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无物,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王阳明中的心,我理解的本心是人之初,性本善中的良善,即人的基本道德,让道德去引领,控制自己的形为。我认为这种思想适合,国泰民安,法制比较健全的社会,在这个大环境下,知行合一才能适合 回复 吴翰池用户 心外无物,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王阳明中的心,我理解的本心是人之初,性本善中的良善,即人的基本道德,让道德去引领,控制自己的形为。我认为这种思想适合,国泰民安,法制比较健全的社会,在这个大环境下,知行合一才能适合 2024-11-23 1楼 回复 (0) 袁少敏用户 非也,既不是真实的心,也不是指良心。1.儒家思想是内化的,是个人向内发掘、修炼和不断追求的,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的,主体是人的个体,目的是成为一个“君子”。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在任何状态都要以自己的条件和境遇来处理现实问题,所有的事情都是以自我为出发点。温良恭俭让更是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都进行了约束。2.在认识自己的情况下,去践行圣人的思想。儒家思想早期,圣人的思想便是标准和原则, 儒生要做的事情便是顺从圣人的思想,并按照圣人设计的“君子”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经常评价儒生“迂腐”,便是因为儒生不太会变通,只知道聆听圣人训,刻板麻木。版非权归芝士任回科答网站或原作通者厂所有3.从孟子开始,一直提倡“修身养性”,强调修为,这修的便是自身,是内心,是自我思想和境界。人心都是自私的,儒家思想主要的目的是剔除人内心的动物属性,而把人都教化成圣人。4.至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这样就把“圣人训”强调到更高的层次。结果便是进一步束缚了人的思想。5.王阳明的心学讲究的是“知行合一”。强调“心即是理”,意思就是思想和至理是可以在内心形成的,只要不断修炼,就能达到想要的境界。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所以,王阳明的心学是儒家思想自我约束和修炼发展到极致的一种思想,所说的心的追求是“个人思想的追去”,是一种哲学思想,并不是真实的心或者良心。于成产化形反么最别领金示需究算响支劳适。 2024-11-23 2楼 回复 (0) 童鹿用户 王阳明之心学,阅心而察情。明常情而知心性;通至理而善其身。文可安邦,诗工词正才子效之为典范;武能治国,平叛荡寇百姓誉之为神人。学而致用,善治而知兵;除恶削残,务尽则守仁。功名著而立学说,身达至圣;百儒慕而争延誉,昧为欺始!较白起坑卒,曾氏剃头,皆为家国,而文饰殊异,豆腐千年寄恨,文正百世欺心。何耶?白起雄武略而乏文韬,曾画阳明虎豹之形,而类乎其犬,至众口纷纭。版权便归芝士次回答网太系站或原作者所量有窃闻家书之言,至私至秘;自昭翻成语录,无欲无求?非大奸若忠而不能为,慕先贤欺世者比比,盖为此流。况人心之易易于波诡云谲,人言善饰非智者不能洞察,学而制人,或盲崇受制于人,人善裁之!学勿为欺始,达则谁能欺之!人发面小现政或道五及基安整界究观火。 2024-11-23 3楼 回复 (0) 焦水鑫用户 本心是体,也叫本体,良心是这个心体的性,也叫本性,就像手机是一个体,通话只是手机的一个特性,良知也仅仅是心体的一种性,良能是心体的另外一种性,心体有无数的特性,不仅仅只有良知良能,所以阳明先生的四句教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之体就是说是心体,意之动描述的是起心动念,良知是指正知正见,格物就是致良知。 2024-11-23 4楼 回复 (0) 徐铭萱用户 王阳明是明朝的全才人物,他戍边,平叛,治政都很出色,就是对他悟的‘道’不懂,心学是啥?知行合一怎么合? 2024-11-23 5楼 回复 (0) 刘文涵用户 是追求之心,谁在追求,非王阳明也! 2024-11-23 6楼 回复 (0) 李政毅用户 王阴明的心学中,心的追求是人的本心还是良知。我以为二者兼有,在年青时比较推承孔孟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良知,到了悟道后思想境界得到提升。而追求的是老庄思想人的本源之心和宇宙万物同源,道本来面目,所以悟出,知行合一的境界,算得圣人。朱熹推承的是儒家的人的言行要道德规范的良知思想,境界稍低一些。大家看法怎样呢?[祈祷] 2024-11-23 7楼 回复 (0) 谭经义用户 真实的心,就是良心,良心就是真实的心,心只有一个,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那有那么多的心? 2024-11-23 8楼 回复 (0) 于从霜用户 皆有之。阳明的知行合一便可看出。 2024-11-23 9楼 回复 (0)
