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为何落得千古骂名?

纣王为何落得千古骂名?
历史是一件很有趣的东西,它独有的两面性和可多重解读的性质吸引着我们去发掘,思考。又因为他的多重记录常会引起我们争论不休,这其中就有商周历史。根据周的记载,纣王荒淫无道,残害忠良,穷侈极奢,劳民伤财,时间似乎再找不出这种暴君。于是周武王高举起义大旗,伐纣灭商,建立了一个新的,美好的国家。然而在商朝遗民的记录中,虽然没有完全颠倒却也相差颇多。纣王并非荒淫无道,周武王也非光明正大。同一段历史,两种记述,将一个人引向了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那么我们不妨假定周朝的历史是故意篡改后的,商朝遗民才是真正记述了历史的人,那么究竟是谁在抹黑纣王呢?一、周朝周武王为什么能得天下?毛主席曾经这样说过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所以周忘商并不怎么光明正大,只是在别人平定叛乱的时候乘虚而入。这多少有点趁火打劫的意味。对于殷商之地原本生活稳定的地区的人民来说,是周武王挑起战争,扰乱了他们的生活,错在周,周是不义之师。如何才能改变民众以及后世对自己的看法呢?如果周败了,那自然无法可想,只能背负骂名。可是幸运的是周是胜利者,而胜利者是有权书写历史的。于是在周朝有意的篡改下,帝辛成了残暴不仁的纣王,周武王则变成了为民请命,匡扶天下的明君。二、嫡长子制度下的受害者们帝辛是帝乙的少子,他还有两个哥哥,分别是帝乙长子微子启、微仲衍。根据《吕氏春秋》、《帝王世纪》记载,微子启、微仲衍、帝辛三人是同母兄弟,而微子启、微仲衍出生时,他们的母亲还是帝乙的妾。帝辛是在母亲被立为后只后出生的。所以尽管微子启年长,但根据礼法认为微子启是庶出而帝辛是嫡出,所以只能立帝辛为传人。同父同母,且身为长子,仅因为出生在母亲被立为后之前就不能继承皇位。微子启不可能没有意见,而且耐人寻味的是,在周记述的历史中,微子启是以绝对正面的形象出场的。统治者的选择严苛的遵守着嫡长子制度,那么其他贵族必然效法,如微子启一类的人绝对不在少数。那么当他们摆脱商的控制后,会如何对待曾经令自己失去一切的始作俑者?三、后世文学小说创作者文学小说的创作,离不开对于历史的借鉴和矛盾冲突的设置,那么前人记述下的纣王恶和武王正就成了现成的素材。在他们的笔下,历史被再度演绎、夸张,恶被放大成了即恶,正被放大成了极正。不同于历史的枯燥乏味,小说演绎更加富有趣味性、传播性,于是在小说的传播过程中,帝辛终于变成了那个十恶不赦的纣王,甚至连商都变得浑浊黑暗。当然,以上纯粹是片面的胡思乱想,毕竟猜想的基础是商人记述的历史。就如同读周人记述的历史会对商不利一样,商人的历史也会有所偏颇。而且以个人的角度去评论历史,难免会掺杂个人情感和个人价值取向,权当博君一乐。但这也提醒了我们,历史的多层次的特性,读史,需要辩证。毕竟几千年前一个标点的改变,也许会在几千年后造成历史的彻底颠覆。历史无黑白,掩于一抹灰。正史杂谈,权作笑谈。

回复
  • 苏庆芳用户

    历史是一件很有趣的东西,它独有的两面性和可多重解读的性质吸引着我们去发掘,思考。又因为他的多重记录常会引起我们争论不休,这其中就有商周历史。

    根据周的记载,纣王荒淫无道,残害忠良,穷侈极奢,劳民伤财,时间似乎再找不出这种暴君。于是周武王高举起义大旗,伐纣灭商,建立了一个新的,美好的国家。然而在商朝遗民的记录中,虽然没有完全颠倒却也相差颇多。纣王并非荒淫无道,周武王也非光明正大。

    芝报士回至答,版界权必究,农温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同一段历史,两种记述,将一个人引向了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那么我们不妨假定周朝的历史是故意篡改后的,商朝遗民才是真正记述了历史的人,那么究竟是谁在抹黑纣王呢?

