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装X”引发的“闹剧”近日,“红芯浏览器事件”在科技圈、互联网圈甚至融资圈都闹得沸沸扬扬,事件过程已无需多言,一张图就能概括:一次融资的“夸夸其谈”,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打假闹剧”。不仅“红芯公司”自身名誉受损严重,就连“森马服饰”、“科大讯飞”等“关联”企业,也受其影响,市值在短短的三天内,蒸发了 40 多亿。浏览器为何无“国核”?无论是大厂出品,还是小众的“浏览器”应用,其产品“内核”,基本都是来自“谷歌”、“微软”、“苹果”、“火狐”等科技巨头的开发研制。这有点像国内安卓手机各种“系统”:例如小米的“MIUI”、魅族的“Flyme”、华为的“EMUI”,但这些都是基于“安卓系统”开发的,也就是所谓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可以说“MIUI”开发出了自己的独有优势,但是如果标榜“MIUI”是“完全国产原创”,那么恐怕会受到所有“同行”的嘲笑。“红芯公司”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其实国内没有哪一家的浏览器是“完全原创”,但是没有一家会去标榜自己是“自主原创”。为什么不去自主研发“浏览器内核”呢?日前【360 浏览器】的事业部总经理称,国内厂商不去自主研发内核的原因主要是两点:1.入局较晚,错过了制定标准的黄金时期。2.研发成本较高。(自主研发内核的预算通常高达几十亿美金)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谷歌浏览器】等产品的内核是“开源”的,鼓励大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优化创新。(但要注明来源)根据国外流量监测机构 StatCounter 的数据显示:截止今年 7 月,【Chorme】(谷歌浏览器)的市场占有率高居世界第一,其次是苹果的【Safari】,中国的【UC浏览器】排名第三。而其中的【Safari】、【UC】、【Opera】,均有不同程度(或曾经使用过)的使用【谷歌浏览器】的“内核”,所以如果按照最严格的标准,它们也都不是“完全原创”。所以,基于以上三个原因,中国至今还没有一款完全“自主研发”的浏览器。(除未公开的产品)chromium(谷歌浏览器内核名称) 问世后,带动了国产浏览器行业的发展,一些基于 chromium 的单核、双核浏览器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例如 搜狗、360、QQ 浏览器等,无一不是套着不同的外壳用着相同的内核。浏览器市场的“BAT”争霸“浏览器”App 属于许多用户的“必装 App ”,一些国内用户不习惯手机的原装浏览器,(例如许多人用不惯 iOS 的【Safari】),就会另外去下载一款“浏览器 App”。国内的浏览器应用虽然都是基于国外的“内核”,但是本地化优势明显,通常集成了“浏览搜索”、“视频播放”、“文档查看”、“应用下载”等多项功能。App Store 上关键词“浏览器”的搜索指数也是一直居高不下,从未低于过 8000,可见“浏览器”在用户心中的重要程度。因为浏览器应用带有强大的“流量入口”属性,所以“浏览器”市场也是“群雄割据”,无论是科技大厂,还是个人开发者,都想从“浏览器”这个领域分一块蛋糕。随着 2014 年 UC 被阿里巴巴收购,浏览器市场也开始呈现“BAT”三足鼎立的现象,“浏览器”也从工具化时代,开始慢慢向“娱乐化”方向转型。【UC浏览器】——老牌强者转型“资讯平台”提起【UC浏览器】,可能很多朋友就算没用过,也一定听说过。这个在 2004 年就成立的科技公司,旗下的“浏览器”也是久负盛名。(【UC 浏览器】早期 logo)【UC浏览器】早在非智能机时代就非常注重产品研发,据说在别家浏览器的研发部门只有 5、6 个人的时候,【UC浏览器】的研发团队就已经超过了 25 人。在早期移动互联网时代,【UC浏览器】以其“稳定”、“全面”、“流畅”等特点,迅速占据了浏览器市场众多份额。【UC浏览器】在早期大多数手机还是“塞班”系统时,它就是浏览器中使用体验最好的一个,如此用心的打磨产品,使得【UC浏览器】获得了绝大多数用户的好评。App Store 上搜索关键词“浏览器”,【UC浏览器】已经霸占搜索结果头名一个月之久。当然,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怎么也绕不开“BAT”。“UC”在 2014 年并入“阿里巴巴”,【UC浏览器】也一并成为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的核心部分。