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分答app出现与发展我的一些思考。分答是2016年度最引人注目的付费语音问答。「分答」,国内领先的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快速地找到可以给自己提供帮助的那个人,用一分钟时间为你答疑解惑。由「在行」团队孵化,也是延续了知识传播与分享的分享方式。不仅是科学家,很多名人和各领域的专家也都加入「分答」付费问答的模式。以上段落来自百度。下面是我对分答的一些个人理解。首先,我觉得知识付费这种模式出现了,短时间内肯定它在不断的成长,它回不到娘胎里面去了。以前各式各样的免费专家回答应该竞争不过这种付费模式。为什么呢?免费专家,大V回答有几个弊端,第一,专家大v没有 经济回报,来平台上回答问题都是出于一些个人目的,或者是有人出了钱请他来的,为平台打广告,或者是为了更多的吸引粉丝,增加互动性,但都持久。第二,由于没有经济利益,所以也缺少固定的平台,好像哪里都有这样的平台。这时候就给一些诈骗分子可乘之机。他们假冒成专家,学者,处于一定的目的来吸引你过去。表面上他们是免费回答问题,其实有很多时候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误导你。而付费模式完整的解决了以上的两个难点,平台得以规范,分答就是固定的阵地,第二,专家学者在这里回答问题得到了回报,如果他们觉得回报不够大,可以往上调整。这和他们的个人水平有关。有多少本事就拿多少收入。比如我分答注册号沧海一浪就拿一毛钱,其实我觉得我的回答还真值不了一毛钱,所以要加强学习,希望在未来的时间内真正能有效的帮分答用户解决自己的难题。第二,分答的这种模式对碎片化时间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探索过程。姬十三在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提出了马桶时间这个概念。分答正是出于利用马桶时间的目的进行学习。平时工作,生活过程中我们都会有些碎片化的时间,或者脑袋里面灵光一闪,有时候有个好想法,有时候有个疑问,但是往往都没有记录下来,所以也就没有去更深层次的深究下去。华南师范大学的李克东教授曾经提出为什么教师博客缺乏深度互动,其实有时候我们也是在和自己互动,但是很多时候是抖抖机灵,没有更深层次的深究下去。分答长久累月的对自己的碎片化知识进行抖机灵,久而久之只要自己有心去整理,对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建构是有很大帮助的。(二)关于分答app推广运营我的一些思考。分答一直采用60秒语音回答问题的模式,在刚刚推出的时候重点依靠网红来推广产品。前期通过王思聪,罗辑思维,科学家种太阳,章子怡等网红把它推向大众,由于这些人的粉丝人群非常庞大,分答得以迅速席卷朋友圈。但是随着公众的好奇心慢慢淡化,我个人觉得分答还有一些改进的地方。当然,分答是一个团队,他们在不断的设计一些方案,以达到进一步吸引粉丝的目的,肯定他们也是成功的。下面,我就我个人就分答的推广运营提出自己一些简陋的见解。首先,我感觉分答的广告力度不够,笔者认为分答在电视,网络,自媒体等方面投入的广告都很少见到,至少我从来没有在大街上或任何一个电视台看到关于分答的广告,笔者的家人和朋友知道分答的人数也不是很多,当然,就从这里判断还是非常武断,但是分答还是过分低调。姬十三上次去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我个人就觉得非常好,湖南卫视一向是娱乐台,年轻观众的人群数量非常大,姬总的意愿估计也是想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度。第二,分答对明星大v的吸引力我感觉还是不够的,每每一些大牌点的明星在分答玩几天之后就消失。例如佟大为、汪峰、柳岩、秦岚等等。都是推一段时间然后就迅速的冷淡下去。我觉得这个难以解决,明星的收入都非常高,对分答获得的经济利益感觉还是来得太慢。这一点上我一直有个疑惑,微博上明星一直都能够坚持下去,而在分答上面能坚持的很少,不知道为什么?还需要在分答上向更多的专家求教。我个人认为分答现在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一些二,三线明星,二,三线大v,形成金字塔顶端下面第二层坚实的基础。这一点我也从小王子上书看到了类似的论述。第三,我觉得分答需要开发附件包,它现在开发的是附带图片,我个人觉得文字包也可以开发出来,比如上有道什么数学题目要解答啊,有个什么论文提纲需要帮助啊,一些声音文件啊,这里有个问题,图片和声音的审核比文字更加麻烦。答主可能在解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可能更加麻烦,但是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提问者需要为挂附件包多付费用。第四,分答的答主提问现在采用的是赞赏的形式,但是赞赏后对答主回答的性价比没有做一个更好的排行。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天猫,淘宝那样的排行模式,让优质的答主排到首页。现在分答也在做,有个收听人数,意愿是让提问者自己选择优质的答主。但是在这里用来我有一点感觉不舒服,我觉得对提问者对答主的性价比排行度可能与分答运营者的理解还是有不同,怎么取得平衡,让提问者能够简单的对照性价比得出提问的对象。第五、分答的提问在一段时间内会沉积下去,它推出的是值得一听,把一些经典的提问用值得一听这种方式推出来,这里有个小小的问题,问题越来越多,筛选的工作量我认为还是蛮大的,我觉得可以让提问者或答主花一定的价钱让提问上浮上去,就是类似于淘宝那种直通车的形式。第六、分答可以和广告商结合,我预计分答很快会推出这个项目吧,分答的人群基数其实蛮大,应该可以试着投入广告吧。不过,一个干净,整洁的页面勇于是吸引客户的重要因素,我想这也是分答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推出广告的原因。第七,分答的小v如何发展成为大v的方式是怎么样的,有没有这条途径,我目前不太知晓,我不知道它的后台对此有没有一个标准,不过我个人认为分答可以考虑让更多的小v有一个上升途径,不断竞争,打出一个草头王。