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心理?

“无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心理?
"一切法无我",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能认识丶理解丶领悟到,则是佛法的理念高度,能实际亲证到,则是自性本觉的开悟境界,起码是"等觉菩萨″的阶段层次,接近于佛了吧!"佛″,是"觉者“。心地境界觉丶行圆满,具五眼六通,得"无漏″智慧。"无漏",乃是断尽一切烦恼。一切心外求法的"外道″修行,最高只能达到五种神通,唯证佛觉者可得"漏尽通″。不到真正"无我",怎能断尽烦恼,得“漏尽"通?烦恼的根源就在有我。八识心田,无始劫积累的"妄想丶分别丶执着″的业力种子,断尽谈何容易?别说六道凡夫,即使三界圣人,阿罗汉丶辟支佛丶大菩萨,都是在分段修行证果。小乘圣人(声闻丶缘觉)断的是“执着″心,大乘菩萨断的是"分别"心,等觉丶妙觉还须断最后一分无明,方能证佛法身,进入无"妄想"境界。"真诚丶清净丶平等丶正觉丶慈悲"一一一這就是"无我"的成佛境界。"清净"心,无执着无污染,即是阿罗汉的境界,独善其身丶"自了汉"。平等"心,无分别丶以众生心为心,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文殊丶普贤丶地藏丶观音,诸大菩萨的境界。"正觉"到位,妄念除尽,即是佛地境界,福慧圆满丶无余涅槃丶大圆镜智丶无量光寿,与众生融为一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回归了本无生灭丶本自清净丶本不动摇丶本自具足丶能生万法的自性本觉。要想当下理解,以教奉行,逐步证得,再看下面一句:"看破丶放下丶自在丶随緣丶念佛"。"万法因缘生,佛说即是空"。了知"我"本空性,皆是"因缘"生法,因缘皆是"无常","我"即无可执着也。理上虽明,还须实修证得方是受用。看破帮助放下,放下进一步看破。布袋和尚的哲学,提得起丶放得下,大肚能容。

回复
  • 汉堡用户

    "一切法无我",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能认识丶理解丶领悟到,则是佛法的理念高度,能实际亲证到,则是自性本觉的开悟境界,起码是"等觉菩萨″的阶段层次,接近于佛了吧!

    "佛″,是"觉者“。心地境界觉丶行圆满,具五眼六通,得"无漏″智慧。"无漏",乃是断尽一切烦恼。一切心外求法的"外道″修行,最高只能达到五种神通,唯证佛觉者可得"漏尽通″。

    不到真正"无我",怎能断尽烦恼,得“漏尽"通?烦恼的根源就在有我。八识心田,无始劫积累的"妄想丶分别丶执着″的业力种子,断尽谈何容易?别说六道凡夫,即使三界圣人,阿罗汉丶辟支佛丶大菩萨,都是在分段修行证果。小乘圣人(声闻丶缘觉)断的是“执着″心,大乘菩萨断的是"分别"心,等觉丶妙觉还须断最后一分无明,方能证佛法身,进入无"妄想"境界。

    芝士回油答几,版状权必究,未去经许可,不斯得转载

    "真诚丶清净丶平等丶正觉丶慈悲"一一一這就是"无我"的成佛境界。"清净"心,无执着无污染,即是阿罗汉的境界,独善其身丶"自了汉"。平等"心,无分别丶以众生心为心,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文殊丶普贤丶地藏丶观音,诸大菩萨的境界。"正觉"到位,妄念除尽,即是佛地境界,福慧圆满丶无余涅槃丶大圆镜智丶无量光寿,与众生融为一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回归了本无生灭丶本自清净丶本不动摇丶本自具足丶能生万法的自性本觉。

    要想当下理解,以教奉行,逐步证得,再看下面一句:

    就家都从平间比问式路指,给极清切才非按却调。

    "看破丶放下丶自在丶随緣丶念佛"。

    "万法因缘生,佛说即是空"。了知"我"本空性,皆是"因缘"生法,因缘皆是"无常","我"即无可执着也。理上虽明,还须实修证得方是受用。看破帮助放下,放下进一步看破。布袋和尚的哲学,提得起丶放得下,大肚能容。

    2024-11-22
    1楼
    回复
  • 张津豪用户

    无我是一种境界。

    我在道中,道在我中,万物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体大悲。

    无我无自私心,无分别心,无嫉妒心,无贡高我慢心,无嗔恨心,无邪心,无妄心,无痴迷心,众生平等,谦虚恭敬。

    未经芝士回答适允响许治不此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话为侵权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心空无一物。眼不随色转,耳不随声转,鼻不随香转,舌不随味转,身不随触转,意不随法转。内心降服六根六贼。不能听见打鼓就上墙,要心如如不动,不去也不来,对外界没有见闻觉知。定慧等持,定在慧中,慧在定中。