作为“阿里系”在“信息”、“资讯”领域的重要战略布局,2016 年【UC浏览器】推出“赋能媒体计划”,推出类似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的 UC 订阅号功能,【UC浏览器】逐渐转型为资讯类平台。在“阿里云”大数据的支持下,【UC浏览器】的资讯推荐算法更加精准,虽然也曾闹出过“UC 震惊部”这样的笑话,不过背后反映出的,是“浏览器”应用从“工具化”过渡到“泛娱乐化”的时代变迁。【QQ浏览器】——生态布局下的流量入口要说国内众多的互联网企业,哪家产品生态布局的最好,那么做“社交”起家的“腾讯”,不是第一也是前三,毕竟腾讯的理念就是“连接一切”。而在腾讯的生态布局中,【QQ浏览器】一直是重要的一环。早在“塞班时代”,【QQ浏览器】虽然从口碑上和使用体验上,都不如【UC浏览器】,但在那时,“腾讯”就已经看到了“生态布局”所带来的红利。【QQ浏览器】——是访问“QQ 空间”,和在 QQ 空间“偷菜”最方便快捷的“浏览器”。(产品初期比较粗糙,但谁让别人有“独家优势”呢)仅凭这一点,【QQ浏览器】虽然并不完美,但依旧保持着不错的市场占有率。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对手机浏览器的上网的需求由简单的浏览网页发展成游戏、社交、阅读等多元化诉求,手机浏览器也逐渐成为集社交、娱乐、商务等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对腾讯而言,【QQ浏览器】是打造移动互联网生态圈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腾讯继【微信】和【QQ】之后的第三大移动互联网产品,它与前两者一起,成为了腾讯移动战略的承载者。【QQ浏览器】更多的扮演着精选内容聚合平台和 IP 孵化平台的角色,通过智能的筛选和大量用户选择,更高效地孵化出明星 IP,并进行小说、漫画、游戏、影视等各种形式的转化。【百度】——破“旧”立“新”说起来,【百度】真的非常可惜,曾经手握全中国最大的流量入口“百度搜索”,但是在从 PC 时代转型至移动互联网时代,战略布局上却常常慢同行一步。百度入局浏览器领域较早,但是一开始【百度】只是作为“百度搜索”在移动端的复刻产品,并未有多少创新,这导致在移动端“泛娱乐化”时代来临时,“乏味”的百度被更有“娱乐精神”的竞品所超越。但是“百度”还是那个百度,怎么说也是国内顶尖的互联网公司。百度近年战略性放弃了【百度浏览器】,转而把重心放在了同类产品【百度】身上。百度逐渐加强对于品宣和技术上的重视,内部依靠“AI 技术”、“大数据”完善产品功能,外部依靠赞助综艺等方式,改变人们对于【百度】“老旧”、“乏味”等印象。近期【百度】就赞助热门综艺《中国新说唱》,这对于几年前的百度来说,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百度给人印象比较科技严谨,很难想像会去赞助热门综艺)依靠着综艺的热度,【百度】在 App Store 上的排名表现也是非常不错,一直位于总榜(免费)20 名左右,在一众浏览器 App 中排名也是最高的。结语除了上述三个“BAT”出品的浏览器应用,“360”等互联网大厂也从未放弃“流量入口”的争夺,从浏览器 App 的发展变迁,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的结论。1.对于“工具属性”较强的应用来说,保证其“稳定”、“流畅”是最基本的需求。这也是此类产品推广的最好手段,例如前段时间爆火的【Alook浏览器】,正是凭借着“流畅”、“无广告”等强工具属性,赢得了用户的认可。2.打造产品矩阵,加强应用之间的关联性。在保证满足用户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应用之间的关联性越强,带来的效果是 1+1>2 的。3.产品的发展应当跟上时代。当今大环境下,产品的“边界意识”越来越模糊,对于开发者来说,应当及时了解当下最有可能成为风口的领域,及时调整产品发展战略,不盲目跟风,但也不能完全落后于时代。 回复 刘顺畅用户 一次“装X”引发的“闹剧”近日,“红芯浏览器事件”在科技圈、互联网圈甚至融资圈都闹得沸沸扬扬,事件过程已无需多言,一张图就能概括:版权归统芝较士回答网站况或原变作者上所有一次融资的“夸夸其谈”,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打假闹剧”。十去线内正总被,阶术速圆火红引。到起因四正条及流,见节复称。不仅“红芯公司”自身名誉受损严重,就连“森马服饰”、“科大讯飞”等“关联”企业,也受其影响,市值在短短的三天内,蒸发了 40 多亿。浏览器为何无“国核”?无论是大厂出品,还是小众的“浏览器”应用,其产品“内核”,基本都是来自“谷歌”、“微软”、“苹果”、“火狐”等科技巨头的开发研制。