(三)关于分答app提问技巧我的一些简单方法。在分答上玩了几个月,应小王子的邀请,承蒙他的赏识,不胜惶恐,写下自己的一些简单方法和技巧。首先,我觉得生存永远比好奇重要。在分答提问,我的一个原则就是让自己在提问的过程中有钱挣,有钱挣才能玩的长久。我极少提问十元以上的问题,以下都是我根据自己在分答平台提问过程中得出的数据,没有普遍参考性。我个人认为分答平台偷听人数和答主设定的价格不一定成正比。偷听人数我觉得和以下几个方面有关系。第一,答主的网红指数。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答主开通了微博,他的粉丝数就是他的网红指数。 #第二、答主设定的提问价格未必和他的网红指数完全成正比。整体来说,娱乐圈人士设定的价格相对较高,而学术圈设定的价格相对较低。当然,提问的投入有时候也是和收入成正比的,这里面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有些人就是擅于提出好的问题,他需要的就是收听的人数基数足够大,这点就如投资需要自己把握。还有一种确实有时候处于知识的需求,分答建立的初衷就是出于知识有偿分享目的,这点不纳入考虑。第二,如何抓住偷听人群的痛点。偷听人群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各种用户上分答的需求不同。一些简单的常见的问题在百度上轻易可以获得的问题偷听效果肯定就比较差。具有争议性的问题相对更能吸引人群的注意力。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尽量提出一些每个人心中有不同答案的问题,让人群更加好奇去了解分答大V的个人想法,从而获得参考价值是我提问的主要想法。第三,如何抓住时政新闻提问?新闻具有很高的新鲜性,是一段时间内人群比较关注的对象。每天我都会浏览凤凰、新浪网、搜狐等等新闻网站。有些热点很高的新闻一出来,比如百度“太子”引咎辞职的新闻一出来,我就在想着如何去加工这个新闻,把它转化成为一个问题。这个时候应该考虑一点,尽量避免一些敏感话题,让大家在八卦的同事又能获取一定的正能量。同时,提问的时候尽量选择更多的答主,不一定提出了问题就在那里等待回答,有时候可能答主没有时间,以获取时效性。争取上分答的头条。第四、反馈分析提出问题所获取的偷听人数。每天,我都会对所提出的问题对应的答主进行分析,有些时候提出的问题很好,但是在分答的反映并不好,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自己觉得好的问题未必就是人家关心的问题。这个就靠不断的去总结,也就是没有抓住用户的痛点。第二,提问的答主人气不够,好的问题因为关注答主的人少所以也就石沉大海。通过每天的反馈分析以后,对经常有钱赚的答主进行收听,用表格记录下来,增加提问,在保证每天不亏钱的情况下不定时的问问其他答主,如果一个答主经常性是亏钱的,除非自己确实有这方面的知识获取需要,马上减少甚至停止提问。这里相对有些势利眼,但是没有办法。第五,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提问的质量。 在分答提出一个好问题,需要自己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工作之余,我常常收听蜻蜓FM,喜马拉雅APP这些软件,在做家务,锻炼身体的时候都会去收听《财经郎眼》、《罗辑思维》,《晓说》等节目。我个人比较喜欢历史,也常常会关注这方面的节目。听完一个节目,想到一些好问题,我会马上用备注把它记下来,等有空再慢慢组织语言,找到相应的答主,提出自己的问题。第六、利用网络搜索答主的个人资料以及答主的一些背景材料。用网络搜索答主的个人资料以及答主的一些背景材料。我会重点关注一些答主的微博以及相应的新闻。了解答主在哪些方面比较专业,以及了解答主对哪些事物比较有兴趣。虽然从分答的回答中也能获知答主的一些个人见解,但是不是很系统,所以我读一些答主的文章,从中考虑他的系统性一些思想。第七,关于分答提问偷听时间段规律。这个不好说,我只是谈我个人的一些主观认识。分答的偷听我觉得和年轻人作息规律联系比较大。早上整个偷听的人数是一日之中几乎最少的,到中午吃饭,睡午觉的时候多一些。下午的偷听的人比上午要多一些,但是比中午少。接下来是下班的时候,是整个白天中偷听人数最多的,到了晚上7-9点,人数越来越多,9点到11点人数稍微有回落,11点以后,是整个偷听人数的最高峰时期。分答有句口号,让睡前听分答成为一种习惯。所以,这个时候,我会关注一下哪些答主喜欢在早上回答问题,哪些答主是中午有时间,哪些答主喜欢十点多回答问题。这个可以平时用一些表格记录一下,不是很准确,但是大概有个直觉。在相应的时段提出问题。关于这个偷听人时间段规律的研究,是苏醒先生向我提问的,我没有非常细致的去研究过,仅仅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写下来的,不一定可靠。分答某一天沧海一浪个人问题被偷听数据图第八、分析特定答主围绕在他身边人群的年龄阶段以及人群职业属性。有些答主围绕在他身边的是在校大学生多一点。有些答主重点关注他的是职场小白,20多岁刚刚出头,有些答主重点关注他的是中层管理者。年龄层次在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其次是职业属性,关注医生这个领域的人最为复杂,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生病,都有可能亚健康。其他的人就分为关注职场、房产、教育等等。第九,我认为个人的专业知识非常重要。这一点需要平时的积累。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没有灵光一现。我比较欣赏陈永伟教授的T型知识理论,他讲到,平时需要有比较广泛的知识面,然后对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研究的比较深。本人是大学时候学计算机专业,但是在分答上面没有提出太多的关于IT行业的好问题,自己反思,还是由于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不够多。