    达摩初来中国时,没人识真佛,都不听他讲法,只有一只鸟对达摩说:“西来意,西来意,教我出笼计”。达摩说:“两腿一蹬,两眼一闭,即是出笼计"。这只鸟很快领悟了,它看到主人回家,赶紧两腿一蹬,两眼一闭。主人回来看见他心爱的鸟蹬腿了,急忙把这只鸟从笼中拿了出来,放在手心上,想鸟怎么死了呢?正在他愣神之机,这只鸟突然扬长而去。这鸟真的出笼飞走了,它自由了,再不会被监在牢笼里了。这个问题恰恰说明无我相得解脱自在。

    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逍遥自在得解放。

    到对下种进然月党文,接处交花完确酸划参。

    2024-11-22
    2楼
    回复
  • 罗显琴用户

    知身是幻,悟世無常,視一切人事物為自己,普敬普愛。不隨心境意識流轉。心平如水,保持真心常自在。南無阿彌陀佛

    2024-11-22
    3楼
    回复
  • 崔中强用户

    一个人体证无我后,他认识到了宇宙和生命之间的真相。他发现,当自身突破重重限制,破除思想认识中的那一个个虚幻的枷锁后,生命所执着的那个“我"消失了,以前的那个个体意识消失了,我″死″了。继而代之的是无边无际宇宙意识,对此浩翰无际的心灵,有人感叹,此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此心!庄子《逍遥游》中那只笑傲于天地之间的鲲鹏,即是对此时心灵状态的隐喻,那是无边无际的自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大自在,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的大逍遥。

    人生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发现这个真相,将那个受限的自我溶入这无边无际,浩翰的宇宙中去。这时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会知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深悟诸法空相,真实的法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时侯消除了一切二元对立,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我们超越二元思维的局限,来到了一体的心灵意识。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2024-11-22
    4楼
    回复
  • 吴雨辰用户

    无我

    空我

    空了利义

    未经芝士回自答允许不活得转载本文内容,花导否则因将视为侵权

    无我

    不之把平表心原品及,山需构易却。

    尘心

    2024-11-22
    5楼
    回复
  • 范陶宁用户

    诚谢邀请。

    《爱的奉献》

    真正的爱情养肺润心

    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易听变请注明总来源于芝士回文答

    崇高的奉献慰安灵魂

    此刻的无我境界

    用同经理还因质级计济转花目素酸王格。

    缘自心心相印

    在奉献中索取精神

    一番风雨情

    再现多少蓝天白云

    电量政提老增八集石影备斯置。

    只有阴阳和谐

    才能心平气匀

    恩爱夫妻情

    浩然长存

    高歌一曲爱的奉献

    世间就不会出现离散之人

    现如今

    离婚者众多

    是何因

    笔者只能长叹一声

    现在的年轻人

    只求自我不求无我

    难怪离婚

    2024-11-22
    6楼
    回复
  • 王艺锟用户

    无我的人不是先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而是先接过别人的东西,然后慢慢地,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东西传递给别人。——导语

    什么是我执

    我执就是自我意识太强了:你们都是错的,我才是对的,你们都应该接受我的观点、我的理论,听我的。我执重的人,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出发点。

    那么,自我又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就是坚固的妄想和妄念,只是一种念头啊!你打破不掉,超越不了,自然就有我执。

    版权查归芝状风济士可回答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有了我执,你为人处事根本玩不转。只有把我执的力量彻底消除了,也就是所谓的“大死一番”,你才能无我。一个无我的人到哪里都不会碰钉子,到哪里,大家都会接受他、欢迎他。

    无我的人如何与人交流的?

    那么,无我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和存在,以什么样的方式与他人交流呢?无我的人不是先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而是先接过别人的东西,然后慢慢地,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东西传递给别人。或者先把别人的东西接过来,把它变一变形(其实已经是你的东西了),然后再传回给对方。这就是有智慧的人做事的方式,有境界的人做事的方式,无我的人做事的方式。

    所以我们要度众生,不要先去说服他,而要先接受他的理论。当你接受了他的理论,他就不会提防你、排斥你了,这时候你不就可以把你的理论介绍给他了吗?不要强势地用所谓的大道理去说服别人,更不要一开始就强迫别人跟着你走。你要先接受他的观点,跟着他走。

    佛菩萨度众生都是用无我的方式,凡夫度众生都是用我执的方式。所以凡夫度凡夫,成功的几乎没有,甚至越度越少,自己也越度越不愉快,越度内在的空间越小!