这有点像国内安卓手机各种“系统”:例如小米的“MIUI”、魅族的“Flyme”、华为的“EMUI”,但这些都是基于“安卓系统”开发的,也就是所谓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可以说“MIUI”开发出了自己的独有优势,但是如果标榜“MIUI”是“完全国产原创”,那么恐怕会受到所有“同行”的嘲笑。“红芯公司”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其实国内没有哪一家的浏览器是“完全原创”,但是没有一家会去标榜自己是“自主原创”。为什么不去自主研发“浏览器内核”呢?日前【360 浏览器】的事业部总经理称,国内厂商不去自主研发内核的原因主要是两点:1.入局较晚,错过了制定标准的黄金时期。2.研发成本较高。(自主研发内核的预算通常高达几十亿美金)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谷歌浏览器】等产品的内核是“开源”的,鼓励大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优化创新。(但要注明来源)根据国外流量监测机构 StatCounter 的数据显示:截止今年 7 月,【Chorme】(谷歌浏览器)的市场占有率高居世界第一,其次是苹果的【Safari】,中国的【UC浏览器】排名第三。而其中的【Safari】、【UC】、【Opera】,均有不同程度(或曾经使用过)的使用【谷歌浏览器】的“内核”,所以如果按照最严格的标准,它们也都不是“完全原创”。所以,基于以上三个原因,中国至今还没有一款完全“自主研发”的浏览器。(除未公开的产品)chromium(谷歌浏览器内核名称) 问世后,带动了国产浏览器行业的发展,一些基于 chromium 的单核、双核浏览器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例如 搜狗、360、QQ 浏览器等,无一不是套着不同的外壳用着相同的内核。浏览器市场的“BAT”争霸“浏览器”App 属于许多用户的“必装 App ”,一些国内用户不习惯手机的原装浏览器,(例如许多人用不惯 iOS 的【Safari】),就会另外去下载一款“浏览器 App”。国内的浏览器应用虽然都是基于国外的“内核”,但是本地化优势明显,通常集成了“浏览搜索”、“视频播放”、“文档查看”、“应用下载”等多项功能。App Store 上关键词“浏览器”的搜索指数也是一直居高不下,从未低于过 8000,可见“浏览器”在用户心中的重要程度。因为浏览器应用带有强大的“流量入口”属性,所以“浏览器”市场也是“群雄割据”,无论是科技大厂,还是个人开发者,都想从“浏览器”这个领域分一块蛋糕。随着 2014 年 UC 被阿里巴巴收购,浏览器市场也开始呈现“BAT”三足鼎立的现象,“浏览器”也从工具化时代,开始慢慢向“娱乐化”方向转型。【UC浏览器】——老牌强者转型“资讯平台”提起【UC浏览器】,可能很多朋友就算没用过,也一定听说过。这个在 2004 年就成立的科技公司,旗下的“浏览器”也是久负盛名。(【UC 浏览器】早期 logo)【UC浏览器】早在非智能机时代就非常注重产品研发,据说在别家浏览器的研发部门只有 5、6 个人的时候,【UC浏览器】的研发团队就已经超过了 25 人。在早期移动互联网时代,【UC浏览器】以其“稳定”、“全面”、“流畅”等特点,迅速占据了浏览器市场众多份额。【UC浏览器】在早期大多数手机还是“塞班”系统时,它就是浏览器中使用体验最好的一个,如此用心的打磨产品,使得【UC浏览器】获得了绝大多数用户的好评。App Store 上搜索关键词“浏览器”,【UC浏览器】已经霸占搜索结果头名一个月之久。当然,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怎么也绕不开“BAT”。“UC”在 2014 年并入“阿里巴巴”,【UC浏览器】也一并成为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的核心部分。作为“阿里系”在“信息”、“资讯”领域的重要战略布局,2016 年【UC浏览器】推出“赋能媒体计划”,推出类似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的 UC 订阅号功能,【UC浏览器】逐渐转型为资讯类平台。在“阿里云”大数据的支持下,【UC浏览器】的资讯推荐算法更加精准,虽然也曾闹出过“UC 震惊部”这样的笑话,不过背后反映出的,是“浏览器”应用从“工具化”过渡到“泛娱乐化”的时代变迁。【QQ浏览器】——生态布局下的流量入口要说国内众多的互联网企业,哪家产品生态布局的最好,那么做“社交”起家的“腾讯”,不是第一也是前三,毕竟腾讯的理念就是“连接一切”。而在腾讯的生态布局中,【QQ浏览器】一直是重要的一环。