分答上其实计算机的大V还是有的,他们平时都比较忙碌,所以没有很好的问题,很难吸引到他们的注意力。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呢,专业知识提问的太深透,可能需要的人群数量不是很多,围观的群众可能存在一个看不懂的问题,从而导致偷听人数不够多。但是深层次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持续性会更好一点,当某一天某个用户有这方面的需求时候,他会去主动搜索把这个问题翻出来。而浅显一点的问题呢,可能有需求的人群基数更大。这就要回到要抓住用户的痛点问题,到底哪些专业问题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比较容易碰到的问题。第十,关于关键词的串联。关键词的选取永远是很关键的,分答允许提问的字数不能超过60字,这也就对提问者提出了类似于编辑的要求。如何做好一个标题党?如何在阅读者短短几秒内时间内抓住他的眼球?有些提问者很狡猾,他们的在提问过程中嵌入“小姨子”,“隔壁老王”,“翘胸丰臀”等等,我不得不佩服他,其实这也是一种方法。但是我觉得关键词选取的方法其实有很多很多,比如明星,“范冰冰”、“鹿晗”、“TFBOYS”、“宋仲基”,这些当红炸子鸡,有些人说,我并不喜欢他们啊,但是,喜欢他们的人的基数是非常非常巨大的,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你要承认。比如说文学家,“沈从文”,“徐志摩”,“张爱玲”等等。还有企业家,“董明珠”,“王石”,“马云”太多太多了,他们是取得巨大成功的人,他们名字的出现哪怕千次万次,很多人脑海中深刻的依然是他们。上面我们举例的都是人名。下面我们延伸到地名,我个人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地域概念。你是哪里人?你出生在哪里?甚至说你的初恋是哪个城市的人?当这个城市名字比如北京,比如上海,比如深圳出现在提问中的时候,分答的另一端那个手持手机的人,他或她看到这个名字是如此的亲切。接下来是近期的热词的嵌入,临近高考,关于高考的话题有人听了,关于临近考研,那关于考研的问题有人看了,如此,公务员考试,英语四六级,会计注册考试等等。除此之外,近期上映了哪部电影,比如《长城》,《三体》,《摆渡人》等等,看过的人们会好奇人家是这么看待这部影片的,里面的景田演技怎么样啊?没有看过的依然会有好奇,想知道一下评价高不高,要不要买票啊?近期发生的一些时事的热词,比如“出轨”,“网红”,“蓝瘦”,“直播”,“二胎”等等。关键词是串联是一个长久累计的过程,很多时候需要第一感觉,但是也需要刻意的去嵌入,一个好的提问需要热词,我想这也是标题党大行其道的原因吧。第十一,我觉得在分答提问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提出越多的问题,将来可能能获取的收益会更大。就如百度文库早期积累的一帮人,今天很多人上百度文库,可能下载的文章依然是几年前上传的文章。他们依然在获取利益。所以,今天的我,时时刻刻不断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积累自己的问题,我看好分答的未来,寄希望于不断的积累好的问题,慢慢的形成自己个人的一个小小数据库,而对于分答来讲,海纳百川,分答在形成自己的大数据库。一旦达到一定的规模,我觉得分答也会形成爆炸效应,我个人认为分答将来会成为知识分享及其重要的APP,会成为一个知识仓库,同时也期待将来有一天不断的有人通过搜索翻出我从前的旧问题。 回复 凌芸用户 (一)关于分答app出现与发展我的一些思考。分答是2016年度最引人注目的付费语音问答。「分答」,国内领先的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快速地找到可以给自己提供帮助的那个人,用一分钟时间为你答疑解惑。由「在行」团队孵化,也是延续了知识传播与分享的分享方式。不仅是科学家,很多名人和各领域的专家也都加入「分答」付费问答的模式。以上段落来自百度。下面是我对分答的一些个人理解。首先,我觉得知识付费这种模式出现了,短时间内肯定它在不断的成长,它回不到娘胎里面去了。以前各式各样的免费专家回答应该竞争不过这种付费模式。为什么呢?免费专家,大V回答有几个弊端,第一,专家大v没有 经济回报,来平台上回答问题都是出于一些个人目的,或者是有人出了钱请他来的,为平台打广告,或者是为了更多的吸引粉丝,增加互动性,但都持久。第二,由于没有经济利益,所以也缺少固定的平台,好像哪里都有这样的平台。这时候就给一些诈骗分子可乘之机。他们假冒成专家,学者,处于一定的目的来吸引你过去。表面上他们是免费回答问题,其实有很多时候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误导你。而付费模式完整的解决了以上的两个难点,平台得以规范,分答就是固定的阵地,第二,专家学者在这里回答问题得到了回报,如果他们觉得回报不够大,可以往上调整。这和他们的个人水平有关。有多少本事就拿多少收入。比如我分答注册号沧海一浪就拿一毛钱,其实我觉得我的回答还真值不了一毛钱,所以要加强学习,希望在未来的时间内真正能有效的帮分答用户解决自己的难题。第二,分答的这种模式对碎片化时间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探索过程。姬十三在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提出了马桶时间这个概念。分答正是出于利用马桶时间的目的进行学习。平时工作,生活过程中我们都会有些碎片化的时间,或者脑袋里面灵光一闪,有时候有个好想法,有时候有个疑问,但是往往都没有记录下来,所以也就没有去更深层次的深究下去。华南师范大学的李克东教授曾经提出为什么教师博客缺乏深度互动,其实有时候我们也是在和自己互动,但是很多时候是抖抖机灵,没有更深层次的深究下去。分答长久累月的对自己的碎片化知识进行抖机灵,久而久之只要自己有心去整理,对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建构是有很大帮助的。(二)关于分答app推广运营我的一些思考。芝士任组回热答,版权必整究,未经许可,不已得转载分答一直采用60秒语音回答问题的模式,在刚刚推出的时候重点依靠网红来推广产品。