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过小年了,究竟是农历二十三还是二十四?

马上过小年了,究竟是农历二十三还是二十四?
“腊月二十三,灶神爷上青天。”小年便是民间祭祀灶王爷的节日。过小年时,人们都有祭灶王、扫尘土、贴窗花等习俗。时光如白驹过隙,我们即将迎来2017。农历春节是全球华人的节日,而小年是春节的前奏。那么,2017年的小年是哪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2017年小年时间则是:2017年小年为1月20日,农历腊月二十三,星期五。  小年的由来  一般来讲,小年是相对于大年而言的。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关于祭灶,还有一个传说有关,由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炉灶,玉皇大帝在每家都派驻一位灶神来监督考察这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小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年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所以每家每户祭灶时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了。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有欢送灶神上天,就有接灶王下天的仪式。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小年习俗 1、祭灶王  古时腊月二十三日,宫庭用黄羊祭灶,这种祭灶礼仪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民间祭灶则用糖瓜、关东糖、糖饼等供品,以祭灶君;用清水草料祀灶君之马。相传灶王每到腊月二十三日,骑马上天向玉皇大帝票报人家善恶。家家户户于二十三日更尽时,在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由男主人跪拜,祝以隐恶扬善之词,严禁妇女主祭,妇女只能在内室扫除炉灶。祭完之后,将灶君神像揭下,与纸元宝等一并焚烧。  2、扫尘土  扫尘土即扫年,实际上就是进行家庭环境卫生的清理。北方人称“扫房”;南方人称“掸尘”。传统上,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为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3、剪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4、贴春联  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  5、宜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回复
  • 刘力硕用户

    “腊月二十三,灶神爷上青天。”小年便是民间祭祀灶王爷的节日。过小年时,人们都有祭灶王、扫尘土、贴窗花等习俗。时光如白驹过隙,我们即将迎来2017。农历春节是全球华人的节日,而小年是春节的前奏。那么,2017年的小年是哪一天?

    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2017年小年时间则是:2017年小年为1月20日,农历腊月二十三,星期五。

      小年的由来

    版权归芝边士群那人回答网站或原许作者所有

      一般来讲,小年是相对于大年而言的。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关于祭灶,还有一个传说有关,由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炉灶,玉皇大帝在每家都派驻一位灶神来监督考察这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小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年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所以每家每户祭灶时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了。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有欢送灶神上天,就有接灶王下天的仪式。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不和但公军料入必取光规完算持除。

    小年习俗

    民化当由平新内你直常资南清教话集群研严。

     1、祭灶王

      古时腊月二十三日,宫庭用黄羊祭灶,这种祭灶礼仪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民间祭灶则用糖瓜、关东糖、糖饼等供品,以祭灶君;用清水草料祀灶君之马。相传灶王每到腊月二十三日,骑马上天向玉皇大帝票报人家善恶。家家户户于二十三日更尽时,在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由男主人跪拜,祝以隐恶扬善之词,严禁妇女主祭,妇女只能在内室扫除炉灶。祭完之后,将灶君神像揭下,与纸元宝等一并焚烧。

      2、扫尘土

      扫尘土即扫年,实际上就是进行家庭环境卫生的清理。北方人称“扫房”;南方人称“掸尘”。传统上,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为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3、剪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4、贴春联

      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

      5、宜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2024-11-22
    1楼
    回复
  • 梁晶晶用户

    诚谢邀请。

    我们这个地方大部分村庄的风俗(河南省周口市),过小年是农历腊月廿三日,与我村相距仅仅三里的五营张寨,过小年就是农历腊月廿四日。为什么?说起来,还有一段传奇故事呢!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我们这一带天塌地陷,待一切归于平静之时,千里沃野,地广人稀,于是,皇上下令整村迁徙。据说,我们这一带的人,都是由山西大槐树那一带迁徙过来的,还有人说是从山东大枣树那一带迁徙过来的,无论是何时何地迁徙过来的,已经无从考证,反正都是外来户。当人们逐渐安居乐业之后,有本地姓张的弟兄五人,外出做人意,从江南回归桑梓,天塌地陷时,他们躲过了一劫。现在,回到故乡,故乡已经面目全非,于是,弟兄五人随处找到几处地方,算是暂时定居下来。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五营张寨,即五个张寨。起先,外来人与本地人同样过小年是农历腊月廿三,但是,姓张的本地人,每逢年关,就灾病连连,请高人指点,原来是过小年不当,应改为腊月廿四,方能保护本地人平平安安。

    未经芝士回答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信容,党否则须将总视先为侵权

    有何为证?脱掉鞋看脚小指,本地人与外转人确实不一样。迁徙过来的人,脚小指趾盖不完整,发软,用手指一抠,就能够扯去趾甲。而姓张的本地人,脚趾盖硬且大,与外转人有明显区别。在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过小年的那一天,家家祭灶,用糖抹在灶上,意欲行贿封口,乞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间百户的代言者,一年到头,家家户户的实际状况,他最知底,谁家穷富,谁家尊天与否,他老人家全部知晓。每年的小年廿三(或廿四)都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工作,大年初一五更时再次回到人间,所以人们在给灶王爷的画像配的对联是"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去,初一五更回"。有的对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

    说到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祭灶祷告时,切莫忘记祷告灶王奶奶。为什么?你想啊,灶王爷在二十三日(或二十四)去升天汇报工作之前,灶王奶奶的枕边风也是至关重要啊!