早在“塞班时代”,【QQ浏览器】虽然从口碑上和使用体验上,都不如【UC浏览器】,但在那时,“腾讯”就已经看到了“生态布局”所带来的红利。【QQ浏览器】——是访问“QQ 空间”,和在 QQ 空间“偷菜”最方便快捷的“浏览器”。(产品初期比较粗糙,但谁让别人有“独家优势”呢)仅凭这一点,【QQ浏览器】虽然并不完美,但依旧保持着不错的市场占有率。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对手机浏览器的上网的需求由简单的浏览网页发展成游戏、社交、阅读等多元化诉求,手机浏览器也逐渐成为集社交、娱乐、商务等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对腾讯而言,【QQ浏览器】是打造移动互联网生态圈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腾讯继【微信】和【QQ】之后的第三大移动互联网产品,它与前两者一起,成为了腾讯移动战略的承载者。【QQ浏览器】更多的扮演着精选内容聚合平台和 IP 孵化平台的角色,通过智能的筛选和大量用户选择,更高效地孵化出明星 IP,并进行小说、漫画、游戏、影视等各种形式的转化。【百度】——破“旧”立“新”说起来,【百度】真的非常可惜,曾经手握全中国最大的流量入口“百度搜索”,但是在从 PC 时代转型至移动互联网时代,战略布局上却常常慢同行一步。百度入局浏览器领域较早,但是一开始【百度】只是作为“百度搜索”在移动端的复刻产品,并未有多少创新,这导致在移动端“泛娱乐化”时代来临时,“乏味”的百度被更有“娱乐精神”的竞品所超越。但是“百度”还是那个百度,怎么说也是国内顶尖的互联网公司。百度近年战略性放弃了【百度浏览器】,转而把重心放在了同类产品【百度】身上。百度逐渐加强对于品宣和技术上的重视,内部依靠“AI 技术”、“大数据”完善产品功能,外部依靠赞助综艺等方式,改变人们对于【百度】“老旧”、“乏味”等印象。近期【百度】就赞助热门综艺《中国新说唱》,这对于几年前的百度来说,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百度给人印象比较科技严谨,很难想像会去赞助热门综艺)依靠着综艺的热度,【百度】在 App Store 上的排名表现也是非常不错,一直位于总榜(免费)20 名左右,在一众浏览器 App 中排名也是最高的。结语除了上述三个“BAT”出品的浏览器应用,“360”等互联网大厂也从未放弃“流量入口”的争夺,从浏览器 App 的发展变迁,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的结论。1.对于“工具属性”较强的应用来说,保证其“稳定”、“流畅”是最基本的需求。这也是此类产品推广的最好手段,例如前段时间爆火的【Alook浏览器】,正是凭借着“流畅”、“无广告”等强工具属性,赢得了用户的认可。2.打造产品矩阵,加强应用之间的关联性。在保证满足用户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应用之间的关联性越强,带来的效果是 1+1>2 的。3.产品的发展应当跟上时代。当今大环境下,产品的“边界意识”越来越模糊,对于开发者来说,应当及时了解当下最有可能成为风口的领域,及时调整产品发展战略,不盲目跟风,但也不能完全落后于时代。 2024-11-22 1楼 回复 (0) 白荏苒用户 8 月 15 日一条有关纯国产自造浏览器融资了 2.5 亿的消息在网络上开始传播,一时之间各吃瓜群众及付费水军迅速将红芯浏览器推到了大众面前。可还未借着国货自强的名头风光多久,便光速被几个懂技术的网友打脸,发现所谓国产内核竟然是魔改自 Chrome ,甚至连安装包的名字都没变就直接用了。▲解压后红芯安装包出现Chrome 49.1.2623.213版本安装包版万权活容什归芝士回答网站法或原作者所有而且借鉴的还是两年前的版本,当然可能是因为考虑到了这个版本是 Chrome 最后一次支持 XP 系统,毕竟红芯企业浏览器的定位,要照顾到许多仍旧在使用 XP 系统进行办公的企业单位人员。的时主同日命通争,采每易识。即使没有内行网友出来质疑,身为普通用户也能在界面设计和操作逻辑上轻易发现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不是照搬也是妥妥的抄袭跟国产自造什么沾不上边。作年电与公基压增清己,场马算连深历克参。▲左:红芯浏览器 右:Chrome浏览器原本红芯打算在自主研发、国产和 2.5 亿这几个关键字上带一波节奏,却没想到这么快便被抓住了把柄,也只能说是吹牛需谨慎,骗钱也别大声嚷嚷。或许自造浏览器难的并不是内核技术在官网上,红芯专门用了一幅图来展示其卖点定位,那就是一款能打破美国浏览器内核垄断地位的纯国产制造。这句话乍一看的确很唬人,跟华为造了颗麒麟芯片的效果好像差不多。