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惠公为何要刺杀自己的哥哥重耳?秦穆公为何要插手晋国内乱?

晋惠公为何要刺杀自己的哥哥重耳?秦穆公为何要插手晋国内乱?
说明:本文涉及的史实,《左传》、《史记》的记载同《国语》多有冲突。《国语》所载虽然貌似详尽,但疏漏抵牾之处实多,故本文的讲述以《左传》和《史记》为准,不从《国语》。1 政出多门如果忽略私生活上的混乱,晋献公应该算得上晋国历史上的一代雄主。在他继位之前,晋国只不过是周王朝甸内的一个偏方小侯,正是献公的苦心经营,让晋国开疆拓土,蔚然大国。在26年的执政生涯中,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韩非子·难二》),不但将整个山西南部纳入了晋国的版图,势力范围还翻越中条山,侵入河南。领土扩张的速度如此之快,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巩固对新占领区的统治呢?作为周王室的同姓诸侯,摆在晋献公面前现成的“样板房”就是西周封建——通过分封血亲进行武装拓殖。但是要仿效周公的遗法,以“亲亲上恩”的方式分封公族子弟,晋献公却面临着现实的困难:在献公的父亲晋武公以前,晋国曾经历过一段长达67年的分裂历史——晋穆侯的嫡长子一系以晋侯的身份控制着国都翼城,他的少子一系则以大夫的身份割据于曲沃。大宗与小宗长期敌对,直到晋武公即位,才终于领导小宗吞并大宗,重新统一了晋国。鉴于这样一段同宗相残的血腥历史,晋武公的儿子晋献公对曾祖曲沃桓叔和祖父曲沃庄伯遗下的旁系亲属深怀疑虑。公元前669年,晋献公接受了大夫士蒍的建议,以铁血手段清洗曲沃桓叔和曲沃庄伯的旁支后裔,除少数人侥幸逃亡虢国之外,晋国的同姓公族在这次大清洗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同姓公族的毁灭迫使晋献公在扩张领土、实施分封的过程中采取变通的方式。一方面晋献公大力提拔异姓军功贵族,将位于河津的耿和位于芮城的魏分别封给赵夙和毕万,让他们在西部组成抵挡秦国东侵的藩篱;另一方面又重用自己的三个儿子,即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让他们各霸一方:申生获命镇守宗邑曲沃,重耳和夷吾则分别驻扎蒲城和屈城。虽然《史记·晋世家》中说晋献公将这三位公子派驻远方,而让少子奚齐留在国都绛邑是出于对骊姬的嬖爱,想要扶立奚齐为新太子。但这样做的实际后果却实实在在形成了三位公子尾大不掉,晋国政出多门的乱局。曾经为晋献公策划清洗桓、庄之族的谋士士蒍当时就看出了这一点:初,献公使士蒍为二公子筑蒲、屈城,弗就。夷吾以告公,公怒士蒍。士蒍谢曰:“边城少寇,安用之?”退而歌曰:“狐裘蒙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卒就城。——《史记·晋世家》晋献公亲自为太子申生修筑曲沃,又命士蒍为两位公子重耳和夷吾修筑蒲城、屈城。深沟高垒,金城汤池,本身就是割据一方的资本。因此主张君主集权,反对公族坐大的士蒍为了防止国家分裂,选择了消极怠工,借口说边城少寇,没必要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可是他的善举却遭到了公子夷吾的投诉。可能是出于对构建晋国分封新格局的通盘考虑,也可能是因为偏疼奚齐,将三位公子发配远方的做法让晋献公心生愧疚,晋献公对士蒍的办事不力发了脾气。在君权的高压下,士蒍最终屈从了献公的决定,修筑了蒲城和屈城。但完事之后他却说:现在的晋国就像一件皮毛杂乱的狐裘,君臣之序,尊卑之秩已然紊乱。