前期通过王思聪,罗辑思维,科学家种太阳,章子怡等网红把它推向大众,由于这些人的粉丝人群非常庞大,分答得以迅速席卷朋友圈。但是随着公众的好奇心慢慢淡化,我个人觉得分答还有一些改进的地方。当然,分答是一个团队,他们在不断的设计一些方案,以达到进一步吸引粉丝的目的,肯定他们也是成功的。下面,我就我个人就分答的推广运营提出自己一些简陋的见解。时日展设据极更,身型严。首先,我感觉分答的广告力度不够,笔者认为分答在电视,网络,自媒体等方面投入的广告都很少见到,至少我从来没有在大街上或任何一个电视台看到关于分答的广告,笔者的家人和朋友知道分答的人数也不是很多,当然,就从这里判断还是非常武断,但是分答还是过分低调。姬十三上次去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我个人就觉得非常好,湖南卫视一向是娱乐台,年轻观众的人群数量非常大,姬总的意愿估计也是想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度。第二,分答对明星大v的吸引力我感觉还是不够的,每每一些大牌点的明星在分答玩几天之后就消失。例如佟大为、汪峰、柳岩、秦岚等等。都是推一段时间然后就迅速的冷淡下去。我觉得这个难以解决,明星的收入都非常高,对分答获得的经济利益感觉还是来得太慢。这一点上我一直有个疑惑,微博上明星一直都能够坚持下去,而在分答上面能坚持的很少,不知道为什么?还需要在分答上向更多的专家求教。我个人认为分答现在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一些二,三线明星,二,三线大v,形成金字塔顶端下面第二层坚实的基础。这一点我也从小王子上书看到了类似的论述。第三,我觉得分答需要开发附件包,它现在开发的是附带图片,我个人觉得文字包也可以开发出来,比如上有道什么数学题目要解答啊,有个什么论文提纲需要帮助啊,一些声音文件啊,这里有个问题,图片和声音的审核比文字更加麻烦。答主可能在解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可能更加麻烦,但是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提问者需要为挂附件包多付费用。第四,分答的答主提问现在采用的是赞赏的形式,但是赞赏后对答主回答的性价比没有做一个更好的排行。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天猫,淘宝那样的排行模式,让优质的答主排到首页。现在分答也在做,有个收听人数,意愿是让提问者自己选择优质的答主。但是在这里用来我有一点感觉不舒服,我觉得对提问者对答主的性价比排行度可能与分答运营者的理解还是有不同,怎么取得平衡,让提问者能够简单的对照性价比得出提问的对象。第五、分答的提问在一段时间内会沉积下去,它推出的是值得一听,把一些经典的提问用值得一听这种方式推出来,这里有个小小的问题,问题越来越多,筛选的工作量我认为还是蛮大的,我觉得可以让提问者或答主花一定的价钱让提问上浮上去,就是类似于淘宝那种直通车的形式。第六、分答可以和广告商结合,我预计分答很快会推出这个项目吧,分答的人群基数其实蛮大,应该可以试着投入广告吧。不过,一个干净,整洁的页面勇于是吸引客户的重要因素,我想这也是分答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推出广告的原因。第七,分答的小v如何发展成为大v的方式是怎么样的,有没有这条途径,我目前不太知晓,我不知道它的后台对此有没有一个标准,不过我个人认为分答可以考虑让更多的小v有一个上升途径,不断竞争,打出一个草头王。(三)关于分答app提问技巧我的一些简单方法。机些日相内管九北,规极转需断省存候。在分答上玩了几个月,应小王子的邀请,承蒙他的赏识,不胜惶恐,写下自己的一些简单方法和技巧。首先,我觉得生存永远比好奇重要。在分答提问,我的一个原则就是让自己在提问的过程中有钱挣,有钱挣才能玩的长久。我极少提问十元以上的问题,以下都是我根据自己在分答平台提问过程中得出的数据,没有普遍参考性。我个人认为分答平台偷听人数和答主设定的价格不一定成正比。偷听人数我觉得和以下几个方面有关系。第一,答主的网红指数。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答主开通了微博,他的粉丝数就是他的网红指数。 #第二、答主设定的提问价格未必和他的网红指数完全成正比。整体来说,娱乐圈人士设定的价格相对较高,而学术圈设定的价格相对较低。当然,提问的投入有时候也是和收入成正比的,这里面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有些人就是擅于提出好的问题,他需要的就是收听的人数基数足够大,这点就如投资需要自己把握。还有一种确实有时候处于知识的需求,分答建立的初衷就是出于知识有偿分享目的,这点不纳入考虑。第二,如何抓住偷听人群的痛点。偷听人群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各种用户上分答的需求不同。一些简单的常见的问题在百度上轻易可以获得的问题偷听效果肯定就比较差。具有争议性的问题相对更能吸引人群的注意力。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尽量提出一些每个人心中有不同答案的问题,让人群更加好奇去了解分答大V的个人想法,从而获得参考价值是我提问的主要想法。第三,如何抓住时政新闻提问?新闻具有很高的新鲜性,是一段时间内人群比较关注的对象。每天我都会浏览凤凰、新浪网、搜狐等等新闻网站。有些热点很高的新闻一出来,比如百度“太子”引咎辞职的新闻一出来,我就在想着如何去加工这个新闻,把它转化成为一个问题。这个时候应该考虑一点,尽量避免一些敏感话题,让大家在八卦的同事又能获取一定的正能量。同时,提问的时候尽量选择更多的答主,不一定提出了问题就在那里等待回答,有时候可能答主没有时间,以获取时效性。争取上分答的头条。第四、反馈分析提出问题所获取的偷听人数。每天,我都会对所提出的问题对应的答主进行分析,有些时候提出的问题很好,但是在分答的反映并不好,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自己觉得好的问题未必就是人家关心的问题。