    但是,消除我执真的不是一句话的问题,它必须经得起现实生活的检验和磨练。我们在佛堂里都觉得自己无我了,破了我执了,一出去为人处事,才发现我执还大得很,还有一个坚固的妄想。突破我执的确很难,但有一点我们能做到,就是以退为进,圆融处事。

    这国子面所得着理社手论干低办府。

    退步未必不是前进,示弱未必不是强大

    在座的都是佛的工具,都在弘扬佛法,当你想度一个人的时候,他反而给你讲一堆大道理,这时候你该怎么办?你不需要跟他辩论。按常理,一个人输了之后会高兴吗?你把他驳倒辩输之后,他还会接受你吗?嘴上图痛快,打赢了口舌仗,但你知道你因此而失去什么吗?你失去了人脉,失去了人缘,失去了人家接受你的机会。

    辩理的场景一般都是:你想把对方驳倒,对方想把你驳倒。这时候你就装着倒下,他不就高兴了吗?他高兴的时候,你马上跟着说:我口袋里有样东西,你来看一看,尝一尝。他美滋滋地拿过去一看一尝:哎呀,真好看!真好吃!(众笑)所以啊,退步未必不是前进,示弱未必不是强大。事实上,内心越强大的人,越敢示弱;内心越脆弱的人,越不敢示弱,相反,他会把自己装得很强大。

    佛法是讲给知音听的

    真正自信的人,相信自己所学的佛法是真理,为什么要那么急急忙忙地胡乱推销,贱卖真理呢?要知道你手里拿着的可是宝贝啊!急什么呢?宝贝是要留给知音的。就好比一个美女,她是不会为那些不懂她的人化妆的,只会为那个懂得欣赏她的人化妆。

    同样,佛法是也讲给知音听的。来的人若听不懂,只能说句阿弥陀佛,合个掌,鞠个躬,留个善缘,然后默默走开。他听不懂,不接受,你把他骂一顿,结果除了结个恶缘,还会如何?所以你手里有真理、有黄金,不需要着急,总会有知音、有识货的人。真理是说给知音听的。

    人与人之间确实有个缘分的问题。但我们往往把这个“缘”理解得很笼统。什么是缘呢?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不清的,就叫缘。与其说两个人有缘,不如说两个人的品质相近,素质相当,品味接近,志趣相投。倘若品质、素质不接近,彼此之间又怎么会有缘呢?所以说,人家与你无缘,你不要抱怨。你有真理,必然能找到知音。你的素质好,自然能找到相知的伴侣、知心的朋友,你急什么呢?其实,你刻意强求,正是我执的体现。

    ——摘自万行大和尚著作《心灯》

    这对得家现前那象流被增报才,集难千快派。

    万行大和尚简介:

    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在践行佛法、体证生命本源的智者。

    15岁信佛、18岁出家、29岁证得生命本源,30岁复建东华禅寺、4年佛学专业、7年闭关、18年建寺安僧、1万多场开示演讲、千万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国语言……

    2000年创立东华家风: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2008年倡行每月1次升国旗;2016年创立中国首座佛教爱国馆;2000年至今,东华禅寺18年间向社会捐款捐物数千万元,并多次荣获省市“模范和谐寺观教堂”称誉。

    从童真入道、闭关证悟,到建寺安僧、讲经说法,历经三十余年,总结出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东华禅》

    本着普度众生的使命,万行大和尚将《东华禅》修行法门无私奉献,殷切期望天下众生通过学修《东华禅》融通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庭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2024-11-22
    7楼
    回复
  • 孟子艺用户

    做公益志愿者就是”无我”的高境界,不求回报无私奉献。他们就是我心目中最可爱的人。

    2024-11-22
    8楼
    回复
  • 田飞翮用户

    “无我”相对于执著于“自我”,人生的这个“我”,这个肉体和由肉体而产生的六尘,其实只是一种偶然的存在,并不是实有的,一切都将随岁月而老去而消失。人生短短几十年和整个宇宙形成的时间相比,简直渺小到微不足道,又有什么值得执著呢?俗话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一个人如果能够明白执著于“我”的虚妄,便能够体验到灵魂的净化,并最终获得幸福的人生。而现实生活中做到“无我”并非常事,人们常常执著于某种念头,比如为了满足自我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受,不惜衍生许多痛苦烦扰,却往往忽视了生命中的追之不及。现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一切众生,都有一个“我执" , 就是把“我”这一现象执著得很厉害!把自己所有的妄念、意识、烦恼,一切不实在的观念、往来思想都当成是真实的。在这一点上,很多人都犯了根本性的错误。其实,我们一切的思想、心理、意识的变化,都是那个“心”所产生的一种现象或变化,并不是真正的心。可当人们把现象抓得很牢时,就会把这些变化看成是心。佛家恰恰讲究恒常而非刹那。学佛的晚课上,每天都念到:“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今天已经过完了,这个寿命又少了一点,今天过去,今天不会再来。年轻的过去了,衰老也没有多久的停留, 看起来非常悲哀。可是,这悲哀背后透露出的却是对生命无常的参悟。人生如梦如露亦如电,实在需要稳住心神,才能坐看云起,不被幻象所迷惑,修出一颗禅心。佛与众生的差别?佛主总是大慈大悲,一切在“无我”,而芸芸众生,总是执着于“自我”中物质精神欲望、名利场,难舍难割。许多人可能会暗自发笑,佛的境界又岂是凡夫俗子所能达到的,其实不然。