    他实问程几北东器什,收温传复消格层。

    2024-11-22
    2楼
    回复
  • 赵俊江用户

    一直到明代,有记载的民间祭灶节都在十二月二十四日。比如万历初,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民风·土俗》记宛平县风俗:“祀灶:坊民刻马形,印之为灶马,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农民鬻以焚之灶前,谓为‘送灶君上天’。别具小糖饼,奉灶君。具黑豆寸草宛许,为养马具。群一家少长罗拜,即嘱之曰:‘辛甘臭辣,灶君莫言。’至次年初一日,则又具如前,谓为‘迎新灶’。”万历末,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记述南京风俗,亦称:“留都人家,以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社,果、酒,自士大夫至庶人家皆然。”此外如嘉靖中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辑录宋代杭州旧俗、万历时《月令广义》与崇祯时《帝京景物略》所记北京风俗,均以廿四日为祭灶节。

    现存文献中第一次出现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的记载,是在明亡以后佚名遗民追忆开封风物的《如梦录》中。据该书所言,明代分封于开封的周国,其典礼以“(十二月)二十三日,灶神奏天之期,礼宜祭祀。王用猪羊,遣典膳官祭,乡绅士庶用三牲或刀头供献。”不过现存《如梦录》的版本是经过清人常茂徕修改的,也有可能是其用咸丰年间已经变化了的开封风俗反过来“校正”明代的日期。如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自序》就曾抱怨过:“有常茂徕者,开封老儒,同治中犹存,喜收拾乡邦文献而不甚读书,改窜《如梦录》,令人叹恨,即此人也。”

    现今“北廿三南廿四”之大体格局的形成,始作俑者当为清皇室。康熙时厘清祀典,废除了国家对灶的夏祭与五祀岁暮合祭。与此同时,皇宫中开始流行在廿三日祭灶。《清史稿·卷八十四·吉礼三》称:“逮圣祖(康熙)釐祀典,再罢之(五祀),并停专祀。惟十二月二十三日,宫中祀灶以为常。”这意思似乎是说,宫中廿三日祭灶是从康熙开始的。但嘉庆时吴振棫却在《养吉斋丛录》中记载道:“(自顺治至康熙)无亲行祀灶之事。雍正间,始于十二月二十三日于坤宁宫祀神,并面南设天地神位,行九拜礼;东厨灶神,行三叩礼。乾隆后,皆遵行之。所谓有其举之,莫敢废也。……王、贝勒等有内廷差使应直宿者,十二月二十三日皆给假回家祭灶,以散秩大臣代直。”似是认为这一传统始于雍正,并在乾隆以后得到强化。

    未经芝八士质然回答感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制侵权

    宫中的做法迅速改变了北京的民俗,并开始逐渐向周边扩散影响。乾隆年间,《日下旧闻考》说“(北京)祀期用二十三日,惟南省客户则用二十四日,如刘侗(《帝京景物略》作者)所称也”,第一次在文献中提出祭灶日期的南北差异。山东人张尔岐的《蒿庵闲话》成书于康熙九年,尚称民俗以“灶神于十二月二十四日上天言人功罪,设糕、饧、酒、脯之属以送之,名曰‘辞灶’”;而在1936年莒县新成印务局的《重修莒志》中,说的却是“二十三日,行祀灶礼。按是日俗谓灶神朝天之期,陈酒果,供饴糖米饼,焚皂马以送之;民间亦有二十四日祀灶者……盖古俗已然也”,可见民国时廿三日祭灶已成山东民间的主流,廿四日祭灶的沦为少数派。

    南方民间因为离政治中心较远,因此更多地保留了廿四日祭灶的传统。与此同时,驻扎各地的旗人则跟随皇室,在廿三日祭灶,军民之别渐显。大约于同治年间,厉惕斋在《真州竹枝词引》说,江苏仪征一带“腊月……二十三、四日送灶,卫籍与民籍分两日,俗所谓‘军三民四’也”。类似地,光绪年间《零陵县志》也说“廿三日,军家于是夜送灶……民家则祀于廿四日夜”。后世一些地方有所谓“官三民四”的说法,乃至于衍生出“官三民四乞丐五”、“官三民四船家五”等种种变体,均滥觞于此。