这个就靠不断的去总结,也就是没有抓住用户的痛点。第二,提问的答主人气不够,好的问题因为关注答主的人少所以也就石沉大海。通过每天的反馈分析以后,对经常有钱赚的答主进行收听,用表格记录下来,增加提问,在保证每天不亏钱的情况下不定时的问问其他答主,如果一个答主经常性是亏钱的,除非自己确实有这方面的知识获取需要,马上减少甚至停止提问。这里相对有些势利眼,但是没有办法。第五,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提问的质量。 在分答提出一个好问题,需要自己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工作之余,我常常收听蜻蜓FM,喜马拉雅APP这些软件,在做家务,锻炼身体的时候都会去收听《财经郎眼》、《罗辑思维》,《晓说》等节目。我个人比较喜欢历史,也常常会关注这方面的节目。听完一个节目,想到一些好问题,我会马上用备注把它记下来,等有空再慢慢组织语言,找到相应的答主,提出自己的问题。第六、利用网络搜索答主的个人资料以及答主的一些背景材料。用网络搜索答主的个人资料以及答主的一些背景材料。我会重点关注一些答主的微博以及相应的新闻。了解答主在哪些方面比较专业,以及了解答主对哪些事物比较有兴趣。虽然从分答的回答中也能获知答主的一些个人见解,但是不是很系统,所以我读一些答主的文章,从中考虑他的系统性一些思想。第七,关于分答提问偷听时间段规律。这个不好说,我只是谈我个人的一些主观认识。分答的偷听我觉得和年轻人作息规律联系比较大。早上整个偷听的人数是一日之中几乎最少的,到中午吃饭,睡午觉的时候多一些。下午的偷听的人比上午要多一些,但是比中午少。接下来是下班的时候,是整个白天中偷听人数最多的,到了晚上7-9点,人数越来越多,9点到11点人数稍微有回落,11点以后,是整个偷听人数的最高峰时期。分答有句口号,让睡前听分答成为一种习惯。所以,这个时候,我会关注一下哪些答主喜欢在早上回答问题,哪些答主是中午有时间,哪些答主喜欢十点多回答问题。这个可以平时用一些表格记录一下,不是很准确,但是大概有个直觉。在相应的时段提出问题。关于这个偷听人时间段规律的研究,是苏醒先生向我提问的,我没有非常细致的去研究过,仅仅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写下来的,不一定可靠。分答某一天沧海一浪个人问题被偷听数据图第八、分析特定答主围绕在他身边人群的年龄阶段以及人群职业属性。有些答主围绕在他身边的是在校大学生多一点。有些答主重点关注他的是职场小白,20多岁刚刚出头,有些答主重点关注他的是中层管理者。年龄层次在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其次是职业属性,关注医生这个领域的人最为复杂,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生病,都有可能亚健康。其他的人就分为关注职场、房产、教育等等。第九,我认为个人的专业知识非常重要。这一点需要平时的积累。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没有灵光一现。我比较欣赏陈永伟教授的T型知识理论,他讲到,平时需要有比较广泛的知识面,然后对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研究的比较深。本人是大学时候学计算机专业,但是在分答上面没有提出太多的关于IT行业的好问题,自己反思,还是由于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不够多。分答上其实计算机的大V还是有的,他们平时都比较忙碌,所以没有很好的问题,很难吸引到他们的注意力。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呢,专业知识提问的太深透,可能需要的人群数量不是很多,围观的群众可能存在一个看不懂的问题,从而导致偷听人数不够多。但是深层次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持续性会更好一点,当某一天某个用户有这方面的需求时候,他会去主动搜索把这个问题翻出来。而浅显一点的问题呢,可能有需求的人群基数更大。这就要回到要抓住用户的痛点问题,到底哪些专业问题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比较容易碰到的问题。第十,关于关键词的串联。关键词的选取永远是很关键的,分答允许提问的字数不能超过60字,这也就对提问者提出了类似于编辑的要求。如何做好一个标题党?如何在阅读者短短几秒内时间内抓住他的眼球?有些提问者很狡猾,他们的在提问过程中嵌入“小姨子”,“隔壁老王”,“翘胸丰臀”等等,我不得不佩服他,其实这也是一种方法。但是我觉得关键词选取的方法其实有很多很多,比如明星,“范冰冰”、“鹿晗”、“TFBOYS”、“宋仲基”,这些当红炸子鸡,有些人说,我并不喜欢他们啊,但是,喜欢他们的人的基数是非常非常巨大的,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你要承认。比如说文学家,“沈从文”,“徐志摩”,“张爱玲”等等。还有企业家,“董明珠”,“王石”,“马云”太多太多了,他们是取得巨大成功的人,他们名字的出现哪怕千次万次,很多人脑海中深刻的依然是他们。上面我们举例的都是人名。下面我们延伸到地名,我个人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地域概念。你是哪里人?你出生在哪里?甚至说你的初恋是哪个城市的人?当这个城市名字比如北京,比如上海,比如深圳出现在提问中的时候,分答的另一端那个手持手机的人,他或她看到这个名字是如此的亲切。接下来是近期的热词的嵌入,临近高考,关于高考的话题有人听了,关于临近考研,那关于考研的问题有人看了,如此,公务员考试,英语四六级,会计注册考试等等。除此之外,近期上映了哪部电影,比如《长城》,《三体》,《摆渡人》等等,看过的人们会好奇人家是这么看待这部影片的,里面的景田演技怎么样啊?没有看过的依然会有好奇,想知道一下评价高不高,要不要买票啊?近期发生的一些时事的热词,比如“出轨”,“网红”,“蓝瘦”,“直播”,“二胎”等等。