三位公子都已羽翼丰满,今后无论是谁坐上国君的位置,想要终结这一国三公、政出多门的乱局,都将是一个非常艰巨的挑战。第一个站出来尝试整合多方政治势力的人是奚齐的母亲骊姬。她的打算是要将三公子的势力斩草除根。为此她先是精心策划了一桩投毒案,诬陷太子申生阴谋鸩杀晋献公,误导献公逼死了太子。紧接着,又把重耳和夷吾两位公子牵扯到案中,诬告他们也是太子的同谋,迫使重耳出奔西北,投靠戎狄,夷吾逃亡西南,寻求秦国的庇护。虽然骊姬用阴毒的伎俩成功地扳倒了三公子,但她却无法彻底铲除他们的党羽。晋献公刚一去世,太子党的两员干将里克和邳郑就齐齐对晋献公留给少主奚齐的顾命大臣荀息发难了:献公卒。里克、邳郑欲内重耳,以三公子之徒作乱,谓荀息曰:“三怨将起,秦、晋辅之,子将何如?”荀息曰:“吾不可负先君言。”十月,里克杀奚齐于丧次,献公未葬也。荀息将死之,或曰不如立奚齐弟卓子而傅之,荀息立卓子而葬献公。十一月,里克弑卓子于朝,荀息死之。——《史记·晋世家》里克要挟荀息的话说得明白:“三怨将起,秦、晋辅之。”骊姬对三公子下手迫使他们的党徒在国内结成同盟,联合反击,而国外则有太子申生的胞妹秦穆姬在邻国遥相呼应。失去了晋献公这个大靠山,骊姬与奚齐这对孤儿寡母已是内外交困,众叛亲离,除却一死,再无出路。可是,当14岁的奚齐和他3岁的弟弟卓子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被摆上血淋淋的祭台之后,又该由谁来收拾晋国的这个烂摊子呢?2 近水楼台逃亡国外的重耳和夷吾都在密切关注着晋国政局。少主奚齐和悼子的死为公子重耳和夷吾的君位竞赛鸣响了发令枪。一开始,命运的天平似乎向重耳倾斜了。就在里克杀死了奚齐和悼子之后,他第一时间便向远在戎狄的重耳发出邀请,派专使迎接他回国即位。但是对这个邀请,老成持重的重耳却选择了婉言谢绝。他说:“负父之命出奔,父死不得修人子之礼侍丧,重耳何敢入!大夫其更立他子。”——《史记·晋世家》话说得很客气,客气到虚伪。重耳的这番话并不表示他真心退出与夷吾的竞争,放弃君位,而是表明,虽然他和太子申生曾经共同遭受过骊姬的迫害,但对申生留下的太子党,重耳仍不免猜忌防范。他不敢轻易接受邀请。因此司马迁说:重耳畏杀,因固谢,不敢入。——《史记·晋世家》重耳的选择是审慎的。因为无独有偶的是,公子夷吾的追随者也同样对太子党投去了怀疑的目光。得知重耳拒绝回国的消息,里克转而邀请夷吾。夷吾的亲信吕省和郄芮警告他说:“国内尚有别的公子可以扶立,里克却舍近求远,邀请您回国,恐怕别有居心!”里克、重耳和夷吾三方势力的僵持猜疑其实已经预示了晋国今后政治势力整合的艰难前景。因为申生在世的时候曾经长期执掌兵权,太子一党在军队中的影响力非常大。要稳坐君位,驾驭住势力庞大的太子党,重耳和夷吾的力量都嫌不够,他们都需要倚重外国势力来协助自己掌控全局。局势发展到了这一步,在争夺君位的竞争中夷吾其实就已经领先重耳一个身位了。因为他先前镇守的屈城与秦国为邻,正方便他结交秦穆公这个强援。至于重耳,他的驻地屈城近翟,翟人虽是重耳的母家,但力量无法却与强大的秦国相提并论。接下来的问题是:夷吾能开出什么筹码来换取秦穆公的支持呢?为了打动秦穆公,夷吾可是咬了牙,下了血本的:他向秦穆公许诺,只要秦国发兵,助他回国登基,即位之后他就把黄河西岸的八座晋国城池全部割让给秦国。对地处关中的秦国来说,河西八城的战略价值太重要了(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见旧文《秦穆公究竟算不算春秋五霸之一?》),这是一笔秦穆公无法拒绝的交易。最终,正是夷吾用河西八城开出的“支票”换来了秦国的合作。在秦军的护卫下,夷吾回国即位,成为了晋国的新君——晋惠公。