    一、周朝

    周武王为什么能得天下?毛主席曾经这样说过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所以周忘商并不怎么光明正大,只是在别人平定叛乱的时候乘虚而入。这多少有点趁火打劫的意味。对于殷商之地原本生活稳定的地区的人民来说,是周武王挑起战争,扰乱了他们的生活,错在周,周是不义之师。

    如何才能改变民众以及后世对自己的看法呢?如果周败了,那自然无法可想,只能背负骂名。可是幸运的是周是胜利者,而胜利者是有权书写历史的。于是在周朝有意的篡改下,帝辛成了残暴不仁的纣王,周武王则变成了为民请命,匡扶天下的明君。

    主之开样少角做即七收证教安许步府住。

    一如日直革组放马况,参。

    二、嫡长子制度下的受害者们

    帝辛是帝乙的少子,他还有两个哥哥,分别是帝乙长子微子启、微仲衍。根据《吕氏春秋》、《帝王世纪》记载,微子启、微仲衍、帝辛三人是同母兄弟,而微子启、微仲衍出生时,他们的母亲还是帝乙的妾。帝辛是在母亲被立为后只后出生的。所以尽管微子启年长,但根据礼法认为微子启是庶出而帝辛是嫡出,所以只能立帝辛为传人。

    同父同母,且身为长子,仅因为出生在母亲被立为后之前就不能继承皇位。微子启不可能没有意见,而且耐人寻味的是,在周记述的历史中,微子启是以绝对正面的形象出场的。

    统治者的选择严苛的遵守着嫡长子制度,那么其他贵族必然效法,如微子启一类的人绝对不在少数。那么当他们摆脱商的控制后,会如何对待曾经令自己失去一切的始作俑者?

    三、后世文学小说创作者

    文学小说的创作,离不开对于历史的借鉴和矛盾冲突的设置,那么前人记述下的纣王恶和武王正就成了现成的素材。在他们的笔下,历史被再度演绎、夸张,恶被放大成了即恶,正被放大成了极正。不同于历史的枯燥乏味,小说演绎更加富有趣味性、传播性,于是在小说的传播过程中,帝辛终于变成了那个十恶不赦的纣王,甚至连商都变得浑浊黑暗。

    当然,以上纯粹是片面的胡思乱想,毕竟猜想的基础是商人记述的历史。就如同读周人记述的历史会对商不利一样,商人的历史也会有所偏颇。而且以个人的角度去评论历史,难免会掺杂个人情感和个人价值取向,权当博君一乐。但这也提醒了我们,历史的多层次的特性,读史,需要辩证。毕竟几千年前一个标点的改变,也许会在几千年后造成历史的彻底颠覆。

    历史无黑白,掩于一抹灰。正史杂谈,权作笑谈。

    2024-11-22
    1楼
    回复
  • 曾宝菊用户

    春秋末年孔子的弟子贡曾为纣王抱不平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大意是说:殷纣王的不善,不如传说的那样严重。因此君子非常憎恶居于低下的位置,一旦居于低下的位置天下的一切坏事都会归到他的头上来。西汉的《淮南子》一书也说:“桀纣之谤,千岁之积毁。”也就是说纣王的坏名声是后世之人不断诽谤的结果。

    民国著名学者顾颉刚先生专门写了《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一文为纣王辩白。根据顾先生的研究,纣王的罪名共有71条,这些罪名是在不同时代被陆续制造出来的。西周时期周人总结殷商灭亡的教训时,纣王还只有6条罪名。到了东周时期,又增加了3项罪名。其余的62条罪名则是从战国到东晋时期陆续制造出来的。从发生时间来看,显然出自西周人之口的6条罪名较为可信。但凡胜利者书写战败者的历史,都是尽可能地描摹战败者的丑态。西周之后出现的65条罪名,大概都是莫须有的。否则胜利者在总结失败者的罪行时,是不会不说的。

