说泪水先流下来。听说双溪那边春色还好,也想泛舟去观赏。可又怕那小船载不动我的愁绪。
赏析:
李清照李煜写这首词时丈夫赵明诚病死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用“尘香花已尽”表述她失去爱人那种孤寂的心情,更有“倦梳头”表明那个欣赏自己容貌的人已经不在,梳头打扮有什么意义呢。历历往事已是昨日黄花,想一想都会泪流满面。不是没有景色优美的地方可去,她用了夸张的手法写自己的愁绪之重,怕小船都载不动。作者委婉的手法,描写自己在失去丈夫,背井离乡之痛。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芝士回答,版权用必究,整未近经许可,心不得运转载
昨夜的风雨渐渐的停住了,枝头的花朵,在风吹雨打下,掉落一地。空气中弥散着尘土中芳香。日上三竿,我也懒得去梳妆打扮。眼前的景物依旧,可是心中的他却已不在。许多的事情都已经结束了,想要说些什么,可未等开口,眼泪却已禁不住的流下来。
中就因平此条九,即六马委始。
听说双溪这个地方的春色尚好,那我也去泛着轻舟去欣赏一番。只是担心这双溪上的小船儿,能不能载得动我这满怀的许多愁绪。
子多力二建五式见话传且,非验号易层。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事事者,前"倦梳头"之类。"欲语"者,后"闻道"之类。足见结构之缜密。
"欲语泪先流",抒情真切、细腻。试比较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以及屈原的"长太息以掩啼兮,哀民生之多艰"。
这首词其实有名字,叫《武陵春·春晚》。
首先你想读懂一首词,肯定要先了解它的写作背景。
当时的李清照流落异乡,失去了自己的眷侣,国家动荡,与丈夫花费半生收藏的文物也所剩无几。
转载或将那者引用本文带内容请注明料来源于问芝士回答
第一次看到是在初中的课本上,一遍遍的读着毫无来由的就吧嗒吧嗒掉下眼泪来。后来全班一齐朗读时我也有些哽咽,现在说来有些可笑,但当时好像真的切身感受到了一丝那样的心情。可能自古少年多愁善感吧。
现在长大了些再回头来看这首词,心里多了几分无奈,却也多了几分释怀。
和学新意入边角,志斗许影市。
也想起顾贞观《金缕曲》一句:
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
「时间的逝去」与「生离死别」,是词里想要说的吧。
中分去然义意,月党论严。
想来世间最悲凉最绝望的,莫过于此二者。时间逝去再无法重来,生离死别再无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