关键词是串联是一个长久累计的过程,很多时候需要第一感觉,但是也需要刻意的去嵌入,一个好的提问需要热词,我想这也是标题党大行其道的原因吧。第十一,我觉得在分答提问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提出越多的问题,将来可能能获取的收益会更大。就如百度文库早期积累的一帮人,今天很多人上百度文库,可能下载的文章依然是几年前上传的文章。他们依然在获取利益。所以,今天的我,时时刻刻不断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积累自己的问题,我看好分答的未来,寄希望于不断的积累好的问题,慢慢的形成自己个人的一个小小数据库,而对于分答来讲,海纳百川,分答在形成自己的大数据库。一旦达到一定的规模,我觉得分答也会形成爆炸效应,我个人认为分答将来会成为知识分享及其重要的APP,会成为一个知识仓库,同时也期待将来有一天不断的有人通过搜索翻出我从前的旧问题。 2024-11-22 1楼 回复 (0) 许凯玥用户 腾讯投资分答是因为这个软件拉进了平时你完全和他说不上话的名人的距离,而且这个APP有相应的盈利模式,大家愿意为了提问而付钱,如果提出的问题民众有兴趣也会付钱去看回答。这就让明星赚钱(他们其实也不在乎)提问的人赚钱,公司赚钱。盈利模式有,所以值得投资。而且名人回答有话题,如果提问的人提出的话题有话题性,也能制造噱头。所以这个就是本身应该爆红的APP,可盈利,有话题性。公司最主要监管好提问人提问的话题不要太过。而且现在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知乎等软件基本垄断了所有提问类流量,腾讯必须从一个特殊的路径杀入取得流量。只要积累了流量,分答可以侵蚀百度和知乎的市场。所以值得投资 2024-11-22 2楼 回复 (0)
(一)关于分答app出现与发展我的一些思考。
分答是2016年度最引人注目的付费语音问答。「分答」,国内领先的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快速地找到可以给自己提供帮助的那个人,用一分钟时间为你答疑解惑。由「在行」团队孵化,也是延续了知识传播与分享的分享方式。不仅是科学家,很多名人和各领域的专家也都加入「分答」付费问答的模式。以上段落来自百度。下面是我对分答的一些个人理解。首先,我觉得知识付费这种模式出现了,短时间内肯定它在不断的成长,它回不到娘胎里面去了。以前各式各样的免费专家回答应该竞争不过这种付费模式。为什么呢?免费专家,大V回答有几个弊端,第一,专家大v没有 经济回报,来平台上回答问题都是出于一些个人目的,或者是有人出了钱请他来的,为平台打广告,或者是为了更多的吸引粉丝,增加互动性,但都持久。第二,由于没有经济利益,所以也缺少固定的平台,好像哪里都有这样的平台。这时候就给一些诈骗分子可乘之机。他们假冒成专家,学者,处于一定的目的来吸引你过去。表面上他们是免费回答问题,其实有很多时候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误导你。而付费模式完整的解决了以上的两个难点,平台得以规范,分答就是固定的阵地,第二,专家学者在这里回答问题得到了回报,如果他们觉得回报不够大,可以往上调整。这和他们的个人水平有关。有多少本事就拿多少收入。比如我分答注册号沧海一浪就拿一毛钱,其实我觉得我的回答还真值不了一毛钱,所以要加强学习,希望在未来的时间内真正能有效的帮分答用户解决自己的难题。第二,分答的这种模式对碎片化时间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探索过程。姬十三在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提出了马桶时间这个概念。分答正是出于利用马桶时间的目的进行学习。平时工作,生活过程中我们都会有些碎片化的时间,或者脑袋里面灵光一闪,有时候有个好想法,有时候有个疑问,但是往往都没有记录下来,所以也就没有去更深层次的深究下去。华南师范大学的李克东教授曾经提出为什么教师博客缺乏深度互动,其实有时候我们也是在和自己互动,但是很多时候是抖抖机灵,没有更深层次的深究下去。分答长久累月的对自己的碎片化知识进行抖机灵,久而久之只要自己有心去整理,对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建构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关于分答app推广运营我的一些思考。
芝士任组回热答,版权必整究,未经许可,不已得转载
分答一直采用60秒语音回答问题的模式,在刚刚推出的时候重点依靠网红来推广产品。前期通过王思聪,罗辑思维,科学家种太阳,章子怡等网红把它推向大众,由于这些人的粉丝人群非常庞大,分答得以迅速席卷朋友圈。但是随着公众的好奇心慢慢淡化,我个人觉得分答还有一些改进的地方。当然,分答是一个团队,他们在不断的设计一些方案,以达到进一步吸引粉丝的目的,肯定他们也是成功的。下面,我就我个人就分答的推广运营提出自己一些简陋的见解。
时日展设据极更,身型严。
首先,我感觉分答的广告力度不够,笔者认为分答在电视,网络,自媒体等方面投入的广告都很少见到,至少我从来没有在大街上或任何一个电视台看到关于分答的广告,笔者的家人和朋友知道分答的人数也不是很多,当然,就从这里判断还是非常武断,但是分答还是过分低调。姬十三上次去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我个人就觉得非常好,湖南卫视一向是娱乐台,年轻观众的人群数量非常大,姬总的意愿估计也是想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度。第二,分答对明星大v的吸引力我感觉还是不够的,每每一些大牌点的明星在分答玩几天之后就消失。例如佟大为、汪峰、柳岩、秦岚等等。都是推一段时间然后就迅速的冷淡下去。我觉得这个难以解决,明星的收入都非常高,对分答获得的经济利益感觉还是来得太慢。这一点上我一直有个疑惑,微博上明星一直都能够坚持下去,而在分答上面能坚持的很少,不知道为什么?还需要在分答上向更多的专家求教。我个人认为分答现在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一些二,三线明星,二,三线大v,形成金字塔顶端下面第二层坚实的基础。