但其实并非这样,虽然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国产浏览器用的都是 IE 及 Chrome 的内核,却并不意味着不用国产是由于技术原因。更多的还是市场话语权的问题。Blink 、Trident 、Gecko 等入场早,开发者们已经习惯了基于现有的内核进行开发工作,多一种内核意味着要多做一次兼容,这对技术人员来说无疑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占据市场比开发内核更重要所以现在大多数浏览器也都是基于通用的四个内核做个小修小改,本土化一下便可以拿出来用了。360 浏览器就是 Trident+Blink ,一个是兼容模式一个高速模式,这样做对开发者来说也更为友好一些。事实上苹果的 Safari 浏览器内核 WebKit 最早也是源自于 Chrome 的 Blink ,但苹果因为硬件出货量极大,所以使得苹果产品中的标配浏览器 Safari 也开始被主流市场所接受。而红芯提出国产自主造内核,偏向于在技术上的宣传,却没有告诉普通大众一个浏览器内核能不能成功最主要的还是得看市场接不接受的问题。红芯利用信息不对称来了一波好营销,只是由于内部实在是懒的太明目张胆所以迅速被打脸,但红芯的这个行为可不仅仅是蠢而已。他们知道但是他们不说事实上开发出红芯浏览器的美通云动老总并非是个不懂技术、要求员工根据用户手机壳改变壁纸的外行产品经理,陈本峰本人早年供职于微软,2006 年便加入了 IE 浏览器的核心研究团队,并且还是 HTML5 国际标准的制定者之一。他回国后创立了云适配,近几年又开始重拾老本行做起浏览器来,按理说应该是轻车熟路,也应该明白自造浏览器更难的是市场话语权的问题。但陈本峰却打出要自造内核的技术名号,如果不是被揭穿恐怕还有那么一丝要反垄断反老东家的科研者意味。陈本峰的履历使得红芯项目在开发过程中一直不缺钱,前前后后一共有十几家投资方参与了融资。而处在风口浪尖上的科大讯飞在出事后表明投资该浏览器的并非直系上市公司,而是关联公司在 2013 年天使投资中的一个项目。不过,不管怎么说红芯这样一款浏览器也能融到 2.5 亿,难道只证明了投资人都是人傻钱多吗?▲讯飞关联公司6月认缴117万元投资额红芯浏览器出事之后,负责人之一高婧便解释红芯浏览器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 Chrome 开源程序,但还有其他方面的创新。而这个创新大概就是红芯的另一大卖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或许是唯一的卖点,那就是办公安全上网。红芯团队意欲打造一个能全方位监控用户并做到安全上网的浏览器,主要面向企业用户,「让每个中国人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红芯浏览器」、「为办公而生」是红芯的主要定位。而此前提到的纯国产自造则只是营销定位,在这一点大概无论是红芯的开发人员还是投资方都已经达成了共识。▲创新安全系统但此次事件的发生,无疑是给红芯戴上了个山寨的帽子,并且很难摘下。目前官网已撤下了下载链接,进行系统修复工作,但这件事显然很难通过更改一下安装包文件名就可以逆转的了。Geek有话说虽然红芯浏览器的主打方向是安全上网,但拿国产自造来作为营销噱头则一定程度上与诈骗无异,如果开发人员打从一开始就能够大方承认自己的浏览器就是基于开源的 Blink 内核进行开发的,那么还不至于落到现在这种难堪的境地。许,对于陈本峰及他的专业团队来说,他们根本不认为自己的这个把戏能被「无知」的群众发现。 2024-11-22 2楼 回复 (0) 刘宏俊用户 这件事主要体现了现代社会团体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刚得到一个芝麻,恨不得当做一个西瓜用。本身他们所做的事情意义非凡,到过度的夸大自己的功劳反而还将已经争取的功劳落空。这也给后人尤其是创业期的人们一个警示,脚踏实地,谦虚低调才能赢得他人的赞赏。这也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他们重新开始,不要在哗众取宠,毕竟他们是站在国际舞台。 2024-11-22 3楼 回复 (0)
一次“装X”引发的“闹剧”
近日,“红芯浏览器事件”在科技圈、互联网圈甚至融资圈都闹得沸沸扬扬,事件过程已无需多言,一张图就能概括:
版权归统芝较士回答网站况或原变作者上所有
一次融资的“夸夸其谈”,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打假闹剧”。
十去线内正总被,阶术速圆火红引。
到起因四正条及流,见节复称。
不仅“红芯公司”自身名誉受损严重,就连“森马服饰”、“科大讯飞”等“关联”企业,也受其影响,市值在短短的三天内,蒸发了 40 多亿。
浏览器为何无“国核”?