    西周贵族所总结的导致商灭亡的纣王罪行是:1.酗酒。2.不用贵戚旧臣。3.任用小人。4.听信妇人之话。5.迷信自己有天命。6.不留心祭祀。

    版权写归芝士回答网站或图资原作者便阶所有

    第一,嗜酒。

    在这6条罪行中,周人认为最严重的是酗酒。考古发掘的甲骨文里保存着商代大臣因为“酒疾”不能处理国事的记录。在已经发现的商代墓葬中,无论贵族还是平民,出土最多器物的都是酒器。可见商代末期的饮酒风之盛,从商王到大小贵族及一般的平民无不嗜酒。因此西周初期周王发布了一系列的政令,其中就包括了禁酒令(《尚书·酒诰》),规定只有重大祭祀活动才可饮酒。周人认为,商人酗酒之风盛行导致亡国。《尚书·酒诰》说:“庶群自酒,腥闻在上,故天降丧于殷”。这大概是“酒池肉林”传说产生的主要原因。

    是学制合原无手几规海压油极达确传越眼派。

    《史记·殷本纪》记载:纣王“慢于鬼神。大冣(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有研究者认为,“酒池”是上古时期人们群聚集饮酒、以水调节酒浓度习俗的反映。《礼记·礼运》上说人类社会之初有“汙尊而抔饮”的习俗。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解说:“汙尊,凿地为尊也。抔饮,手掬之也。”在原始时代,人们在地上挖坑盛水,用双手捧着饮用。酒产生以后,“汙尊而抔饮”不会立刻消失,可能会凿地为池盛酒、聚集酒池边饮酒。上古时期酒未经过蒸馏度数较低,随着酿酒工艺提高酒的度数大大提高。商周时期的饮酒器容量较大,推测当时已经在使用兑水调节酒度数的方法。纣王的“酒池”就是兑了酒的水池。纣王只是把人们群饮的小池扩大了而已。(田君:《夏商“酒池”新说》,《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可产量或象据领收身完许标却。

    后世传说纣王使男女在酒池肉林中裸体追逐作乐,也有学者认为那是在举行裸体祭神仪式,而裸体祭神的习俗在中外许多国家的早期历史中都是存在的。直到1984年,在云南红河某地区的神庙中仍然存在这一习俗。(杨琳:《论古代社会的袒露礼俗——兼论对封王荒淫的认识问题》,《中国文化研究》)

    顾颉刚先生认为纣王使男女裸逐于酒池肉林是西汉时期才强加给封王的罪名。从民俗学角度来看,酒池、男女裸逐可能是上古习俗的遗存。只是在先秦时期人们的眼中这算不上什么罪名,到了西汉时期随着社会风俗的演变,再加上纣王的形象在不断被丑化,人们就将这种上古习俗视为了纣王的新暴行。至于酗酒,这确实是商代政治和社会风气败坏的一个方面,也是周人眼中商代灭亡的首要原因。

    第二,用兵东夷。

    纣王在位时征服了商人的宿敌——东方夷人。商代方国林立,商与周边方国之间的战争从未停息过。在所有与商为敌的方国中,东方的夷人是商王国最棘手的敌人。商人与东夷从早期商王中丁时期就开始了,到了商代最后两任商王时,双方频繁爆发战争。根据甲骨卜辞的记载,纣王在位时曾经发动对东夷的大规模战争。这次战争时间长达250天,途经今天的山西、河南、山东、江苏等地区。这次战争纣王大获全胜,取得了对东夷前所未有的胜利。

    虽然纣王彻底解决了商王朝在东方的宿敌,但也因为这场战争消耗了大量国力,为周人进攻商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第三,重用他国之人。

    纣王重用费仲等他国之人,对于同姓贵族并不重用。这也引发了许多贵族的不满,导致商王朝内部出现了分裂和不团结。作为君主,纣王在这点上确实不高明。

    第四,刚愎自用。纣王是很有能力的君主,但他恃才傲物,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作为君主这是个致命的缺点。

    第五,最让纣王留下骂名的是狐狸精妲己。但是狐狸精肯定是胡编的,妲己也是春秋以后战人们创造出来的形象,大概是根据周武王骂的那句牝鸡司晨发挥的。不过商代伟大的武丁王也是牝鸡司晨的,并没有人骂他。他的夫人妇好带兵打仗,还有独自的封地,现在殷墟博物馆陵墓区最大的墓葬就是妇好墓。

    所以,从周武王开始使劲骂自己的手下败将纣王。随着周武王的地位越来越高,很多人就跟着继续骂。骂的人多了,假的也就成了真的。

    2024-11-22
    2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