这一点我也从小王子上书看到了类似的论述。第三,我觉得分答需要开发附件包,它现在开发的是附带图片,我个人觉得文字包也可以开发出来,比如上有道什么数学题目要解答啊,有个什么论文提纲需要帮助啊,一些声音文件啊,这里有个问题,图片和声音的审核比文字更加麻烦。答主可能在解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可能更加麻烦,但是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提问者需要为挂附件包多付费用。第四,分答的答主提问现在采用的是赞赏的形式,但是赞赏后对答主回答的性价比没有做一个更好的排行。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天猫,淘宝那样的排行模式,让优质的答主排到首页。现在分答也在做,有个收听人数,意愿是让提问者自己选择优质的答主。但是在这里用来我有一点感觉不舒服,我觉得对提问者对答主的性价比排行度可能与分答运营者的理解还是有不同,怎么取得平衡,让提问者能够简单的对照性价比得出提问的对象。第五、分答的提问在一段时间内会沉积下去,它推出的是值得一听,把一些经典的提问用值得一听这种方式推出来,这里有个小小的问题,问题越来越多,筛选的工作量我认为还是蛮大的,我觉得可以让提问者或答主花一定的价钱让提问上浮上去,就是类似于淘宝那种直通车的形式。第六、分答可以和广告商结合,我预计分答很快会推出这个项目吧,分答的人群基数其实蛮大,应该可以试着投入广告吧。不过,一个干净,整洁的页面勇于是吸引客户的重要因素,我想这也是分答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推出广告的原因。第七,分答的小v如何发展成为大v的方式是怎么样的,有没有这条途径,我目前不太知晓,我不知道它的后台对此有没有一个标准,不过我个人认为分答可以考虑让更多的小v有一个上升途径,不断竞争,打出一个草头王。
(三)关于分答app提问技巧我的一些简单方法。
机些日相内管九北,规极转需断省存候。
在分答上玩了几个月,应小王子的邀请,承蒙他的赏识,不胜惶恐,写下自己的一些简单方法和技巧。
首先,我觉得生存永远比好奇重要。在分答提问,我的一个原则就是让自己在提问的过程中有钱挣,有钱挣才能玩的长久。我极少提问十元以上的问题,以下都是我根据自己在分答平台提问过程中得出的数据,没有普遍参考性。我个人认为分答平台偷听人数和答主设定的价格不一定成正比。偷听人数我觉得和以下几个方面有关系。第一,答主的网红指数。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答主开通了微博,他的粉丝数就是他的网红指数。 #第二、答主设定的提问价格未必和他的网红指数完全成正比。整体来说,娱乐圈人士设定的价格相对较高,而学术圈设定的价格相对较低。当然,提问的投入有时候也是和收入成正比的,这里面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有些人就是擅于提出好的问题,他需要的就是收听的人数基数足够大,这点就如投资需要自己把握。还有一种确实有时候处于知识的需求,分答建立的初衷就是出于知识有偿分享目的,这点不纳入考虑。
第二,如何抓住偷听人群的痛点。
偷听人群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各种用户上分答的需求不同。一些简单的常见的问题在百度上轻易可以获得的问题偷听效果肯定就比较差。具有争议性的问题相对更能吸引人群的注意力。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尽量提出一些每个人心中有不同答案的问题,让人群更加好奇去了解分答大V的个人想法,从而获得参考价值是我提问的主要想法。
第三,如何抓住时政新闻提问?
新闻具有很高的新鲜性,是一段时间内人群比较关注的对象。每天我都会浏览凤凰、新浪网、搜狐等等新闻网站。有些热点很高的新闻一出来,比如百度“太子”引咎辞职的新闻一出来,我就在想着如何去加工这个新闻,把它转化成为一个问题。这个时候应该考虑一点,尽量避免一些敏感话题,让大家在八卦的同事又能获取一定的正能量。同时,提问的时候尽量选择更多的答主,不一定提出了问题就在那里等待回答,有时候可能答主没有时间,以获取时效性。争取上分答的头条。
第四、反馈分析提出问题所获取的偷听人数。
每天,我都会对所提出的问题对应的答主进行分析,有些时候提出的问题很好,但是在分答的反映并不好,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自己觉得好的问题未必就是人家关心的问题。这个就靠不断的去总结,也就是没有抓住用户的痛点。第二,提问的答主人气不够,好的问题因为关注答主的人少所以也就石沉大海。通过每天的反馈分析以后,对经常有钱赚的答主进行收听,用表格记录下来,增加提问,在保证每天不亏钱的情况下不定时的问问其他答主,如果一个答主经常性是亏钱的,除非自己确实有这方面的知识获取需要,马上减少甚至停止提问。这里相对有些势利眼,但是没有办法。
第五,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提问的质量。
在分答提出一个好问题,需要自己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工作之余,我常常收听蜻蜓FM,喜马拉雅APP这些软件,在做家务,锻炼身体的时候都会去收听《财经郎眼》、《罗辑思维》,《晓说》等节目。我个人比较喜欢历史,也常常会关注这方面的节目。听完一个节目,想到一些好问题,我会马上用备注把它记下来,等有空再慢慢组织语言,找到相应的答主,提出自己的问题。
第六、利用网络搜索答主的个人资料以及答主的一些背景材料。用网络搜索答主的个人资料以及答主的一些背景材料。我会重点关注一些答主的微博以及相应的新闻。了解答主在哪些方面比较专业,以及了解答主对哪些事物比较有兴趣。虽然从分答的回答中也能获知答主的一些个人见解,但是不是很系统,所以我读一些答主的文章,从中考虑他的系统性一些思想。
第七,关于分答提问偷听时间段规律。