    当本政将指九术空,元许书省。

    2024-11-22
    3楼
    回复
  • 漆雕泠用户

    这个真的是因地而异,而且不能说南方还是北方了,我这样说吧,我的家乡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乡镇不同或者村庄不同,小年的日子都不一样。我们镇一直都是腊月二十五过小年,后来上了高中才知道我们市区北边乡镇唱凯是腊月24过小年,但我们旁边有个郑村却也是24,反正就是很乱,南方的村庄又大多独姓,我们村全部都姓饶,旁边村都姓郑,所以我感觉又似乎会与姓氏有关,但目前主流的应该是24过小年,23的也有,25的也有,不过其他的日子目前倒是没听过。

    2024-11-22
    4楼
    回复
  • 叶梓宸用户

    23哪,我们这里是🐎

    2024-11-22
    5楼
    回复
  • 邓悦用户

    2019年1月28日,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三为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又称灶王节、谢灶、祭灶),民间称为过“小年”。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均行“祭灶神”的仪式,送灶王爷升天。

    这天,因为是送灶王爷升天,所以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印风面”。东北三省兴吃“灶糖”,这是一种麦芽糖,取意“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升天”。

    古时候祭灶日期有“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之说。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是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二十五。地域也有区分,北方过二十三,南方过二十四,江苏南京还把正月十五当小年。

    芝士回答,版权必究置,未经许科些可号厂,不得转载

    我的老家在湖北襄阳,老伴的祖籍是河南南阳,我们过小年都是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现在随儿子居住在湖南,按当地民俗过的是腊月二十四。所以,我们家这两天都是过小年。【图片来源网络】

    2024-11-22
    6楼
    回复
  • 无心用户

    腊月廿四才是我们安徽、湖北、湖南等地的小年!已经过完‘腊月23小年’的朋友,你们知道各地的小年’日子为什么不一样么?

    其实,我也纳闷着呢!

    都是中国人为什么‘小年’日子不一样?哪一个又是正统传承呢?

    转载或者引用本文着路内容请步注明领来源于芝士队回答

    今天,西山诗词客就带你走进浩渺博深的历史,一探“小年”的源头。

    因为地大物博,中国表示:我很难,大家轮流过小年!

    如果,东南西北的四个中国人凑在一起谈‘小年’,最后会发现各自的小年都不在一天里,甚至传说和来源都不一样。

    河南郑州的朋友会说:”小年是腊月23。“

    个用发方比道资边图战术受例须,商响府眼识县。

    安徽淮北的朋友就反驳了:”小年是腊月24!“

    工两应外义明资给世术联织算,委团毛易状。

    江西崇仁的朋友说:“小年明明是腊月25嘛!”

    山东济宁的朋友会很奇怪,说:“正月12才是小年吧!”

    其他外省的朋友这时候也会七嘴八舌的挤进来,有的说正月15是小年,有的说腊月29是小年,还有的把除夕当小年......纷纷为本地的‘小年’来正名!

    大家这么一争论,突然发现‘小年’不一样的地区居然那么多,而且好像和地域也没啥关系。于是,干脆咱们大家轮流过小年,接力传递新年的喜庆气氛!

    可是,任何传承都有根源,为了不迷茫,我们还需要从源头探究。

    ▲既然祭灶是小年的仪式,那么,我们就从‘祭灶’和‘小年’的关系来探究,按照“小年这一天是祭灶的日子、是中国年的开始”这个原则来分析,以分辨出哪些地区的小年才是正统传承,从而明确哪一天才是真正‘小年’。

    小年的传说来历有很多,宋朝始定!

    ▼灶神传说和古历法结合,形成了祭祀礼仪

    东汉班固在《白虎通》中说:“夏祭灶,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

    看了这段话,很多人都理解为:祭灶的日子是在夏天。

    其实,班固是说:先秦等古代夏民族的祭灶礼仪以‘拜火’为主,所以能够生生不息。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把食物和火联系在一起,原始的‘拜火’崇拜慢慢变成以‘祭灶’为主的崇拜,并渐渐演化为一种祭祀仪式。随之,灶神、灶君又慢慢地被具化出来,从图腾信仰演变成神话信仰,于是,最早的神也就诞生了。

    淮南王刘安《淮南子·礼论训》中说:“炎帝作火,而死为灶。”

    国家大事,在祭在祀!因为,祭祀必须是固定时间。

    但是,在上古时期,天文学的进步又影响着历法的修订和完善。先秦至汉,在这过程中出现了夏历、三统历、四分历、太初历、新四分历等等历法,它们更替的频繁,记录混乱,让后人模糊了‘祭灶’的时间。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制定了《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以12月为岁末,祭祀活动放在12月,这和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基本一致。

