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和秦朝一样,在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所谓的“大一统”就是在这两个朝代里最终完成的。汉代完成了秦朝没有做好的事情,即思想的大一统秦朝所谓的“大一统”其实是不完全的,这是因为其存在时间太短的原因。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在思想大一统上虽然有所努力,比如“焚书”、“坑儒”等举措,但最终还是未竟全功。而汉承秦制,除了继承秦朝的各项典章制度之外,还继承了“文化大一统”的历史任务。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因为施行了分封制导致群雄割据,在严格意义上来说,秦齐楚魏等等诸侯国和周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双方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的划分。也就是说,作为藩属国的各诸侯只需要完成对周的义务就可以了,这个义务都写在双方的盟书上,而具体国家如何治理,这个周国管不到。所以,度量衡、文字等等外在表现出来的事物就有很大的差异,而在治国思想上同样不统一。这才给了百家争鸣的机会,不同的思想可以在不同的国家进行尝试。但是,自从秦朝统一之后,郡县制的施行已经完成了领土上的大一统,度量衡、文字等文化层面上的统一也被国家强制力所施行,“焚书”、“坑儒”从实际来看就是法家对于其他学说正统地位的争夺。但是,二世而亡的秦并没有完成这一使命,于是汉朝接过了这一历史任务。一个大一统国家,必须要有“大一统”的思想来给它指导发展的方向,否则就有“分裂”的隐患。汉初施行“黄老”无为思想,想把“道家”作为大一统的载体,可是地方势力的迅速坐大导致了叛乱频仍,而先秦以来的法家等严酷又使得几朝臣民惶惶不安。在试行了多种思想之后,汉武帝决定用儒家来完成思想大一统的任务。那么,汉武帝为何选择了儒家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帝王合法性”问题,刘邦出身微寒,为何能当皇帝?这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刘邦之前的帝王都是贵族,无论是周天子还是各诸侯,甚至是项羽等人都不例外。不是贵族却当上了“天下共主”,刘邦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那么,这就需要一个让人信服的解释,否则不就是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当皇帝了吗?天下非大乱不可。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从大汉立国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汉朝的天下确实是很混乱的,外部有匈奴虎视眈眈,内部各诸侯叛乱不息。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等学说都曾经尝试解决这一问题,但最终都失败了,只有儒家用了简单粗暴的办法,将刘邦取得天下归结于“天命”,这是一个不能证实但同样不能证伪的问题,但在对“天”有很高敬畏感的时代里,这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至此,汉武帝采取了儒家“天命”的说法,在思想上使其独尊,并且“罢黜百家”,思想上的大一统在疆域、器物等层面上的大一统完成之后,终于实现了。从实际意义上来说,秦朝只是一个不完善的开端,汉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汉朝为后世所有封建王朝建立了一个最为基础的框架,就是儒家的“德治”正所谓“流水的王朝,铁打的儒家”,无论封建时代里王朝如何更迭,最终都需要以儒家来作为指导思想,这是汉朝留给后世最为重大的影响。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首先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帝王合法性”问题。儒家不仅解决了汉朝所面临的问题,更是给所有非贵族出身的人一个改朝换代的理由。那么反过来说,一个新的朝代如果不继续“尊儒”,那么就是质疑自己取得天下的合法性。其次是因为儒家“智民”的需求符合历史的趋势。无论是中国还是同一时期的外国,人们的知识水平都是越来越高的,这是一个历史趋势。而封建时代“尊儒”的传统起了很大的作用。不同于法家、道家等“愚民”学说,儒家是讲求“智民”。道家、法家等典籍里很明确地讲要如何愚民,只有儒家认为思想认识水平越高的社会越好管理。这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满足了人们的诉求。而更为重要的是,这成为了中国社会能不断进步的根源所在。最后是因为儒家“德治”的稳定性。儒家不同于法家用实实在在的条文来约束社会,施行高压统治,它用道德、风俗来管理社会。其“智民”的目的就在于让整个社会认同其道德观念,建立了一个对于后世来说非常稳定的社会框架。因为不同于明文的律法,思想上的价值观转变是最为困难的。无论是封建时代还是当下,“仁义礼智信”这种基本的道德观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些正是儒家在几千年来不断提倡的,并使其成为社会管理的工具。儒家的德治所影响的不是一朝一代,这从后世所有朝代都选择儒家作为指导思想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两千年来所有优秀的统治者都认同的一件事。而这件事的开端就在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回复 期待您的回答