这个不好说,我只是谈我个人的一些主观认识。分答的偷听我觉得和年轻人作息规律联系比较大。早上整个偷听的人数是一日之中几乎最少的,到中午吃饭,睡午觉的时候多一些。下午的偷听的人比上午要多一些,但是比中午少。接下来是下班的时候,是整个白天中偷听人数最多的,到了晚上7-9点,人数越来越多,9点到11点人数稍微有回落,11点以后,是整个偷听人数的最高峰时期。分答有句口号,让睡前听分答成为一种习惯。所以,这个时候,我会关注一下哪些答主喜欢在早上回答问题,哪些答主是中午有时间,哪些答主喜欢十点多回答问题。这个可以平时用一些表格记录一下,不是很准确,但是大概有个直觉。在相应的时段提出问题。关于这个偷听人时间段规律的研究,是苏醒先生向我提问的,我没有非常细致的去研究过,仅仅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写下来的,不一定可靠。
分答某一天沧海一浪个人问题被偷听数据图
第八、分析特定答主围绕在他身边人群的年龄阶段以及人群职业属性。
有些答主围绕在他身边的是在校大学生多一点。有些答主重点关注他的是职场小白,20多岁刚刚出头,有些答主重点关注他的是中层管理者。年龄层次在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其次是职业属性,关注医生这个领域的人最为复杂,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生病,都有可能亚健康。其他的人就分为关注职场、房产、教育等等。
第九,我认为个人的专业知识非常重要。
这一点需要平时的积累。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没有灵光一现。我比较欣赏陈永伟教授的T型知识理论,他讲到,平时需要有比较广泛的知识面,然后对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研究的比较深。本人是大学时候学计算机专业,但是在分答上面没有提出太多的关于IT行业的好问题,自己反思,还是由于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不够多。分答上其实计算机的大V还是有的,他们平时都比较忙碌,所以没有很好的问题,很难吸引到他们的注意力。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呢,专业知识提问的太深透,可能需要的人群数量不是很多,围观的群众可能存在一个看不懂的问题,从而导致偷听人数不够多。但是深层次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持续性会更好一点,当某一天某个用户有这方面的需求时候,他会去主动搜索把这个问题翻出来。而浅显一点的问题呢,可能有需求的人群基数更大。这就要回到要抓住用户的痛点问题,到底哪些专业问题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比较容易碰到的问题。
第十,关于关键词的串联。
关键词的选取永远是很关键的,分答允许提问的字数不能超过60字,这也就对提问者提出了类似于编辑的要求。如何做好一个标题党?如何在阅读者短短几秒内时间内抓住他的眼球?有些提问者很狡猾,他们的在提问过程中嵌入“小姨子”,“隔壁老王”,“翘胸丰臀”等等,我不得不佩服他,其实这也是一种方法。但是我觉得关键词选取的方法其实有很多很多,比如明星,“范冰冰”、“鹿晗”、“TFBOYS”、“宋仲基”,这些当红炸子鸡,有些人说,我并不喜欢他们啊,但是,喜欢他们的人的基数是非常非常巨大的,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你要承认。比如说文学家,“沈从文”,“徐志摩”,“张爱玲”等等。还有企业家,“董明珠”,“王石”,“马云”太多太多了,他们是取得巨大成功的人,他们名字的出现哪怕千次万次,很多人脑海中深刻的依然是他们。上面我们举例的都是人名。下面我们延伸到地名,我个人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地域概念。你是哪里人?你出生在哪里?甚至说你的初恋是哪个城市的人?当这个城市名字比如北京,比如上海,比如深圳出现在提问中的时候,分答的另一端那个手持手机的人,他或她看到这个名字是如此的亲切。接下来是近期的热词的嵌入,临近高考,关于高考的话题有人听了,关于临近考研,那关于考研的问题有人看了,如此,公务员考试,英语四六级,会计注册考试等等。除此之外,近期上映了哪部电影,比如《长城》,《三体》,《摆渡人》等等,看过的人们会好奇人家是这么看待这部影片的,里面的景田演技怎么样啊?没有看过的依然会有好奇,想知道一下评价高不高,要不要买票啊?近期发生的一些时事的热词,比如“出轨”,“网红”,“蓝瘦”,“直播”,“二胎”等等。关键词是串联是一个长久累计的过程,很多时候需要第一感觉,但是也需要刻意的去嵌入,一个好的提问需要热词,我想这也是标题党大行其道的原因吧。
第十一,我觉得在分答提问是一个累积的过程。
提出越多的问题,将来可能能获取的收益会更大。就如百度文库早期积累的一帮人,今天很多人上百度文库,可能下载的文章依然是几年前上传的文章。他们依然在获取利益。所以,今天的我,时时刻刻不断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积累自己的问题,我看好分答的未来,寄希望于不断的积累好的问题,慢慢的形成自己个人的一个小小数据库,而对于分答来讲,海纳百川,分答在形成自己的大数据库。一旦达到一定的规模,我觉得分答也会形成爆炸效应,我个人认为分答将来会成为知识分享及其重要的APP,会成为一个知识仓库,同时也期待将来有一天不断的有人通过搜索翻出我从前的旧问题。
腾讯投资分答是因为这个软件拉进了平时你完全和他说不上话的名人的距离,而且这个APP有相应的盈利模式,大家愿意为了提问而付钱,如果提出的问题民众有兴趣也会付钱去看回答。这就让明星赚钱(他们其实也不在乎)提问的人赚钱,公司赚钱。盈利模式有,所以值得投资。而且名人回答有话题,如果提问的人提出的话题有话题性,也能制造噱头。所以这个就是本身应该爆红的APP,可盈利,有话题性。公司最主要监管好提问人提问的话题不要太过。而且现在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知乎等软件基本垄断了所有提问类流量,腾讯必须从一个特殊的路径杀入取得流量。只要积累了流量,分答可以侵蚀百度和知乎的市场。所以值得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