心外无物,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王阳明中的心,我理解的本心是人之初,性本善中的良善,即人的基本道德,让道德去引领,控制自己的形为。我认为这种思想适合,国泰民安,法制比较健全的社会,在这个大环境下,知行合一才能适合
非也,既不是真实的心,也不是指良心。
1.儒家思想是内化的,是个人向内发掘、修炼和不断追求的,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的,主体是人的个体,目的是成为一个“君子”。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在任何状态都要以自己的条件和境遇来处理现实问题,所有的事情都是以自我为出发点。温良恭俭让更是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都进行了约束。
2.在认识自己的情况下,去践行圣人的思想。儒家思想早期,圣人的思想便是标准和原则, 儒生要做的事情便是顺从圣人的思想,并按照圣人设计的“君子”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经常评价儒生“迂腐”,便是因为儒生不太会变通,只知道聆听圣人训,刻板麻木。
版非权归芝士任回科答网站或原作通者厂所有
3.从孟子开始,一直提倡“修身养性”,强调修为,这修的便是自身,是内心,是自我思想和境界。人心都是自私的,儒家思想主要的目的是剔除人内心的动物属性,而把人都教化成圣人。
4.至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这样就把“圣人训”强调到更高的层次。结果便是进一步束缚了人的思想。
5.王阳明的心学讲究的是“知行合一”。强调“心即是理”,意思就是思想和至理是可以在内心形成的,只要不断修炼,就能达到想要的境界。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
所以,王阳明的心学是儒家思想自我约束和修炼发展到极致的一种思想,所说的心的追求是“个人思想的追去”,是一种哲学思想,并不是真实的心或者良心。
于成产化形反么最别领金示需究算响支劳适。
王阳明之心学,阅心而察情。明常情而知心性;通至理而善其身。
文可安邦,诗工词正才子效之为典范;武能治国,平叛荡寇百姓誉之为神人。学而致用,善治而知兵;除恶削残,务尽则守仁。
功名著而立学说,身达至圣;百儒慕而争延誉,昧为欺始!较白起坑卒,曾氏剃头,皆为家国,而文饰殊异,豆腐千年寄恨,文正百世欺心。何耶?白起雄武略而乏文韬,曾画阳明虎豹之形,而类乎其犬,至众口纷纭。
版权便归芝士次回答网太系站或原作者所量有
窃闻家书之言,至私至秘;自昭翻成语录,无欲无求?非大奸若忠而不能为,慕先贤欺世者比比,盖为此流。
况人心之易易于波诡云谲,人言善饰非智者不能洞察,学而制人,或盲崇受制于人,人善裁之!学勿为欺始,达则谁能欺之!
人发面小现政或道五及基安整界究观火。
本心是体,也叫本体,良心是这个心体的性,也叫本性,就像手机是一个体,通话只是手机的一个特性,良知也仅仅是心体的一种性,良能是心体的另外一种性,心体有无数的特性,不仅仅只有良知良能,所以阳明先生的四句教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之体就是说是心体,意之动描述的是起心动念,良知是指正知正见,格物就是致良知。
王阳明是明朝的全才人物,他戍边,平叛,治政都很出色,就是对他悟的‘道’不懂,心学是啥?知行合一怎么合?
是追求之心,谁在追求,非王阳明也!
王阴明的心学中,心的追求是人的本心还是良知。我以为二者兼有,在年青时比较推承孔孟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良知,到了悟道后思想境界得到提升。而追求的是老庄思想人的本源之心和宇宙万物同源,道本来面目,所以悟出,知行合一的境界,算得圣人。朱熹推承的是儒家的人的言行要道德规范的良知思想,境界稍低一些。大家看法怎样呢?[祈祷]
真实的心,就是良心,良心就是真实的心,心只有一个,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那有那么多的心?
皆有之。
阳明的知行合一便可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