    所以,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考证了班固的《白虎通》等经书,在《风俗通义》中说:“孟冬之月,其祀灶也。”

    从此以后,‘祭灶’的时间基本被固定在腊月,也就是一年的岁末。

    ▼祭灶与小年逐渐合并

    ★在《荆楚岁时纪》中曾有记载说:“腊日并以豚酒祭灶神”。

    这说明在东汉时期的湖南、湖北一带,祭灶的日子放在了腊八,但没有明说是小年。

    ★在汉代《汉阴子方传》中有记载:“腊八日见灶神,以黄犬祭之。”

    这说明在那个时期的河南一带,祭灶的日子也放在了腊八。

    ★西晋时期,周处在《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

    这是第二个在传记中明确‘祭灶’日期的古代文献,并明确了灶神是腊月25日上天庭汇报一年的大小事项。

    在此之后,隋唐时期没有祭灶的记录,直到宋朝,在范成大的一首诗中才又一次体现出祭灶这一天就是腊月24日。

    范成大《祭灶诗》: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小年日期的考证记载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记载:“腊明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

    这里的‘腊明日’就是腊月初九,这一天虽然被称为小年,但并不祭祀灶神的,而是敬谢‘天地君亲师’。

    ★南北朝时期,在《册府元龟》的注释中也称:“小岁谓冬至。”

    显然,这里的小岁就是小年,而小年的日子是冬至这一天,也就是在11月里面。

    ★宋代周密《武林旧事》也说:“禁中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日。”

    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到了南宋,周密也说宫中以腊月24日为小年,腊月30日是大年,也就是除夕。

    ▲所以,从古代关于‘祭灶和小年’的记录文献来看,直到南宋时期,腊月24日才真正称作小年,并和‘祭灶’仪式合二为一。

    在《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中有记载:“乾隆一朝,每年腊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于坤宁宫。”

    因此,直到清朝乾隆时期,腊月24日还是小年,传承有序。

    只是到了乾隆后期,因为国库财力吃紧,才把腊月23的‘祭天’和次日的‘祭灶’仪式合并在了一起,小年也跟着改成了腊月23日。

    小年的不同划分标准

    单独按照地域来划分‘小年’是不准确的。因为‘小年’这一天不仅牵扯到历史变革、人文情怀,还受到习俗、行业和政治的影响。

    ▼按照地域来划分,一般来说南方的小年是腊月24日,而北方小年是腊月23日。

    ▼按照历法划分,老黄历的小年是腊月24日,而万年历的小年则是腊月23日。

    ▼按照古代习俗来说,官家是腊月23,民间是腊月24,而在水上讨生活的则是腊月25。所以,又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

    ▼按照行业划分又有另外一种说法,叫做‘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就是说有功名的人家都在腊月23日过小年、老百姓是腊月24日,而道士和尚则是腊月25日。

    ▼还有的地区,比如靠近沿海的江浙沪一代,把腊月29称作小年;四川和贵州部分山区,把腊月30日当作小年;南京一代,把正月十五当作小年。

    但是,总得来说腊月23、腊月24两天仍是主流认可的‘小年’。而小年日期之所以不同,其实,我们可以很容易推测出来。

    南宋遗族较多的南方地区,以及受清朝政权影响较弱的地区,仍沿用‘腊月24为小年’的习俗。

    而受清朝政权控制比较强的地区基本都在长江以北,比如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安徽部分地区,因此都改为‘腊月23日为小年’的习俗。

    2024-11-22
    7楼
    回复
  • 乔雅茹用户

    我么这里是二十四,注讲究“官三民四”,我是老百姓所以,,,,山东临沂

    2024-11-22
    8楼
    回复
  • 陈熠博用户

    北方人都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过去这天是祭灶的,我见过灶王爷的画和对联,上联:上天言好事,下联:下界保平安。横联:一家之主。过小年需送灶王爷上天,也是图吉利,灶王爷嘴上不要忘了抹些糖在上边,意思是贿赂灶王爷汇报时要说好听的,嘴甜点。当然人也是要借光吃点灶糖,也取嘴甜之意,从过小年起直到二月二龙抬头,无论大人小孩见到亲戚朋友都要说吉祥话,拜年话,以取吉祥之意,也算是给灶王爷长脸,不管怎么说,灶王爷在天上给你说好活,你不能打脸。只是现在这些传说真的变成传说了,一些年轻人也很少见祭灶之事,也没见过灶王爷什么样子了。但过小年的传统还在,这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希望发杨光大。勿忘传统。提前顺祝大家新春快乐。谢谢。

    2024-11-22
    9楼
    回复
  • 巨辉用户

    今天(腊月二十四日)《新闻联播》在报道南京秦淮河夫子庙灯会时已经讲了,今天是南方人的小年;北方人以二十三为小年据说是受少数民族统治后带来的习俗。

    2024-11-22
    10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