    《金刚经》中告诉我们,所谓凡夫者,本来是个假名,没有真正什么凡夫,假名叫做凡夫而已。换句话说,一切众生都是佛,每个人都是一粒佛的种子,只是众生找不到自己的本性; 找到了就不是凡夫,个个是佛,众生平等。所以后世禅宗经典,心、佛、众生,三者无差别。心即是佛,悟到了,此心即是佛;没有悟到, 佛也是凡夫,心、佛、众生,三者无差别,三样平等。 心、佛、众生是没有差别的,每个人生来就是佛,只是很多人沉沦于俗世,不能自拔,所以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认为自己不可能是佛。所以,每个人都不必妄自菲薄,只要你愿意舍弃一切去修行,你一样能够成佛。

    人生修道、证道,为什么不能成佛?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因为首先“身见”去不掉, 总觉得有我,有这个身体,必须把身体看得很牢。一般人总是认为六尘缘影是自心相。什么是六尘缘影呢?外面的光,眼睛看得见的东西。声,耳朵听得见的声音。香,鼻子闻得到的气味。味,舌头尝得到的味道。触,身体感受得到的感觉。法,意识想到的思维。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机能,就是人们生于尘世的“六根”。外界的六尘,六种物理现象,与肉体的六根相互作用,产生了影像,谓之六尘缘影。例如,照片、电影、电视都是缘影,都是假象,可是,这些缘影很厉害,都会引起我们的喜怒哀乐。看到它们痛苦,我们也痛苦;看到它们高兴,我们也高兴。明明知道是假的,还是要受它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想想我们的思想,都在六尘缘影中颠倒。比如我们很多人看电影,看到最后就被电影中的人物、事件感动得流泪,虽然明知那是假的,可还是感动得当场掉眼泪。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被六尘缘影所欺骗。人生的一切事物都是六尘缘影,昨天所发生的事情能留得住吗?能再把它摆在眼前吗?不能,这些都过去了,都是六尘缘影。可是,所有的人都经常回忆昨天的事,有时气愤得不得了,有时难过得不得了,有时欢喜得不得了。南怀瑾说,一切众生都陷入在六尘缘影里,把它们当做自己的心。所以说,一个人如果想摆脱各种烦恼的困扰,就必须摆脱各种关于“自我”的幻象,不再执著于我。 凡是学佛学禅的人,首先要建立一个明确的人生观。学佛的人首先要在心中建立这样的观念:这一生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偿还欠债的,以报所有相关之人的冤恨。因为我们赤手空拳、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一无所有。长大成人,吃的穿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众生、父母、师友们给予的恩惠。只有我负别人,别人并无负我之处。因此,要尽我之所有,尽我之所能,贡献给世界的人们,以报谢他们的恩惠,还清我多生累劫和自有生命以来的旧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而为世为人,济世利物。大乘佛学所说首重布施的要点,也即由此而出发。儒家精神的济世情怀其实和佛家的慈悲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相通的。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心愿,其实和佛教的精神完全吻合。所谓“救尽天下苍生,心中不留一念”,也正是真正的佛家境界,除此以外,皆是虚妄。

    芝士回红答,版须权必究,种未经许可称,不得并转载

    众生皆看佛是佛,看人是人;而佛祖却看众生都是佛,每个人都是一粒佛的种子,只是因为误落尘世,才沾染了凡尘俗气 ,别蒙蔽了心灵的光辉。只要自己愿意修行,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朵盛开的莲花,也都有一粒佛的种子。用一首诗来形容,便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就面业它与反解级,油打走马记儿院圆。

    2024-11-22
    9楼
    回复
  • 吕妍和用户

    信佛之人的无我是心无杂念的一种境界。革命者的无我是一种信仰,是把大众利益放在首位、不畏牺牲的崇高理想。

    2024-11-22
    10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