回复
  • 黄文乙用户

    说明:本文涉及的史实,《左传》、《史记》的记载同《国语》多有冲突。《国语》所载虽然貌似详尽,但疏漏抵牾之处实多,故本文的讲述以《左传》和《史记》为准,不从《国语》。

    芝士许回统答,版两权必究,未经许可可,不得民转载

    工机使义正只月边装,周。

    1 政出多门

    水社道只总路图放必至才儿办划铁。

    如果忽略私生活上的混乱,晋献公应该算得上晋国历史上的一代雄主。在他继位之前,晋国只不过是周王朝甸内的一个偏方小侯,正是献公的苦心经营,让晋国开疆拓土,蔚然大国。

    在26年的执政生涯中,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韩非子·难二》),不但将整个山西南部纳入了晋国的版图,势力范围还翻越中条山,侵入河南。

    领土扩张的速度如此之快,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巩固对新占领区的统治呢?

    作为周王室的同姓诸侯,摆在晋献公面前现成的“样板房”就是西周封建——通过分封血亲进行武装拓殖。

    但是要仿效周公的遗法,以“亲亲上恩”的方式分封公族子弟,晋献公却面临着现实的困难:

    在献公的父亲晋武公以前,晋国曾经历过一段长达67年的分裂历史——晋穆侯的嫡长子一系以晋侯的身份控制着国都翼城,他的少子一系则以大夫的身份割据于曲沃。

    大宗与小宗长期敌对,直到晋武公即位,才终于领导小宗吞并大宗,重新统一了晋国。

    鉴于这样一段同宗相残的血腥历史,晋武公的儿子晋献公对曾祖曲沃桓叔和祖父曲沃庄伯遗下的旁系亲属深怀疑虑。

    公元前669年,晋献公接受了大夫士蒍的建议,以铁血手段清洗曲沃桓叔和曲沃庄伯的旁支后裔,除少数人侥幸逃亡虢国之外,晋国的同姓公族在这次大清洗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同姓公族的毁灭迫使晋献公在扩张领土、实施分封的过程中采取变通的方式。

    一方面晋献公大力提拔异姓军功贵族,将位于河津的耿和位于芮城的魏分别封给赵夙和毕万,让他们在西部组成抵挡秦国东侵的藩篱;

    另一方面又重用自己的三个儿子,即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让他们各霸一方:申生获命镇守宗邑曲沃,重耳和夷吾则分别驻扎蒲城和屈城。

    虽然《史记·晋世家》中说晋献公将这三位公子派驻远方,而让少子奚齐留在国都绛邑是出于对骊姬的嬖爱,想要扶立奚齐为新太子。

    但这样做的实际后果却实实在在形成了三位公子尾大不掉,晋国政出多门的乱局。

    曾经为晋献公策划清洗桓、庄之族的谋士士蒍当时就看出了这一点:

    初,献公使士蒍为二公子筑蒲、屈城,弗就。夷吾以告公,公怒士蒍。士蒍谢曰:“边城少寇,安用之?”退而歌曰:“狐裘蒙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卒就城。

    ——《史记·晋世家》

    晋献公亲自为太子申生修筑曲沃,又命士蒍为两位公子重耳和夷吾修筑蒲城、屈城。深沟高垒,金城汤池,本身就是割据一方的资本。

    因此主张君主集权,反对公族坐大的士蒍为了防止国家分裂,选择了消极怠工,借口说边城少寇,没必要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可是他的善举却遭到了公子夷吾的投诉。

    可能是出于对构建晋国分封新格局的通盘考虑,也可能是因为偏疼奚齐,将三位公子发配远方的做法让晋献公心生愧疚,晋献公对士蒍的办事不力发了脾气。

    在君权的高压下,士蒍最终屈从了献公的决定,修筑了蒲城和屈城。

    但完事之后他却说:现在的晋国就像一件皮毛杂乱的狐裘,君臣之序,尊卑之秩已然紊乱。三位公子都已羽翼丰满,今后无论是谁坐上国君的位置,想要终结这一国三公、政出多门的乱局,都将是一个非常艰巨的挑战。

    第一个站出来尝试整合多方政治势力的人是奚齐的母亲骊姬。她的打算是要将三公子的势力斩草除根。

    为此她先是精心策划了一桩投毒案,诬陷太子申生阴谋鸩杀晋献公,误导献公逼死了太子。紧接着,又把重耳和夷吾两位公子牵扯到案中,诬告他们也是太子的同谋,迫使重耳出奔西北,投靠戎狄,夷吾逃亡西南,寻求秦国的庇护。

    虽然骊姬用阴毒的伎俩成功地扳倒了三公子,但她却无法彻底铲除他们的党羽。

    晋献公刚一去世,太子党的两员干将里克和邳郑就齐齐对晋献公留给少主奚齐的顾命大臣荀息发难了:

    献公卒。里克、邳郑欲内重耳,以三公子之徒作乱,谓荀息曰:“三怨将起,秦、晋辅之,子将何如?”荀息曰:“吾不可负先君言。”

    十月,里克杀奚齐于丧次,献公未葬也。荀息将死之,或曰不如立奚齐弟卓子而傅之,荀息立卓子而葬献公。

    十一月,里克弑卓子于朝,荀息死之。

    ——《史记·晋世家》

    里克要挟荀息的话说得明白:“三怨将起,秦、晋辅之。”骊姬对三公子下手迫使他们的党徒在国内结成同盟,联合反击,而国外则有太子申生的胞妹秦穆姬在邻国遥相呼应。

    失去了晋献公这个大靠山,骊姬与奚齐这对孤儿寡母已是内外交困,众叛亲离,除却一死,再无出路。

    可是,当14岁的奚齐和他3岁的弟弟卓子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被摆上血淋淋的祭台之后,又该由谁来收拾晋国的这个烂摊子呢?

    2 近水楼台

    逃亡国外的重耳和夷吾都在密切关注着晋国政局。少主奚齐和悼子的死为公子重耳和夷吾的君位竞赛鸣响了发令枪。

    一开始,命运的天平似乎向重耳倾斜了。就在里克杀死了奚齐和悼子之后,他第一时间便向远在戎狄的重耳发出邀请,派专使迎接他回国即位。

    但是对这个邀请,老成持重的重耳却选择了婉言谢绝。他说:

    “负父之命出奔,父死不得修人子之礼侍丧,重耳何敢入!大夫其更立他子。”

    ——《史记·晋世家》

    话说得很客气,客气到虚伪。

    重耳的这番话并不表示他真心退出与夷吾的竞争,放弃君位,而是表明,虽然他和太子申生曾经共同遭受过骊姬的迫害,但对申生留下的太子党,重耳仍不免猜忌防范。他不敢轻易接受邀请。

    因此司马迁说:

    重耳畏杀,因固谢,不敢入。

    ——《史记·晋世家》

    重耳的选择是审慎的。因为无独有偶的是,公子夷吾的追随者也同样对太子党投去了怀疑的目光。

    得知重耳拒绝回国的消息,里克转而邀请夷吾。夷吾的亲信吕省和郄芮警告他说:“国内尚有别的公子可以扶立,里克却舍近求远,邀请您回国,恐怕别有居心!”

    里克、重耳和夷吾三方势力的僵持猜疑其实已经预示了晋国今后政治势力整合的艰难前景。

    因为申生在世的时候曾经长期执掌兵权,太子一党在军队中的影响力非常大。要稳坐君位,驾驭住势力庞大的太子党,重耳和夷吾的力量都嫌不够,他们都需要倚重外国势力来协助自己掌控全局。

    局势发展到了这一步,在争夺君位的竞争中夷吾其实就已经领先重耳一个身位了。

    因为他先前镇守的屈城与秦国为邻,正方便他结交秦穆公这个强援。至于重耳,他的驻地屈城近翟,翟人虽是重耳的母家,但力量无法却与强大的秦国相提并论。

    接下来的问题是:夷吾能开出什么筹码来换取秦穆公的支持呢?

    为了打动秦穆公,夷吾可是咬了牙,下了血本的:他向秦穆公许诺,只要秦国发兵,助他回国登基,即位之后他就把黄河西岸的八座晋国城池全部割让给秦国。

    对地处关中的秦国来说,河西八城的战略价值太重要了(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见旧文《秦穆公究竟算不算春秋五霸之一?》),这是一笔秦穆公无法拒绝的交易。

    最终,正是夷吾用河西八城开出的“支票”换来了秦国的合作。在秦军的护卫下,夷吾回国即位,成为了晋国的新君——晋惠公。

    2024-11-24
    1楼
    回复
  • 段双霞用户

    其实,同为被父亲抛弃的儿子,公子夷吾与公子重耳原本是同病相怜,彼此相互理解、心心相惜。这一点,从公子夷吾刚刚逃出晋国时的表现就看出。

    刚开始,公子夷吾也想投奔狄人,却被郤芮给阻止了:“不行。在重耳之后出逃,却逃至同一地方,就有串谋之罪!”