无论是大厂出品,还是小众的“浏览器”应用,其产品“内核”,基本都是来自“谷歌”、“微软”、“苹果”、“火狐”等科技巨头的开发研制。
这有点像国内安卓手机各种“系统”:例如小米的“MIUI”、魅族的“Flyme”、华为的“EMUI”,但这些都是基于“安卓系统”开发的,也就是所谓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你可以说“MIUI”开发出了自己的独有优势,但是如果标榜“MIUI”是“完全国产原创”,那么恐怕会受到所有“同行”的嘲笑。
“红芯公司”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其实国内没有哪一家的浏览器是“完全原创”,但是没有一家会去标榜自己是“自主原创”。
为什么不去自主研发“浏览器内核”呢?日前【360 浏览器】的事业部总经理称,国内厂商不去自主研发内核的原因主要是两点:
1.入局较晚,错过了制定标准的黄金时期。
2.研发成本较高。(自主研发内核的预算通常高达几十亿美金)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谷歌浏览器】等产品的内核是“开源”的,鼓励大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优化创新。(但要注明来源)
根据国外流量监测机构 StatCounter 的数据显示:截止今年 7 月,【Chorme】(谷歌浏览器)的市场占有率高居世界第一,其次是苹果的【Safari】,中国的【UC浏览器】排名第三。
而其中的【Safari】、【UC】、【Opera】,均有不同程度(或曾经使用过)的使用【谷歌浏览器】的“内核”,所以如果按照最严格的标准,它们也都不是“完全原创”。
所以,基于以上三个原因,中国至今还没有一款完全“自主研发”的浏览器。(除未公开的产品)
chromium(谷歌浏览器内核名称) 问世后,带动了国产浏览器行业的发展,一些基于 chromium 的单核、双核浏览器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例如 搜狗、360、QQ 浏览器等,无一不是套着不同的外壳用着相同的内核。
浏览器市场的“BAT”争霸
“浏览器”App 属于许多用户的“必装 App ”,一些国内用户不习惯手机的原装浏览器,(例如许多人用不惯 iOS 的【Safari】),就会另外去下载一款“浏览器 App”。
国内的浏览器应用虽然都是基于国外的“内核”,但是本地化优势明显,通常集成了“浏览搜索”、“视频播放”、“文档查看”、“应用下载”等多项功能。
App Store 上关键词“浏览器”的搜索指数也是一直居高不下,从未低于过 8000,可见“浏览器”在用户心中的重要程度。
因为浏览器应用带有强大的“流量入口”属性,所以“浏览器”市场也是“群雄割据”,无论是科技大厂,还是个人开发者,都想从“浏览器”这个领域分一块蛋糕。
随着 2014 年 UC 被阿里巴巴收购,浏览器市场也开始呈现“BAT”三足鼎立的现象,“浏览器”也从工具化时代,开始慢慢向“娱乐化”方向转型。
【UC浏览器】——老牌强者转型“资讯平台”
提起【UC浏览器】,可能很多朋友就算没用过,也一定听说过。这个在 2004 年就成立的科技公司,旗下的“浏览器”也是久负盛名。
(【UC 浏览器】早期 logo)
【UC浏览器】早在非智能机时代就非常注重产品研发,据说在别家浏览器的研发部门只有 5、6 个人的时候,【UC浏览器】的研发团队就已经超过了 25 人。
在早期移动互联网时代,【UC浏览器】以其“稳定”、“全面”、“流畅”等特点,迅速占据了浏览器市场众多份额。
【UC浏览器】在早期大多数手机还是“塞班”系统时,它就是浏览器中使用体验最好的一个,如此用心的打磨产品,使得【UC浏览器】获得了绝大多数用户的好评。
App Store 上搜索关键词“浏览器”,【UC浏览器】已经霸占搜索结果头名一个月之久。
当然,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怎么也绕不开“BAT”。
“UC”在 2014 年并入“阿里巴巴”,【UC浏览器】也一并成为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的核心部分。
作为“阿里系”在“信息”、“资讯”领域的重要战略布局,2016 年【UC浏览器】推出“赋能媒体计划”,推出类似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的 UC 订阅号功能,【UC浏览器】逐渐转型为资讯类平台。
在“阿里云”大数据的支持下,【UC浏览器】的资讯推荐算法更加精准,虽然也曾闹出过“UC 震惊部”这样的笑话,不过背后反映出的,是“浏览器”应用从“工具化”过渡到“泛娱乐化”的时代变迁。
【QQ浏览器】——生态布局下的流量入口
要说国内众多的互联网企业,哪家产品生态布局的最好,那么做“社交”起家的“腾讯”,不是第一也是前三,毕竟腾讯的理念就是“连接一切”。
而在腾讯的生态布局中,【QQ浏览器】一直是重要的一环。
早在“塞班时代”,【QQ浏览器】虽然从口碑上和使用体验上,都不如【UC浏览器】,但在那时,“腾讯”就已经看到了“生态布局”所带来的红利。
【QQ浏览器】——是访问“QQ 空间”,和在 QQ 空间“偷菜”最方便快捷的“浏览器”。
(产品初期比较粗糙,但谁让别人有“独家优势”呢)
仅凭这一点,【QQ浏览器】虽然并不完美,但依旧保持着不错的市场占有率。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对手机浏览器的上网的需求由简单的浏览网页发展成游戏、社交、阅读等多元化诉求,手机浏览器也逐渐成为集社交、娱乐、商务等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对腾讯而言,【QQ浏览器】是打造移动互联网生态圈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腾讯继【微信】和【QQ】之后的第三大移动互联网产品,它与前两者一起,成为了腾讯移动战略的承载者。
【QQ浏览器】更多的扮演着精选内容聚合平台和 IP 孵化平台的角色,通过智能的筛选和大量用户选择,更高效地孵化出明星 IP,并进行小说、漫画、游戏、影视等各种形式的转化。
【百度】——破“旧”立“新”
说起来,【百度】真的非常可惜,曾经手握全中国最大的流量入口“百度搜索”,但是在从 PC 时代转型至移动互联网时代,战略布局上却常常慢同行一步。
百度入局浏览器领域较早,但是一开始【百度】只是作为“百度搜索”在移动端的复刻产品,并未有多少创新,这导致在移动端“泛娱乐化”时代来临时,“乏味”的百度被更有“娱乐精神”的竞品所超越。
但是“百度”还是那个百度,怎么说也是国内顶尖的互联网公司。
百度近年战略性放弃了【百度浏览器】,转而把重心放在了同类产品【百度】身上。
百度逐渐加强对于品宣和技术上的重视,内部依靠“AI 技术”、“大数据”完善产品功能,外部依靠赞助综艺等方式,改变人们对于【百度】“老旧”、“乏味”等印象。
近期【百度】就赞助热门综艺《中国新说唱》,这对于几年前的百度来说,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百度给人印象比较科技严谨,很难想像会去赞助热门综艺)
依靠着综艺的热度,【百度】在 App Store 上的排名表现也是非常不错,一直位于总榜(免费)20 名左右,在一众浏览器 App 中排名也是最高的。
结语
除了上述三个“BAT”出品的浏览器应用,“360”等互联网大厂也从未放弃“流量入口”的争夺,从浏览器 App 的发展变迁,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的结论。
1.对于“工具属性”较强的应用来说,保证其“稳定”、“流畅”是最基本的需求。这也是此类产品推广的最好手段,例如前段时间爆火的【Alook浏览器】,正是凭借着“流畅”、“无广告”等强工具属性,赢得了用户的认可。
2.打造产品矩阵,加强应用之间的关联性。在保证满足用户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应用之间的关联性越强,带来的效果是 1+1>2 的。
3.产品的发展应当跟上时代。当今大环境下,产品的“边界意识”越来越模糊,对于开发者来说,应当及时了解当下最有可能成为风口的领域,及时调整产品发展战略,不盲目跟风,但也不能完全落后于时代。
8 月 15 日一条有关纯国产自造浏览器融资了 2.5 亿的消息在网络上开始传播,一时之间各吃瓜群众及付费水军迅速将红芯浏览器推到了大众面前。
可还未借着国货自强的名头风光多久,便光速被几个懂技术的网友打脸,发现所谓国产内核竟然是魔改自 Chrome ,甚至连安装包的名字都没变就直接用了。
▲解压后红芯安装包出现Chrome 49.1.2623.213版本安装包
版万权活容什归芝士回答网站法或原作者所有
而且借鉴的还是两年前的版本,当然可能是因为考虑到了这个版本是 Chrome 最后一次支持 XP 系统,毕竟红芯企业浏览器的定位,要照顾到许多仍旧在使用 XP 系统进行办公的企业单位人员。
的时主同日命通争,采每易识。
即使没有内行网友出来质疑,身为普通用户也能在界面设计和操作逻辑上轻易发现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不是照搬也是妥妥的抄袭跟国产自造什么沾不上边。
作年电与公基压增清己,场马算连深历克参。