    虽然公子夷吾没能逃到狄国,而是去了梁国,但从这件事可看出,夷吾与重耳两人在国内时感情还是不错的。

    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给层明来源采级于芝士回价答

    这国法当么入则阶交己再风至斯价。

    但是,随着里克杀死奚齐和卓子,晋国国君出现空缺,夷吾与重耳二人第一次面临利益冲突:国君位置只有一个,立了其中一位,另一位就必须继续流亡。在两人的智囊团主导下,最终公子夷吾先回到晋国,成为国君,是为晋惠公。此时,晋惠公并没有将哥哥重耳视作太大的威胁。因此,虽然重耳在狄国呆了七八年,却始终没有生命之忧。这也证明两人虽然一度成为对手,但晋惠公对哥哥还是有亲情在。

    能使四形相又军革总将安议步备响。

    这一切在韩原之战后,突然就发生了变化。

    韩原之战晋惠公遭遇了惨败,被秦人俘虏,这使得他声望大跌,晋人也纷纷开始怀念公子重耳。晋国国内的这股思潮,立刻让晋惠公感受到了巨大威胁!所以,在被秦穆公放回国后,晋惠公于公元前644年派人去刺杀重耳。只不过,他这次刺杀未能成功。

    因此,晋惠公之所以要刺杀哥哥重耳,是因为自身实力的急速下降,让他失去了安全感。为稳固自身地位,晋惠公已无法顾及亲情了,作出了要杀死哥哥的决定。

    至于秦穆公为何要插手晋国内乱,其实得分不同时期来分析。

    在里克杀死奚齐和卓子后,秦穆公是被动插手晋国内乱。此时,晋国国内分成了“夷吾党”和“重耳党”,双方争执不下。最终,身为“夷吾党”的吕甥就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请秦穆公代为选择国君。无论是“夷吾党”还是“重耳党”,都对此表示赞同。其后,吕甥立刻派人暗地里告知夷吾和郤芮,让他们重赂秦国以换取秦人的支持。

    但秦穆公选择晋国国君的标准,却是选择谁对秦国更有利,而不是谁给秦国的贿赂更多。最终,秦穆公选择支持明显更输一筹的公子夷吾。

    可是,秦穆公没想到,夷吾是位毫不讲信用之人:回国后不但没有将答应的贿赂给秦国,甚至还企图趁秦国饥荒之时讨伐秦国!如此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穆公,就先行率兵伐晋,结果在韩原一举擒获了晋惠公。之后,秦穆公继续施恩于晋:晋国饥荒时救济晋人;在太子圉到秦国做人质后,还将侵伐所得晋国土地全部归还给了晋人!作为晋惠公姐夫,做到这种地步,秦穆公已是仁至义尽了。

    然而,当晋惠公病危之时,太子圉却不顾这种情义,私逃回晋国,再次背弃了秦穆公。晋惠公父子先后忘恩负义,这引发了秦穆公高度不满,决定主动介入晋国内乱,改立晋国国君——这时,他唯一的选择,就只剩下公子重耳了。最终,在公元前636年,成功地将公子重耳送回晋国为君,是为晋文公。

    所以,前期秦穆公介入晋国内乱,是被动参与;后期插手晋国内乱,却是主动介入。当然,不管是被动介入还是主动介入,秦穆公都不可避免地要考虑秦国利益。毕竟,秦穆公并不是“活雷锋”,愿义务帮晋人忙。这也是后期秦、晋反目成仇的根源。

    2024-11-24
    2楼
    回复
  • 金娅用户

    当时晋国王位空悬,晋国朝廷重臣找到重耳,希望他能继承王位,可当时重耳的幕僚,不希望重耳回去(重耳当时因为受骊姬的迫害,逃亡在外),因为当时重耳父亲去世,重耳没回去尽孝,这时候回去继承王位,百姓不会接受这个王,晋国朝臣没有办法,找到重耳的弟弟夷吾,来继承王位,但同时又找到了秦国,秦国当时国君是秦穆公,希望秦国给他们推荐一个新国君,至于为什么帮晋国,这个就是一个利益问题了,你的国君是我帮你立的,你当然得感谢我了。聊回来,秦穆公派人考察了这两个人,重耳稳重,夷吾轻率,秦穆公不希望未来自己多一个敌人,自然选比较差的喽。

    夷吾继位之后,为什么要杀重耳,因为当时晋国朝野,重耳的威望远远超过夷吾,夷吾害怕呀,派人追杀重耳,重耳也因此逃亡数十年!但是到最后还是继位了,更是成为了有名的晋文公!

    2024-11-24
    3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