▲左:红芯浏览器 右:Chrome浏览器
原本红芯打算在自主研发、国产和 2.5 亿这几个关键字上带一波节奏,却没想到这么快便被抓住了把柄,也只能说是吹牛需谨慎,骗钱也别大声嚷嚷。
或许自造浏览器难的并不是内核技术
在官网上,红芯专门用了一幅图来展示其卖点定位,那就是一款能打破美国浏览器内核垄断地位的纯国产制造。这句话乍一看的确很唬人,跟华为造了颗麒麟芯片的效果好像差不多。
但其实并非这样,虽然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国产浏览器用的都是 IE 及 Chrome 的内核,却并不意味着不用国产是由于技术原因。更多的还是市场话语权的问题。
Blink 、Trident 、Gecko 等入场早,开发者们已经习惯了基于现有的内核进行开发工作,多一种内核意味着要多做一次兼容,这对技术人员来说无疑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占据市场比开发内核更重要
所以现在大多数浏览器也都是基于通用的四个内核做个小修小改,本土化一下便可以拿出来用了。360 浏览器就是 Trident+Blink ,一个是兼容模式一个高速模式,这样做对开发者来说也更为友好一些。
事实上苹果的 Safari 浏览器内核 WebKit 最早也是源自于 Chrome 的 Blink ,但苹果因为硬件出货量极大,所以使得苹果产品中的标配浏览器 Safari 也开始被主流市场所接受。
而红芯提出国产自主造内核,偏向于在技术上的宣传,却没有告诉普通大众一个浏览器内核能不能成功最主要的还是得看市场接不接受的问题。
红芯利用信息不对称来了一波好营销,只是由于内部实在是懒的太明目张胆所以迅速被打脸,但红芯的这个行为可不仅仅是蠢而已。
他们知道但是他们不说
事实上开发出红芯浏览器的美通云动老总并非是个不懂技术、要求员工根据用户手机壳改变壁纸的外行产品经理,陈本峰本人早年供职于微软,2006 年便加入了 IE 浏览器的核心研究团队,并且还是 HTML5 国际标准的制定者之一。
他回国后创立了云适配,近几年又开始重拾老本行做起浏览器来,按理说应该是轻车熟路,也应该明白自造浏览器更难的是市场话语权的问题。
但陈本峰却打出要自造内核的技术名号,如果不是被揭穿恐怕还有那么一丝要反垄断反老东家的科研者意味。
陈本峰的履历使得红芯项目在开发过程中一直不缺钱,前前后后一共有十几家投资方参与了融资。而处在风口浪尖上的科大讯飞在出事后表明投资该浏览器的并非直系上市公司,而是关联公司在 2013 年天使投资中的一个项目。
不过,不管怎么说红芯这样一款浏览器也能融到 2.5 亿,难道只证明了投资人都是人傻钱多吗?
▲讯飞关联公司6月认缴117万元投资额
红芯浏览器出事之后,负责人之一高婧便解释红芯浏览器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 Chrome 开源程序,但还有其他方面的创新。
而这个创新大概就是红芯的另一大卖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或许是唯一的卖点,那就是办公安全上网。
红芯团队意欲打造一个能全方位监控用户并做到安全上网的浏览器,主要面向企业用户,「让每个中国人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红芯浏览器」、「为办公而生」是红芯的主要定位。
而此前提到的纯国产自造则只是营销定位,在这一点大概无论是红芯的开发人员还是投资方都已经达成了共识。
▲创新安全系统
但此次事件的发生,无疑是给红芯戴上了个山寨的帽子,并且很难摘下。目前官网已撤下了下载链接,进行系统修复工作,但这件事显然很难通过更改一下安装包文件名就可以逆转的了。
Geek有话说
虽然红芯浏览器的主打方向是安全上网,但拿国产自造来作为营销噱头则一定程度上与诈骗无异,如果开发人员打从一开始就能够大方承认自己的浏览器就是基于开源的 Blink 内核进行开发的,那么还不至于落到现在这种难堪的境地。许,对于陈本峰及他的专业团队来说,他们根本不认为自己的这个把戏能被「无知」的群众发现。
这件事主要体现了现代社会团体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刚得到一个芝麻,恨不得当做一个西瓜用。本身他们所做的事情意义非凡,到过度的夸大自己的功劳反而还将已经争取的功劳落空。这也给后人尤其是创业期的人们一个警示,脚踏实地,谦虚低调才能赢得他人的赞赏。这也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他们重新开始,不要在哗众取宠,毕竟他们是站在国际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